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2 18:1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第一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彬县实验小学 杨春侠

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生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因此,教材中适当编排了一些古诗词。怎样进行古诗词教学最有效呢?下面我以自己执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说说如何把“读”作为诗词教学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品味古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情谊。这节课下来,我的总的一个感受就是:“怎一个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寄情于景,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备课的时候,我无数次的诵读,都被诗中的情景与飘逸深深感动了,怎样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呢?刘勰曾经在《文心雕龙》里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预设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在感悟准备阶段,创设情境,读懂诗题,整体把握情,在读悟阶段,想象意境,赏析词句,体验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阶段,反复诵读体会情。从课堂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通过诵读理解感悟到了诗歌的内容,通过品悟交流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了解了李白的诗风,有效达成了三维目标。我以为比较突出的有:

一、注重多种形式的读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还曾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听别人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朗读、分组读、男女生读、齐读、默读、引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后两句的时候,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二、注重入情、入境地感悟

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停留在传统教学中字、词、句的解析,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色彩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读悟结合,品味别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感受李白诗歌的豪迈飘逸。要让学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无疑是有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发挥想象,化身李白设身处地的感悟。

1、想象“尽”、“唯”的情谊,进入诗境,感悟诗情。

(配有“送别”的音乐,化身李白、设身处地的感悟)

“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是啊,朋友只身一人离开了,望着滚滚长江水,李白我目送着孤独的小船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我的心„„我的思念„„

我伫立江边,久久地凝望,此时此刻,朋友啊,你的离去,就是我唯一的„„以后„„

想象中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学生在读中知道,“孤帆”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另一方面: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刮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时,只看见那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诵读这两句诗时既要有节奏又要音断气连,尤其是“流”字拖长音,有孤帆远去之感。通过想象和诵读,感受诗人对好朋友的深情厚谊,体会诗人驻目神驰的情态和怅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随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让学生感情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学到这里时学生的感悟已水到渠成:流就是留,是不舍,是牵挂,是羡慕,是诗人对好友绵绵不绝的情谊。

2、融想象中诵读“烟花三月下扬州”,配乐想象“烟花三月”的扬州什么景象?。

以古诗“江南春”为凭借,了解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柳絮如烟,繁华似锦。孟浩然此去扬州要做什么?心情怎样?设想他的心情自然轻松、愉悦。想象你是孟浩然,带着你即将下扬州的心情读诗题呢?在这富有诗意的阳春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去那个令人神往的扬州,心情会怎样?那肯定是即有惜别之情,又有羡慕之情。这个时候,假如你是李白,带着送别好朋友的惜别之情、羡慕之情读诗题。让学生再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朗读是对作品的再创造,在诵读时要先把握作品基调。“人生自古伤离别”,许多人认为离别是伤感的,而本首诗中的孟浩然并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无奈。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众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作为“风流天下闻”的大诗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悦心情可想而知。而喜爱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为好友高兴,在情深意重的惜别之中,也流露出了一丝羡慕与向往。因此,了解背景,为“入情入境的诵读”打下了基础。正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自然学的有情趣。

三、注重古诗的积累

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古诗诵读贯穿其中,创设了浓浓的古典诗词氛围。解题时推荐学生阅读崔颢的“黄鹤楼”;品读感悟时又出示了“江南春”、“江夏行”,以古诗解读诗意,体悟诗情;总结作业设计时再次重温了“赠汪伦”,推荐诵读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们积累背诵古诗,课余搜集整理送别诗或者李白的诗歌,语文课读的任务落实扎实有效,同时也开启了学生主动积累古诗的兴趣之门。

第二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借助课文词语注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意和诗句的意思,也积累了不少的古诗和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还需要教师引领他们去体会和感悟。所以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上,我去除繁琐的讲解词意、诗意;以“关键词”入文,为体会诗境、感悟诗情的切入口;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看画面、想画面、角色体验中,感悟诗情、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进一步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教师通过让学生借助课文词语注释、工具书……,让学生同桌交流预习的成果初步理解词意和诗句的意思.诗中“烟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是学生学习此诗中的重、难点,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送别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别孟浩然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朋友间无限依恋的情怀。整个教学流程就按照“一、故事导入、解读课题,二、初读诗文、感知诗韵,三、学生同桌交流预习情况尝试读懂诗意,四、创设情境、进入诗境,角色体验、体会诗情,五、反复诵读、体验诗情,六、课外拓展”来进行。现将每个教学环节反思如下:

