第一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详案
教学目的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设想
一、在讲课时,必须讲清时代前景,让学生真正理解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有条件的课余介绍一些俄国同时代作家的相关作品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思考。
二、要引导学生从别里科夫这个可笑怪诞的外表逐步深入认识其可憎的内心,透过可笑的行为举止认识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从“笑──思──悟”的过程来引导。切不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笑上。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新课
提问: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
明确: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布置预习
1.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2.学生自读“预习提示”和“注释①”,圈点勾画,思考:①契诃夫创作小说的时代背景;②别里科夫的特点及其社会意义;③契诃夫小说的总特点和本文写作特点。
研习新课
1.提出教学目的。(见前)2.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3.议论分段落
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4.讲析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归纳:(板书)
提问: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提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动作,神态和语言的代表性语句。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体会讽刺手法的特点与效果。
第二教时
研习新课
1.讲析第二部分。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提问: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讨论归纳:(可预先设计板书表格)
教师讲析: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提问: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提问: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2.讲析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3.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请同学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这和前面《守财奴》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大家找一两个例子作说明。
同学讨论
4.对照本课教学目的,再回到前面认真阅读“预习提示”,加深理解,每一位同学作简短自我小结。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①别里科夫形象及其时代意义(主要内容见预习提示)。②讽刺手法及细节描写的运用。③简短的篇幅里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平凡的故事里表现了有重要意义的主题。
布置作业
1.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选一幅较幽默的漫画让同学们写一段话,练习幽默讽刺的手法。
2.课外读一两篇反映生活现实的微型小说,并作简要的评注。
第二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分析矛盾冲突,理解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3、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线索,体会情节安排的巧妙。[教学重点]:
体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运用的效果。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情分析]: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语言浅显,明白易懂,情节不复杂,人物关系单纯,学生多数很感兴趣,一拿到新教材就已经浏览过,作为新课再学时,已然觉得兴味索然,但他们对于本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采用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点拨启发,讨论探究,横向比较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探究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情节结构,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套子的具体内容。
2、初步体会小说的讽刺效果。[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点拨: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善于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说:“契诃夫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文本解读:
二、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也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短篇小说为主要创作而登上世界文学高峰的作家,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剧本,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列夫·托尔斯泰称他是“散文中的普希金”。
三、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
孤僻:孤独怪僻
撮合:从中介绍促成(多指婚姻)
歹毒:阴险狠毒
讥诮:冷言冷语讥讽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六神不安:形容心慌意乱,不知所措
六神:道教指心、肝、肺、脾、胆、肾六神
四、解题和背景介绍: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统治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对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们,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合作探究:
五、结构分析:本文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恋爱及其最后失败,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1—5段)第二部分: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终失败(6—37段)第三部分: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38—40段)
六、诵读第一部分:
1、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明确:服装套:雨鞋、伞、棉大衣、表、小刀、脸、眼、耳朵。思想套:告示、报纸、法令、常规、规矩。
行为套:摇摇头、低声说、心慌、一个劲、慎重、多疑、唉声叹气、垂头丧气。语言套: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环境套:卧室、床、帐子、被子、门、炉子、厨房。
由此看出他具有封闭、怀旧、胆小、多疑以及极力维护现行秩序的性格特征。
2、这些套子对他有什么影响?
明确:他用套子套己也套人。有他在,人们不能自由言论;他整天战战兢兢,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极力维护现行的秩序。
3、作者精心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仅仅是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以严肃的态度,用夸张、比喻和反复等修辞手法,刻画别里科夫与常人迥异的“套子”式的生活习性和思想,这是用形来显示神,用他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他丑陋的灵魂,在发笑中达到彻底否定的目的,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是一个受害者。
4、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这是用了暗喻修辞,“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来躲避现实。
5、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辖制全城呢?
