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教案汇总(5篇)

时间:2019-05-12 18:0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教案汇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教案汇总》。

第一篇:高考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教案汇总

鉴赏诗歌的语言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 2.掌握有关语言试题的解题技巧。【考点阐释】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2009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共有7套针对语言设置了考题,2010年有8套考查。题型大多采用主观题形式,重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用词、用语技巧的能力。

角度一:分析炼字型 【考向探究】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在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一般说来,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赏析时定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鉴赏遣词用语】

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2.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3.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这些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如“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4.词性改变的活用词: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日色冷青松”,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5.副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又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6.特殊词

①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曾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又如: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再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通过描写“一片飞花”“风飘万点”的残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满腹的怨愁。

②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③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④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词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可抓住以下几点:a.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b.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c.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典例分析引路】

[例1](2008年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试题: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步骤一)“孤”字是指自己比较孤独。(步骤二)偶然存留的孤山与宋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志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步骤三)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2008年全国卷2)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题: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参考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例3](2008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题目: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富有表现力的关键字词的理解和把握。对于这道题目,考生可以很容易地从句中选出两个动词“拳”和“退”,但命题者不仅是要求考生找出“拳”和“退”两字,更要考生准确地表述出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意境。考生必须对此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阐述,而这恰恰是考查考生鉴赏能力的关键所在。诗人借助“拳”和“退”两字巧妙地写出了俯看浩瀚江面和仰望寥廓长天时所见的景象;“拳”和“退”两字写活了白鹭栖息江边的静景和飞鸿翱翔天际的动景。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品味经作者锤炼的字的妙处。考生在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将其融入于句中进行整体的理解,考生在作答时要结合全诗的描写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来具体分析。【参考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备考锦囊】

一、常见的设问方式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3.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二、解答这类试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2、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

3、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三、解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巩固练习】

1、(20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

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试题: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参考答案】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2、(2010年南京调研)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试题: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析】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3、(2007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试题解析】这是一首田园诗。雨后新晴,经过雨水的洗涤,世界出落得晶莹、剔透;老天作美,雨顺风调,又活托出农家夺取丰年的希望。农家倾家出动,忙于耕作,画面清新、平和而生气勃勃。第一问考查“炼字”。“炼字”首炼动词,其次才是形容词(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炼“绿”字,“绿”虽为形容词,也动化了)和其他。这类题的命题意图,都是要求考生从炼字的角度来鉴赏诗句的表现力。第二题第一问考查诗歌形象的鉴赏。第二问考查艺术表现手法(关涉动静结合鉴赏点),回答这一问,要点是反顾全诗,看它在全诗中的地位与作用,就本句论本句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的。

【参考答案】(1)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这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角度二:分析诗眼型 【考向探究】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角度。★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典例分析引路】

[例1](2008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题目: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统摄全诗的字或词(诗眼)的理解和把握,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因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或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要从该字或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结合考虑。该题旨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与鉴赏能力,考生通过比较阅读可知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而王昌龄诗中的 “愁”是远谪之愁。考生在答题时要找出“诗眼”(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并说明“诗眼”在诗句中的运用特点,在说明时要结合诗句描述诗人营造的意境,要体味这种意境中诗人的情感内涵,这样答案才不枝不蔓,鉴赏才会恰到好处。

【参考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 “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例2](2007年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试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例3](2005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注]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试题: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备考锦囊】

一、常见的提问形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4、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二、解题技巧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诗眼句的意思。解释时用描写描述的方式,不能用直译的手法;

2、因为诗眼是诗中最精炼传神,最能巧妙表达主旨的词语。要找到并理解诗眼就必须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主旨来考虑,结合句法的分析。

三、答题步骤

1、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词;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例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3、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指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试题:有人说诗里的“凉”字诗的诗眼,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或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受);同时也是全诗中凄凉氛围、情感的反映,该字将情与景融合在一起,所以“凉”是全诗的诗眼。【赏析】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2010年深 圳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孳①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 ①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清兵入关后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试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关于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你认为呢?为什么?

