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胡大刚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画图的需求,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与问题,进而发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画图的优势,形成依托图形灵活、有效地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增强策略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策略意识和选择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并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教学过程:
一、引入策略
1.感受长方形的变化过程。
长方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课件呈现图形变化过程,让学生说)(1)长增加,宽不变,还是长方形。(2)宽增加,长不变,还是长方形。(3)宽减少,长不变,还是长方形。(4)长和宽都增加,还是长方形。
2.有一个长方形,长8厘米,宽5厘米,小军将长方形的长增加2厘米,小红将长方形的宽增加2厘米,谁增加的面积大些?
他们的这个问题,你们认为怎么比较方便些?会像刚才那样用画图形表示出长方形的变化情况,再比较吗?试试看。
同学们,刚才你们通过画图来解决这个关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感觉画图是不是比看题目清晰多了?解决问题也轻松多了?那你们认为解决这类似的问题,画图是不是一个好办法呢?其实,画图就是有效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策略,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二、探讨策略
(一)教学例题。1.课件出示例题。2.指名读题。
3.交流:这个长方形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怎么样能清晰的表示出这个长方形的变化过程)
4.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这个长方形的变化过程。(师巡视学生画)5.指名上黑板说是怎样画的(画好图后,标出数据及问题)。6.现在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7.根据问题,你觉得我们必须要先求出什么? 8.让学生指出原来长方形的宽,你准备怎么解决?
9.明确增加部分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通过画图不仅可以清晰看 2 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还能看出题目中隐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谁再重复一遍这个重要信息。
10.计算。18÷3=6(米)8×6=48(平方米)11.说每一步的算理。
12.小结: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为什么要画图?
(二)教学“试一试”。1.课件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2.同桌说说这道题给了我们哪些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 3.题目下面给出了一幅图,谁来说说看这幅图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4.在图上画出减少的部分(写上减少的面积)。5.现在观察,从图上能看出一个什么条件? 6.指名说怎么来解决“现在鱼池的面积”这个问题。7.计算(学生独立计算,师巡视)。8.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师板书。
9.小结:刚才我们从图中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信息?发现了一个怎么样的信息?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
刚才我们用画图的策略轻松的解决了两个问题,下面我们继续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更复杂的题目,有没有的信心?
三、运用策略
(一)教学“想想做做” 第1题。1.课件出示题目,并指名读题。
2.理解“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的意思。
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如果长增加6米,宽不变,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二是如果宽增加4米,长不变,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
3.画图:每一组两名同学画第一种情况,另两名同学画第二种情况,组长把两种情况画在一个图中。
4.指名各组说这样画能求出什么? 5.计算(学生独立计算,师巡视指导)
(二)教学“想想做做” 第2题。1.读题。
2.指名说这个长方形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并画出图形变化过程。3.师引导画出图,并与上题的图区分。
4.提出问题:我们前几题中要求的都是长方形的面积,这题中求增加部分的面积,增加部分不是长方形,它的面积有什么办法来求? 5.学生交流算法:(1)先求大长方形的面积,再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2)切分成两个长方形(有两种切分方法)。
6.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计算增加部分的面积(学生独立计算)。7.指名说算法,师板书。
四、结合题目,有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一个什么策略?画图有什么好处?
第二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画线段图
一、教学内容:教材P48~49例1、练一练相关习题。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用列表的策略整理条件和问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等,也初步接触过线段图等。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画图描述和分析问题,解决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课程目标之一。本单元的教材编排有以下几个特点:1.选择合适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意识。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意识。3.在富有变化的问题中,让学生感受策略是超越具体问题而存在的。
四、教学目标:
1.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2.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在分析问题中的好处,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3.积累经验,增强策略意识。
五、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理解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并借助直观图示分析数量关系。
七、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什么是策略呢?
生:策略就是方法及过程。
师:是的,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之前我们学过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列表法,画图法,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等,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板书)以前我们也接触过线段图。
课件出示:小宁有30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小春有多少枚邮票?大家看下这道题,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呢?画几条线段呢?
生:2个,画两条线段
师:请同学们用两条线段表示小宁与小春的邮票数,并想一下先画谁,为什么?