明确:他害怕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总根源却都是因为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行将灭亡。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对未来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才能“辖制”全城。
6、与中国小说不同的是,很多外国小说在故事开始之前,先对故事主人公作—个全景式的描写。本文也是如此,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的婚事之前,花了很多笔墨去介绍他的特征,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初看起来,好像这样入题慢,前后联系又不紧密。然而,作者在写婚事之前,先对别里科夫加以描绘和议论,突出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甚至是怪异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先声夺人,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既有利于直接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腐朽本质,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一一这种人,竟然还“差点结了婚”,安排巧妙周到。
7、到底是谁把别里科夫装进套子里去的呢? 明确:既有自愿的成分,也有被逼的因素:自愿——守法良民;被逼——自身安全
8、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进去呢?他又被什么所逼呢? 明确:他把自己装进“套子”,实际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做一个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而已。他的这种维护自身安全的行为,在客观上也维护了腐朽没落的沙皇专制统治,甚至充当了沙皇专制统治的帮凶和走狗!
9、总结、扩展:
本文中的“套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别里科夫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事物的保守与腐朽;象征着沙皇政府的一切法令和专制统治。
七、布置作业:
1、阅读第二、三部分,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动作、神态和语言的代表性语句。
2、进一步体会文中讽刺手法的特点与细节描写的效果。
八、板书设计:
一、介绍别里科夫及其套子(1—5)序幕﹛生活套、思想套﹜
套己
二、别里科夫的恋爱及失败(6—37)开端:怂恿(6—7)
发展:漫画、骑车(8—17)套人
高潮:争吵(18—36)
结局:失败(37)
三、别里克科夫之死(38—40)
尾声
套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意义。
2.拓展延伸,探讨“套子”的现实意义。3.领会作品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效果。合作探究:
一、讲析第二部分:
1、本部分有哪几个相关情节组成的?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2、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明确:作者抓住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梯上摔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3、从始至终,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为什么?
明确:先看他准备结婚的原因:别人的撮合游说;华连卡表示出的好感;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华连卡出身较高,有田产;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以上种种,都是外人施加的因素,或是一种外在的诱惑,而别里科夫内心并未萌发一种真正的爱意,他准备结婚,是因为“昏了头”,不是因为“爱”。
再比较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性格:一个孤僻、古怪、保守,惧怕任何新事物;而另一个则美丽、活泼、爱热闹,爱新事物,爱新生活。两个人性格截然不同,甚至于完全对立,能发展成真正的爱情吗?
最后请看婚事的结局:“结婚”在别里科夫成了一场大灾难,一次仅仅是可能的喜事,却成了真正的丧事。他的套子使他感受不到爱的温馨和幸福,他的套子使他对“恋爱”充满气愤,以至于看到那幅漫画便气得脸色发青、嘴唇发抖。作家只讲其“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从这里可以看到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多么深入细致,对人物的刻画是多么准确真实。
4、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明确: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他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5、别里科夫结婚的喜剧转眼间变成死亡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明确:在结婚这个问题上,课文深刻揭露了别里科夫从未透露过活人感情的灵魂。这个满脑袋是“套子”思想,满口是“套子式论调”,处处是“套子式”举动的角色,教师们怕,校长怕,城里许多人都怕的别里科夫,却怕结婚,这正说明别里科夫是伪善的、腐朽的、脆弱的,实际上是个丢失了生活权利的人,同时,也说明别里科夫固然可憎,但他毕竟还是专制制度的牺牲品。
6、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明确: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预示了光明的未来。
二、讲析第三部分:
1、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2、“埋葬别里科夫”本是“大快人心的事”,可我们却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明确:别里科夫之死大快人心,表明人们对他的厌恶、憎恨,表明人们对完全自由的无比向往。但像他这样的沙皇政府的鹰犬还大有人在。人们惧怕的不是别里科夫本人,而是他深受其毒害而又为之效忠尽力的沙皇专制统治。虽然,别里科夫一笑即死的脆弱,预示着专制统治的一触即溃,但只要反动政府没有被推翻,它就会作垂死挣扎,甚至于变本加厉地镇压革命,残酷地杀害有进步思想的民众。小说的结尾,使人触目惊心,发人深思,启迪人们起来和反动势力做斗争。
3、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奋勇前进。
4、谈谈你眼中的别里克科夫?
