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例谈初中历史课堂导入的方法
例谈初中历史课堂导入的方法 东庄一中
陈金利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活跃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证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如果导入不当,学生一开始就会感觉这节课上着没意思,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不集中,教师讲课的情绪也会比较低落,这节课的学习效果一定不佳。因此,成功的导入是成功课堂的金钥匙。
因此教师要匠心独具,巧妙的创设能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导入,使学生迅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有哪些导入方法呢?下面我对常用的、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导入方法做一简单介绍。
一,复习导入法
这种方法的选择要求是新旧课之间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在“温故”的基础上深化到“知新”、融通到“变化”。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 》一课时,教师先复习上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的知识,提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在学生回答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的基础之上,继续提问“如何改革开放”,怎样改革?又怎样开放呢?这样的导入方式,既温习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又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用悬念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有利于教学活动与学生心境达成一致,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2、历史故事导入法
介绍有悬念的历史故事是新课导人的方法之一。尤其七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很强,课前导入介绍有悬念的历史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伐无道 诛暴秦》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可以首先讲秦始皇“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的封建帝国,然后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秦朝都城的市场上却出现了如此的奇怪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成为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接着讲述秦朝的统治残暴无情,建阿房宫、筑骊山墓、修长城,赋税、徭役、兵役十分沉重,刑法严酷,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朝短命而亡。这种设置悬念的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疑问,使他们有兴趣学习和理解下面的内容。
同时,在今天的历史教学中,与所学阶段知识有联系的电影、电视剧几乎涵盖了所有。只要在教学中随意择优一讲,学生自然会知道以下的故事。如在讲到《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从讲林则徐的故事开始,学生自然就知道了这场战争的背景。但故事毕竟是故事,它与事实、知识有很大的区别,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
3、歌曲导入法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是最活泼的年龄段,他们对歌曲特别喜爱。所以在课堂之前以与本堂知识有关的歌曲来导入,可谓是既新颖又易接受的好方式。比如在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时,引导学生听或者唱《国歌》是最好不过的导入法。在讲到《巴黎公社》一文时,引导学生听或者唱《国际歌》是贴切到家的做法。讲《抗美援朝》时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等。这样的方式可以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一上课就被一种情绪所感染,达到气氛活跃、情境交融的目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知识,理解情感,达成目标。
4、用名诗词或名言名句导入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了不少的古诗文、名言、名句及作者。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导入学习情境是十分自然的。在讲到《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先以王昌龄的《出塞》来引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中的龙城飞将是谁呢?从而引出汉与匈奴的关系。
在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时,教师可以先出示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习《辉煌的隋唐文化》时,可以用李白的诗歌导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古典文化的魅力。
5、以纪念日或节日导入
在近年的中考中,将现实生活中的纪念日或节日作为引子,检测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试题比比皆是。而在教学中,运用此方法导入教学过程也是很好的。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用“禁毒日”导入,学生自然就会明白此纪念日的意义。
中外历史上,有许多特殊的日子,用它作为导入的引子,也别有新意。如中国历史上,用5月4日引入对“五四运动”的学习;用7月1日引入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学习;用8月1日引入对南昌起义的描述;用10月1日引入对“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学习。世界史上,用7月4日美国国庆日,引入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用7月14日法国国庆日,引入学习《法国大革命》。
6、成语导入法
历史教科书上,有许多成语典故,信手拈来,用在教学导入中,言简意赅,直截了当,字字铿锵,寓意深刻。如围魏救赵、道路以目、卧薪尝胆、揭竿而起、四面楚歌、约法三章、破釜沉舟、闻鸡起舞、击楫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公车上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等。
7、用实事导入
历史课讲的是过去的事,有些学生不一定感兴趣。但今天社会上发生的许多问题都是与历史事件相联系的,如当今印巴矛盾、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等等。如果我们教师了解了这些热点问题,用这些热点来引入课堂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比如我们在讲《动荡的中东地区》时,电视上的“新闻联播”就是很好的导入素材。学生会探究“动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地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等等。讲冷战时,结合当今的“利比亚”局势,北约军队对利比亚的空中打击,这样,看得见的事实更能增加知识、激发兴趣、增强探究的欲望。
8、利用现有的综合媒体,截获多媒体信息导入课堂
这种方法其实与讲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我觉得应该还是分开为好。这种导入法比讲故事更具体、生动。我在讲到《辛亥革命》一课时,提前给学生提供了电视剧《孙中山》的几个要点剧情让学生去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历史背景、革命原因、经过、结果都能基本理解。事先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顺利。如果具备多媒体教室,这样的课就更不在话下了。
当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就能给学生以足够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篇: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教学方法
摘要:
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历史这门课程严格来说是在初中的时候,初中历史是日后学生时代学好历史的重要基础,虽然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门新鲜的课程会感到很好奇从而产生兴趣,但由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老师的课堂导入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小问题,不能充分唤起开学时学生对历史的那一份兴趣,直接导致初中历史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成绩提不上来。就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总结。关键词:
