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与摩课(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19:5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磨课与摩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磨课与摩课》。

第一篇:磨课与摩课

“摩课”与“磨课”——促进新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快速提高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新教师初入工作岗位,往往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较少,能帮助他

们尽快适应课堂教学,较为轻松地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培养新教师的重点。在实践中,我们逐渐摸索、完善,推出了“摩课”与“磨课”两种方式,促进了新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快速提高。

一、教师在“模仿”与“反思”中提高。

摩课,就是观看、模仿优秀教师、专家教师的课,反思自己的课。

摩课活动中教师的“反思”至关重要,要反思优秀教师的讲课风格、要反思优秀、专家教师驾驭课堂的技巧和方法,从如何导入、激发兴趣,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到如何面向全体、分类指导,如何传授知识、锻炼技能、培养方法,如何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等等,甚至于优秀、专家教师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新教师的眼里都极有魅力,值得一摩。

摩课中新教师既要看优秀、专家教师的课堂教学,还要听他们的说课,主要是设计思路、意图,这样就改变了听课只是单向接受的缺陷,让新教师了解课堂设计依据,更有利于他们反思的深入和在自己课堂中的运用、体验。

摩课是为了新教师的反思,看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在比较中反思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课异构”的摩课方式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同课异构”,即:让新教师精心准备上一节课,然后再观摩优秀教师的同一节课,在比较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得失。这种方式便于学习优秀教师课堂教学的精神实质,便于更好的借鉴,便于更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滴水学堂认为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中优秀、专家教师对新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后者掌握理解大量课堂教学知识和技巧,课堂教学水平迅速提高。

二、教师在“磨砺”与“建构”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好课还需磨砺出。“磨课”,即:同一节课,新教师先上成型课;在优秀、专家教师引领下进行反思,在平行班级上提高课;再次在优秀、专家教师引领下反思,上完善课。

“磨课”并不是要磨炼出一节精品课,而是通过这一过程,通过优秀、专家教师集体智慧的引领,帮助新教师深入反思自己的课堂、重建课堂。优秀、专家教师的引领不是就课说课,而是深挖形成课堂现象的根本原因,帮助新教师反思,使他们的反思能够不只停留在思维的表面上,能找到自己的根本缺憾,之后进行“教学改进”和“教学重建”,在实践中体验,付诸行动之中。

例如在“磨课”活动中,一位新教师精心准备了《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一课,首先上成型课。学校邀请镇语文教研员并安排学校骨干语文教师组成听课小组进行指导。教师准备充分,课上的十分投入,师生互动效果也很好。但是,听课小组在听取了讲课教师的设计意图,并和他充分交流后,指出教师把本课定错了位,本应是略读课文,却按照精读课文进行处理,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能够揣摩好教材,教学目标不明确,听课小组又对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详尽的指导。讲课教师在反思中写道:通过备课组活动及大家的研讨,使我得到启发:备课前要精心研究教材、教参确定教学目标,这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调整教学目标,重新撰写教案后上了提高课。通过听课小组的指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学校还对提高课进行了全程录像,教师通过观摩教学录像,把教学录像作为镜子,观看自己的“表演”,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这样,不仅能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且能激发自主培训自我提高的内在需求。

教师在反思中写道:

1、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没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有很多地方都有“填鸭式”的教学痕迹。

2、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把我的语言进行提炼,做到字字珠玑,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很明确,要很有针对性,而且要适合学生。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了解学生的能力,要充分的相信学生,避免过多的赘述,提高课堂效率。

3、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究其原因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调整教案后,搜集了许多针对性较强的评价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将整个课堂分为三大块为:自学——交流 ——积累。又上了完善课。听课小组进一步点评。通过这次磨课活动,新教师真正了解并基本掌握了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并找到了自己存在课堂教学不足的原因,明确了在今后课堂教学中的重点着力点。

就这样,新教师在反复磨课活动中依靠优秀、专家教师和个人的共同力量,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并及时改进自己的课堂,逐步实现构建自己课堂模式,形成自己课堂教学特色的目的。

作文课上的奖励办法

主题一:奖励

■抓住你了

每周都努力“当场抓住”表现好或做好事的学生。让被“抓住”的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和所做的事写在纸片上,然后把纸片放入一个“好事罐”里。每到星期五,从“好事罐”里随机取出几张纸条,给被选中的学生发小奖品。

