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入情入境,引发三情共振──《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因此,对本文的教学,我的设计是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去想象、去感悟、去练习表达,使学生走近作者,走进课文,进入幻想的境界里。在阅读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在阅读中发展语言,在阅读中激发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领者,要立足教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讨论探究,引发三情(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共振。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解题激凝
看了题目,你们想了解什么?
梳理问题:
1、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
2、是谁怎样把它毁灭的?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增强读书的目的性,为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奠定基础。
二、读文解疑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读课文,并把写作者对圆明园评价的句子划下来。
2、检查读书效果:
⑴ 作者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相机指导理解、品读举世闻名、瑰宝、精华
总结提问:圆明园是
(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归纳板书: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⑵ 激发学生用赞赏的语气读板书。
为下一步深层探究找到了主题,初步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更为学生深层研读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三、研读探究
1、提问:
作者为什么给圆明园如此高的评价呢?你能从书中找到答案吗?
2、学习第二节:
⑴ 抽生读圆明园的布局,其他同学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⑵ 引导生用语言描述画面,用简笔画画画面,渗透对众星拱月的理解,分辨哪是星,哪是月。
⑶ 看图试背本段:
小结:师引述:圆明园如此宏伟,真算得上是一座
生诵: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3、学习第四节:
自由读第四节。小组讨论圆明园为什么可以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⑴ 从文物跨越的年代,文物的类型来理解作者的这一评价。
⑵ 结合最珍贵、奇珍异宝这些字眼理解想象作者的这一评价。
小结:是啊,馆藏如此丰富,文物如此珍贵,圆明园确实是
生诵: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4、学习第五节:
⑴ 自由读第三节,说说能从文中知道什么。
⑵ 教师引读:
圆明园中,有也有有也有,园中许多景物还有许多文物园中不仅有还有
⑶ 课件展示买卖街、山乡村野、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
⑷ 把最感兴趣的景观想象具体并描述出来或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⑸ 假如你就漫步园中,看到眼前的美景,你想发出什么样的感慨? ⑹ 请同学们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慨表达出来吧,品读──引读──想象读──配乐读。
小结:师述:圆明园中汇集了中外风景名胜,像是幻想的境界,怪不得作者称圆明园是
生诵: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以上对二、三、四节的学习,让学生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为载体,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为手段,潜移默化中产生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三情随之和谐发展。
过渡语:(低沉而缓慢地)然而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厄运降临到了圆明园的头上。
5、学习第五节:
⑴ 边读边用笔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做批注,把不理解的问题找出来。
⑵ 老师读1~5句,重读闯进、统统、实在、任意,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描述。
⑶ 面对这样的场面,你头脑中蹦出了哪些词语?
罪不可恕、残暴野蛮、贪婪无比、虚伪狡猾
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再读这一段。
⑷ 梳理疑问:
侵略者为什么胆敢在中国的土地上如此为非作歹?
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让学生读中感知、读中感受、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感召。
三、总结升华
过渡语(悲痛的):圆明园,这一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这一当时世界上最大博物馆和艺术馆,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灰烬。引读第一自然段:它的毁灭给祖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所以作者说,圆明园的毁灭是──
(生齐读第一段。)
回扣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对不可估量有感性的、具体而全面的理解。
1、出示课件: 圆明园的残痕断壁。
问:假如此时你正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什么?