一)、故事导入、解读课题

本课教学课始以“故事激情”为切入点,让学生从故事中了解到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和这首诗的背景,对学习古诗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诗情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韵

本环节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自由诵读、齐读和在教师范读中,将诗读正确、读通顺和初步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三)、学生同桌交流预习情况尝试读懂诗意

本环节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注释、看插图等已经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揣摩句意、理解文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学古诗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学,让学生与同桌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可先跟同桌进行探讨,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创设情境、进入诗境,角色体验、体会诗情

在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两句诗句时,理解“烟花三月”是这首诗的一个难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烟花三月”,并让学生用积累的词语形容春天的美景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在教学中就通过让学生用优美的词句来表现三月的美丽,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时又辅以课件展示烟花三月的美丽,让学生感到三月的美丽,美得并不空洞,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了基础。并创设情境对话:当与好友告别时,假如你是李白会跟“孟兄”说什么呢?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结合插图,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展开想象李白与孟浩然分别的情景,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到诗情。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在赏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句时。老朋友走远了,此时此刻李白在想什么,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感受送别的现场,通过“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李白一直看着老朋友坐的船渐渐走远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从这你体会到了什么?”“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黄鹤楼边,心中会想什么?”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歌曲《烟花三月》,感受诗人与好友分别时的心情、感受,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和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情。在解决深层次的疑难后,我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最后两句诗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反复诵读、体验诗情

语近情遥、含吐不露。是这首诗的特点,李白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让学生再三品读,在朗诵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流,更进一步整体的、深刻的体会诗情。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诗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惜别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课外拓展

课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做为拓展学习扩大阅读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这样课内外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诗人的了解,更进一步体会诗人与好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和对朋友的离别依依不舍的感情,并延伸了教材内容,使学生的心灵也得到洗礼和启发。既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又使诗歌中的所表现的情景、所抒发的情感在学生心中变得“充实”“厚实”起来,对调动激发学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大,加之学生对人物以及古诗的背景了解又浅,学生就很难与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让诗歌中的景象在学生心中丰盈起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我通过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和创设情境,尽力拉近文中人物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课堂上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怎一个情字了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平阳县宋桥镇小 林利群

老师们,大家下午好!前面几位老师都谈到了,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那如何突破难点,提高古诗教学的实效性呢?今天姜老师的友情诗课堂展示就是一个很好的引领。

首先姜老师巧妙地引用了特级教师窦桂梅的“主题教学”这一理念,设置了以“友情”为主题的教学模式,熔古诗、现代诗、对联、故事等为一炉,达到了让学生语言与精神的成长之目的。这一主题式的教学设计非常有创意,也很好地突破了体会友人间深厚友情的难点。这节课下来,我总的一个感受就是:“友情诗教学,怎一个情字了得!”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姜老师是从“情感”切入,以别离之情为突破口,以“友情”带动阅读理解,比如,在感悟准备阶段,让学生通过读懂诗题,整体把握住了情,在读悟阶段,又让学生通过想象意境,赏析词句,体验了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阶段,反复诵读体会到了情。从而也在研读中有效达成了三维目标。我觉得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两大点:

第一大点:以“别情”为中心点,进行创造性设计,为本课的主题“友情”织起了一张情网。

记得李吉林老师曾说过:“情感是一个人素质的灵魂,没有情感,就没有素质可言。” 今天老师在教学中所创设的这个“情”就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很自然地进入了学古诗的佳境。并且学得有滋有味的。

比如,在教学伊始,姜老师就设置了友情这一整体情境。通过与学生交朋友到对联相赠,明白真挚友情的可贵,直奔友情教学主题。无形中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在接着的教学环节中,老师又适时地将友情这条感情线全面铺开。像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引导学生抓住“故人”一词体会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在教学后两句时,老师又巧妙地创设了送别友人这一情境,让学生感悟到了友人间的感情之深。古诗学完了,但情未完,老师继续引领学生明白了这深情厚谊不仅在这一送中,还在一年后的《江下行》,更在十年后的《赠孟浩然》中。这样的设置,既做到了同一诗人同一题材,不同作品的展示与学习,又能让学生体会得深刻。最后又拓展延伸到孩子间的友情,告诉孩子友情需要用心守侯和品味。这情是一环紧扣一环,真正让友情教学进行到底。虽然全诗中没有一处出现“友情”这一字眼,但这情却时时处处在诗句里课堂中流淌着。像真诚的谈话导入,入情意境的 1