■红黄绿卡制

每名学生都有一张绿卡、黄卡和红卡。每一天一开始,所有学生都持绿卡,如果出现行为问题,则相继收回学生的绿卡、黄卡。如果学生在1周内都能保持放学前拥有绿卡或黄卡,在星期五便奖励他们25分钟的自由支配时间。他们可以在自由时间内玩耍、玩电脑或户外休息。

■发奖励券

给表现好的学生发奖励券,如穿校服、按时交作业、获得其他教师的表扬等。学生的奖励券积累到一定数量,便可以领取“奖品”,如跟教师一起吃午餐,从奖品盒里抽取奖品,星期五获准喝软饮料、吃爆米花,等等。随着1学年时间的推进,逐步提高要求,学生要获得更多的奖励券才能得到这些“奖品”。到学年末,即便没有奖励,学生也可能表现得很好,这时教师可以时不时给学生“意外的奖励”。

■答题奖励

将招贴纸裁剪成小的纸片,把有趣的题目写在纸片上,用一个大信封装起来,把信封挂在一个小黑板的旁边,小黑板上写“?”。如果全班学生都表现得很好,或得到了其他老师的表扬,或有特别出色的课堂表现,就从信封里取出一张纸片,把它贴在小黑板上。如果学生们回答对了纸片上的题目,就给全班同学一个特别的奖励。

■惊喜!

将SURPRISEE(惊喜)这个单词写在黑板上。课堂上,如果出现学生吵闹或未经允许离开座位,便从末尾开始擦去一个子母。如果出现所有人都表现得很好,则按顺序添回被擦去的字母。结束时,如果这个单词是完整的,那么就给学生们一个惊喜的奖励。(可用一句中文来替代“SURPRISE”,如学生正好需要学习的成语或诗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多姿多彩的“奖品”

·让学生和他最喜欢的人一起吃午餐

·教师给学生的家长打表扬电话

·使用彩色粉笔

·给图书管理员做帮手

·邀请其他班的一个朋友来班里共进午餐

·按自己的意愿换座位

·跟老师共进午餐

·在游戏中做主持人 ·读书给低年级的学生听

奖励学生的十条建议:

1.奖励制度要尽量简单。如果过于复杂,实施起来难度比较大,且费时间。2.给学生的奖励要对他们有意义。给予他们选择的机会是特别有效的一种奖励。3.用奖励来促使学生开始养成一个好习惯。

4.循序渐进,一次只聚焦一个行为,让学生们一起来选择。

5.特别奖励那些表现出责任感的学生,把课堂管理的任务逐渐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6.一开始可以奖励得比较勤一些,然后逐渐减少,一直对学生保持高要求。7.对学习成绩要保持一贯的奖励。

8.随着学生的进步,逐渐提高获得奖励的标准。9.奖励要及时,迟到的奖励不会起作用。

10.对于那些有严重行为问题的学生,可有针对性地对制度进行调整,经常性地对他们进行小奖励效果会更好。滴水学堂认为我们的课堂如何更好的去吸引孩子,奖励的设计也是很重要的。

做一个会备课的老师

备课,是教学流程中的重要一环,是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基本前提。教师备课能力的强弱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教学水平的高低。所以,很多教师都期望能找到一个备课的窍门。那么,如何备好一节课呢?

首先,要建构自己的思想

这是备好一节课的源头问题。因为“没有理念,心灵便没有可以依据的东西。”(苏格拉底语)当教学没有可以依据的思想的时候,课堂就容易变成一个跑马场。有了思想,教师就能跳出一门学科、一个学段的限制,心中的格局就会高远许多。有人说:格局有多大,就能走多远,把这句话移植于教学中,来形容我们视野与教学的关系也很有道理。那么,如何变得有思想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几条途径:

读书。任何一个思想者都是站在一批思想者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所以,教师的成长绝对离不开读书,尤其是读教育理论。因为读书可以让别人的智慧直接变成自己的思考,而这些智慧和思考累积的多了,就会发生由量到质的转化,也就形成了自己所谓的思想。

