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学案

时间:2019-05-12 18:0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词五首》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词五首》学案》。

第一篇:《诗词五首》学案

《诗词五首》学案

使至塞上

一.文学常识精解。

《使至塞上》选自《王右丞诗笺注》,使:出使。作者是王维,字摩诘,唐朝山水田园诗派代表,史称“诗佛”,苏轼称赞他的诗“诗中有画”。二.诗歌内容精解。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解释:一随轻车简从要到边疆去查看,驾车经过居延属国。分析:紧扣诗题,交代出使的任务、所经过的地方。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解释:飘飞的蓬草,风一吹即过了汉地的边塞,北飞的大雁,从头顶飞入了胡地的天空。

分析:描写边塞的情势,暗示诗人已经到了边关前沿。[有人认为这句诗是即景设喻,将自己比做“征蓬”、与“归雁”。所以也解释为“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解释:只见茫茫的沙漠中独起的灰黑色的炊烟聚集直上,滔滔的黄河边落日依水而下。分析: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大漠之景。工整的对偶句。[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解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得知都护还在燕然前线。分析:照应诗题和开头。(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三.知识积累拓展。

(一)主题归纳。

这首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的壮美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二)名句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写景壮观:“大漠”的“大”写出了沙漠浩瀚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烽火台燃起的狼烟就显得格外醒目,故称“孤烟”,“孤”是写其景物单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渺无尽头的黄河,惟有“长”才能表达处其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长”一“直”又一“圆”,象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2)对仗工整:上下联中,“长”字配合“大”字,“圆”字配合“直”字,对得工整巧妙,后人尤对“直”和“圆”字极为赞美。

泊秦淮

一.文学常识精解。

《泊秦淮》选自《樊川诗集》。作者杜牧,字牧之,晚唐诗人擅长写七绝和七律,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二.诗歌内容精解。

烟笼寒水月笼沙,解释:迷蒙的月光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

分析:互文现义,写景,两个“笼”字,将烟、寒水、月、沙融为一体刻画出秦淮河两岸特有的景色。

夜泊秦淮近酒家。

解释:这样的夜晚行船秦淮河,靠岸停泊在酒肆旁边。分析:叙事,交代写诗的时间、地点,并开启下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解释:卖唱为生的乐妓,却不懂得亡国之憾,在秦淮河的对岸,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分析:抒情,点明全诗主旨。诗人对国家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尽寓其中。

三.知识积累拓展。

(一)主题归纳。

这是一首带有讽诫意味的诗。诗人泊船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抨击那些沉湎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愤。

(二)名句赏析。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两句点明全诗主旨,饱含无限感慨。诗人由听到歌女所唱的亡国之音想起陈朝没亡的悲痛教训,表面上叹息歌女,实际上是在讥讽当时过着荒淫无耻生活的统治者,达到以古讽今的目的。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一.文学常识精解。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选自《李义山诗集》。李商隐,唐朝著名诗人,字义山。在晚唐诗坛,诗歌以“无题”命名是李商隐的首创,“无题”的意思是无可命题,即意思不可明言。他的组诗十多首的《无题》很能代表他的诗风。《无题》诗大都以爱情为主题,但有些有所寄托。这首《无题》大约出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出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二.诗歌内容精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解释: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分析:首句说明了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两个难字体现两人的情深厚意。次句以景烘托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解释: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分析:诗中的警句。运用比喻、双关的手法曲折丰富的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解释: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分析:对离别后的设想。既是女子担心分别后自己容颜会变老,又是女子担心男子一人在外,夜读会被寒气所侵,隐含有两人各自珍重的意思。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解释: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分析:是强作宽慰之语。寄意神话传说中的青鸟,表示希望有人传递彼此的信息。三.知识积累拓展。

(一)主题归纳。

本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割,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至死不渝爱情的赞颂。

(二)名句赏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首先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比喻纯真的爱情:用蚕丝比拟情思,以烛泪比喻思念的热泪;其次运用了谐音双关,“丝方尽”隐指思方尽。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文学常识精解。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选自《珠玉集》。宴殊,宋朝著名词人。《浣溪纱》,词牌名,本词是宴殊的名作之一,它抒发了对春光不驻,韶华易逝的感叹。(“浣溪纱”是词牌名。词按照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6字以下为小令;56字-98字称为中调;98字以上为长调。)

