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评课稿(5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18:4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灰雀评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灰雀评课稿》。

第一篇:灰雀评课稿

《灰雀》评课稿

《灰雀》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感人的故事。列宁怀着深深的爱鸟之情去寻找丢失的鸟。这爱鸟情感动了捉走鸟的小男孩,小男孩自觉改正了错误。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这是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启迪、升华的一篇美文。男孩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而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男孩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中间的一系列语言、神态的变化,反映小男孩还是单纯,可爱,诚实的,更可以感受到列宁对孩子的爱护。可双方都不公开说出,这种双方相互理解,又很幽默的感情,应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刻地体会、表达出来。“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吴老师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延伸课文内涵,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课时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的小灰雀。跟随着学生的视野,体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很顺理成章的,可爱的小灰雀却不见了,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学生们热火朝天的讨论这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不时地闪出思维的火花。他们甚至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境中。另外,吴老师对学生的朗读习惯与写字习惯的培养很是注重。这样,对今后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很有帮助。篇二:灰雀.说课稿

《灰雀》说课稿

一、说教材

对教材的理解《灰雀》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

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

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

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

达上的主要特点。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

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列宁

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

误。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

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

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二是要通过对人物

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

灰雀的经过。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学习本

文的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学。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

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二说教法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

有关,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

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

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

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

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一

件什么事,引导自学生字,并且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

生读懂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课文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悟列宁

那含而不露的拳拳爱心。下面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多媒体: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师: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

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

候它们。

(多媒体动画:列宁在树下仰望两只灰雀,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已不见了。)

【创设情境其实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更主要的是要让学

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展开自主学习。这个环节旨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听觉,希

望通过音乐使学生入情入境。同时又使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地发散思维,想象练说。

这样也为下文的自主探索学习奠定了一定情感和知识基础。】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读课文,画出列宁的话

2、灰雀又是怎么回来的,你从哪些句子看出?

①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②“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的说。

3、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 他的心里在想什么?

4、导读激情,深入体会。

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体会。

(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内容。)

(师导读,生接读。)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着急而又和蔼地)问:

“、、、、、、”

男孩(紧张、吞吞吐吐地)说:“、、、、、、”

列宁(惋惜、担心地)说:“、、、、、、”

男孩看到列宁,(下定决心,鼓起勇气)说:“、、、、、、”

列宁(半信半疑又惊喜地)问:“、、、、、、” 【对话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事件的发展过程。抓好对话朗读,最好的着眼点就是对话提示语,因此,学习这部分教师着重引导帮助学生揣摩人物心理,同桌讨论、交流,添加了下文括号中的提示语。学生根据添加的提示语,各自练

读,再分角色朗读。在有声有色地朗读中,学生认识到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

诱和对儿童的爱护,懂得了男孩是个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的孩子。】又提供学生

一个很好的练说机会。】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1)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2)列宁有一颗怎样的心?(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列宁有一颗宽容的心)。【语文是

一种人文的教学。在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我本着以人为本的理

念,设计了教学的各个方面。前面畅所欲言的讨论辩驳使学生更自主地深入到课

本的情境中去体会文人物的真情实感。而这里全员参与的读书感悟使学生在学习

五说板书略篇三:灰雀说课稿 灰雀说课稿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第二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

《灰雀》讲的是苏联伟大革命领袖列宁与男孩、灰雀之间一个富有童趣的故事。故事从两条线索展开。明线是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又见灰雀,文中对灰雀的语言描写形象、生动。暗线是列宁寻找灰雀遇男孩,巧妙教育男孩知错就改。暗线才是文章的主旨,主要通过对话展开和推进。一个是寻鸟的伟人,一个是藏鸟的孩子,听了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列宁已经推知孩子在撒谎。面对天真的孩子,列宁没有批评、没有指责、没有说教,有的只是耐心、得体而又巧妙的感染、启发,使男孩内心受到震动,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列宁的做法既到达了教育男孩的目的,又不伤害男孩的自尊心,体现了伟人对儿童的尊重和呵护。《灰雀》放在名人故事一组的第一篇,教学以“感受名人”为主线。在教学资源上,可链接回顾二年级下学期课文中的名人,认识单元导语插图中的名人,引发阅读期待;学文后延伸阅读列宁和其他名人的故事,为后几篇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有机整合”说目标

三年级上学期是第二学段的起始学期,前两组课文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学段衔接过渡。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综合学段特点、单元目标和教材文本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用自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胸、脯”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呵护。3.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词句;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了解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联系本组教材,可看出编排本课的意图是: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所以,“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三、“以学定教”说教法 1.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杨再隋先生说:“要充分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本课的教学设计读贯穿始终,“初读”“默读”“品读”“研读”“拓读”,读的层次势如剥笋。读的形式灵活多样,范读、分角色读、创设情境读??。2.引导发现,质疑启思。“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本课教学充分预设学生读文本后的问题,引导质疑,寻疑导教,使得教学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四、“板块推进”说流程

基于以上的种种分析,《灰雀》的课堂教学设计成若干板块,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基本理念。