读人。一个年轻的教师要成长,向名师、同事学习也必不可少。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理论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所有人借鉴,尤其是教师这个群体。在读人的时候,特别建议老师们要跳出学段阅读,不仅仅和身边的同事、和小学的老师们交谈,更要和中学甚至大学的老师们交谈。由于知识结构不同,他们的思维特点和阅读视角也和我们有着比较大的差异。走进并吸纳这些不同是帮助我们建构思想的很重要的因素。

思考。阅读带给我们的是别人的智慧,而思考才能把这些智慧变为自己的思想。把教学中的成败得失、与学生交往的酸甜苦辣记录下来,并运用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并得到启迪的过程,就是引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断深入升华的过程。所以,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善于动脑、勤于动笔的人。其次,要有解读文本的智慧

个人认为:所谓的文本解读是教师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悟力,在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下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那么如何解读文本呢?

一、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又十分花费精力的事情,被不少教师在备课中所淡化。其实,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或者说是备好一节课的首要环节。那么,如何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呢?

(1)纯净的读。所谓“纯净”的读,就是在阅读文本以前,不要翻看任何参考书,不要搜索任何与文本相关的资料,不要和任何人去交流看法,就是一个人干干静静地读。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让别人的理解影响你的认识,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文本,这样做的结果是对文字的所有感悟均是由自己的心中生发。

(2)仔细的读。所谓的仔细,就是要我们深入到文本字词句和标点中去思考,甚至研究,并把自己在阅读中对字词句的理解批注在旁边。这一阅读环节的目的是读懂每个词语、每个句子的意思,对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说,要全面理解字词句段篇的基本内容。

二、.听懂文字背后的声音

歌德在谈到阅读的时候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文字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隐藏了很多很多的东西,甚至隐藏了作者最真实的想法,或者还隐藏着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有人说:文字是个罪恶的漏斗,它漏掉了语言中很多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就要还原他,要赋予它新的生命和活力。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篇文章。那么如何听懂文字背后的声音呢?(1)对着文本提问。

不要把文本当做圣经一样去崇拜,不要因为是教材上的文章就认为不会出错,更不要认为文章传递给我们的情感、美德都应该是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接纳的。教材中有的文章所呈现的人文价值是有偏差的,或者说是不完整的;教参的解读也往往把同类的文章归类打包,置于统一的人文价值观之下。而此时,教师的价值就是把片面的补充完整,从共性中读出个性。要达到这一目的,一个最简便的途径就是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提问。一字字一句句地问,你就会听到文字背后隐藏的声音。

曾经执教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的《检阅》一课。第一次试教对文本意义的领悟放在“关注残疾人就应该给他们和普通人同样的机会”这一层面上,这也是文章直接呈现给我们的。文字背后还隐藏着什么呢?我边读书边思考:“同学们为什么让博莱克参加这次检阅?”

“作者和编者想弘扬的是什么?”

“博莱克该不该参加这次检阅?”

“艰苦的训练会不会带给他其他的伤害?”

“同学们讨论要不要博莱克参加检阅时博莱克在哪里?”

“队员们为什么让他站在第一排?” “为什么没有人征求博莱克的意见?” “博莱克自己什么想法?为什么文章一字没有?”

“博莱克参加不参加这次检阅应该由谁来决定?”

“博莱克在检阅中应该站在队伍的什么位置应该有什么来决定?”

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看到了文本呈现的意义上的缺失,尊重残疾人绝不仅仅是“给他和普通人一样的机会”,更应该“尊重他自己的选择”。于是,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把语文应该给予学生的生命关怀点放在了“什么是真正的尊重”这一层面,使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完善了尊重的含义。这一课例在《人民教育》记者赖培根老师的评析中上升到了“那份出于人道主义关怀”高度去看。(2)查阅相关资料

我们常常高调地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又改为“要有源源不断的一溪活水”。这样的论调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只有占据了相当多的资料,了解了相当多的内容,我们才能有选择的余地,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观察并思考我们要执教的文章,教学才能凸显个性的魅力,文章的价值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所以,听懂文字背后的声音的另一条途径是查阅资料。查什么呢?

