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教案-2010(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8:05: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医学心理教案-201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医学心理教案-2010》。

第一篇:医学心理教案-2010

第一章 绪 论

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医学是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以及如何预防疾病、维持健康的一门科学,重点围绕着疾病。它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四大部分。其主要任务在于研究与人类健康和疾病有关的各种问题,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的方法,预防和维持健康的方法与途径,以及疾病恢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康复手段等。

而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的心理活动及行为现象规律的科学,重点在于人类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它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大部分。其主要任务在于揭示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性,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等。

医学心理学就是医学与心理学相交叉、相结合的学科,它将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研究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医学领域中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变化规律,及如何应用心理学手段维护和促进人的心身健康的一门科学,它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充分反映了人的生物学特性、与社会学特性相结合的特点。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

(一)疾病与死亡谱的变化

上个世纪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性疾病,如:天花、鼠疫、霍乱、饥饿引起的各种疾病等。

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与人类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关系密切的疾病比例却不断上升。从表1-1上看,南京市在50年代急性传染病、呼吸系病与肺结核这三种疾病占死因的前三位,到了70年代急性传染病、肺结核这两种疾病在死因的排列上分别下降到了第7位和第6位,而心脏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病却上升为死因的前三位,到了80,90年代脑血管病上升进入了死因的前三位,精神疾病也进入了死因的前十位,而急性传染病、肺结核在90年代从死因的前十位中退了出去。当代,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占前三位。

(二)医学模式的演变

医学模式反映了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根本观点与看法,也是指导医学实践的总原则。医学模式的发展至少经历了三个阶段。

1、宗教及哲学医学模式

把人类的疾病看成是神灵的惩罚,或魔鬼作祟,或者用朴素的整体观,如阴阳失衡等来解释疾病的产生等。

2、生物医学模式

在不同的生物学水平上解释疾病发生的原因,并能对疾病进行治疗。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教授恩格尔(G.L.Enge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文章,率先提出了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是医学发展的必然。医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三)新的医学模式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1、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促进了医学模式的转化

2、医学模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医学心理学的发展。

3、医学心理学的充分发展,才能实现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

三、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1 心身统一的整体观

人同时具有生物、心理、社会学特性,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与制约的。人的心与身,精神与躯体是相互协调统一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贯穿健康的全过程

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作用常与生物学因素一样,贯穿健康的全过程,且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常是保障心身健康的基础条件。良好的情绪状态,健全的人格基础既是保证顺利地适应社会的条件与基础,同时也是保证人的躯体状态保持健康、稳定的条件之一。

四、医学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有:

(一)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三)研究在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化过程中心理因素与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规律

(四)研究人的各种心理素质在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五)研究如何利用心理学手段帮助病人减轻痛苦,尽快恢复健康

五、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临床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等。

第二章 心理学主要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1.心理结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2.人格理论: 本我(即生物我),按“快乐原则”操作,自我(又称现实我),按“现实原则”操作。超我(又称道德我),按“至善原则”操作。

3.性心理发展理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 4.本能理论:生物的本能、死的本能

二、行为主义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要概念与学习理论 1.行为的含义

狭义 华生的行为,可观察的行为

广义 内在的和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 2.行为学习理论

正常行为 学习而形成

异常行为 学习形成,矫正行为

(二)经典条件反射

UCS—>UCR 强化 条件反射

主要概念:强化、泛化、消退

(三)操作条件反射

R—S联结 强调行为的主动性

奖惩原则

(五)示范学习

班图拉的学习四个过程:注意、保持、行动、强化

三、认知主义理论

1.认知概念

understanding cognition 2.认知作用

认知结构 行为(正常、偏常)3.认知变化

A B C D E 4.归因理论

内归因 外归因 努力 能力 稳定 不稳定 运气 机遇 可控制 不可控制

四、人本主义理论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2.罗杰斯自我理论

理想自我现实自我 3.自由选择论

五、心理生物学理论

心理变量与生理变量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 人的心理

第一部分 认知过程 第一节 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即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意义

三、感觉的度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

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的感受性 3 变化,2.感觉后象

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后象有正、负两类之分。

正后象在性质上和原感觉的性质相同,负后象在性质上则同原感觉的性质相反。

3.感觉对比

感觉的对比是指感受器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对某个部位的强刺激会抑制其他邻近部位的反应,不同部位的反应差别被加强的现象的现象。由此可见,感觉对比是与感觉的空间积累恰恰相反的过程的结果。

同时对比,由同一感受器同时接受两种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如马赫带现象。

先后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先后接受不同的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如先吃糖再吃西瓜。

第二节 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若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看,也可以说知觉是把感觉获得的信息转化为一种有组织的、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二、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 是对物体大小、形状、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2.时间知觉 指在不使用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个人对时间的长短、快慢等变化的感受和判断。

3.运动知觉(motion perception)运动知觉是对空间中的物体运动特殊的知觉。即对环境中所见物体是否移动,以及对物体移动快慢、方向等所作的解释与判断,也称为移动知觉。4错觉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外界事物必然产生的带有固定倾向的被歪曲的知觉。特点:绝大多数人在同样的认知环境下都产生通样的错觉。

四、知觉特征

(一)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都有其不同的组成部分和属性,但人们总是把他知觉为一个同意的整体。

(二)知觉的选择性

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纷繁多样的,但我们不可能全部清楚地感知到。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有选择地将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对另外一些事物反映得比较模糊。

知觉的对象

知觉的背景 双关图 对象与背景的区分或突出

(三)知觉的理解性

在感知当前的事物时,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并用词把标志出来,(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有所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第三节 记忆和遗忘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

二、记忆的分类 1.形象记忆 2.逻辑记忆 3.情绪记忆4.运动记忆

三、信息加工论对记忆的分类

1.感觉记忆 特点是:

(1)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性编码,处于相对未经加工的原始状态。(2)保持时间很短,大约0.25-2秒;(3)容量受感受器的解剖胜利特点制约。

信息在感觉记忆中登记是无意识的,如果受到注意,就进入第二阶段——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

(1)保持时间大约为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2)听觉编码。

(3)容量有限,大约为7±2组块。组块是指信息中可处理并记忆的单元。

信息反复复述,就会转入第三个阶段——长时记忆。如没有复述,痕迹衰退或消失。3.长时记忆

(1)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2)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3)语义编码方式。

四、记忆的一般过程

(一)识记

(二)保持

(三)回忆 1.再现 2.再认

五、遗忘的规律及原因

(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无意义材料)1.遗忘的数量是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2.变化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第一个小时内遗忘最快,遗忘的数量也最多;随后则逐渐减慢,遗忘的数量也随之减少,但此时的保存量已不多了。

3.最后虽时间间隔很长,但所剩的记忆内容则基本上不再有明显的减少并趋于稳定。

(二)有意义的材料影响因素: 1记忆材料的意义 2记忆材料的性质 3学习程度

150%的学习,记忆的效果最佳。

第四节 表象和想象

一、表象

(一)表象概念

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的形象和客体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

(二)表象特征:

1.直观性 与知觉的区别 2.概括性

二、想象

1.想象概念

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想象是在表象的基础产生,构成想象的材料均来自表象,想象是表象的进一步加工。

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 形成新形象,已存在的形象

创造想象 形成新形象,从未有过的形象

第五节 思维和创造

一、思维的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思维的特性 1.概括性 2.间接性 3.问题性

(三)思维的种类

按思维的创新程度分类(1)常规性思维(2)创造性思维 按思维的指向性分类(1)集中性思维(2)发散性思维

二、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

(一)认知心理学关于问题解决过程

表征,选择算子,操作,评价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 1.动机水平2.定势作用 3.功能固着 4.原型启发

第六节 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有选择性的指向和集中。

严格地说注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但注意离不开心理过程,他本身不能独立存在,二、注意的作用 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三、注意的品质

1. 注意的广度

注意广度也就是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的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注意对象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可以用一定时间内工作效率的变化来表示。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4.注意的转移

当环境或任务发生变化时,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这叫注意的转移。

第二部分 情感

第一节 情绪的概述

•一 情绪的概念

•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在内心产生的体验。•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情绪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二 情绪与情感

• 情绪与情感的共同点: 都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两者的区别: 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往往是和机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 情感则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2•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而情感体验发生得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社会化进程的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3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带有情境的性质,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情绪的改变;情感有情境性,又有稳定性和特久性,一般不随环境而改变。

4•从外显性角度看,情绪具有较大的冲动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一般比较内含,深沉。

•三 情绪的生理基础

• 神经系统的各级中枢均参与了情绪反应。一般认为,引发情绪产生的情绪中枢是在边缘系统。

丘脑既和情绪产生的体验有关,又和情绪的表现、生理反应有关。

丘脑下部即是植物神经的高级中枢部位,又是与情绪体验和情绪反应有关的高级中枢部位。脑干网状结构的活动决定大脑皮层的觉醒程度,激活水平和意识水平。

大脑皮质是情绪的最高级中枢所在地,因此任一皮质部位的损伤都会产生情绪障碍。•四 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动机作用 •(二)调节作用 •(三)信号作用 第二节 情绪的类别 •一 基本情绪

