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说课稿(5篇)

时间:2019-05-12 18:4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登高》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登高》说课稿》。

第一篇:《登高》说课稿

一、教学设计的凭据

(一)教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唐代诗歌。第五课名为《杜甫诗三首》,《登高》是其中的第三篇。《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而广为流传。诗歌表现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使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具有很深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对于现在高中的学生对于诗歌情感是抒发方法的学习及诗人情感的体验有很好的益处。

(二)学情:

本课教学所面对的学生已步入高中学段第三个学期,学生懂得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但是对于杜甫的诗歌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诗人沉郁苦痛的感情,并且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探究和分析,来感知杜诗上述的这些特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需要教师的补充教导,引导学生进行辨证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理念:

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觉地参与的教学过程中来,感悟诗歌情感,体味人生百态。

二、教学设计及其理由

(一)总体目标及其理由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意境,掌握杜甫诗歌情景交融、气势宏伟的特点。

B、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循序渐进和自主探究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具体使用(1)诵读指导法:熟读成诵,背诵全诗;

(2)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课件的介入将诗意形象化;(3)引导探究法:抓住诗文中的亮点、关键字句等,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借以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C、情感价值观目标: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A、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象为本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基调。

B、教学难点:分析诗歌意象,感受杜诗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的特点,体会作者沉郁苦痛的感情。

3、教学方法: 教法(1)《新课标》要求,诗歌教学要以朗读指导为基础,注重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2)“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3)艺术就是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受到感染,也体验到这种感情。——列夫·托尔斯泰 A、朗诵指导法 B、情境再现法

C、讲析指导法和点拨指导法 D、拓展研究法 学法(1)《新课标》要求,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2)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 A、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B、指导体验法 C、质疑释疑法

4、教学用具:多媒体 由于诗歌意象较多,通过多媒体辅导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5、教学时数:由于诗歌较为精炼短小,杜甫的诗歌也在前面学习了两首,学生对于杜甫诗歌特点等较为熟悉。所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

(二)具体设计及其理由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的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教学过程及其理由

第一步:导入(3分钟)由于已经学习了两篇诗歌,学生有一点的审美疲劳。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以带领学生回忆有关登高的诗句,以此导入。比如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感叹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东坡登上赤壁后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等。第二步:解题(2分钟)

介绍登高,明确登高是我们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一项习俗,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节气氛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第三步:背景介绍(3分钟)

由于之前已经学习两篇杜甫的诗作,对于杜甫的生平背景学生已经很熟悉,这节课就不用赘述,这里只需介绍登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对于这首诗歌的情感把握。明确这首诗是诗人离开家乡,漂泊于西南地区,在夔州登高而作。第四步:整体感知(7分钟)

(1)多种形式的朗诵,包括老师范读,学生齐读以及抽学生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扫清文本障碍,整体感知诗歌传达出悲凉情感。(6分钟)(这里采用诵读指导法)

(2)明确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即悲秋。(1分钟)(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第五步:诗歌具体分析(25分钟)(此环节结合使用创设情境法和引导探究法,通过讲授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探究,借助PPT、板书等方式展现诗歌的意境,让学生体味诗人情感。)分联赏析。《登高》被胡应麟称为古今七律第一,明确一首七律诗写作格律,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登高》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抓住诗眼,即“悲”,围绕诗眼,展开分析学习。准确把握,明确写了些什么意象,有些什么特色,怎样展现情感。后两联抒情又是怎样表现悲之情,明确这悲包含两层,即诗人人生之秋的悲和国家之秋的悲。接着分析第三联

罗大经说包含八层悲意,明确即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归纳为四种,就是羁旅之苦、思乡之情、垂暮之叹和哀病之怨。杜甫晚年遭遇不幸,常年漂泊在外,尝尽心酸。

点拨“作客”与“做客”的区别,明确“作客”通常是因为求学、谋生、创业等原因而寄居在他乡,相当于漂泊在外。“做客”则是因为接受别人的邀请或主动探访别人,时间更短。诗歌中这个作客表现杜甫常年漂泊异乡的悲凉。再具体分析尾联。明确其情感是由颈联的悲人生之秋过渡到悲家国之秋,明确杜甫在艰难困苦中仍然想要兼济天下的儒家仁义情怀以及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悲愁难消的痛苦之情。第六步:归纳总结。(4分钟)

(1)思想情感:本诗由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国家之秋,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2)艺术特点: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七步:布置作业(1分钟)(1)背诵《登高》。

(2)读杜甫早期的诗歌作品《望岳》,比较与《登高》的区别,感受杜甫青年到暮年情感的变化。

2、板书设计

杜甫

悲 秋 :

猿 沙

鸟 ——自然之秋

落木萧萧 长江滚滚 ——自然之秋

悲秋

常作客

多病

独登台——人生之秋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家国之秋

第二篇: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登高》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二单元。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科的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

2、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大纲教学目的中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新课标中要求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统一这一维度,确立了本课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二、说教法

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诵法。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背景登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3、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

4.“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辨析。

对教材的处理应该有侧重点、灵活性处理,让学生领会赏析方法,以方法去指导学生学习诗歌。

三、说学法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登高》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

