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组织形式概念、作用及其分类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作用及分类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围绕既定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很难将教学组织形式同教学方法截然分开,教学组织形式同教学方法及整个教学活动模式的关系,决定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与否,对教学活动展开和效果具有的意义。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1)教学组织形式是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不同的教学内容所要求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同;(2)教学组织形式直接体现为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这种作用方式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既可以在班集体中进行,也可以在小组内或个体间进行;(3)师生的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中完成,并且要遵循各种互动方式所要求的规范和程序。
总之,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以一定的教学程序连接起来,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我国当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授课,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三种类型。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两个作用。(1)采用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只有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运用于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2)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使教学活动多样化,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以及种种形式的尝试,主要围绕着如何使教学活动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发展潜力,即如何“因材施教”而展开的。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类型
我国当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1)班级授课;(2)个别化学习;(3)小组合作学习。
第二篇:教学组织形式概念、作用及其分类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作用及其分类
1、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围绕既定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首先,教学组织形式是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如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可采用集体上课,而表现为各种技能、技巧的程序性知识则应尽可能做到教学的个别化;其次,教学组织形式直接体现为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这种作用方式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既可在班集体中进行,也可在小组内或个体间进行;最后,师生的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中完成,且要遵循各种互动方式所要求的规范和程序。总之,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以一定的教学程序联结起来,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
2、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是:
采用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并使种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应用。只有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运用于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一般来说,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总是同教学方法的改革乃至整个教学体系的改革融为一体的。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很难将教学组织形式同教学方法截然分开,只是为了理论研究的方便才把它抽出来做为独立的范畴分别考察。教学组织形式同教学方法及整个教学活动模式的关系,决定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与否,对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效果具有直接的意义。
采取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还有利于使教学活动多样化,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以及种种新形式的尝试,主要是围绕着如何使教学活动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发展潜力,即如何“因材施教”而展开的。当代各国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探索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发展的教学活动模式。而这些探索主要集中在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及相应的方法改革上,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活动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学习要求,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
3、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
我国当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授课、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3种类型。(1).班级授课
班级授课也称为班级教学,它是按照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课程计划(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的具体形式可大致分为3种:第一种是全班上课;第二种是班内小组教学;第三种是班内个别教学。
(2).个别化学习
所谓个别化学习,是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化学习的种类是非常繁多的,其
3.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根据一定的情况,将学生分成一定形式的小组,是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共同特点分别与各小组接触,进行教学或布置学生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它是介于班级教学与个别化学习之间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第三篇: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其分类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构成的教学活动中,必然存在教师与学生如何组合起来发生相互作用,存在如何对时空条件进行有效控制和利用的问题,这就是教学组织形式的问题。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并使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组织形式中加以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总是同教学方法的改革,乃至整个教学模式的改革融为一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同教学方法及整个教学模式的这种关系,决定了教学组织形式合理与否,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取得具有直接的意义。
二、分类
我国当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授课、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3种类型。
1.班级授课
班级授课也称为班级教学,它是按照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课程计划(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的具体形式可大致分为3种:第一种是全班上课;第二种是班内小组教学;第三种是班内个别教学。
除了上面的三种以外,还有一种是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成一个班,由一名教师使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这是班级教学中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源于德国。清末时,随着中国兴办小学,复式教学经由日本传入中国。
2.个别化学习
所谓个别化学习,是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主要是一种内部操作,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当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积极主动完成课题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能获得最大的学习成果。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大多数层次的学习目标,如学习事实信息,掌握和应用信息、概念和原理,形成动作技能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达到。当前,个别化学习主要在远程教育中(个别收视、收听广播电视教学)使用。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扩大,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将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学习。