①查阅作者生平。走入一篇文章,首先要走进它的作者,这是毋庸质疑的。对作者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文本写作的前后背景,帮助我们听懂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思。人教版小学语文《生命生命》是台湾作家杏林子的一篇短文。如果仅仅从文章来看,它是一篇劝诫人们珍惜时间的教育意味极强的文章,是很难引起学生共鸣的文章。备课时,我也有着深深的疑惑——那挣扎的飞蛾,墙角砖缝中的小瓜苗和普通的几乎被所有人忽略的心脏的跳动,为什么能引起作者对生命的深深的敬畏呢?在查阅了杏林子生平以后,在知道了她不一般的人生经历以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篇文章带给学生的也不再是理性的说教,而是强烈的震撼。

②一线教师(包括名师)的备课资料,比如教案、教学时录、教后反思、课评等等。这些资料会带给我们更多个性的教学思想和比较娴熟的教学操作技术。需要注意的是,搜集这些资料的目的不是模仿,而是让别人的思考激活自己的思考,用别人的智慧点燃自己的智慧。

③所教文本题材的界定和特点。小学课本中所选择的课文题材多样,有童话,有神话,有儿童诗,有小说……语文教师的价值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还要通过不同题材文本的教学引领学生了解这一类文章的特点,走进这一类文章的阅读,甚至走进文学,走进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文本题材的特点做详细的了解。比如,备《一株紫丁香》,就要查阅什么是儿童诗,儿童诗的特点是什么;备《巨人的花园》,就要查什么是童话,童话的特点是什么。这些基本的常识教师只有自己先弄清楚了,教学中学生才能有了解的机会。

④如果所面对的文本是名家经典作品,还应该查阅作品的原文和专家学者对文本的解读。

小学教材中有很多名家的经典文本,但是,因为教材篇幅所限,所以在收入教材时编者往往会做一些删改,这样做本无可厚非,也属情理之中的事。但是因为认识、能力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一些删改失去了原有的灵动,甚至会与原文所表达的意思相悖。比如屠格涅夫的《麻雀》一文,原文中写老麻雀扑下来救护自己幼儿时用的“它兀立不动,它在自我牺牲”一句,被选入教材时就改为“它呆立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这两个句子最大的区别在于“兀立”和“呆立”,两个词语所代表形象的差别之大不言而喻。相类似的改变教材中还有一些,只要老师们查找到了原文,就能发现一些很好的学习资源。另外,专家学者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也应该查阅。因为,他们的解读往往能打破我们作为教师解读文本的巢臼,给我们带来视角或者思想的冲击。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

前天没电的时候,拿起《新课程》来看。第一篇文章是《做教师注定了与反思相伴》,光是题目就把我吸引住了。我便细细看了起来。

读完,觉得自己平时还不够细心,也没有积极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文中提到在课堂上,当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马上举手,很想回答。可是往往老师都只能叫一两个同学来回答,对其他举手的学生也没有任何表示。实际上,我也是这样。虽然很多时候我都很想多叫几个学生,可是时间不够。比如每次上语文课前,值日班长都会抽一个同学讲新闻,但是很多孩子都会举手,叫着“老师,老师,我也看了,我来说!”可是我最多就再叫一两个孩子说了。有些孩子没有叫到,就会“啊”“唉”的叹气。这时候我心里总是难受的。不过也没有说过什么,有一两次,我说:“这些同学都能够坚持看,老师真是开心。”孩子们就会好一点,但是大部分时候我都是不理睬的。看了这个文章,我觉得自己真是粗心,明明想到这个问题,可是也没有想过去解决,更没有想过要记录下来。而文章中提到,当“学生在课堂积极主动时,老师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爱护”这样的行为,“即使发言论不过来,也要真诚地说明白;同时还要充分肯定表扬未能发言的同学,使他们也获得成功感,这是一个老师应有的情怀。”“这样,他们无论处在哪个层面上,都对你这个老师这门课,心不冷,趣不减。” 写此文,提醒自己,使所有学生获得成功感,这是一个老师应有的情怀。特别是提醒自己,不要忽略课堂上有积极举动而没有机会发言的学生,同样要肯定和表扬他们。

滴水学堂让学生爱上语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每个学段目标都突出强调了一个词——“喜欢”。比如让学生“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等等。词语平实,语言简单,但在这简单和平实中却蕴含着对语文课堂的高层次要求——让学生爱上语文。什么样的课堂能让学生爱上语文呢?