• 有人认为人类有十种基本情绪:喜、怒、怕、悲、厌恶、惊奇、轻蔑、内疚、害羞、兴奋。

另有四种复合情绪:焦虑是害怕+怒+悲+内疚+羞耻或兴趣的复合情绪

抑郁是悲痛+怒+轻蔑+怕+内疚或羞耻的复合情绪

敌视是怒+轻蔑+厌恶;爱是喜欢+兴趣。

有人认为 情绪有两个主要方面:愉快-不愉快(质的方面),强度(量的方面)。情绪状态基本上愉快或不愉快,而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在强度方面又各种各样。•(一)快乐

• 快乐是愿望得以实现,内心紧张状态解除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二)愤怒 愤怒是由于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或愿望不能达到,并一再受到挫折的情况下,以致内心紧张状态逐渐积累产生的情绪体验。

•(三)恐惧 恐惧是面临预感危险而又缺乏应付能力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四)悲哀 悲哀是失去热爱或盼望的事物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二 情绪状态

• 情绪状态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情绪活动在强度,紧张水平和持续时间上的综合表现。•(一)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它的显著特点是具有感染性。• •(二)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暴发式的情绪状态。通常由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所引起的。•(三)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第三节 情绪理论

•一 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学说

• 十九世纪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和丹麦生理学家卡乐尔.兰格,分别于1844和1885年提出了相似的情绪理论。后来被称为詹姆士─兰格情绪学说。他们认为情绪不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而是由内脏变化引起的。情绪是内脏变化的感觉。

•二 情绪的丘脑学说

• 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理学家坎农认为,•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丘脑对情绪的发生起着主要作用。在丘脑受到足以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后,就同时向大脑皮层和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向全身各部位传递信息,从而引起我们的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所以情绪状态对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三 情绪的认知学说

• 情绪三因素学说,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情绪的产生是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三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因素在情绪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 沙赫特等人将自愿接受试验的大学生分为三组,给他们注射同一种药物(肾上腺素)。但是对各组的解释却不同。

对第一组说,药物会使人心悸,•手抖和脸部发热(这是正常反应);

对第二组说,药物使人感到身上轻度发痒,手脚有点发麻;

对第三组,则不给任何说明。

注射药物后,让受试验的大学生进入两种情境,•愉快的情境和惹人发怒的情境。试验有六种不同结果。最终发现:• 第二和第三组的大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显示出愉快的情绪,在发怒的情境中感到愤怒。而第一组大学生不受情境的影响。

试验表明,虽然外界环境和内部生理效应相同,•但情绪体验并不相同。由此可见,外界环境不能决定情绪,•内部生理机制也不能决定情绪,而个体对生理效应的认知性解释对情绪体验起决定性作用。

(情绪智力)

第三部分 意志 •一 意志的概念

•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二 意志行为的基本特征 •(一)意志行为是明确目的的 •(二)意志行为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三)对行为与心理的主动调节

•三 意志的品质

•(一)自觉性 •(二)果断性•(三)坚韧性(四)自制性 • 8

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概述 第一单元 个体发展心理学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定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发展:

动物心理(比较心理学)

人类心理(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

3、个体心理发展:

研究对象: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从出生到衰亡各年龄阶段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1、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1)中世纪 “小大人”

(2)文艺复兴以后

洛克:白板说,环境形成心理,卢梭:自然论,自然制定的计划成长

了解儿童、尊重儿童、新教育观念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创始人:普莱尔 1882年《儿童心理》 Hall Binet Gesell

(二)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研究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规律。

2、从儿童心理学向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3、近40年来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三)我国的发展心理学

1、我国发展心理学观念和思想历史悠久

2500多年前就有了丰富的发展心理学

思想。但这些思想都未形成科学的发

展心理学。

2、我国最早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

代,从欧美介绍到中国

20世纪50年代,全面学习、模仿苏联的阶段 1978年起至今,长足发展阶段

(四)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揭示了婴儿心理发展的能力

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普遍重视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突破

毕生发展的观点日益为广大心理学家接受,成年心理发展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系统的观点日益渗透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派别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爱立克森

2、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3、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最近发展区”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同化、顺应、守恒

5、人本主义的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概述

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能动性原则

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 纵向研究

横断研究

纵向与横断相结合的研究 研究方式的选用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直接观察、间接观察

实验法:实验室试验、自然试验 访谈法与临床法

1、访谈法是通过口头交谈了解、收集被研究者有关心理发展和问题的资料的一种方法。访谈法有结构访谈、非结构访谈和半结构访谈之分。

2、临床法实际上是谈话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

第三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动力

(一)对遗传和环境问题的认识的转变

1、“非此即彼”:遗传决定论 高尔登

环境决定论 华生

2、二因素论

3、相互作用论

(二)遗传因素作用的可控性与可变性

遗传因素不良倾向通过环境防止和纠正; 2 利用环境促进良好遗传的发展方向。

二、心理发展的历程

(一)心理发展的阶段论和连续论

1.阶段论:心理发展的进程是不连续的,是分阶段进行的,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印有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心理的质的规定性。2.连续论:心理发展是连续的。他们认为阶段论者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发现不同年龄阶段之间心理发展的渐进的变化。

二、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理论依据

1.皮亚杰以认知发展的标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 皮亚杰以主体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 为依据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划分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

6、7岁

具体运算阶段:7—

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

11、12—

14、15岁 2.柏曼(L.Berman)

以生理发展标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

胸腺期(幼年)

松果腺期(童年)

性腺期(青年)

3.弗洛伊德按其情欲说划分儿童发展阶段 口辰期(0-1)

肛门期(1-3)

前生殖期(4-5)

潜伏期(6-青春期)

生殖期(青春期)

4.艾里克森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个体心理发展阶段

既承认生物因素也承认社会因素在心 理发展中的作用 人格发展8个阶段的危机和危机解决所形成的品质----------------阶段 年龄 危机内容 积极解决 消极解决----------------1 0-1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希望 恐惧 2 1-3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自我控制和意志 自我怀疑 3 4-5 主动对内疚

方向和目的 无价值感 4 6-11 勤奋对自卑

能力 无能 12-20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忠诚

不确定感 20-24 亲密对孤独

两性关系混乱 7 25-64 关心下代对自我关注 关心他人

自私自利 65-死亡 自我整合对失望 明智

无望和无意义感----------------

5.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

儿童的主导活动为标准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6.施太伦(W.Stern)

以种系演化作为分期标准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我国的划分:

婴儿期(0-1)前幼儿期或婴儿晚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

少年期(11,12-14,15)青年初期(14,15-17,18)青年期(18-45)中年期(45-60)老年前期(60-70)老年期(70-80)老年后期(80以上)

三、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是统一的

1、心理发展速度的变化

非匀速性

以快速期为分界点划分阶段

各阶段具有典型特征

2、心理发展包含着量变和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

量的积累 质的飞跃

量的继续积累再进入新的飞跃

量变质变统一,形成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

三、年龄和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一)关于年龄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年龄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

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大致对应的关系

1)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2)心理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出现本阶段所特

有的典型特征,这些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心理发展与年龄的关系不是因与果的关系

(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具有引导和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

“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教育的效果也取决于选择启发的时期

教育的最佳有效期为快速期即将到来前的一段 时间

教材和教法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单元 遗传与心理发展

遗传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

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遗传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

(一)遗传与遗传机制

1、遗传与变异

遗传:是亲代把生物信息传给子代

变异:亲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现象。

2、遗传机制——染色体、DNA、基因

(二)遗传机制缺陷

1、发展障碍

1)先天愚型(唐氏综合症)

染色体形态异常 2)性别发育不正常

性染色体畸变

3)苯内酮尿症(PKU综合症)

隐性基因突变

2、精神障碍

1)精神分裂症 2)抑郁症

3)亨廷顿氏舞蹈症

导致脑退化而死亡的慢性病

二、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儿童的身体发展

大脑的结构和技能的发展

(一)儿童的身体发展 1.身高和体重

身高和体重是儿童身体发育的主要标志。

儿童身体发育有两个快速期,或称两个高峰期。1)第一个发育高峰期年龄是0-

1、2岁。

2)第二个发育高峰期的年龄是11-13岁至

13-15岁,这个年龄阶段属于青春发育期。

2.不同性别儿童身体发育的两个交叉

①女孩在11岁左右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她们身高和体重的年增加量超过男孩,平均年增加量曲线位于男孩之上,形成第一个增长曲线交叉。

②在女孩身体发育高峰期已过,发育速度减缓时,男孩正好进入青春发育高峰,他们不仅追上女孩的发展速度,身高、体重、肩宽等身体发展水平也都超过女孩,形成第二个年增长曲线的交叉。

③此后男性儿童的身高和体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3.儿童身体发展的非匀速性

儿童身体发展并不是随年龄增长而等速增加。发展过程有快速期也有相对平稳期。从出生到成熟的整个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

0-2岁是快速发展阶段;

2-

11、12岁是平缓发展阶段;