二.诗歌内容精解。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解释: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解释: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分析:

本词通篇写景,但字字皆情。上阕:感时

把酒吟唱

感伤逝去的岁月(1、2句由景触情,无端的伤感弥漫字面,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2、3句“新”和“旧”对举,充分体现出这种情感。)下阕:伤春

1句---花开花落(对落花怀着深深的叹息)2句--燕去燕来(表现对归燕带着迷离的思绪。)3句—独自徘徊(直接抒发寂寞忧伤之情。三.知识积累拓展。

(一)主题归纳。

这首词通过对旧亭台、夕阳西下、花落去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流逝,好景不常的感伤之情。

(二)名句赏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传诵千古的名句北后人赞誉为“天然奇偶”。(1)形式和内容上对偶:(形式略)内容上“无可奈何”是多方扶持而终究无力挽回的叹婉,“似曾相识”是似是而又不全是的恍惚之感。“花落去”和“燕归来”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景象。

(2)象征的意义:“花落去”可以指春天匆匆离去,但有包含着对美好事物一去不复返的惋惜;“燕归来”固然可以看成是燕子回归恋巢的实写,但也可以象征某些使人眷恋的往事的重现。“花落去”和“燕归来”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景象。但是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组合就成为某种美好熟悉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3)丰富的内涵:包含的哲理能使人联想到多方面,故被人广泛运用着。

(三)根据语言环境填诗句。

“。”晏殊见春花凋谢,燕子归来,心中不禁产生了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

参考答案: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文学常识精解。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东坡乐府》。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代的大学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开拓了词的新领域,是豪放词派的杰出创始人。

本词写于丙辰中秋,当时其被贬密州任太守,时逢佳节,词人想起了多年不见的胞弟苏辙,写下了这首咏月怀人的千古绝句。

二.诗歌内容精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解释: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解释: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释: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解释:

分析:

小序:叙述作词的时间、原因(月夜抒怀、兼怀子由),领起全篇。

上阕: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表达出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开端便是奇异之笔,把酒问月乃是奇特之想---一疑;天不能言,故词人自问有飘然离去之意---二疑,为下句张本;欲去而迟疑(弃绝人间,想另寻家园,终不忍弃绝)---三疑;顾月自舞,却不知身在人间---四疑。} 下阕: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词人月下“无眠”和对人生的沉思和探求。先写月光流动,夜深人无眠其余为词人内心独白(首先,埋怨圆月,暗含思亲想家之情;其次,调转笔锋自我宽慰,释却离愁,蕴涵人生无常自古皆然的哲理;最后,进一步自我解脱,表达美好祝愿。)总结:本词把“天”和“月”人格化,充满浪漫情怀。上阕问天,下阕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寓哲理于抒情中。情调虽含伤感,却不使人感到压抑,处处流露词人乐观豁达的胸襟。故称为最好的中秋词。三.知识积累拓展。

(一)主题归纳。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二)根据语言环境填诗句。

(1)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请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两句诗词表达分别后对老师、同学们的良好祝愿:。其中含有哲理的诗句是:。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李白《把酒问月》诗“ , ”两句脱化而来。参考答案:(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2)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第二篇:24.《诗词五首》学案

24.《诗词五首》导学案

一、基础驿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萧关()②云鬓()③殷勤()...④都护()⑤婵娟()⑥绮户()...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⑴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⑵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⑷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⑸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2)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5)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课文中相关内容填空:(1)《使至塞上》的作者是 朝的,字,太原祁人,是 派的代表。他与 齐名,并称“王孟”。选自。(2)《泊秦淮》的作者是,字,朝 家。号称_______他与杰出诗人_________齐名,并称“小李杜”。

(3)《浣溪沙》选自,是 朝的 写的,字,抚州临川人,是 派的词人。死后谥_

_,世称___

__.《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传诵千古的佳句:。

(4)《水调歌头》选自,作者是,字,号,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综合园地

5.根据语言环境填诗句。

①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请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两句诗词表达分别后对老师、同学们的良好祝愿:。其中含有哲理的诗句是:。