小结:
是啊,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要时刻记住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让我们举起右手面对圆明园的废墟宣誓: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至此,老师、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在三情共振中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2、结合上一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题次,我们看这篇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3、课外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辩论赛:圆明园该不该修复。
第二篇:入景,入情,入境
入景,入情,入境
—浅谈古诗文解读的深度与广度
李群山 三洲镇中心小学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光彩夺目。几千年来,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以至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无数杰出的诗人和他们留下的无数千古佳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诗文亦是如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该如何使学生从古典诗文中感受到是的魅力呢?我认为解读古诗文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个人见解。
例文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走进作者,了解时代背景
李白一生七次游历宣城,而这首诗作于761年秋。这是李白最后一次游宣城,那时李白已经60岁了。离开长安后,他经历了十多年的漫游。长期漂泊的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更是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倔强、豪放的李白通过大量的游历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文。《独坐敬亭山》正是诗人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是作者想
大自然寻求安慰的真实写照。
更多的了解李白,还看他的另外一首七言绝句。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豪迈,一个意气风发的李白,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正当壮年,风华正茂,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写下了这首名篇。
我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的是一幅气势宏阔,极富动态美的壮丽画面。尤其是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两首诗中“孤”字给人的感受并不孤独。《独坐敬亭山》中的“孤”表现的是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他的内心是消极的。而《望天门山》中的“孤”表现的是一种高大的形象,“帆”不是远去的,而是“日边来”。日出东升,与太阳同光辉,好一幅气派的画面,好一个雄心壮志的李白。
时过境迁,同一个李白,却创作出了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内心世界的作品。只有跨时间的了解李白,了解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了解诗意。
二、抓住意象,进入意境
“众鸟”“孤云”看似写景,却融情于景。“众鸟”不是“鸟”,乃世间名利之辈,而如今都得意高飞离去,“孤云”不是“云”,乃世间隐逸之流。我李白倘若与世俗不容,亦可以有隐逸的世外高人与我交谈。然而,高人亦是“独去闲”。名利之辈离我而去,隐逸之流也
离我而去,此时此刻的李白能不孤独吗?
同时代的诗人,李白的好友杜甫写作这样一首诗: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初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幅色彩艳丽,富有动感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语调清新,很难让人想到作者此时已年近五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下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真正道出了诗的意境。这两处景色并非实景,而是作者想象的幻化出来的景象。“东吴”不是东吴,而是诗人杜甫想念已久的长安。自己的壮志难酬,才华得不到施展,抱负难以实现,却又不能直言相告,只能寄情于自然,诉说自己的苦衷。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作者当时的心情有所好转。故前两句诗的语调轻快,景色明丽,但是,时局的稳定并没有改变作者仕途,明亮的笔调下却又隐藏着淡淡的愁。
李白与杜甫不仅是好朋友,处于同一时代,而且都经历的“安史之乱”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诗中,不同意象中,都能体会到不同的愁。
三、走出意境,深入作者内心,理解诗文背后的意义
在经历的风风雨雨后,诗人李白疲倦了,厌恶了。既然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那我就寄情山水,与山水为伴。如今身在敬亭山,看
世间名利之辈熙熙攘攘,看皇族权贵荒淫腐朽,看自己人生不得开心颜,李白不再有年轻时的豪气和雄心壮志。此时的他已超然物外,俨然一位世外之人。再看看这座敬亭山,空灵、纯净、寂静。山中之景便是李白内心之境,李白的身与山中之景浑然一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的李白与山两两想看,视为知己,将自己的身心托付给大自然。
和李白有着同样遭遇的苏轼曾经写下这样一首诗: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所写下的。前两句诗看似写景却又在说理,告诉人们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然而,只是这样吗?不是。庐山不再是一座山,这座山代表是官场这个大的环境。正是因为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就不一样,所以才导致人们的意见不一致。矛盾由此而生,当初的苏轼不明白才有了现在身处庐山的苏轼。而被贬之后的苏轼在庐山之中恍然大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知是苏轼看透了官场的感悟还是知道自己永远也看不透的无奈。不过,这首诗中所透露出来的不得意却是路人皆知。
年轻的李白和晚年的李白让我们见证人生的变化无常,心里不由
生出无尽的悲凉。李杜的两相呼应让我们看清时代的腐朽与破败,心中不免对二人的遭遇深深地同情。而苏轼又一次的演绎了一段让人心痛的历史。四首古诗不仅阐明的作者的内心,更是渗透着对人生问题的思索:人与人、人与自然。如果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去欣赏诗文,我想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诗人的内心,还有民族的精神。
第三篇:朗读感悟 入境入情(马陵山)
朗读感悟 入境入情
我国的古诗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它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古诗,这些古诗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意境深远,感情浓烈,音韵优美。但由于古诗创作背景的独特,学生学习时空的距离,“情感态度”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教这类课文,才能让学生品出诗的韵味,走入诗的意境,深刻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古诗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呢?下面就以《示儿》为例,谈谈本人在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是怎样进行古诗教学的:
一、导入释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很重要。一般来讲,一首古诗的诗题就是主要内容的简要概括,理解了诗题,也就抓住了该诗的主要内容。教学开始时,我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导入:“你知道南宋诗人陆游写的哪些诗?”生背后,我用悲壮、深沉的语气,结合《示儿》写作背景揭示课题:“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为了杀敌报国,他弃文从军,然而由于朝廷腐败无能,面对金兵犯进,却投降求和。陆游多次主张抵御外敌,反被罢职。直至1210年,也就是陆游86岁临终时的时候,南宋大片国土还被金兵侵占着,此时,陆游已是苍老体弱,驰骋沙场杀敌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弥留之际,他写下了一首爱国诗—《示儿》”。板书课题后释题:“‘示儿’就是告诉、嘱咐儿子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诗题发问(师重点保留这一问题:陆游在诗中告诉儿子一件什么事?嘱咐儿子什么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使他们一开始就积极、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简介历史背景也为下面理解诗意,体会作者“但悲不见九洲同”的思想感情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朗读理解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学习离不开读,古诗更是如此。反复朗读,才能品出诗的韵味,才能理解诗意。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带着上述提出的问题反复朗诵古诗,自己试着理解诗意,然后通过质疑,提出不理解的词,引导学生同桌
或小组合作进行讨论,解疑:先说说“空、悲、定、无”的意思,再说说诗句大意。最后让生集体交流,并概括回答上述提出的那个问题。这样做,使学生积极讨论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快理解诗意。
三、品读感悟
新课程新理念指出:“要活用课文。即年段不同,古诗教学的重点就不同,低年级是读读背背,中年级可以理解一下诗句,高年级则要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这一步是古诗教学最重要的环节。诗意初步理解后,教师还要抓住诗句中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根据诗意去朗诵、品味、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示儿》这首诗里,作者没有刻意遣词造句,只是形象地运用“悲、告”二字把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洲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他的这种爱国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所以学生在朗诵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中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你体会到什么?”学生通过反复读、悟,深深体会到诗人临终前既没考虑金钱,也没考虑妻儿,他明知万事空,却为看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悲伤。一个“悲”字就表达出了诗人那浓浓的爱国情!
如果说“悲”字写出诗人毕生的心事,一个“告”字则写出诗人坚定的信念—相信中原一定会收复。接着,我又让学生反复诵读后两句,引导学生再次思考:“等到北定中原时,诗人早已离开人世,他怎么知道中原会被收复?这首诗中还有哪一点让你感动呢?通过读,学生由“告”字深深体会到诗人坚信祖国必统一的信心。最后引导学生以“悲”字为感情基调再次感悟和品读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感。至此,学生不仅体会到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热忱,也学会了通过重点字词赏析古诗的方法。
四、入境体验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我们:“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通过于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入境进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示儿》是一首千古传颂的爱国诗,情意真切,语句流畅,是对学生
进行爱国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先引导学生看图,结合诗意,根据老师的提问:“陆游临终前是怎样嘱咐儿子的?”想象陆游嘱咐儿子时的语气、动作及嘱托内容,然后用上
一、两句开场白作引子,说说陆游临终时嘱咐儿子的情景。例如:“想到金兵践踏国土,自己即将离开人世,再不会有杀敌报国的机会了,病卧床榻一段日子的陆游感到悲伤和遗憾。他让儿子扶他靠在床头坐下,然后手指远方,喃喃地对儿子说:“……”从而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想作者所想,感作者所感……然后针对香港、澳门已回归祖国,但我们的宝岛台湾还未回到祖国的怀抱,以陈水扁为首的台联党却妄图搞台独来分裂祖国这样的时事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使学生懂得:渴望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是世世代代人们的强烈愿望。
通过联系实际,渗透了德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入情入境,水到渠成,既然就会读出诗人那强烈的爱国热情。最后我们训练学生有感情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四、联系积累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我们在讲古诗的时候,并不能单纯的只讲一首,应联系其他与之内容相关的诗一些欣赏。例如:学《示儿》这首诗,学生知道了这首诗是通过写诗人告诉儿子令自己悲伤的事,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好消息”告诉他来表达诗人爱国主义情感,我们可以联系也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诗来简单欣赏、背诵。师出示陆游所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入东海,五千仞山,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写的是当年南宋的大好河山被金兵侵占着,那里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多么盼望军队能早一点收复失地呀,然而一年,一年过去了,还没有一点消息。写出了人民对朝廷的失望,表达了诗人盼望早日收复失地的愿望。师简单介绍诗意后,让学生用同背诵《示儿》一样的语调有感情诵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下的古诗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诗题,即全诗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朗诵、品味、感悟,这样才能提高古诗的教学质量。