明确:他是沙皇制度下的忠实良民、忠心拥护者、卫道士,他守旧、落后,严守规矩,害怕出乱子,害怕变革现有的一切,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起着为沙皇助纣为虐的作用。他用僵化的思想模式、道德规范辖制着大家,他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他是一个受沙皇专制制度毒害的可怜又可悲、可憎又可恨的人。
5、被套子套住的生活并不幸福,他是否曾想过走出套子吗? 明确:他也曾尝试过走出套子,比如和华连卡谈恋爱就意味着他对新生活的渴望,意味着他走出套子的尝试。只不过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很快就失败了。因此,要想彻底的走出“套子”,就必须彻底的毁灭这“套子”!
6、对他悲剧性的一生该如何认识?
明确:可怜---受害者;
可鄙---告密者,人格卑劣; 可恶---辖制别人;
可憎---卫道士
7、有人认为本文里的“套子”具有两面性,同学们对此有什么不同看法? 明确:“套子”确实具有两面性。从正面而言,“套子”就是规矩,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遵守规矩,行为要受到合理的社会公约的制约。另一方面,顽固、保守的思想观念,也可能成为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现如今,“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
三、小结课文:小说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的?
明确:从两个角度来刻画的: ⑴从日常生活的角度: 衣、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社会影响等方面刻画他守旧愚蠢和对行将灭亡的旧制度的忠实拥护。
⑵从爱情的角度: 是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突出他“套子式的论调”的愚昧和反动。面对别里科夫在肖像、行动和思想上的“怪”这一特征的揭示,通贯全篇。
四、概括本文主题:揭示沙皇政府的黑暗,别里科夫的愚昧,呼唤自由的空气。
五、讨论课文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①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 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暴露和批判了他腐朽丑恶的灵魂。
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真实生动,栩栩如生。
六、祥林嫂与别里科夫的比较:
祥林嫂受封建环境压制,惨死在风雪夜,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值得同情。
别里科夫辖制全城人,却忧惧而死,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受害者、帮凶、走狗,让人感到既可恶又可怜。
七、别里科夫与鲁四老爷的比较:
别里科夫:是思想麻木、僵化、顽固的反动势力的代表,是旧秩序的象征;性格孤僻,是个虚伪守旧的伪君子;从外表、言论到生活习惯,思想方法,无不是套子式的;他不但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也要把别人套在套子里,拖住时代前进的步伐。
鲁四老爷: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政治上迂腐,思想上反动,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自觉维护封建礼教;以顽固、虚伪、自私、冷酷的一系列表现,迫使祥林嫂一步步地走向死亡;使整个鲁镇笼罩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意识氛围之中。
八、布置作业:
1、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你周围的一个人物。
2、结合课文写篇文章分析:别里科夫的死是他杀还是自杀?他的死是偶然还是必然? [教学反思]:这是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一篇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他因循守旧,害怕新生事物,所以他把自己的思想也极力掩藏起来。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人物,但又是多么的可悲。然而,在笑过之后我不禁掩卷沉思: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岂止别里科夫,我们又何尝不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呢?
