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词三首《渔歌子》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教材依据
《古诗词三首》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设计思想
《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在设计中,笔者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借助古诗词这一教学素材,运用自读、想象、讨论、叙述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则通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二)过程与方法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3.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诗情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这幅美景说出来,老师就把它画下来,好吗?
依次板书三组词语: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先分别想象、描述三幅画面,教师作简笔画,再请学生看图把三组词语连起来想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并通过教师的简笔画再现出来,既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埋下伏笔。
二、理解课题
1.有一位叫做张志和的唐代诗人也看见了这么一幅美丽的情景,于是写下了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和诗人)
1)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第一课曾学过一首词《忆江南》,谁来说说什么是词,它有什么特点?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词的特点。
2.了解作者。
1)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诗人生平及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铺垫。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试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词意。
2.自主品悟
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觉得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③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④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①小组派代表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重点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板书:悠闲自在)
③学生自愿感情朗读自己觉得写得美的诗句,并说说这句诗写得好在哪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议,老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出渔翁悠闲自在的感觉。
5)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青山,渔舟,白鹭,红桃,青色箬笠,绿色蓑衣,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诗人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3.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1)播放配乐flash情景动画,学生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背诵。
3)指名试背,师生接句背诵,男女生比赛感情背诵。
4)全班配乐背诵,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后通过反复吟诵把体会到的诗情表现出来,并结合配乐情景动画进一步进入诗境,引起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动画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过故人庄》、《忆江南》。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的动画及收集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在把握古诗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
1.借想象互动。把学生带入古诗词境界,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是该课的一个重点。上课伊始老师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让学生边想象边组织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既发展了语言,又为后面理解诗意作好铺垫。在理解诗意后又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想象,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画面互动。《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这首词不仅有鲜明的山光水色,还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通过让学生想象画面,简笔画再现画面,配乐再现情景,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展活动中又通过展示情景交融的动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的目的。
3.借音乐互动。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教学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手段。在欣赏诗词情境动画时,在朗读、背诵、想象的时候,均选用了优美的古筝曲以激发学生无边的遐想。
4.借吟诵互动。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年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师在课中通过范读、自读、小组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情,悟诗境。
第二篇:23 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出来,默写生字。
2、能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并书面描述出来。
3、通过品诗句扩展阅读,体会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怀。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背诵这首古诗词,能默写。【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揭趣,引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词,作者张志和。(板书:张志和)你们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学生猜测)
师: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取的。16岁,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官,并且赐名张志和。(课件出示)他的原名叫做张龟龄。猜猜他爸爸为什么给他取名张龟龄?(学生猜测)师:父亲希望他像乌龟一样长寿。我们今天要学习他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渔歌子)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词,叫《江南春》。词和诗不一样,词是长短句。《渔歌子》表示这样的固定格式,文人再把词填进去。
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忆江南、渔歌子。看到这个词牌名会想到什么?(渔人、唱歌等)
二、读词,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词。师: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至少读3遍,读得字正腔圆。(学生自由读文)
2、指名读词。
3、学习生字。
师:你们看,这首词里漏了几个字。
西()山前白()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清箬(),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学生写生字3遍。提示写“鹭”字漂亮的诀窍。上面小一些,宽一些。课件出示:多音字“塞”
三、品诗,想象画面
1、说画面。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诗词中有画,画中有诗词。张志和这首词中画了什么?拿起笔,把它画出来。(学生动笔画圈)
师:诗中画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圈画有关词语。引导学生抓住一个词语展开想象)
预设:(课件出示①:展示一组图片——山前白鹭、桃花流水图)
西塞山:在云雾的笼罩下,朦朦胧胧。或者是西塞山郁郁葱葱,如同披上了巨大的风衣。
白鹭:一群洁白的鹭鸶鸟展翅飞翔在蓝天。
桃花:桃花张开了粉红色的笑脸,远远看去,如同彩霞一片。流水:湖水清澈见底,如同碧绿的翡翠。
斜风细雨:风轻轻地吹着,雨儿编织着细丝飘飘洒洒。
鳜鱼肥:鳜鱼在水里欢快畅游,有时还扑腾跳出水面欣赏美丽的景象。师:意境中感悟“不须归”——读“斜风细雨不须归”,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预设:鳜鱼肥中感悟“不须归”,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品读第三、四句词,感受春景的宁静之美。(板书:悠然自得)
2、写画面。(配上音乐)你们说得真好。抓住了词中的一个景象展开想象。从你们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们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提高一些要求,用心写下一行或者两行诗句中的画面。
3、一人读自己写的画面情景,其他同学附和着读词的内容。
预设: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鳜鱼悠闲地游来游去,好自在啊!——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四、拓展,品诗情
1、体会诗情。
师:这么美的景色,张志和当然不想回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他的哥哥张松龄,担心他被雨淋坏了。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于赋歌》来了.(课件出示,老师范读;再配乐和画面范读)
《和答弟志和于赋歌》张松龄
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学生自由读两遍)
师:会读不是本事,读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狂风暴雨且须还)
师扮演哥哥,学生扮演弟弟整待对读,整句对读,“且须还”与“不须归”对读。
师:因何不归?(出示:张志和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做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师:张志和根本就不是钓鱼的,他钓鱼不放鱼饵,你们说他是来干什么的?(板书:悠闲自在)
师: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钓来清闲、适逸。哥哥干脆给他修了几间茅草房,周围花竹掩映,环境优美,让他在那里沿溪垂钓。他太爱这样的生活了,他还想让自己在这里成为长生不老的仙人呢。让我们再来诵读。
2、指名读背(根据板书背词).五、延伸,再积累
1、延展积累。
师:这首词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很多诗人都向往这样的悠闲风光,都希望像他那样寻求仙境,诗人徐俯来寻找张志和了!(音乐,)
《鹧鸪天》徐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轼也来了:
《浣溪沙》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诗人黄庭坚来了:
《鹧鸪天》黄庭坚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若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张志和当年垂钓的地方(出示照片),那里就是现在浙江省湖州。那美丽的山光水色令人流连忘返。我们也去看看。(学生再读全诗)
2、默写古诗。教学反思:
第三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和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1)回顾上册书的三首诗词和古诗新唱的视频。
(2)预习。
(3)制作课件和小练笔的特色稿纸。
(4)印好自主学习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主学习出色的同学以及小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篙、棹”,会写“牧、蓑、遮”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牧童、蓑衣,掌握
多音字“铺”。
2.学习《牧童》和《舟过安仁》,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词句的意思和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1)学案预习。
(2)指导学生朗读古诗,强调韵律、节奏和语调。
(3)制作课件和小练笔的特色稿纸。
(4)印好自主学习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主学习出色的同学以及小组。