四、说课堂教学

一、关于新课导入

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导语是每节课的窗户和眼睛,精彩的导语能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具体到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相同的诗人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设计了如上的导语。

二、关于新课传授过程

(一)五品诗歌

1.读一读,感受韵律美,教师范背诗歌,学生注目。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背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此为情读。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此为音读。

2.观一观,欣赏画面美。通过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认真体会。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

3.联一联,体会意境美。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体会意境,首联和颔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此为意读。

4.品一品,咂摸语言美 教学是情感、态度和价值相统一的过程及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目标出发,认真领会鉴赏诗歌语言。

5.思一思,破译情理美。在完成探讨景、境、情关系之后,理解课文结构图,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

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悲国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二)关于作业

1.通过学习《登高》,写一篇《登岳阳楼》的赏析文章。因为重点讲解了《登高》,所以通过作业设置,希望学生能够自学《登岳阳楼》。2.积累背诵杜甫诗歌,体会他“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三)关于板书设计也即结语,就全诗讲解进行总结。理解课文结构图。

第三篇: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李卓,今年20岁,来自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的《登高》,下面我开始正式说课。此次说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学情,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登高》这首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杜甫诗三首中最后一首。这首七言律诗句句押韵,语言凝练,情景交融,意味深长,它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杜甫其人其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课程标准

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提出,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因此,我会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思想价值,掌握来鉴赏诗歌艺术的基本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在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的内涵,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根据大纲要求和本篇课文的特点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挖掘和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提升古诗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 :⒈通过朗诵,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⒉通过对本诗景物意象的分析,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因此确定如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分析鉴赏诗中的意象意境。教学难点 :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

(五)说教材处理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课时,采用以读带讲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讲授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2、讨论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明确导向,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分析,探讨,在群体的合力场中解决问题,形成技能,习得鉴赏经验,进而收获阅读领悟与思维表达的快乐。

学习中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所以这课的教学,主要采取诵读法。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四、说学情

高二的学生经过高一的学习和训练,对鉴赏诗歌也有一定的掌握,但是对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一)抒情导入,营造氛围。用王维诗歌导入。

由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导入《登高》。

这首诗是学生学习过的,通过这首诗导入,一方面进行旧知识的复习积累,另一方面也容易让学生知晓有关重阳节登高的传统文化。

(二)知人论世,了解杜甫

在学习本诗之前,我首先在PPT出示有关杜甫的生平,知人论世,让学生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这样更易进行诗歌的鉴赏。

(三)进入文本,解决疑难

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是不能和诵读相分离的,所以我确立的如下的过程,通过“读”,让学生进入文本。

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

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

学生默读课文,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其答案是一个“悲”字。

提出这个问题,是为确立全诗的情感基调,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了解了情感基调是一个悲字,接下来就要解决诗人因何而悲,他又是如何写悲的。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我会让学生再朗读一遍诗文,完成填空。

诗人独自登高,看到

听到

想到

明确了这三个问题,也就明确了本诗的结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接下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因为填空的过程中已经找到了意象。而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分析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所以此问题一方面是小组讨论,组长发言;另一方面,我进行适当的提醒补充。

树立“意象”意识,就可以深入走进诗歌内容。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

4、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上一个教学步骤完成了对前两联意象的鉴赏,下面就具体鉴赏后两联是如何写“悲”的。

(1)提出问题: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晚秋的时节,独自登高,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忧国伤时,慷慨悲歌。此时,悲情的诗人心中交织养哪些悲呢? 这部分是鉴赏第三联的“悲”情,我会在PPT上出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的有关其诗评语,结合评语,来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悲情——“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讲述本诗描写了诗人的八层悲都是什么,为何如此之悲。

(2)解读第四联重点字词: “苦恨”“浊酒”

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领悟诗人悲壮而略读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难点。

(3)最后为使学生更加了解诗歌的内涵和作者抒发的情感。提出问题“作者的悲仅仅是一己之悲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引领学生扣住“艰难”一词作分析。让学生学习领会到,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无论穷达都要兼济天下的阔大胸襟。

5、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

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在倾听中将诗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诵。

(四)归纳总结,发散思维

讨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总结出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去赏析古典诗歌呢?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运用的诵读读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等诗歌鉴赏的方法做归纳总结,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五)课堂练习,技能提升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从不断的训练中提高鉴赏水平。因此我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用多媒体展示《旅夜书怀》:

1、分析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细草”和“孤舟”两个意象的作用。

2、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请简要分析诗的五六句。(鉴赏程序相类似,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

(六)布置作业,巩固深化

为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达到自己读懂诗歌集培养探究能力的目的,这节课我准备布置以下课外作业:

1、任选一角度,对《登高》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300字左右。

2、成都杜甫草堂里有郭沫若先生题写的一副对联(投影显示杜甫肖像和郭沫若评杜甫联):世上疮咦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读了这首诗,请你结合以前对杜甫及其作品的了解,选择一个角度,写一段话评价来杜甫。

六、说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第四篇: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登高》,我将从这六方面加以说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重点要讲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而《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和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杜甫其人其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过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诗歌解读的方法,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本节课主要结合以前鉴赏诗歌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赏析。