我们每讲一篇文章都是按老路子走。虽说现在大力提倡新课改,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并且老师们也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课上让学生参与的多,但是,最后还是由老师拍板定论。这种方法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学生只是跟着搀和,最后还得听老师的。所以说我们老师仍然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所以,我们应该放开手,放开胆量,给学生一个真正的自主互动的空间,让他们充分享受语文课堂的无穷乐趣。
第三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一、题目:《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二、内容摘要:
别里科夫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沙皇统治下的典型代表。契诃夫通过对其着装的滑稽、思想状态的丑化、行为的讽刺,揭示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批判了像别里科夫这样的沙皇政府的卫道士。这一形象在今天也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他成为那些惧怕变革、阻碍社会进步的代名词。
三、关键词:
别里科夫 人物形象 套子 社会意义
四、正文:
(一)、教材依据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二)、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文学作品的教学,我们必须靠文本说话,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披文以入情‛,用心去体会感悟,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通过阅读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按教师设计好的程式,去寻求早已有之的定论。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当导演教练的角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后对作品进
行反思。反思不是知识的简单回顾和一般分析,而是从新的层面、新的角度来理解自己的所学知识,它可以促进新知识在头脑中的强化和巩固,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完善,从而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重点进行了说明:小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着重从小说的情节高潮部分、语言、结尾、人物形象、表现手法、主题等方面设题考查。小说三要素中人物的考查是重点,人物形象的丰满不是单一的,是通过一定的手法表现出来的,主题不是空洞的,是通过人物及手法来揭示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完成。
本节课尝试打破教学常规,由漫画切入,激发兴趣,激活思维,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在生动活泼的探究活动中学到知识。通过讨论、发言等一系列课堂活动,在人人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对课文情节的学习,在了解了故事轮廓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小说人物,理解小说人物的形象、命运以及典型意义。这样就加深了学生的思维深度,教学就有了最大限度的效果。
别里科夫这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之所以成为经典,为人津津乐道,我认为是因为他给人以启示或是警示,让学生在冷峻的笑声中进行深刻的思考,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讨论一下社会中的各式‚套子‛,并全班交流。学生可应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去体验感悟,加深对别里科夫人物形象及其特定手法的理解,真正领悟作品的现实意义。
(2)、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是:按照语文学习的规律来教;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来设计教学;课堂教学应当按照学生的思路进行。通俗的说,就是不要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要老师跟着学生走,老师和学生一起走。
本文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自由阅读,自主阅读。用王富仁先生的话说,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用曹文轩先生的话说,就是要让学生‚用自己的心思去读,用自己的直觉去读,用自己的奇思异想去读‛。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交流,分享,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获得成长。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和主线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策略去解读文本,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文本,这才是语文教学最美好的境界。(3)、教材分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契诃夫1898年创作的一篇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小说以比喻、象征、夸张的笔触讽刺了一个生活在沙皇专制统治下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这个不朽的艺术典型。契诃夫以细腻的手法描写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揭示了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奴性!从这个人物身上表现了当时俄国人的劣根性。作者展现的不是一个单独的人,而是‚一类人‛。这部作品主要价值在于写出了套子的巨大作用,体现了作者对套子的深刻思考,给后人无限的警示。(4)、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小说的情节把握、人物描写手法、环境烘托的作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建构和基础。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只描述了他的‚套子式‛的生活和‚婚姻事件‛,人物关系也比较单纯,故事情节学生还是比较容易读懂的。但是要想让学生真正领悟作品的人物形象、表现的社会主题甚至给我们的启示就不那么容易了。学生很容易把小说仅仅当成一篇有趣的故事来读,很容易读懂人物,而不深入认识、分析‚套子‛的内涵、作用、创作意图甚至作品本身对后人的警示。因此,教师在此要做好引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特点及本文在教材体系中所处地位,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背景,理解主题。
2、过程与方法: 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4、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投影演示教学目标,问题设计,有关背景图片。
(四)、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1、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主题。
(五)、教学难点
把握小说的艺术手法。
(六)、教学准备
互联网上的网络资源 多媒体投影 课件 塑料袋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3分钟)采用操作法。
让几名学生用塑料袋套在头上10秒钟,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入新课。(学生实际操作)
(2)、整体感知:(12分钟)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技术。
课前布臵学生阅读课文,并把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经历中的第一件事‚漫画事件‛发挥想象把其画出来。(通过预习完成)请学生来展示自己的漫画作品,并让学生就作品进行点评。
提出问题:漫画画的夸张吗?作品中对别里科夫是怎样描述的?(学生阅读课文,同桌之间交流、合作)
学生很快找到相关信息并进行总结:套子式的衣着打扮,套子式的思想言论,套子式的生活习惯。
进一步提出问题:除了加在别里科夫身上有形的套子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套子存在?(多媒体展示)下面同学们再回到课本上找一找,看看课本上别里科夫的形象是怎样描述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并推选代表全班发言)
经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无形的套子主要指思想方面的,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我进行进一步的总结: 所有的这些特征都表明他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形象,首先是他古怪的行为方式。无论什么天气,他出门的时候总是套着雨鞋,带着雨伞,穿者暖和的棉大衣。其次是他偏执的心理特征,他想给自己安上一个精神外壳,那句著名的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响彻他的一生,成了他的生活态度。这一套子禁锢着他,一直到死也没有解脱。
接着设臵一个过渡:漫画我们已做了赏析和思想上的补充升华,现在老师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和我一起来解决。我一直在思考,这幅漫画是谁画的呢?
