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第二中学 周旭 语文
教学目标
1.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查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有这么一个人,在少年时代,他远渡海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他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他就是我们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那段历史,走进少年周恩来,(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学习了一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它是?
生:四要素法。
师:再回忆,这篇课文共讲了几件事?生:三件事。
师:没错,那你能再次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要素说一说这三件事分别是什么?
生1说:第一件事 板书(立志)
生2:第二件事 板书(耳闻)
生3:板书(目睹)
二、引出全文问题
师:由于伯父告知,以及周恩来自己目睹的事情,都体现出了“中华不振”(板书),那课本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呢? 请打开课本,默读11-16自然段,用“——”画出相关语句并简要批注,开始吧!(2分钟时间)
师:谁来先分享一下你所感受到的体会“中华不振”的句子
(预设1)生:读第11段“在奉天上学的时候.......免的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生:疑惑不解
师:疑惑不解 是什么意思呢?生:不知道什么意思,不知道伯父的话到底是讲的什么意思?那么我们在读周恩来这句话的时候要读出周恩来疑惑不解的感受,我们一起来齐读周恩来说的这句话:“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再来一遍“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老师看到了同学们皱起的眉头和瞪起的眼睛,不知道为什么,想寻求结果对不对,对啊,你不理解,当时的周恩来同样也不理解。后来,伯父告诉他原因了,因为--中华不振。我们一起来合作读一读,你们来读周恩来说的话,我来读伯父的话。我们从伯父的话语当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有吗?还有哪里也体现了中华不振呢?
(预设2)生: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师:你体会的可真好,注意,这里是哪里的土地?中国。中国的土地属于谁?中国人,但是,这里往来的大多都是外国人,这真是 中华不振啊。正因为中华不振我们的国土被占,请大家看,这是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几幅图片,这是当时中国人生存的一个状况,吃没有吃的,住是茅草房,面黄肌瘦,我们再来看下面两幅图,同样是中华大地,这里却是高楼林立,街上繁华热闹,我们中国也有繁华的地方,只不过这个繁华,被外国人占据,已经不完全属于中国,更能感受到中华不振!板书:国土被占
师:还有那些地方能感受到中华不振?
(预设3)生:请大家看第16段,“她原本指望巡警局.....反而训斥她。”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外国人很霸道,中国人很屈辱。
师:撑腰(支持保护包庇)是什么意思 训斥(教训指责)呢?
这个可怜的妇女谁训斥的 ?-中国巡警 我们中国人受欺负了,反倒是被在中国巡警训斥,帮着谁训斥?外国人。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不振在哪呢? 国人被欺(板书)
师: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汽车压死了,她瘫坐在地上哭诉着,试想象:这位中国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的__________,所以她的心情很__________。谁来说一说?
生:母亲父亲,给她生命。
师:这样一读,感觉更心痛了呢,那妇女的亲人还可能是谁?
师:是啊,被汽车压死的可能是嗷嗷待哺的婴儿,可能是他朝夕相处的丈夫,他痛不欲生,他声泪俱下。
当时在场的仅仅是周恩来自己吗?还有谁?------围观的中国人,围观的中国人做了一个动作,什么动作?---紧握着拳头,来,让我们一起做这个动作,你能告诉我,是什么让你们握紧了拳头,是愤怒,那全体起立,把你的愤怒紧紧的攥在拳头里,来读这句攥拳,齐:“他原本指望....”
师:高高举起的这个拳头,你现在想干什么?打 打谁?外国人和中国巡警。这握紧的拳头我们想痛痛快快的打出去,然而,在这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能怎么样呢?
师:我感受到了无何奈何,高高的拳头我们是想打出去的对不对,用文中的一个词“惩处”高高举起你的手,写一下惩字,(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我们只能把恨深深地埋在心里。可这样的事情该不该惩处?
生命可贵,只有一次。如果在我们现代社会,驾车撞致人死亡,重大交通事故,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判刑。
敢不敢惩处?不敢。为什么?因为“中华不振”哪!
