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的教案设计:方向和位置、认识图形、认识钟表
一年级的教案设计:方向和位置、认识
图形、认识钟表
1.通过复习,加深同学们对方向和位置、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等知识的理解,提高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
2.通过复习,沟通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同学们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3.在复习过程中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自觉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复习的好习惯。
加深同学们对方向和位置、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等知识的理解,沟通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
多媒体课件。
教师:我们在这本书中还认识了方向和位置、认识了一些图形,还认识了钟表,能简单地回忆一下在这些知识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指导学生说出在方向和位置中认识了前和后、上和下、左和右,还会在教室里找出座位,会辨认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个物体的形象;在认识图形中,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认识钟表中,认识了整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些知识。
教师:在方向和位置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现在你能用手指一指你的上、下、前、后、左、右方向吗?
学生指自己的上、下、前、后、左、右。
教师: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你在什么情况下用上、下这两个方向词,在什么情况下用前、后这两个方向词来介绍物体的位置呢?
学生:介绍的物体位置在一个竖立的面上时,就要用上、下的方向词来介绍,在一个水平面上时,就用前、后的方向词来介绍。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120页第6题的遥控板图。
教师:这是一个竖立起来的遥控板,如果要介绍这个遥控板上按键的位置,你觉得应该用你学过的哪些方向词来介绍?
学生:应该用上、下、左、右这些方向词来介绍。
教师:为什么要用上、下的方向词来介绍呢?
学生:刚才老师强调这个遥控板是竖立起来的,所些这些按键每竖列的关系是上、下的关系。
教师:我觉得同学们的解释是有道理的,同学们的这个想法对吗?请大家翻开书第120页,看看书上是怎样介绍的。
学生翻书后发现,自己的这个想法是对的。
教师:请你按题中的要求,在按键上标出综艺频道、少儿频道、体育频道和电影频道。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回答。并让学生用自己的上、下、左、右的手势来判断这个学生的作业是不是正确的,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现在同学们会填下面的括号了吧,自己把这道题填写完成。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用一些方向词来描述一些物体的方向了,下面我们复习从不同的位置看物体。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121页第8题。
教师:你能判断哪张照片是哪个小朋友拍摄的吗?自己在书上连一连并想一想你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作业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黑板上展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指导学生说出拖拉机前面所对的小朋友拍摄到拖拉机的前面;拖拉机侧面的小朋友拍摄到拖拉机的侧面;拖拉机后面的小朋友拍摄到拖拉机的后面。
教师:这就是我们说在站在物体的哪一面拍摄到的就是物体的哪一面,这就是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物体的方法。
教师:我们在这本书中认识了哪些图形?
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师:下面哪些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学生判断。
教师:你是怎样判断它们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
学生说自己的理由。
教师:这些图形中,哪两个图形最容易混淆?
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师:你是怎样区分它们的呢?
学生:长方形整个图形要长一些,而正方形方方的,四条边一样长。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用你们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区分一下这些图形中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是圆?然后把这些图形的个数填在横线上。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回答图中哪些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全班集体订正。
多媒体课件上出示一个只有时针和分针的钟面。
教师:我们学习了认识钟表,你能在这个钟面上指出时针和分针吗?你是怎样区分时针和分针的?
学生回答。
教师:对了,钟面上细一些长一些的是分针,粗一些短一些的是时针。你知道分针和时针怎样表示时间吗?比如整时怎样表示?
学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转动分针和时针,让学生分别辨认3时、6时、8时、11时和12时。
教师:几时半又怎样表示呢?比如2时30分?
让学生说出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2和3的中间,就是2时30分。
随学生的回答,多媒体课件出示2时30分的钟面。
教师:是这个钟面显示的时间吗?
学生:是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1时30分、5时30分、9时30分、10时30分的钟面让学生辨认。
教师:我们还学习了大约几时,哪种情况使用大约几时来表达时间呢?