按照奥苏伯尔(D.P.Ausubel)等人阐述,个别化学习的内涵包括以下多个方面:第一,学生依照他们自己的速度完成程序的各个环节;第二,学生可以选择适当的备选的功课或活动,来达到既定的各项教学目标;第三,学生在全部或大部分“上课时间”内,以个别形式或小组形式进行学习;第四,学生可以按照他们的愿望来选择学习某一学科的时间,按照他们的需要来确定在规定的学习期间内用多少时间学习它;第五,学生选择或设计他们自己的学习活动;第六,提供范围广阔的学习材料;第七,利用工艺学来使学生有可能对材料进行个别的学习,或扩大这种学习;第八,把教材组成不同的程序段、程序块或模块;第九,把教学的和直接的经验活动融合到学习的程序块或模块之中;第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教学的目标和评定的标准或成绩的标准;第十一,鼓励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联合;第十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辅导和劝告,而不是提供信息;第十三,强调一门学科中的“认识方法”,其重要性与知识的获得是一样的;第十四,鼓励学生个人的创造性表现的努力,通常都大于集体教学程序中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
个别化学习的种类是非常繁多的,其中影响较大的种类有如下12种:(1)程序教学
1924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S.L.普雷西根据桑代克学习定律中的练习律、效果律和副律中的近因律,设计了以练习材料进行自动教学的机器,从而成为程序教学的先驱。1954年,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发表了《学习的科学与教学的艺术》,提出了著名的程序教学,设计了教学机器的程序教学,后又发展为只用程序教材的程序教学。程序教学的主要原则是:教材分为小步子;学生对所学内容作积极反应;反应后有即刻反馈;尽量降低错误率;教学应自定步调。
(2)凯勒计划
凯勒计划又称“个别化学习体系”,它作为一种典型的个别化学习组织形式,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依据行为主义学习原理首创。它是一种由学生自己掌握自己学习进度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中,一般将一门课程(全学期)分为15至20学习单元,教师编写学习指南,按单元详细说明学习目标、要求及为达到教学目标与要求所必须学习的内容,有时还有自行测验的题目或方法,帮助学生自我衡量是否完成单元学习任务。学生按照指南自己决定时间、地点和进度进行学习,当自认为自己已经掌握该单元的内容时,就向负责测验的人员提出测验申请。测验为笔试,时间为15至20分钟,一般采用多项选择方式的题型。测验完毕,当场评分,得分在90分至95分以上,则表明学习者已达到本单元的全部要求,可以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未通过者必须重要学习本单元,次数不限,直到通过为止。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一般不需要讲课这个环节。
(3)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是布卢姆(B.J.Bloom)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带有个别化学习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体系。布卢姆认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对所学课程达到掌握水平,所谓学习水平,即学习达成度超过80~85%的学习水平,换言之,学习者在有关内容的测试中,能够做对测验题目的80%~85%以上。他反对将学生划分为“好生”与“差生”或划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认为学生之间的差异应该视为学习速度快与慢的差异,即学习时间多少的差异,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那么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我们通常所说的优良水平。
3.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根据一定的情况,将学生分成一定形式的小组,是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共同特点分别与各小组接触,进行教学或布置学生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它是介于班级教学与个别化学习之间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形式给予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密切接触和相互了解的机会。现代教学论越来越重视教学中的这种人际交互作用,它是实现各类教学目标,培养健全人格,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类型。从分组的依据来看,分组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从分组的范围来看,分组教学包括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所谓内部分组,是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发展变化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实行分组教学。所谓外部分组,就是打破传统的年龄编班,而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分组。就中国小学的情况而言,一般说来,内部分组比外部分组更加适合于实际情况,可以在许多情况下采用。
摘自李龙《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版,第198~205页,2000年,有改动
第四篇: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是什么
标准答案:采用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并使种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应用。只有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运用于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一般来说,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总是同教学方法的改革乃至整个教学体系的改革融为一体的。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很难将教学组织形式同教学方法截然分开,只是为了理论研究的方便才把它抽出来做为独立的范畴分别考察。教学组织形式同教学方法及整个教学活动模式的关系,决定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与否,对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效果具有直接的意义。采取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还有利于使教学活动多样化,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以及种种新形式的尝试,主要是围绕着如何使教学活动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发展潜力,即如何“因材施教”而展开的。当代各国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探索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发展的教学活动模式。而这些探索主要集中在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及相应的方法改革上,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活动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学习要求,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
利用个别化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在利用个别化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发挥哪些方面的作用?
1、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学习活动和各种不同内容、不同媒体的学习资源。
2、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较小的独立步子,每个步子一般只包含单个知识点,方便学生学习。
3、为学生设计一些阶段性的任务或者活动,并通过学生在阶段性活动或任务中的表现,检查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
4、教师要给予学生有关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
5、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与学生接触,诊断他们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和强化。
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搭便车”现象,即个别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时缺乏主动性或干脆袖手旁观,坐享其成;或者有的学生表面上看参与了活动,实际上却不动脑筋,活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发生?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避免合作学习出现“搭便车”现象:(1)营造一种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以游戏竞赛法、直观教学法、参观体验等手段,促使学生在合作中积极参与。(2)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和分工。(3)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并给学生一些合作技巧上的指导(4)在评价和奖励机制上,破除“平均主义”的做法,通过个人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对小组进行评价和奖励的同时,对小组中的个人也进行评价和奖励,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反馈。
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功能及特点有哪些?
