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语言教案(五篇)

时间:2019-05-15 06:3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鉴赏诗歌语言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鉴赏诗歌语言教案》。

第一篇:鉴赏诗歌语言教案

2014届高三诗歌鉴赏之学案

姓名:

学号:

鉴赏诗歌中的语言

一、考点阐释: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见《核按钮》教师版P107页,学生版P81页)

二、鉴赏诗歌语言的常见考查模式:

1、赏析炼字类

2、赏析诗眼类

3、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类

三、学习过程:

(一)赏析炼字类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的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为一字或几字炼得好而境界全出。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1、例题引路: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则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露出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看”在句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欲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2、归纳总结:

A、高考常见的设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请对X字进行赏析。

(4)本诗的X字,换成另外一字好不好?为什么?

B、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的表达效果(如: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当堂演练: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问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依”字有倚仗,依靠之意,(步骤一)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地狂放之态,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步骤二)不仅写柳,更形象地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步骤三,表达效果)

(二)分析诗眼类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全诗全词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词,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字词句,或是在整首诗词中具有概括性、能够统摄全诗的某个字词。

1、例题引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问题: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个字词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一】(步骤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诗眼”。(步骤二)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参考答案二】(步骤一)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诗眼”。(步骤二)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眺望)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为作者所望之景;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2、归纳总结:

A、高考常见的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4)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B、答题步骤:

(1)找出诗眼。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骤可以省略。

(2)分析叙说。说明诗句内容是如何贯穿这一诗眼的,即逐句、逐联、逐层叙说。注意要扣住诗眼来叙说。

3、当堂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四川)《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问题:诗人的思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参考答案:本诗以“乱”字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三)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类

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鉴赏语言风格,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的术语,以便表达恰当,答题规范。

1、例题引路: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问题: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②想像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归纳总结:

(1)结合诗的特点选用恰当的词点明语言特色。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指出表达效果。2014届高三诗歌鉴赏之学案

姓名:

学号:

3、当堂演练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题: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四)附:A诗歌的常见语言风格

1、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风格的词语

清新、朴素、平实、华丽、绚丽、幽默、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自然流畅、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等。

2、不同题材诗歌的语言风格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宫廷诗:缠绵宛转等。B:常见诗人的语言风格

魏晋:三曹诗风:苍凉雄健; 陶渊明: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唐: 李白:激越豪放; 杜甫:沉郁凝重

摩诘:形象如画,恬淡含蓄; 高适、岑参诗:雄浑奇拔; 白居易:平白清新,雅俗共赏 李煜:颓靡伤感、细腻感人;

宋: 苏轼:雄健豪放; 柳永:缠绵悱恻 李清照:婉约凄切;

陆游: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雄浑壮阔; 姜夔: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五)巩固练习: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有时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003年全国卷)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参考答案: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咽”字是动词,“冷”字是形容词,“咽”着重从动态的方面来写,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鸣咽之声;“冷”从静态方面来写,写的是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诗句中的“咽”“冷”二字一静一动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

2、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2004年福建卷)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参考答案:“凉”运用了双关的写法,表层的意思是写天气凉,深层的意思是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观察的角度上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3、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006年四川卷)《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参考答案: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4、南通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望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②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三城设戍。

问题: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4分)参考答案:①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②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③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题: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答案】(步骤1)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步骤2)“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步骤3)烘托出一个朴素率真的船家女形象。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问题:这是一首边塞诗,它的语言特点是什么?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步骤1)此诗语言特点是慷慨悲凉,(步骤2)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塞等边塞地名,写征人的戍边生活。“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步骤3)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征人的怨情也跃然纸上。

第二篇: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教案)

诗中有真味 乃需细品评

——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

2.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3.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目标2、3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道是“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一首好诗,就像一道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总是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那么,如何才能领略到一首好诗的佳境、真意和妙趣呢?关键在一个“品”字。品什么呢?品“妙语”,品“风格”。

