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2:0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芝罘区祥发小学 梁娟娟

【教学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此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锤炼历来被人所称道,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这首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这首诗,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选编这三首诗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诵读,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运用学习方法,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感受游子心境

播放音乐,谈话:导读课上,老师带领我们走进了第六单元的学习,还记得单元主题是什么吗?(浓浓的乡情)

1.[出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每一位游子发自内心的声音。

2.让我们合作读读这些饱含浓浓乡情的诗句: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读了这几句诗,游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是啊,这就是游子。(指屏幕)他们久在他乡,寒灯下孤独一人,心中那份浓浓的乡愁,全都化作了相思泪。一起读。

5.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第六单元的《古诗词三首》,去感受游子心头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游子思乡)。

6.谁来有板有眼地读古诗词三首。(不出示)

(1)你读《泊船瓜洲》。(读快了提示:读古诗要慢一点,沉一点)(2)你来读《秋思》。

(3)我们一起读《长相思》。

7.读得既准确,又富有节奏。三首古诗词中,哪一首最难学?——异口同声《长相思》。那我们就迎难而上,先学习《长相思》。

二、学习《长相思》,风雪征途路,游子夜无眠

(一)导读课上,我们知道了“长相思”词牌名,《唐宋词鉴赏词典》是这样介绍的,谁来读?

[资料袋] 长相思:词牌名,36字。上下阙各四句。前人多用以写人的思念之情,始见唐代白居易词。——引自《唐宋词鉴赏词典》

(二)那在这首《长相思》里,纳兰性德思念的是什么? ——故乡(故园)怎么知道的?故园(就是):故乡。——乡心:什么是乡心?思念故乡(家乡)的心。

(三)纳兰性德是在什么情况下思念故园的呢?词的上阕,谁来读?一起读——

1.读着读着,(板贴:读文字想画面)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从哪里读出来的?“山一程、水一程”

2.只经过了一座山,一条河?

——他们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千山万水。

3.他们经过了——出示:崇山峻岭、千山万水(学生读),可谓是——出示:山高水长,长路漫漫,这就是“山一程、水一程”。

4.作者为什么要跋山涉水、向山海关行进呢?走进作者的写作背景,可以帮我们更好地学习古诗词。谁来读读资料袋的内容?(资料袋:康熙(xi)21年,康熙皇帝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ji)祀(si),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驾出征。千军万马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将士们初春时节出发,如今已是寒冬。)

5.孩子们,想象着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艰难挺进的画面,我们一起读。

7.现在你是否可以体会出,纳兰性德是在什么情况下思念故园的?——在艰辛、疲惫、劳累(离故乡很久)的情况下思念故园的。

8.旅途如此艰辛,让人疲惫。可为什么深夜千帐,却帐帐灯火通明?(思乡之心,难以入眠)想象着白天行军和夜深千帐灯的两幅画面,谁能读出画面的不同?请你读,语气为什么变轻了?就这样想象着画面,一起对比着读——

(四)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音乐起】词的下阙听老师读。纳兰性德又在什么情况下思念故园? ——风雪交加的夜晚,睡不着觉的情况下思念家乡。(板书:梦不成)2.对于纳兰性德来说,这是怎样的夜晚啊?

——漫长、孤独、寂寞、寒冷、劳累、疲惫、烦躁„„

3.多么漫长又难耐的夜晚,我们一起读,读出萦绕在游子心头无边的思念。齐读,“故园无此声”深情读三遍。

4.此时,纳兰性德会想到故园哪些美好的画面? ——作者读书,母亲在床边缝衣服(真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秋节,一家人坐在桌前吃月饼、上月(这样的画面温馨甜蜜)——看着孩子在院子里嬉戏、玩耍(这样的画面其乐融融)

5.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课件中突出“碎”字)

(五)纳兰性德对故园的想念,是漫漫长夜里,寒冷、疲惫、噪杂之声交织而成的„„(音乐画面俱现)

1.这样的思念,谁来读?你来读,你再来读。2.让我们带着想象,深情诵读《长相思》。三、一首《长相思》诉不尽风雪中纳兰性德的思乡情。【出示:学习要求】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泊船瓜洲》和《秋思》,把最能表达游子思乡的诗句画下来。

1.学生自读圈画。2.请你读出画的诗句。

四、学习《泊船瓜洲》,“绿”字生辉,“又”字见情 1.(出示:泊船瓜洲,变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让我们走进《泊船瓜洲》,聚焦这一重点诗句,读。

(1)“绿”在这里的意思是——吹绿。

(2)诗中最受人推崇的也是这个“绿”字,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出示:到过入满)最初是“到”,又改为“过”、“入”、“满”,为什么最终决定用“绿”呢?把这几个词分别送进诗句中读一读,品一品。

(3)想象用“绿”字好在哪里?——“绿”字写出了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色。

(4)同学们请看,这,就是被春风吹绿的江南岸,美不美啊?(美)2.这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出示《忆江南》、画面及音乐)正如白居易《忆江南》中所描写的,一起读。

(1)在这首词中,白居易也同样用了一个“绿”字。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2)让我们对比着再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春来江水绿如蓝)

3.一个“绿”字写出了江南的美景,家乡的美好。一个“又”字,又让你体会出了什么?请你再读一读,品一品。

(1)你体会出了什么?