多媒体网络教室又称网络机房或网络教室,是目前国内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网络教学系统。它集普通的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演示室等功能于一体,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若干台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关的网络设备互联成小型的教学网络,为提高教学质量、建构协作化学习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它的特点如下:(1)多媒体演示教学。教师可以将来自网络服务器和教师机硬盘或光盘中的多媒体信息(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传送给学生,进行演示教学;也可以将教师机或任一学生机的屏幕内容传送给某个、某组或 全体学生;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操作同一终端将操作示范发送给某个、某组或 全体学生;可实现全动态图形、图像、视频和声音的实时同步发送。(2)分组教学。教师可以选择某个、某组或全体学生进行教学。(3)监听监视。教师可以循环方式自动轮流监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操作情况,可以调回任一个学生的屏幕内容进行监视。(4)交互式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举手方式与教师联系,进行实时交互式的教学。(5)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选择脱机状态进行单独学习,也可以自己调用文件服务器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学习。(6)语言辅导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耳机 / 话筒通话。教师可以发布信息,也可以接受学生的意见或问题,进行语言指导。(7)网上学习。网络教室和校园网相连,并连接到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学生可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8)资源共享。可提供文件服务器、打印、传真等多种设备和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9)进行教学测试和信息反馈分析。学生可以自己调用网络服务器上的试题库进行自学、自测,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以便调整学习的进度。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牌系统)是Internet非常常用的网络服务功能之一。师生可以利用BBS服务进行信息实时交换,在BBS中组织沙龙、讨论各类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等。在应用BBS组织主题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哪些问题?
BBS提供了自由的发言空间,因此也容易出现话题分散,偏离讨论主题的现象,因此,教师适时的控制和引导是极其重要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调控者。具体体现为:(1)在进行主题讨论前,教师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对整个活动要做好精心的设计。要仔细考虑诸如:如何抛出主题、该提供的资源是否已经准备好、如何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讨论中学生会有哪些观点、怎样对内容进行总结等问题。(2)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知识的提供者”转变为“学习的引航者”,当发现有偏题的情况时,及时发一些提醒性质的帖子,或者提出新的问题,是学生的讨论回归正轨,避免学生的知识内容游离,防止跑题。(3)另外,在交流时,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幽默的更为人性化的网络语言激活学生的思想,激发他们去积极思考,启发他们对问题的探究,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
第五篇:英文摘要的概念、作用及分类
英文摘要的概念、作用及分类
赵珍祥 2010121001
一、概念及意义
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
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
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
1)目的——研究、研制、调查等的前提、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2)方法——所用的原理、理论、条件、对象、材料、工艺、结构、手段、装备、程序等。
3)结果——实验的、研究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观察结果,得到的效果、性能等。
4)结论——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价、应用,提出的问题等。在日益频繁的国际性经济贸易活动和科学技术交流活动中,英语的应用日益广泛,实际上它已成为一种国际上通用的“世界语”。科技学术论文如果要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或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都须用英文撰写。即使要在国内的各类期刊上发表也须附上论文的英文题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以便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1.英文摘要的概念和作用
科技文章的“摘要”就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国际标准ISO214-1976(E)中规定,“摘要”一词统一为abstract,其定义为An abbreviated,accura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ontents of a document without added interpretation or criticism(对原文内容准确、扼要的表述,而不加以解释和评论)。摘要是从原文中抽出主题内容,以简练的文字写成,既可独立成章,又能单独刊载在文摘刊物上。摘要包括了与论文主体等量的主要信息,可供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当今的科技文献真可谓“浩如烟海”,科技工作者要在短时间内查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除了利用科学的检索手段之外,对每篇文章的取舍只能通过阅读摘要来决定。文摘可以说是了解科技成就的捷径,是打开科技宝库的一把钥匙,“科学家们借助文摘对全世界发表的科技著作可了解80%以上,不借助文摘所能了解的不超过6%”(方梦之,《科技英语实用文体》,P190)。中文科技论文的英文摘要可以把文章内容介绍给不懂中文的外国同行,而英文科技论文的摘要也可便于中国科技工作者迅速了解国内外的科技新动态。因此,文摘可以起到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