说到诗歌语言,从命题的角度来讲,大致可以分为炼字、炼句、语言风格三类。而考查诗歌语言风格这类题目失分情况较为严重,究其原因是同学们思路缺乏条理性,答题缺少规范性,常常遗漏要点。

二、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

2.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3.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三、检查课前预习

指出下列诗歌的语言风格。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清新自然)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含蓄隽永)3.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平淡自然而含蓄隽永)4.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清新自然)5.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平实质朴)6.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清新自然)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清新雅致、清新自然)8.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含蓄委婉)9.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清新自然、多用口语)

1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悲壮慷慨)

四、知识储备

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1.诗歌语言风格常用界定词语

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其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不假雕饰的率真朴素。冲淡(平淡、朴素):主要指语言朴实无华。其特点是运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会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绚丽(华丽):主要指语言丰富而有文采。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明快:主要指语言明白而流畅。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含蓄(委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豪放(奔放、雄奇):其特点是语言奔放、有气势,境界宏达,气势恢宏,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情感豪迈奔放。

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寞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缠绵(婉约):诗作婉曲,感情缠绵细腻。工丽:“工”是对偶工整,“丽”是有文采。生动:使用的词语将某种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洗练:作品的语言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

幽默: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运用夸张、反语、仿词、双关等手 法,突出事物特征,揭露事物本质,富有讽刺意义,以增强诗歌的批判性和说服力,令人轻松愉快、忍俊不禁。

2.古代常见诗人的语言风格(知人论世)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范仲淹的苍凉悲壮

王安石的雄健高俊 辛弃疾的豪迈奔放

甫的沉郁顿挫

殊的婉约含蓄

轼的旷达豪迈 李

白的豪迈飘逸

牧的清健俊爽

维的恬淡优美

适的悲壮苍凉 陆

游的悲壮爱国

贺的幽峭冷艳

煜的伤感细腻

注:诗人的激情不可避免地源自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只有知人才能准确地把握诗中蕴藏的丰富情感。同时,诗人又是社会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都会在他的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知人是探究诗人与作品的关系,论世是探究古诗词与世界的关系。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揭示诗人背景、经历与古诗词内容、风格的因果关系。许多作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由于性格、才情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诗人的语言风格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并不等于说一成不变,有时为了特定的表达需要,诗风会陡然一转。如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风变化。前期清新温婉秀丽,后期寂寞悲凉。3.不同类别诗歌的风格(观察题材)

宫廷诗:缠绵婉转

山水诗:清新优美

讽喻诗:沉郁激愤

怀古诗:幽深绵长 田园诗:恬淡宁谧

边塞诗:悲凉慷慨

咏史诗:雄浑壮阔

送别诗:意蕴深远 爱情诗:缠绵婉转

4.回答诗歌语言风格常用术语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简练生动、婉约缠绵、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慷慨悲凉、明白如话、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情浓

五、技法点拨

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你做具体分析。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3.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找出来,用一两个词概括;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语言特色; 3.营造了„„意境; 4.塑造了„„形象; 5.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情感。答题步骤:

1.叙:用一两个词(相关术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表达效果。答题模式:

本诗的语言(语言风格专门术语),给我们描写了一幅 的画面(或叙述了 事情)(结合字句分析形式和内容上的艺术效果),营造了 意境(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六、试题呈现

课堂探究: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程处士 【唐】王绩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注】①王绩在隋唐之际的乱世便绝意仕进,归隐田庐。②姬旦:周公。相传周代的礼乐制度都是周公制定的。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做简要赏析。

解析:①运用叠词。“扰扰”“悠悠”,突出了世事的纷乱繁多,让人忧愁思虑不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②通俗易懂(平实质朴、朴实无华)。全诗语言不事雕琢,近而不浅,质而不俗;③自然率真。全诗议论、抒情自然率真,直截爽快,好恶分明。

七、巩固练习

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解析: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步骤一)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步骤二)烘托出了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步骤三)

七、教学反思

第三篇: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案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学目标 :