三、说教学目标 所以我的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不讲 展示)1.知识与能力: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诵读吟咏、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是教学重点。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本课我主要从情景再现、诵读吟咏、合作探究三方面来进行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登高》无论是艺术手法还是情感的运用都如何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进入欣赏诗歌的佳境?对此,我利用多媒体设置一组秋景图和如下导语,引发学生思考: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柳永的《雨霖铃》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的萧瑟凄凉;而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领略杜甫的内心的深秋世界。设置这样的导语,一是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秋不同的诗人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

(二)研读课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杜甫的诗歌一向注重语言的锤炼和音韵之美。因此我选择以诵读法贯穿整个课堂。

1、首先,视频范读并展示悲秋之景,通过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认真体会悲秋之境使学生进入情境。也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独自品味诗歌的韵律美。

3、学生再读课文:深入体验,体会诗歌的情感美。要求学生找出诗眼,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4、接着就要突破本文的重难点,品读诗歌。在这里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去体验意象,进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中我设计一些小问题做以提示。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写?要求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诗歌前两句的意境。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通过诵读,感受“登高悲秋”“常作客”“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浊酒杯”中展现的诗人形象,思考“万里”“百年”在诗歌中的作用。这一过程中,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和辩驳深化对诗歌的认识,领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5、背诵是完成语感体验的重要环节,也是新的语感体验的生发点,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背诵,可以提高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完成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三)归纳赏诗之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是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学生通过交流,引导他们做归纳总结,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活学活用,我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横向比较阅读,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比较《秋兴八首(其一)》

六、说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可以帮助学生回味课堂,巩固课堂成果。

第五篇: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同仁: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2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登高》。接下来,我将分六个部分进行说课,分别是说课程标准、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设计以及教学预测。若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根据这一精神,我将采用深入浅出、以学为主的方式进行我的教学设计。

二、说教材分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第三册高中语文以古代诗歌、散文和中国现当代散文为主,重在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其中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占据了两个单元。本课所在第三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同时训练语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

四个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诗人同呼吸共悲喜,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难点: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掌握诗歌的形式和表达方式,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特色。

三、说教法

讲授法:本文为讲读课文,应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课时为一个课时。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感情丰富却阅历不深,感性体会较多,理性认识有限。按学生认识规律,在情感目标培养上,按“读—感—悟—拓展延伸”的思路,安排“初读——研读——品读”三个阅读环节,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由感性升华到理性。结合多媒体补充材料,声画同步,结构清晰,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尚的情感以及审美情趣。

提问法:

抓关键词语法:

同时,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虽有一定阅读能力,但在诗歌赏析中很难通过表象去理解本质;理清大致结构容易,明晰具体思路却难。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学习障碍,通过讨论、语句赏析等途径,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我把重点放在赏析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品质的培养上,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四、说学法

预习法:学生提前预习该篇课文,了解整体的行文,感受其中的情感发现疑问,以便于在课堂上有效地讨论、领悟,提高课堂效率。

笔记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思考、领悟为主;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鼓励学生适当做笔记;

讨论法:讨论对诗歌中“悲秋”的理解。

拓展法:学习“以小见大”的抒情方法,将本首诗歌与其它诗歌进行比较,写下自己的感受,养成学生及时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语

(放映幻灯片4,)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利用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杜甫诗歌中,被称为“七律之冠”的名篇《登高》。

(二)作者简介(幻灯片5—7,将作者的一生做简要概括,更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又节省课堂时间)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困守长安十年,投诗干谒,备受冷遇;战乱时期,出生入死,抒写民哀;漂泊西南时期,流落西南,吟咏自然。有《杜少陵集》。

(三)课文学习

1、初读(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主要以教师的讲述为主。8—10)

提示学生诗歌的创作背景,古代的社会生活已离我们远去,古人的情感世界也不同于现今。必要的背景提示,就像卫星定位系统一样,有助于我们锁定目标。(幻灯片10)

《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了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2、研读(具体研习,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多媒体,说出诗歌中提到了哪几种景物)以提问法贯穿研读过程,把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思考有效结合,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思维,养成动脑的好习惯。

提问: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幻灯片11)

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提问:在诗歌中诗人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怀?(这就是本诗中运用情景交融手法之处,幻灯片12)

画面: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水。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同时也衬托出人的生命之短暂。(在写景的同时,诗人也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继续提问: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的悲秋?引用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学生能就其中的几点谈出自己的见解即可,如:“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

八悲:他乡作客,一悲;常作客,二悲;万里作客,三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悲;亲朋亡散,六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悲;身患疾病,八悲。

3、小结(讲解完全文,做个大概的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天、风,沙、渚,猿啸、飞鸟→哀转孤独

写登高所见

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的长江→韶光易逝情

景羁旅异乡,晚年多病→愁苦沉痛

交抒登高所感

融国难家愁,护病断酒→忧愤无奈

忧国忧民忧身→沉郁悲壮

4、品读(提问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以便于拓展思维)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郁顿挫”可说概括了杜甫诗歌的基本特征,那诗歌是如何表现的?(采用提问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以便于拓展思维)