第一板块:名人为引子,导入

一是回顾列宁。从《蜜蜂引路》入手,出示列宁头像,简单介绍列宁。初步了解列宁的伟人成就,为下面的学习故事做铺垫。

二是板书课题。教师边说边写,“雀”,上面是一个变形的小,下面是一个“隹”,“隹”就是短尾巴的鸟,渗透中国汉字的文化,提示雀的写法。

三是认识灰雀。(课件演示三只灰雀),简介灰雀。请同学们跟它们亲切地打招呼,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第二板块:感知为基础,初读

有了对故事两个角色的初步认识,学生的阅读期待进一步调动起来,教师用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三、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按要求读故事。

有要求便有检查,按照自读要求,先出示藏着课文的所有生字的三个句子,借助拼音,检查读句情况。进而由句到词,读准生词,并引导学生通过图解、字理、辨析等方法,初步理解生词。词语教学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现了学段的过渡。

第三个要求,初步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对于刚跨进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部分设计成“方法引路,扶放结合”的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第二步,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指名读每一个部分,以填空为拐杖,启发学生思考:在每一个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第三步,尝试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解学生的阅读个性差异,更好地感知课文,也为了解学生起始的阅读水平,以学定教,在完成自读要求后,学生再一次默读课文。了解这一遍读,学生又读懂了什么。扎扎实实的“自读”“默读”环节,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可进入第三个板块。

第三板块:词句为关键,品读

聚焦“列宁喜欢灰雀”,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感悟。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后,以贴近儿童的问题“你喜欢灰雀的什么呢”,具体交流灰雀的颜色“深红”“粉红”,动态“来回跳动”,声音“婉转地歌唱”。“来回跳动”用创设情境想像法触摸,“这三只灰雀,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从——(生接答),这边——(那边),那边——(这边),这就是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采用入情入境法感受,“抑扬顿挫、变换着调子,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短,一会儿——(长),像唱歌一样,我们听一听,(课件出示叫声)”。这样引导学生“化话为画”,历经“读进去”、“想起来”的过程。而后,指导学生朗读,达成“读出来”的目的。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他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有了前一个环节“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此处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相互交流的方式,抓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第四板块:对话为重点,研读

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1.引导发现,质疑

在学生知道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教师追问: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2.再读对话,启思

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

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3.设境研读,深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能力。

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呢?”来体会列宁的心情。“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通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去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悟。通过不同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

第五板块:疑问为核心,练笔

聚焦列宁尊重男孩,继续引导质疑,寻疑探究。重点抓住“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一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深化体会。进而,抓住课文空白点“如果灰雀会回答,它会怎么说呢?”练笔写一写。

第六板块:板书为参照,升华

阅读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解读过程,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说说读到这,又明白了什么,是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提升。至此,学生已能感受到列宁、灰雀、男孩,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好的图画!这样的图画得益于列宁对小生命的关爱,对下一代的呵护。第七板块:读物为活水,拓读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从例子出发,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量,增加学生的积累,质关重要。补充阅读列宁小时候的故事《斗鹅》,引导学生收集、阅读列宁其他的故事以及其他名人的故事。

总之,七个板块,环节简约,方法简便,训练务实,力求学生在经历“简实活效”的听说读写中,读平凡故事,悟名人品质。篇四:《灰雀》第二课时说课稿

《灰雀》第二课时说课稿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灰雀》,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我的说课将分五部分。一说教材;二说教学方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程序;五说板书设计。一.说教材

三年级上册阅读的学习目标开始学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加强词、句训练: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感情的过程。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本单元的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a、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c、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小男孩城实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诚实的可贵,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净化,爱鸟类,热爱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教育。

教学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教学方法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教学知识与学生感悟的结合。三年级学生刚接触新教材,对教材有很大的好奇心,同时在他们这一年龄阶段,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基于这些,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自学生字,并且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读懂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课文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悟列宁那含而不露的拳拳爱心。下面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读中悟,悟中读。

本文语言朴实,叙述含蓄,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十分真挚,十分感人。没有在“朗读”二字上下一番功夫,学生很难悟出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实实在在读书,真真切切悟情。教学过程中,我们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从初读到细读到精读再到品读,学生由浅入深地读书,在读书中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感悟文中的情真意切。

1、初读,让学生边读边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回家的? 设计思路:带着问题初读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

2、细读

通过想一想,你是怎么从这些句子中看出灰雀是被男孩捉回家的?列宁从找不到灰雀时的着急担心(“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到为灰雀的失踪而难过、婉惜(“„„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再到明知故问的略显惊讶(“会飞回来?”);小男孩从一开始回答列宁“没看见,我没看见”时的支支吾吾,到他认识到自己错了,肯定灰雀“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再到下决心改错的坚定态度――“一定会飞回来的!”这些情感的变化都只能在细细的读书中体会。

设计思路:教会学生如何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人物的情感变化的方法。

3、精读

当学生学完一部分课文内容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这部分内容该怎样读,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读完以后说一说。比如读“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这一句要读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婉惜,而读“一定会飞回来的!”这句话要读出坚定的语气,男孩的坚定是从“一定”和“!”看出来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语言的情感,感知语言的表达形式。

4、品读

在引导学生对这部分课文内容进行初读、细读、精读之后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真正把课文中列宁对灰雀的爱和列宁对男孩的爱却含而不露的感情读出来。

设计思路: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训练语感,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采用讨论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遵循“主体性”原则,采用讨论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求新知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1、本课时的教学中,围绕“你是怎么从这些句子中看出灰雀是被男孩捉回家的?”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读书、思考、讨论之后,老师让他们自由发言。