初中历史;导入式;教学策略
导入式教学方法就是在课堂上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把本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导入,它的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好奇心,从而具有坚持学习的动力,在改进教学策略的另一方面,把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提高与巩固。在初中历史课上的导入式教学方法种类很多,比如:欣赏歌曲导入、轶闻趣事导入、视频导入、图片导入。在不同科目的课堂上,老师所使用的导入式教学不尽相同。据研究表明,老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灵活运用导入式教学方法,能够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笔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历史课教学为切入点,对教学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一、实行导入式教学的必要性 1.稳定学生的心情
每次上课前,学生都会经过十分钟的下课休息时间,有大部分的学生仍然把心思放在课间休息所进行的活动上,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集中,每次上课时学生都必须经过一定时间来调整自己的注意力,这样的状况就说明学生在刚刚上课的时候学习状态并不是非常好。而历史老师灵活运用课堂导入的方法,让学生在刚刚上课的时候就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让历史课的教学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2.集中学生注意力
初中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历史综合能力,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因地制宜,制定恰当的导入式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注意力便会被老师的课堂导入所吸引,达到理想的效果,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能够集中自己所有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全部兴趣与好奇心。3.老师制定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导入式教学法对明确教学目标而言有着不可言明的重要作用。在初中历史课上,历史老师可以通过PPT等课件的展示,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在欣赏PPT的同时,能够知道并且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还可以有目的地跟随老师的脚步,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断加强对历史课上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导入式教学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充满目的性,不再是无头苍蝇乱撞般的学习,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历史学习成绩。
二、导入式教学策略
适合于初中历史课堂的导入式教学方法数不胜数,下面介绍几种适合现在初中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1.故事导入法
从字面意思来看,所谓的故事导入法,就是在讲故事的情况下老师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巧妙的导入,与单纯的灌输式教学相比,故事导入法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刚上课的时候,学生就能够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内容上,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得到飞速提高。所以,老师在进行故事导入的时候,必须切合实际,充分了解学生的喜爱,因地制宜,活跃课堂的气氛。比如,老师在进行《辛亥革命》该课的教学活动时,利用故事导入,给学生详细介绍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以及生平事迹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出来,对课堂内容听得也就越认真,课堂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2.歌曲导入法
初中历史老师在课堂上灵活使用歌曲导入法,能够充分释放学生的情感,在课间给学生放一段和本节课有联系的歌曲,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比如,老师在开始《三国鼎立》的讲授前,给学生放《三国演义》的电视剧主题曲,来完成本节课的导入过程,学生听到此歌的同时不免会联想到三国中的经典人物和故事情节。在进行想象的同时,加重了学生对本届历史课的期待,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游戏导入法
除了故事导入法和歌曲导入法之外,游戏导入法不失为一种奇妙的方法。在课堂上初中历史老师灵活运用游戏导入式教学,以游戏为诱因,让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与好奇心大幅度增长,从而集中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效率,为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在进行三大改造的学习时,老师可以提前对三大改造之类的词语进行整理,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团队来玩你画我猜的游戏,每个团队猜到一个词汇就能收获一分,而其他团队的成员也能够进行抢答,游戏结束后进行最终统计。以这样巧妙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三大改造的认识,加深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还能够充分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从上文可知,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进行教学内容的导入,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死气沉沉,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历史充满好奇心,给予他们认真学习历史的不竭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综合素质水平。
第三篇:课堂导入方法
一、序曲(幻灯)
学生读:1他是俄国„„诗人; 2他一生创作了近800首诗歌; 3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 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5他就是诗人——普希金。
老师使用多媒体平台展示各种各样的屏并介绍。
师:锦屏,比较华丽;石屏,比较典雅、庄重。这叫挂屏,它已经失去了屏的功能,作为一种工艺品,装饰在家庭或者厅堂里。好,咱们再来看“屏”是什么,一起读一下。生齐声:屏:大门内或大门外对着大门起遮挡作用的墙。师:原来,“屏”,它的古老的意思就是“墙”。而且是特定含义的“墙”,遮挡大门。再看看词义的发展。再读。
生齐声:屏风:室内外用来隔断视线或挡风的用具。师:啊,由墙这样一个物体,把它变成了一个工艺品,一个用具,放在室内来遮挡视线。屏风,它的词义还在发展。再读。
生:屏:形状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如:孔雀开屏,荧光屏,屏幕。师:你看,这个概念就大了。“像屏一样的东西”,“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孔雀开屏”的“屏”就是这个意思,咱们这个“屏幕”也是这个意思。然后又回到它的原始意义上来,还有一个含义,再读。
生:屏,遮挡,像屏风一样起着遮蔽作用的东西。如:屏障。师:“遮挡”,强调“遮挡”。然后把它再引申一下。山,作为一种屏障,它也是这个意思。咱们中国的文字就是这样含义丰富,而且不断发展。好,这节课咱们干什么? 师打出幻灯片:“本节课的主要活动:精选” 师:什么啊? 生齐声:精选。
师:想一想,精选什么?看一看课文。师:同学们,上课!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人说了三句话这样来评价它。第一句话,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第二句话,这篇课文的片断的描写是多么生动啊。第三句话,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三句话来进行。(评:这是匠心独运的课始。开场即道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直入主题,简捷明晰。尤其是在这里,教师将自己颇具个性化的研读所得,巧妙地传达给学生,在学生心中荡起涟漪,引起共鸣,体现了教师研读教材的独辟蹊径、高屋建瓴,也表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细节上处理运用的艺术,令人耳目一新。)师: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文,然后来谈谈你感觉到的这一篇课文的特色。(屏幕显示)
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以“《云南的歌会》特色概说”为话题说话。(教师提示:所谓“特色”,从小处理解就是“特点”。)(学生速读课文。自由发言。)师:现在我们上课。生:(鞠躬)老师,您好!