课前三分钟
1、看拼音写词语
mù tónɡsuō yī
()()
2、选词填空
埋怨抱怨
事后,他()自己考虑不周到。
他老是()别人对他不尊重。
必须必需
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蜜()在一百万朵花上采集原料。
他买了一些学习上()的用品。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
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
你们的影子。
二、讲授新课
1.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
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3.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
三、总结课文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
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
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四、课后练习
1.按要求完成古诗词练习
默写《牧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两句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舟过安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两句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至少一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媪、剥”,会写“醉、媚、锄、剥”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鸡笼、莲蓬,掌握多音字“乐”“剥”。
2.学习宋词《清平乐·村居》,理解词的内容,掌握词句意思,想象词描写的意境,体
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词句的意思和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1)学案预习。
(2)指导学生朗读古诗,强调韵律、节奏和语调。
(3)制作课件和小练笔的特色稿纸。
(4)分发印好的自主学习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主学习出色的同
学以及小组。
课前三分钟:
1.在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下打“√”。
醉里吴音相媚(méimèi)好,白发谁家翁媪(wēnǎo)?
最喜小儿亡(wúwáng)赖,溪头卧剥(bāobō)莲蓬。
2.辨字组词。
牧()蓑()遮()醉()媚()锄()
枚()衰()庶()碎()楣()助()
一、复习导入
1、诵读并抽背前两首诗
2、检查诗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的意思。
二、讲授新课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词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说说这首词作者最着力描写哪个孩子?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
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四)议深情
请学生说说这首词传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课文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
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四、课后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清平乐•村居》()茅檐低下,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白发谁家翁媪?大儿______________,中儿_______________,最
喜小儿_________,溪头卧剥莲蓬。
2.这首词是宋代词人()写的,它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描绘
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和()。
3.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写句子的意思。
(1)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怪生:遮:
诗句的意思是:。
(2)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赖:
诗句的意思是:。
五、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进行读书交流。
2.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古诗词三首》学案
预习步骤
1.了解诗人生平,搜集与诗词有关的信息。2.自由读全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边读边画出诗歌的节奏。4.自学生字词语。
5.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6.诵读全诗,发挥想象,这三首诗词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7.资料链接: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唱歌,故唐、五代时多称“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词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为上、下阕。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课前三分钟
第一课时:
1、看拼音写词语
mù tónɡsuō yī
()()
2、选词填空
埋怨抱怨
事后,他()自己考虑不周到。
他老是()别人对他不尊重。
必须必需
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蜜()在一百万朵花上采集原料。
他买了一些学习上()的用品。
第二课时:
1.在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下打“√”。
醉里吴音相媚(méimèi)好,白发谁家翁媪(wēnǎo)?
最喜小儿亡(wúwáng)赖,溪头卧剥(bāobō)莲蓬。
2.辨字组词。
牧()蓑()遮()醉()媚()锄()
枚()衰()庶()碎()楣()助()
课中练习
1.学习《牧童》:
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这句诗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铺”、“六七里”,让你感觉到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从“弄”字,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⑵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
会是怎样归来呢?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
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⑶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把他读出来,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2.学习《舟过安仁》:
(1)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①“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
像看到了什么?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
问? ②“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怪生”一词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2)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诗人喜欢他们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
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3.学习《清平乐·村居》
(1)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
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 卜算子咏梅”、“清平乐”„„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2)自由轻声的读这首词,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词句子意思。
(3)把诗句补充完整,让我们认识更多的“小儿”。
A,飞入菜花无处寻。B.儿童散学归来早。
C.蓬头稚子学垂纶。小练笔
选取《清平乐 村居》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
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比如表演、实物投影等和大家交流。A组:(能写通顺就可以了)B、C组:(能用上好词好句写具体、写生动.)
课后练习
第一课时:
1.按要求完成古诗词练习
默写《牧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两句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舟过安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两句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清平乐•村居》()茅檐低下,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白发谁家翁媪?大儿______________,中儿_______________,最
喜小儿_________,溪头卧剥莲蓬。
2.这首词是宋代词人()写的,它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描绘
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和()。
3.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写句子的意思。
(1)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怪生:遮:
诗句的意思是:。
(2)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赖:
诗句的意思是:。
第四篇: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课前预习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 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地。许多诗人在此流下千古绝唱的诗句: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宋代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件展示诗句)而其中最为人们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整体感知,直扑重点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4.指名答。(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5.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5.指数名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 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的高山。
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12.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
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分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引导从课题的船停靠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4.学生上台指明。(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钟山: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他是在那儿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个故乡。
7.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8.指名答。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
9.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生答: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让“万千宠爱于一身”,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不要放过这么优秀的诗篇,赶快背下来吧。
第五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A、B案)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B 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背诵,积累语言
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渔歌子
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