设计思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他们的思维、表达提供了自主的空间。学生在这种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以极大的兴趣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体验,去获取,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智情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2、进行第三部分内容教学时,当学生读懂了“男孩果然把灰雀放回来”之后,让他们再细细地读课文,想想从这部分课文内容还能知道什么,体会到什么?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思路: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合作讨论中,学生之间一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许多学生可以克服胆怯、孤独等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学有所得。

三、巧用多媒体,激趣导思,突破难点。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当“列宁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枝头歌唱”这一动态画面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会为之惊喜,仿佛自己也来到白桦树下,看到了灰雀欢蹦乱跳的身影,听到了灰雀悦耳的歌声,喜爱灰雀之情油然而生。这么惹人喜爱的灰雀果然回来了,这是因为男孩知错改错把它放回来的,而男孩之所以知错改错是因为列宁对灰雀充满了喜爱之情,对男孩充满了爱护之心。这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知,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为灰雀的归来而高兴,为男孩的诚实而高兴,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列宁对灰雀的爱,对男孩的爱,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四、说写训练,培养创新。

课文中写了每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那只失踪了的灰雀的对话,紧接着直接写了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到了那只灰雀的情景。我设计了问题:男孩是怎么把灰雀放回来的呢?

设计思路:这是课文的空白,利用这一空白,可以拓展学生的说话写话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一切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让学生从说到写,可以培养想象创新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文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灰 雀

列宁 爱

男 孩

通过以上简单明了的板书,揭示出本课的审美主旨——爱的教育,突破本课的难点。篇五:说课稿

2009210116 米雪 历史学

《近代以来物质文明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近代以来物质文明与社会习俗的变迁》,选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地位、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学生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地位

本课是专题四中最重要的内容,与专题二三讲述的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且社会史是当代史学界研究的主要热潮,也是近年来高考试题编制的主要范围之一。本课内容与当今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丰富多彩,使学生易于产生浓厚的学习了解和探究思考的兴趣。本课在大纲版教材中讲述甚少而且不作考试要求,因此属于全新的教学内容,讲好本课更适宜新课程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二、说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三)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2)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四、说学生学情

1、学生在初中课本里已初步领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对近现代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认识。本课着重引导学生通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怎么变?”的史实,探究“为什么变?”的原因以及这种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2.物质生活的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是学生比较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或做相关社会调查,条件允许可自制小课件在课堂上交流。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方法。3学生的个性特质与兴趣爱好有一定的差别,在自主探究学习时让学生自由选题进行适当的学习分工,然后再合作学习。

五、说教法、学法

这一课初中已接触了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量的使用图片、材料,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为了实现新课标的要求,本课主要采用归纳法、小组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自主探究学习法、比较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并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引言

先请同学们看几张照片(粮票、布票、油票),然后提问同学们“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东西吗?他们用来干什么的?今天我们还用的到他们吗?”

引语:同学们,从粮票那个年代到现在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你们了解一百多年前中国人的生活吗?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隧道,走进历史的长廊去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向同学们介绍教学目标,并通过提问“请同学们把课题分为若干子课题”,使同学们了解本节课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二环节——变化

(一)、衣

1、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⑴中国服饰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⑵近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①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中西服装的特点,设计的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③普通女子的着装由宽松肥大开始向合身适体的方向发展,20世纪20年代之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⑶现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无论是服装的花式、款式,还是面料、质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

1、中国传统的饮食

ppt展示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中国南北方的饮食,并比较其不同。

2、鸦片战争后西餐走入人们的生活 ppt展示买办和洋老板吃西餐的图片、西方的各种食物的图片

3、清末明初广大农村的饮食

由于战乱频繁加上灾荒,广大的农村别说是西餐,几是普通的饭都吃不饱。

4、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物质生产不发达,产品有限,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统购统销、凭票购买。于是出现了粮票、布票、油票等。5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们自由挑选自己想要的物品。

菜篮子工程:菜篮子计划是为了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的建设的。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菜篮子工程”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菜篮子”产品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

(三)、住

1、中西传统建筑

展示欧洲古建筑-罗马大教堂广场,中国的都城紫禁城和故宫等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中西建筑的不同风格,引导学生分析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即中国传统建筑有保守、内向性。西方传统建筑开放且注重宗教文化。

2、近代中国的建筑

3、新中国成立后的建筑

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农村建筑。城市为两三层的楼房,居住条件还可以。农村房子为瓦房、草房等,居住条件差。

4、改革开放后的建筑

改革开放后城市农村的建筑、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小区高楼大厦,建筑林立,而且有花园、有健身设备。农村也住起了楼房,有了健身设备等,环境大大地改善了。

安居工程是1995年国家为了让中低收入居民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的住房,在城镇启动的工程。安居工程缓解了居民住房困难的问题,不断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解决了居民住房难的问题。

(四)、生活习俗

1、近代的变化

(1)女子裹足→迫令放足

封建的旧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女人们裹小脚最为突出。几代女子不惜伤筋动骨,也要裹成残疾的“三寸金莲”。根据考古和史料记载,没有一个朝代将必 须裹足作为法令,裹足只是封建民间的习俗传统。辛亥革命后,政府颁布法令禁止裹足。从女子裹足到迫令放足是对女性的尊重与保护,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2)男子留辫→减辫易服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被外人贻笑为“豚尾”、“半边和尚”。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下令减去辫子。