11-13岁(女),13-15岁(男)是急速发展阶段; 15、16岁--成熟是缓慢发展阶段。4.各儿童生理发展遵循一定次序和规律

1)身体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①头尾原则:头→颈→躯干→下肢

②近远原则:从中轴向外围的发展顺序。从

躯干开始向四肢再向手和脚,最后达到手

指和脚趾的小肌肉运动。2)各生理系统发育的不平衡现象

神经系统

淋巴系统

生殖系统一般生理系统

(二)大脑结构和机能的发展 A.大脑结构的发展

1、胎儿出生时脑的基本结构已经初步具备。

2、脑重量增加。

3、脑的结构复杂化

1)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 2)神经纤维增长 3)皮层结构复杂化

4、儿童脑电波的研究表明

1)儿童大脑发育具有程序性

儿童大脑各区域的成熟顺序依次为枕叶、颞叶、顶叶、额叶。2)大脑发展有两个快速期

第一个快速期是5-6岁,第二个快速期是13岁左右。B.大脑机能的发展

1、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有食物反射、防御反

射、定向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

2、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

年幼儿童神经的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

优势

3、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

在婴儿期末第一信号系统便已初步形成出生后的第7、8月起,以词语为信号的第二信号系统开始活动 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可变性

胎内环境对胎儿脑发展的影响

1)母亲的生理条件对胎儿的影响 2)母亲的疾病对胎儿的影响 3)药物和烟、酒对胎儿的影响 后天环境对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影响 1)脑发育的可塑性 2)脑的修复性和机能代偿

第三节 儿童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

这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重大;感知觉迅速发展,且在许多方面接近成熟水平;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期动作的发展为心理发展创造条件。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

1、婴儿手的抓握动作发展 ;

1)重点是五指分化、手眼协调。2)是婴儿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

2、独立行走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1)使儿童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 2)扩大了认知范围

3)增加了主动交往的机会

4)为自主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

1、从整体向分化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感知觉对婴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婴儿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适应周围环境。这一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有选择性的过程

对婴儿感知觉的认识

 人们对新生儿、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是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经历了重大变化。

 新生儿和婴儿新能力的发现来自于研究方法上的新的突破。

1、习惯化范式(habituation paradigm)

2、优先注视范式(preferential looding paradigm)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婴儿感觉的发展

婴儿知觉的发展

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婴儿感觉的发展 婴儿视觉的发展

范兹的刺激偏爱程序

婴儿听觉的发展

对声音的注意和定位、对语音的辨别 婴儿肤觉的发展

触觉、温觉、痛觉 婴儿味觉和嗅觉的发展

婴儿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2、深度知觉

3、方位知觉 时间知觉

婴儿注意的发展

新生儿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产生定向反射,这是注意的萌芽;3个月出现条件反射的定向反射;

5、6个月出现不随意注意;1岁出现随意注意的萌芽;3岁以前开始出现有意注意。婴儿记忆的发展

条件反射的出现是记忆发生的标志;

5、6个月的认生是再认的表现;1岁左右的视觉记忆表象是回忆的表现;1-3岁陆续出现情境记忆、词语理解记忆与图形符号记忆。

婴儿思维的主要特点

直观性和行动性 间接性和概括性

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思维的狭隘性

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发展。

婴儿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发展的理论 后天学习论

强化说:操作性条件反射、正负强化

社会学习论:模仿 先天成熟论

乔姆斯基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的理论

皮亚杰 婴儿言语的发展

(二)婴儿言语发展的阶段

1、语音发展:

1)婴儿的言语发生在10-14个月。

2)前言语阶段发展顺序为:简单发音、多音 3)语音发展具有普遍规律。

4)3岁儿童可以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2、词汇发展:

1)词汇量:50多—1000左右 2)词汇质量:内涵、外延、丰富

3、语法发展: 1)母语语法规则 2)句子发展

婴儿的气质

传统的气质类型划分

气质是个性特征的最初表现,也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明显而稳定的个性发展基础。

传统的气质类型划分是: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婴儿的气质

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说 活动水平节律性

分心

探究与退缩 适应性

注意广度与持久性 反应的强度 反应性阈限

心境的性质

容易型(占40%):易于适应环境,易获得成人的最大关怀和喜爱。困难型(占10%):难以适应环境,易使亲子关系有疏远。

迟缓型(占15%):适应环境缓慢,也称慢慢活跃型。迟缓型随着爱抚

和耐心教育而转化。

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Bowlby)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的反应。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婴儿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依恋(占65-70%),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

回避型依恋(占20%),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感情联结;

反抗型依恋(占10-15%),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依恋类型与亲子教养 反应型 情绪性

社会性刺激

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1岁以内尚无自我意识

1周岁末开始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

2-3岁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这一变化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也可以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岁,是入学前儿童。幼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游戏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幼儿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思维活动以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具有自我中心性特点; 个性倾向性开始形成。

一、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的游戏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儿童游戏具有社会性发展特征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特殊的生活活动方式

认识环境、事物特征的主要活动 发展各种心理活动的主要途径 自我实现的主要手段

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种最佳方式 可以增强体质

儿童游戏的发展

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互动游戏 实物游戏、模仿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 假装游戏

规则游戏

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帕顿(Parten)从社会性协同的角度把儿童游戏分为6个等级。这6个等级依次为:无所用心的游戏、各自单独游戏、旁观游戏、彼此平行游戏、没有共同目的的结伙游戏、明确目的和分工的合作游戏。

二、幼儿言语的发展

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1、幼儿词汇发展

2、语法结构的发展

(一)幼儿词汇的发展 词汇量的发展

各年龄阶段的词汇量

词汇增长速度:每天2—3个词

词汇内容的丰富

范畴增长、概念确切化、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加、内涵和外延不断调整 对词义的理解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词类的扩展 :幼儿掌握名词最多 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的消长

(二)幼儿语法结构的发展 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句子长度的变化

三、幼儿期认知的发展

(一)幼儿期记忆的发展

年幼儿童记忆的容量随年龄而增加。幼儿期记忆的发展特点

1、无意识记忆为主

2、机械记忆为主

3、形象记忆为主

(二)幼儿期思维的发展

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 幼儿期思维具有一定计划性和预见性 幼儿期思维具有不清晰性和易变性 幼儿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初步发展

幼儿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具体形象思维与直觉行动思维的主要区别在于感知行动内化为表象。具体形象思维与直觉行动思维的另一区别在于词的符号功能。

符号功能:幼儿符号能力的形成要 经历一个发展过程。最明显的符号能力是儿童绘画所使用的图象符号。

幼儿期抽象思维的发展

幼儿抽象思维的初步发展主要表现在提问的类型的变化和概念形成的特点上。

儿童的提问类型由大量的“是什么”转变成大量的“为什么”。

儿童早期获得的概念几乎都是以典型事例为依据的。

幼儿掌握概念几乎都是以基本概念为主,此后才发展上级概念和下级概念。

(三)认知发展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发展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儿童认知发展由近及远。儿童认知发展由表及里。

儿童认知发展由片面到比较全面。儿童认知发展由浅到深。

儿童认知发展由绝对到相对是由自我中心到脱中心化的过程。

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上: 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从对按一定的行为标准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开始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 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 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

(二)幼儿期道德判断和道德的发展 1.道德判断的不同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前)

他律道德阶段(4、5岁-

7、8岁)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

2.儿童道德发展过程

柯尔伯格(L.Kohlberg)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共6个阶段。

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道德定向习俗前水平(一级)

第一阶段 以服从与惩罚为定向

第二阶段 以比较行为与个人的关系为定向习俗水平(二级)

第三阶段 以好孩子为定向

第四阶段 以法律和秩序为定向习俗后水平(三级)

第五阶段 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

第六阶段 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三)自立欲求和反抗

1、第一反抗期(3—4岁)

反抗期现象是儿童格性、社会性发展 的正常现象

2、自立欲求、自主性发展的要求

第三单元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认知的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1、记忆容量的增加

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小学儿童的数学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相当。

2、记忆的主要特点

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上主要方式 意义识记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3、记忆策略的运用

记忆策略的发展:

没有策略、过渡阶段、主动采用策略 主要策略

复述(背诵)

组织:①归类、②系列化

4、儿童记忆的培养和促进 丰富儿童的知识和经验 提高言语和思维的发展

利用记忆发展特点,促进发展进程 编织记忆之网

(二)思维的发展

1、童年期思维发展过程的特点

童年期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童年期仍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2、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按照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发展的理论和认知发展阶段性的划分,6、7岁-

11、12岁的儿童属于具体运算阶段,进入逻辑运算时期。其主要思维特点是: 掌握守恒

思维具有可逆性 补偿关系认知

3、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

类别体系化 序列化

二、童年期个性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童年期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进程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期,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快速发展期;

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有显著性差异,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平稳过渡期; 第三,小学五年级到六年级处于第二个上升期。从而进入从对行动性理解向对内部品质理解的发展水平。

童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小学阶段整体而言,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但不是匀速发展的; 发展的趋向从具体向抽象概括水平过渡。

(二)童年期自我评价的特点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2.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4.自我评价具有稳定性。

总体而言,整个小学阶段自我评价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内部心理世界评价的发展过程。

三、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对权威的认识

达蒙(Damon)把4-9岁儿童对权威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

水平0(4-7岁):不能区分自己的愿望与权威的要求,但到阶段后期开始注重服从权威的实际效果;

水平1(7-9岁):开始重视服从权威的道德定向。认识到不顺从会招致不好的结果,也认为服从权威才是对权威的帮助和爱护的回报;