要求:
1、学生6人一小组,相互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讨论结果。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
2、学生讨论、合作。
3、各小组宣读交流结果,师适时点评,鼓励学生的创新。
为了引导学生讨论的深入有效,我提示学生就小说中所涉及的几种人去考虑,大致可确定为以下几种:一是‚我‛这类教师画的;二是别里科夫的学生干的,如在别里科夫影响控制下被开除的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之类;三是柯瓦连科那种充满朝气的年轻人画的;四是‚别里科夫‛式的人画的。让学生就此分组展开讨论,分析其可能性,并由此入手理解漫画者画这幅漫画的用意。(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文章之中筛选信息,发挥想象,进行论证。)
这四种情况都有可能,从最终可以得出以下观点:前三种人都是备受别里科夫辖制之苦,想反抗,而又不敢正面回击,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发泄或报复。持前三种人的学生较多而且理由充分,很少有学生
会从第四种情况进行分析。而这一方面恰恰是升华主题的一个切入点。直接引导学生阅读结尾部分,并在此给学生补充背景知识,(多媒体展示)通过背景补充我们知道,之所以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是因为他的背后有强大的沙皇统治作为后盾,受沙皇政府的毒害,他的言行与思想都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从这个层面来看,别里科夫本人也是一个受害者,可怜虫!‚套子‛在危害别人的同时,也毁坏和扭曲了他正常的人性。
(3)、深化研习,体会典型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15分钟)采用指导法、辩论法、对比法、多媒体教学技术。
1、教师介绍完时代背景后,学生体会人物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师提问:‚别里科夫‛是一个真实的人吗?(小组学生活动,自由探讨后前后分组辩论)
教师总结:别里科夫是那个时代一个特定群体的典型代表。契诃夫通过对别里科夫独特外表的描绘、思想状态的夸张丑化,行为的漫画式讽刺,揭示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批判了像别里科夫这样沙皇政府的卫道士。(多媒体展示)‚别里科夫‛是一个真实的人,但不是一个具体的人,是一个人物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代表了那些在历史潮流中退缩、消沉、随波逐流,甚至堕落成为沙皇的警察和密探的小市民和一部分知识分子。契诃夫对这些人深恶痛绝,《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有力地批判了这些人。
2、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并思考:为什么单单柯瓦连科不怕他?为什么他敢把别里科夫从楼上推下去?为什么华连卡敢大声笑话从
楼梯上滚下来的别里科夫,她的‚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真的就能‚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学生深入研读,对比、分析)教师总结: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讽刺和鞭挞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即使是微薄的,也让人看到了希望。
(4)、体会契诃夫小说的基本风格。(5分钟)采用对比阅读法、归纳总结法、多媒体教学技术。
讨论的问题是:结合已读过的其他小说,谈谈契诃夫短篇小说有怎样的风格?