三、感悟周恩来的读书志向
师:正因为这样,魏校长在问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在12岁的时候就立下了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男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时这9个字已经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
女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今后努力的方向,他为这个方向,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我们一起再来读。
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立下了振兴中华的志向(板书:振兴中华)。
周恩来的用一生来践行着他的承诺,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见图。
四.写写读书目的,树立远大志向。
师: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可以被外国势力任意宰割的弱国,而已经实现了从新中国成立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一直到至今习近平新时代,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生活在此刻,我们是幸福的。那你们有没有思考过,你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了社会安定,我想当一名人民警察,保卫人民安全。
师总:是啊,同学们,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不带目的的读书,是盲目的。让我们最后再次以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的朗诵结尾,以此勉励,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宣誓。
板书设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振兴中华
耳闻 国土被占
目睹 中华不振 国人被欺
第二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刘志远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法: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从文中感悟。学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与合作交流中,感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师: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是他,在民族面临重大苦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他,在国家陷入极度混乱之时,力挽狂澜,保存正气。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为他落泪送行,联合国全体成员为他下旗致哀;有这样一个人,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分财产,一点骨灰,却永永远远地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上,他就是——周恩来!,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灵,一个报效中华的伟大理想。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理解课题。
1、请学生跟着写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后,全体朗读一遍课题。
2、提问:这个课题里面哪个词是我们不理解的?(崛起)请查查词典,说说它有几种意思?哪种意思更适合本课的意思?
3、说说课题的意思。
4、根据自己理解出来的意思再次朗读课题。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用笔画出生字生词,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生字(幻灯片显示)。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字特别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混?不认识的字,赶紧去请教别人,看看有什么办法记住它。我们看看小组学习的效果怎样?如果整个小组队员都学会了,那就请这个小组的同学都把手举起来。
3、检测小组学习生字的效果。请第一小组队员接龙读,全班同学判断对错。请第二小组齐读,如果读对则全班跟读。
4、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拓展课外词语。(师:这些生字你还在什么词语里面见过它?)提问若干同学。检测学生自学词语的情况。(幻灯片出示:帝国主义、焦点、伯父、模范、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诸生、抱负、胸怀、铿锵有力、喝彩、振兴中华)
5、生词正音。学生跟随教师鼠标朗读一遍大屏幕生词。
6、提问理解词语的好办法有哪些?(生:一查工具书;二联系上下文;三请教别人。)
7、本课出现的这些词语,哪些词语你大概理解它的意思了?(提问个别学生)
8、教师帮助理解比较难的词语。(帝国主义、灯红酒绿)
9、除了词语之外本课当中还有一些比较长、比较难的句子。老师把它拿出来让大家看看,读好了这些句子,读课文就没有问题了。(出示难句:
1、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2、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3、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师指导朗读。)
10、为了帮助大家系统地记忆这些生词,老师用文字把它们串联在一起组成了一段话。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我们的记忆效果,也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写作能力。(出示:1910年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伯父的一句“中华不振”让在模范学校读书的周恩来感到疑惑不解。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得意扬扬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中国妇女。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振兴中华的抱负。当校长问到诸生为何读书时,他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
四、初读课文。
师:经过了刚才的学习我想同学们读课文一定没问题了。接下来,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把我们读得不太好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可以请别的同学帮你听听,让他给您提提意见。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3、给课文做眉批。
师:有个文人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是讲了一件什么事?把课文当中你特别有感受的句子勾划一下,或者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课文中作个标记,等一会儿咱们交流。
4、交流本文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出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帮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5、交流学生感受较深的地方,并注意提问为什么有这种感受?
五、布置课后作业。抄写生字词四遍。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要学好一篇课文首先要把课文题目读好,谁愿意来读一读课题。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周恩来)师: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读一读课题。师:能不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一遍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悟文本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想一想那时候的中国是怎么样的呢?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告诉大家。
生:中华不振,教师板书(中华不振),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已经读了一遍课文,现在咱们再仔细地读一读,看看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把它划下来然后我们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划出有关句子。教师巡视指导。)1)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A、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在中国的土地,中国人居然不能去,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有这样的道理吗?你想不想问一问? B、学生质问朗读。
师:这可是中国人自己的土地啊!让我们理直气壮地一起问一问。C、生齐读。
中国的土地,却让外国人霸占着,同学们这就是—— D、生答:中华不振。指名一学生板书中华不振。(2)、这一带果真……和耀武扬威的巡警。A、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接学生话)还有那些耀武扬威的巡警身为中国人,他们扬的又是谁的威?(生答洋人)
师:请你再来读读这段话,把你对句子的感悟在朗读中表达出来。B、生齐读句子
师:这些洋人霸占着中国的土地,而这些身为中国人的巡警却扬洋人的威,这就是——
C、生答中华不振。指名一学生板书中华不振。(3)只见……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A、学生读句子,谈感受。再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一副多么刺眼的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读。
三、抓重点段研读课文。
(一)一读重点段。
师: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位妇女不幸的遭遇吧!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想想哪些地方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读好了,把你的感受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1、出示句子,生自由读。
2、谈感受。(你是怎么想的?你心里是什么滋味?)(生气,悲哀,愤怒……)
3、带上各种体会,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二)二读重点段。师:同学们,亲眼目睹着这样的事情,假如当时你就在这人群中,你想对那妇女,对那洋人,对那巡警还有那些围观的中国人说些什么呢?