同学们自己画线段图,画完展示有问题的。
师:同学们看下,你们觉得有什么问题呢?
生:条件没有标出来,问题也没有标出来。
师:所有我们在画图的时候要把条件和问题都标出来,大家思考刚才的问题,为什么要先画小宁呢?关键信息在哪里呢?
生:小春比小宁多12枚
师:对的,小春比小宁多12枚,我们一般把比后面的作为参照标准,所以要先画小宁。
(二)探索新知
师:线段图画完了,大家来一起说一下这道题怎么列式。接下来我们来调整难一点的。
出示课件: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大家看下这道题,和我们刚才的那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相同点是都是小宁和小春的邮票数,小春比小宁多12枚,不同点是告诉了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一个问题是小春有多少枚邮票,一个问题是两人各有多少枚邮票。
师:非常棒,第一道是一个未知量,第二道是两个未知量。同样的,请同学们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表示它们的邮票数吧。
展示线段图,并强调标条件和问题。
小宁: 多(12)枚
小春:(72)枚
师:观察线段图,大家思考这道题怎么来解答,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小组交流你们的方法。
提问:观察线段图,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汇报预测:
解题思路一:先算出小宁有多少枚邮票。两人邮票的总数减去12枚,等于小宁邮票枚数的2倍。72-12=60(枚)60÷2=30(枚)30+12=40(枚)请同学来说一下每步算的是什么?
解题思路二:先算出小春有多少枚邮票。两人的总数加上12枚,等于小春邮票枚数的2倍。72+12=84(枚)84÷2=42(枚)42-12=30(枚)
学生独立解答。
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师:(1)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
(2)追问:检验要分几步进行?
(3)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并写出答案。
师:回顾反思。
回顾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大家思考下第一步我们先干嘛了呢?
生:先读题,再画图
师:我们画的是线段图,画线段图有什么好处呢?
生:线段图可以更清楚直观的看到他们直接的关系。
师:画完线段图接下来的步骤是什么呢?
生:解答,检验
师:怎么检验呢?
生:把得数代入原题中的方法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生: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时候,探索规律的时候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1题和第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宁: 多(12)枚
小春:(72)枚
方法一:72-12=60(枚)方法二:72+12=84(枚)
小宁: 60÷2=30(枚)小春:84÷2=42(枚)
小春:30+12=40(枚)小宁:42-12=30(枚)
读题→画图→解答→检验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以简单线段图进行导入,引出这节课内容,由易到难,除了教会学生如何画线段图,清楚解题思路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我让学生们先自我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探究不同的方法,优生带动学困生,学会这节课的内容。不足之处:1.对学生学情把握不太好 2.时间分配不合理,前期浪费了太多时间,后面没有时间进行练习。3.讲课不够灵活,出现突发情况不会处理。4.评价语单一等。
山西省实验小学富力分校
杨 蓉
2021年4月12日
第三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教材第68页-69页例2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2.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初步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单、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出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列式解答。
把720毫升果汁倒人9个同样的小杯子里,正好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数量关系:()个小杯的容量=720毫升
口头列式解答
2.出示例1: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提问:和第1题相比,这道题难在哪里?(第1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一种杯子里,可以直接用除法计,这一道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两种杯子里,题中有两个未知数量。)
3.揭示课题: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说明:创设倒果汁的问题情境,呈现对比强烈的可以直接平均分和不能直接平均分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新的问题的结构特点,形成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心理需求,激发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欲望】
二、探索策略
1.教学例1。
(1)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先观察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根据题意,你
能找到怎样的数量关系,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数量关系的。
揭示: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证=720毫升
大杯的容量x =小杯的容量 小杯的容量x3=大杯的容量
(2)确定思路。
谈话:我们知道,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要想办法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你有办法把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吗?请先联系刚才理解数量关系式想一想,再和同学说说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反馈:请把你的解题思路分享给大家。
学生想到的思路可能有以下几种,结合学生的交流,分别作如下引导:
思路一: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问:把720毫升果计全部倒入小杯,1个大杯要换成几个小杯?把大杯换成小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小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二: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6个小杯换成几个大杯?把小杯换成大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大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三:列方程解。