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依照诗词鉴赏家的观点,就是要培养“表情达意之美,语言特色之美、表达效果之美”的审美及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语言的分类和特点。

2、理解并掌握诗歌语言的风格。

3、掌握诗歌语言结构上的特点。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语言内容

(一)从内容的角度分析,诗歌语言可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典故语言。

1、意象语言(词语):诸如松、竹、梅、菊;大漠、边关、古道、烽燧;夕阳、落红、柳絮、杨花;子规、猿啼、寒蝉、乌鸦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庾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2、情感语言(词语):“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诗句):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杜甫《后游》),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了无私心的道理。

4、典故语言(词语或诗句):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见《尸子》卷下:“(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鸿雁”指书信(见《汉书》载苏武归汉之事)等。它们大多源于历史典故,这方面需要学生平时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历史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化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二)从语法角度分析,要关注数量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追求的一面艺术旗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含意是丰富的,“炼字”与“炼意”即其中之一。我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有的“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有的“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有的自诩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杜荀鹤);有的则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有的则“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

在汉魏以前可摘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的“见”字,但“炼字”“炼句”毕竟是诗歌创作到了高度繁荣的唐代的自觉的产物。苏东坡曾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也流传下“推敲”和“一字师”的佳话。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

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炼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

①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②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③五言炼第五字:“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④五言炼第二第五字:“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⑤七言炼第二字:“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⑥七言炼第五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⑦七言炼第七字:“青枫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⑧七言炼第二第五字:“雪霁山门迎瑞日,云开水殿候飞龙。”“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有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数量词

例1,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例2,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

例3,“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诗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支开”,使“一支”与“早”意丝丝入扣。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例4,杜甫《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通过描写一片飞花,春残之始,风飘万点,春残欲尽的残春景色,抒发诗人满腹的怨愁。

例5,许浑的《自楞伽寺晨起泛舟道中有怀》“一声山鸟曙云外,万点水萤秋草中”中,“一声”“万点”,一“鸣”一“栖”,一闻一见,入微地描述了清晨景色,别具一番赏心悦目的风韵。

2、名词:

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有送别相思之情的诗作常常会出现柳、酒、月、雁、楼等意象。如赵嘏的《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游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而触发,化作无边的乡愁;孤雁从南楼飞过,凄哀的鸣叫,使乡愁更加上一层“雁归人未归”的感伤。情景交融,含蓄而耐人寻味。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动词

例1,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颈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稍头飘过的情景。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

例2,杜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

例3,杜甫的《曲江对雨》诗中“林花着雨胭脂湿”句,“湿”字驳落,苏轼、黄庭坚、秦观、佛印分别以“润”、“老”、“嫩”“落”补缺,都不及“湿”字鲜明生动。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王勃《郊兴》)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例5,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6,秦观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

例7,洪瑹《阮郎归》词写春光:“绿情红意两逢迎,扶春来远林。”凭着一个“扶”字,我们感受到了从树林深处步步走近的春天。

4、形容词

例1,王维《观猎》第三、四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这两句话共有四个主谓短语,“枯”“疾”“尽”“轻”,都是谓语。“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

例2,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给人以苍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他字确实难以代替。

例3,吴文英的“乡梦窄,水天宽”(《鹧鸪天·化度寺》),“窄”与“宽”形容与对照俱妙;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

还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运用。

例4,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郭彦深就说“‘漠漠’‘阴阴’,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之神,而音调抑扬,气格整暇,悉在四字中”。

例5,《诗经》早有“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黄山谷《咏雪》的“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可以说是后来居上。

例6,“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炼形容词置于句首或句末的,如杜甫的“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翠干危栈竹,红腻小湖莲”“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是形容词炼于句首,有如现代的印象派绘画,首先捕捉的是色彩鲜明的印象。王维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都是形容词炼于句末的范例。而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李商隐的“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也是炼形容词于句末,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本是表热闹的宫花的“红”,又以表冷清的“寂寞”形容之,炼字而运用矛盾修辞法,更觉含情深婉。