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诗歌八句皆对。“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诗歌给做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了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了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了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四)结束语

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诗歌是心声的外化,而不是无事生非,无中生有。古人的情感世界虽不同于现今,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诗歌,与诗人同呼吸共悲喜,感受其中那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预测

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上是我对课文的理解和熟悉,这只是讲授设计,只是一个弹性化的方案,详细的课堂讲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发生变化。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登高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选自劳动教育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通用教材版语文第七单元《古代诗词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犹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它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中起点的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有: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敢于表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学习兴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欠缺。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结

协作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悲秋的真正含义,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五、教法、学法分析

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生将采用诵读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法开展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分析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自读课文,信息整合,分组合作,推选代表四步骤。

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班级QQ群进行课前预习,然后让学生运用手机、图书馆

资料查找跟杜甫相关的知识信息,接着以寝室为单位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每个寝室推

选一位学生代表作为课堂发言人。

(设计理念:旨在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提

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独自登高的场景,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诗人登高,引领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

(二)知人论世

本环节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任务自主完成,设计一个问题: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

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经历和他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情怀,引入本诗写作背景。

(设计理念:为下文的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三)、沉浸文本、整体感悟

在整体感悟环节,以学生自主品读为主。我会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

首先我会配音听读诗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萧瑟的水墨动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了解杜甫律诗抑扬顿挫的形式美。

其次学生自由诵读、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再次角色饰演、移情诵读,师生点评,体会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的吟诵让学生体会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

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领悟情境美。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诗人如何写“悲”?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设计理念:旨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点。)

(五)、合作交流,探讨情感

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通过诵读,感受诗中展现的人物形象,在此环节设计一个问题:诗人“悲”什么?

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命将尽而事业无成。在重阳佳节这天,诗人独自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悲叹景色之秋,悲叹个人命运之秋时,更加悲叹国家之秋。.这一过程,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大多数学生只能领悟诗人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过程,教师把握教学难点,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诗人为何而悲”,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以“艰难苦恨”的理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提升。

(设计理念:通过思考、合作、点拨、体悟这一逐层深化的过程,完成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度。)

(六)拓展延伸

秋天是中国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意象,想一想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关秋天诗句的描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设计理念:体会不同诗人对待秋的不同情感,强化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回顾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八)、作业

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字数不少于100字。

七、板书设计分析

写景: 首联: 风、天、猿 (悲自然之秋)

渚、沙、鸟

颔联: 落木

长江

抒情: 颈联: 万里、多病、独登台 (悲人生之秋)

尾联:艰难苦恨、潦倒新亭 (悲国家之秋)

(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发展。)

八、教学反思分析

在本堂课授课结束后,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文章,让学生沉浸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2、通过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3、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个别学生没能深刻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

登高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7课《近体诗六首》。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鉴赏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琵琶行》,学生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有助于学习杜甫七言律诗《登高》。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科的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2、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大纲教学目的中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新课标中要求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统一这一维度,确立了本课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二、说教法

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诵法。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唐之韵》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3、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说学法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针对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课题研究。其根据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课后以杜甫为专题,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个案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成功意识以及失败意识。

四、说课堂教学秩序

一、关于新课导入

课前准备:

为了知人论世,丰富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观看《唐之韵》中的《一代诗圣》上下集。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导语是每节课的窗户和眼睛,精彩的导语能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具体到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秋不同的诗人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设计了如上的导语。

二、关于新课传授过程

(一)四读诗歌

1.教师范背诗歌,学生注目。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背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此为情读。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此为音读。

3.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此为意读。

四读诗歌,有利于实现大纲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二)探讨景、境、情的关系

此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新大纲中学习目标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新课标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具体到诗歌教学,就是本着学生应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为此,本着先易后难、分层推进的教学原则,全课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情感基调,该如何概括?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其答案是一个“悲”字。

第二个问题是: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考虑到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由于思考时间、阅读经验、知识积淀有限,估计大多数学生只会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而理解到社会之秋、国家之秋这个层面存在困难,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基础上,再进行必要及时的点拨,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人悲社会之秋的情怀。

具体到《登高》这首诗,不论学生如何思考第二个问题,无外乎从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这三个层面进行回答。

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我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的三个问题:

①首联和颔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试问,哪一个意象让你感受最深,请描绘一下,此为点。

答案多样:如飞鸟,在劲风中摇曳吃力盘旋,飞舞的鸟这个意象,意韵较深。写出了孤鸟的无力、脆弱,这何尝不是诗人的写照。这种意象在杜甫其它诗中也可印证,如《旅夜抒怀》同是临江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于这首诗,教师可适当点拨,江上景色,野阔天低,大江奔流,尤显旅人的单薄与脆弱,孤独无依。所谓的文章,官职皆随水而逝,成过眼烟云,自己有如茫茫天地间一个小小的飞鸟,只有无尽的悲凉充斥其间。又如落叶、长江。就“落叶”这个意象而言,一叶知秋,落叶的萧萧表现已到深秋,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秋天尤其让人感到伤感。如学生提到“长江”这个意象,不尤人想起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联系诗人生平是否有韶光易逝,而壮志难酬的遗憾呢?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扩大学生视野,做这样一个极为开放式的教学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促进文本多样化的解读。