1、指名学生想象说话。
师:你讲到老师心坎里去了,这次请你读好吗?谁还想再读读这段话?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三读重点段。
师: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冲动,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怎能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这样的屈辱太多太多了。
教师演示并解说“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段”再这部有这么一段话让老师深深地感动。
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所受的屈辱仅此而已吗?教师例举其他历史材料!(八国联军、二十一条约、华人与狗)
师:面对如此之多的屈辱,如此之多的灾难,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呢?(板书:?)学生谈感受。师:这所有的一切屈辱都是因为——中华不振(板书:!)师:是啊,太多的耻辱了!中华不振啊!在那个国家和民族都蒙羞受辱时代,在那个国家和民族都危急的紧要关头,谁又能怎么样呢?更何况在周恩来面前的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妇女呢?同学们,让我们永远铭记课文中那让人悲哀而又让人愤怒的一幕吧!
(学生配乐朗读全段。)
四、回读课题,体会中心。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在那里沉思,他的心被这些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在想些什么呢?在旁白处写一写。
师:难道我们还要让这些悲剧再重演吗?(师擦去中华不振)师: 难道我们还要让中华母亲再忍受屈辱吗?(师擦去中华不振)
师:难道我们还要我们还要眼看着这些屈辱再沉默下去吗?(师擦去中华不振)
师:当巍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站了起来胸有成竹地回答道——齐读读课题,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齐读课题。请你们一齐铿锵有力回答——齐读读课题 五、课外拓展,交流感悟。
1、就这样少年时的周恩来从小立志要振兴中华,就必须努力读书的志向。他一生都为之奋斗努力。请同学们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光辉而伟大的一生。出示书后的阅读链接(展示“周恩来光辉一生的图片”)
2、我想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就让我们带着对周总理的崇拜与感动把这篇课文从头到尾大声地朗诵一遍吧。
六、深入探究,感悟升华:
出示新中国所获得的一些成就录象片就此展开讨论: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你想为什么而读书?(激发学生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学习的愿望)七.课后作业
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对中国人说什么?想对帝国主义者说什么?任选其一,用你手中的笔写出你最想说的话。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 志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原 因 —————— 中华不振
第三篇:教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课文涉及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感受中国历史上这段屈辱的历史。
2、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想象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和心理,学会表达。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周恩来,这节课就让我们再走进周恩来,去学习他的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
二、根据疑问切入主题
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中华不振
是的,正是中华不振,才让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的志向。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而你们却读出了一个词语,真会读书!
三、品悟“中华不振”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快速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到的“中华不振”的语句划下来,边划边想,并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用简洁的词语进行批注。(伯父的话、租界地的一幕)
交流读一读画出来的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句子。
2、聚焦第8自然段租界地的那一幕
{1}师范读: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假如你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个场面,你的内心会怎样?(3)指导引读:是啊,这位衣衫褴褛的妇女的亲人可能是 ——活泼可爱的女儿 ——相依为命的丈夫 ——白发苍苍的老母亲
出示接读: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 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4)所以我们看到的场面是: 出示: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相信读了这句话,会有几个词跳入你的眼帘,是哪几个词?
衣衫褴褛会是怎样的穿着?妇女会怎样哭诉? 想象洋人得意洋洋的神态、动作、语言 按常理说这个洋人撞死了妇女的亲人本应怎样?
但他却一样也没做!试问为什么会如此得意洋洋啊?——中华不振!