形容词的活用,可化腐朽为神奇,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又如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将莺雏与梅子的变化和风雨联系到了一起,由形容词转成动词的“老”“肥”,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

5、副词

在古典诗词中,副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周邦彦《咏蔷薇》:“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用了一个虚词“似”,便使蔷薇处于与人似和不似之间,显出无限情韵。阴铿写送行迟到,只见“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虚词“空”“已”若不经意进入诗中,对于描画诗人惘然若失的情状却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又如王昌龄《闺怨》中的诗句“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6、“诗眼”“词眼”与炼字

中国古典诗人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诗眼”见诸魏庆之《诗人玉屑》,“词眼”见诸陆韶《词旨》。一般指五言中之第三字,七言中之第五字,也有以第二字、第四字乃至末字为“眼”的。其实,“眼”就是诗句的关键处,不拘在腰在膝在足。诸如“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的“燃”“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都是论家津津乐道的著名的“眼”。

诗词的写作,始于意格,成于字句,于是,前贤们从修辞学的角度,推崇诗词字句的工巧,把字工句警当做毕生追求的目标,为之殚精竭虑。的确,字句锤炼得好,可以带动全篇,所谓一字妥贴,则全篇生色。

具体地说,在诗词的关键去处,一个妙煞的字眼,可以有声有色,极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甚至可以营造出一种意境。孟浩然的名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中的“淡”和“滴”,历来备受赞赏。“淡”状出视觉感受,“滴”达出听觉感受,“淡”和“滴”染出一种冷漠、孤寂的境界。上述“春风又绿江南岸”,据洪迈《容斋续笔》记载,王安石原稿作“到”,又改“过”“入”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这个“绿”字果然鬼斧神工,把春天的气息鲜丽地点化出来。与此相类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道:“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莫怪乎北宋时人赠给宋祁一个“红杏尚书”的雅号!

然而,“诗眼”“词眼”不是孤立的“炼字”。前贤们仅从修辞学的角度探求,究竟层次偏浅;而从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上去理解,从全篇的章法结构上去分析,才有可能探得真髓。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若舍章法而专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阖变化,一动万随耶?”以此,“炼字亦须遥管遥应也”。刘熙载更把这种观点拓展到其他文学门类甚至经义的领域,称作“文眼”。他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又说,“字句能与篇章映照,始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养家所谓瞎炼也”。也就是说,“炼字”局部点化之功,仰仗于整体构思的“前注”“后顾”。设若没有“顾注”,竞竞吹求造语之巧,苦苦推敲一字之工,不但追寻不到意境,反而由于斧凿做作,惹人生厌。

王国维力主境界说,他赞赏宋祁的“闹”字炼得好,是因为着眼于境界,看他一语道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作诗点眼,犹如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尽失,点眼时眼要挺要响,用实字则挺,用动字则响。

五言诗点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点眼多在第五字,和节奏多作上二下三与上四下三有关。在五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上二字是主语,第三字是动词所在;在七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上四字是主语,第五字是动词所在。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自然成为锤炼字眼的重要对象。

但若把诗眼定死在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上,则又未免偏颇。因为诗句的语法结构多种多样,并不都取上述完全句的格式,而诗眼也并不局限于动词一个类别。

“身轻一鸟过”“白玉堂深曾草诏”,便是不受诗眼在第三、五字说法局限的例子。在词里,句子参差不齐,句法千差万别,当然更无从咬死第几字方得为眼,所以“绿肥红瘦”(李清照)既不妨以二、四字为眼,“宠柳娇花”又不妨以一、三字为眼。

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与“空”两个副词恰恰是本诗的诗眼,只有悟懂了它们,我们才能够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假如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体验不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惋的情调。

二、课堂小结

诗歌鉴赏应从语言入手,抓住诗眼,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名词等极易被锤炼的字词,感受古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人锤炼词句的精妙,词义的丰富,意蕴的深远。同时,也可通过情感语言把握诗人抒发的情感,表达的志趣。

