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教学设计
篇一:做功和物体内能的改变教学设计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二)教具
压缩空气引火器,机械能转化热能演示器,无色玻璃瓶,橡胶瓶塞,打气筒等。(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 2.引入新课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上举出许多的事例。今天我们先研究一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3.进行新课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演示实验:压缩空气引火实验。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简单介绍它的构造。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实验后,组织学生议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实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遇到过。例如,在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由于压缩空气的缘故。用其他的方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就是一个例子。让学生解释课本图2-
9、图2-11的事例,并列举其他事例。
归纳学生所举事例,得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大。
同学们所举的事例都是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做功能不能使物体的内能喊小呢?(2)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演示实验:气体膨胀温度降低的实验。
按照课本图2-12所示,事前组装好仪器。课前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实验时告诉学生,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由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瓶塞跳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
实验结果,当塞子跳起时,瓶内出现了雾。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进而得出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3)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的内能增加得越多,物体
对外做的功越多,物体的内能减小得也越多,所以,我们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变化。这样内能的单位跟功相同,也是焦耳。如果对物体做了2焦的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2焦。
其实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用功来量度,因此国际单位制规定:各种形式的能的单位都是焦耳。(4)小结
通过课本本章刊头画的实验演示和本节的想想议议,小结本节的内容。该实验是机械能和内能相互转化的演示实验。把薄壁金属筒固定在桌子上之后,注入约1/4容积的乙醚,立刻塞上塞子。用稍宽一点的布带,在金属筒下端绕二圈,然后迅速地来回拉布带,一会儿塞子就被冲起,引导学生解释所看到的现象。外力克服摩擦力做功,使金属筒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并引起筒内乙醚的蒸发。最后由于乙醚蒸汽压强不断增大,而将塞子冲起。告诉学生,在此过程中,克服摩擦做功,转化为内能。
此实验中的另一个现象,往往被学生忽视。即当塞子被冲起时,在管口附近也有淡淡的雾出现。应引导学竹注意这一现象,并加以解释。这是由于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从而使筒口周围的水蒸气凝成水珠。此现象恰好说明了: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内能会减小。此过程中气体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通过实验和议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并且对物体做功时,有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时,有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物体内能减少。(四)说明
1.压缩空气引火实验难度较高,有几个关键要注意:
(1)密封性要好,主要是活塞与管壁的密封。当把活塞从管内拉出时,感到阻力比较大,且当活塞离开管口的瞬间能听到嘭的响声。这种情况可认为密封较好。实验时应在活塞上涂少许蓖麻油,起密封和润滑作用。
(2)管内保持足够的氧气。实验时可用尖嘴吹风球,向管内注入新鲜空气。
(3)所用燃料燃点要低,普通棉花难于压燃。实验中要用硝化棉。硝化棉可以自制。取浓硝酸和浓硫酸,按体积比1∶2先后倒入烧杯内混合,使其温度保持在30℃左右。将脱脂棉浸入混合酸内,约15分钟左右,取出棉花用清水反复冲洗,直至没有酸性。挤干后放在阴暗处晾干,保存时应放在密封瓶内,保持干燥。
2.气体膨胀做功的实验,打气时速度不宜太快。通常打气筒止回阀不太灵活,打气速度就不能慢,建议在瓶塞上装一个自行车轮胎上的气门嘴。打气时气门嘴的乳胶管膨胀,能使学生观察到进气的现象。
3.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也都有能量的转化。课本只在想想议议的问题中提出能量的转化。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内能的改变,虽非本节课的重点,但能使学生有个初步的认识,有利于后面学习能量守恒定律。所以在想想议议的讨论中,增加了能量转化的内容。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 —— 初中物理第三册教案 篇二: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3)通过分析、类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装着开水的暖水瓶有时候会把瓶盖弹起,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
2、将半杯热水倒进半杯冷水后变成了一杯温水,是因为热水失去了一种能量,冷水得到了一种能量,从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观点来看,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能量呢?
(二)新课教学
如图1所示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那么运动的分子是 否也有动能呢?