——又一次(再次)引导:春风再次吹绿了江南岸,王安石却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啊?你体会出了什么?

——思念。“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请你读出王安石心中对家乡的切切思念。(2)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王安石是如此的思念家乡,那他为什么不回家呢?

是离家远吗?

—一不远。一水间,数重山。是的,离家近,却不能回,为什么呀?

①读读这段资料,会帮你们回答心中的疑问:[资料袋]《泊船瓜洲》是王安石被贬后第二次赴任宰相的途中所作。年过半百的王安石对政治早已心灰意冷,他曾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这次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

虽离家很近,却不能回家,此时的王安石是怎样的心情?——忧愁、忧伤。②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思乡情会更浓。指生读

4.一个“绿”字,写出了江南的美景,一句“何时还”,道出了游子的心声。也让《泊船瓜洲》成为了思乡诗的经典。我们一起来诵背《泊船瓜洲》。

五、学习《秋思》:秋风引乡愁,家书又开封(出示秋思)让我们走进张籍的《秋思》,继续读文字想画面,用心品读重点诗句。(变红: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一)读,你来读。是什么勾起了张籍的思乡之情?(变红:秋风)是的,乡思生于秋风里!

1.(出示画面及音乐持续到3: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飞滚„„)你们看,这就是秋风里的洛阳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是的,此时的洛阳城里,秋风瑟瑟、木叶黄落,放眼望去,满目萧然。身在洛阳城里的张籍,会是怎样的心情?——凄凉、寂寞、想家,想亲人。

3.“自古逢秋悲寂寥”,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秋思》。

4.对照画面,自己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从哪里能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我从“欲作家书”体会,诗人很想家,想写信给家人。

——我从“意万重”体会到诗人在信中要表达的意思很多。(板书:意万重)

(1)张籍十年没有回家了,提起笔来不仅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想起了谁?想对他说什么?(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孩子、儿时的伙伴„)

5.你还从哪里体会到思念?

——“说不尽”“恐”(担心,害怕说不完)

——“又开封”„(因为说不尽,想把说的话都写进去)这些都是因为诗人想要对家人说的话太多太多(指板书)

6.诗人因“见秋风”而“意万重”,因“说不尽”而“又开封”。(1)我们想象着画面,读出游子对家人,对家乡悠长的思念。(2)我们把游子的思念也装进我们的心里,一起来诵背《秋思》。

六、总结:让经典成为积累,让游子进入心灵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词三首》,感受了三位游子的思乡之情。好的古诗文要背下来,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2.三首古诗词能背下来吗?(能)看来大家这节课学习得很用心。

老师给大家提高要求,把三首诗词连起来背诵。看谁能通过背诵,表达出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1)自己先轻声背一背。(2)谁想背给大家听?

3.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画面,我们有声有色地背诵。请你来。(提示:面向大多数同学背)

分别出示《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配乐朗读

4.背得入情入境,请转身。同学们,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我们还在读。因为,故乡在每一位游子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学习到这里。课下,请你们: 七.作业:

1.收集“思乡”的诗词,写到单元学习报上。2.阅读趣味语文《“推敲”的来历》。

第二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和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1)回顾上册书的三首诗词和古诗新唱的视频。

(2)预习。

(3)制作课件和小练笔的特色稿纸。

(4)印好自主学习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主学习出色的同学以及小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篙、棹”,会写“牧、蓑、遮”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牧童、蓑衣,掌握

多音字“铺”。

2.学习《牧童》和《舟过安仁》,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词句的意思和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1)学案预习。

(2)指导学生朗读古诗,强调韵律、节奏和语调。

(3)制作课件和小练笔的特色稿纸。

(4)印好自主学习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主学习出色的同学以及小组。

课前三分钟

1、看拼音写词语

mù tónɡsuō yī

()()

2、选词填空

埋怨抱怨

事后,他()自己考虑不周到。

他老是()别人对他不尊重。

必须必需

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蜜()在一百万朵花上采集原料。

他买了一些学习上()的用品。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

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

你们的影子。

二、讲授新课

1.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

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3.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