水平2(9岁以上):认识到对权威服从可以有两种动机--自觉自愿和被迫。

(二)童年期的社会交往

童年期的社会交往始儿童学习社会交往中的技能和态度

随着年龄的提升,小学儿童的伙伴关系的发展过程可以区分为三个时期。

平行性集合关系期:小学一、二年级

依从性集合关系期:小学三、四年级,整合性集合关系期:小学五、六年级

第四单元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

青少年期的儿童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又被称为青春期。青春期分为少年期和青年期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均属过渡期,但心理发展特征各有侧重。

一、少年期心理发展特征

1、少年期是指11、12到14、15这个年龄阶段,大体相当于初中时期。这个期间的发展是极其复杂、充满矛盾的,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其主要特点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成熟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

2、少年期心理发展特征

发展加速现象

心理发展的矛盾和容易出现的偏差

一、少年期心理发展特征

(一)发展加速现象

少年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也是初步性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剧的变化,成为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叫第二加速期(第一加速期是0-1岁左右,他们在一年内身高增加约50%)。

这一时期儿童的身高、体重、肩宽、胸围等的成长速度都迅速增加,叫做成长加速.这一时期性功能迅速成熟叫做成熟加速。

作为一代人提早达到成人的成熟标准的现象叫做发展加速现象。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和易出现的偏差

少年期会出现的心理矛盾现象有:

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心理断乳与希望在精神上得到父母的支持和保护的矛盾; 心理闭锁性与需要理解、交流的矛盾; 要求独立自主与依赖之间的矛盾;

自以为是与常常出现自卑感之间的矛盾等。

二、青少年期的思维发展特点

青少年期的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思维活动不再受思维内容的局限,可以依据假设进行逻辑推理,能运用形式运算解决逻辑课题。这就是说,少年期儿童的思维具有抽象逻辑性。表现在:

1.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 2.抽象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三、少年期独立自主的要求与第二反抗期

(一)反抗期 3、4岁幼儿处于第一反抗期,初中儿童正处于新的反抗期,称为第二反抗期。两个反抗期具有共同特点和不同特点:

共同点:新旧关系体制的转型;突破自主性 不同点:前者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后者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

(二)第二反抗期

1、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 社会地位欲求不满 观念上的“碰撞” 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 青春期烦躁

反抗的主要指向--父母

2、第二反抗期形成的原因

生理方面迅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了“成人感”--自以为已经成熟。心理方面进入“心理断乳期”。

社会因素方面,进入中学后,学校环境和教与学的新要求激励他们产生“长大成人、的责任感。

3、帮助少年儿童顺利渡过反抗期 父母的理解和正确对待

引导儿童正确接纳自己和自己的变化

四、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水平是个性发展水平的标志,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1.成熟的自我意识的特征

能感受到自己身体特征和生理发展状况; 能意识并体验到自己内在心理活动;

能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乃至社会中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

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点

注意力由倾向于外部世界向倾向于内部世界转换

追求“本来的”、“本质的”自我,注意力集中于发现自我 注意指向内在自我的原因: 1)生理急剧成熟

2)社会人际扩大 3)认知能力的发展

青年期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是分化—整合的过程 自我分化

“客体的自我”与“主体的自我”

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 协调过程:

自我接纳的“我”与自我排斥的“我” 整合和统一的过程

确立自我同一性

同一性混乱

2、青年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1)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2)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整合的七个方面 1)时间前景对事件前景扩散(混乱)2)自我肯定对自我意识过剩 3)角色试验对消极同一性 4)成就预期对工作瘫痪 5)性别同一性对性别扩散

6)领导的极化对权威的扩散(混乱)

7)思想的极化对思想扩散(混乱)

3、同一性混乱(同一性扩散)

有的学者把同一性症候群的特点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 1)同一性意识过剩 2)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 3)与他人距离失调 4)时间前景的扩散 5)勤奋感的扩散 6)否定的同一性选择

4、青年期的发展课题

对身体的发育及其变化予以理解和适应。从精神上脱离家庭或成人而自立。

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完善作为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角色。对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对异性关系的适应。

学习如何认识自我和理解自我。学习如何认识社会和对待社会。

学习并确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并掌握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做选择职业和工作的准备。

做结婚和过家庭生活的准备。

第四节 中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中年期的心理变化

一、中年期的生理变化 身体变化

更年期:女性更年期;男性更年期

二、中年期的心理变化 感知觉变化 智力变化

中年期的自我意识

三、中年期的任务

哈威格斯特(Robert Havighurst)把中年期的发展任务归纳为如下七条: 履行成 年人的公民责任与社会责任; 建立与维持生活的经济标准;

承受并适应中年期生理上的变化;

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

帮助未成年的子女完成他们的发展任务,使他们成为有责任心的、幸福的成年人; 与老年父母保持密切的适应关系; 开展成年人的业余、休闲活动。

第二单元 老年期的心理变化

一、对老年期心理发展变化的不同观点

(一)老年丧失期

(二)毕生发展观

二、老年期的认知老化

(一)年龄因素对认知老化过程的影响

(二)教育因素对认知老化过程的影响

(三)从不同认知过程看年龄和教育因素的作用

三、老年期认识活动的退行性变化

(一)感知觉退行性变化明显 1.视觉退化 2.听力下降

3.味觉、嗅觉、皮肤觉逐渐迟钝

(二)老年期记忆随年龄增长而减退 1.老年人长时记忆能力的减退 2.老年期再认能力减退 3.老年期回忆能力明显减退 4.老年记忆衰退的延缓和弥补

四、关于老年期的智力减退 老年期智力水平有所衰退。老年智力变化的不平衡性。

五、老年人人格方面的变化情况 老年人人格的变化 1)不安全感 2)老年孤独感 3)适应性差

4)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 5)趋于保守 6)回忆往事

老年人人格基本特征的稳定性

第四章 心理应激

一、应激(Stress)的起源

应激一词最早由Cannon(1925)使用,他发现个体在暴露于恶劣环境时出现战斗与逃避反应,他认为个体这时处于应激状态下。

Selye(1936)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发现,不同的刺激源作用于机体,会导致一系列类似的、非特异性的生理变化,他将这些非特异性的改变称之为“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并认为应激就是机体对紧张刺激物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适应反应。应激的含义的三个阶段,应激是机体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强调应激为机体在各种刺激作用下的反应,着重于反应过程,如:战斗与逃避、全身适应综合征等。

二、应激的概念

各种刺激作用于个体,使其生理或心理的内稳态受到干扰时,个体在多因素作用下出现的、努力维持内稳态稳定的过程。应激(STRESS)的成份

S=Stressor 应激源,一种能够引发内心紧张的刺激性事件或对某一事件的主观认识。T=Transaction 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R=Resistance 个体在抵御应激源影响时所作的努力。E=Energy spent 个体在应对时的生理和心理能量消耗。S=Strain 在应对时所发生的心身损耗。

S=Solution or slide 应对的结果是摆脱困境,或长期、持续的应激导致的能量与动机水平的降低。

三、应激的构成

应激源:按来源分类 自然界 社会性 心理性(常不单独形成);

应激源的强度评估:生活事件量表

1967年Holmes和Rahe对5000人进行了测试,按下列情况排列,哪些,影响程度,再适应的努力程度,LCU(Life change unit)。研究发现: 一年内LCU累计〉200u,次年发生健康问题的几率明显增高 一年内LCU〉300u,次年70%的可能发生健康问题 一年内LCU〉150-300,次年50%的可能发生健康问题

四、应激反应及阶段 生理反应,心理反应

阶段 警觉阶段 抵抗阶段 衰竭阶段 警觉阶段

当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之后,在最初的一个短暂的过程里出现“休克”现象 然后产生生理、生化的一系列变化,进行体内动员和防御

主要表现有肾上腺活动增强,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压增高、出汗、手足发凉等现象 阻抗阶段

生理和生化改变继续存在,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机体调动了全部资源,生物适应性也处于最高水平

糖皮质激素的释放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盐皮质激素则可导致体内钾钠等电解质平衡失调,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而致水潴留,长期抵抗则会耗竭机体资源,导致衰竭和崩溃。衰竭阶段

如果刺激源持续存在,阻抗阶段过长,机体最终将进入衰竭阶段

表现淋巴组织、脾脏、肌肉和其它器官发生变化,导致躯体的损伤而患病,甚至死亡

五、心理应激

Seyle的应激学说,过分地强调应激状态的生理生化反应,忽略了心理反应过程 机体应激过程中,心理和生理反应是密切联系的,生理应激与心理反应常伴随出现

生理应激与心理应激是应激时机体以整体方式作出的反应,两者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转化 心理应激反应的表现

情绪反应:焦虑、恐惧、抑郁、愤怒、激情 u 27 行为反应:逃避与回避、敌对与攻击、退化与依赖、固着与僵化、物质滥用

六、应激与健康的关系 1 积极影响

适度的应激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适度的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2 消极影响

使机体处于易感状态。耗竭了机体的储备、免疫功能下降,失去对其它应激源的抵抗,成为不适、痛苦,及寻医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加重原有的躯体和精神疾病,或使之复发,使机体磨损、慢性疲劳、适应性减弱,导致劳动力受损,工作、学习效率下降,是事故、车祸、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