可以让学生结合过去学过的《变色龙》来总结一下契诃夫短篇小说的风格。人物的夸张、整篇的幽默讽刺是其基本风格,学生是能认识到的。
(5)、启发学生拓展延伸。(5分钟)采用讨论交流法、多媒体教学技术。
我们说,别里科夫虽然走了,但却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套子‛的话题,在你周围的生活中,或者就你自身而言,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而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各式‚套子‛呢?(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讨论一下)(四人一组)
提示:譬如虚荣是一种套子,名望是一种套子,金钱是一种套子,考试是一种套子,升学率是一种套子……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多媒体展示)(6)、小结:(3分钟)
我们说人是社会中的人,都与别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社会为维持一种秩序,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就会制定各种各样的套子(规矩),宣传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念,以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人一生下来,似乎就要落入套子,但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套子,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鉴别反思,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总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如法律规章制度),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7)、布臵作业(2分钟)
课外阅读小说全文,进一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另阅读《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比较其讽刺手法,摘录小说中最具讽刺意义的文句或文段。
(8)、板书设计
1、人物:别里科夫 虚伪 顽固 保守
2、主题: 专制 人性
(八)、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学生学会了怎样与他人合作,怎样在全班同学面前阐述自己的观点,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节课的课件设计简洁、美观、合理,并能与幻灯放映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工具。课堂教学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整堂课教学
环节清晰,课堂气氛活跃,时间安排科学。学生能积极配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地方还能引起争议,形成高潮。很好体现了‚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精神。但在拓展延伸部分可多用一点时间,放得更开些。
五、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师教学用书》 《契诃夫小说全集》 10
第四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郑凤莲
第一课时《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阅读上:强化对小说阅读与鉴赏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思想上:使学生认识到一切阻碍社会发展的思想和势力都终将灭亡。教学重点:对别里科夫形象与其社会意义的认识 难点:全城人的“怕”与别里科夫的“怕”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置疑与学生发言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点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特别是对别里科夫形象与性格的把握。教学步骤:一。1。做个试验(用一塑料袋将一学生的头包裹起来,之后让他谈谈自己的感觉。2,导入新课:人不能活在袋子里,更不能活在套子里。当我们被套在套子里的时候,要极力摆脱它。可是在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笔下,却有一位自觉自愿的装在套子里并极力的想把别人也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是怎样一个人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契诃夫的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板书课题)二,布置自学要求: 阅读课文,弄清:
1。本文表现的哪一国家什么时代的社会现实?(俄国沙皇专制统治时期)
2:主要人物“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谁?(别里科夫)4.为什么被称作“装在套子里的人”?
5.他从外貌到思想性格都有什么特点?(略)
为什么全城的人都怕他?他为什么让人怕?人们到底怕什么?他为何怕的躺在被子底下还战战兢兢?他到底怕什么?
三.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别里科夫形象: 外在特征:上下均被层层“套子”密密包裹 内在特点:套子式的 思想:“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灵魂:胆怯又憎恶现实)语言:“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第五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兴趣
思维
套子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乾县杨汉中学
杨 欣
创意说明: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借助多媒体展示教学重点,以“套中人”为突破口,编写顺口溜引起学生兴趣;立足于整体感知,注意点面结合,逐步按“认识形象——分析情节——理解品味——思维延展”四步链式推进,就别里科夫“恋爱**”进行逆向多维探究;侧重于探究作品折射出的现实意义,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内涵,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别里科夫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认识沙皇政府反动腐朽本质。2.整体感知,多维探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小说能力。教学难点:巧妙引导,弄清情节,指导学生自主性、探究性阅读。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形象
1.从分析题目入手。提问:①题目“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什么性质的短语?(偏正)②中心词是什么?(人)③重点修饰词是什么?(套子)
2.引导:大家知道,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者构成小说三要素。人物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具体情节。有的小说开门见山,人物登场,情节旋即展开;有的小说开头描写环境,渲染气氛;有的小说 还有序幕……。那么大家看这篇小说开头几段有主人公具体情节吗?(生答:没有,本文一从从开头到“显然也不是苦事”是对别里科夫一般性描述,从第五段起叙述主人公一段完整的生活故事。)
那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到四段,勾划相关的语句,思考别里科夫“套子”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利用多媒体演示课本“装在套子里的人”插图,链接课文相关内容,让学生概括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生答,见【板书设计】)
※我随即现编顺口溜激发学生兴趣:
你瞧他,太阳照着身影子,头戴一顶大帽子,手中紧握伞套子,脚蹬厚厚皮靴子,内穿羊毛小衫子,外裹厚重大袍子,阴脸藏在衣领子,墨镜捂着眼珠子,耳朵塞着棉球子,手表小刀上套子,战战兢兢走步子,逢人便说“千万别出什么乱子”(声小而神秘),坐上马车撑篷子,上床蒙被子,床上挂帐子,卧室像个大箱子,这个老外简直是傻子!