(5)引读出示:这个妇女原指望------,我们看到的却是------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中华不振啊!
(6)在你们的语气中,老师感受到了那份愤怒,不只是你们,文中的另一群人也感到了愤怒,他们就是————围观的中国人。(7)出示句子,感受“握紧拳头” 在握紧拳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试试此时握紧拳头你想干什么?
大家都满腔怒火了,我们都想揍打洋人,巡警,用文中的一个词就是想要——惩处
指导写“惩”: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自在心中! 该不该惩处?围观的人想不想惩处?敢不敢惩处?这是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所以我们只能——紧握自己的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补充也只能怎么做?
如果是劝,又会是怎样劝那位不幸妇女?
四、拓展资料,强化感悟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一个没有说理的地方,让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中国去感受那百年的屈辱。
2、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当时中国的不振。
五、想象情景进行改写
让我们再回到第8段中,请你结合课文第8段进行改写,想象那哭诉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耀武扬威的巡警、围观的人各是怎样的,抓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想象具体,从中让人真正地感受到当时的“中华不振”。
第四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帝、嚷、褴、褛、惑、轧、惩、肇、诸、效、铿、锵、凌”,结合课文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踊跃、模范、抱负、褴褛、铿锵、欺凌、耀武扬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结合具体语言材料,体会周恩来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和胸怀,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感和民族自 尊心,确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帝、嚷、褴、褛、惑、轧、惩、肇、诸、效、铿、锵、凌”,结合课文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踊跃、模范、抱负、褴褛、铿锵、欺凌、耀武扬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大意,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结合具体语言材料,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和胸怀,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谈话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 吗?我们敬爱的的周恩来总理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 人民的尊敬与爱戴。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周总理的故事,谁愿意说出来和大 家分享一下?
2、揭示课题: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很高兴。大家对周总理又有了更多 的了解。我们的周总理在学生时代就有了为国效力的志向,他的一句名言鼓 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为祖国的崛起、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这句名 言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引导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很可能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崛起是什么意思?中国没崛起之前是 怎样的?周恩来是在什么背景下说出这句话的?)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文。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
1、边读边思考刚刚大家提出的问题,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 子,读懂大意;
2、文章共有多少自然段?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在那一起?说了什么内 容?
(二)检查生字词
1、纠正读音
(1)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朗读,相机纠正读音;
(2)同座位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3)齐读,检查读正确情况;
2、记忆字形
(1)指名学生说说出示的生字有哪些形近字,记住它们的区别特征;
(2)指导字形
嚷:左右结构,共20画,右下部分有三横,通过板书帮学生摆好间架结构;
惑:上下结构,上半部分为“或”,有8画;
肇:上下结构,共14画,上半部分由“户”和“攵”组成,下半部分共6画,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摆好间架结构;
惩:上下结构,由“征”和“心”构成,可这样记忆:合理的惩罚能征服人的心灵,让人心服。
(3)指导难读的长句
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
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三)再读课文,初步探究。
1、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轻声读、分角色读)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刚提出的问题;
2、交流讨论;
(明确:“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中国没崛起之前饱受帝国主义欺凌,任人宰割;正是有感于中国的落后与任人宰割的现状,周总理表 明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3、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说了什么?
(明确:(1-6)伯父的话让周恩来想去租界一看究竟;
(7-8)在租界的见闻让周恩来深刻理解了“中国不振”的含义;
(9-17)青年周恩来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1-6)
1、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跟着小声读或默读;
2、在第一部分,伯父共说了三句话,这三句话都以感叹号结尾,伯父说完后还叹了一口气,自由地读读这三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你又是怎么理解“中华不振”的?
3、交流讨论;
4、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伯父的三句话,边读边思考:如何读出伯父因中华不振、任人宰割的气愤与无奈。
5、指名读,评议。
(二)学习第二部分(7-8)
1、伯父的话让周恩来决定去租界看个究竟,他们看到的租界有 什么与众不同呢?自由得朗读第二部分,找出答案。
(明确:通过介绍当时的中国历史和指导学生理解“灯红酒绿”“热闹非 凡”“大多是外国人”“耀武扬威”,让学生感受到租界的异常繁华与身处水 深火热之中的中国形成的鲜明对比,租界是侵略者的天堂,是中国人 的地狱。)
2、正在周恩来左顾右盼之时,发生了一件事情,请大家自由地读读第8 小节,想想这一小节共说了几种人?他们分别是怎样的处境与表现?