师:请坐!今天我们学习《口技》,老师写了六个字,读一下。生:(齐读)朗读,欣赏,积累!
师:朗读,读起来;欣赏,把我们的眼光,进入课文深处(手势从眼自然落下至讲台书上);积累,做好老师发给你们的智能练习,把它理解,分类。好!下面我们开始读课文(师从讲台下,进入学生行间)。《口技》这篇文章写的是古代艺人——一个没有名字的表演者的生活,由作者的笔,记录了他精湛的技艺。我们先把文章朗读一遍。要求读得沸沸扬扬,为什么要“沸沸扬扬”呢?你只有进入了课文里,才会感觉出《口技》的表现力。我起个头——(生齐读,尝试着沸沸扬扬。)
10、《孔乙己》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
1. 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说说孔乙己与“酒”。要求:同学们围绕“孔乙己与‘酒’”自读课文,从课文的人物、场景、情节、结构等等方面读一读,写一写,并说说自己的阅读所得。
这是一个巧妙的问题设计。这个问题及学习要求的出现,打破了那种让学生泛读课文、抄写字词、标明段落、理解层次的习惯性讲读思路。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情绪,把学生引入了课文,也把学生引入到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阅读心理境界。学生会立即被这个问题所吸引,目光深深地进入课文,开始对课文进行整体性感知阅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可以感知到如下的内容:
①孔乙己是一个酒客,是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②作者设置了孔乙己活动的特定场所——表封建社会一角的咸亨酒店。
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着重描写了孔乙己喝酒时,酒客对他的两次无情嘲弄。
④在酒店里,他在周围的人们包括孩子们的眼中,都只是一种笑料,得不到一丝一毫的同情和温暖。
⑤他最后出场是在咸亨酒店里,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2. 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谈谈孔乙己的“偷” 要求:同学们围绕“孔乙己与‘偷”’自读课文,从课文中任选一个点进行品析,写出自己的简短发言稿,以准备参加课堂讨论。
“孔乙己与‘偷’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教学问题,视点集中,内蕴深厚。这个问题及课堂教学要求的出现,改变了那种逐段串讲、多讲多问、处处落实、面面俱到的陈旧教法。教师此时不是着眼于自己的讲解而是着眼于学生自己确有必得的“谈谈”,同学们就能在深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继续怀着极大的兴趣和继续保持着长久的注意,对课文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进行着整体性理解阅读。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在课堂上进行的讨论之中,同学们能够从如下侧面对课文进行理解:
1)由“偷”引出“酒”。偷——孔乙己喝酒的经济来源之一。
孔乙己替人抄书,只能混口饭吃,但他好喝,便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由于“偷”,他那双有特有的形状和极富个性特征的动作的手便别有用途。小说中不论写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还是写他“借出四文大钱”,其目的都是表现孔乙己的钱消耗在酒杯之上。为喝而偷,深刻揭露了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2)由“偷”引出“笑”。偷——旁人取笑的中心内容。
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众人、酒客、掌柜的几次无情嘲笑和无聊哄笑,都与“偷”字有关。“偷”成了人们取笑、挖苦、揭短的把柄,由“偷”引出的笑,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3)由“偷”引出“打”。偷——挨打的直接原因。
小说中的孔乙己、不管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还是脸上又添新伤疤,以至被打折了双腿,他始终都没有醒悟过来,世人也没有停止对他的“打”。具有悲剧意义的是,成了举人的读书人丁某没有打折孔乙己那双偷东西的手,却残酷地打折了他的双腿,最终断了孔乙己的生活之路。孔乙己这样一个写得一笔好字的人,其功夫的最后显现,竟是在一个中了举人的“读书人”面前写认罪书;孔乙己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成为他爬向死亡的工具。这其中的含义该是多么深刻。4)由“偷”引出“情”。文章通过写孔乙己的“偷”,深刻揭示出孔乙己性格上的弱点,表现作者对孔乙己又怒又哀的态度。
5)由“偷”划出学生对作者写“偷”的表达目的的理解。
孔乙己地位的低下,是由于他的贫穷潦倒、好喝懒做和行为不端。作者在小说中不厌其烦地描写他的“偷”,在于用一个“偷”字贯穿全文,从而更广泛、更深程度地从不同的地方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
由这个“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阅读教学,相对于以教师为主的讲析,相当于一般的谈话式、答问式的课文分析教学,有着突出的优点。从教学思路看,教者选择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点并以此形成一个“主问题”,这个“主问题”就是一条教学线索,牵动着学生阅读和思考。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首先带着明确的问题,怀着探求的兴趣进入课文,圈点勾画,品评咀嚼,思考表达,接着又带着学习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参加讨论,听取点拨,深化认识。课文教学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说是读、写、听、说、思融为一堂,能力提高和技巧训练合为一体,学生的活动和教师的点拨相映生辉。此时的教学是真正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是切实可行地进行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生动活泼的立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在此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3. 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设计安排这样一个主问题:议议孔乙己这个人。
要求:同学们对孔乙己这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发表看法时最好有课文的依据,最好能说出一点儿道理。为了让同学们顺利发言,教师建议同学们进行“一句话人物短评”。议议孔乙己这个人,又只需要“一句话人物短评”,这是几乎每一个同学都能做到的事情。课堂上形成了学生发表见解的高潮。他们的发言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第一个层次,是从身份、外貌上对孔乙己的真接认识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是一个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有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的人,是一个有着睁大眼睛的样子、不屑置辩的神气、颓唐不安的模样、极其惋惜的表情、恳求掌柜的眼色的人。
2)第二个层次,是从习惯、性格、命运上对孔乙己的进一步的认识
他是一个对人说话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他是一个酒客,是一个偷东西的人,是一个经常挨打的人,是一个迂腐的人,是一个生活在极其冷漠的环境之中的人,是一个受到无情嘲弄的人,是一个地位低下到不如当时的一个“短衣帮”的人,是一个精神和肉体上受到巨大摧残的人。他身上有许多无价值的东西,迂腐、卑琐、好喝懒做、偷偷摸摸、自命清高、麻木不仁。封建教育的病毒渗入他的血脉,严重扭曲了他的灵魂。他身上还有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还不时有善良天性的闪光,表现出一定的真诚、老实、品行好。3)第三个层次,是从人物塑造,从小说人物的典型性上对孔乙己深入认识
他是一个没有爬上去的读书人,是一个人生的价值连十九个钱都不如的人,是一个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演出了一幕更比一幕惨的悲剧,又在笑声中凄然消逝的人,是一个可笑可怜的多余的人,是一个“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人。
“议议孔乙己这个人”所引起的,实际上是学生对《孔乙己》的整体性评鉴阅读。学生发言细腻、热烈的程度,课堂上思想火花到处迸发的情景,决非肢解式的分析、答问式的串讲以及教师的一讲到底所能比拟。教学“主问题”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高层次的课中活动、形成课堂教学良好的学习气氛、凝聚学生学习活动板块等方面表现出了足够的力量。
☆评价☆
