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1[精选]

时间:2019-05-13 01:1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1[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1[精选]》。

第一篇:《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1[精选]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备课人 李如清 备课时间11月6号 上课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本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课上以诵读为主。通过诵读,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本文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教师应当提倡互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 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设计(二)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设计(三)多媒体显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 1.“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3.教师点评。多媒体显示: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停顿及重音,(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多媒体显示: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④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若干名同学回答

明确:(1)“辟”通“避”,躲避。“辩”通“辨”,辨别。“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乡”通“向”,从前。(2)是:这种;这种做法。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于:比;对。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 3 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多媒体显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呼尔而与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4.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品味《孟》散文的语言特色;古今对读,品评孟子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教学步骤]

一、师生齐背课文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学生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②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师生讨论。明确:①“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②这位同学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2)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学生讨论。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1.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自由发言。

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 5 瓴。

生3: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生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

五、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六、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板书设计

第二篇:《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1(模版)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2.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和借题发挥的特点。教学设想

这两章内容涉及儒家学派的一些基本思想,修辞上有特色,颇具机锋,必须反复诵读才能领会

得深刻,仍宜采用诵读教法。但两章的写法不同:《鱼我所欲也》纯属议论,《庄暴见孟子》由叙

入议,全用对话形式。内容深浅也不同。应当针对这些不同采取灵活的诵读方式。

本课拟用三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孟子和他的“性善说”(要点);诵读《鱼我所欲也》章第二、三段,讲解第

一段。

第二课时:诵读《鱼我所欲也》第一段;讲《庄暴见孟子》的背景,诵读“庄暴见孟子„„不

若与众”这一部分。

第三课时:诵读《庄暴见孟子》中“臣请为王言乐„„则王矣”这一部分;总结全课;整理词、语、句。预习安排

1.要求诵读课文,仔细辨析“为”(在《鱼我所欲也》中出现12次)和“乐”(在《庄暴见孟

子》中出现26次的读音。)

2.想一想《鱼我所欲也》中哪一句话能概括全章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并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季氏伐颛臾》第3段和《荷蓧丈人》第2段。

2.概述这二章的思想内容,而后提到孔子的继承人——亚圣孟轲。

二、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早岁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孟母三迁”故事出自《烈女传·母仪篇》可证)。长大后受业于子思(即孔伋,•孔子之孙)的门人,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曾游说梁惠王,不成功。又入齐,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颇受尊重。但当时各国国君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的“王道”主张,都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实际情况)”,不予采纳。以后孟子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对话体也有很大的发展,增加了反复辩难的内容,《庄暴见孟子》则属于这一类。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三、回答预习规定的思考题,导入新课。

1.确定“舍生而取义者也”一句可以概括本章主旨。

2.问;“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什么说的?(“羞恶之心”。)这跟“舍生而取

义”有什么关系?(“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照“义”的原则行事。)

3.孟子认为“羞恶之心”是人的“本心”的一种,•这是他的“性善”论中的一个观点。为了使

同学们对这一观点认识得更加清楚,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性善论”的要点:

①“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②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

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民,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

固有之也,弗思耳。” ③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嫩、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④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以上引文均节自《孟子·告子》)

4.试用孟子“性善”论的观点来解释本章中的两个例证(先诵读,后解释)。

四、诵读第2段 1.补充注释。

①“一箪食(旧读sì),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形容饿者欲食之急。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同“眊眊)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③“不屑也”——承上文“屑”后省“受”字。

2.用“性善”论观点解释:“行道之人”“乞人”为什么不受呢?•(恶其无礼。)这说明了什么?