引导学生说出快到整时了或者超过整时,但超过得不多的情况下,都可以用大约几时来描述时间。
多媒体课件出示4时55分、7时2分、8时58分、12时5分的钟面让学生辨认。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会认识钟表了,下面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知识来完成第122页第12题。
抽学生一个一个地辨认,简单说明自己辨认的理由,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
第二篇:一年级认识钟表
一年级《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和再过1小时是几时并能准确辨认出“几时过一点儿”和“快几时了”。它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上学时起床、上课、做操、吃午饭、放学、睡觉都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每天的生活中就已经潜移默化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是因为他们认识钟表、认读时间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所以还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科学地概括认识整时的方法。教学目标:
1、会认和会拨整时,并能用两种方法表示整时;了解再过1小时是几时及能辨认出大约是几时。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说出整时并会用两种方法表示。
教学难点:了解再过1小时是几时及认识大约几时,能辨认出“几时过一点儿”和“快几时了”。
学具准备:两针钟面模型学具,课堂练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一)唱儿歌猜谜语
师:我有一个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谁猜到了?(钟表)对,就是我们经常使用的钟表。
(二)欣赏钟表
师:大家都见过钟表吗?(见过!)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钟表。看!(媒体出示各种钟表图)同学们,看到这么多漂亮的钟表,你们想不想和它交朋友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和它交朋友。(板书课题:认识钟表)【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猜谜语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猜、议中营造积极、活跃、民主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初步认识钟面
1、引导学生观察钟面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然后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教师巡视,引导学生)
2、学生汇报(有数、有分针、有时针,分针又细又长,时针又粗又短。教师适时板书)
3、介绍顺时针
你知道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转动的吗?(跟着课件一起转动手)
我们把时针和分针转动的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相反的叫逆时针方向。
3、教师小结: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对应的刻度线,还有又细又长的分针和又粗又短的时针,它们是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的!
【设计意图:提供认识钟表的两针钟表模型,放手让学生观察、跟同桌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认识整时
1、借助生活情境,引出整时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钟表的面,那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你们会看吗?天亮了,有一位小懒虫还不肯起床,上学都快迟到了呢!(课件演示)。看一看她已经睡到几时了啊?引导学生试着认读钟面上的时间。
生:7点(7点是我们生活中的口头语,数学中我们要学会用数学语言,通常叫做7时)
师:你是怎样知道她起床的时间是7时的啊? 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就是7时。
师:都是从大圆钟上知道她起床的时间是7时的吗?
生:我是从桌子上的闹钟看到是7时的
师:这个闹钟上显示的是电子表的形式,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是7时。书写的时候我们要先写7,再写两个小圆点,再写两个0(7:00)。
【设计意图:从起床的生活情境引出整时,让数学走近生活实际,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促使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搜集信息,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感悟数学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认识整时并总结方法
演示课件:钟面时间分别是8:00、3:00、6:00。学生认一认,并写一写整时。师:观察这几个钟面,谁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们的分针都是指向12的。
小结:像这样分针指向12的时候钟面显示的时间就是一个整时。(板书:整时)师:为什么分针都指向12但是三个钟面表示的时间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时针指的数不一样,时针指8是8时,时针指6是6时,时针指3是3时。
师:是啊!最终还是由时针决定是几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齐读、指名说、同桌相互说)
师:你能用电子表的形式写出这三个时间吗?(三位黑板书写,其余独立完成)【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说整时
师:那你们知道这是几时吗?(9时)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是几时?这是几时?这又是几时?
4、拨整时
(1)教师示范拨一个整时:老师想要钟面上显示的时间为2时,谁能告诉老师我应该将分针拨向几,时针拨向几?(2)小组合作,同桌互拨整时。
师:下面右边的同学说一个整时,左边的同学拨出来并说说你是怎样拨的。然后左边的同学说一个整时,右边的同学拨出来并说说你是怎样拨的。开始!(3)学生汇报展示,教师及时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说整时、拨整时,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三、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1、做一做
小明的一天(用电子表表示法)一一汇报
师:这几个时间中哪个时间你觉得比较特殊?(12时和6时)
我刚才听到有人说小明9时在看书,有人说小明9时在睡觉,小明9时到底在干什么啊?我糊涂了!
生:小明上午9时在看书,晚上9时在睡觉
师:哦!原来一天里有两个9时,一个在上午,一个在晚上啊!
2、练习十九第1题连一连。
你能找到这里哪几个是整时吗?然后连一连
3、在上一题的基础上过1小时是几时?你是怎样想的?