“主问题”出现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有两个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是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二是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这种课堂学习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由上述“主问题”的重要特点,我们可以说,“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改变课堂教学“碎问碎答”的流弊,将谈话式、答问式的教学引向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用“主问题”来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结构学生的课中活动,用“主问题”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能有效地克服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让那些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的课型与课堂教学结构脱颖而出。
11、《泥人张》
师:我们今天一起学习《泥人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生:冯骥才。
师:请大家先把课文读一读。生:自由阅读课文。(约4分钟)师:板书题目:《泥人张》。
师:我们今天学习一篇小说《泥人张》,请大家一起完成一个小小的作业。(屏显1)请大家在“泥人张”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 ______________——泥人张 生1:智慧的人。生2:艺高胆大的人。
师:手艺很高,也不怕那恶人。生3:沉稳的泥人张。师:沉稳,不露声色。生4:手艺高超的人。师:有绝妙的手艺。
生5:大度豁达的泥人张。
师:很大度,很豁达,但是也喜欢报仇。(师笑)生6:聪明的泥人张。师:很聪明,后发制人。
第四篇:例谈小学语文课导入方法
让精彩从头开始
—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多样导入
泾源三小 马艳茵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对课堂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一堂语文课要取得成功,导入十分关键,教师在导入阶段就引爆学生的‘兴奋点’,有针对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使他们以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进入到教师为之精心营造的特定学习情境中来,能起到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阅读课的新课导入并无固定的模式可循,因而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风格,充分研究和设计,精心改革和创新。我们语文教师如能掌握一定的导入技巧,就可在导入时游刃有余,事半功倍。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怎样选择好导入的方法,努力打造课堂的 “凤头”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新课导入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导入方法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魏书生老师说: “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一堂语文课要取得成功,导入十分关键,教师 在导入阶段就引爆学生的‘兴奋点’,有针对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使他们以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进入到教师为之精心营造的特定学习情境中来,能起到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成功的导入既要新奇,用新鲜火辣吸引学生,又要自然,跟所学内容自然衔接,天衣无缝。我们语文教师如能掌握一定的导入技巧,就可在导入时游刃有余,事半功倍。”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怎样选择好导入的方法,努力打造课堂的 “凤头”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新课导入的几点做法。
一、释题导入法
一篇课文的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常常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许多课文往往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也往往成为破题开讲的“切入点”,具有牵一发带全身的作用。如在教学《金色的脚印》一课时,我让学生读了几遍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重点应放在哪两个词上?当学生抓住题眼“金色”、“脚印”,明白“金色的脚印”体现了狐狸之间的亲情,从而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又如在执教《将相和》一课时,我首先提问:“《将相和》课文中谁是将?谁是相?‘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一直都是“和”的吗?他们为什么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呢?”一连串的提问将本课的主要线索梳理出来,达到了开窗入室的效果。
二、质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教学时,根据课文内容,教师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导入新课,会使学生积极参与“释疑”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如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提出疑问:
1、凡卡是谁?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
4、爷爷能收到信吗?
这些问题紧扣课文中心,直奔主题,正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领着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
又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可以让学生质疑课题:谁去钓鱼?什么时候去钓鱼?通过钓鱼得到了什么启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随机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的学习。再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学生质疑课题:谁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引起回忆?十六年前是哪一年?等问题,这样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基本掌握。
三、谜语、故事导入法
学生大都很爱听故事、猜谜语,每每遇此都很认真,兴趣特别高。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新课时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谜语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旦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会使整个教 学过程收到极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匆匆》一文时,我是这样做的: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出个谜语,看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好吗?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是什么?(课件出示)(学生回答:时间)对,是时间。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对了。之所以令人后悔,是因为时间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复返!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也曾感叹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悄无声息地滴在时间的流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匆匆》,去感受时间的易逝!这样用谜语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进入课文的学习。