(有羞恶之心,本心未泯,故宁死而不食。)

再问:这个例证跟第一段中哪一句话“对针”?(“所恶有甚于死者”。)3.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检查。

四、诵读第3段 补充注释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背诵《鱼我所欲也》第2、3段。

二、诵读第1段。1.注疏要点。(以课文的句号计句)

①“鱼,我所欲也”句——“二者不可得兼”是假设口气,意为如不能兼而得之,则舍鱼而取熊掌,盖熊掌之味美于鱼也。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又说“舍生而取义者也”,用类比引出全章主旨。

②“生亦我所欲”二句——上文既已提出“舍生取义”的命题,这里就来说明“生”与“死”、“义”与“不义”之间的关系。“所欲有甚于生者”,指“义”而言;“苟得”,苟且得生之意。“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而言;“患”,指“死”而言。欲生恶死是人之常情,而欲义恶不义,则是因有“羞恶之心”。这二句解释“舍生取义”的原因:“义”高于“生”。这是从正面论证本章主旨。

③“如使人之所欲”二句——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即贪生畏死之意;“何不用”“何不为”皆贬义,即不顾礼义之意,合起来就是:“生”高于“义”。这二句用了假设推理的方式,是从反面论证本章主旨。

这二句贬斥意甚重,“何不用”“何不为”后用叹号更恰当。④“由是”二句——这是承以上四句,将“生”“死”“义”“不义”之间的关系加以总结,即求生避患都要合乎“义”的原则,不合于“义”则宁肯舍生就死以“取义”。

①“万钟”二句——“万钟”言俸禄之厚,因其厚而不辨礼义,虽受,一人不能独食万钟,故云“于我何加”。“加”,增益之意。

②“为宫室”一句——既不能独食,故有此问。“宫室”等三事皆身外之物,即所谓物欲,物欲陷溺其心,则失其本心,故“不辨礼义而受之”。

③“向为”六句——这是将“呼尔蹴尔之食弗受”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二事作对比论述:前者说明人在困难危迫之际尚能保持其羞恶之心,可知这羞恶之心为人所固有;后者说明人在丰裕环境中为物欲所制,而失其羞恶之心。这是以正衬反,重在说明丧失本心的原因,所以下文接着问道:“是亦不可以已乎?”提醒人们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④“本心”——这里专指“羞恶之心”。2.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检查。

3.用“性善”论观点来解释:为物欲所蔽,则失其本心。•这是用反面例子来论证“舍生取义”。

问:本段跟第一段中哪些语句“对针”?(“贤者能勿丧耳”中包含了“不贤者易丧”的意思。)

六、将这两段连起来背诵一遍。

七、留作业。

1.熟读《鱼我所欲也》第1段。

2.阅读《庄暴见孟子》开头到“不若与众”,准备复述。“有不用”有不为”的“有”,同“或”,有人。

至此,“舍生取义”的命题已得到充分的论证。下面再作推论。

⑤“是故”二句--“所欲”“所恶”二小句,重复上文,分别指“义”与“不义”而言。这一大句紧下文,“是心,即“欲义”“恶不义”之心,也就是“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由“舍生取义”推出的一个新论断。下文的例证即用来证明这一论断。

2.教师领诵一遍后,学生练习诵读。3.划分本段层次,归纳大意。

〔说明〕背诵这一段,关键是要掌握它的层次。划分层次有不同的方式(各种注本及选本对这一段层次的划分颇有出入),我们打算按文章的逻辑推理过程来划分。

〔讨论〕按上面列出的五个句组来划分。讨论后再板书如下(可以只写加圈的字):

4.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检查,开始检查时可以保留板书,•以后试去板书再检查。

三、本章小结。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中心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避”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辨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的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下面接着讲《庄暴见孟子》。

一、诵读开头至“不若与众”。

1.齐读一遍后,学生复述这部分的大意。2.注疏要点。

①“庄暴见孟子”--孟子在齐宣王(前341--前324在位)时,曾一度齐客卿,庄暴因不知如何答对齐宣王“好乐”的说法,所以来问他。

②“王语(yù)暴以好乐”--也可以说成“王以好乐语暴”(齐王把喜爱音乐的事告诉了我)。王,承前章指齐宣王。据此可知庄暴是齐臣。

③“曰:好乐如何”--上文是庄暴语,此处加一“曰”字,表示说话中有停顿。问“如何”,提思是“好乐”好不好。

④“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之”,起舒缓语气作用,无义。“庶几乎”,是“庶几于治乎”的省文。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孟子将要借题发挥了--把“好乐”和“治国”联系在一起。