(3)婚姻风俗

传统中国的婚姻状态多为一妻多夫,指腹为婚、童养媳的现象也很普遍。男女婚姻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不能违背父母之命,不能自由恋爱,婚姻没有自由。辛亥革命后,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婚姻状态为一夫一妻,切夫妻权利平等。1950年5月,新中国成立才半年多,第一部法律《婚姻法》就颁布实施了。它以调整婚姻关系为主,以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为核心,为新中国婚姻法制初步奠定了法律框架。《婚姻法》的宣传和实施,使女性从封建婚姻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推动了中国整体性的社会变迁。

2、农村的社会习俗状况

给出一段材料,材料是1930年王家桢在农村的见闻,虽然已经是民国十九年了但是他没有看见一个男人不带发辫,没有看见一个女人不裹小脚。让同学们阅读材料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并引导他们分析原因。通过这则材料也使同学们了解到习俗的变迁是很不均衡的,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沿海变化大,内地变化小。

3、改革开放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风俗的风俗表现为休闲娱乐多样性。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休闲娱乐变得丰富多彩,出国旅游、郊外游、滑雪、漂流等越来越流行。人们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对精神的需求越来越多。

第三环节-知识梳理、分析特征

学生分组,四个小组,各自完成四项内容。先独立完成变化内容,教师再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变化的总特征?

设问: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归纳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总特征?

第四环节—探究原因

设问:近代以来中国物质文明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有哪些?

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 经济(生产力水平)政治(环境、形势)

文化(思想观念)

外因:(外来文化)

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并结合课本,分小组前后位讨论,再有学生一一回答,教师并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答:一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二是中国近现代以来重大的政治事件的影响,政治环境日益宽松。(政治因素)三是中国人的思想不断解放的结果。(思想观念)四是鸦片战争后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传入起到示范和刺激作用;(外来文化))。

第五环节——课堂练习、延伸探究

1、课堂练习

2、延伸探究

对自己在改革开放前后物质生活变化(包括收入、住房、衣食、家用器具等)进行调查和比较,再用表格形式展示出来

【板书设计】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变化1.服饰 2.饮食 3.居住建筑 4.社会习俗

二变化的总特征

三变化的原因

【作业布置】延伸探究

对自己在改革开放前后物质生活变化(包括收入、住房、衣食、家用器具等)进行调查和比较,再用表格形式展示出来。【教学反思】

根据课程标准和三种版本教材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整合,将知识重点放在了服饰和习俗方面,对食和住作了简单处理。教学中融入了新课改理念,主要采用了问题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学习法,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也有效地突出了重点和突破了难点。最大的优点就是设计了表格梳理基础知识,并用示意图的方式提示学生答题,让学生能学会学习,明确历史原因思考和分析的方向。总之,整个环节清晰、流畅,重难点突出,思路清晰,板书简洁明了,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但也存在不足:引导学生分析深度不够,语言啰嗦了一些;注重论从史出不够,材料引用较少;还应注意对学生基本史实的学习的加强,注意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课堂活起来。

第二篇:灰雀评课稿

《灰雀》评课稿

邓丽琴

《灰雀》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主要讲了伟大的列宁对灰雀的爱,对小男孩的爱,使小男孩受到感动,主动送回灰雀,做诚实孩子的故事。林老师执教《灰雀》,发挥自己娴熟的调控技巧和灵活自如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为我校的语文老师献上一堂精彩的阅读教学课。教者自然的教态,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的氛围,都给听者一种美的享受。听了林老师的课,我有这样四点感受:

首先,这是一节实在、有效的常态课。崔峦老师提出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林老师这堂课有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真实感,教师课堂语言尤显自然平实,决没有精雕细刻的“艺术加工”。

其次,林老师教态自然,善于使用激励性语言。在这堂课上,教师自然而又充满真情的导学导读流程,充分调动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能表现得最活跃。无论是课前师生互动交流还是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中,老师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微笑中流露鼓励,或用和蔼可亲的表情肯定学生的读,或用委婉的语气引导学生自纠互纠出现的错,“没关系,再试试”、“噢,读得真棒”,类似这样的课堂评价,再辅以老师赞赏、鼓励、期待的眼神以及恰如其分的体态语言,拉近了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不会因为怕出错而产生畏缩,影响今后课堂上的表现了,他们有了兴趣,有了信心,自然也就有了勇气,变得想说,敢说、愿说。想读,敢读,愿读。

再次,林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课堂上随时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丰富学生的词汇。比如在开始的复习环节,从这组词语中找出描写颜色的词:深红、粉红。然后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表示红色的词,最后让学生读一读这些表示红色的词。这样,学生以后看到各种红色的东西就能用准确的词语去形容它。再如,在教学“仰望”这个词后,让学生再说出一些表示看的词语:见、盯、瞧、瞄、注视、打量等等。为学生以后运用语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另外,林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填补文本的空白。如课中,她出示: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地问:“……”,列宁()地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男孩()地说:“没……我没看见。”这几个地方,林老师都先要学生补充提示语,然后用补充的语气读出来。这样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又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感悟出男孩的心情和感受,体会出男孩对灰雀的爱。