三、作业布置

做2013年高考语文课标卷诗词鉴赏试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诗歌语言风格的种类。

2、掌握高考诗歌语言风格试题的特点及答题方法。

3、提高学生多角度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诗歌语言风格的种类。

2、掌握重要诗人的诗歌风格特点。教学过程:

一、语言风格的分类

1、平淡(质朴、朴素):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语言力求朴素,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读来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却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2、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3、优美(绚丽、绮丽):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4、直率(率真):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直接写出。如《诗经·硕鼠》。

5、委婉(含蓄):其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常常不是直接叙述或抒情,而是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清新:其特点是比喻新颖,用语通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7、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8、自然:指诗词语言不留雕琢的痕迹,率真朴素,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9、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10、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11、奔放(豪放、豪迈):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12、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13、凝练(洗练):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穷的境界。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14、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的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登高》就是这种风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格的代表作。

需要指出的是,风格指的是艺术创作上的独到之处,每一个诗人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而同一个诗人也可能具有多种风格。因此,我们应熟悉一些作家的语言风格:

二、常见著名诗人的诗风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的俊寒清冷 贾岛的孤峭清瘦

三、小结:

诗歌的语言风格是极具诗人个性特点的。只有把握诗歌的风格,才可以从语言入手,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形象,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意境之妙。

四、布置作业:

背诵重要诗人的诗歌风格,掌握诗歌的风格分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古代诗歌结构特点。

2、理解高考诗歌鉴赏结构类试题的命题规律。

3、掌握诗歌鉴赏结构类试题的答题方法。教学重难点

1、掌握古代诗歌结构特点。

2、把握高考诗歌结构类试题的题型和答题技巧。教学过程: 一,常见结构特色

在古代诗文中,有一些特殊结构形式的词,常能出现特殊的表达效果:

1、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2、倒装:一般表强调。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正常表述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雨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正常表述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3、意象名词罗列:使描写更像特写镜头,能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杨柳岸晓风残月”“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二,教学总结 : 应考策略和规范答题

(一)、炼字型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规范答题模型: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例1】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1)、同意。看,在诗中是回望的意思。(步骤一)。

(2)、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3)、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问题:“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1)“卧”是躺着的意思。

(2)一个“卧”字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真实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3)“卧”字使用极妙,它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意境更加耐人寻味。

(二)、“诗眼”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词)的诗(词)眼是什么?为什么?

(2)、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3)、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2、规范答题模式:

(1)、指出该字或该词在表达主旨上所起的作用。(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3)、分析该字在诗歌结构上起的作用。

3、答题示例: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问: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1)、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家园之思。

(2)、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3)、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三)、语言风格型

如何解答语言风格型试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请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4、规范答题模型: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1)用两三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长干曲四(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题:品评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1)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指出语言特点2分)

(2)“何处住”,“在横塘”,自问自答的对话描写,语言朴素而明快,体现了一种纯朴自然的美。(结合语句具体分析得2分)

(3)表达了诗人对纯朴率真的船家女的喜爱之情。(指出表达感情得2分)【例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1)、此诗特点是清新自然,运用口语。

(2)、“黄莺儿”是儿话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儿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3)、这样非常自然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四)、语言结构型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2009年山东卷)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问: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三、课堂小结

诗歌的篇幅有限,又有韵律的要求,为了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丰富的内容,抒发或强烈或真挚的情感,有时就必然要改变句子结构,选择叠字叠词等特殊方法。这样的特点,就要求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利用这一结构特点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试题规律,掌握做题的方法和思路。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四、布置作业

做2013年高考安徽试卷诗词鉴赏试题。

第四篇:诗歌鉴赏复习教案——语言专题

诗歌鉴赏语言

考查方向: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效果)即炼字;

2、对诗句中某个字眼艺术效果的赏析,即赏析诗眼; 3.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4、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5、对特殊词的赏析。(考查不多)专题讲解