⑤“他日,见(xiàn)于王”--“见”,被引见、被接见。

⑥“王变乎色”--齐王自知他的爱好并不高雅,这是他的心病,而庄暴泄其事于孟子,这使他感到愠怒和惭沮。

⑦“寡人”二句--齐王被迫承认爱好不高雅。“先王之乐”,指上古时代的名曲《咸池》《大章》《韶》等(孔子在齐时曾听过《韶》乐)。“世俗之乐”,指郑、卫之声(孔子曾说过“郑声淫,放郑声”)。

⑧“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这样说,似与孔子观点不同,但他的意图是要说明在王者与民同乐这一点上,古乐和今乐是没有区别的。这是因势利导,即顺着齐王的“好乐”来谈“与民同乐”的道理。

⑨“可得闻与”--意思是请对方继续说下去,是一种礼貌的表示。可见孟子的这种权宜的说法收到了效果。

⑩“曰”至“不若与众”--孟子先不作答反而连续问齐王。对这两问,答案肯定是“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这就为论述“与民同乐”作好了铺垫。齐王已入我彀中矣。

3.学生诵读,教师检查。

二、留作业。

1.准备诵读“臣请为王言乐„„则王矣”这一部分。2.完成课本练习第四题,准备整理词语句。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本章开头至“不若与众”)

二、诵读“臣请为王言乐”至结尾。1.教师领诵一遍,学生再齐读一遍。2.注疏要点。

①“臣请为王言乐(lè)”--这是下文的总领句。“乐”读lè,因上文两次问“孰乐(lè)”,这句自应承上读lè,其余理由详见“教学设想”。

②今王鼓乐于此”--“今„„于此”是古汉语的习惯句式,表示假设,不是“现在„„在这里” 的意思。这句话可译为“假如大王奏起音乐”。下文“今王田猎于此”,与此相同。

③“举疾首”的“举”--“举”“俱”音近,义通,可训“皆”,全都的意思。

④“此极也”的“极”--这里是困顿的意思。朱熹注为“穷”。“此极”,如此困顿的境况,指下文“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这是苛刻的赋敛和繁重的徭役造成的。

3.划分层次。

〔说明〕这段话的层次容易划分,之所以要来讨论,是因为要借此明确几个问题:①这段话是围

绕着一个“乐”字来写的,话题已经从欣赏音乐转到君民关系上来,从个人爱好转到治国方针上来。

②这段话的主体是两幅形成强烈反差的图景,孟子没有指出造成这些图景的原因,因为这是不言而喻的:前者是由苛政造成的,而后者是“仁政”的结果,因此尽管用的是叙述方式,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

③本段的结句是有针对性的,齐宣王有“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所以孟子又借机向他宣传“王道”,劝他通过“与百姓同乐”的途径来达到“王天下”的目的。

上述要点都可以在讨论中用启发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说出来,个别地方由教师作补充。讨论后再将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层:点明谈话内容。

第二层:两幅不同的图景:“不与民同乐”和“与民同乐”。第三层:能“同乐”则能“王天下”。4.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检查。

三、总结本章。

1.关于本章主旨,可以确定为“国君必须与民同乐,才能王天下”,•这是孟子“乐以天下,忧以

下”思想的体现。详说见“教学设想”。

2.孟子的谈话艺术表现在,善于借题,因势利导。•他知道齐王“好乐”一事就采取主动,询问齐

王是否有这件事;待齐王说出“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立即称许他,说“好乐”可以治国,而在这一点上“古乐”和“今乐”并无差别,这就引发了齐王的兴趣。至此,孟子仍不说出本意,却先问齐王两个“孰乐”,让齐王自己说出“与众乐乐”,这就等于承认了“与民同乐”的观点;然后才滔滔不绝地论述“与民同乐”的必要性来。这样,对方即使思想上还不能接受,却无法加以反驳。(如时间有富余,可以略提“王顾左右而言他”一事。)

