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及答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3.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解题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⑴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不为(wéi)苟得也 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一箪(dān)食 一豆羹.(gēng)
蹴(cù)尔 不屑(xiè)苟(gǒu)得 如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 ⑵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③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2.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四、整体感知
3、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舍生而取义者也。
五、合作探究
4.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5.“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 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6.“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 明确: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7.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明确:“是心”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本心”指舍生取义。
8.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明确: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9.本文运用了哪些的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10.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11.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明确: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12、归纳《孟子》的文章语言特点。
明确: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六、课堂小结: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善为美、美善合一的独特审美观念。
七、拓展延伸
1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4、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1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16、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第二篇:《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本文在文字理解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提倡进行互动探究性学习,允许他们提问,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其次,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从而进行文化的熏陶。[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3.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2.对论证方法的掌握。[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基础最实用最重要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习得语感,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培养能力。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3.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 3.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说明:这个导语的设计更加接近生活,符合学生信息接受需求大的特点,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关于孟子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补充资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画),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2、关于《孟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3.解题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2.点名朗读并点评 要求:教师应注意朗读指导要有梯度。⑴读准字音 不为(wéi)苟得也 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一箪(dān)食 一豆羹(gēng)蹴(cù)尔 不屑(xiè)苟(gǒu)得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⑵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③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⑶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3.串译课文,了解大意。⑴字词注解补充: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苟得:苟且偷生 患:祸患,灾难。已:停止、放弃。非独:不仅仅。避:躲避 向:从前。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辨:辨别。奉:侍奉。穷乏:贫穷。⑵通假字 得通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欤(3)一词多义 ① 为: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③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亦不可以已平(这种做法)⑷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①之:呼尔而与之(代词 他)为宫室之美(助词 的)②而: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③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对)万钟于我何加焉(比)⑸翻译重点句子。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
五、整体感知 ①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
六、抓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方法: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2.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也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另一组对下句。多媒体显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呼尔而与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3.学生齐背课文。
七、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完成书后练习题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2.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教学步骤]
一、导入:(师生齐背课文,然后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㈠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解说: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有可能存在“鱼怎么能跟熊掌相提并论”的疑问,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见《教师用书》P442)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北方少河流,鱼也就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3.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明确: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① 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② 正反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③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④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㈡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2.“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 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3.“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 明确: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4.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明确:“是心”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本心”指舍生取义。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明确: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6.“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明确:“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万钟”就接受了的人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7.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其中的哪一句? 明确:“富贵不能淫”即高官厚禄收买不了。8.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9.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明确: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10.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明确: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小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对偶。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辨力量。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反问。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2. 归纳《孟子》的文章语言特点。明确: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拓展探究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参考资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五、总结: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善为美、美善合一的独特审美观念。
六、中考链接: 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每句只画两处)(1)乃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故不为苟得(2)二者不可得兼(3)如使人之所欲(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1)故患有所不避也。2)贤者能勿丧耳。4.下列句子中“为”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D、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5.“非独贤者有是心”文中的“是心”指___________。6.作者在文中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7.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A、分析论证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B、举例论证 分析论证 假设论证 C、比喻论证 分析论证 引用论证 D、比喻论证 分析论证 对比论证 8.文中“贤者能勿丧耳”,孟子还有几句话是论证“贤者”使“本心”“勿丧耳”的,请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 ㈡ 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6、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7、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8、《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辨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9、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11、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12、结合材料思考。相关内容链接: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前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因贪污巨额财产被枪决;某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泄私愤杀死自己同学而遭通缉;某明星参加义演假唱„„
七、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第三篇:《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西安市阎良区武屯初中
陈宁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圈点勾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小时候背诵《三字经》,起句“人之初,性本善”中,“善”都包含了人的哪些本性呢?本文中的“本心”又指什么呢?
明确: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公孙丑上》),用今天的话概括就是“仁”“义”“礼”“智”。
二
诵读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回顾复习
2、教师提示,学生试着背诵相关语句
“鱼我所欲也,____,二者不可得兼,____;生亦我所欲也,____,二者不可得兼,____。”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____。”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____,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____,得之则生,____。”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____;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____;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____。”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____。”
3、文中的“是心”“本心”如何理解?
明确:
“是心”直译为这种思想,那么这种思想到底指的是什么思想?
舍生取义(义)→羞恶之心
文章第二段的“一箪食,一豆羹……”“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举例,所以“本心”也指“舍生取义”。
三
探究方法
1、同学们,作者在文中表述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当我们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应该舍生取义。(划出并齐读表达观点的句子)
2、文章两个段落有怎样的联系?(同桌交流)
明确:第一段提出论点,讲道理,第二段举例论证论点。
3、那么文中除了举例论证,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结合文句谈谈。(小组合作)
明确:
(1)比喻论证
在开头提出论点的时候,运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形象自然,使人容易理解。
(2)对比论证
所欲甚于生
对比
莫甚于生者
对
比
所恶甚于死
莫甚于死者
第二段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三句,用以前的做法和现在的做法对比,也属于对比论证。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的对比,突出守义不辱
存有本心的高贵品质。(齐读对比句)
(3)
归纳论证
文章第一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由假设说起,最后得出结论,属于归纳论证。(齐读这一部分)
四
主题研讨
1、作者在文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舍生取义,那么从古至今在哪些人的身上闪耀着“义”的光辉呢?