【参考答案】 “寒”。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表现了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

角度三:分析语言风格型 【考向探究】

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的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悲慨沉郁等,以便表达恰当,答题规范。

【典例分析引路】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步骤一)此诗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二)“黄莺儿”是口语化,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三)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例2](2008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题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作品语言风格的品评能力。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显著语言风格。这是一首送别词,感情真挚,语言浅易,作者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表达了送别惜春这一主题,构思新颖,比喻巧妙。上阕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水和山,盈盈绿水似少女眼波流动,簇簇青山象少女攒聚的眉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句写出了山水的清秀与灵动。作者所描绘的景致清新亮丽,作者的笔触细腻传神,整首诗的语言风格清新。在回答这种题型时考生首先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然后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最后指出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步骤一)修辞巧妙,用语绮丽,(步骤二)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诗人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步骤一)想象别致,意蕴生动,(步骤二)“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诗人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步骤三)“新颖明丽”的语言特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浙东山水的美好,抒发作者的送别之意。

[例3](2008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试题: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景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备考锦囊】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求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答题步骤:

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巩固练习】

1、(2010•广东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 屈大均,文学家,史学家。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复明。试题: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了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参考答案】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或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每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附录】常见的古诗语言风格

1.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毫无难解之处。

2.含蓄隽永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3.清新雅致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靓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饱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给人一种清新美。4.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5.绚丽飘逸 说到绚丽飘逸,最典型的诗人当数李白。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具有绚丽飘逸之美。例如他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很典型的一例。6.其他用来鉴赏古诗语言风格的常用语言还有: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 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 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第二篇:诗歌鉴赏复习教案——语言专题

诗歌鉴赏语言

考查方向: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效果)即炼字;

2、对诗句中某个字眼艺术效果的赏析,即赏析诗眼; 3.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4、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5、对特殊词的赏析。(考查不多)专题讲解

一、炼字型

优秀的古代诗歌遣词用语准确精练,许多看似寻常的字词到了诗人笔下便有了丰富的内涵。能体会寻常词语的内涵,便是一种鉴赏能力。

(一)炼动词。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 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 “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 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 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 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 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二)炼形容词。

例1:“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 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 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例2: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也有副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三)炼数量词。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 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 “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 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提问方式】]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使用的修辞手法)+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南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释含义)。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描景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点情境)。

暮 江 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问: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释含义、描景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点情境)。

牛刀小试: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7年全国 I I卷)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 2 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释含义、描景象)。写出了雨后新晴美丽清新的景色(点情境)。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晚 望 [清]郑 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问: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两个动词,答题时要考虑两字本身在诗歌中的含义,其次要考虑两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答案: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释含义、描景象)。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点情境)。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筝 唐·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问: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答案:“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人的情景(释含义、描景象);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点情境)。二:赏析诗眼型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就是指诗歌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怜己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形象地概 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便是题眼。八句诗中虽然未用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 露着“喜”意。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题眼”,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例:从军 行 李 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与诗歌内容无必然联系。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形象。首句写他过去的戎马生涯,“碎铁衣”,可见征战时间之长,战斗之酷 烈;次句 写眼前的境遇,“数重围”,可见危险之极;最后两句写其突破重围、奇路而归。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或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时要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和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方面考虑。

【答题步骤】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该词在主旨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点情境)。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析效果)。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牛刀小试:

1、(2005年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问: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答:(作用问题上已说,即贯穿全篇)(析效果)颔联:微风吹开,吹动竹子(引起怀恋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描景象、点情境)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酒 泉 子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答案: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接下来一句,由今日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游赏(析效果、描景象),用感情带动写景,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点情境)。三:赏句型

赏句中要赏析的句子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句子。这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示例:

(200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 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问: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解析:“色侵书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侵”写出竹影随光线移动逐渐扩大之态,“晚”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的错觉

【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提问方式】请赏析某句。【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的妙处。

【解答分析】(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首先应认真揣摩词语或诗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及效果,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怎样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怎样使表达更准确、更生动、更含蓄的。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着重关注其表达技巧的运用。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拟人、对偶、借代、双关、用典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善于赏析其语言风格。常用的语言风格有沉郁顿挫、清新质朴、生动形象、绮丽典雅等。

【答题步骤】 展开联想把该句景象描述出来,并分析此句所用的表达技巧或语言特色,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描景象+析技巧)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点情境)

1、(2011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问: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描景象)。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析技巧)。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点情境)。

2、(2011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问: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答案: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喜是悲,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描景象)。“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析技巧),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达了诗人了平淡闲适之情(点情境)。

四、赏析语言风格型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 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淡雅高远、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 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现实、浪漫、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清新、明丽、豪迈、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清新飘逸、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等„„。诗歌语言的特点是许多学生难以品评的,我们以“三字六面”加以概括:(1)素(质朴、清新、淡雅、自然)

丽(绮丽、奇特、藻饰、华美)(2)直(明快、简洁、浅白、晓畅)

曲(委婉、含蓄、朦胧、慰藉)(3)阴(柔婉、凄靡、苍凉、沉郁)