七、应激的转归

生理与心理系统作出适应性改变

内稳态会受到威胁,系统会作出适应性改变以增强抵御能力,并有可能更加稳定 生理与心理系统发生一过性改变

发生一过性改变,如出现心身反应(症状),过后消失 生理与心理系统发生不可逆性改变

发生不可逆性改变,如出现心身疾病、创伤后应激障碍 生理与心理系统出现瓦解性改变

出现瓦解性改变,如反应性精神病、突然死亡、自杀等

八、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

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被认为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保护机制,为了保护自己,自我便发展形成了防御机制。

应对(coping)是人们为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有意识地作出的认知性和行为性努力 防御机制是人应付内外各种紧张性刺激,维护康宁的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手段。常用心理防御机制介绍

转移与转换、压抑与潜抑、投射与内投、否认与抵消、合理化与幻想、升华与退行、认同与反向、补偿

第五章 心理评估

第一部分 心理测验基本知识

一、心理测验的发展

• 1905年 比纳智力量表, 提出了“心理年龄”概念.• 1911年 “心理商数”的概念.斯腾

• 1916年 斯比量表 “智力商数”的概念,(比率智商).推孟 • 韦克斯勒.离差智商

二、心理测验的概念

(一)概念 1.测量

用数学方法依照一定的法则对事物的属性作量的描述的过程。•如测量身高,就是根据一定的规则(以一厘米为标准单位),赋予身高这个属性一数。客观事物用数描述以后.可以更好地比较事物之间的差异。2.心理测验

美国心理学家Anastasi认为:•心理测验实际上就是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心理测验是给心理属性赋予数值的一种测量技术,心理用量描述后,可以更精确地研究,并且可以更好地比较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差异。• 行为样本,是指受测者一组有代表性反应。3.心理评估

根据观察、调查、会谈、测验等方法对人的心理作出量的描述或客观的评价,称为心理评估。其中心理测验是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心理评估中往往需要参考个人其它的有关资料,如:受测者文化水平、过去经历、职业、人际环境等。总之,心理评估是对个人心理作出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描述与评价

(二)心理测验的特点 间接性 2 相对性 • 3 误差性 4 客观性(三)心理评估工具的基本要求 信度 2 效度 3 常模 4 标准化

三、测量工具的使用(一)合格的测验者

• 合格的测验者应具备以下条件:具有相关的心理学和心理测验的知识;接受过心理测量工具使用的严格训练,熟悉掌握了将要使用的心理测量工具的操作程序和结果解释,另外能遵守心理工作者的道德准则.四、心理测验的分类

(一)根据评估工具的功能分

• 筛查测量和诊断测量;选拔测量和安置测量;预测测验和评价测验等等。(二)根据所测量的内容分

•• 智力测验,个性测验,能力倾向测验,• 焦虑量表,抑郁量表和精神症状量表等.(三)根据测量的人数分 •• 个别测试,团体测试.(四)根据评估所用材料分

• 语言文字测试,非文字测试.(五)根据测量的技术方法分 • 自评量表和他评量表.• 问卷法和投射法等.• 六 心理测验的功用

•• 工业领域,医学领域,教育领域.等等.•(一)一般评价和预测

•(二)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

•(三)选拔人才和就业指导 •(四)科学研究 ••

第二部分 心理测验工具介绍

一 智力测验

(一)基本概念 1 智龄 2 智商

比率智商的公式为:IQ=(MA/CA)100,离差智商公式:IQ=100+15(X-M)/SD,3 智力等级

智商100为中等,正负两个标准差之外(小于70,或大于130)为异常;

(二)智力测验介绍 1 韦氏智测

•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简称韦氏智测.是由美国学者韦克斯勒编制.共有三套•,分别为: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适用于16岁以上受测者;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适用于6-16•儿童韦氏学前及学龄初期智力量表,适用于4-6儿童.现以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为例,介绍韦氏智测.测验分言语和操作两大部分,共有11个分测验.言语部分

(1)知识(2)领悟(3)类同(4)算术(5)背数(6)词汇 操作部分

(1)数字符号(2)图画填充(3)图片排列(4)积木图案(5)物体拼凑 • 2瑞文测验

• 瑞文测验英国心理学家瑞文(J.C.Raven)所编制的一种非文字智力测验.•原名为渐近方阵(Progressive Matrices),测量人的观察力和清晰严密的思维能力.共有三种型式,即低级型,标准型和高级型.我国学者修订时,将低级型和标准型合在一起,组成了联合型.适用的年龄范围:从5岁到成人均可.可以个别施测,也可团体施测.• 该测验全是有无意义的抽象图形构成的,共有72题,分6个单元.每题一页,上半部分是一个矩阵,其中右下角缺失一块;下半部是6或8个截片图形.要求受测者从6到8•块截片中选择一块,使其补在缺失处正好符合矩阵的整体结构.• 每题一分,答对多少题,总粗分就是多少.由粗分经过转换,得到百分等级和智商.•用百分等级和智力均可评价个体的智力水平.二• 个性测验

(一)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问卷调查表(MMPI)MMPI是40年代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S.R.Hathawayt和J.C.Mckinley编制.现已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使用.MMPI是一种问卷式个性测验,共有566道题.适用于16岁以上成人.受测才者至少要有小学文化.一般临床使用399道题,分为14个分量表,其中4个为效度量表,10个为临床量表.•效度量表: •Q •L •F •K.•临床量表: Hs

D

Hy

Pd

•Mf•

Pa

•Pt

•Sc •Ma •Si •(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EPQ是英国学者艾森克编制的一个性测验,也是一种问卷式个性测验.•有成人式和儿童式两种,分别适用于16岁以上成人和7-15岁儿童.我国经过修订,•成人与儿童的测题均为88题.共有4个分量表P,E,N,L.其中L是效度量表.各量表的含义如下: •P•

E•

N

L;

E,N是艾森克个性理论的两个人格维度,根据分数高低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其中有四种组合对应于四种传统的气质类型,即E高N高为胆汁质;E高N低为多血质;E低N•高为抑郁质;E低N低为粘液质••

三•症状量表

SDS,SAS,SCL-90

第二篇:心理教案

抓住时间不松手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时间的可贵。2.激趣法、讨论交流法让学生充分体会时间能让我们合理安排学习、生活。3.引导学生了解,时间可贵,不可以随便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二、教学重点:

了解兴趣的培养需要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并且在与学习相结合的情况下去培养。

三、教学难点:

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

A4白纸两张,毛笔、墨汁。可爱的卡通石英钟一个。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今天我们先来听一段录音故事。(播放麦克斯韦小时候的故事配乐录音)

2.学文明理

提问:谁来说说小小的麦克斯韦为什么喜欢提出许多问题?/

(学回答后教师小结)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麦克斯韦对什么事情都好奇,都想知道究竟,这是一种学习的兴趣。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学习的兴趣,麦克斯韦最后城为了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许多有成就的人,他们从小对自己身边的事物有极大的兴趣。衣同学们看看书上还为我们介绍了其他的人。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中有关达尔文及严文井的故事)

教师:听了刚才的故事,看了书中的课文,请同学们说说看书的想法。(学生自由发言)

3.活动明理

(1)请同学们分组说说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说完后再选一名代表给全班同学说说你们组的发言情况。

(2)做个放松小游戏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字谜条幅粘贴在黑板上,请学生猜。将学生猜中的答案随时粘贴在字谜的旁边,并为猜中答案的学生发一颗智慧星。

(3)谁来帮助苹果娃娃

分别将扇形的填字游戏及写有“青、晴”等文字的苹果贴在黑板上,谁给苹果娃娃找到座位,就请谁把苹果娃娃带到他的座位上。

(4)开个小擂台赛

分别出示口算比赛题,每次两名同学比赛,看谁能当擂主,教师为擂主颁发证书。

(5)想想自己最感兴趣的课有哪些?把它填在书中的表格中,填写完后再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这些课?对自己不喜欢的课,想个办法使自己对这样的课有兴趣。最好能将这个办法写在表格后面。

4.总结全课

同学们喜欢今天的学习吗?大家的回答和笑脸告诉了老师。你们很喜欢这样的学习。其实我们的学习都能像今天的学习这样使你有兴趣。请同学们回家后问问自己的家长,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请你的家长和你一起动脑筋,找一找培养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一心不要二用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知道什是真正的自我,什么是对自我的正确认识,懂得什么是一心二用。

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知道正确评价自己有利于身心健康。

3.能够接纳自己的优缺点,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使自己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二、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我,什么是对自我的正确认识,懂得什么是悦纳自己。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知道正确评价自己有利于身心健康。能够接纳自己的优缺点,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使自己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四、教学准备

写有关人物的形容词题板、格言条幅、个人小时候的生活照片、森林动物演出大会故事配乐录音及录音机。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学生,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朋友,它最近的心情不好,请大家帮助它。

2.学文明理

(播放课文录音故事)

请每个同学对小黄莺说句话,老师把大家说的话录下来带给小黄莺。(学生轮流发言的同时老师为学生录音)

在我们的生活中在许多人,他们也有过小黄莺这样的烦恼,但是他们能正确的对待自己的问题。书中的课文就给同学们介绍了一名美国残疾人的故事,请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3.活动明理

(1)分角色表演“小马过河”。表演结束后 A.请小马说说开始时为什么不敢过河?