(明确:
1、惨失亲人的妇女:(衣衫褴褛、哭诉)无助;
2、肇事的 洋人:(得意洋洋)嚣张;
3、中国巡警:(训斥妇女、纵容肇事者)懦弱、胆小、崇洋媚外;
4、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劝不幸的妇女)愤 怒、无奈。)
3、周恩来看到这种情景终于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内涵,同学们,你 们是不是也理解了呢?请带着你们的理解读读第8小节,把你们感受到 的中华不振之悲哀读出来。
(三)、学习第三部分(9-17)
1、从租界回来的周恩来经常陷入沉思,你们觉得他会想些什么?为什 么?
2、终于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说出了他的所想,那就是-----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他是怎么说的?(清晰而坚定、铿锵有力)
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坚定地爱国报国之志)
谁能来读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周恩来坚定的信念?
四、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1、同学们,少年周恩来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 兴中华,因此,他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是怎样理解 周恩来的志向的?说说你的理解。
2、如今,中国已经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21世纪的 青少年,该为什么而读书呢?
五、布置作业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们为周恩来励志报国的精神所感动,你一定有
很多话要对少年周恩来说,请以“少年周恩来,我想对你说”为题,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惨失亲人的妇女:无助
↗灾难深重的中国
↘围观的中国人:愤怒、无奈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巡警: 懦弱、胆小、崇洋媚外
↘灯火就绿的租界
↘肇事的洋人:嚣张
赵老师:
第五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板书课题)文中的新词很多,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课件出示词语)。
指名:讲周恩来小故事。师: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3件事)分别是哪三件事?(指名答)
师:回答得很好,看来上节课学得很认真!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段)。
(1)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好好读读发生在少年周恩来身上的3件事情。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件事情(第1—6段),用一个词概括周恩来的心情。(课件出示要求)
(2)检查自学效果。
师:用哪个词比较合适?(生答,师板书:疑惑)
师:伯父告诫周恩来不要到热闹的租界去玩,周恩来有什么表现呢?谁能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指名读)
师:伯父用哪四个字来回答他呢?(生答,师板书:中华不振)
(3)师: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来朗读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再次感受周恩来的疑惑。(课件出示对话部分)
师: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周恩来会不会去看个究竟呢?
2、学习第二部分(第7-9段)。
(1)师:现在老师请同学来读第二件事(第7-9段),大家认真听。
(2)师:作者用了哪个词语说明租界的景象与别处的不同?周恩来遇到了怎样的事情?他当时会想些什么呢?
师:对,周恩来当时非常气愤,因为中国人受欺凌。(师板书:气氛,中国人受欺凌)
(4)师:如果你在现场,你会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问题,指名答)
师:我们看文中一句话:围观的中国人都握紧了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是一个什么句子?(反问句)加强语气,意思是谁也不敢怎么样!从这里,周恩来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因为“中华不振”,所以。(课件出示问题,指名说)(5)是啊,同学们,在周恩来的少年时代,我们的祖国政治腐败,贫穷落后,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负。
(6)师引导齐读第9自然段后,讲解:这一段也是一个过渡段,第一句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的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二句巧妙地把课文引入第三件事。我们今后的作文中也要学习运用过渡段,使文章前后衔接更自然、紧密。
3、学习第三部分(第10—17段)。
(1)师:请自由朗读课文第10—17段,思考:周恩来沉思什么?(课件出示要求)
(沉思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板书: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在文中,这句话周恩来说了几次?(2次)
师:对,第一次是清晰而坚定,第二次是铿锵有力。铿锵有力指说话声音有力、响亮、有节奏感,我们也铿锵有力地来说一下这句话吧!预备,起!
(课件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生齐读)
与普通学生的志向作对比 师板书:博大胸怀、远大志向)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课文中的三件事中,前两件原因,后一件是结果。让我们再次铿锵有力地读出少年周恩来立下的志向吧,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我们少年一代的身上,因为……引导读《少年中国说》片段。(课件出示《少年中国说》片段)
布置作业:
板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 中华不振 周国人受欺凌
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博大胸怀、远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