最后,林老师很注重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习惯。如写字时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注意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注重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

第三篇:灰雀评课稿

《灰雀》评课稿

《灰雀》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主要讲了伟大的列宁对灰雀的爱,对小男孩的爱和宽容,使小男孩受到感动,主动送回灰雀,做诚实孩子的故事。赵老师执教《灰雀》,发挥自己娴熟的调控技巧和灵活自如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是一堂精彩的阅读教学课。自然的教态,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的氛围,都给听者一种美的享受。听了课,我有这样四点感受:

一、真实自然,常态的课

“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赵老师这堂课很真实,教师课堂语言尤显自然平实,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学习氛围和谐、融洽,真的是像崔峦老师说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二、以读为本,扎实的课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成为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通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底线,做到不错,不漏,不添,不掉,不破。读课文是赵老师教学本文的重点,体会列宁对灰雀的爱,对小男孩的爱,是教学的难点,赵老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过程,也正是他这堂课教学的亮点之一。文中列宁与男孩的四组对话,体现出列宁焦急、担心、惋惜的心情,男孩矛盾、愧疚、知错就改的复杂心情。赵老师以对话为重点研读。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的理念。

1、引导发现,质疑

在学生知道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教师追问: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2、再读对话,启思

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

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设境研读,深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能力。

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呢?”来体会列宁的心情。“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通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去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悟。通过不同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

三、以学定教,务实的课

赵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表明,在他的课堂上,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阅读探究的组织者,引领者。他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不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是引导学生置身于列宁和男孩所处的环境,跟作者对话,跟文中人物对话,共同再现列宁寻找灰雀的情景,挖掘列宁和男孩的内心世界。

第四篇:《灰雀》评课稿[最终版]

《灰雀》评课稿

《灰雀》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感人的故事。列宁怀着深深的爱鸟之情去寻找丢失的鸟。这爱鸟情感动了捉走鸟的小男孩,小男孩自觉改正了错误。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这是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启迪、升华的一篇美文。男孩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而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男孩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中间的一系列语言、神态的变化,反映小男孩还是单纯,可爱,诚实的,更可以感受到列宁对孩子的爱护。可双方都不公开说出,这种双方相互理解,又很幽默的感情,应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刻地体会、表达出来。“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吴老师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延伸课文内涵,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课时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的小灰雀。跟随着学生的视野,体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很顺理成章的,可爱的小灰雀却不见了,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学生们热火朝天的讨论这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不时地闪出思维的火花。他们甚至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境中。另外,吴老师对学生的朗读习惯与写字习惯的培养很是注重。这样,对今后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很有帮助。篇二:灰雀.说课稿

《灰雀》说课稿

一、说教材

对教材的理解《灰雀》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

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

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

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

达上的主要特点。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

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列宁

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

误。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

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

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二是要通过对人物

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

灰雀的经过。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学习本

文的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学。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

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二说教法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

有关,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

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

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

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

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一

件什么事,引导自学生字,并且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

生读懂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课文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悟列宁

那含而不露的拳拳爱心。下面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多媒体: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师: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

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

候它们。

(多媒体动画:列宁在树下仰望两只灰雀,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已不见了。)

【创设情境其实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更主要的是要让学

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展开自主学习。这个环节旨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听觉,希

望通过音乐使学生入情入境。同时又使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地发散思维,想象练说。

这样也为下文的自主探索学习奠定了一定情感和知识基础。】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读课文,画出列宁的话

2、灰雀又是怎么回来的,你从哪些句子看出?

①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②“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的说。

3、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 他的心里在想什么?

4、导读激情,深入体会。

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体会。

(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内容。)

(师导读,生接读。)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着急而又和蔼地)问:

“、、、、、、”

男孩(紧张、吞吞吐吐地)说:“、、、、、、”

列宁(惋惜、担心地)说:“、、、、、、”

男孩看到列宁,(下定决心,鼓起勇气)说:“、、、、、、”

列宁(半信半疑又惊喜地)问:“、、、、、、” 【对话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事件的发展过程。抓好对话朗读,最好的着眼点就是对话提示语,因此,学习这部分教师着重引导帮助学生揣摩人物心理,同桌讨论、交流,添加了下文括号中的提示语。学生根据添加的提示语,各自练

读,再分角色朗读。在有声有色地朗读中,学生认识到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

诱和对儿童的爱护,懂得了男孩是个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的孩子。】又提供学生

一个很好的练说机会。】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1)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2)列宁有一颗怎样的心?(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列宁有一颗宽容的心)。【语文是

一种人文的教学。在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我本着以人为本的理

念,设计了教学的各个方面。前面畅所欲言的讨论辩驳使学生更自主地深入到课

本的情境中去体会文人物的真情实感。而这里全员参与的读书感悟使学生在学习

五说板书略篇三:灰雀说课稿 灰雀说课稿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第二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