四、整理词语句。1.词语

〔欲〕①希望、想要(得到)。②将要。③欲望。〔今〕①现在。②现代。③假如。

〔甚〕①厉害、严重。②超过。③十分,很。〔疾〕①憎恨。②急速。③痛。

(以上是练习中规定的词,以下是补充的。)

〔苟〕①苟且。例:故不为苟得也。②假如。例: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加〕①更加。例:而山不加增。②增益、好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奉〕①奉养。例:妻妾之奉。②遵奉:例:近者奉辞伐罪。③捧。例:相如奉璧奏秦王。

〔犹〕①犹如。例:今之乐犹古之乐也。②尚、还。例:犹且从师而问焉。〔举〕①全、都。例:举欣欣然有喜色。引申为“尽”,例:杀人如不能举。②荐举、选举。

例: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

2.常见词汇(以下例句,课后补写)

〔无他〕没有什么,没有别的。例:此无他,与民同乐也。〔庶几(jī)〕差不多。例:则齐其庶几乎? 〔有以〕有„„来。例:暴未有以对也。〔不可得兼〕不能同时得到。

〔舍生而取义〕舍弃生命,坚持正义。

〔由是〕如是,由此。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常见句式

〔莫甚于„„〕没有什么超过„„的。例: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有甚于„„〕有超过„„的。例:所欲有甚于生者。〔今„„于此〕假如。例:今王田猎于此。

〔直„„耳〕只是„„罢了。例:直好世俗之乐耳 〔„„何如〕„„怎么样。例:好乐何如?

〔此之谓„„〕这叫做„„。例:此之谓失其本心。

第三篇:《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本文在文字理解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提倡进行互动探究性学习,允许他们提问,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其次,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从而进行文化的熏陶。[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3.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2.对论证方法的掌握。[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基础最实用最重要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习得语感,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培养能力。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3.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 3.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说明:这个导语的设计更加接近生活,符合学生信息接受需求大的特点,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关于孟子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补充资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画),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2、关于《孟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3.解题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2.点名朗读并点评 要求:教师应注意朗读指导要有梯度。⑴读准字音 不为(wéi)苟得也 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一箪(dān)食 一豆羹(gēng)蹴(cù)尔 不屑(xiè)苟(gǒu)得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⑵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③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⑶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3.串译课文,了解大意。⑴字词注解补充: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苟得:苟且偷生 患:祸患,灾难。已:停止、放弃。非独:不仅仅。避:躲避 向:从前。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辨:辨别。奉:侍奉。穷乏:贫穷。⑵通假字 得通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欤(3)一词多义 ① 为: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③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亦不可以已平(这种做法)⑷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①之:呼尔而与之(代词 他)为宫室之美(助词 的)②而: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③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对)万钟于我何加焉(比)⑸翻译重点句子。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

五、整体感知 ①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

六、抓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方法: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2.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也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另一组对下句。多媒体显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呼尔而与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3.学生齐背课文。

七、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完成书后练习题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2.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教学步骤]

一、导入:(师生齐背课文,然后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㈠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解说: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有可能存在“鱼怎么能跟熊掌相提并论”的疑问,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见《教师用书》P442)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北方少河流,鱼也就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3.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明确: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① 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② 正反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③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④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㈡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2.“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 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3.“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 明确: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4.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明确:“是心”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本心”指舍生取义。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明确: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6.“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明确:“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万钟”就接受了的人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7.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其中的哪一句? 明确:“富贵不能淫”即高官厚禄收买不了。8.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9.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明确: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10.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明确: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小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对偶。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辨力量。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反问。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2. 归纳《孟子》的文章语言特点。明确: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拓展探究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参考资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五、总结: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善为美、美善合一的独特审美观念。