②“。”晏殊见春花凋谢,燕子归来,心中不禁产生了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

③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④李商隐的《无题》中常被后人用来形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诗句是:。

⑤《泊秦淮》中写统治阶级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诗句是:。

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李白《把酒问月》诗“

、”两句脱化而来。6.《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你是怎么评价这两句。

第三篇:30 诗词五首 教学案

诗词五首

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五首诗

2.理解词语的含义,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体会、领悟,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

二、课前自学:

读读记记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与元琛齐名,合称元白。著有<<白氏长庆集>><<新乐府>><<秦中吟>>。白居易在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儿做’。杜牧(803--853),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主张文章“以意为主”“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赋以《阿房宫赋.》名世,散兼用,别开生面。诗以七绝最为出色,所作《过华清宫绝句》《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赤壁》等诗,语言精练,情思含蓄,在晚唐文坛上卓然成家。著有《樊川文集》传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江西人吉安人),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元兵南侵,他浴血奋战,被俘不屈,终遭杀害。著有《文山先生全集》。著名作品《过零丁洋》《正气歌》等。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是近代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诗、文、词各体兼长,其诗善抒发感慨,纵横议论;其文摹追先秦诸子,气势充沛,笔力遒劲,表现了迥然不同的风格,著有《定庵全集》。张养浩(1270--1329),元代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山东济南)人。以写散曲著称,其散曲吟赏自然风光,歌咏隐居乐趣和仕途险恶,最有价值的是一些揭露现实、同情人民之作。有散曲《云庄休闲自适小乐府》。文题背景

《观 麦》

作于元和二年(807),当时李白人周至县尉,这是他有感于当地人民贫困而写的一首讽喻诗。《赤壁》

赤壁,三国时孙刘联军大破曹操军队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位于陆水入长江处。《赤壁》这首咏史诗,吟咏的是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诗人因捞起沉于江底的一段戟而咦引发对赤壁之战的评论。赤壁之战,周瑜得胜是因东风之助,他的获胜是出于侥幸。倘若当时没有东风,他就会大败;大乔、小乔也会被锁到铜雀台中。诗人有感于晚唐统治者荒淫腐化,不思进取,而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过零丁洋》

公元1275年底,元军渡江南侵,文天祥被临危任命为右丞相抗击元军。1278年底,文天祥战败后在五坡岭被俘,元军强迫他随船追击在厓山的南宋一个皇帝。船过零丁洋是,元军统帅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此诗以明志节。《已亥杂诗》

本诗是诗人在1839年辞官南归和北上接家眷的往返途中所作的315首七言绝句之一。这些绝句记述了途中的见闻和对往事的回忆,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和忧愁,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风貌。本诗借落红有情,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情怀。<<山坡羊·潼关怀古>> 这是一首散曲,山坡羊是词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关中大旱,张养浩到陕西办理赈灾,途经潼关,吊古伤今,写成此小令。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境内,雄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历代为军事要地。

三、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一、自学<<观刈麦>>

1、初读

: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译读 :

结合注释,用现代散文诗的形式翻译本诗

3、研读:思考下列问题

(1)熟读本诗,归纳内容

(2)体会诗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

4、赏读:赏析下列名句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5、诵读感悟,直至能背

二、自学<<赤壁>>

方法同第一首

第二课时

一、自学后三首诗词,方法同前 赏析名句提示

<<过零丁洋>>赏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己亥杂诗>>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二、当堂训练:

背诵这五首诗词

三、课后作业:选取其中的一首诗词,准备改写成故事

第四篇: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

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来调动学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韵独到之

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在积

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难点_

学生对诗歌的多元认识。

教学突破

古诗文教学应抓住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文的感情,同时在

读中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拔,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磁带,幻灯片,多媒体教具,布置预习。

学生准备

预习诗文,搜集一些关于大自然的诗。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学习《饮酒》1.自由发言

2.朗读指导2.自由朗读

3.小结转引,导入学习《次北固山下》3.听讲记录

4.点拔意境4.感悟诗的意境

一、激情导入、自由发言(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

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今天,我 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

村生活是怎样的。自由谈论,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

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 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