结论: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称为分子动能。
如图2所示,弹簧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具有势能,那么,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 结论: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间也有势能,称为分子势能。(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 总和称为物体的内能。
图(2)
(2)注意:
①内能指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能量,单独某个分子的动能或势能不能称为物体的内能。
②内能是由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共同决定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为什么?)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在一 给出简单的解释。
实验结论: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实验二:气体膨胀做功内能减少的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出现 的白雾,并分析原因。
说明:瓶内原有的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看不见;瓶内出现白雾
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这是由于空气推动塞子做功,内能减小,温度减低所致。
实验结论: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想一想:水壶盖被推起的原因是什么。
7、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________和________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的温度越高体的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越_______,物体的内 能越_____.3.无论是冰冷的冰块,还是炽热的铁水,尽管它们温度相差很大,但它们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因而都具有________,也就是说________具有内能. 4.下列有关物体内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0℃的物体内能为零 b.温度低的物体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小 c.运动的物体一定比静止的物体内能大 d.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随着增大.5.2003年10月15日,“长征2号”火箭将我国第一颗载人飞船“神舟5号” 成功发射到太空.飞船在绕地球飞行近22小时后,载人返回舱脱离飞船成功返回地球安全着陆.返回舱在穿越地球大气层疾速下降的过程中与空气剧烈摩擦,其表面温度急剧升高,这时,返回舱的()a、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不变,内能增加 b.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机械能增加 c.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 d.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内能不变
篇三:3.5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_教学设计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
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5节
教材使用
教材分析
《内能》是初中物理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是热学基础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分子动理论和机械能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内能概念的。在热现象、热传递、做功的基础上,研究物体内能的变化,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从效果、能的形式变化与否上区别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式的异同。本节内容是后续学习热机的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过机械能和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但是印象不深刻,借用flash动画,回忆起分子动理论的内容,运用类比的方法概括出物体内能的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本节课的宗旨是通过类比的方法学习微观的科学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分析、归纳、学习新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课时要求学生具备初步运用类比法学习科学知识、分析科学现象、归纳科学结论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内能的含义。
2.知道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等因素有关。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验,关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感受比较、归类、综合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实验,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难点:对内能的理解。
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铁丝、酒精灯、火柴、冰、镊子、锤、砂纸等。
2.演示实验器材:未开启的可乐、铁架台、大试管、软木塞、水、火柴、带活塞的厚壁玻璃圆筒、浸过乙醚的棉花、气球、充气筒、dis实验装置等。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flash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第5节物体的内能(1)
一、物体的内能:大量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热运动)时具有的能量
二、改变内能的方式:
改变内能有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相同点——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等效)。
不同点——热传递方式是内能转移;做功是能的形式发生转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包括内能、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等两部分内容。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根据flash课件中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跟温度的关系的现象,得出物体的内能跟温度的(不可逆)关系。通过创设新的情景、提出新的问题,认识物体的内能会发生变化,继而转入探究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归纳得出热传递和做功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的结论。并从能的形式是否改变的角度思考两种方式在改变内能上的本质区别,运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现象,感受生活与科学的密切联系。学生虽然前面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但对其内容的记忆并不深,要从微观角度思考问题难度会比较大。为了认识物体的内能,通过对知识的分解、铺垫,提供合适的flash学习支架,完成从宏观思维到微观分析上的过渡,运用类比法认识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建立内能的概念。
本节课的特色
本节课通过情景支架设置疑问,借助于类比的科学方法,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使教与学达到最佳的结合。
第二篇:做功和内能的改变的教案设计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教学目标
a.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
b.知道可以用做功来度量内能的变化
c.能用做功和内能的改变关系解释摩擦生热等与内能有关的常见物理现象
d.知道内能与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学建议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内容先由一系列生活事例、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小,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说明做功与内能改变的关系,并指出功和能具有相同的单位,最后又以思考题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分析二:本节内容一方面从生活实例入手分析,另一方面从功能关系理论分析,较好地说明了做功是如何改变内能的.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教法建议
建议一:做好演示实验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是使学生学好本节内容的关键,因此要准备好实验.另外为了学生比较好理解实验,得出结论,在实验前最好引导学生复习内能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建议二:做功不是改变内能唯一的途径,热传递也能改变内能,因此只有做功,而无热传递时,做功多少才等于内能改变量,在讲解过程中不要忽视这一前提.