明确:有“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宁死不吃救济粮的朱自清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的陈毅……
2、在战争年代,“义”更多的时候需要用生命换取,那么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是不是“义”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呢?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观点呢?(各抒己见)
明确:当今时代,更有大义之人,袁隆平、钟南山、屠呦呦等科学家用自己的智慧担负起强国富民的重任;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等航天英雄为了人类的生存开疆拓土。舍生取义是这样崇高与豁达,是这样的平凡与伟大,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雄心壮志,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不需要我们“舍生”,但我们要“取义”,“义”的范围更广。遵守校纪校规、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帮助同学、自强自立都与孟子的主张一致,换句话说,凡是正能量的事情都是“义”的范畴。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益,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做出正确的抉择。
五
布置作业
1、整理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全文
六
板书设计
论点(设喻)
鱼——熊掌
舍生取义
所欲甚于生
论证(正面)
义高于生
所恶甚于死
莫甚于生者
(假设·反面)
生高于义
莫甚于死者
所欲甚于生
结论
舍生取义
所恶甚于死
第四篇:《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第十九课 鱼我所欲也
课型:文言文讲读课 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1、喻证、例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2、熟读、理解——成诵 教学重点:
1、全文的论证结构;
2、第一段之论证层次及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对古今“义”的不同内涵的不同认识、不同理解;(孟子之“义”乃封建道德之最高标准;今之新时代已赋予“义”新的内涵——以社会的稳定、祖国的昌盛、民族的强大为最大价值取向,并为之奉献一切)
2、第一段之内容理解存在较大障碍 教学设想:
1、从理解文章之内容入手,避免过于理性化地追求字词的习得,避免囿于枯燥之论证方法的解析,避免陷入逐字讲、逐句译之泥淖;
2、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问题要学生自己提出,更要学生自己解决一方面,通过师读、生读,齐读、散读,个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等方式,突出诵读,力求当堂成诵;以此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通过对历史上仁人志士、革命烈士及抗洪英雄等的简略回顾和评价,力求体现语文教学“文道统一”之特点,把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尽可能地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文明史上,有一位与孔子齐名的人物,他与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主张长期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他就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孟子关于孟子,同学们都很熟悉了,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背诵)初中所学《孟子》之名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二、教师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
1、当堂成诵
2、全文特别是第一段的论证结构
三、散读——扫除字词障碍,尝试疏通文意
要求动口动笔,结合《预习提示》及课文注释,掌握不认识的字、词;勾划出字词句的疑点
四、学生提问——学生答疑——教师解疑 学生可能读错音及有疑问有争议之处: “故不为(wèi)苟得也”
“向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而为(wéi)之” 辨析:“为”,介词义读wèi,动词义读wéi
所欲:“所”字结构“所”,代词,置于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地方”“„„事物”
有甚于生: 倒装句,状语后置,“有比生命更为我所喜欢的”“于”,比,表比较“甚”,更(喜欢)
患:祸患,祸害
不用:不使用“用”,动词 不为:不做(干)“为”,动词 由是:按照这种(办法做)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所识”,所认识的„„人“穷乏者”,贫穷困苦的人“得”,通“德”,感激恩德,动词 向:从前
(其余疑问,教师临机应变)
五、析文:
重点:第一段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注意诵读)教师先向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本文是一篇写作特点非常突出的议论文从结构看,文章共三段,其中,第一段作为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全文的关键和核心部分,也是今天我们着重要学习的部分;第二、三段做为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从正面和反面举例论证和深化作者的观点、主张,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板书二、三段)现在我们具体分析第一段
1、请大家看看第一段总共有几个句子?并标出序号 明确:9个
2、本文第一段很有特色,从某种角度说,第一段本身就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它采取层进式的结构,有论点,也有论证过程,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来写那么,作者究竟提出了什么观点? 明确:舍生取义
3、本文的观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分析①②句 生读①②句
问:这两句是作者的主张,作者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巧妙地开篇明义,是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又是什么?
明确:比喻孟子的文章非常的善于运用比喻,这不,文章一开头便用上了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用“鱼”和“熊掌”这样形象生动的事物来阐述“生”与“死”、“义”与“不义”这样严肃深奥的道理,不仅浅显易懂,而且有说服力,让人容易接受用在文章开头的比喻我们又通常将之称为“引喻”
4、观点出来了,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论证观点的呢? ——分析③④⑤⑥句
男生读③④句,女生读⑤⑥句思考:这四句分别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我们又如何知道的呢? 明确:正面和反面
“有甚于生”和“有甚于死”中的“有”,表肯定;“莫甚于生”和“莫甚于死”中的“莫”,表否定 朗读指导:
⑤⑥句反问,朗读时语气上扬,“也”字变调 ——分析⑦句
请一名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朗读⑦句;教师点评后示范朗读;生再读,要求表情、语气、停顿、节奏等到位
问:这一句如何译?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然而,有些人)按照这种办法去做,便可以得到生存,却不去做;由此而行,便可以避免祸害,却不去干” 举例论证(“有”:有的人)——分析⑧句 生读⑧句
问:第⑧句的句首用了“是故”一词,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给我们一个暗示,表明此句在本段结构上是什么地位?