如在学习《触摸春天》(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盲童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珍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同学们,你感悟的春天是如何的?”学生回答:“春天的草儿发芽了,花儿开了,鸟飞来了。”根据学生对春天感受的回答,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贴切的故事:“春天的确是草发芽了,花开了,鸟飞了。但是有这么一个与你们同龄的小女孩,却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知道了草发芽,花开了。而且她对生活的观察,都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的。为什么这个小女孩不用眼睛,却用手去‘看’世界呢?那就让我们来读读《触摸春天》吧!”这样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基础上的故事,使学生易于接受,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如在学习《詹天佑》(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时,以此文本为平台讲述故事,导入新课。如可以讲述詹天佑从小心灵里就撒下了爱国的种子,并且在美国留学期间努力读书以报效祖国、为祖国争光的故事,也可以讲述詹天佑在指导修铁路期间艰辛工作的故事。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一个“才华横溢、怀着爱国热情、不屈不挠”的詹天佑的丰满形象,从而对詹天佑产生由衷的敬佩,于是就能特别热情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对文章思想的理解更为透彻和深刻。
又如《小英雄雨来》,这一篇文章歌颂了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地和敌人斗争的优秀品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拓展课文内容来导入故事。如讲述日军侵华给中 4 国人民造成的伤害,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那一段历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还可以讲述苏联卫国战争时候小英雄的故事,让学生对儿童勇于报效祖国的事迹有一个印象,为课文的理解奠定基础。
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尝试故事案例的课堂导入方式,意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成功达成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为此,笔者就如何设计基于故事案例的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模式作一探析。
一、以课本为依托,导入故事
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为了成功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以以课本为依托,选择一个与文本内容贴切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为语文学习搭建一个新的平台。以课文为平台,导入的这个故事可以与作者生平,与课文内容,与课文的写作背景密切相关。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应该注意故事的趣味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二、以生活为媒质,导入故事
语文新课标指出:生活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全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潜在学习资源,让学生把学习变为一种自我需要。为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出发,以学生为本,立足生活来导入故事。为了让故事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故事导入上,应注重贴近生活,并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学习《触摸春天》(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盲童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珍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同学们,你感悟的春天是如何的?”学生回答:“春天的草儿发芽了,花儿开了,鸟飞来了。”根据学生对春天感受的回答,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贴切的故事:“春天的确是草发芽了,花开了,鸟飞了。但是有这么一个与你们同龄的小女孩,却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知道了草发芽,花开了。而且她对生活的观察,都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的。为什么这个小女孩不用眼睛,却用手去‘看’世界呢?那就让我们来读读《触摸春天》吧!”这样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基础上的故事,使学生易于接受,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不是学生所熟悉的事情,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差很远。如有些课文描述的是乡村的生活,城里的学生不太熟悉。这时候,教师可以运用社会资源,如在上课之前请学生家长或社会各界有关人士来讲述自身的故事。
三、以比赛为抓手,导入故事 为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比赛的形式,导入新课。如可以就课文某一主题,叫学生通过去图书馆查资料、上网、向大人请教等多种途径,事先准备故事,然后在上课之前,让小组成员推荐代表讲述故事。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猴王出世》(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0册)的时候,教师根据小学生比较喜欢美猴王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可以在上课之前,举办一个讲故事竞赛。可以叫学生事先收集一些关于美猴王的故事。然后在上课开始的短短五分钟之内,让小组派代表举行讲故事比赛,比赛哪一个故事讲得好,讲得精彩,讲得动听。通过这一竞赛,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又如在学习《落花生》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知道更多种植花生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平台去自主搜集关于花生的故事传说,然后在班上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讲故事比赛,这样使学生对花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形式,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这一导入形式,以期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作者简介:广西省来宾市忻城县城关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喜欢最新最早最热
虽然谜语很简单,但因为教师丰富而有感情的朗读再加上适当的肢体语言,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了。整堂课都在非常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着……这就是利用谜语或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心理,把学生由“要我读书”变成“我要读书”,从而进入“愿学”、“乐学”的境界,调动了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合单元导语导入新课
在教学六下第二组课文的打头课《北京的春节》一课时,师深情朗诵单元导语的第一段: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 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感受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吧!”接着:今天首先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去了解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这样自然导入课文的学习。
三、音乐、歌曲、影视导入