创设,还有顺势的自然过渡,适时的点拨渲染,以及随口而出的点评“小语”,都显得浓情欲滴。有效达到了古诗情、老师情、学生情、这“三情的合一”。这样的情,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无处不在地笼盖于课堂。而学生则陷在情网中体会得深刻。

第二大点:在情网的突破上老师设置得很巧妙

刚才我们所谈到的这情网该怎样逐一突破呢? 姜老师设置的几个点都很巧妙。我就抓其中的两个小点来讲。

第一小点:抓诗眼突破情网,品悟并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教学中老师紧紧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本的节奏和肌理,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直指作者的心灵。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抓三处的重点感悟特别出彩。

像第一处“烟花三月”的理解。姜老师紧紧抓住“烟花三月” 的传神进行提问,“烟花三月”该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且肯定了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想象,再随即出示美丽的春光图,层层深入,使得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做到了“形真”而“意远”。

第二处是抓“孤帆”。当教学引出“孤帆”一词时,老师马上设疑:“烟花三月正是人们在黄鹤楼结伴游玩的好季节,要知道当时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所以长江两岸一定是千帆竞渡,游人如织。可李白为什么说是 “孤帆”呢?“此时此刻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有这些心情的仅是李白吗?”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第三处是抓“长江水”,在教学最后一句时老师深情地提问“此时此刻你看到的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水仅仅是长江水吗?”引领学生达到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第二小点:品读感悟,吟咏真情

在抓 “诗眼”和关键词句的基础上,姜老师还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涵咏品读其中的真情。在不断地对文本的研读中,在不断的引导中,成功地将学生的情感融合到了诗人的情感中。学生不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到了文字背后丰富的情感。

另外在读诗时,教师还不失时机地通过各种手段(情景渲染、提问激思、语言诱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扩展,化静态的文字为动态的画面,入其境、感其心、悟其情,感同身受,心同此景,情同此理,从而获得深刻的形象感染。

老师们,回首刚开始试教的“迷茫闭塞”到磨课后的“豁然开朗”再到今天“新颖有效”的探究之路,终于“吹尽黄沙始得金”!这是我们第一次对友情诗教学作出的探讨和尝试。也许还不太成熟和完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今后,我们将不断改进和提高古诗词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共鸣,引导他们爱诗、读诗,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情,放飞心灵。以上便是我的反思过程,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四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尹松刚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因此,教材中适当编排了一些古诗词。怎样进行古诗词教学最有效呢?下面以我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说说如何把“读”作为诗词教学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体朗读中,了解诗词大意。教学伊始,今天我们就以“读”为主来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打开书,先读通顺,再借助文中的插图、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学生初读,自学。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因此,在开课伊始,我不是按惯例不读课文就解释诗题,而是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和插图自读,了解大意,整体把握。这样不仅做到解题不离文,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读中了解诗题,了解背景,把握基调。(1)、交流诗题意思,指导读出节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样读题目,即读出了节奏,又读出了内容。学生清楚的知道谁送谁、送的地点、送的目的地。(2)、了解背景,指导读出味道。出示黄鹤楼的图片,插入传说。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选择在此辞别,虽是惜别,但更富有诗意,因此在读“黄鹤楼”时声调可以稍上扬。(3)扬州是个什么地方呢?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歌舞升平,到处柳絮如烟,繁华似锦。“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4)孟浩然此去扬州要做什么?心情怎样?他要去游玩、散心。心情自然轻松、愉悦。(5)想象你是孟浩然,带着你即将下扬州的心情读诗题呢?在这富有诗意的阳春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去那个令人神往的扬州,心情会怎样?那肯定是即有惜别之情,又有羡慕之情。这个时候,假如你是李白,带着送别好朋友的惜别之情、羡慕之情读诗题。让学生再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朗读是对作品的再创造,在诵读时要先把握作品基调。“人生自古伤离别”,许多人认为离别是伤感的,而本首诗中的孟浩然并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无奈。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众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作为“风流天下闻”的大诗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悦心情可想而知。而喜爱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为好友高兴,在情深意重的惜别之中,也流露出了一丝羡慕与向往。因此,了解背景,为“入情入境的诵读”打下了基础。正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自然学的有情趣。