三、总结课文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

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

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四、课后练习

1.按要求完成古诗词练习

默写《牧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两句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舟过安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两句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至少一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媪、剥”,会写“醉、媚、锄、剥”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鸡笼、莲蓬,掌握多音字“乐”“剥”。

2.学习宋词《清平乐·村居》,理解词的内容,掌握词句意思,想象词描写的意境,体

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词句的意思和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1)学案预习。

(2)指导学生朗读古诗,强调韵律、节奏和语调。

(3)制作课件和小练笔的特色稿纸。

(4)分发印好的自主学习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主学习出色的同

学以及小组。

课前三分钟:

1.在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下打“√”。

醉里吴音相媚(méimèi)好,白发谁家翁媪(wēnǎo)?

最喜小儿亡(wúwáng)赖,溪头卧剥(bāobō)莲蓬。

2.辨字组词。

牧()蓑()遮()醉()媚()锄()

枚()衰()庶()碎()楣()助()

一、复习导入

1、诵读并抽背前两首诗

2、检查诗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的意思。

二、讲授新课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词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说说这首词作者最着力描写哪个孩子?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

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四)议深情

请学生说说这首词传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课文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

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四、课后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清平乐•村居》()茅檐低下,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白发谁家翁媪?大儿______________,中儿_______________,最

喜小儿_________,溪头卧剥莲蓬。

2.这首词是宋代词人()写的,它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描绘

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和()。

3.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写句子的意思。

(1)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怪生:遮:

诗句的意思是:。

(2)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赖:

诗句的意思是:。

五、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进行读书交流。

2.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古诗词三首》学案

预习步骤

1.了解诗人生平,搜集与诗词有关的信息。2.自由读全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边读边画出诗歌的节奏。4.自学生字词语。

5.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6.诵读全诗,发挥想象,这三首诗词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7.资料链接: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唱歌,故唐、五代时多称“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词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为上、下阕。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课前三分钟

第一课时:

1、看拼音写词语

mù tónɡsuō yī

()()

2、选词填空

埋怨抱怨

事后,他()自己考虑不周到。

他老是()别人对他不尊重。

必须必需

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蜜()在一百万朵花上采集原料。

他买了一些学习上()的用品。

第二课时:

1.在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下打“√”。

醉里吴音相媚(méimèi)好,白发谁家翁媪(wēnǎo)?

最喜小儿亡(wúwáng)赖,溪头卧剥(bāobō)莲蓬。

2.辨字组词。

牧()蓑()遮()醉()媚()锄()

枚()衰()庶()碎()楣()助()

课中练习

1.学习《牧童》:

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这句诗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铺”、“六七里”,让你感觉到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从“弄”字,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⑵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

会是怎样归来呢?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

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⑶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把他读出来,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2.学习《舟过安仁》:

(1)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①“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

像看到了什么?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

问? ②“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怪生”一词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2)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诗人喜欢他们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

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3.学习《清平乐·村居》

(1)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

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 卜算子咏梅”、“清平乐”„„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2)自由轻声的读这首词,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词句子意思。

(3)把诗句补充完整,让我们认识更多的“小儿”。

A,飞入菜花无处寻。B.儿童散学归来早。

C.蓬头稚子学垂纶。小练笔

选取《清平乐 村居》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

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比如表演、实物投影等和大家交流。A组:(能写通顺就可以了)B、C组:(能用上好词好句写具体、写生动.)

课后练习

第一课时:

1.按要求完成古诗词练习

默写《牧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两句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舟过安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两句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清平乐•村居》()茅檐低下,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白发谁家翁媪?大儿______________,中儿_______________,最

喜小儿_________,溪头卧剥莲蓬。

2.这首词是宋代词人()写的,它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描绘

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和()。

3.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写句子的意思。

(1)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怪生:遮:

诗句的意思是:。

(2)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赖:

诗句的意思是:。

第三篇: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课前预习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 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地。许多诗人在此流下千古绝唱的诗句: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宋代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件展示诗句)而其中最为人们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整体感知,直扑重点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4.指名答。(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5.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5.指数名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 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的高山。

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12.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

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分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引导从课题的船停靠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4.学生上台指明。(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钟山: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他是在那儿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个故乡。

7.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8.指名答。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

9.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生答: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让“万千宠爱于一身”,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不要放过这么优秀的诗篇,赶快背下来吧。

第四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A、B案)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B 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背诵,积累语言

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渔歌子

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第五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学习第二首诗。(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四、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

下载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5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一:牧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并能够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 村居》都属于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5课。本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专题展开,《牧童》这首诗向......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丁涛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