第四篇:《圆明园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洪洞县东街小学 狄建丽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短小却又优秀的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还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文章构思巧妙,把圆明园的辉煌放在毁灭中写,题眼是毁灭,文章重点却写辉煌。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注意力持久,同时,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信息技术条件下实施教学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圆明园已经不存在了,当今学生对圆明园知之甚少,凭借书本的文字,学生比较难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当时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过程。但现在的学生,很多同学家里有电脑,学校有校园网,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是比较好的。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情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让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会较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探究意识。②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难点:①在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下,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匠心。【教学设计思路】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要多读、多想、多体会,获得真切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提高学生整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本篇课文虽语言简洁,但内容距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头脑中缺少文中所描绘事物的表象,课文的优美词藻在他们眼中也就成了单调、抽象的符号,尤其是学生对那些名园景观知之甚少,学生很难由文字描述展开想像。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产生与发展的规律,依据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来设定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方案就旨在通过创设一个信息量大且极具感染力的网络环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自身感悟、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下,课内外相结合,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加工信息,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鉴于文章语言精练,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展想象,以读促学来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英法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媒体设计思路】
圆明园已经不存在了,学生难以从文字中想象昔日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为了弥补学生认知上的不足,我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前,做了大量《圆明园的毁灭》相关的演示文稿,图片资料,文字资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浏览,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在图、文、声、像等多元信息的共同作用下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由这些感性认识深入到对文章中心的感悟。同样,我还要求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外在家里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的资料,在第三课时,我还指导学生分组把自己和老师提供的资料制作成演示文稿,并评比交流,这样课内外相结合,师生相结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相结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比单纯的学文明理好多了。【教学方式】
1.注意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卡在信息技术下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让学生在多向交流多形式交往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
2.突出读的训练。整节课,让学生在多形式、多次数的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领悟,提高学生的品味感悟朗读的能力。
3.尝试课内外相结合,学生除了浏览老师提供的资源外,还可以交流自己活同学搜集的资料,更大限度地体现课内外相结合,丰富资源,提高学生的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更主动地学习。【教学准备】
1.教师: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提供学生学习的资料库。
2.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自主研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明确主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万园之园,它曾经是那么的美丽辉煌,然而,八国联军的一把淫火,却使它毁于一旦,成为一片废墟!
同学们,我们应带着怎样语气读圆明园?怎样的语气读毁灭? 【设计意图:通过带着不同的语气读课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一句话归纳圆明园,提出“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的主题,同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感受辉煌,激发爱国情感
(一)细读课文2——4自然段,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过渡:为什么作者说圆明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昔日辉煌的圆明园。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你那双会发现的眼睛去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圆明园的辉煌?
㈠、布局美
1、同学们,这样一座既伟大又奇特的圆明园到底有着怎样的布局?齐读第二段
2、理解:众星拱月
(课件:众星拱月示意图)(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课件标示出三园及周围的小园,弄清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小园的分布情况,进而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分辨哪是“月”,哪是“星”?)