根据新大纲关于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体到诗歌就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发挥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②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登高秋景图。此为课程教学中的“染”。

答案:登上高台,眼望远方高远天际,茫茫无边,耳听猎猎西风,老猿悲鸣,沙走江上,水落石出,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在急劲的西风中,孤鸟吃力地翻滚,大风四卷,孤鸟回旋,徒增无限感伤,近看枯叶萧萧而下,黄叶满地;远观滔滔的长江,滚滚东逝,不禁让人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古浩叹。

③根据文学鉴赏应体会作品深层内蕴这一要求,我设计了下面这样一个问题,其目的是由景物逐渐深入到人事。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案:这两联浑然一体,境界深邃悠远,营造出天地萧飒悲凉、凄清的景境,渲染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内心无尽的悲凉,悲叹大自然的秋。

登高说课稿4

《登高》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深邃的人生感悟。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重阳节登高远眺的感怀之作,饱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感慨。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词风。本课计划用时1课时。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文知识,但鉴赏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词作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体悟情感。教学难点:通过意象鉴赏词作。

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因此,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微课视频。

本着“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拟定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

古人云:“未见兴趣,必不乐学。”多媒体播放一段秋日悲歌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展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马致远的《秋思》描绘了古道西风瘦马的萧条,那么,杜甫笔下的秋日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顺势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2步展开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我将对易读错、易写错和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

2.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将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师生讨论,共同明确,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在祈求长寿的重阳节登高远眺,国势艰危,身世飘零,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这位曾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人,不禁生发无限感慨,极为沉郁。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2步展开

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我将播放一段微课视频《诗歌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共描写了哪些意象?小组讨论、展示,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补充:这首诗前两联写景,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而颔联只选取了落木和长江,由落木联想到自身孤苦伶仃,人难免一死,而滚滚长江又摆脱了上联悲哀之调,显出豁达、开阔的意境。

2.以情促读,探究文本。本诗的文眼是“悲”字,是什么使诗人感到“悲”呢?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加以分析。

第四环节:拓展升华,课堂小结,用时约5分钟

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通篇关目,全在一“悲”。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杜甫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怎样的体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预留3分钟,让学生回顾当堂所学。我将进行课堂巡视,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整堂课,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作用,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完成课前预设,促进精彩生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比较赏析本诗与《沁园春·长沙》的异同。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黑板所示。课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擦黑板,道别)

登高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诗三首》其一《登高》

一、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目标是鉴赏唐代诗歌。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过李白的古体诗和杜甫的两首诗歌。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本节课结合以上三首诗歌讲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赏析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的内涵,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根据大纲要求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诵读指导、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本课的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

二、说教法

这课的教学,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以读代讲。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去读,调动学生读的兴趣。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品评语言。

2、点拨议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讨论,平等对话,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规律总结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规律总结,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学生特点分析:我校普通班的学生特点,聪明,不好学;积极,不主动;想学,习惯不好。因此学习中需要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渗透式指导法:在教学中将鉴赏诗歌的规律方法不断的提出,使学生在自觉中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背诵、默写)—练习归纳总结—作业”进行教学的。

1、导入新课:

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巧用导语,有助于将学生注意力拉回课堂,为此我设计这样的方法导入“秋天是个神秘的季节,仿佛一个遗世独立的清丽女子,像一本耐人寻味的书,不管什么时候读,都会别有情味。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伤别,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那么杜甫笔下的《登高》又是怎样一番情致呢?让我们进入作品尽情品味吧。”

2、新课传授

结合鉴赏诗歌的五个步骤,我的设计如下:

第一步:知人论世

我们要理解杜甫的诗歌,首先要了解这个人。及创作的背景。因为前面已经讲过关于作者的生平经历,所以这一环节我请学生分为三个方面总结:作者经历,创作背景,诗作风格。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新知识的启发

第二步:读诗歌浅层意:

1、教师范背诗歌。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背诵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认知。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的特点。

3、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

此环节完成本课教学目标中的掌握吟诵的方法,将学生带入一种低沉悲哀的情境中

第三步:把握意象,品味意境

1、自读全诗之后,根据注释,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分析诗歌的浅层意思。

2、从第一层出发,设计如下的三个问题

(1)这四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2)这八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

(3)这四句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传达出诗人当时怎样的感情?

3、在第二层中,诗中由描写眼前的景,转为抒发心中的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含有八层意思,大家能不能找出来?