: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讲课文之前,播放一段乐曲,在情感上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草原》一文,上课铃一响,一首悠扬的《牧羊曲》立即将学生带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教《月光曲》一文,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它时而铿锵有力,时而舒缓缠绵,令学生陶醉,此时,老师再说这优美动听的乐曲便是《月光曲》。
影视导入: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的课堂趋向于“声情并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我们的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长征》是毛泽东的一篇不朽的名篇,那磅礴的气势,昂扬的斗志,博大的胸襟,惊险的画面,深刻的内涵,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教学中,首先利用影视课件导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把学生引进课文的情景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心中自然激起对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藐视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的崇敬,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的热情。
五、创设情境导入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是极为深刻的。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如一位教师教学《小壁虎借尾巴》。开始上课了,教师带着亲切的微笑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说着,从课桌上拿起一只小壁虎的图,这只小壁虎是用水彩画成动画片的形象,不但不丑陋,而且显得很可爱。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们马上惊喜地说: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有的学生说:壁虎有毒,能让人中毒。另一学生说:壁虎吃苍蝇、蚊子。教师这时趁机说:壁虎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将画上的小壁虎的尾巴摘下)。学惊喜地说:哎呀,尾巴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它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板书)这篇课文,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这个导课总共不到5分钟,却因其简洁凝炼、巧妙、新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想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六、背景介绍导入法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于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 新课。如《月光曲》一课的导入:同学们,一百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 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一首,叫《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略读课文导入方法
七、利用连接语导入新课
在教学《顶碗少年》时,利用连接语回忆前一课《桃花心木》的主要内容: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作者悟出了成长的道理。下面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看了一场杂技表演所受到的启迪。看看作者受到了怎样的启迪呢?接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八、利用图片导入新课
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这样的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了 解民居的兴趣。
九、导游解说法
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 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草虫鱼,天文地理,无所不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视角,身处其境,促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导入:出示课件,威尼斯的概括性文字资料。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威尼斯还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的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教师以导游的形式简介了威尼斯概况。这时,教师设置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飞机穿越时空隧道,跨过千山万水,去游览威尼斯,看看威尼斯的小艇,好吗?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提高。
十、谈话导入
谈话,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情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蟋蟀的住宅》时这样导入:“同学们知道蟋蟀是“战场上的勇士”,还是有名的歌唱家。可你们是否知道,它还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蟋蟀的住宅》一课。这一问,首先就把学生的劲头调动起来了,使他们对学习新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十、悬念导入: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妙术,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且听下回分解”。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 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如讲《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在课堂初始扮演说书人,来了一段说书:话说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当时,曹操刚刚把刘备打败,又要进攻孙权。这时的孙权、刘备都像热锅上的蚂蚁,惟恐曹操一下子吃掉自己,于是这两家就商议联合起来对付曹操,先下手为强。刘备就派遣自己的军师诸葛亮到孙权那协助作战。孙权的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字叫周瑜。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于是,他就暗地里盘算,企图整治和加害诸葛亮。他假借商议军事为名,叫诸葛亮三天之内必须造十万支箭。在这仅仅三天的时间里,周瑜又设置了种种障碍,不但不给诸葛亮造箭所用的材料,而且还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如果三天之内造不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就会被就地正法。欲知诸葛亮如何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他的“高招”如何,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读课文《草船借箭》。
另外,还可以采用创设情景、名人名言、引经典、温故知新、做游戏、演说导入、直接导入、联想导入法、作者简介导入、游戏导入、绘画导入等等。
除此之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还有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用什么样的导入形式,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灵活的思维,创造的头脑,而且要求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依据如下原则:灵活性原则、精练性原则、实效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知识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思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设计导入应注意“实”(讲求实效),“精”(精明扼要),“活”(方法多样),“美”(给人美感享受)的和谐统一,同时还要兼顾启迪学生的思维。