3、是啊!圆明园不愧是万园之园,所以我们由衷的感慨!
(出示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二)建筑美
过渡:圆明园不仅布局独特,还有众多精美的园林建筑,圆明园中真有这么美吗? ⑴、师引读(课件: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设计意图:这个长句子是本课课文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教学中通过图片和朗读的指导,充分让学生理解园内景观的风格各异、千姿百态,从而接受思想美和语言美的熏陶。】
⑵、圆明园中真有这么美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现在老师带大家去领略一番吧!(配乐出示建筑图片)【设计意图:浏览园内景观的感受和上文相对应的景观结合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利用各种画面,配上优美的旋律,以及动情的语言描述,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景观之美,还能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⑶、圆明园如此的精美,漫步园内,有如(出示句子: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
流连其间)
(
(4)训练说话:(出示课件:A、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各异:有()也有();有(),也有()。圆明园中的许多建筑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
圆明园中的许多景物都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来描述所收集到的景观的景色,既避免了教师讲解的枯燥性,节省了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5)看了这些,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出示句子: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设计意图:昔日的圆明园巳不复存在,它的宏伟壮观只能通过文中的文字去品味、去想象,适当地拓展课外的资料,可以丰富文本的内涵,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的宏伟景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产生对圆明园的喜爱之情。】
(三)文物美
过渡:圆明园布局独特,建筑精美,让我们看看文中向我们介绍了那些珍贵的文物?(出示句子:圆明园中不但 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自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理解:上自-——下至。
2、这2500年,圆明园内所拥有的文物有多少?就让大家开开眼界。(出示:文物图片)
3、出示资料:
2000年,圆明园“国宝四首(牛首、虎首、猴首、猪首)在香港拍卖,中国保利集团用9000多万元人民币购买下来,而这4个头像只是圆明园中珍宝的九牛一毛啊!据专家统计,圆明园内的宝物不少于150万件。园内栏杆上面,每隔二三十米的地方,都放着美丽的景泰蓝花瓶,插着珊瑚、玛瑙、碧玉和其它宝石所仿制的花朵。玉器、书籍、毡毯、图画、景泰蓝物品等等,周围的桌子和茶几上,摆着最精美的景泰蓝、瓷器和珐琅质的瓶子和杯盏,镀金的和纯金的钟,你能想象到的一切东西,这里都应有尽有。法国作家雨果赞美圆明园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设计意图:圆明园内的文物价值到底如何,通过找重点词句理解和课外资料的阅读,让学生为祖国有这样优秀的灿烂文化而感到骄傲、自豪。同时“爱之深,恨之切”,为下文帮学生产生激昂悲愤的情绪埋下伏笔。】
4、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当之无愧的说:(出示句子:圆明园是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三、感受毁灭,产生悲愤情绪
过渡:可这样一座由无数能工巧匠付出了几个世纪的辛劳而建成的圆明园,这样一座收藏着无数奇珍异宝、堪称当时世界之最的博物馆、艺术馆,却在几天之内化为灰烬,1、读读第五段,边读边划出法西斯毁灭圆明园的证据。(出示句子: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
2、面对强盗,满清政府只顾逃命,让这座经过6个皇帝苦心经营的园林在熊熊烈火中苦苦呻吟,让我们去看看那惨不忍睹的一幕吧!(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像)
3、看了这一录像,你想说什么?
4,大火连烧三天的结果是什么?(出示句子: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成了一片灰烬,从此圆明园没有(),也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不仅没有了(),还没有了()。就连上自()没有了,下至()也没有了。)
5、就这样,曾经的灿烂化为灰烬,曾经珍藏着的奇珍异宝一抢而空,这是为什么?