阳(雄健、豪放、刚劲、浑厚)1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

奇,代表诗人李白。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代表诗人杜甫。2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豪放:苏轼、辛弃疾

婉约:柳永、李清照、姜夔 隽永:李煜、刘禹锡

自然:谢朓、谢灵运 清新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 雄浑悲壮:屈原

淡远闲静:陶渊明 恬淡优美:王维

雄壮豪迈:王昌龄 豪放磅礴:曹操

旷达俊爽:杜牧

【值得注意的是】,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又往往是命题点。如,李清照长于婉约词,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放词;苏轼以“大江东去”的豪放著称,却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般凄惋之作。】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静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怀古诗:幽深绵长

送别诗:意蕴深远

【答题范式】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春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明特色),“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列例证)。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析感情)。牛刀小试:

1、(2011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示秬秸①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释: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问: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明特色)。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列例证)。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明特色)。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列例证),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析感情)。

试题分析:审准题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这道题隐含了两个要求,平实和有韵味,答题时不可偏废。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分)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明特色)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例例证)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析感情)

五、赏析特殊词型:

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表颜色的词:这些词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 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 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 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牛刀小试:

1、(2007年天津卷)

黄氏延绿明

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问:“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写出了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茂盛;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2009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寄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问: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答案:“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第三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1_20120207094640843

四队中学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

‚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1.了解诗歌的特点,包括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2.把握一些诗歌的解题技巧,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意象及构成的意境,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和作者的写作背景。2.把握诗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3.诗歌鉴赏题回答的表述技巧。教学过程:

四队中学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

三句写晴明的春日,杜鹃偏又卖弄它的叫声,‚行人‛从梦中惊醒,听到的还是声声的‚不如归去‛。前面路上初闻鹃啼,感到‚殷勤‛;听得太多,睡在床上也被叫得不安,叫的又是一句人所做不到的话,那‚行人‛心中自然也就变得有点烦躁了。‚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有什么办法呢?这是在烦躁中的思念,说是自言自语行,说是对杜鹃的回答也行。这里表面上有埋怨鹃鸟无知、强聒难耐的意思,但归根到底,是对真正‚作弄‛人的生活遭遇的愤慨。这片词,话说得比较直致,但内容还有曲折,特别是结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深婉感人。

答案:(6分)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失误及矫正〗

学生在回答这类题目时最易犯的就是粗心大意,忽视问号的个数,以致回答不全面或答非所问,张冠李戴的。不注意提问有先后顺序,结果答案表述思路不清晰。

回答时应注意:认真审题,抓住题干中的显信息和潜信息,明确要求回答的角度。回答关键看问号,做到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忌乱答一通。回答要依据提问的顺序来答,不要颠三倒

四、语无伦次地回答,力求答案简明,条理清楚。

2、评价题型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 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 ‚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赏析: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落湖北江陵、公安等地。此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窘艰。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暗示流离漂泊。尽管如此,诗人匡世济国之心未已,忠君爱国之心不改。

‚江汉‛句,叙写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将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沉郁。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一样孤远。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落日‛二句直承次句,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上联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止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 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意。诗人流落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但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了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是十分精当的。这两联诗的意境,苏轼曾深得其妙,他贬谪岭外、晚年归来时,曾有诗曰:‚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晦叔二首》),表明他不因政治上遭到打击迫害,而改变自己匡国利民的态度。‚孤月此心明‛就是从杜诗‚永夜月同孤‛和‚落日心犹壮‛两句化用而成的。‚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精神。‚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 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写道,古人存养老马,并非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其中的言外之意是: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诗的中间四句,情景相融,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所称道。〖失误及矫正〗

评价题型常见的失误主要有:判断失误造成全题失分,阐明理由不得要领。但前者失误是最主要的。一些学生没有

四队中学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

认真审题,也没有深入阅读理解诗词,想当然回答,一念之差判断失误,造成无为的丢分。在阐明理由时也只是蜻蜓点水,不能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或只判断而没深入分析。

回答时应注意:题干中若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不能想当然回答‚同意‛或‚不同意‛。首先要弄清楚评价语的评价角度:内容还是形式,全文还是局部,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等。再把它和原文结合起来分析。一般而言,对题干中的 四队中学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

颈联出句‚兵销炬影东风猛‛,写曹军的失败。接下来的对句‚梦断箫声夜月孤‛,则出现一个大跨度的跳跃、转折,作者移宫换羽,诗笔一挥越过八、九百年,联想到大苏泛赤壁的遗事,一种虚空怅惘的情绪随之升腾起来,诗境也由粗放转为凄清。句中‚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全由苏轼《前赤壁赋》一文化出。这一联的两句诗对比强烈,出句尚是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对句却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读者如闻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嫋嫋,不绝如缕‛的洞箫声在耳畔索回飘荡,令人黯然销魂。