总之,导入绝非雕虫小技,不足挂齿,而应该把它看成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成功的导入法,就会引人入胜,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以小学生的特点与教学内容为中心,设计巧妙而新颖的课堂导入,万万不可忽视对导语艺术的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绚丽多彩,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好的导入犹如优美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如同序幕预示着剧情的发展、高潮和结局,如同航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次艺术享受。导入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之有法,导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具体应用中不应占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重要的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只有依据教材特点,根据自身的习惯、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适应学生的导入方法,才能在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中做到游刃有余。一个先声夺人的导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我们只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综合运用多种导入方法,才能从容、简洁、有味地导入新课文。
第五篇:谈课堂导入艺术
作家高尔基在谈创作经历时曾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心营造的学习氛围,特别是课堂的开始——导入,更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下面,让我们共同学习和探究小学阶段语数教学中的常用导入方法。第一方面:数学教学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是教师直接点出课题,引入新课的方式。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一上课,教师用简捷的语气说:“同学们认识了圆的半径、直径,什么是圆的周长呢?”生答:“圆一周的长。”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圆的周长展开后会出现一幅什么图形?”生:“一条线段。”师:“怎么测量和计算圆的周长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诱发探求新知的兴趣。
二、谜语引入法
谜语引入是与形体有联系且学生比较熟悉的学习内容,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讲课前,先请同学们猜个谜语,看谁能先猜出来。“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学生很快回答:“日历、台历......”师:“好,看来同学们对日历都比较熟悉,撕下一张就过一天,都撕完了就过了一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年、月、日'。”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具有“竞争”意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通过对谜语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游戏导入
游戏导入是通过各种数学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新内容的好奇心。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时,教师先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叫学生随意报出两个角的度数,教师迅速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教师为什么能猜得对?三角形的三个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告诉学生:“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这样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形成学生渴望学习的心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
四、操作引入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直观的感情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认知上的这一特点,尽量增强引入效果。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请同学准备好小棒,第一组拿出8根,第二组拿出9根,第三组拿出10根,第四组拿出11根,接着让各小组摆小棒,每4根小棒摆成一个四边形,看能摆出几个四边形,然后让各组长汇报,教师板书8÷4=2、9÷4=2......1、10÷4=2......2、11÷4=2......3,再让学生说一说第二、第三、第四组的结果为什么和第一组摆的不一样?第一组正好摆完,第二、第三、第四组摆完后还有余下小棒,这些余下小棒不够再摆一个四边形,我们把多余的小棒的根数叫余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有余数的除法,这样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带有饱满的学习热情投身于新课的学习之中。
五、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是教师根据儿童对新鲜、奇异的事物感兴趣,喜欢听故事的特征,将教材内容编成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为导语。例如,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可这样导入:一天,火红的太阳烤着大地,孙悟空等师徒四人正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这时人人都又累又渴。悟空说:“师傅,咱们找个地方休息休息,我去化点吃的去。”不一会儿,悟空抱来一个大西瓜,说:“现在有一个大西瓜,分给咱们四个人吃,四人分别吃这个西瓜的1/
9、1/
7、1/
5、1/3,怎么分呢?”八戒看着西瓜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抢着说:“我来分,我饭量大,吃多的,所以我吃1/9,师傅吃1/7,沙师弟吃1/5,大师兄饭量小,就吃1/3吧”。听了八戒的话,三人都笑了,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样引入,能帮助学生展开思维,丰富联想,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六、借助媒体导入。
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声、色、形、动、静发生交替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屏材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法。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教师课件演示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国旗沿着旗杆徐徐上升,直升飞机起飞时的螺旋桨运动,小风车迎风旋转。让学生观察,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然后思考这些物体运动的方向有什么不一样,得出平移和旋转各自的特征。这样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就非常深刻了。
第二方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几位著名语文教师的课堂导入艺术。
王崧舟老师的精彩导入:
一 激趣导入:阅读教学的“火力点”
《草船借箭》教学片段:
师: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那《草船借箭》就是谋略里的谋略;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和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草船借箭》,碰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碰到读不通的句子多念几遍。读完以后,你们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当中的四个人物排一排名次,明白了吗?