提问: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1个大杯的容量可以怎样表示?可以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小结: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上面的几种思路都是抓住哪一个数量关系展开思考的?像这样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方法,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假设)。
(3)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选择一种方法完成解答,并检验解题的过程和结果。
完成解答后,让学生说说列式、检验的方法和结果。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通过对题中条件和问题的梳理,找到数量关系,并画图对数量关系进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感知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打开寻求解题方法的思路。针对解决问题的困难,启发学生思考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的方法,既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经验,又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有了明确方向,进而产生假设的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并交流学生中出现的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并通过师生对话帮助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体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感受假设的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在列式解答的同时,提出检验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题中数量大系的理解,进一步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
(4)回顾反思。
问题:解答例1时,我们遇到了怎样的因难?是怎样解决这一困难的解决问题时运用了什么策略?说说你对假设这一策略的认识和体验。【设计说明:及时反思提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为什么假设”“怎样假设”等问题,以强化对“假设”策略的体验。】
(5)教学第二种思路。
谈话:刚才我们假设把720毫开果计全部倒入小怀,顺利解决了问题。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假设?假设把720毫开果计全部倒入大杯,可以倒满几个大杯?你能根据这样的假设算出结果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指名交流解题时的思考过程,以及列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6)比较和回顾。
比较:请同学们比较假设全部倒入大杯和全部倒入小杯这两种假设方法,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提回: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谈话: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运用假设的策略,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说明:假设“把720毫升果计全部例入大杯”的思路,由学生自己提出,并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再次经历和体验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对假设策略更深刻的感悟。比较两种假设思路的联系。并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对策略的认识和感悟;回顾曾经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策略的高度重新审视过去的学习中解决一些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以促进策略的内化,形成策略意识】
2.完成“练一练”。
(1)出示题目,提问:要求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可以怎样进行假设?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完成解答,教师巡视。
(2)让不同思路的学生展示自己解题的过程。
【设计说明:先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假设,再独立完成解答,并交流不同的假设思路,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假设策略的体验】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
第四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南京市九龙小学 胡歧强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下册P88-89页的例1和例2及相应的“练一练”,完成练习十六的1-3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简单的事情中初步体会、感受“逆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逆推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水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逆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运用逆推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寻求策略的需求
1、引用我校图书馆“借书”、“还书”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倒着想”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2、出示课题
3、逐步出示例1。
二、自主探索,感受、理解逆推是一种策略
1、出示探究与讨论。
(1)现在甲、乙两杯各有果汁多少毫升?(2)怎样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情况
2、学生探究活动,可以独立探索,也可以小组讨论。师巡视了解情况。
3、课件演示。
4、学生在书上完成填表。师用实物投影展示,板书列式计算。
5、在小组里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师小结:这个策略可以叫做逆推(板书)。
6、试一试。
7、出示例2。
8、师在黑板上板书摘录条件,引导学生说出运用逆推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9、引导学生说一说逆推的过程。
10、生口答,师板书,生在书上完成列式计算。
11、根据求出的答案顺推过去,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
12、练一练
三、拓展延伸、运用逆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1、教材P90页练习十六的第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逆推出其他几个景点的位置?再在书上完成。
2、课后延伸:我国唐代的数学家张遂曾以“李白喝酒”为题材编了一道题: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原有多少酒?
你能用已经学过的解题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吗?