二、分析情节
1.过渡导入:
我们刚才分析归纳了小说对主人公别里科夫 一般概括性描,着重从衣、用、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等方面感受到了这个怪癖的艺术形象。那么,我们接着探讨从第五段开始的故事情节。
2.合作探究,师生对话: 师:这个有头有尾的事件是什么? 生:谈恋爱 【板书:恋爱**】 师:最后结果如何? 生:套中人与床板平行了。师:什么行为导致他死亡?
生:被柯瓦连科从楼梯上推下来,在意中人华连卡的纵情大笑中,走上了黄泉路。
师:柯瓦连科夫是什么人?别里科夫为什么会被柯瓦连科推下楼梯? 生:柯瓦连科是别里科夫学校的同事,华连卡的弟弟。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发生争吵,被人家推下楼梯。【板书:争吵交锋】
师:两人因何争吵?
生:因为别里科夫干涉柯瓦连科和华连卡同一些青年人骑自行车的事
【板书:骑车事件】
师:对,争吵源于骑车事件,那么别里科夫为什么不允许青年人骑车子,最后竟以告密相威胁?
生:他认为青年人骑自行车是新事物,怕出乱子,想用他套子式思想“套”
别人。
师:再问,别里科夫亲自郑重地到柯瓦连科家仅仅因为骑车事件吗? 生:不只是骑车事件,还有漫画事件。【板书:漫画事件】 师:为什么会出现漫画事件?
生:因为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竟谈志恋爱了,“他昏了头”,决定和华连卡结婚,有个促狭鬼就画了一幅他打着雨伞,臂弯里挽着华连卡的搞笑漫画,别里科夫为此诚恐诚慌特意向柯瓦连科保证“他跟这事没一点关系”。
师:好,又回到主人谈恋爱上。总之,后文主要写了一场恋爱**,在这场**中,有三个小插曲:漫画事件、骑车事件、争吵交锋。咱们刚才是逆向思维,由果导因;现在大家回过头来,按事件的发展顺序,思考这个完整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怎样安排的?
生 1:我认为,漫画事件是开端,骑车事件是发展,争吵交锋是高潮,别里科夫一命呜呼是结局。
生 2:我认为,别里科夫谈恋爱是开端,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都是发展,争吵交锋是高潮,别里科夫死亡是最终结局。
师:好各有道理。大家都认为别里科夫死亡是最终结局,那么这个结局在小说的什么地方最早告诉给读者?从全局着眼,这篇小说按什么方式记叙?
生:在小说开头就已告诉我们,所以全文按倒叙方式记叙。师:那么,前(第五段前)后文有什么联系呢?
生:前文对主人公作一般概括性的描述,让读者先认识“套中人”形象,后文作者把笔触伸向人物内心深处,从一个有头有尾的事件中再现人物的腐朽。
师:说得好,本文就是这样,突出主人公“套已”到“套人”的丑恶形象,也形象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见板书设计】
三、理解品味
1.引导:从恋爱动机来看,别里科夫对华连卡是否有“真爱”?
学生讨论回答:他昏了头,并不自愿;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同事及太太们说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有田产;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热情的女人。
师总结:可以说,别里科夫在恋爱**中,不敢正视爱情,害怕爱情,处处被动,尽管年龄至少30岁;他又惧怕新事物,甚至连日常生活小事都心神不定,3
处处用自己“套子式”的思想给人以威压,结果用套子把自己与幸福隔绝,把自己套进了坟墓,大地永远做了自己的套子。
2.进一步引导:别里科夫最后死亡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什么?是跌伤摔死还是气死,还是失恋殉情?