赏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崧舟老师用独特的富有趣味性的问题——“给故事当中的几个人物排一排名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内在潜能。
二
激情导入:阅读生命的“生命线” 《一夜的工作》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一年有许多个日子值得咱们去纪念。比如1998年3月5日,这一天,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我们应该终身牢记。就在这一年,一位叫宋小明的诗人,怀着对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赏析:”没有情感,就没有文章;没有文章,也就没有语文教学。王崧舟老师不是让学生直面文本,而是补充诗人宋小明因怀念总理而写下的诗歌——《你是这样的人》。这样的情境创设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了浓郁的感情基调,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
激疑导入:阅读教学的“强磁场”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美国有一本世界著名的杂志叫《时代周刊》,大家听说过吗?
(学生有的说听说过,有的说没有。)
师:这本杂志每年要在世界范围内评选一位新闻人物,这个人往往在这一年当中在全世界的影响最大。我举两个例子:比如2001年评选出来的新闻人物是美国纽约市的市长朱莉·安妮;1992年新闻人物是咱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但是,1998年《时代周刊》却评出了一位非常特殊的新闻人物。结果一公布,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大家想知道是谁吗?
生:想!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1998年《时代周刊》评选的新闻人物——
(师课件演示地球。)
生:地球!
师:你们吃惊吗?
生:吃惊!
师:地球默默地为我们奉献,但它毕竟不会说话,怎么可以成为新闻人物呢?大家想知道答案吗?
生:想!
师:答案就在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中。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问一问自己的心情怎样。)
赏析:“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维的发动机,是发展的催化剂。王崧舟老师利用“为什么地球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98年新闻人物”这一疑问,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指明了学生探究的方向,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四
故事导入,确定基调。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决定留德发展。他找了第一家公司,没被录取,找到第二家,人家也拒绝了他„„他找了25家大公司,都没找到工作。于是他去了一家小公司。他想,凭我这样的学位和才能,在小公司里干干肯定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那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
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被拒绝?
生:因为德国是个排外的民族,他们不喜欢用中国人。
生:可能那些公司的经理认为他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
生:也许是那个留学生高分低能。
师:你们的想法也有道理。那个留学生就愤怒地问那个老板:“我一个博士难道在你这个小公司干还不够格吗?你们凭什么这样对待我?”,那个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资料查到你在德国乘公共汽车时曾逃过三次票,一个连蝇头小利也不讲诚信的人,怎么可以让人信任呢?”
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老板对这样的小事斤斤计较呢?
生:那个经理为什么不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呢?
„„
师:那么就让我们去看看小珊迪,去问问小珊迪,从他那里找找答案。小学生爱听故事,开课伊始,教师用故事导入,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紧接着提出问题“怎么可以让人信任”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将故事与文本很自然地结合起来,为下面学生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于永正老师的独特导入
一、“温故而知新”式的导入语 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
师:上一年级的时候,小朋友学过三首古诗。一首是《锄禾》,一首是《鹅》,一首是《画》。还记得吗?谁能把三首诗背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了,还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小朋友们,我国古代出了很多诗人,他们写了许多许多诗。这些诗写得可美了,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
(于老师这个教学导入语设计得非常好,既复习了原来学习的诗词,又极其自然地与即将授教的古诗有机地联系起来,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二、“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语
于永正老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这样开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大家一起跟着老师写课题。注意:“鲁”字当中这一横要长;“迅”字要注意笔顺,捺要写出变化,一波三折。(“开门见山”式导入语是于永正老师采用比较多的导入课文的方式,于老师在直接揭示课题后大多是板书课题进行写字教学,或是进行说话教学等。)
三、“音乐式”导入语
于永正老师教学《月光曲》时,(上课铃声落,师生问好之后,片刻,教室里响起了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声音由弱到强,由强到弱。)师:(深沉地)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
《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呢?这,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请打开书,读读课文。
(在《月光曲》声中介绍导入,能立刻使学生入情入境。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突破文中的难点,如,使学生明白此文讲的就是《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不仅如此,音乐还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导”是为了“入”,正因为老师播种了优质的“导”,所以课堂才会收获高效的“入”。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导入方法,同一课题也有不同形式的导入方法。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如何设计,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