以上的问题设计从两个层面解决诗歌怎样鉴赏写景的问题。

教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第四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

此问题所涉及的层面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了解杜甫的经历和诗作风格,因此在讨论和总结起来并不难。

第五步:鉴赏本首诗歌的艺术特点。这点采用规律总结的教法,请学生自我总结。

3、当堂成诵

在完成探讨景、境、情关系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

4、达标测试:此环节的设计是为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型服务的。体现了教学中讲练测相结合的方式。

5、课堂练习: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题目:比较《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本题目设计再次巩固了本课的重难点。

6、课堂小结:请学生自我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同时再次总结关于诗歌鉴赏的答题规律,体会情景交融艺术特点。最后由教师进行全面总结。 7关于作业。

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把《登高》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此作业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又巩固了学生对本首诗歌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本课重难点、即景情境的关系,清晰明了。

六、说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既是对话就不能训话,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去朗读、去感悟、去探究、去积累、去运用,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登高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登高》这首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诗。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而本课的教学难点则是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也就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下面我将从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三、说教法

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四、说学法

学生也将采用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开展学习活动。

五、教学程序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要求,我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将设计为如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将用这样一段话: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刺骨的寒风凛冽地吹着,江边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浑浊的江水滚滚翻腾,向前奔涌。几只孤鸟在天空中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走来。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满身疾病,步履蹒跚……

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半生怀才不遇,晚年穷愁潦倒,孤独在外漂泊,已然走到了他生命的秋天。而让他时刻不忘的国家此时也是战乱频仍。重阳佳节独自登上高楼,面对万里江天,面对一片衰败,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共同去领略诗圣的才情,触摸其慷慨的灵魂。

(二)整体感悟,把握诗歌

在整体感悟环节,将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首先我会配乐范读诗歌,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给他们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学生听读后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体味,就能对《登高》一诗的悲哀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培养其语感,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三)研读写景的诗句,品味深邃的意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此问题设计承接上环节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阅读经验、知识积淀有限,大多数学生只能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而理解到社会之秋、国家之秋这个层面则存在困难。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人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情怀。

具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我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的两个问题:

首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登高秋景图。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以上的两个问题设计解决诗歌是怎样写景的问题。学生通过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领略诗中天地萧飒悲凉、凄清的景像,品味其深邃悠远的境界,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登高望远时内心的无尽的悲凉,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基本上解决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

(四)研读抒情的诗句品味深沉的感情

关于诗人悲己、悲生命之秋这个层面,可在学生结合文本研读颈联的基础上,适时的提出这样两个问题:诗人仅仅悲叹大自然的秋吗,所悲之秋还有没有别的意味?宋代罗大经指出此联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呢?

此时可结合多媒体展现杜甫生平及此诗的写作背景: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想岁将百年,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无异于要了诗人的性命,今诗人头发花白,命将尽而事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的困顿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此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第三个层面,即诗人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的要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由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诗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这些也许都不是“悲秋”的根本,研读尾联思考“悲秋”的根本是什么?

此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抓住尾联中的“艰难”一次并结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讨论、分析。艰难在这里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初中时所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表现了诗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艰难,更写出了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推己及人的伟大胸怀。由此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破败不堪,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飒,即个人之秋、自然之秋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作为平等主体参与讨论,最后只进行简要的梳理。

(五)课堂小结

在最后,我将对本课进行总结:“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自然秋景的悲伤,有对自身命运的嗟叹,更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读这首诗,应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明代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确实如此。”

(六)作业设计:

要求学生课下研读杜甫的其他诗作,并以小课题的形式写出一篇关于杜甫专题的研究小论文。

布置这项作业,一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二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悲自然之秋

颈联愁苦沉痛悲人生之秋

尾联忧愤无奈悲国家之秋

总之,这堂课将在美妙的诵读中开始,在学生的思考中结束,我将尽全力去创设温馨、和谐而又创新、热烈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登高说课稿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近体诗六首》一课中杜甫的两首诗《登高》《蜀相》。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近体诗定型于唐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几种。这种新诗体的出现,给诗人们驰骋才力、抒发性灵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地拓宽了诗的题材。本课所选的六首诗是唐宋著名诗人的名篇。

杜甫的《登高》被人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蜀相》是杜甫的又一名作。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抒发了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

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杜甫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5.学习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四、教学与教法

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让学生作好课前预习,在反复诵读中自行揣摩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另外,在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学生讲一些诗的句法和章法,格律常识等,但不讲的过多、过深。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突破教科书、黑板、粉笔的局限,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声像创设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堂设计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学习《登高》

1) 解题(多媒体显示有关知识)

1.杜甫介绍、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2.写作背景介绍

2)诵读指导

多媒体显示诗歌内容

1.播放诵读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正音指导。

3.介绍诵读技巧,介绍七言句的朗读节拍。

4.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

1.疏通诗意。

2.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感情。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5.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和思想境界。

一共设计五个问题,学生逐个讨论,教师分别归纳明确。(课件演示归纳结论)

4)小结.