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

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是在关注语文知识学习、语文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关注主体意识、人格、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康全面的情感道德价值观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能从一个既定的角度发掘文本存在的价值,不能凭习惯以自己已有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判断文本的意义,传递一种情感一种理念一种思维的形式。而是要在呈现文本外显意义的同时,发掘出文本内含的意义,并把这美妙和谐的凝聚和完整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输送给学生。

曾经听一位老师教学《特殊的表扬》,故事讲的是丽丝芬老师为了让考试总是最后一名的汤姆有理由说出自己的进步,而在考试中故意给汤姆打了高分,从此以后,汤姆有了很大变化,学习也逐步赶上的一件事。

教学接近尾声,教师引导同学们针对丽丝芬老师的做法谈体会。

一个女孩首先发出了质疑:“丽丝芬老师故意给了汤姆一个高分,如果同学们知道这个分数是假的会不会更看不起汤姆了?如果汤姆知道了会不会对学习更失去信心?所以,丽丝芬老师的做法太冒险,我不赞同。”

马上有人反对:“丽丝芬老师做得对。因为虽然汤姆的分数实际上没有增加,但却增加了他被表扬的机会,而这表扬又促进了汤姆的进步。”

“是的,这欺骗让汤姆看到了希望,希望对一个落后的同学非常重要。”

“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这谎言像一缕阳光,让汤姆的内心充满光明!”

支持者也有:“提高汤姆信心的途径有很多,用一个假分数来冒险不值得。”

“虽然这是一个假分数,但丽丝芬老师帮助汤姆站了起来,所以她做得对!”

“汤姆是一株几近枯萎的小芽,只有先给他阳光雨露让他生长,他才能够更好的面对风雨。如果没有阳光雨露,再小的风雨也会让他变成真正的枯芽!丽丝芬老师给了他阳光雨露,所以她做得是对的。”

“欺骗不一定都是错的,要看它的目的是什么。”这么理性的语言出自一个矮矮的瘦瘦的小男孩之口。

争论中老师没有引导大家得出结论,而把苏格拉底一篇关于什么是道德的《精神助产术》推荐给同学们阅读,并想想自己似乎知道了什么。但是,老师并没有让大家谈感受。

我不禁为这位老师聪明的做法鼓掌!因为,他不仅没有在学生的心中单纯的种植下“善意的欺骗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的种子,而且他懂得保存学生心念中的那一丝朦胧,这种朦胧其实是学生与自己的对话,这种对话平和、安心、轻松、快乐,不一定得出结论,不需要开始于清晰的目标,但许许多多次自我对话聚沙成塔,能涵养出学生良好的心性。所以说,这节课是美丽的,美就美在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的思索和发展,感受到了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让学生神采飞扬的课堂

新课改走到今天,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可谓达成了共识:少关注教师多关注学生,少关注如何教多关注怎么学,少关注教的的形式多关注学的效果。其实,这看似普通的理念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一节课上完了,大家发表看法时往往是这样的角度:这节课设计得怎么样,上得效果如何,哪些地方的处理走出了大家的视野,哪些环节应该再丰满或再简单一点等等。很少触及或者根本就没有在意“学生学得怎么样”。一“上”一“学”,仅仅一字之差,却昭示出关注目标的差异。这种差异让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

一次省优质课比赛,某老师执教《记金华的双龙洞》,老师刚把题目说完,学生就举手了,“老师,这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

“哦,学过也没关系,对课文熟悉了,相信你会学得更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这位教师不慌不忙地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上了起来。

又一次听一位年轻教师教学古诗《草》。“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古诗《草》。”老师刚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朗朗的童声合诵: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你们都会背了么?”

“ 会!幼儿园就会了!”