建议三:由于生活实例很多是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所以学生较容易认为做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往往忽视它也能使物体内能减少,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实验2,并提前渗透一点能的转化与守恒的思想.
建议四:在压缩空气点火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用力迅速压缩,若第一次未点燃,可重复实验一次.注意每次实验前要向玻璃管内注入新鲜空气,以保持氧气的含量.另外,禁药的含量要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教学设计示例
课 题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
教学重点
知道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
做功的物体本身的内能减少
教学方法
实验、讲授
教 具
压缩空气点火装置、广口瓶、两用抽气打气筒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内能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一般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二、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
实验:压缩空气点燃棉花
三、做功的物体本身的内能减少
做实验
2四、内能与做功的关系
甲对乙做功,甲的内能增加,乙的内能减少。
在只有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条件下,内能改变量等于做功多少。
内能和做功的单位都是焦耳。
第三篇:《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范文)
13.1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覃梅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的单位是焦耳。(2)能简单描述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4)了解热量的概念,能区别热量和内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理解做功可以增加或减少物体的内能。
(3)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与总结,了解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三种形式: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索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生活无处不物理”的学习理念。【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难点: 内能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复习机械能的知识。通过事例说明物体怎样才能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2、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装着开水的热水瓶会把瓶盖弹出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引入新课——物体的内能。
二、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内能
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
(1)装着开水的暖水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于。
(2)分子动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在不停地做,像所有运动的物体具有 能一样,物体内运动着的分子也具有,称为分子动能。
(3)分子势能: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和,这种作用力好似分子间连着一个看不见的弹簧一样,在弹簧被压缩或被拉伸时,弹簧具有。当分子间距离发生变化时,分子具有的势能叫。(4)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 以及 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5)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的单位是。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 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 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
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 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小组交流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对于物体具有内能,你是怎样理解的?(2)为什么说“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每一个小组向全班汇报问题;教师点评总结。
(二)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演示实验: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质量相等的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水扩散的快慢。提问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因此:物体的内能跟 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
(三)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 1.内能是可以改变的。
物体内能跟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可以改变,内能是可以改变的。2.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1)学生探究实验活动:每个小组准备一根铁丝、一盒火柴、杯热水、一张砂纸等,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并实际操作,改变铁丝的内能。学生汇报展示时,对各种不同方法,梳理归类,明确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3.用做功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1)演示实验一:压缩空气引火实验。
取一小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将活塞涂上少许润滑油,放入玻璃筒的上口。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
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的原因是:
。该现象说明:。
演示实验二:气体膨胀温度降低的实验。在大口玻璃瓶内装少量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瓶塞塞紧,用打气筒向瓶内打气,当瓶塞从瓶口跳起来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产生的原因是瓶内空气推动活塞做功时
。说明了:
.结论:物体内能的改变可用做功来量度。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是机械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4.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1)热传递的定义:
使温度不同的物体相接触或靠近,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
(2)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各自的特点:
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的定义: ①热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叫做热传导; 演示实验:热传导
②对流——靠液体或者气体的流动来传递热的方式叫做对流; 演示实验:对流
③热辐射——热由物体向外发射出去叫做热辐射。
演示实验:热辐射。(3)阅读教材、思考并讨论:
图中三种情况各是通过哪种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