的表现等方面说明)

(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1.听录音,注意断句及重音。

2.自由朗读,感悟诗意,并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3.结合提示感悟诗意。小组讨论,合作。

(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位不

慕名利,恬淡自然的人。

(2)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

料。

4.指导背诵。3.结合资料谈自己对诗的感悟,加强对

诗的理解,对诗人的了解。

4.试背。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 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

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

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补充介绍五言律

诗的基本知识。1.听教师讲述,进入下首诗的学习。

2.听讲,记录。

四、点拔意境(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播放录音,要求注意停顿及重音。

2.思考:作者在客游他乡时的感情是

怎样的呢?

3.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

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可以看

出。

紧抓“残夜”、“旧年”、“乡书”、“归

雁”来体会。

4.展开你丰富的想像,假设你便是诗

人,把你此时所见所闻所感,用你生

花的妙笔表达出来。1.听录音,正确把握诗的感情。

2.结合问题,自由读诗。

3.感悟诗意,通过合作、讨论、谈自己

的理解。

4.放飞想像,动笔写作,读小作。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五、板书设计参考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结合《爱莲说》一文,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说说这是一个怎

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7.

2.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个性练习设计

从课外搜集一此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谈谈你对它的感悟。

教学探讨与反思

将诗人的其他作品联系起来学习,对学生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情境导入1.激情入境

2.指导析读2.赏析诗歌

3.指导自读3.体味赏析'

一、情境导入、情入境(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语: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那么四季中

的秋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

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发挥。

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1.学生概括:体现凄凉、萧条、冷

落等词语即可。

2.闭上眼睛听节奏,想像创造秋

季的内容。

3.试创作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引

出板书)

2.介绍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

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

动地的事,_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

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

己的生命。现在我们学习一下。

(引出板书)

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

1.背诵《关净沙》感受意境。

2读诗歌,体会诗歌所描绘的 情景及抒发的情感。

3.学习诗歌《雁门太守行》。

4.听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 气势及所抒发的情感。

5.诗句导读。(师略加提示,生展开想像,自觉

体会其中的意境)

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师作个别辅导)

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5.逐句理解字面意思。

6.大声朗读诗歌,再现意象

与雄浑的意境。

7.试背课文?

三、体味赏析自读体昧(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引语:秋天里的诗感情委婉曲折,热

烈奋进,但阳春三月,柔风吹拂的季

节,感受又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

起来欣赏一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

员外》。

2.出示问题:

(1)诗中写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

点是什么?

(2)人们是如何来评价这个季节的?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背诵全

时。

2.赏析诗歌;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

味诗境。

四、本课小结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

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五、板书设计参考(略)

本课总结

《饮酒》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提咏,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

饮酒。《次北固山下》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早春

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作者以色示物,以色

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

的凄苦愁楚之情。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其中一首诗来看作者,以“我读懂了”为题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背诵全诗。

◆个性练习设计

将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历史故事。

教学探讨与反思

加强诵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补充一些作家作品 的相关资料,对学生的学习会更有益。

25、诗词五首--饮酒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质疑释疑--感悟。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以下材料制作成课件:A.刘旦宅先生于1961年7月据陶潜《饮酒》(其五)诗意作的画。(见王易鹏选注《古代诗歌选》第一册第104页的插图,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年10月第1版。)B.陈老莲《采菊东篱下》诗意画。(见于图文本《古诗三百首》第16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l版。)巴图文本《唐诗三自首》中《行路难》配图。(见该书11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D.图文本《唐诗三百首》第155页《临洞庭上张丞相》的配图。E.图文本《唐宋词三百首》第62页上《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的配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录音机:有关五首诗词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意的卡片各1张,共五张。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初步接触五首诗词,并进行生字教学,重点教学《饮酒》。

一、导语设计

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人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入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而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给加点的词语注音,并补充《饮酒》的注释。

喧(xuān)金樽(zūn)珍馐(xiū)刈(yī)麦箪(dān)食饷(xiǎng)田

秉(bǐng)穗嶂(zhàng)人不寐(mèi)燕(yān)然

补充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A或B,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成为写景名句。王士禛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体会、咀嚼。(参见骆玉明对《饮酒》诗的鉴赏之说)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明意并小结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布置作业

1.默写《饮酒》。

2.预习并熟读课文中其余四首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3.课外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

一、其三)。

[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重点教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渔家傲》,另两首唐诗以课外自读为主。

一、导语设计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仲淹的《渔家傲》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如伺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这句是说:在燕然山上还未刻石记功,归家问题还无计可施。其实,这里的“计”应是“打算”

“做计划”的意思。是说:还不曾破敌为国立功,回家的问题还未考虑。这“归无计”应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如何理解?