课件演示小结内容

(三)学习《蜀相》

1)介绍写作背景(课件演示)

2)诵读指导

1.课件演示诗歌内容,然后欣赏朗读录音。

2.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要求学生自学为主。步骤大致如下:

1.分析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大意,了解诗歌内容。

2.名句欣赏

品读颔联和尾联,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人感伤叹婉的情调,进一步理解诗人借古抒怀的写法。

(四)学生再读这两首诗,争取当堂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登高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会使我们的灵魂更有深度、广度。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唐朝大诗人杜甫。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杜甫的《登高》。

一、说教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颠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杜甫和李白又以其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唱出了唐诗最美的乐章。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二单元集中选录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的七首诗歌,其中杜甫诗就有三首,这三首诗均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而《登高》又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之诗风,极具审美特质。(出示课件一:《登高》的写作背景)

《登高》写于唐代宗天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杜甫流浪到了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都相继辞世。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可唐朝,地方军阀们趁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然一处混乱。在如此之境中,具有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的杜甫,一人拖着病体登高,写下了本诗。

(出示课件二:登高 杜甫)

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首联起笔扣题,几种景物不以任何关联词语组合在一起,视角由高及低,由远而近,动景和静景相衬,生灵情状对举,构成鲜明生动的意象之美。把人带入一种天高地远、寂寥空旷的意境,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秋意。

颔联将源远流长的长江与广袤无垠的天地绾接,以时间和空间立体交叉的手法,工稳对仗中创造出了超越现实的博大宏伟、深沉凝重的意境,引发深沉的感慨。

颈联依然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时空交融写法,流露感情的真实底蕴——一联八意,意意言悲,字字珠玑,如泣如诉。

尾联以生活细节见长。从侧面,我们看到了在重重悲苦的重压下的杜甫,仍心系人民,心忧国家,这份深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足以让人泣下。

本诗感情之深厚丰富已让人感喟不已,而四联又皆对仗工稳,(出示课件三)明代擅长音律的诗论家胡应麟称赞本诗为:“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许印芳《律髓辑要》中又做了如下评价:“七言律八句皆对,首句仍复用韵,初唐人已创此格,至老杜始为精密耳。”也难怪它以“律细”而冠绝古今。

(出示课件四)

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还有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要求: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并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出示课件五)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能力目标(重点):1、培养颂读诗歌的能力。

2、赏析情景交融,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启迪爱国主义情怀。

其中,能力目标是教学重点,情感目标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诗是最适于吟诵的。本课主要釆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进行教学;学生则在吟诵和联想描摹中体味理解。

三、说教学设计

本课釆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1、导入新课:因课前已印发了资料《杜甫的一生》《杜甫诗歌名句集》,并布置了预习,用猜猜出他是谁的课件导入,既可以对杜甫多一层理性认识,又可以把学生的目光、思想集中在杜甫身上,为下一步的漫谈作者作品做铺垫。

2、漫谈作者作品:这一环节釆用漫谈的方式完成了知识目标,并充分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

3、指导诵读理解,走入诗境:这一环节从整体感知到逐联解读入境,从理解到想像描摹,从诵读到体味吟咏,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教给学生四则读诗之法,即知人论世,披词入情,想像入境,感受韵律。同时,指导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理解“意境”“沉郁顿挫”“情景交融”等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釆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以突破教学重点。

4、课堂拓展: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要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教育,首先应育人,其次才在育才。杜甫崇高的人格,深广的忧思,豁达的心胸,无不可以启开我们的思想之门,情感之闸,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更是思想的沉淀,情感的升华,艺术的完臻。因此,我选取了他的晚年作品《江汉》,要求学生诵读想像,描摹杜甫的形象,并寄一语给杜甫,来表达自己的情思。如此,便把学生对杜甫的理解、崇拜等感情内化为自己思想情感的一次累加,潜移默化中启迪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5、小结:这一环节主要对杜甫晚年创作特点作一总结,使学生形成一种整体认识,以便于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视角自读杜甫的诗作。最后以深情的配乐背诵做结,学生可在音乐和文学的双重美感中得以情感的陶冶,也是一次艺术修养得以提升的机会。

6、作业:为杜甫写一二百字的小传。这既是一次小练笔,又是一次资料、思想、情感的整理,可以说是对本课的一种课外延伸。

四、总结:诗歌是灵魂的声音,是优美的旋律,是人格的净地。有人说:“读诗可以使人巧慧。”我要说,读杜甫的诗,可以使人变得深沉、真诚。

谢谢大家!

登高说课稿9

一、说教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之前诗歌鉴赏的延伸和提高,对后边的宋词鉴赏起示范作用。《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饱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胡应麟推崇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掌握古诗鉴赏方法,为提高高考古诗鉴赏作好铺垫。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在初中学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有一定的古诗鉴赏基础,但对诗的了解较浮浅,除背诵、记忆外,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使其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其受到熏陶而有所感悟。

三、基于以上原因,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技能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知人论诗,把握全诗脉络。

2.反复诵读,学习其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深层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怀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2.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并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境导入法。多媒体展示萧萧深秋,重阳佳节日作者独登高台,忧国、忧民、忧身,无尽悲凉,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2.诵读感知法。反复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激发想象力,进入诗歌意境。

3.讲析法和点拨法。由于学生知识积淀有限,难以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因此,做一些课件补充杜甫及当时历史的有关重要信息,并进行必要的点拨。

4.讨论法。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对文本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讨论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需要,激活课堂气氛。

学法:

反复诵读,使学生自主地思考、讨论问题,从感知到理解,从“学会”到“会学”,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又培养想象力,感受到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投影画面,配乐欣赏)