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这三种热传递方式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热量都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 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不同点:传导是热沿着物体传递,物体并不运动; 对流是靠物体(液体或气体)流动传热;
辐射不需要媒介,热直接射出去。(红外线或电磁波)
(2)结合生活实际,按照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举出相应的实例,并分析解释。
5、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是等效的。例:想办法使水的内能增加。
并引导学生判断是属于做功还是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等效问题:内能增减是效果,做功和热传递是方法。
(四)什么是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间内能传递的多少称为热量。用字母Q表示,单位是焦耳。
学生讨论交流热量与内能这现两个定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五)巩固练习
1、热传递是使 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物体温度升高,物体温度降低的过程。物体间存在 是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直到物体的温度 为止。发生热传递时 温度降低,温度升高。
2、热传递现象的实质是: 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是 的转移,即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3、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 的多少叫做热量。由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总是从 传向,所以 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 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课堂小结】 1.内能:概念、单位 2.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3.改变物体的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4.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是等效的。【课后作业设计】
1.物体的内能是()A.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B.物体所含一切能量的总和
C.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D.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无规则运动越慢 B.对一个物体而言,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C.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无关 D.温度为0℃时,物体没有内能
3.物体的内能增加了,则()
A.一定是其他物体对它做了功
B.可能是物体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其他物体对它做了功 C.物体一定吸收了热量D.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增加
4.把烧红的铁块放入冷水中,铁块会凉下来。这是利用 方法改变物体内能。在此过程中,烧红的铁块
热量,温度
,内能。
5.用手反复弯折铁丝,铁丝的弯折处会。这是由于弯折铁丝时手对铁丝,使它的内能,温度,在这个过程中 能转化为 能。
6.指出下列现象中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1)冰在阳光下融化 ;
(2)火车驶过后,铁轨温度升高 ;(3)双手搓一搓,使手暖和 ;(4)一杯热水慢慢变凉 ;(5)暖气片散热,使室内温度升高。
第四篇:做功(教学设计)
13.1怎样才叫“做功” 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在学习《怎样才叫“做功”》这一节以前,我们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压强等知识,功是力的另一种效果。学习功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应用,同时也是学习后面功率、机械效率、能等知识的必要知识储备。
本节从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然后教材直接介绍了功的公式、单位以及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基础不同,素质也参差不齐。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等知识,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受力,没有搞清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把握力与移动距离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判断物体是否做功、进行功的计算时,把不对应的力与距离联系在一起,而引起错误。
九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遗憾的是,本节课没有完整的实验。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课前的预习与探究。教学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教学过程:
(新章节学习导语、概括。需时:2分钟)
一、问题引入:
让学生说一说,含有“功”的成语或词语,指出其中“功”的含义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点评:现代汉语中的“功”主要有成效、成功、贡献的意思,物理力学中的“功”吸收了其中“成效”的意思,但它又有特殊的含义,(举几个成功达到成效的活动:如把物体举起来、推动了物体,即做功。同时再演示手着提包水平走动,并问有没有做功?学生答(有做功)。但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刚才提包水平走动时,并没有做功。从而激起学生想知道物理学中是如何规定“怎样才叫做功“的求知欲望。)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力学的“怎样才叫做功”。(约3分钟)
板书课题:
13.1怎样才叫“做功”
二、新课教学
问题1:仔细观察课本P44页各图,并引导学生从力和距离的角度,解释做功。师生共同分析课本和生活中的实例,得出做功的(前两个)共同点。即: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理移动了距离。
问题2:演示------用手托着粉笔盒水平前走动,问学生:有没有做功?学生答:有做功。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个过程(或这个托力)没有做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做功例子与没做功例子(多媒体课件展示)对比分析得出:做功还要满足一个条件-------物体移动方向要与力的方向相同。
板书:共同点
3、物体移动方向要与力的方向相同
(以上做功的3个共同点的板书,板书在副板位置)
师生把做功的3个共同点归纳成一句话,得出物理学中对做功的规定:
板书: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并使物体在该力的方向通过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约7分钟)
(教师)板书:做功的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问题3: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有哪些不做功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情况,教师点拨,也可以出示下面几个图片,让学生分析是否做功。图片(1)举重运动员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 图片(2)运动员举着杠铃在高处停留5秒钟是否做功?(用时:约3分钟)
练习1:(分两部分:一部分、比较容易判断力是否做功的习题,让学生觉得学有所获;二部分、没有做功的习题,有3题,即力不做功的三种情况。这部分习题,只要学生会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去解释为什么没有做功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归纳出来,因为这样会使学生更乱)
(用时:约7分钟)
问题4:知道了怎样才叫“做功”,怎样去测量或计算你做了多少功呢?做功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知道做功的多少与力大大小和移动的距离多少有关。(关键要使学生得出:为什么你说第二次做的功是第一次的2倍?是加还是减得到的呢?)