2.毕业论文的摘要撰写应遵循准确、简明、清楚、完整的原则。
准确是指内容上要忠实于原文。简明是摘要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英文摘要中要使用正规英语、标准术语,避免使用缩写词汇,也不能使用图表和表格。清楚是指使用简洁的正规英语将论文的论题、实验方法、试验结果、结论等用有限的字数表达出来,做到不遗漏、不重复、不带有感情色彩和意义不确定的词语,也不使用祈使句或感叹句。摘要的内容要完整,在摘要中应说明论文的主要内容,不能使用论文的导言来代替摘要的内容。
二、摘要的功能
1)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报告、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以补充题名的不足。摘要担负着吸引读者和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给读者的任务。为科技情报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方便。论文摘要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检索率和被引的频次。字数一般控制在全文5%-10% 目前,大多数作者在写英文摘要时,都是把论文前面的中文摘要(一般都写得很简单)翻译成英文。这种做法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由于论文是用中文写作的,中文读者在看了中文摘要后,不详之处还可以从论文全文中获得全面、详细的信息,但由于英文读者(论文的编辑)一般看不懂中文,英文摘要成了他唯一的信息源。因此,这里要特别提出并强调英文摘要的完整性,即英文摘要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是完整的。这样,即使读者看不懂中文,只需要通过英文摘要就能对论文的主要目的,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过程,及主要的结果、结论和文章的创新、独到之处,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
同一篇论文,其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On…;An analysis of …;A comparative Study of …)。
2)摘要中体现的定量分析。
注重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点也应该体现在英文摘要的写作中。因此,在写作英文摘要时,要避免过于笼统的、空洞无物的一般论述和结论。要尽量利用文章中的最具体的语言来阐述你的方法、过程、结果和结论,这样既可以给读者一个清晰的思路,又可以使你的论述言之有物、有根有据,使读者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文摘要就不必强调完整性。事实上,在将中文摘要单独上网发布或文章被收入中文文摘期刊时,中文摘要所提供的信息也必须具有完整性。
3)摘要中体现创新性。
另外,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存在很大的差别,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都有些过分强调知识分子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因此我国学者在写作论文时,一般不注重(或不敢)突出表现自己所做的贡献。这一点与西方的传统恰恰相反。西方的学者在写论文时总是很明确地突出自己的贡献,突出自己的创新、独到之处。西方的读者在阅读论文时也总是特别关注论文有什么创新独到之处,否则就认为论文是不值得读的。由于中、英文摘要的读者对象不同,鉴于上述两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论文中的中、英文摘要不必强求一致。
三、英文摘要的分类
科技论文的英文摘要按其性质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三大类:信息性摘要(informative abstract)、指示性摘要(indicative or descriptive abstract)和信息—指示性摘要(informative-indicative abstract)。也有分为两大类的,即把信息—指示性摘要归入报道性摘要,两类作为一类。
1)信息性摘要又称资料性摘要或情报性摘要。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多用于总结科技论文中的主要发现,尤其适用于研究或实验报告及专题论述的论文当今绝大部分科技期刊和会议论文都要求作者提供信息性摘要。此类摘要基本上要向读者提供原文中的全部创新内容,和尽可能多的定量或定性信息,是对原始文献最完整的浓缩。不仅要求概述论文的主要论点,创造性内容及主要的定量数据,而且要求阐明研究对象,工作目的,数据结果和最终结论。
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1)研究的目的(Objective or Purpose);(2)研究的过程与采用的方法(Process and Method);(3)主要成果或发现(Results or Findings);(4)主要结论和推论(Conclusion)。有的摘要的第一部分还包括背景介绍(Background)。实际上,信息性摘要是论文的高度浓缩,相当于论文的简介或概要。本科毕业论文的摘要按其种类来讲应当属于信息性摘要。
2)指示性文摘(Indicated Abstracts)仅指出文献的综合内容,适用于综述性文献、图书介绍及编辑加工过的专著等。综述性文献最常见的如某技术在某时期的综合发展情况;或某技术在目前的发展水平,以及未来展望等。总之这种文献是综述情况而不是某个技术工艺、某产品或某设备的研究过程。
它主要介绍论文的论题,或者概括表述研究的目的,用简单几句话使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不需要介绍方法、结果、结论等具体内容,也不需要用数据进行定量描述。指示性摘要只讲述论文的主题思想,不涉及或很少涉及细节问题,但要指明文献的论题和所取得的成果的性质及所达到的水平。
3)信息-指示性摘要
报道-指示性摘要是以信息性摘要的形式表述论文中价值最高的那部分内容,其余部分则以指示性摘要形式表达。
一般情况下,作者应首选信息性摘要,因为它具体而实用。但多数摘要并不完全是信息性或指示性的,常常是二者相结合。信息性摘要中加入指示性叙述可使摘要简明,指示性摘要中加入信息性内容又使摘要详细,二者互补,使摘要既能充分反映论文最重要的事实与概念,又能节省篇幅。摘要的长度应根据文献及摘要的用途而变化。一般来讲,指示性摘要以100-150 words 为宜。而学术论文的信息性摘要的长短约为正文字数的2%至3%;国际标准化组织建议不少于250个词,最多不超过500个词。
4)abstract与summary的区别
从位置上看(Position): Abstract 独立于正文之前; Summary正文结尾部分,每一章节也可有的。从长度上看(Length): Abstract数十字到200字左右,可视论文长度更长些;Summary则更长300~1000字。从作者情况上看(Author): Abstract可自己或他人写,独立文字,客观概括,第三人称,一般现在时; Summary:自己写,有前后呼应作用,多第一人称,现在完成时和一般现在时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