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8:3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2课时 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心路历程。锻炼理解、感悟、朗读文本的能力。

2、引导体会周恩来从小立志的高尚情怀,并决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时代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

师: 周恩来,在他12岁的时候,立下了——(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中华不振”,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请读课题。我们跟着周恩来去租借看看,请同学们进入新知探究一的学习。

二、新知探究:

师:课文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租界里的那件事,让同学们感受最深刻。下面就请同学来展读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

预设一: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他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亲人被轧死,却遭到了训斥,你能体会她的心情吗?这个妇女的亲人,可能是---相依为命的丈夫,可能是她可爱的孩子。还可能是年迈的父母,他悲痛欲绝。他此时能指望谁啊?----中国巡警为他报仇,为他声张正义。但是中国巡警不但。。反而。。。(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在中国的地盘上,中国人毫无尊严,毫无地位,无处说理。)预设二: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1、自由读:请同学紧握着你的拳头,读读这一句。师: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又一幕。你紧握着拳头最想做什么?(惩处洋人和巡警)孩子们我们再带着怒火。

2、学写“惩”:写一写我们的生字“惩”(一撇愤一撇怒,公正何在?但是我们却只能把愤怒放在心里。)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但是敢不敢惩处?是的,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3、师生配合读:请同学们带着对洋人的愤怒,对妇女的同情读读这个蓝色的句子。师生配合读:ppt:生读。。因为中华不振。。还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围观的。。。

师: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处说理的租界。租界的一幕幕都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不振。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

新知探究

2、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十二岁的沉思决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他在深思什么呢? 回环复读

周总理因为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所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二、拓展延伸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当代的“中国梦”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不再是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而是要认识到我们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作为后备军的我们,又该为什么而读书呢? 生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将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串在一起就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下面我们来看看敬爱的周总理是怎样实现他的中国梦的。

师介绍周恩来的功勋。

儿时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年后,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为了他远大的志向为之奋斗了一生。宣誓

师:同学们,我想你们也一定会将自己立下的诺言转化为实际行动,最后,让我们全班起立,右手抱拳,请同学们庄严宣誓:为复兴中华而读书 宣誓人:

同学们,有梦想就有了奋斗的目标。

结束:课后请同学们大量阅读,充实自己的力量。下课!

第二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时教学设计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第三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衣衫褴褛、耀武扬威、铿锵有力、惩处”字音,结合背景理解“租界”,会认并理解“崛起”,会写“惩”。

2.整体把握课文结构,掌握分段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

4.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找到并通过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表现。

教学重点: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表现。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中华不振”。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引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周恩来)对周恩来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畅谈,课前预习了解,如留学日本、法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zg早期领导人,第一人总理……)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周恩来在他年少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所以后来他才成长为中国的早期领导人,成长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

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进周恩来,去了解他少年时代的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指点生字“崛”,“崛起”。来,齐读课题。(生齐读)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谈)

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大家打开书121也,赶快读一读课文。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生自由读,大约3分钟)

二、初读课文,了解原因。

1、检查朗读,读准字音。

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你们也会了,看大屏幕(ppt投影),来,谁会读?

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讲解租界)

衣衫褴褛,耀武扬威(读到衣衫褴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铿锵有力(声音响亮,读出节奏)

惩处(注意cheng第二声后鼻音,chu第三声多音字)出示句子讲惩处放进句子里读。

3、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这样的志向?(生谈)引导学生说出——“中华不振”

(板书:中华不振)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三、分读课文,理解“中华不振”。

1、同学们,课文中的那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来读课文,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点5~6名同学分读,最后一段全班齐读,教师适时点评,大约5~7分钟)其他同学边读边画出你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地方,留下思考的痕迹。

2、课文又读了一遍,现在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点5~6名同学)

是的,课文处处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租界发生的那件事情让同学们感受最深刻。现在我们就到租界去看一看,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第几段写到了租界?(第七段)

(出示ppt投影第七段)谁来读一读?(学生读,老师范读第一句)抓住“闯”这个字,你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生谈)是的,这就是租界,热闹繁华却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了课文第八段以后,会有跟深入的认识。现在,就让我们到租借去看看那令人揪心的一幕吧。

3、(ppt投影第八自然段)现在就请你轻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生自由读)

透过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怎样的画面?(生谈)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诉,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

反复读“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yà)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生读,师范读,生读)