B.请观众说说后来小马为什么又敢过河了,完成了妈妈交给的任务? C.请演员与观众共同分析:如果小马不了解自己的身高与能力,结果会怎么样?

(2)模仿人物:请参加表演的同学尽量表现出被表演同学的特点与优点,然后请问同学们猜一猜被表演的同学是谁?这个同学还有什么优点?再请这位同学说说自己的优缺点以及自己的特点。

(3)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图画纸,并将写有形容词的条幅贴在黑板上,请同学们参照词语为自己画像。

要求:画得不好没关系,但要在图画上表现出自己的优点。

冲动

顺从

好奇

助人

独立

爱争论

细心

沉着

节约的周到

合作

文静

乐观

固执

有效率的

七、课后小结:

请同学们将课后《实践园》中的话读给妈妈听听,再把《实践园》中的小报作好,把它贴在你的床头,每天看看自己的长处,增加一份信心,就会增加一份前进的力量。

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要记住,不论美丑,世界上只有一个你。

学会“停、想、做”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养成好的习惯。2.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和工作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3.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到,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和工作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你们生活中、学习上经常有成功和失败的时候,原因是什么呢?这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有关。有了好的习惯就可以帮助你获得成功;没有好的习惯就可能影响你的学习成绩。可见,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么重要。我们今天就学习新的一课《学习要有好习惯》。

2.学文明理

(1)教师通过放录音,讲[档案馆]里的故事,引导同学思考:佳佳在班上出了丑,到底是谁的错?应该怎样做?可分组讨论,然后找代表进行汇报。

(2)教师按课文提示,帮助学生明事理,让学生明白:习惯有好坏之分,但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我们应该不断约束自己,养成好的习惯。

3.活动明理(1)演一演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从而学习剧中人物的某种精神,如:

熊姐姐是一个办事认真的人,所以取得了好的效果,教育学生要向熊姐姐学习,做作业的时候认真仔细,不丢三落四,从小养成认真负责的精神。

熊妹妹是一个做事不认真的人,比较马虎,但她能知错就改,这种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克服缺点,培养自己的好习惯,没有这种精神也不行。

(2)填一填

教师在黑板上写两段话,让学生读,并思考在空白处填上什么词语,才能使勉励 子完整。目的是使学生记住,只有办事认真才能有好结果。学生填空时,不拘于词语的准确,只要意思对就行。

如:熊姐姐是一个办事认真的人,所以能取得好的效果。熊妹妹是一个办事不认真的人,但她能知错能改。4.总结全课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助天学习和工作的提高,小学生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劳动、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战胜粗心有办法

一、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懂得在集体生活中,与人合作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2.教育学生懂得,学会与人合作对自己的成长有好处;引导学生在与同学相处时,学会与人交往。

3.知道与人合作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学会与人合作,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愉快。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与同学相处时,学会与人交往。

三、教学难点:学会与人合作,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愉快。

四、教学准备

写有与人合作方法的字幅及成语、配乐录音故事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今天我们先来听个故事,听完故事后请同学们讲一讲自己听到了什么? 2.学文明理

(1)听了刚才的故事,我们来看看课文中三年级(2)班的科技活动搞得很成功的窍门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找窃门。

(2)找到了三(2)班的窍门后,请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计[咨询台]中的话,看一看是否有道理。

3.活动明理

(1)请同学们看看黑板上的词语,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哪些行为对自己学会与人合作有好处。

(2)现在我们共同编个童话故事,老师说一句,然后同学们按顺序每人添上一句,使我们的故事动听又有趣。

同学们说说自己在做故事接龙游戏时的感受。

(3)现在我请五组同学,每组两名,为大家表演猜成语的小品。

(教师将准备好的成语字条拿出,请学生抽签,并请学生根据签上的内容进行表演)

(4)现在我们来做出包围圈游戏:

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扮演包围者,一组扮演突围者,然后说说自己的感觉。

4、总结全课

要想让自己健康成长,使自己生活得愉快,就要学会与人合作。下课的,同学们要认真的看看书上[实践园]中的十六月条有关学侍与人合作的内容,并按照书中的要求,把它画下来,看看自己的苹果树是否美丽。

给自己发个奖

一、教学目标

1.情绪对人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很大,教育学生要做情绪的主人,才能适应社会生活;

2.通过学习,懂得有劳有获,想要获得就必须努力,取得了成绩就要及时奖励自己。

3.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做一个快乐的小学生。

二、教学重点:情绪对人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很大,教育学生要做情绪的主人,才能适应社会生活;

三、教学难点: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做一个快乐的小学生。

四、教学准备

准备活动中所要用的各种情景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小学生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对交往过程中的纠纷、误会不善于处理,表现为遇事容易冲动,感情用事,从而影响同学关系,自己也很苦恼。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控制情绪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做一个令人喜欢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情感,遇到不同的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这样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才不会感情用事,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今天我们学习《做情绪的主人》这一课。

2.学文明理

(1)读遍课文,让学生思考。

A关成的学习成绩为什么退步了?

B小花是怎么对待跳绳失利的?

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2)议一议

如何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呢?

A、宣泄法。B、转移法。C将心比心。D、挫折不一定都是坏事。

3、活动明理

(1)演一演

建议6位小品扮演者提前进行排练,尤其要挑选好女主角王小燕,以确保表演成功。议论时,如果时间允许,可多请几位同学谈谈看法。

师:王小燕爱生气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生气影响身体健康。

生:生气容易使人得病。

生:生气容易影响同学关系。„„

第三篇:心理教案

走进我们丰富多彩的情绪世界 活动设计的背景: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的指导,情绪心理是五年级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内容。这里面的情绪心理包括了解情绪、控制情感;改变不合理想法、走出情绪低谷;我的情绪我做主。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游戏讨论让学生了解情绪,懂得情绪对我们的影响,并悦纳自己的情绪,还有就是初步了解如何调控情绪。

授课对象:

五年班 授课时间:

十周 教学目标:

1、懂得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悦纳自己的情绪。

2、让学生懂得合理的情绪不合理情绪对我们身心健康的影响。

3、初步了解如何妥善调控的情绪。教学重难点: 了解、悦纳情绪

认识情绪对我们身心的影响 教学方式:

游戏、故事分享、小组讨论启发 课前准备:

ppt课件、图片资料、故事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一)、图片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运动会吗?为什么喜欢?

(2)刚刚结束的亚运会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精彩的瞬间、深刻美好的印象。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亚运会中的一些精彩、动人的场面。(3)看到这些照片,你想说什么?这就是运动会的魅力。比赛场上形势千变万化,观众和运动员的什么也跟着变化?

师:情绪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情绪,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也有不同的情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个《丰富多彩的情绪世界》。(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身边最近发生的热点时事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起学生的兴趣,自然导出课题。

二、思辨探知,初步了解情绪的特点 活动一:猜猜我是谁 步骤:

1、把同学分成小组,每组由教师发给两个写有情绪词汇的卡牌。

2、请小组派代表根据词汇上台表演此词汇所表现的情绪。

3、其他小组同学竞猜该同学所表演的是何种情绪。

4、学生归纳情绪的特点:情绪是多样的;最基本的情绪有喜、怒、哀、惧四种。(课件显示)

教师讲解:喜、怒、哀、惧这四种情绪经过不同的调和,就有了形形色色的情绪,如惊喜、悲愤、悲喜交加、又恨又怕等。

设计意图:猜情绪这个活动设计得非常妙,它有趣好玩,抓住学生爱表演的个性,通过猜情绪词语的活动让学生更深切地明白情绪的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有些情绪之间还可以交汇一齐产生第三种情绪。老师把这些情绪词语贴在黑板上,清晰地呈现出来,初步给情绪归类。活动二:画一画我的情绪彩带

同学们,在上一周有没有些事情或人让你觉得开心、伤心、难过或者生气甚至愤怒的?如果,红色代表喜,绿色代表恐惧,蓝色代表哀伤,黄色代表发怒,你能用这些颜色画出你上周的各种情绪吗?请大家拿起手中的彩笔,描绘出你的情绪吧!步骤:

1、回忆上一周你的情绪是怎样的。

2、把每一种情绪用一种颜色来代表,把你体验到的情绪按顺序画成一条情绪彩带。

3、画完之后在班上展示,并说出情绪彩带的特点。

教师归纳:情绪是多样的,又是不断变化的,有的情绪还具有明显的稳定性。

设计意图:当学生初步了解到情绪的多样性,知道情绪的分类后,通过画自己上周情绪,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情绪。对情绪的了解更进一层。

三、自我建构

(一)明白调整情绪的必要性

1、观察漫画图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些事情会使我们产生各种相应的情绪,有高兴的,有伤心的,有害怕的„„这些情绪是合理的吗?不同的情绪伴随着我们,它们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请大家看图

2、课堂讨论。

(1)王红落选后的不高兴,与小刚听到要去春游的消息后特别高兴,是正常的情绪吗?(2)他们为什么都被老师批评了呢? 在讨论中,教师应引导小学生明白:适度的情绪是人们心理活动的正常反应,是合理的;但任何过度(超出正常范围)的情绪,都会给人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消极情绪。对于消极情绪要会控制和调节,要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3、不合理的情绪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情绪后,让学生就自己身边发生的情绪做分析,看看情绪对我们会有怎样的影响,漫画的形式呈现,会让教学方式显得丰富多样,学生更感兴趣。漫画的具体内容也很贴切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如何调节情绪

消极情绪会给我们带来不良影响。它不但会使我们学习后退,而且会影响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可见不良情绪的危害性多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摆脱不良情绪,走出情绪的深渊,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呢?