师小结:对,就因为我们贫穷,我们的政府腐败无能,贫穷就要受欺压,落后就要挨打,所以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在大火中化为灰烬。它的毁灭(出示句子: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设计意图:当学生为祖国的灿烂文化感到骄傲时,播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电影片段,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激起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了解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原因,激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明确责任,升华主题
如今,风风雨雨过了一个多世纪,圆明园的废墟依然屹立在那里,它记载着满清政府的昏庸无能,记载着帝国主义烈强在中国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奇耻大辱,为了不让历史重演,让我们牢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激励孩子们的语言:贫穷受欺压,落后就挨打!国盛则园兴,国衰则园毁!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出示句子: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有三巧:
1.结构明了之巧。此板书使文章结构一目了然,详略、重点也清晰可见,文章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也有反映。真可谓一石三鸟,颇具匠心。2.浓缩提炼之巧。文章的大部分篇幅是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板书浓缩每段的重点,提炼作者的“良苦用心”:将圆明园的过去写得越美,越能激发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
3.板书勾通之巧。板书就像一座桥,它有机地把课堂、学生和老师联系在了一起。正是这三“巧”,使合作的快意、感悟的真诚和阅读的快感融为一体,升华为一种难以忘却的阅读体验。)
第五篇: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技巧:入情入境才有“滋味”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技巧:入情入境才有“滋味”
国考面试技巧: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提供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辅导资料,包括国考面试热点问题、面试礼仪、面试着装、面试题目、面试技巧和注意事项等免费面试复习资料。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广大参加国考考生整理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技巧:入情入境才有“滋味”。
现场模拟是面试中常考题型之一,因为这种题型不仅考察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考察考生对工作、生活的体验。所以,获得高分的关键是:把自己真正融入情境中。中公教育专家在此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例题】你是办公室主任,你们办公室墙上贴着“禁止吸烟”四个字,但午休的时候仍有两位老同志在办公室吸烟,作为办公室主任,你该如何劝说他们不要吸烟,请把考官当作老同志进行现场模拟。
我们来看看并体会两位考生的不同的作答: 考生一: 老王、老李:
你们都休息好了吧,我还有点事儿要和你们说一下,其实也没有多大的事儿,就是想提醒你们一下,办公室里最好不要抽烟啊。你看我们办公室墙上明明已经贴着“禁止吸烟”几个字了,你们还在办公室抽烟,领导看到了不好吧。另外,我们办公室还有很多不抽烟的年轻人和几个孕妇,让他们抽二手烟也不大好吧,所以,还是希望你们不要在办公室最好不要抽烟。
考生二: 王老、李老:
工作累了吧!一上午就看见您们忙里忙外,都没停过。并且,这段时间咱们单位的工作繁重、压力大,也辛苦二位了!在咱们局你们俩可是顶梁柱,可要注意身体啊!老王,你看,你还在抽烟,前几天在路上碰到嫂子还跟我说你还在咳嗽吃药呢,让我在单位看着你别抽烟,在我办公室抽开了,回头嫂子该找我麻烦了啊。老李也是一样啊,上周的体检报告昨天已经拿到了,等会给你们,医生特别嘱咐说几位老同志一定要注意不要喝酒抽烟,里面就有你呢,所以要保重身体啊,咱身体都不比年轻人了。我这有刚从我侄女那儿得来的两罐普洱茶,养生还解乏,你俩试试!
【中公点拨】
如果你是抽烟的老王或老李,办公室主任跟你这样说,你觉得哪一种说法更能让人接受呢,明显第二种说法胜出。他们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很简单,既然是现场模拟,也就是说你在生活中碰到这种情景怎么说话,在考场上就怎么说,最根本的就在于要让人觉得你的回答能够符合当时的情境,更契合生活中的做法。
在生活中劝服年龄较大的人时一定要委婉,毕竟老同事年龄大好面子,所以不能太直接。比如开头最好能说一些其他的话题拉近关系,而且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的理由一定要合理。题目中的第一种答法太直接让人难以接受,甚至会引起对方反感,但第二种答法从关心对方的健康入手,换位思考,让人更容易接受。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在现场模拟题中,考生一定要“入情入境”,设身处地地思考在现实情境中如果碰到这种情况该注意些什么,包括说话的内容、语气、语速等各个方面。考生要多去观察、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样才能在考场上回答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