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愤怒的语气)“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4、此时,紧握拳头的你最想做什么?(生谈)

是的,我们一定要惩处他。让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惩”字。(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和在?但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恨,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读读这个字。(生读)

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想)敢不敢惩处?(不敢)

因为不敢惩处,围观的人都(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孩子们,让我们走进百年之前的中国,感受中华不振的屈辱。播放ppt,简介。(2分钟)

谁再来读读这段话“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四、小结,布置思考,下课

是的,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出说理的租界。租界里德一切都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生齐)中华不振。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12岁那年的沉思决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他会沉思些什么呢?课下写一些,我们下节课来交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教学上的主要不足之处:

1、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请学生起来概括“文章写了哪三件事情”,这个过程耗时太长,直接导致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没能完成。“概括大意”是小学中、高年段乃至中学的知识点,学生回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我给了一定的语言提示,但是学生还是不太明确,表现在语言的组织上不够简练。如果我能够先列举一个例子,学生就能够更好地进行模仿,逐步明确这个要点。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难点的分解。

2、对于课堂上的教学生成,没有能够即使地把握。例如,学生读错了“训斥一通”的“通”字,没有及时地纠正。当分角色朗读时,有学生读完周恩来的话还在反复地问“为什么”,这就可以顺势讲到周恩来的疑惑不解。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已经有了很好的体会,接下来的朗读评价事实上就可以省去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过于拘泥于教案了,也是经验不足所致。

语文教学是一个生成的过程,作为一个年轻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也希望各位多提意见,谢谢大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马晓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反思

马晓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自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组,本组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让学生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本篇课文写的是少年周恩来,在亲眼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后,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本课位于本组教材的第一篇,意图是引导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引导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本组其它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学法基础和感情基调。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品味语言,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四、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从而让生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五、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中,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感知文本,体验情感,经过合作交流,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学习中渗透“读——思——议——悟”的学法。

六、教学时间及教材处理:

本文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思路,学习(1——8)自然段,体会文章情感。第二课时:学习(9——17)自然段,深入探究,联系实际,树立远大志向。

七、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

1、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上课时,我充满激情的语言对学生说: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在飞机遇险的时候,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把自己的伞包送给一个小女孩,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全中国的人爱戴他,全世界的人也爱他,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表哀悼之情,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他在12岁时就说出了一句令所有人都喝彩的一句话,你知道他是谁吗?【通过教师语言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兴趣,自然引出本文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齐读课题,谈谈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师做点拨:“崛”是兴起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初读课文时,一、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拼读生字,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意思,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二、-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最容易。【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嚷”读后鼻音,“惩处”中“惩”读二声,“处”读三声,“范”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中的撇点不能写成半圆,通过老师的示范,学生的抄写,即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又扎扎实实地完成了识字教学由“读到认到写”的任务】。

2、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哪几件事?并找出相关段落。引导生以“地点、人物、事件”为线索进行概括,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理清课文结构,明确: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三件事。

1、周恩来来到沈阳,与伯父的对话(1~6)

2、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目睹妇女受人欺凌却无处说理。(7~8)

3、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结构,理清课文思路】(三)、初步探究,把握脉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以“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生的思考能力。

1、初步探究,找切入点:我抛出问题: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文中的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几次?通过多个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很快就能找出本文的关键词“中华不振”,在文中出现2次,进而引导生划出句子

2、比较阅读,交流发现:让生反复阅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处出现的“中华不振”有什么不同,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仔细比较阅读会发现:第一次的“中华不振”是由伯父告诉周恩来的,第二次的“中华不振”是由周恩来自己亲身体会到的。这一环节的设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的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3、默读课文,交流感受: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三四年级学生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通过让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感受:文中的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划出相关句子,然后在班上交流感受,通过交流,有的同学会说:我从伯父的话语中能感受,有的会说:从妇女的哭诉中感受【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让生读课文,找句子,谈感受,加深对“中华不振”的理解,更深入的体会当时周恩来的心情,理解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四)、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角色朗读,把握情感: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对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地方,师给予及时的指导:例如,当读到“为什么? 那又是为什么呢?”这句时,要引导学生读出周恩来不解、追问的语气,体现他对这些事情的关注;读到“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外国人却可以,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这句话时,要引导学生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通过角色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进入人物的内心,感受周恩来第一次听到“中华不振”时疑惑的心理,进而理解周恩来后来为什么会不听伯父的话,闯入租界,为第二部分的教学做下铺垫】