六、中考链接: 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每句只画两处)(1)乃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故不为苟得(2)二者不可得兼(3)如使人之所欲(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1)故患有所不避也。2)贤者能勿丧耳。4.下列句子中“为”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D、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5.“非独贤者有是心”文中的“是心”指___________。6.作者在文中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7.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A、分析论证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B、举例论证 分析论证 假设论证 C、比喻论证 分析论证 引用论证 D、比喻论证 分析论证 对比论证 8.文中“贤者能勿丧耳”,孟子还有几句话是论证“贤者”使“本心”“勿丧耳”的,请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 ㈡ 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6、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7、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8、《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辨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9、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11、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12、结合材料思考。相关内容链接: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前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因贪污巨额财产被枪决;某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泄私愤杀死自己同学而遭通缉;某明星参加义演假唱„„

七、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第四篇:《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西安市阎良区武屯初中

陈宁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圈点勾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小时候背诵《三字经》,起句“人之初,性本善”中,“善”都包含了人的哪些本性呢?本文中的“本心”又指什么呢?

明确: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公孙丑上》),用今天的话概括就是“仁”“义”“礼”“智”。

诵读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回顾复习

2、教师提示,学生试着背诵相关语句

“鱼我所欲也,____,二者不可得兼,____;生亦我所欲也,____,二者不可得兼,____。”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____。”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____,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____,得之则生,____。”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____;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____;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____。”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____。”

3、文中的“是心”“本心”如何理解?

明确:

“是心”直译为这种思想,那么这种思想到底指的是什么思想?

舍生取义(义)→羞恶之心

文章第二段的“一箪食,一豆羹……”“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举例,所以“本心”也指“舍生取义”。

探究方法

1、同学们,作者在文中表述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当我们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应该舍生取义。(划出并齐读表达观点的句子)

2、文章两个段落有怎样的联系?(同桌交流)

明确:第一段提出论点,讲道理,第二段举例论证论点。

3、那么文中除了举例论证,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结合文句谈谈。(小组合作)

明确:

(1)比喻论证

在开头提出论点的时候,运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形象自然,使人容易理解。

(2)对比论证

所欲甚于生

对比

莫甚于生者

所恶甚于死

莫甚于死者

第二段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三句,用以前的做法和现在的做法对比,也属于对比论证。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的对比,突出守义不辱

存有本心的高贵品质。(齐读对比句)

(3)

归纳论证

文章第一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由假设说起,最后得出结论,属于归纳论证。(齐读这一部分)

主题研讨

1、作者在文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舍生取义,那么从古至今在哪些人的身上闪耀着“义”的光辉呢?

明确:有“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宁死不吃救济粮的朱自清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的陈毅……

2、在战争年代,“义”更多的时候需要用生命换取,那么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是不是“义”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呢?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观点呢?(各抒己见)

明确:当今时代,更有大义之人,袁隆平、钟南山、屠呦呦等科学家用自己的智慧担负起强国富民的重任;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等航天英雄为了人类的生存开疆拓土。舍生取义是这样崇高与豁达,是这样的平凡与伟大,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雄心壮志,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不需要我们“舍生”,但我们要“取义”,“义”的范围更广。遵守校纪校规、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帮助同学、自强自立都与孟子的主张一致,换句话说,凡是正能量的事情都是“义”的范畴。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益,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做出正确的抉择。

布置作业

1、整理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论点(设喻)

鱼——熊掌

舍生取义

所欲甚于生

论证(正面)

义高于生

所恶甚于死

莫甚于生者

(假设·反面)

生高于义

莫甚于死者

所欲甚于生

结论

舍生取义

所恶甚于死

第五篇:《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第十九课 鱼我所欲也

课型:文言文讲读课 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1、喻证、例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2、熟读、理解——成诵 教学重点:

1、全文的论证结构;

2、第一段之论证层次及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对古今“义”的不同内涵的不同认识、不同理解;(孟子之“义”乃封建道德之最高标准;今之新时代已赋予“义”新的内涵——以社会的稳定、祖国的昌盛、民族的强大为最大价值取向,并为之奉献一切)

2、第一段之内容理解存在较大障碍 教学设想:

1、从理解文章之内容入手,避免过于理性化地追求字词的习得,避免囿于枯燥之论证方法的解析,避免陷入逐字讲、逐句译之泥淖;

2、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问题要学生自己提出,更要学生自己解决一方面,通过师读、生读,齐读、散读,个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等方式,突出诵读,力求当堂成诵;以此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通过对历史上仁人志士、革命烈士及抗洪英雄等的简略回顾和评价,力求体现语文教学“文道统一”之特点,把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尽可能地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文明史上,有一位与孔子齐名的人物,他与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主张长期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他就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孟子关于孟子,同学们都很熟悉了,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背诵)初中所学《孟子》之名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二、教师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

1、当堂成诵

2、全文特别是第一段的论证结构

三、散读——扫除字词障碍,尝试疏通文意

要求动口动笔,结合《预习提示》及课文注释,掌握不认识的字、词;勾划出字词句的疑点

四、学生提问——学生答疑——教师解疑 学生可能读错音及有疑问有争议之处: “故不为(wèi)苟得也”

“向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而为(wéi)之” 辨析:“为”,介词义读wèi,动词义读wéi

所欲:“所”字结构“所”,代词,置于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地方”“„„事物”

有甚于生: 倒装句,状语后置,“有比生命更为我所喜欢的”“于”,比,表比较“甚”,更(喜欢)

患:祸患,祸害

不用:不使用“用”,动词 不为:不做(干)“为”,动词 由是:按照这种(办法做)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所识”,所认识的„„人“穷乏者”,贫穷困苦的人“得”,通“德”,感激恩德,动词 向:从前

(其余疑问,教师临机应变)

五、析文:

重点:第一段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注意诵读)教师先向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本文是一篇写作特点非常突出的议论文从结构看,文章共三段,其中,第一段作为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全文的关键和核心部分,也是今天我们着重要学习的部分;第二、三段做为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从正面和反面举例论证和深化作者的观点、主张,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板书二、三段)现在我们具体分析第一段

1、请大家看看第一段总共有几个句子?并标出序号 明确:9个

2、本文第一段很有特色,从某种角度说,第一段本身就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它采取层进式的结构,有论点,也有论证过程,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来写那么,作者究竟提出了什么观点? 明确:舍生取义

3、本文的观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分析①②句 生读①②句

问:这两句是作者的主张,作者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巧妙地开篇明义,是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又是什么?

明确:比喻孟子的文章非常的善于运用比喻,这不,文章一开头便用上了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用“鱼”和“熊掌”这样形象生动的事物来阐述“生”与“死”、“义”与“不义”这样严肃深奥的道理,不仅浅显易懂,而且有说服力,让人容易接受用在文章开头的比喻我们又通常将之称为“引喻”

4、观点出来了,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论证观点的呢? ——分析③④⑤⑥句

男生读③④句,女生读⑤⑥句思考:这四句分别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我们又如何知道的呢? 明确:正面和反面

“有甚于生”和“有甚于死”中的“有”,表肯定;“莫甚于生”和“莫甚于死”中的“莫”,表否定 朗读指导:

⑤⑥句反问,朗读时语气上扬,“也”字变调 ——分析⑦句

请一名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朗读⑦句;教师点评后示范朗读;生再读,要求表情、语气、停顿、节奏等到位

问:这一句如何译?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然而,有些人)按照这种办法去做,便可以得到生存,却不去做;由此而行,便可以避免祸害,却不去干” 举例论证(“有”:有的人)——分析⑧句 生读⑧句

问:第⑧句的句首用了“是故”一词,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给我们一个暗示,表明此句在本段结构上是什么地位?