一、炼字型

优秀的古代诗歌遣词用语准确精练,许多看似寻常的字词到了诗人笔下便有了丰富的内涵。能体会寻常词语的内涵,便是一种鉴赏能力。

(一)炼动词。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 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 “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 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 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 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 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二)炼形容词。

例1:“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 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 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例2: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也有副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三)炼数量词。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 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 “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 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提问方式】]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使用的修辞手法)+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南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释含义)。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描景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点情境)。

暮 江 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问: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释含义、描景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点情境)。

牛刀小试: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7年全国 I I卷)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 2 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释含义、描景象)。写出了雨后新晴美丽清新的景色(点情境)。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晚 望 [清]郑 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问: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两个动词,答题时要考虑两字本身在诗歌中的含义,其次要考虑两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答案: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释含义、描景象)。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点情境)。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筝 唐·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问: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答案:“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人的情景(释含义、描景象);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点情境)。二:赏析诗眼型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就是指诗歌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怜己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形象地概 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便是题眼。八句诗中虽然未用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 露着“喜”意。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题眼”,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例:从军 行 李 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与诗歌内容无必然联系。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形象。首句写他过去的戎马生涯,“碎铁衣”,可见征战时间之长,战斗之酷 烈;次句 写眼前的境遇,“数重围”,可见危险之极;最后两句写其突破重围、奇路而归。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或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时要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和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方面考虑。

【答题步骤】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该词在主旨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点情境)。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析效果)。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牛刀小试:

1、(2005年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问: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答:(作用问题上已说,即贯穿全篇)(析效果)颔联:微风吹开,吹动竹子(引起怀恋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描景象、点情境)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酒 泉 子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答案: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接下来一句,由今日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游赏(析效果、描景象),用感情带动写景,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点情境)。三:赏句型

赏句中要赏析的句子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句子。这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示例:

(200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 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问: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解析:“色侵书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侵”写出竹影随光线移动逐渐扩大之态,“晚”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的错觉

【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提问方式】请赏析某句。【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的妙处。

【解答分析】(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首先应认真揣摩词语或诗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及效果,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怎样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怎样使表达更准确、更生动、更含蓄的。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着重关注其表达技巧的运用。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拟人、对偶、借代、双关、用典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善于赏析其语言风格。常用的语言风格有沉郁顿挫、清新质朴、生动形象、绮丽典雅等。

【答题步骤】 展开联想把该句景象描述出来,并分析此句所用的表达技巧或语言特色,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描景象+析技巧)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点情境)

1、(2011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问: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描景象)。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析技巧)。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点情境)。

2、(2011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问: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答案: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喜是悲,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描景象)。“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析技巧),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达了诗人了平淡闲适之情(点情境)。

四、赏析语言风格型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 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淡雅高远、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 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现实、浪漫、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清新、明丽、豪迈、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清新飘逸、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等„„。诗歌语言的特点是许多学生难以品评的,我们以“三字六面”加以概括:(1)素(质朴、清新、淡雅、自然)

丽(绮丽、奇特、藻饰、华美)(2)直(明快、简洁、浅白、晓畅)

曲(委婉、含蓄、朦胧、慰藉)(3)阴(柔婉、凄靡、苍凉、沉郁)

阳(雄健、豪放、刚劲、浑厚)1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

奇,代表诗人李白。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代表诗人杜甫。2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豪放:苏轼、辛弃疾

婉约:柳永、李清照、姜夔 隽永:李煜、刘禹锡

自然:谢朓、谢灵运 清新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 雄浑悲壮:屈原

淡远闲静:陶渊明 恬淡优美:王维

雄壮豪迈:王昌龄 豪放磅礴:曹操

旷达俊爽:杜牧

【值得注意的是】,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又往往是命题点。如,李清照长于婉约词,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放词;苏轼以“大江东去”的豪放著称,却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般凄惋之作。】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静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怀古诗:幽深绵长

送别诗:意蕴深远

【答题范式】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春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明特色),“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列例证)。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析感情)。牛刀小试:

1、(2011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示秬秸①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释: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问: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明特色)。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列例证)。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明特色)。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列例证),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析感情)。