4、快4时了和4时过一点儿的认识
师:这个大家都知道是4时,这两个时针指向4也是4时吗? 生:不是!分针都没有指向12 师:那这样的时间又该怎样读呢?(教读)
5、练习十九第8题。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有层次的练习,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实际,同时让学生明白一天有两个9时,为高年级学习24时打好基础。通过猜时刻画时针让学生认特殊的整时并根据时针的特点画出整时从而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四、拓展延伸,教师寄语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汇报)最后我想送给大家一段话:亲爱的同学们:时针不停地转动,时间也就悄悄地溜走了,而且再也回不来了。所以我们要做一个会安排时间并且珍惜时间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老师也相信你们一定可以做到!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拓展丰富本节课数学学习的文化历史内涵;让学生谈收获,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体会成功的快乐。教师寄语从情感上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三篇: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认识图形
(二)《认识平面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2~P3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教学难点: 建立平面图形的观念
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下雪啦!场景
教师1:复习长方体 正方体 三棱柱 圆柱
2、找一找,猜一猜
教师2:这些小脚丫是谁留下的?
学生2:预计学生根据已有的直观意识很快的找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3、说一说
教师3:有谁知道他们叫什么?请说一说
学生3:在已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快速的说出物体的名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3:引出课题,板书:认识图形
(二),粘贴模型
二、合作交流,构建新知
1、画一画,描一描
教师1:组织学生利用学具模型在纸上画一画。
学生1:学生可能通过印、描、压的方式画不同的图形。教师2: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2小组讨论并且派代表全班交流。
小结:长方形 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正方形: 4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 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角形: 有3条边 3个角
2、看一看、说一说
教师2:今天我们学的这五种图形,你在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面上能找到它们? 学生2:个别汇报(喝水用的水杯的其中一个面是圆、魔方的面是正方形的......)教师可以相应地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的图片。(课件展示)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练习
1、涂一涂 练习
2、分一分、数一数 练习
三、有趣的猜一猜
四、总结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想问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第四篇: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设计
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题:认识平面图形
备时间:2月2日
周节:1周1节
授时间:3月1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出示:漂亮的城堡)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带我们去参观数学王国中的图形城堡,想不想去呢?淘气有个要求,这节你必须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到了吗?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出示:平面图形)
揭示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淘气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他说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你桌上的物体其中一个面,并说一说你摸的感觉。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小组合作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2)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张,下面就请大家动手选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把这些平平的面请下来吧。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3、小结
像这样把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表示成一个平平的图形,这些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
4、大家真了不起,老师也将这些平平的面请到了电脑上,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演示,出示图形名称,板书。)、想一想,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你想怎么记住这四位新朋友呢?
6、仔细观察哪两个图形长的比较像呀。怎么区分它们呢?(演示)
7、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下面就用小棒来摆一摆,看一看你能摆出哪些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演示)
师:有没有摆出圆的?现在能不能快速的将这些图形分一分呢?
8、间休:幸福拍手歌
其实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请你在教师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哪个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老师也找到了几个图形,这些交通标志的表面都是什么图形呢?
小结:正是这些交通标志牌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注意交通安全。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猜一猜。
2、完成练习一1、2题
3、欣赏图形。
(四)全总结。
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认识图形》教案设计
《认识图形》教案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数学第一册《认识图形》。
①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③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美育和德育教育。
学会辩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多媒体课件,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生活用具,学习用具和玩具、图形卡片。
1.设景。
师:瞧,谁来了?
生:机器人小叮当。
师:对,机器人小叮当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吗?
生:想!
师:赶快打开看看,喜欢这些礼物吗?
生:喜欢!
2.激趣。
师:这么多的礼物,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吗?试试看。
评:用学生喜欢、熟悉的机器人发礼物的情境来开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在无形中布置了学习任务,为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作了良好的铺垫。
1.分一分,按要求分组活动。
师:谁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1:我们组把牙膏、鞋盒、烟盒„„放在一起。
生2:我们组把魔方和那些正正方方的盒子放在一起。
生3:我们组把篮球、足球、乒乓球、垒球放在一起。
生4:我们组把茶叶筒、易拉罐放在一起。
师:大家分得真不错。刚才我们分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现在老师还有一些东西要大家分一分。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小叮当留给自己的一份礼物,它想请大家帮他一个忙,把这些礼物按形状相同的分一分。各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该怎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