师生共同得出计算做功的公式:功=力×距离,字母公式:W=FS(板书:计算做功的公式:功=力×距离,字母公式:W=FS)
①力学中的“功”的公式是_____②“功”的单位是________
讲述功的单位: 单位:焦耳(J)1J= 1N ·m 出示焦耳的照片,教师介绍小资料:焦耳事迹和成就。问题5:介绍1J的功(课本图片)问题6:计算功的例题讲解 练习2:(多媒体展示)
第五篇:《物体的内能》练习题
物体的内能
一、选择题
1.下述各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属于做功方式的是().A.冷物体接触热物体后变热
B.锯木头时,锯条发热
C.电流通过电炉丝,电炉丝发热
D.物体在火炉旁被烤热
E.热物体在通风的地方凉得快
2.关于热传递的概念,下述说法正确的是().A.热传递是物体内能的转移
B.热量总是由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
C.两个物体间发生热传递时,温度发生迁移
D.只有通过热传递,才能使物体温度升高
3.关于热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是物体内能多少的量度
B.是非做功过程中物体内能变化的量度
C.是物体温度高底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D.是物体所含能量的多少
4.关于物体内能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内能的多少可以用物体吸热或放热的多少来量度
B.内能大的物体热量多
C.两物体发生热传递,达到平衡后,它们的内能必定相等
D.做功和热传递对于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5.关于做功和热传递,下面叙述正确的是().A.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两者无本质区别
B.从热功当量可知,功一定可以转化为热,热一定可以自然地完全转化为功
C.在国际单位制中,功和热单位一样,所以两者是一回事
D.热量和功是由过程决定的,而内能是由物体状态决定的 7.关于物体内能的变化,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内能可能减小
B.物体机械能变化时,它的内能可能减小
C.外界对物体做功,它的内能可能减小
D.物体既吸收热量,又对外做了功,它的内能一定不变
8.当物体温度没有改变时,下述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一定没有吸热 B.物体与外界一定没有做功
C.物体内能一定没有改变 D.物体内能有可能改变
E.物体与外界可能有热传递和做功 功当量和功热当量含义相同,数值相等
10.在水蒸发成同温度水蒸汽的过程中,下述说法正确的是().A.内能不增加,不做功,也不要吸热
B.内能增加,但对外不做功,要吸热
C.内能不增加,但对外做功,要吸热
D.内能增加,对外做功,也要吸热
二、填空题
11.历史上第一个用实验来测定热功当量的人是英国物理学家
,热功当量的数值为J=
,12.一个气缸里的气体膨胀时推动活塞做了800J的功,同时向外放出了300焦的热量,则气体内能
(增加或减小)多少焦耳
J.13.瀑布从10m高处落下,如果下落中减少的机械能全部被水吸收,水的温度将升高
.(水的比热是4.2×103J/(kg·℃)
14.从枪膛射出一粒25g的子弹,假定火药爆炸时可产生3.2×104J的热,其中有25%转变为子弹的动能,那么子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为
m/s.三、计算题
15.用2.0×103N的力把一根粗一点的钢筋拉长变细,最后钢筋伸长了20m.若这根钢筋的质量为50kg,它的比热是4.4×102J/(kg·K),假设在拉伸过程中有一半的热量散失.求钢筋的拉伸过程中升高的温度.同步试题三参考答案
一、1.B、C 2.A、B 3.B 4.D 5.D 6.D 7.A、C 8.D、E 10.D
二、11.焦耳;4.2焦耳/卡(或4.2J/ cal);对物体传递1cal热量和对物体做4.2J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效果是一样的; 17.64 12.减小1100 13.0.023℃ 14.800
三、15.Δt=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