1、故事启发

从前,有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草帽,小儿子卖雨伞。两个儿子都很孝顺,照理说老太太应该很开心。可是她却每天愁眉苦脸,为什么呢?原来,雨天的时候,她愁大儿子的草帽卖不出去;晴天的时候,她愁小儿子的雨伞卖不出去,于是她晴天也愁,雨天也愁。后来有一个人告诉她,你可以这样想,晴天的时候,你就想太好了,大儿子的草帽有人买了;雨天的时候你就想:太好了,小儿子的生意一定不错。后来他总是这样想。从此以后老太太就过着快乐的生活。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不错,快乐与不快乐只是一念之差,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往往是海阔天空。

2、调节情绪的方法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调整情绪的方法 汇报、总结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明白了积极情绪和不良情绪的影响后,以一个故事让学生明白“快乐与不快乐只是一念之差,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往往是海阔天空”,激发学生让自己多拥有积极的情绪的动力。这时,再通过小组讨论来交流、分享一些调整情绪,让自己拥有积极情绪的方法。

(三)、总结再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掌握了不少调节情绪的方法。同学们,我真心希望在我们的集体中,人人都是快乐的天使,而且要做为别人排忧解难的天使。不但要自己保持快乐的情绪而且要留心身边的人,并给他们带去快乐。愿同学们永远快快乐乐。

团结就是力量

教育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团结”的含义。

2.在活动中体验并感悟如何团结协作,切身体会到团结协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目标一致、宽容、信任等,学会团结协作。

3.形成“团结互助”的意识,班级成员团结一心、互帮互助、理解宽容,亲如一家。教育重点:

学会如何团结协作 教学难点:

理解信任和宽容对于团结协作的意义。辅导过程:

一、开场:

教师:先请大家做一个小游戏,我们大家比比看谁能最先完成。所有同学起立同时伸出自己的左手(右手统一放到背后),然后各自用自己的左手做拍手(鼓掌)动作,拍手动作的完成过程中要能听到清楚的击掌声,看那位同学能够最先完成。生:好!

师:好,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心语天地!

二、心语广场

师:首先,瞧,这是什么?

生:筷子!师:真有礼貌!筷子先生一会儿就把这秘密告诉你们,下面,我们有请班里力气最大和力气最小的孩子到前面来。

你能掰断这一根筷子吗?

(生很容易就将筷子掰断了。)

(面向力气最大的孩子)你能掰断这些筷子吗?

(孩子使足了劲儿也掰不断)。

师:咦,力气最小的孩子能掰断筷子,力气最大的孩子却掰不断,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一根筷子容易掰断,一把筷子很难掰断。

出现“团结就是力量”

师:团结就是力量,你感受到了吗?(板书:团结就是力量。)通过活动和比较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小小筷子中蕴含的大道理——团结的力量大。初步感受“团结”的含义。)

三、心语故事

师:心语博士听见我们玩得这么热闹,也迫不及待地走出来了!他今天要带给大家一个故事——《天鹅、大虾、梭鱼》。

生读故事。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点什么?

生:不团结会导致失败!

生2:合作的时候一定要目标一致!

师:对,要团结,一定要有一致的目标和方向!

(板书:目标一致。目标一致,)师:难怪中国有古话说,“人心齐,——”。

(边读边悟,启发思考,进一步感悟“团结”的含义。)

师:。一粒砂石,很小很小。可是无数的沙石堆积,形成了连绵不绝的山脉。一棵树,很容易就被风吹倒了。可是成千上万的树组成的大森林,很难被风吹倒。为什么?是啊,团结就是力量。,我们想一想,一滴水,怎样才能永远不干涸?放入大海!

而一个人,怎样才能更优秀,取得更大成绩呢? 答案就是——加入集体!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喜羊羊们之所以屡屡打败灰太狼,是因为他们的团结协作。还有汶川地震中抢救伤员的解放军。

那么同学们,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团结协作的人或事呢?说说看!

四、交心亭

好,我们来做一个休息和放松!玩一个撕纸游戏好吗?每个人都拿起你面前的白纸,闭眼,并按照指示对白纸进行对折,然后进行撕角。最后睁开眼睛将被撕的纸张打开,互相对比下看有什么样的不同。

(做这个游戏,是让大家感受人与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做事的方式也不同,因此在团队中很容易出现不同的意见。所以,我们一定要互相包容。团结就是宽容。(板书))

五、回顾小结

师:这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

生:团结力量大。生:团结要目标一致。

生:团结就要互相宽容。(板书:共同进步)

团结就是目标一致,团结就是共同进步,团结就是信任,团结就是宽容,团结就是拼搏,团结就是力量。

九、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

我们班级的同学和老师,相聚在一起是一种缘分,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只有我们团结一心,才能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学习上也能取得更大进步。所以今天,陈老师把这首歌送给大家,希望我们这个班,成为一个团结、美满的大家庭!

第四篇:心理教案

心灵课堂

如何摆脱焦虑

鹿泉区宜安镇中学 王丽芬

一、主题分析

焦虑属于心理问题,引起的原因可能与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以及自身性格行为因素有关.。焦虑是常见的一种精神问题,人预感到不利情景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紧张、不安、恐惧等综合情绪。特别是学生,焦虑症更是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若得了焦虑症,怎么才能更好的发挥成绩,特别是初三学生马上就要中考,怎么才能在考场上英勇神武,怎么才能超水平发挥呢?所以我们应该克服焦虑症,让自己放松下来。

二、活动目的:

1、懂得焦虑情绪的危害性。

2、知道焦虑产生的原因。

3、掌握一些克服焦虑的方法。

三、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明白焦虑情绪的危害。

2、难点:使学生掌握如何克服焦虑。

四、活动准备:

1、请同学们在纸片上写出使自己焦虑的事情(不记名),并收集起来。

2、制作幻灯片。

五、活动过程:

(一)感悟人生

故事:《焦虑比死神厉害》

一天早晨,死神向一座城市走去,一个人问道:“你要去做什么?”“我要去带走100人。”死神回答道。

“太可怕了!”那个人说。

“事实就是这样,”死神说,“我必须这么做。”

这个人跑去提醒所有的人:死神将要来临。

到了晚上,他又碰见了死神。

“你告诉我你要带走100人,”这个人说,“为什么有1000人死了? 想一想:为什么有1000人死了? 学生分析,交流看法,出示答案。

死神回答:“我照我说的做了,我带走了100个人。焦虑带走了其他的人。” 总结:焦虑比死神更可怕。

(二)故事引领

焦虑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自己的心理状态,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直接联系着他看待外界发生事情的态度,焦虑者往往把事情想得过于负责和困难,又无

来看看帮助你缓解焦虑的寓言小故事,希望你能从中领悟到什么。

《鼠的焦虑》

在撒哈拉大沙漠中,有一种土灰色的沙鼠。每当旱季到来之时,这种沙鼠都要囤积大量的草根,以准备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因此,在整个旱季到来之前,沙鼠都会忙得不可开交,在自家的洞口进进出出,满嘴都是草根。从早起一直到夜晚,辛苦的程度让人惊叹。

但有一个现象却很奇怪,当沙地上的草根足以使他们度过旱季时,沙鼠仍然要拼命地工作,仍然一刻不停地寻找草根,并一定要将草根咬断,运回自己的洞穴,这样他们似乎才能心安理得,才会踏实。否则便焦躁不安,嗷嗷叫个不停。

而实际情况是,沙鼠根本用不着这样劳累和焦虑。经过研究证明,这一现象是由于一代又一代沙鼠的遗传基因所决定的,是沙鼠一种出于本能的担心。老实说,担心使沙鼠干了大于实际需求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事。沙鼠的劳动常常是多余的,毫无意义的。

一只沙鼠在旱季里需要吃掉两公斤草根,而沙鼠一般都要运回十公斤草根心里才能踏实。大部分草根最后都腐烂掉了。沙鼠还要将腐烂的草根清理出洞。

曾有不少医学界的人士想用沙鼠来代替小白鼠做医学实验。因为沙鼠的个头很大,更能准确地反映出药物的特性。但所有的医生在实践中都觉得沙鼠并不好用,其问题在于沙鼠一到笼子里,就表现出一种不适的反映。它们到处找草根,连落到笼子外边的草根它们也要想法叼进来。尽管它们在这里根本不缺草根和任何食物,但他们还是习惯性地不能踏实。

尽管在笼子里的沙鼠的生活可以用“丰衣足食”来形容,但他们一个个还是很快就死去了。医生发现,这些沙鼠是因为没有囤积到足够草根的缘故。这是他们头脑中的一种潜意识决定的,并没有任何实际的威胁存在。确切地说,他们是因为极度的焦虑而死亡,这是一种来自自我心理的威胁。

这就很像是我们现代人了。在现实生活里,常让人们深感不安的事情,往往并不是眼前的事情,而是那些所谓的“明天”和“后天”,那些还没有到来,或永远也不会到来的事。

一般人的当下都是有吃有穿,不愁什么的,甚至没有任何事情能在当下威胁人们。但人们总是为了将来的所需和将来会如何而发愁,这种担心令人感到深深的不安。

这也正像医学界的实验所一再证明的那样,焦虑是使人寿命减短的最大因素之一。因为焦虑与抑郁,紧张和惊恐是互相联系的。它们对人类的伤害超过了许多疾病。人们的许多疾病都是来自焦虑和紧张。

“活在当下”是先哲们一再告诉我们的名言。因为只有“活在当下”才是最愉快、最幸福、最安稳、最科学的一种活法。

我们无论如何不能活得像沙鼠,不能为明天而焦虑,甚至为明天而死去。总

结人的一生,有许多担心都是没有必要的,是多余的。人世无常,其实谁也说不准明天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为明天而活得如此不快和劳累呢!多看一看沙鼠,也许对我们倒是一种意外的提醒。

这就很像是我们现代人了。在现实生活里,常让人们深感不安的事情,往往并不是眼前的事情,而是那些所谓的“明天”和“后天”,那些还没有到来,或永远也不会到来的事。

(三)勇敢面对

1、面对死神的到来,我们应该怎么办?