2、发挥想象,深入体会:请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中国巡警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联系人物当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切身体会“中华不振”的悲哀

【新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想象,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心感悟文本激起共鸣】(五)、小结全文,布置作业

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年少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体现“中华不振”的事实,并抄写生字词。

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一开始,我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华

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图片,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饱受凌辱的图片,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的图片”,让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是什么样的感受?然后让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进一步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侵略的社会现实【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师播放的触目惊心的画面及生口中叙述出的事实,让生多角度、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深刻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二、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请学生朗读(9~16)自然段,思考:周恩来亲眼目睹了“中华不振”的事 实之后,他做了什么?——引导生抓住关键词“沉思”

2、交流体会:从“沉思”一词中,你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关键是

让生体会到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充分思考的,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引导生抓住“清晰而坚定”进一步体会。

3、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请同学们想象: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生

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学生的朗读、想象和练笔,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生的想象和创造潜能,师在这一环节,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能粗暴的否定,扼杀学生的想象】

4、比较阅读,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通过

生自己的比较、体会,引导生明白:为明理、为做官、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进而感受到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联系实际,畅谈感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教学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通过交流,让生明白,人不能仅为自己活着,应该活得更有意义些,引导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明确远大的方向。】

四、读写结合,练笔实践

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通过阅读、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感受他人成长经历的同时,也汲取营养,获得启示,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说课材料

马晓伟

第四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第7组中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通过阅读“成长故事”,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课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说,“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教学时,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比朗读,和同学合作朗读对话,感受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3.补充“阅读链接”的内容,深化对周恩来的认识。4.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初步了解过渡句、过渡段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周恩来()那年,在东北的租界里看到()被()欺负,而围观的()只能握紧(),他感受到了(),于是立下()的远大志向的故事。

3.指名说说。

二、对比朗读,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1.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2.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读给同学听)

3.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三、品读重点句,深入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 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感悟到:课文字里行间流淌的都是——中华不振!是呀,中华不振!老师发现有一段话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他划了下来,刚才还有同学读了这段话(屏幕出示:这个妇女„„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请你站起来,把这段话再读一读好吗?(生读、师范读、齐读)听了刚才的朗读,我不知道你们的脑海里是不是想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甚至看到了些什么?

(屏幕出示:此时我仿佛看到他们在(),听到他们在说(),知道他们在想()

本末不要倒置呀,是外国人租借了我们中国人的土地!这句话让我们想了很多,让我们看到了不愿意看到的情景,让我们在一次有感情的读一读这段话。

四、分析重点句,结合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同学们,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假如当时你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景,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

老师深深地为你们的话所感动,谁愿意再来读读这段话?

是呀,面对这样的情景,谁又敢怎么样呢?同学们读着这样的话,亲眼目睹这样的情景,你的脑子里是不是有许多问题想问? 既然你们的脑子里有那么多的问题困扰着你们、折磨着你们,那么,你们想过这些问题的原因吗?

谁来读读画横线的这段话?(这个妇女„„.惩处这个洋人。)这个中国的巡警有没有给咱们中国人撑腰呢?为什么?问题的答案就在黑板上:中华不振啊!

谁再来读读划波浪线的这部分内容?(谁知。。。训斥了一通)这个把中国人轧死的洋人有没有被惩处呀?这究竟又是为什么?(中华不振呀)答案还在这里——中华不振呀!

请全体同学把剩下的部分读完。(围观的„„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些围观的中国人有没有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呢?他们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屏幕出示:围观的中国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

这可是在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啊,而且站着的是“一群中国人”!他们怎么会连做一些什么,说一些什么都办不到呢?答案还在这里——中华不振啊!

(再一次朗读这段话!)

谁又敢怎么样呢?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够不冲动!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怎么能不愤怒!但是,在当时发生这样的事情,太平常了!(屏幕出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介绍”)看了这个内容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五、思考沉积,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从租借回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沉思,他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把你的想法写出来,然后读给大家听,好吗?