在一千二百年前的一个秋天,夔州江边,一个年迈狐愁的老人,在一个本是阖家欢庆的日子,九九重阳节这天,独自一人拖着多病的身体登上长江峡口的高台,寒风凛冽,万木凋零,混浊的江水汹涌奔腾,几只孤鸟回旋在天空,远处不时传来猿的哀鸣。面对这一切,老人万千感慨涌上心头:半生怀才不遇,晚年穷困潦倒,孤独在外漂泊,仍不忘国家的战乱。俯仰之间,咏出一首千古绝唱!大家能猜到这位老人是谁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老人,欣赏他的著名诗篇《登高》。

(投影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诗歌背景,知人论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适当补充。(多媒体展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于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其作品有《望岳》、《丽人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背景: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离开成都,衣食无着,年老多病,住在夔州,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写这首诗时,虽安史之乱已结束,但地方军阀乘时而起,互夺地盘,社会仍一片混乱。

(三)指导诵读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如何更好地诵读?1.老师范读2.学生听读3.个别朗读

(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把握:理解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中去,与作者产生共鸣。

2.感性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

(四)赏析诗句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让学生思考,这一句中有哪“六景六色”?

明确:对仗工整,语言精炼,十四字写出“六景六色”:“风”、“天”、“猿”、“沙”“鸟”,分别用“急”“高”“哀”、“清”、“白”“飞回”描写。

(2)教师点拨,师生共同讨论

句式结构契合,渲染出秋天来临的紧迫感。“风急”、“天高”、“猿啸哀”均为仰视,“渚清”、“沙白”、“飞回”,又从俯视到仰视。在这俯仰之间,秋风扑面而来,极目所见,高天在上,猿鸣耳畔,沙渚在下,鸟转空中,使人卷入无尽秋意之中。景物全出,视野开阔,胸怀博大。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江苏滚滚来”。

这句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想联系杜甫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到了生命之秋。“漂漂何所以”生命是短暂的。作者写这首诗时已55岁,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这使我们不禁联想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面对滔滔而逝的江水,作者无奈的感叹时光如东逝水,自己一生功业难成。但作为一个有阔大胸怀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或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他知道自然规律,能豁然对待。这足以让我们看到他坦荡、胸襟的开阔。它起到了烘托气氛,渲染悲凉的作用。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赏析这句时,我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试作具体分析(投影展示)

明确:万里—漂泊地远—悲悲秋—时之凄惨—悲

作客—羁旅—悲常作客—久旅—悲

百年—迟暮—悲多病—衰疾—悲

台高—迥处—悲独登台—无亲朋—悲

作者将上两联景物描现实写中蕴含的感情明朗化。久容最易伤秋,多病偏听偏爱登台,“万里”与上联的“不尽”相关照,写出时间的悠长;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自己的悲苦表现得既为深且广。这不是常见的客居乡愁,人生有限方觉秋之悲愁,诗人分明是在慨叹有限人生与永恒存在的深刻矛盾,以及人生矛盾面前的种种无奈。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与颈联紧密衔接,因果相承。“艰难苦恨”四字蕴意丰富,诗人忧国、忧民、忧身,忧愁得两鬂斑白,要借酒消散这无尽的忧愁吧,却因为疾病而断酒了。又添一恨,无限悲慨。

“白日放歌顺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石”。在这里为何又“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特爱喝酒,我们学过的诗句有:

(五)思考与探究(结合作者生平,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

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2.试总结杜甫晚年律诗特点。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整首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突破早期较多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空灵洒脱。

(六)作业:

看谁背的杜甫名句多,同桌互查。

六、课堂评价

学生能整体把握诗歌脉络,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诗歌情境,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并通过反复诵读,学习文本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从而鉴赏诗歌的深层含义。

登高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是教学重点,汲取诗人的精神养料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 可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触摸到融于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

2、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在鉴赏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时,会运用自主探究法。学生将分组讨论,抓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3、在体会诗歌的悲情美环节,我会恰当运用提问点拨法,指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4、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影像资料、背景音乐,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丰富教学内容。

四、说教学程序

(一)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 诗中圣哲。

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

(这一设计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

(二)研读课文

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

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

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

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

诗的意境由多个意象构成。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引导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是诗歌鉴赏的关键。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

4、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来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5、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

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

下载《登高》说课稿(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登高》说课稿(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登高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诗三首》(其一《登高》 一、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是诗......

    登高说课稿[推荐阅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诗三首》(其一《登高》一、说教材《登高》这首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是诗歌单......

    《登高》说课稿(五篇模版)

    《登高》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就从教学设计的凭据、教学设计及其理由这两个大的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教学设计的凭据......

    杜甫《登高》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

    《登高》说课稿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中学皮占辉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中国被称为诗词国度,千百年来源远流长。今天我提交的说课题目是杜甫的《登高》,说课的类型是课后说课。......

    粤教版精品课件课件 《登高》说课稿1

    说课设计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过程,也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其中诗歌鉴赏(特别是古体诗词)是高职类考试文学鉴赏考査的重点,因此诗歌鉴赏被列......

    《登高》教案

    登高 杜甫 一、登高 登高为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风俗,古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有亲人团聚、登高饮酒的习俗。登高诗 一、登高望远,思乡怀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

    登高 教案

    登高 教案 备课人:刘建霞 教学目标: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重点: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教学......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