学生讨论回答:别里科夫是受气而死的,气在柯瓦连科的怒骂和奋力一推,又遭到“未婚妻”华连卡的纵情大笑和奚落,人格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这是主人公死亡的直接原因;气在柯瓦连科明目张胆地乱套,语言行为大出格,他心气衰竭,精神崩溃,死抱套子,最后一命呜呼,这是主人公死亡的根本原因。
3.再进一步引导: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死抱套子不放?(多媒体显示19世纪末沙俄社会背景)
学生讨论回答: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是因为他腐朽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害怕和反对一切新生力量和进步事物,是旧传统的一个自觉维护者,也是黑暗社会的受害者,反动“套子”的殡葬品。
四、探究性阅读:
怎样全面认识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学生各抒己见)
生1:别里科夫不仅在生活上用各式各样的套子把自己里外裹得严严实实,而且连周围的一切也不放过。十多年来,教师、校长甚至全城人都战战兢兢过日子,整个城市死气沉沉。人们之所以怕他,是因为他有沙皇政府作后盾,他扮演的正是旧制度、旧秩序、旧传统的卫道士角色,因此,别里科夫是可憎可恶的。
生2:别里科夫是黑暗社会的牺牲品,是可悲可怜的。从他的身份看,他是一个普通教师,他“辖制”、“降服”人的手段只是凭他那种唉声叹气、那种垂头丧气和架在苍白小脸上的眼镜,天真地对人的精神施压;其次,他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他望“爱”生畏就是证明。他干涉别人的言行也是出自善心,规劝他人循规蹈矩,不要触犯沙皇政府的法网,免遭政治迫害。他实际并没有向谁告密,打小报告,即使扬言要去“报告校长”,也只是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他更没有栽赃陷害任何人。
生3:他并不是一个恶人,只是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新事物,更多的是想做一个现行制度下的“守法良民”,但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助纣为虐,正如农村俗语说:“娃是好娃,病把娃害的”。
老师总结:别里科夫性格怪僻,迂腐荒唐、虚伪保守。黑暗的沙皇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僵化了他的思维,扭曲了他的性格,他既是沙皇制度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是可恶可憎的,又是可悲可怜的。
五、多维探究,联类引申:
1.引导学生联系与别里科夫同时代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警官作横向比较,明确作品的主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总结)
明确:马克思说过,在各个社会中,统治阶级有自己的“套子”思想,这个占统治地位的“套子”力量是巨大的,它影响着整个社会,往往禁锢着人的心灵,扭曲着人的性格。时势造英雄,时势也可造狗熊。别里科夫和“变色龙”是黑暗王国中的狗熊,更是沙皇时代独裁、专制、高压政策的产物。“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是很多。”全国像奥楚蔑洛夫警官这样的变色龙到处都有,因而契诃夫通过这些作品揭露沙皇政府的黑暗,呼唤光明、自由、开放的社会。
2.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各式“套子”?(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总结)
明确:别里科夫走后,给我们留下一个“套子”话题,这套子不仅过去有,现世生活中也有:虚荣、面子、金钱、官位、人情、考试等都是套子。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形成秩序、意志、规矩、观念,强烈地影响并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一生下来,就落入套子,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套子之中。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套子: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善于鉴别反思,跳出藩篱,摒弃迷信盲从意识,铲除奴性思想,具备发展的眼光和变通的主体意识。
课后,请同学们以“套子”为话题,与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后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套中人”本身学生就好奇,备课时,我端详着“套中人”的插图照片,忽然想起卢向阳创作的快板《逛夜市》,“月亮伸着长鼻子,想吃西安凉皮子”等精彩语句,于是我就别里科夫诸多的套子,即兴编 5
创了一段带“子”的顺口溜,开讲就激起了学生浓厚兴趣;抓住这个“兴奋点”,适时地运用逆向思维,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理出“恋爱**”具体情节,进行自主性,研究性阅读,学生弄清了别里科夫“套死”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最后进行思维延展,把“文本”与现实社会与人生对接,帮助学生个人创造性体验与理解能力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