《灰雀》讲的是苏联伟大革命领袖列宁与男孩、灰雀之间一个富有童趣的故事。故事从两条线索展开。明线是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又见灰雀,文中对灰雀的语言描写形象、生动。暗线是列宁寻找灰雀遇男孩,巧妙教育男孩知错就改。暗线才是文章的主旨,主要通过对话展开和推进。一个是寻鸟的伟人,一个是藏鸟的孩子,听了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列宁已经推知孩子在撒谎。面对天真的孩子,列宁没有批评、没有指责、没有说教,有的只是耐心、得体而又巧妙的感染、启发,使男孩内心受到震动,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列宁的做法既到达了教育男孩的目的,又不伤害男孩的自尊心,体现了伟人对儿童的尊重和呵护。《灰雀》放在名人故事一组的第一篇,教学以“感受名人”为主线。在教学资源上,可链接回顾二年级下学期课文中的名人,认识单元导语插图中的名人,引发阅读期待;学文后延伸阅读列宁和其他名人的故事,为后几篇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有机整合”说目标

三年级上学期是第二学段的起始学期,前两组课文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学段衔接过渡。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综合学段特点、单元目标和教材文本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用自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胸、脯”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呵护。3.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词句;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了解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联系本组教材,可看出编排本课的意图是: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所以,“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三、“以学定教”说教法 1.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杨再隋先生说:“要充分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本课的教学设计读贯穿始终,“初读”“默读”“品读”“研读”“拓读”,读的层次势如剥笋。读的形式灵活多样,范读、分角色读、创设情境读??。2.引导发现,质疑启思。“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本课教学充分预设学生读文本后的问题,引导质疑,寻疑导教,使得教学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四、“板块推进”说流程

基于以上的种种分析,《灰雀》的课堂教学设计成若干板块,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基本理念。

第一板块:名人为引子,导入

一是回顾列宁。从《蜜蜂引路》入手,出示列宁头像,简单介绍列宁。初步了解列宁的伟人成就,为下面的学习故事做铺垫。

二是板书课题。教师边说边写,“雀”,上面是一个变形的小,下面是一个“隹”,“隹”就是短尾巴的鸟,渗透中国汉字的文化,提示雀的写法。

三是认识灰雀。(课件演示三只灰雀),简介灰雀。请同学们跟它们亲切地打招呼,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第二板块:感知为基础,初读

有了对故事两个角色的初步认识,学生的阅读期待进一步调动起来,教师用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三、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按要求读故事。

有要求便有检查,按照自读要求,先出示藏着课文的所有生字的三个句子,借助拼音,检查读句情况。进而由句到词,读准生词,并引导学生通过图解、字理、辨析等方法,初步理解生词。词语教学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现了学段的过渡。

第三个要求,初步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对于刚跨进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部分设计成“方法引路,扶放结合”的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第二步,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指名读每一个部分,以填空为拐杖,启发学生思考:在每一个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第三步,尝试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解学生的阅读个性差异,更好地感知课文,也为了解学生起始的阅读水平,以学定教,在完成自读要求后,学生再一次默读课文。了解这一遍读,学生又读懂了什么。扎扎实实的“自读”“默读”环节,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可进入第三个板块。

第三板块:词句为关键,品读

聚焦“列宁喜欢灰雀”,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感悟。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后,以贴近儿童的问题“你喜欢灰雀的什么呢”,具体交流灰雀的颜色“深红”“粉红”,动态“来回跳动”,声音“婉转地歌唱”。“来回跳动”用创设情境想像法触摸,“这三只灰雀,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从——(生接答),这边——(那边),那边——(这边),这就是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采用入情入境法感受,“抑扬顿挫、变换着调子,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短,一会儿——(长),像唱歌一样,我们听一听,(课件出示叫声)”。这样引导学生“化话为画”,历经“读进去”、“想起来”的过程。而后,指导学生朗读,达成“读出来”的目的。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他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有了前一个环节“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此处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相互交流的方式,抓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第四板块:对话为重点,研读

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1.引导发现,质疑

在学生知道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教师追问: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2.再读对话,启思

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

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3.设境研读,深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能力。

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呢?”来体会列宁的心情。“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通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去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悟。通过不同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

第五板块:疑问为核心,练笔

聚焦列宁尊重男孩,继续引导质疑,寻疑探究。重点抓住“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一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深化体会。进而,抓住课文空白点“如果灰雀会回答,它会怎么说呢?”练笔写一写。

第六板块:板书为参照,升华

阅读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解读过程,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说说读到这,又明白了什么,是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提升。至此,学生已能感受到列宁、灰雀、男孩,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好的图画!这样的图画得益于列宁对小生命的关爱,对下一代的呵护。第七板块:读物为活水,拓读

总之,七个板块,环节简约,方法简便,训练务实,力求学生在经历“简实活效”的听说读写中,读平凡故事,悟名人品质。篇四:《秋思》评课稿 《秋思》评课稿

濮阳市油田第十三小 王玉萍

今天我有幸听了段翠玲老师做的《秋思》这堂古诗精品课。段老师这堂课自然、亲切,教学上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语感培养,是一堂自然、朴实的语文常态课。我现就自己的一点看法与大家分享:

一、情景导入新诗

借助学生学过的《泊船瓜洲》点拨:古人对思乡别有一番风味,由此引入课题顺势板课题,生理解课题,提出疑问,从课题中知道什么?并紧紧围绕“思”做文章,“思念家乡可以是思念什么?”可以是亲人、朋友、小时候爬过的树、游过泳的小河-----引发学生思考。由通俗易懂的古诗引入,可以直接将学生带入思乡的情景中来。通过解题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这时出示诗人的背景资料,通过知诗人对了解诗意有辅助的作用。