明确:

“人不寐”指“守边的将士睡不着”。

“将军白发征夫泪”,此句中的“将军白发”与“征夫泪”可理解为是互文的修辞手法。由于长期守边,边疆生活又极其艰苦,敌人未破,军功未立,思乡思亲之情当然不能免去,将士们不免早生华发,也经常会流下思亲的热泪。但与前面那句“燕然未勒归无计”联系起来看,这并非是消沉之意、怨慨之泪,而是一种“忠孝不能两全”的悲壮之隋。

3.欣赏品味

品味名句: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对上述名句的欣赏品味见前面的“课文研讨”相关部分。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一句写得精练而有气势。读着此句,眼前出现一幅边塞画:在人烟稀少的边塞,有一座孤城,两边光秃秃的重峦叠嶂,上空飘浮着缕缕青烟,悲壮的号角声和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城门紧闭,一片荒凉。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两句是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的名句,化用“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句。它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们以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相信困难终将过去,阴云当能消除,那种让你大显身手、施展才华的机遇在等着你。读了令人荡气回肠,精神振奋。

4.课堂训练

(1)默写《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

(2)初步背诵《行路难》和《观刈麦》。

5.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分别介绍李白及其《行路难》和白居易及其《观刈麦》。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渔家傲》。另外,因课时关系将李白和白居易的两首诗作了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尽管如此,我们已初步感悟到了唐诗的魅力和宋词的风采,我们若真的是个旅游团,可真应验了“不虚此行”这句话了。不过,我们的观赏绝不是到此为止,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还要作更广泛更深入的欣赏品味。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和默写这五首诗词。

2.课外再找这五位诗人的一些诗词来读读背背。

25、诗词五首--次北固山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岱宗决眦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三、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

《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四、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当堂背诵。

五、学习《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20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35皈??ヒ??蝠使空牮迅??合????獭ㄩ??提皇????????????炳ˉ??抡??嬲ㄨ仆谘敝熏八盈??虮ゾ鲰佼宀伟饕仆缣接鼯??提牯??????桨蝓??炮颤而??并还????牲睕龊传??馨???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弊肿疟实摹

2.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3.背诵指导。

六、意境的赏析:

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1,2,3题。A类

2.默写三首诗。B类

3.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C类

第五篇: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课时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3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学习陶渊明 《饮酒》

1.作者简介,了解诗人的生平及生活态度 2.整体感知:

①反复朗读诗歌,明确:“ 庐 喧 篱” 的读音 ②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

③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3.赏析诗歌:[想象情景,体会意境与感情]

探究一:梳理结构

第一层(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第二层(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探究二:体会意境

(1)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

“心远地自偏”。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拥有平和的生活。正所谓心静,境自静。

(2)想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明确:在院中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致志悠闲自得地采菊花,偶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无意出现在眼前,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和平静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探究三:品味语言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其中含有人与物融为一体的感觉,用“见”追求的是一种无意为之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不能体现诗人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

探究四:明艺术特色

叙事、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三、学习王湾 《次北固山下》

1.学生看文中注释,解释题目。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3.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3)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

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4)齐读。4.细读揣摩:

请用散文笔法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教师归纳: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便,一叶白帆好象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5.思考讨论:

(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

(2)领会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

(学生可以主动的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重点引导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工整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四、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第 二 课 时

《登幽州台歌》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由燕昭王千金市骨在幽州台招纳贤才的故事,引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二、走近作家作品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梓洲射洪(今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诗人在军中因提出不同的作战策略受到降职处分。一次,他登上幽州台,放眼河山,忽发无穷感慨,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朗读诗歌