读中感悟诗情,进入诗境。(1)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说说李白为什么要送别孟浩然?他们是什么关系?你了解他们之间的交情吗?(2)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配乐想象“烟花三月”的扬州。融想象与诵读中。(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学生再读中知道,“孤帆”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另一方面: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刮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时,只看见那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诵读这两句诗时既要有节奏又要音断气连,尤其是“流”字拖长音,有孤帆远去之感。通过读,感受诗人对好朋友的深情厚谊,体会诗人目驻神驰的情态和怅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随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让学生感情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学到这里时我指出:流就是留,是不舍,是牵挂,是羡慕,是诗人对好友绵绵不绝的情谊。这时,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练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觉得小学生没有丰富的文学积淀,因此,教学不能枯燥的分析、机械的背诵,也不可“深挖”式地鉴赏。应当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放飞想象,品读语言,做到有感情诵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入境。并在读中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从而使朗读指导“虚”“实”并用。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们积累背诵。同时指出: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的聚散离别,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与亲人或好友离别时的场景或心情,并恰当运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最后的练笔意在读写结合,古为今用。

第五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篇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这首诗,我依然采用学习古诗的“四部曲”进行。所谓“四部曲”指的是“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围绕这几个环节对本节课进行了以下的设计。

先是导入新课。在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谈话导入,通过课前交流,师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到课堂学习中,自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第二个环节是“解诗题,知作者”。引导理解“之”、“广陵”和题目的意思,并了解诗题中出现的“三名”——名楼黄鹤楼、名人孟浩然,名地广陵。通过出示课件让学生完成填空,交流查找到的李白及这首诗的背景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考虑到学生手上的资料匮乏,难以找到更多更好的资料,我还准备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巧妙地用导入古诗的方式讲给学生听,即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接下来是初读古诗。让学生画出诗的节奏,并用多种方式的朗读,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第四个环节是“学古诗,明诗意”。主要引导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如查找注释、查阅资料等)理解古诗。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进而全班交流,达到理解诗意的目标。新课标在对古诗文阅读的评价建议中指出:“考察他们能否凭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说说词语、诗句的大概意思的实践中提高阅读古诗的能力。

第五个环节是“齐探究,悟诗情”。首先引导学生感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师导入: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顺流而下,到达广陵,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西辞黄鹤楼”;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是顺流而下,而且诗人辞别的时间在春意正浓的三月,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下扬州”。诗句信手捏来,豪不雕琢。然后通过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模仿句子写诗。如:“故人辞别广州城,烟花三月上(到)连南”“故人辞别小山城,烟花三月回广州”等。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及写作能力,让学生觉得写诗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拉近了学生与诗歌的距离。接着让学生通过“寒冬腊月”“炎炎六月”“阳春三月”与“烟花三月”作比较,体会“烟花三月”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最后出示课件创设情境,展示一组美丽的春天图片,让学生欣赏,增加感性认识,再让学生用优美的词来表现三月的美丽,再过渡到描写春天的诗句,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使之得以活化,丰厚了语文的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后两行诗时,抓住“孤帆”设疑:“长江是大唐盛世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每天都有很多帆船来来往往,可为什么李白却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引发学生思考,感受,理解,领悟。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在“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我用音乐渲染,感情朗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

除了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我还收集了李白一年后再次为这次送别写的一首诗《江下行》,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依依惜别之情也进一步得到升华。另外,这样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积累的意识,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本节课,按照本人的设想,已经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时间的安排也合理。能够让学生通过尝试写诗,并给诗歌换一个词,让学生去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感,本人的教学风格得到体现。但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

首先,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学生互动似乎不够大胆,课堂有点沉闷,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很积极的交流,自己完成了就不理别人,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的习惯没有落实到位。

其次,本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全国着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指出:语言,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任何学科的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纽带都是有言语编织的。语文学科的教师更要规范、熟练、巧妙地驾驭语言。我们很多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由于不注意口头语言的规范性和艺术性,养成了重复罗嗦的语言习惯。

语文教师要用语文的方式去表达,使自己的语言“语文化”。其实,跟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文要有文采,用上一些好词佳句使文章变得生动具体等的道理是相通的。反思我的语言缺点,我是属于宁可“写”而不喜欢“说”的人,说话往往是前面一句还没说,后一句已经蹦出来,说出来后才发现前一句还没说,然后再去补充,因此让人觉条理性不强,也不够规范。此外,重复罗嗦、说话艺术性不强的毛病也是存在的。这是我以后需要加强训练的。