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面对荒矶鸥鸟、哀草寒烟,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能不感慨万端!更兼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

〖分析及答案〗

该题为全开放性的题目。扣住内容(作者阐明的道理)和独特的构思两个角度来回答。〖失误及矫正〗

综合表述题型常见的失误有:一是对诗歌的分析评价失之肤浅,或分析字句,或分析修辞,或简要概括内容等; 二是分析时逻辑不明,表述时思路不清。学生在作答时,往往把内容和形式绞在一起,时而内容,时而手法,时而形象,角度不一,逻辑不清,缺乏条理性。加上语言表达不简洁,答案给人一种模糊感觉。三是分析评价牵强附会。在理解诗词内容、情感、形象、艺术手法、语言风格时,或脱离诗词背景作无端的想象或无据的推理归纳;或在评论某一点时,总喜欢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心情及遭遇来回答,答案牵强生硬。

回答时要注意:在作答时,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的提示,抓住诗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重点展开评价。同时要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来进行合理想象,防止答题片面,主观臆断。题干中若无分析角度,则按‚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什么表达效果‛思路来回答,若有分析角度,按题目要求答。这种题型答案开放,表达自由。若要答案精简完美,必须注意表达的条理性、简明性。你最好依照题目提问顺序一问一问地答,最好采用数字序号或字母分点来答,最好按照先总说(或具体分析)后分说(总说)的思路来答。同时还要注意用语准确,书写规范。

四队中学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 闺怨 王昌龄

2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闺: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陌头:意谓大路上。觅封侯:指从军远征,谋求建功立业,封官受爵。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导读]

此诗别致。写相思之情却从“不知愁”导入,便与后两句之忽然悔悟形成鲜明对照。二十八字写出一段情事,写出一段心灵历程。是一首世情诗,又是一幅风俗画,一个优美动人的小故事。景美,人美,情事更美。《唐诗摘钞》:“先反唤'愁'字,末句正应。……闺情之作,当推此首为 四队中学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

《涅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本题能找出‚咽‛与‚危‛是诗眼并不难,难的是‚为什麽‛和‚结合全诗鉴赏‛。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 ‛,而且往往‚诗中有道 ‛。特别是在他晚年,沉缅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诗中的‚道 ‛,即禅理、禅趣尤浓。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

四队中学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

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b.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

其他:苏轼《念奴娇》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如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学生可以很快重排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亦能很快重排为‚欲目穷千里‛。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四队中学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

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三、高考例题 1、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16.(6分)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②游子思归乡: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2、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3、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4、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 文(湖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此诗

第四篇: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学案

第一课时

1、明了诗歌的形象的内涵

2、归纳诗歌形象的规律

3、体察诗歌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形象的归纳和方法的解读 教学难点:

解题的思路与准确的表述。课时安排:4课时 明辨题型: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第一课时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示例

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规范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说特点—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个什么形象。

总体特征(两三个词)+身份(如思妇、游子、英雄、隐士、诗人等)

步骤二:析例句----结合具体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形象的性格特点。融入表达技巧,通过翻译诗意,具体解说上一步的识别依据。

步骤三:名作用----形象在诗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感情),即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

答题模板:

诗歌描写了一个XX(特征)的XX(身份)形象。诗句用了XX手法写出了XX。作者通过XX形象表达了XX感情。

练习: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示例

简析下面这首唐诗的人物形象。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

示例2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示例3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示例4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第二课时 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一、导入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示例1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二、规范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找景物,组画面(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步骤二: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步骤三: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示例2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鉴赏提示: “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

理解景物诗的方法:

(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示例1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题: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一二句是动景描写,三四句是静景描写。画面动静结合,色彩丰富鲜明,境界阔大,这样,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示例2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 “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漫成一首 杜 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

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示例3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食。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问:“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萧索而凄清的环境,诗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对朋友的深切的关怀;路径难辨,欲行无路,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诗人自己在”清冷中无以遣怀的寂寞。“落叶满空山”的形象和这些情联系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

第三课时、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分析思路: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比喻性意象: 读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烘托性意象: 读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

象征性意象:

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意象之情感 示例1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问: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这就是要求对大雁的意象进行鉴赏)

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使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示例2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由露重等景物描写可以推知写的是秋季季节。“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采用的是虚实结合(或比喻、象征)的表现手法,既写了蝉受到露水、风的摧残而无法高飞、无法高歌的处境,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受到陷害而无法施展个人抱负(仕途不得志)、即使有口也难辩不白之冤(难以传达心声)的处境。

2、作者的“高洁”象蝉一样无人理解,那么你认为作者的“予心”是什么?