2、面对焦虑,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整理完善。

首先,要从认知上调整对焦虑的认识。焦虑是伴随人们生活的一种情绪状态,没有一点焦虑的学生是不会有好成绩的。保持适当焦虑对学习和考试有很大好处。要学会与焦虑相处,利用焦虑处理遇到的问题。

其次,学生平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对给予自己积极暗示,写一些鼓励自己的字条。

第三,过于焦虑时,放下手中的作业,依据现有条件或者唱歌、运动,或在专业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做深呼吸放松,或肌肉渐进式放松。

第四,心里积聚的烦恼和忧虑,要抽时间和同学、好友交流,和家人倒苦水,要把内心的压抑及时地宣泄化解在萌芽状态,而不要闷在心里,久郁会成疾。

第五,要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必须适当安排休息时间。

第六,如果心理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应及时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让自己更快地恢复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中。

(四)引导实践

将收集起来的使同学们焦虑的事情,找典型分发到各组,并讨论:

1、分析这件事发生的原因、概率

2、寻找避免这件事发生的方法或途径

(五)定位自己

有位禅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弟子说:咸得发苦。禅师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禅师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水? 你应该做哪种水?为什么?

第五篇:心理教案

《团结合作力量大》心理活动课

作者: 编辑日期:2009-11-10 20:54:21 点击数:

554

团结合作力量大

设计者:王桂素

辅导主题:团结合作力量大

辅导目标:1.通过游戏,使学生明白人际合作的重要性,并愿意在学习、生活中与他人团结合作。

2.在活动中体验合作带来的成功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合作意识和能力。

辅导准备:小品表演、多媒体课件、五个“手指”头套、报纸若干张。辅导方法:游戏、讨论、表演等。辅导对象:四年级 辅导时间:一课时

辅导理论依据:合作和协调精神是学生进行良好人际交往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也是教师在塑造良好的学生班集体过程中必须加以培养和训练的。对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正处于思维、智力发展的自我中心阶段,在集体生活中容易表现出“我行我素”的特征,这些会影响集体的和谐、统一。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小学生顺利走过“自我中心”阶段,让学生尽快融入到集体中去,学会自觉遵守并维护集体生活中的一些基本规则、行为,推进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为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因此,本次活动借助“五指争功”、“同舟共济”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相互配合的基础上来完成游戏,体验合作的快乐、作用,从而培养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并且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

辅导过程:

一、导入——评判台(5′)

1.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在上课前,我们一起去一下评判台,那里出了一点麻烦,要让我们去评评看,现在我们去看看,发生什么事情了吧!(引出小品)

2.小品——五指争功 具体内容如下:

拇指:对人来说,我是最重要的,拿东西时,没有我,什么也握不住、抓不牢。

食指:伸出来我就是一,第一;指路时我就是方向。中指:我站得最高,身体最挺拔、俊美,瞧我多潇洒。

无名指:虽然我没有名字,但你们别小看我,我起的可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小指:我特别善于做精细活,什么缝隙、小洞,我都能钻进去,我最重要!五个手指七嘴巴舌地争来争去,没个结果。3.教师:同学们,看了刚才五指的争论,大家觉得五个手指,谁最重要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吧!(学生讨论)

4.教师请小组代表谈想法,结合学生的看法,教师小结并引出主题。

教师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和我们的五指一样,长短不一,只有联合起来各自发挥优势,才能形成一个有力的拳头,变得更有力量。今天,我们这节心理课的主题就是——团结合作力量大。(PPT显示课题)

二、小小茶话会(10′)

1.教师:刚才,我们去了评判台,现在我们要参加一个小小茶话会,大家想不想参加啊?(学生略)

2.教师:那好,老师告诉大家,今天茶话会的话题与我们的课题有关,那就是:在我们身边,哪些事情需要合作才能成功呢?老师这里给大家列了一下提纲,大家可以看大屏幕。我们还是以小组讨论为主,3分钟后,我们来分享成果。

Ppt显示大纲:学校中的合作--

家庭中的合作---

社会中的合作----

其他的合作-------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的确,在学习上,合作帮助我们战胜难题;在生活中,合作使我们感到快乐;在赛场上,合作为集体赢得荣誉;在创造中,合作让我们分享成功;在游戏中,合作使我们玩得开心!我们的生活真是处处有合作,看来团结合作力量真是大!

3.教师提问:茶话会的上半场,我们已经讨论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它的积极作用,那么,老师想问一下平时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因为不善于合作而导致不良后果的呢?这就是我们茶话会下半场的任务了,下面请大家小组内畅谈吧!(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亲身经历后,大家是不是觉得团结合作对我们的作用很大呢?(学生略)因此,我们做事千万别老想着各管各的,因为这样,往往会给我们带来麻烦。如果大家不相信,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动画吧!

三、观动画、做演员(10′)

1.播放《三个和尚》的FLASH动画,并提问:三个和尚后来为什么没水喝了呢?

(学生回答)

2.教师过渡:看也看了,讨论也讨论了,大家想不想再做一回演员,演一演呢?下面我们请三个同学上台表演一下三个和尚挑水喝的续集,大家想想怎么演让他们能喝到水呢?

(请同学上台表演,时间允许可以多叫几组)

3.教师小结:同学们真厉害,演得太棒了!老师想问问大家,后来和尚是靠什么喝到水的呢?(学生回答略)对了,就是因为三个和尚不分你我,团结合作,才喝到了水。看了,合作需要大家商量分工,共同努力;合作需要大家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合作需要大家先人后己,团结一致。(PPT显示这三句话)

下面,我们全班同学都来体验一下合作带来的成功、快乐,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叫做“同舟共济”。

四、游戏——同舟共济(14′)1.ppt显示游戏规则。

目的:集思广益,团结友爱,创新思维,努力尝试,靠团体力量,克服困难,达成目的。

准备:每7人一组,一组一张大报纸,把大报纸视为大海中的一条船。

要求:7人必须同时站在船上,一个也不能少,必须同生死共命运。成员必须想方设法一起登上“船”,脚不能落在“船”外,并且必须保持3秒钟。

2.学生开始挑战。3.游戏结束。

4.教师:同学们,游戏做完了,你们有什么感受啊?(随机采访各组成员,尤其是成功的同学。)

5.学生交流感受。

五、结束语(1′)

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的心理课也将接近尾声,通过刚才的游戏,很多同学对团结合作又加深了体验。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从游戏中悟出道理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大家紧密团结、密切合作,让我们的班级变得更加团结、强大。老师相信,你们肯定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最后,让我们在《众人划浆开大船》的歌声中结束本堂心理课。

下载医学心理教案-2010(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医学心理教案-2010(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教案

    寻找快乐密码【主题解析】 情绪是人类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我们一般将高兴、喜悦、愉快等情绪称之为积极情绪或良好情绪,而将愤怒、哀伤、恐惧等情绪称之为消极情绪或不良情......

    心理教案

    兴趣爱好 五年级 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生活内容,是非常有有必要的。本节课在“爱因斯坦的故事”“兴趣爱好大调查”的活动中,通过小组讨论,全......

    心理教案

    1.互帮会 教学目的:认识心理承受能力差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不幸,了解当代独生子女的心理疾患及其形成的原因,并认识培养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培养自身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教案

    《我上学了》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上学的意义,引导学生适应并喜欢上学。2、教育学生有礼貌、爱惜新书。3、动手制作课程表,热爱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

    心理教案

    第1课 我是小学生 心育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新的社会角色----小学生;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角色变化,从情感上认识到自己长大了。学会以小学生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提高自我......

    心理教案

    我们都爱问 教学目标: 让孩子们了解问问题对学习的帮助,知道怎么问问题解答问题;能开动脑筋,多问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怎么问问题,解答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开动脑筋,多问问......

    心理教案

    树立对“性”的正确认识 执教时间:2012年9月23日下午第一节学校:横店镇横祥小学 班级:六(2)班 执教者:卢姗姗 科目: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课 科题:树立对“性”的正确认识 教学形式:班主任......

    心理教案

    课题: 《懂得如何竞争》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懂得如何竞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中竞争是必不可少的,竞争是前进的动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