二、以读为主,读中促悟

段老师通过多种朗读的方式来理解本诗。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古诗,初步体会诗意。然后同桌、前后桌互读,指名读,并相机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提出要求。学生体会自己与教师读的不同之处,试着再次试读,读准字音。在学生结合书上注释读几遍之后,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三、注重学法指导

段老师整堂课时时渗透着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比如在学生初读古诗时,对于多音字的纠正和讲解。特别是“重”的读音 chong,为了确定这个字在本诗中的读音,她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字典,从字的意思上来判断读音。这就是学习汉字的一种方法。又比如在学习古诗理解诗意时,段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结合以往的方法来学习本课。这就是学生能力的迁移。她的课堂中还有很多细小的环节处处体现着这一理念。

四、注重学生写字训练

段老师是一位心细、认真的语文老师。从她对学生的书写要求上就能看出来。在本堂课上,她的板书非常工整,同时她还要求学生模仿工整、认真的书写。比如在板书课题时,边写边让学生仿写注意每一笔的运笔。特别是遇到难写字“籍”,她耐心的一笔一笔的指导学生书写,并相机分析字形。篇五:《集合》评课稿 《集合》评课稿 2007年10月17日,学校科研处组织了一次赛教活动,我去听了蒋老师上的《集合》一课。听完后我深有感触,她的课都上得很有特色而且能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听而也有所得,她的内容紧跟教材,教学方法新、理念新。蒋老师的这节课改变了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和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让学生主动和大胆的去想象、去发现,放飞思绪,大胆质疑,发表个人见解,解决疑难问题,老师客观评价、热情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互相交流,气氛和谐,民主平等充分体现。还通过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而且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教材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把学生读死书、以费(费时费力,教学效率低)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改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孔子的学导式教学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惯,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激情。在授课过程中,蒋老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功能,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如及时表扬你回答得真棒你表现得不错等之类鼓励肯定的话,是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生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学的更容易,掌握的更轻松。听完这次评优课通过比较这一点反映的很明显,因此,在今后我会科学的选取和灵活地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形式,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愉快的掌握了知识,更得到了自我价值的肯定;教给学生的不仅是一堂课,一个知识点,而是教会他们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体验到成就感,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色彩。

从这一节生动、精彩的课堂中我领略了蒋老师的风采,她具有先进的教学理

念,满腔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很好的反映了新课改的精神。①着意创设情境,从身边熟悉的问题开始,在浓浓的情感交流中导入新课很自然、很亲切。②教材分析的深入透彻,教法灵活多样,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面也作了很大的努力。③多媒体运用的适时恰当,较好的扩充教学的信息量,发挥了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着不足:①本节课给人的感觉不是很细腻,有些知识点讲得不是很到位。②在设计一个活动时,没有想到: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怎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活动起来,而是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③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没有真的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所有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将比较浮浅的、表面的、零散的和不成熟的思想得到提炼、升华以及系统化和科学化。

通过这次听课与评课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的完善与培养。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管是哪节课,老师都能做到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主动参与,体验成功。成功是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情感体验。成功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成功是教师的义务。记得有节课,老师请一位学生回答时,他很紧张,结结巴巴地说了出来。老师及时表扬了他。之后,我发现几乎每个问题他都能举手发言,也许这就是成功带来的自信吧。

2、明确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教材的应用上,教师所设的问题都从实际提出,而概念都从实际引入,并在小组活动中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但是,我认为联系实际也需要注意几点:(1)数学问题有的来自生活实际,有的还来自数学本身,不能也不需要故意去联系实际。(2)只有具有数学意义的活动才是真正的数学活动,有些活动常常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样的活动可以减少甚至不做。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应是围绕某一个数学问题提出的。

3、改善学习方法,自主探索,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指导意义的再创造的过程,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或知识经验学习过程,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未知。其实,自主探索是否是数学学习的唯一方式呢?我认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也是必需的。这两种学习方式各

有特点及公用,两者不可偏颇,相互补充,才能达到有效学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该放就放,该收就收。

4、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使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培养,创新的意识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又给出具有针对性、思考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内容、方式的理解,我以为这样的处理对学生学习、思考很有价值,培养了他们探索和发现的本领!

总的来说,这节课比较成功。效果不错,实现了教学目标,大部分的学生学会了自主获取信息,动手、动眼、动脑三维一体,多重刺激,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能力增强了。真正让我感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表现主要是从前台走到了后台。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的唯一选择是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为日后的教育积累起有价值的经验。

第五篇:灰雀说课设计)

5《灰雀》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灰雀》。

一、说教材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篇课文,讲述了列宁、灰雀和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小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的感叹,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这个故事将“爱”这一情感线索贯穿全文,“爱”正是这篇老课文永不褪色的原因。如何将老课文上出新意?教学中,我就抓住“爱”这一字眼,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方面对这篇课文作一个初步的教学构想。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本单元的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A、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C、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小男孩城实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诚实的可贵,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净化,爱鸟类,热爱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基于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了解灰雀可爱,品析人物对话。

(二)难点

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小男孩优秀品质。

(三)解决办法

1、重点解决办法

读为主线,分角色朗读等形式了解灰雀的可爱。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

2、难点解决办法

通过联系上下文,诵读、点拨,体会小男孩所具有的优秀品质。

四、【教法】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关,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五、【说教学过程】