明确:“是故”是“因此”“所以”之意它表明这句话是上边论述的总结和归纳如果说①②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那么,③⑧名则是论证论点部分
5、最后一句怎样译?其在本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师读⑨句 明确:“这种心不仅贤人有,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保持它罢了”这句话是第⑧句结论的引申,是本段的最后一层——总结、解决问题
六、再读
要求读准、读畅;深入理解,并尝试背诵
七、“是心”“舍生取义”之含义
明确:“非独贤者有是心”之“是心”的含义,“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这可以从下一段“”“行道之人弗受”与其“乞人不屑”分析得出
八、朗读及略讲第二、三两段
九、文道统一:“舍生取义”之古今比较
师引导:“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方志敏、刘胡兰、闻一多等及98`抗洪英雄为例,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义”的内涵有了新的内容和发展——以社会之稳定、祖国之昌盛、民族之富强为最大价值取向,并为之奉献一切
十、根据“背诵导航”之提示,背诵课文
十一、当堂巩固练习(1)“而”用法辨析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承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呼尔而与之(修饰)蟹六跪而二鳌(并列)(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是(A)A.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因为)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所以)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B.故患有所不避也
所以,有的祸患(我并)不躲避 C.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那么,一切可以求得生存的方法,哪有不使用的呢? D.是故所欲有甚于生
所以,有比生命更重要更值得喜爱的东西(3)下列解说不正确的是(C)
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主张“仁政”和“性本善”
B.本文时而喻证,时而对比论证,时而举例论证,雄辩有力,令人信服 C.孟子认为人皆有辞让之心,所以“行道之人”“乞人”都能做到“舍生取义” D.“失其本心”的原因在于自己为物欲所蔽,没有操守天生的善性
十二、课后作文
《对“舍生取义”之再认识》 板书 教学总结
本课是多媒体教学公开课,采用Authorware4.0软件,自己设计制作教学课件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黑板加粉笔——日益受到集文本、图片、动画和声音为一体的新教学技术和新教学手段的冲击,因此,适应当前教育教学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已成为每一位有志于教育教学的教师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要求
之所以选择《鱼我所欲也》,是因为:
一、高三册课文从总体上说都不好上议论文之重点是政论文,仅有的一篇用少课时便可完成且味道较足的课文《纳谏与止谤》又已上过;记叙文单元篇幅较长;小说虽是本册课本之教学重点,但非一课两课能上完上好
二、《鱼》文虽然简短,但作者论述的生与死、义与利之问题,即使在今天仍有较高的现实意义,是一篇思想品质教育的好素材;另一方面,由于刚刚结束议论文单元的学习,正好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来学习《鱼》文,既是复习与巩固,又是深化与延伸 从课堂实际效果而言,基本实现了课前的预定目标由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经验都是逐字逐句译,而本课教学却摒弃了这种译译讲讲的教法和学法,以诵读为主线,从课文内容入手,讲写作特点、讲论证结构、讲思想内涵由学生的课堂反应可知,部分学生的确有些手忙脚乱:要注意背诵,又要理解文意,还要分析写法„„因此,丢三落
四、“鱼”与“熊掌”无法兼得的现象在所难免 此外,要求学生读课文,提疑问,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一个手段,但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养成的依赖心理,思考不积极、提问不踊跃,不仅使课堂稍显沉闷,还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篇:《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城关镇一中九年级语文预习达标案
《 鱼我所欲也》 主备 马新芳 审核 杨希仁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翻译课文第一段。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学提纲: 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名,字,邹人,战国时期的 家、家。是 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后世常以“ ”并称。《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2.初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1)注音: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一箪()食 一豆羹()蹴(cù)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2)划分句子节奏。
例句: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划分句子:③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 是亦不可以已乎 3.翻译第一自然段。
(1)字词注解:得兼:,有甚于:。
苟得:,患:,辟:。
(2)翻译重点句子。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3)小组合作,相互翻译、检测。
4.找出第一段中可以作为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
二、背诵第一段。背诵方法指导: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三、布置作业:预习第二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第二段,翻译背诵第二段。
2.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学习过程】
一、学习检测:检测第一段的背诵、翻译及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二、自己参阅注释翻译第二段:
四、拓展探究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五、课堂检测:
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每句只画两处)(1)乃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2)二者不可得兼(3)如使人之所欲(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故患有所不避也。2)贤者能勿丧耳。
4.下列句子中“为”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D、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5.“非独贤者有是心”文中的“是心”指___________。6.作者在文中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7.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分析论证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B、举例论证
分析论证
假设论证
C、比喻论证
分析论证
引用论证
D、比喻论证
分析论证
对比论证 8.文中“贤者能勿丧耳”,孟子还有几句话是论证“贤者”使“本心”“勿丧耳”的,请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
七、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2)一词多义
① 为: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