作者的“予心”是有满腹冤屈无处申诉,即使申诉也无人理解的愤慨,当然也包含着即使不被理解也绝不放弃自己追求的高洁情操。示例5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⑴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⑵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⑴“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 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⑵ ①同意第一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②同意第二种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医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第四课时、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1、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就表现了李白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2、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赋予了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3、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被寄寓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所以松柏象征着坚贞和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6、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7、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8、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9、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10、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后来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

11、梅子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12、竹

生命力,节操,贞节,气节,谦虚,虚怀若谷,清高。

13、长亭

送别之意。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4、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5、鸳鸯

指恩爱的夫妻,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16、丁香

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牛峤《感恩多》)„„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示例1

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100字左右。(6分)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2分)。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2分)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2分)

示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①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②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用的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 弹筝女孩年轻秀美的特征。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示例3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示例4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示例5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示例5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______的特点 ②、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①、高洁、淡雅、朴素。

②、写出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示例6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①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

②这首诗以“松”写人,用“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示例7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示例8

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的习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孙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牛 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

“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之中,追求平和与淡泊的生活情趣。“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第五篇:高考诗歌鉴赏复习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txt什么叫神话?请听男人向你表达爱意;什么叫传说?请听男人对你的承诺;什么叫梦境?请看你自己听到前两者时的反应。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总体的语言特色

总体的语言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

一.清新

《名师手把手》上讲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以下一些人诗中。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平淡

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李煜的词绝对不是平淡,相反,带有一种强烈的感发的力量。

绚丽

比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琢春泥。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

二. 明快

就是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了。

其他如含蓄简洁也不是那一个诗人所独有的,大部分诗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而已。事实上,在做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单独析出一个特点,而往往连在一 起说,比如简洁明快,清新平淡等等。而诗的语言风格也远不是这些词所能够概括的。例如:

1、简洁又表述为: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2、质朴清新 淡雅,自然,3、词藻华丽

4、明快:明白通畅。

5、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还有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

诗歌鉴赏

(二)一、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 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二、命题规律。

1、考查范围大都是唐诗宋词。

2、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鉴赏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奖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或作者的观点。

三、考点诠释

1、鉴赏诗歌形象要注意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点:(略)

2、鉴赏语言即语言特色

特点:(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部落俗套。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道破。

(4)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

(5)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3、鉴赏表达技巧

概念:表达技巧指的是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1)表现手法主要看看诗歌想象是否丰富,联想是否恰当,特别要看有没有运用烘托、反衬、象征等手法。

①情景交融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竟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②因事即理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的叙写阐明某种道理。苏轼《题西林壁》“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③对比衬托

为了突出某些人物后事件而用其它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落花”、“月出”、“鸟鸣”这样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

④借助修辞看它们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尤其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如秦观的《鹊桥仙》中运用对比的手法。“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方面歌颂了理想的爱情的圣洁与永恒,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⑤托物言志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如虞世南《蝉》“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2)抒情方式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②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③直接抒情。

总之,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

4、表达

(1)表达过程要完整诗歌赏析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的引述原句;“析”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1字音2字形3成语3病句4文学常识5断句6古诗文7现代文1 8现代文2 9语拓10作文

下载高考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教案汇总(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教案汇总(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一考纲点击 ⒈《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 二.考点阐释......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专题复习_教案范文

    炮车中学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 . . . . . . . “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1.了解诗歌的特点,包括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 2.把握一些诗歌的解题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

    第一讲 总说 1, 考大纲要求: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简单一点说就是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艺术技巧的鉴赏与评价。......

    鉴赏诗歌语言教案(五篇)

    2014届高三诗歌鉴赏之学案 姓名: 学号: 鉴赏诗歌中的语言 一、考点阐释: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

    2015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

    2015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2015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源自 饶水知音做题方法: 1.读懂诗歌 看标题,揣测诗歌内容;读诗句,准确翻译,前后贯通; 重注释,把握背景,知人论世;明感情,把......

    高考专题复习之诗歌分类鉴赏

    高考复习专题讲座之诗歌分类鉴赏 诗歌分类鉴赏1: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讲座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讲座:咏史怀古诗鉴赏 一、咏史诗的概念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

    2014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指要(五篇)

    201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 【考情分析】综观近几年新课标考情,可发现有以下规律和趋势: 考查热点和重点。考查的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