第五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数学第十一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解决关于面积计算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第89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做出符合题意的示意图和图表 教学准备:光盘、挂图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能画一幅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的示意图吗?画画看。
说一说画图时要注意什么?(长画得稍长些,宽画得稍短些)你会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指名口答)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有什么关系?你会用哪些关系式来表达这三者的关系? 2.谈话:刚才你们画出了长方形的示意图,也解答了简单的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稍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2)谈话:这道题数量关系不明显,我们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
怎样画图呢?先画原来的长方形花圃,长8米,我就画一条线段表示长8米,没说宽多少,我们就大约地画出宽,于是板书成图1。
谁读一读题目的另外两个条件(指名读条件),长增加3米,面积就增加18平方米,这些已知条件,应该怎样画呢?3米在哪里画?大约画多长?哪一部分是18平方米?谁到前边指一指再画出来、写清楚。一名学生画过后,全体学生评议、补充、修改,成为图2。
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在图上怎样表示?学生指着图说清楚后补写“平方米”。
四年级数学
(3)谈话:要求这个长方形(指着图)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已经知道了什么条件?你认为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4)让学生尝试计算,并指名板演。
(5)提问:说一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指名回答)(6)谈话:我们再来反思一下解题过程。我们运用了什么策略来弄清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我们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教学“试一试”。
(1)指名读课本上的题目,同桌互相说一说已知什么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2)各自在书上画图,指名把图画在投影片上。(3)展示投影片上的图,共同评议。
(4)各自解答,指名把解答过程写在投影片上。
(5)投影展示答案,并让学生说一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共同评议。(6)提问:这一道题与例题相比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比例题复杂在哪里?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各自读题,并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说给同桌听。(2)各自在书上作图。展示部分学生画出的图形,共同评议。(3)各自在书上解答。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4)提问:这道题与例题相比,复杂在哪里?做这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各自读题,并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说给同桌听。(2)各自在书上作图,展示部分学生画出的图形,共同评议。
(3)谈话:我们在上学期曾经学过用列表的办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你能把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成表吗?试一试,如有困难可向同组同学或老师请教。
(4)谈话:下面大家开始列式计算,可以看着图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也可以看着表格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6)把不同的算法在班内展示,并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
第二课时 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第91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8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相遇求路程的行程问题以及类似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会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
2.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推导出未知条件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动态出示例题的文字和图。
提问:题目中说了一件什么事?哪两位同学到前边来演示一下小明和小芳是怎样从家出发在学校相遇的?从题目中你知道些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进行整理?(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
二、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师了解学生整理信息的方法。(2)展示学生整理信息的方法。
提问:谁把你整理信息的方法告诉大家,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学生的方法只要能把题目的数量关系准确地表现出来,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再进一步把画图、列表这两种方法的重点地方强调,使方法完善。
画线段图的步骤:
①先确定两点表示小明家和小芳家,再连结两点画一条线段,中间画学校,学校离小芳家稍近些。
四年级数学
②把小明家到学校的线段以及小芳家到学校的线段分别平均分成4段,每一段表示1分行走的路程。4段表示行走的时间。
③用括线和问号表示所求的问题。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
两人行走的速度要列人表中,再想想两人各行走多长时间,于是列成下表。┃ 小明从家到学校 ┃ 每分走70米 ┃ 走了4分 ┃ ┣━━━━━━━━━━╋━━━━━━━━╋━━━━━━┫ ┃ 小芳从家到学校 ┃ 每分走60米 ┃ 走了4分 ┃ ┗━━━━━━━━━━┻━━━━━━━━┻━━━━━━┛
(3)提问:根据你整理的信息,想想要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应该先算什么?想好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分别算出小明和小芳4分钟各行的路程,然后求总路程;也可以先算两人1分钟共行的路程,然后求总路程。(4)学生独立解答。
提问:谁来把你的计算过程说给大家听。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提问:同学们比一比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如果把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写成等式看一看符合什么规律?(符合乘法分配律)。
谈话:乘法分配律就是从现实问题中总结出来的,两种解法得到相同的结果又一次证明了乘法分配律的正确性,反过来,我们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由一种计算方法想到另一种计算方法。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指名读题,让学生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代表小华和小丽,演示一下他们行走的方向以及每分钟走到哪里。(2)学生先独立画图整理,再解答。(3)全班交流。
①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并说出是怎样想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画的线段图加以完善。
②指名板演综合算式,并说出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4)提问:你能由这一道综合算式想到另一道综合算式吗?写出后再说一说每步求出的是什四年级数学
么。
三、巩固提高
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各自读题,指名说出题意。
教师画一个圆形跑道直观图,让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各用自己的食指分别表示小张和小李,演示两人从哪里出发,按什么方向跑步,在哪里相遇。
各自列综合算式解答。
指名板演,说出每步求的是什么,共同评议
指名说出另一种解法,并说出是怎样想到这种解法的。
四、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