“真好!”老师不慌不忙,“打开书,谁能够流畅的读一遍?”不到五分钟,很多孩子趴到桌子上东瞧西瞅,有的干脆你戳我一下我碰你一下,玩了起来。

所以,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许多课堂仍然是“以教案为本”“以教师为本”,教师只在意自己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很少顾及学生的需求。而这带来的是学生兴趣的丧失,对学习的乏味。每看到这样的课堂,脑子中就会出现一幅画面:青青的原野,草木繁茂,原野上打了许多圈,一群群羊儿被领到各自的圈中吃草,圈内青草稀疏干黄,圈外青草碧绿繁茂,但羊儿们只有嗅得清香的权利,没有品尝美味的自由。

圈养出的羊群是瘦弱的,圈养出的学生是懒散的、是缺少生机的。圈养的课堂上学生不会神采飞扬。这里的神采飞扬不是指小手高举不放,小嘴说个不停,小脸涨得通红。而是指学生思维灵动,见解独到,敢想敢说,会想会说,能想能说,在思考、阐释、争论、汲取中完成认识的跨跃,体验生命的拔节。

曾听一位老师教学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上课以后老师给同学们留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请大家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们提了很多:

“朱自清年轻的时候写了这么多文章,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的。但为什么他却说我留着一些什么样的痕迹呢?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

“平时的生活有歌声有欢笑,有绿叶有鲜花,是色彩斑斓的,为什么朱自清说他的生活没有声音没有影子?”

“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一句中„他们‟指谁?”

“朱自清一生是非常有成就的,他为什么说白白走这一遭呢?”

“我觉得第三自然段写得特别好,把时间写得很匆匆,但不知道用的是什么手法。” “朱自清的这篇文章里用了十一个问号,但他并没有回答这些问题,他们的答案是什么?” ……

问题出来以后按照顺序逐个解决,整节课洋溢的不是老师要你学什么,而是你需要了解什么,面对这些心中的疑惑,品尝着解决问题艰辛和快乐,欣赏着自己探索和跨越姿态,感受着思考和付出后柳暗花明的美丽,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就把快乐写在了心里,神采飞扬带来的愉悦让他们对下一节的学习心存期待。

紧贴地面行走的课堂

没有人喜欢听不懂的课!也没有人会爱上艰涩难懂的学科,即使课堂上充满了花样翻新的教学手段,充满了视听刺激强烈的教学媒体。我想,如果让一二年级学生从一篇充满童心童趣的故事和一部好莱坞大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结果也许是故事更能得到他们的青睐。因为大片是给成人看的,超越他们的认知水平太多,离他们的心理实际太遥远,再热闹生动刺激的场面也激不起他们心中的涟漪,因为没有共鸣就产生不了兴趣。

一次听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欢庆》。全文只有两句话: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教学中,老师先为大家高歌一曲——《我爱你 中国》,百灵鸟从蓝天飞过以后教室里掌声阵阵。在欢乐的乐曲中,老师引领同学们走入课文,边读课文边分别播放了“秋天的田野和果园”、“美丽的香山红叶”、“国庆节天安门广场热烈的庆祝场面”,为了让同学们了解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教师又播放了“硝烟弥漫中烽火连天的岁月”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实况,最后,老师和同学们齐唱《歌唱祖国》结尾。

一节很是热闹的课,却没有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不到半节课,学生就开始了骚动,全然不顾身边坐着许多听课的老师。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年龄层次,忽略了七岁孩子的学习需求,忽略了文本的实际。

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用规范的书面语言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所以,读说背诵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像高年级的语文课那样通过丰富的文本引入,让学生对某个人、某个事件有着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这种区别也是由孩子们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况且《欢庆》是一首只有两句话的小诗,语言简洁明了,琅琅上口,只要解决了“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这一难点,全文所描述的意境和欢乐的场面学生足可以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

所以贴近学生实际的课堂,学生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获才能让孩子们的心灵浸泡在成功的乐趣中,才能够涵养出欣赏和爱好。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紧贴地面行走的姿态永远都是教学中不可替代的美。

师生一起学习的课堂

想到了毕淑敏的一篇文章——《提醒幸福》:

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天气刚有一丝风吹草动,妈妈就说,别忘了多穿衣服。才相识了一个朋友,爸爸就说,小心他是个骗子。你取得了一点成功,还没容得乐出声来,所有关切着你的人一起说,别骄傲!你沉浸在欢快中的时候,自己不停地对自己说:“千万不可太高兴,苦难也许马上就要降临……”