试题分析:审准题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这道题隐含了两个要求,平实和有韵味,答题时不可偏废。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分)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明特色)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例例证)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析感情)

五、赏析特殊词型:

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表颜色的词:这些词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 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 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 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牛刀小试:

1、(2007年天津卷)

黄氏延绿明

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问:“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写出了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茂盛;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2009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寄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问: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答案:“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第五篇: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

板块一 鉴赏“炼字”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 準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②遥清渭③,沉思忽自惊。

【注】 ①本诗作于约980年,诗人时年十九岁,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③清渭,指渭水。(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首尾分别用了“聊”与“惊”二字,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全诗写了登楼所见之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四野空旷无人,小舟任意停泊;黄昏时分炊烟缕缕,古寺深处黄莺啼啭。流水、渡船、炊烟、流莺,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类似景物的怀念。

(2)全诗首尾的“聊”与“惊”二字用得极妙。首句“聊”字,表明他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是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初入仕途乍离家乡的青年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终南山 [唐]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请简要赏析开头两句中“塞”和“生”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塞”,充塞,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终南山充满天地之间的磅礴气势。②“生”,升起,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日月从终南山的山巅冉冉升起的景象。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和对世俗的厌倦之情。终南山环境优美,清幽宜人,让诗人流连陶醉。置身山中,使人正心平,产生远离尘世、超然物外之感。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 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1)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2)这首诗写了清静的夏日村落,乡村中的疏朗的月影,嘈嘈的溪声,表现出诗人喜爱乡村生活,追求清闲(清净、安宁)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或抒发诗人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情怀)。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慈姥矶 何 逊①

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

【注】 ①何逊(?—518)南朝梁诗人。今山东郯城人。

★(1)诗的颈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合”“浮”两字用得传神。“合”字写出了近岸被江沙包围的景象,“浮”字写出了远处山峰连绵、烟雾漂浮缭绕的景象,两字都用动词,把静止的景物写得富有动感,因此形象传神。

(2)表现了思乡之情。诗人傍晚送友人,看到江畔夕阳、暮霭沉沉的景象,暂时忘却了离乡的悲愁。当望着友人远去的归舟,自己却不能回归,不由得再次陷入了思乡的悲哀之中。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瀑 布 [宋]石延年

飞势挂岳顶,何时向此倾? 玉虹垂地色,银汉落天声。万丈寒云湿,千岩暑气清。沧浪不足羡,就此濯尘缨。①

【注】 ①语出《楚辞·渔父》:“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屈原遂去,不复与言。”后用“濯缨”指避世隐居。(1)全诗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首联、颔联写瀑布,所用的动词很有表现力,请举两例作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此地雄浑遒丽的瀑布、清凉幽雅的环境的钟爱之情,以及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挂:点明了瀑布所处位置极高,瀑布之水从山顶直下,整体美妙入画。倾:写出了瀑布水量极为充沛,水势峻急,极为壮美。垂:写出了瀑布之水来势高远、柔美、流丽。落:极写瀑布声响充盈天地,景象雄奇壮阔。

板块二 鉴赏“炼句”

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 黄 简

病酒心情。唤愁无限,可奈流莺。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

天涯翠层层。是多少、长亭短亭。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1)请从修辞手法和炼字角度,赏析“花惊寒食,柳认清明”这句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两句用了互文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分明而严整。富有感情色彩和动作表现力的“惊”字“认”字,把一春郁闷,见花柳而惊知寒食清明已至的情态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这两个极见精神的动词是该词的“词眼”。(2)这首词抒发了抒情主人公在清明时节怀人思归的情怀。上片主人公带愁醉酒,心烦意乱,触景生情,感慨时序惊心,特殊时节自己身在异乡,无法与家人团聚。下片写主人公望尽天涯的层层翠,心中暗数着数不清的长亭短亭,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以至希望能在梦中与亲人团聚。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女 唐彦谦①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②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 ①唐彦谦,唐末诗人。②初眠,据《蚕书》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