那么多的问题一直在你们的脑海里翻江倒海,尽管我们已经找到答案,可是我们还得一遍又一篇的拷问自己。这一次,周恩来从租借回来的确想了很多,却始终忘不掉一些东西:(屏幕出示: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让洋人站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耀武扬威、专横跋扈。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国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却不敢给自己地同胞伸张正义。)(齐读)

在修身课上,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光然大悟,听到校长点他的名字,于是:

周恩来胸有成竹的站起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站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请同学们清晰而坚定的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请同学们铿锵有力的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六、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1.自读阅读链接内容。

2.指名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3.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和博大胸怀。

4.激情诵读诗歌,指名读、齐读。

七、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1)人物:引导学生从“不解地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想”、“沉思”、“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处体会周恩来还是个善思的人,并学习这种品质。

(2)写法: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用法。(3)感悟: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八、分析结构,指导写法 是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同学们把书端起来,完整的把课文读一篇,想一想课文围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了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屏幕出示:课文按()顺序写了()件事,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了()。

九、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要写的生字,提示应注意的笔画或结构。2.重点指导:

范:上下结构,草字头,最后两笔是横折钩、竖弯钩。嚷:左右结构,口字旁,右边的笔画比较多,可以分为三部分指导。

老师板书“范、嚷”,学生在本上写两个,其余的字各写一个。展示评议书写。

十、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十一、作业

1.抄写四字词语和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2.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崛起 饱受欺凌

中华不振 丧失尊严

懦弱无能 【教学反思】

语文传承的是文化,她较历史更添厚重,她比教学更显丰满。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我极力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

一、抓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从内容上看,课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因此,我设计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最后,“中华不振”成为课堂上蓄积情感、掀起高潮的一个支点。

二、抓住重点内容,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本文重点事件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但由于课堂把握还不够成熟,感觉朗读还不够到位。

三、拓展文本,直面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报国之志。课堂上,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另一个高度,我出示补充材料,让孩子直面历史,让孩子心海难平,让孩子心有所向,让孩子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报国之情。与少年周恩来的心灵产生了共鸣。直至课的尾声,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练笔:我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孩子们都能畅所欲言,纷纷诉说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说得十分精彩。

四、提高认识,升华情感,激发学生报国之情。

拓展本文,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若仅限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仅限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钦佩,那本文的教学目的尚未达到,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努力落实,才真正达到目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朗读,入境入情地读文,有助于学生体会文中感情,然后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通过畅谈读书的目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激发学生报国之情,使他们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

结束了这课的教学,我静下心来,不断反思。激发学生的情感固然重要,但是在本课教学中如何让这种情感延续下去更重要。整堂课上学生带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去朗读、去感悟感觉还有欠缺。

第五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初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市六小 黄山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学生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对比句子、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难点:

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 课文写了那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多媒体显示1 1、1)、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2、潜心批读,自我探究

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或词语。

明确:1)是在一次修身课上说的。

2)中华不振啊!(板书)

三、多元互动 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学习自学课文:

⑴ 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⑵ 把相关语句画出来。⑶ 在学习小组里面交流。2、研读课文:

⑴ 探究学习1~6段:分角色朗读,体会中华不振。

多媒体显示1: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伯父对他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我们从伯父的话语中读懂了“中华不振”。

多媒体显示2: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师:抓住“打破沙锅问到底”体会周恩来对此事的关注,读出语气来该句子来。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我们又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读懂了“中华不振”。(2)学习7、8段,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多媒体显示3: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

——在中国人自己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说明这也是中华不振

多媒体显示4: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我们还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读懂了“中华不振”。

多媒体显示5: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 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从洋人欺侮中国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反复朗读7、8自然段,读出同情,读出愤怒,读出无奈和懦弱。

多媒体显示6: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体会这是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

多媒体显示7: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多媒体显示8: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通过对比句子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进一步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3)导读9—15段,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1)思考问题: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周恩来他在想些什么呢? 中华不振的原因和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2)重点体会:

魏校长提问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读书的理由或者是 为明理而读书 ;或者是 为做官而读书 或者为 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是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又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观看视频深入感受中华不振,升华学生情感,并再次读“在外国的租借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四、训练检测 目标探究 思考问题:

你从周恩来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五、迁移应用 拓展探究

谈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啊!

下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2课时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2课时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抚州市实验学校黎俊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12岁周恩来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2、读正确词语,理解“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12岁周恩来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2.读正确词语,理解“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位于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个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目的是结合名人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导学设计 东于小学 王斐斐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分析,深刻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王琼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清课文线索,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