本篇课文是以爱为主题,我就抓住“爱”这一字眼,从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四、创设情境,课堂拓展这四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朗读、练笔中,感悟文本,感悟真爱。在课堂中奏响“爱”的乐章。下面我来重点谈谈本课教学设计意图。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上课开始,我用寥寥数笔勾画出一棵高大的白桦树,再贴出在枝头欢蹦乱跳的三只灰雀,一边描述:看,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多么惹人喜爱。生动、直观的图片形象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灰雀让人喜爱之处,接着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灰雀的语句,感受灰雀的“惹人喜爱”。这样设计让学生首先自己喜欢上灰雀,就能与书中列宁和男孩对灰雀的喜爱产生共鸣。接着我取下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创设问题情境:“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到哪儿去了呢?”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创设情境其实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展开自主学习。这个环节旨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希望通过画面使学生入情入境。同时又使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地发散思维,想象练说。这样也为下文的自主探索学习奠定了一定情感和知识基础。】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这一环节设计了六个小问题)

1、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小男孩的语言。(1)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

2、灰雀又是怎么回来的,你从哪些句子看出?

①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②“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的说。板:“一定会飞回来”

3、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引出列宁自言自语的话。)出示句子:

①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②列宁说:“多好的灰雀呀,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问:哪个句子写得更好?(引导学生说出第一句更能充分体现列宁非常喜爱灰雀。更能写出列宁发现那只灰雀不见了,觉得很惋惜)

4、导读激情,深入体会。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体会。(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内容。)

(师导读,生接读。重点引导下面几句对话)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学生接读(着急而又和蔼地)问:“、、、、、、” 男孩学生接读(紧张、吞吞吐吐地)说:“、、、、、、” 列宁学生接读(惋惜、担心地)说:“、、、、、、”

男孩看到列宁,学生接读(下定决心,鼓起勇气)说:“、、、、、、” 列宁学生接读(半信半疑又惊喜地)问:“、、、、、、”

设计意图【对话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事件的发展过程。抓好对话朗读,最好的着眼点就是对话提示语,因此,学习这部分教师着重引导帮助学生揣摩人物心理,同桌讨论、交流,添加了下文括号中的提示语。学生根据添加的提示语,各自练读,再分角色朗读。在有声有色地朗读中,学生认识到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爱护,懂得了男孩是个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的孩子。】

5、课中质疑,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1)列宁听到小男孩的话,肯定知道灰雀被小男孩带走。如你是列宁,这时你会对小男孩说什么呢?(2)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3)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老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

6、指导学生再读书上列宁的话,体会列宁育人的过程。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是一种人文的教学。要让学生把深奥的道理弄明白,教师生灌硬套是不可取的。此片段旨在使学生于宽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又提供学生一个很好的练说机会。】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出示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低着头?(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3)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4)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3、分组读11-13自然段,讨论思考题。

4、小组代表发言。

5、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例如:列宁为什么微笑?鸟儿不会讲人话,列宁为什么要问它?鸟儿会回答吗)

是啊,老师也弄不明白,列宁为什么不问会说话的男孩,却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讨论讨论吧。

6、列宁爱孩子,幽默的话里含着多么深的爱,读——(生齐读12自然段,字幕中“微笑”一词闪动。)

7、列宁为什么而微笑?

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放鸟归园而高兴吧!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语文是一种人文的教学。在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我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了教学的各个方面。前面畅所欲言的讨论辩驳使学生更自主地深入到课本的情境中去体会文人物的真情实感。而这里全员参与的读书感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不致于游离于书本之外。这是还本以本。这样就在兴趣引路的前提下交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四、创设情境,课堂拓展

1、文章写了第1天、第2天、那么第3天、第4天„„以后围绕列宁、小男孩、灰雀,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学生小组讨论。

2、请学生评价文中人物。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说话、写话训练

你想对列宁、灰雀、小男孩说出什么?写下来。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动脑,动口,当然也需要动动手。丰富的想象力不但需说出来,也要写下来。知识的巩固固来重要,道理的内化也十分必要。让学生尽情地说,尽情地写吧!所以我主张还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说板书】

灰 雀 一定会回来!爱 爱

列 宁 男 孩

板书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了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好的板书还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

通过以上简单明了的板书,揭示出本课的审美主旨——爱的教育,突破本课的难点。

下载灰雀评课稿(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灰雀评课稿(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灰雀说课5篇

    《灰雀》说课稿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

    《灰雀》学案

    沙田镇第二小学 语文科学案 2015-2016第一学期 课题:5 灰雀(第一课时) 主备: 复备: 审查: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读......

    灰雀说课稿

    灰雀说课稿15篇 灰雀说课稿1 一、说教材《灰雀》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

    《灰雀》听后感

    听《灰雀》有感 韦州中心小学 马燕春 《灰雀》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主要讲了伟大的列宁对灰雀的爱,对小男孩的爱,使小男孩受到感动,主动送回灰雀,做诚......

    《灰雀》说课稿

    《灰雀》第一课时 说课稿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灰雀》,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

    5灰雀(本站推荐)

    5 灰 雀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

    5 灰雀(本站推荐)

    5 灰雀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2. 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

    灰雀说课稿

    灰雀说课稿 灰雀说课稿1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灰雀》,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