明确:“是故”是“因此”“所以”之意它表明这句话是上边论述的总结和归纳如果说①②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那么,③⑧名则是论证论点部分

5、最后一句怎样译?其在本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师读⑨句 明确:“这种心不仅贤人有,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保持它罢了”这句话是第⑧句结论的引申,是本段的最后一层——总结、解决问题

六、再读

要求读准、读畅;深入理解,并尝试背诵

七、“是心”“舍生取义”之含义

明确:“非独贤者有是心”之“是心”的含义,“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这可以从下一段“”“行道之人弗受”与其“乞人不屑”分析得出

八、朗读及略讲第二、三两段

九、文道统一:“舍生取义”之古今比较

师引导:“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方志敏、刘胡兰、闻一多等及98`抗洪英雄为例,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义”的内涵有了新的内容和发展——以社会之稳定、祖国之昌盛、民族之富强为最大价值取向,并为之奉献一切

十、根据“背诵导航”之提示,背诵课文

十一、当堂巩固练习(1)“而”用法辨析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承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呼尔而与之(修饰)蟹六跪而二鳌(并列)(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是(A)A.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因为)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所以)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B.故患有所不避也

所以,有的祸患(我并)不躲避 C.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那么,一切可以求得生存的方法,哪有不使用的呢? D.是故所欲有甚于生

所以,有比生命更重要更值得喜爱的东西(3)下列解说不正确的是(C)

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主张“仁政”和“性本善”

B.本文时而喻证,时而对比论证,时而举例论证,雄辩有力,令人信服 C.孟子认为人皆有辞让之心,所以“行道之人”“乞人”都能做到“舍生取义” D.“失其本心”的原因在于自己为物欲所蔽,没有操守天生的善性

十二、课后作文

《对“舍生取义”之再认识》 板书 教学总结

本课是多媒体教学公开课,采用Authorware4.0软件,自己设计制作教学课件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黑板加粉笔——日益受到集文本、图片、动画和声音为一体的新教学技术和新教学手段的冲击,因此,适应当前教育教学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已成为每一位有志于教育教学的教师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要求

之所以选择《鱼我所欲也》,是因为:

一、高三册课文从总体上说都不好上议论文之重点是政论文,仅有的一篇用少课时便可完成且味道较足的课文《纳谏与止谤》又已上过;记叙文单元篇幅较长;小说虽是本册课本之教学重点,但非一课两课能上完上好

二、《鱼》文虽然简短,但作者论述的生与死、义与利之问题,即使在今天仍有较高的现实意义,是一篇思想品质教育的好素材;另一方面,由于刚刚结束议论文单元的学习,正好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来学习《鱼》文,既是复习与巩固,又是深化与延伸 从课堂实际效果而言,基本实现了课前的预定目标由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经验都是逐字逐句译,而本课教学却摒弃了这种译译讲讲的教法和学法,以诵读为主线,从课文内容入手,讲写作特点、讲论证结构、讲思想内涵由学生的课堂反应可知,部分学生的确有些手忙脚乱:要注意背诵,又要理解文意,还要分析写法„„因此,丢三落

四、“鱼”与“熊掌”无法兼得的现象在所难免 此外,要求学生读课文,提疑问,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一个手段,但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养成的依赖心理,思考不积极、提问不踊跃,不仅使课堂稍显沉闷,还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下载《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1[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1[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城关镇一中九年级语文预习达标案 《 鱼我所欲也》 主备 马新芳 审核 杨希仁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翻译课文第一段。 第一课时 【学习......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吴卫兵推荐【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句,把握课文大意。 2.体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3.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阜宁县古河初中九年级备课组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语 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 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认识孟子“......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 鱼我所欲也》 主备 石巧珍 审核 中三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