1.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自由朗读 3.背诵 朗读要点: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品味赏析.这首诗歌的内容应该怎么去理解和翻译?请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明确: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2.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3.诗的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5.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6.写作特色

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气势磅礴,胸怀宏伟,慷慨悲凉。

五、背诵诗歌。

《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2)解题。

“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3)简介作者: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有《李长吉歌诗》《昌谷集》传世。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3.学生诵读,理解背诵这首诗。

全诗以时间为序,前四句写日落边关将士守城的情景;后四句写援军的活动。

三、细读品味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首句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一词形容敌军的来势汹汹。次句写城内的守军,“甲光”与“黑云”相对,显示了守城将士的雄姿英发。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战斗的紧张激烈。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的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地位,为下面驰军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前四句写边关将士顽强守城的情景。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驰援部队悄然行军,登临易水,与敌军作战的场面。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豪情。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同时也反映出年轻的作者立志报效国家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

明确:首句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五、教师小结

1.这首诗熔铸词采,驰骋想象。

2.富有浓艳色彩的词语的运用。

3.这首诗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六、拓展延伸

1.交流吟诵自己积累的其他边塞诗 2.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第 三 课 时

《天净沙·秋思》

一、导入新课

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元代,有一位散曲作家,他以简短的二十八字小令,赢得了非常高的赞誉。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去感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二、走近作家作品

马致远(约1251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 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长久寄居他乡)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中的小令(58字以下)。这首曲的名字其实只有“秋思”两个字,而天净沙只是一个曲牌名。

三、整体感知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那么。就让我们依靠朗读,走近马致远,亲近这位名散曲作家,读懂这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1.试读正音。

枯藤(téng)瘦马(shòu)夕阳(xī)2.听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再读理解。

(1)景物描写:通过朗读,我知道作者写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2)感情的抒发:通过朗读,我感受到这首小令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3)主题理解:通过朗读,我觉得,这首小令的主题是________。

四、品读赏析(小组合作交流,老师适当点拨)

1.文中都有哪些意象描写,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 惜墨如金 ”,但是 凝练 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 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 暮色 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晚景图与天涯游子的心绪之间的联系。(1)正面衬托(以哀景写哀情,衬托凄凉无比):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老树:让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古道:道路苍凉。西风:冷风,吹在游子的身上,吹冷身体,更吹凉孤寂的内心。瘦马:乃游子所骑,由马瘦自然可以联想到主人的清贫。夕阳西下:日暮乡关何处是?天色渐晚,我将投宿何方?安身何处?看来,今天晚上,又是一个无比孤独、凄凉的夜晚!

教师小结:你看,景物描写,不着一字,字字含情。这是衬托,正面衬托的效果。(2)反面衬托(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悲意更浓):

小桥 流水 人家:孤独的游子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一派幽雅、安宁、温暖的景象,这样安详温馨的画面,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思归之情,使流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教师小结:这一句,同样景中融情,不过,与刚才那几句所不同的是,这里用的是反衬,从反面衬托。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以景托情,融情于景,充分地道出了游子的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五、总结归纳

1.作品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1)简约凝练:(2)动静结合:(3)情景交融:

2.这首小令,最能体现主题的诗句是那一句?你认为,这篇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主题句:断肠人在天涯。

主题:抒发了一位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六、拓展延伸

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深秋晚景图。

七、作业布置

根据本课所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下载《诗词五首》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词五首》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共三课时 设计张丽梅 史晓波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

    语文版七年级30课诗词五首学案及答案

    《迢迢牵牛星》 自主预习: 一、作品出处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

    诗词五首5篇

    九年级语文讲学稿 主备人:冷秀芬 审核人:语文备课组 课题: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两诗,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名师教案 (一)教学建议 1.遵循部编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突出“双主”教学的根本宗旨。 教学中,教师紧扣“立德树人、守正创新、语文素养”这一教材编写理念,充分领悟教......

    30.诗词五首

    26.强项令(范晔)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在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人。„„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人,因为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无法抓捕。等到公主出......

    毛泽东诗词五首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

    《诗词五首》精品教案设计[范文模版]

    《诗词五首》精品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能力目标 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

    苏教版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