★(1)这首诗语言既朴素又生动,“桑芽才努青鸦嘴”一句写景状物精细传神,试选一角度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通过采桑女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试结合全诗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炼字的角度:“努”,用力伸出、用力冒出的意思。一“努”字,把桑芽写活了,精细地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缓慢生长的动态,给画面增加了艺术情趣。

②修辞的角度: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桑芽”比喻成“青鸦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的颜色和形状。

(2)①诗人通过采桑女子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②由于春寒,导致桑叶二月才吐芽儿,蚕事比往年推迟,而里胥却催她交新丝,揭露了苛政带给人民的痛苦。清晨采桑、挽长条而哭的描写,则可看出诗人对采桑女的同情。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蝶恋花 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①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②尝面③收新茧。

【注】 ①夷犹:犹豫迟疑。②看看:即将。③面:炒面,将已熟未割的麦穗摘取下来,揉下麦粒炒干研碎,取以尝新。

★(1)简要分析“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一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与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主旨是否相同?请概括表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画舫夷犹湾百转”一句将画舫拟人化,它为“湾百转”而迟疑犹豫、行动缓慢,其实是写作者在船中的心情,把船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流连美景不急于行舟的情感。“横塘塔近依前远”作者看着前方的塔近了,其实还远。如此美景,令人喜爱留连。由此细腻地表现出作者并不急于到塔边,对远近并不在意的心情,此时更使他欣悦的倒是一路好景致。这两句写船行,也带出了沿途风光,更带出了自己盎然兴趣。全词欢快气氛也由此而兴。

(2)不完全相同。虽然都有对田园农家生活的热爱,但这首词侧重写江南水乡舟行所见之景和农事的井然有序,表达了作者对田园农家生活的赞美与向往。陆游的诗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表达了农家的盛情和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同时蕴含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板块三 品味语言风格

9.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体现了怎样的艺术风格?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风格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2)浪漫或豪放的艺术风格,该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天上人间,摇曳多姿,给人应接不暇之感;梦幻现实辉映对照,那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李清照晚年,虽身处困境,想象的翅膀却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显示了“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迈气概,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呆坐的神态,用“灯前”引出“影”,“伴”又将“影”与“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苦坐的“身”,显得孤单寂寞。

(2)①作者通过想象中的画面,即冬至深夜,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之情的。②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下载鉴赏诗歌语言教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鉴赏诗歌语言教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鉴赏之语言

    诗歌鉴赏之语言 第一讲诗歌的语言种类 诗歌的语言从内容上可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语言四类。 1、意象语言 诸如菊、松、燕、雁、云、雨等出现作者笔......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炼字类 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 事近[注]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

    诗歌鉴赏之语言特色教案五篇

    诗歌鉴赏之语言 语言特色 一、【解题指导】 这类试题题目一般设置为“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

    鉴赏诗歌的语言教案(5篇材料)

    鉴赏诗歌的语言教案 主备人:王怡 同备人:侯书静 教学目标:1、了解并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准确理解诗歌常见语言风格特点 2、掌握高考对诗歌语言风格考查的方式及答题要领 3、......

    鉴赏诗歌的语言之风格教案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 2、能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通过解题和拟题训练,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

    诗歌语言风格鉴赏比武课教案

    高三语文教学比武复习课教案 教学内容:古典诗歌语言风格鉴赏教者:龙蔓娜 授课时间:2012年12月4 日授课班级:高三116班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风格的涵义......

    14鉴赏诗歌的语言教案[推荐]

    2014届-----鉴赏诗歌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归纳诗歌语言鉴赏考查类型及问题设置形式 2、总结并熟练掌握各类型答题步骤。 教学重点 总结并熟练掌握诗歌语言鉴赏题各类型答题步......

    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

    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 2013-12-30 一、作家的风格流派与语言特点: 豪放---- 婉约----- 隽永----- 朴素自然---- 屈原— 王安石— 李商隐— 李清照— 陆游—— 杜甫——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