此外,学法的指导、教学技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篇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因此,教材中适当编排了一些古诗词。怎样进行古诗词教学最有效呢?下面以我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说说如何把“读”作为诗词教学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体朗读中,了解诗词大意。教学伊始,我说同学们,谁能说出带有“读书”两个字的名言或诗句呢?学生们纷纷说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问:你怎样理解这些名言和故事中的“读书”两个字。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我顺势点拨,今天我们就以“读”为主来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打开书,先读通顺,再借助文中的插图、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学生初读,自学。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因此,在开课伊始,我不是按惯例不读课文就解释诗题,而是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和插图自读,了解大意,整体把握。这样不仅做到解题不离文,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读中了解诗题,了解背景,把握基调。(1)、交流诗题意思,指导读出节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样读题目,即读出了节奏,又读出了内容。学生清楚的知道谁送谁、送的地点、送的目的地。(2)、了解背景,指导读出味道。出示黄鹤楼的图片,插入传说。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选择在此辞别,虽是惜别,但更富有诗意,因此在读“黄鹤楼”时声调可以稍上扬。(3)扬州是个什么地方呢?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歌舞升平,到处柳絮如烟,繁华似锦。“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4)孟浩然此去扬州要做什么?心情怎样?他要去游玩、散心。心情自然轻松、愉悦。(5)想象你是孟浩然,带着你即将下扬州的心情读诗题呢?在这富有诗意的阳春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去那个令人神往的扬州,心情会怎样?那肯定是即有惜别之情,又有羡慕之情。这个时候,假如你是李白,带着送别好朋友的惜别之情、羡慕之情读诗题。让学生再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朗读是对作品的再创造,在诵读时要先把握作品基调。“人生自古伤离别”,许多人认为离别是伤感的,而本首诗中的孟浩然并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无奈。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众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作为“风流天下闻”的大诗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悦心情可想而知。而喜爱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为好友高兴,在情深意重的惜别之中,也流露出了一丝羡慕与向往。因此,了解背景,为“入情入境的诵读”打下了基础。正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自然学的有情趣。

读中感悟诗情,进入诗境。(1)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说说李白为什么要送别孟浩然?他们是什么关系?你了解他们之间的交情吗?(2)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配乐想象“烟花三月”的扬州。融想象与诵读中。(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学生再读中知道,“孤帆”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另一方面: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刮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时,只看见那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诵读这两句诗时既要有节奏又要音断气连,尤其是“流”字拖长音,有孤帆远去之感。通过读,感受诗人对好朋友的深情厚谊,体会诗人目驻神驰的情态和怅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随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让学生感情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学到这里时我指出:流就是留,是不舍,是牵挂,是羡慕,是诗人对好友绵绵不绝的情谊。这时,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练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觉得小学生没有丰富的文学积淀,因此,教学不能枯燥的分析、机械的背诵,也不可“深挖”式地鉴赏。应当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放飞想象,品读语言,做到有感情诵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入境。并在读中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从而使朗读指导“虚”“实”并用。

拓展研读,积累应用。同学们,古典诗词中的送别之情感人至深,有悲伤,有乐观,有劝慰,有欢快„„下面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都读过那些送别的佳句,我们来共同感受古人那浓郁得离别之情。同学们纷纷的说出了下面诗句:

蜡烛有泪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唐·杜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

海内存知己,天涯热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别离》,唐·陆龟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们积累背诵。同时指出: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的聚散离别,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与亲人或好友离别时的场景或心情,并恰当运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最后的练笔意在读写结合,古为今用。

篇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品味古诗的意境,体会朋友间的情谊。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尝试运用“板块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设置上设计了五大板块:初读诗文,整体感知——自主感悟,理解诗意——品读诗句,体会诗境——赏读全诗,背诵全诗——延伸拓展,积累诗歌。在教学时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自主感悟,理解诗意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自学与小组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感悟烟花三月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友人在这么美丽的三月到扬州去的喜悦和羡慕之情。再如创设情景,让学生先朗读古诗再观察图画最后音乐渲染,想象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如果你就是李白,你会对即将离开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孟浩然又会说些什么呢?

4、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在“延伸拓展,积累诗歌”这一板块时,我补充了《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等几首送别诗,扩大阅读面。

存在问题:

1、在初读环节,还应再多找几个学生读读,扩大学生的朗读面。

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造成学生赏读全诗的时间不够,背诵古诗的积极性不高。

3、虽然注意让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但还不够深入,应进一步走进诗句,更深刻地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4、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有时喜欢重复学生的话。

反思是为了提高。在这里写下自己的反思,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指正意见,使我在今后能做得更好。

下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1 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借助课文词语注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意和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 这节课的目的,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舒兰市第九小学 林美丽 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单纯地逐字逐句地讲解,而是更多的利用创设的情景,抓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这首诗的大意,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安芳小学 黄冬梅 1.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吟诵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1、(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诗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