在皓月当空的良宵,提醒会走出来对你说:注意风暴。于是我们忽略了皎洁的月光,急急忙忙做好风暴来临前的一切准备。当我们大睁着眼睛枕戈待旦之时,风暴却像迟归的羊群,不知在哪里徘徊。提醒注意跌倒……提醒注意路滑……提醒受骗上当……提醒荣辱不惊……先哲们提醒了我们一万零一次,却不提醒我们幸福。……

感慨之余,想起了我们的课堂:

刚刚打开课本,老师就说,注意要把每一句话读正确;刚刚站起来准备发言,老师就说,注意声音要响亮;注意读课文要带着你的感情……注意语言要流畅……注意把文章写生动…注意把你的想法表达完整……注意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段体会……注意感受人物的心情……注意编者作者的意图……注意老师的问题要听清……老师提醒了学生一万零一次,却独独不提醒自己和学生一起学习。

“注意”这个平平常常的词语,让教师成为了一个掌握真理的老师而不是学生的学习伙伴,让老师离开了学生,离开了课堂,成为赛场的裁判、法庭的法官,成为指点迷津的先行者,判断学生学习情况的审判官。

曾经以为这样的课堂是正常的,曾经被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迷惑,以为,这就是学生喜欢的课堂。直到那一次听公开课,教学结束后,主持人请同学们就课堂和执教老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的发言让我震撼。他们说,喜欢和张老师一起上课,因为张老师不是在教他们学会什么,而是在和他们一起探索、一起思考、一起总结、一起评价,这种融合使他们在课堂上没有学习的压力,甚至忘掉了是在老师面前发言,课堂上经常出现的胆怯和忐忑在这节课中似乎全不存在了,和张老师一起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听着同学们的发言,想着那精彩的教学,我感叹:和学生一起走在学习的路上,才能真正收获行云流水的课堂,和学生一起走在学习的路上,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与文字亲密接触,发现语文的美丽,感受语文的隽永与磅礴,才能爱上语文没商量。

第二篇:磨课

磨课

一、什么是磨课?

磨课,就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在教研组成员的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教学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

二、磨课的意义

记得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好课”是从课堂实践中熔炼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可行,这是教育行为修炼的颠扑不破的法则。是的,“好课”不仅是每个老师的追求,更是为之奋斗的目标。

有效的磨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使其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对教师来说,磨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使教师对新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的研读更深入,对学情的了解更透彻,同时也使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教学实践不断丰富,教学智慧得以发展。同时,磨课还能磨出教师间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研组团队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

磨课是教师专业成长时由理论走向实践、走向成功和进步的绿色通道。它也是青年教师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更是年轻教师在教学上不断精益求精、完善自我的镜子。

三、磨课的形式

磨课的形式一般有“多人一课”式磨课活动和“一人多课”式磨课活动,本期我校开展的磨课活动为“一人多课”式磨课。

四、磨课的步骤

第一阶段:确定磨课内容和执教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要磨出精品课,就必须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备课不是一人的行为,而是全组的齐心行动,共同备课,确定一位重点备课和执教教师,每位教师围绕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说课交流沟通,达成共识。同时充分利用集体备课时间集体研讨,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点的体现、教学过程的设想、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对等方面反复思量,看哪些地方是可以配合教学过程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力求做到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又要切实为教学内容服务。执教老师按照说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修改、完善自己的教案,形成磨课第一稿。

第二阶段:上课、听课、评课。

1、上课。教师按照备好的教案进行第一次上课。

2、听课。我们要求教师在进行听课时要有目的,几位教师听课分别从教师、学生、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有意关注,认真地做好听课记录,并从下面几点考察。

(1)教师方面 教师语言。。。是否准确清楚、精当简练;是否生动形象具有有启发性。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是否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目的性是否明确;学生是否有话可说。

教师教学智慧。。。是否使消极变积极,是否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情感。教师评价。。。是否贴切、自然,是否引发学生深入思考。(2)学生方面 参与。。。气氛是否热烈,受益面是否广,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发言。。。思维是否活跃,是否注重倾听,是否围绕文章主题,语言是否流畅清晰。朗读。。。是否声情并茂,是否正确流利。理解。。。是否深刻。合作。。。是否会分工、合作、探究。(3)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层次是否清晰,是否有独创性,课堂中的实际效果如何。环节衔接。。。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是否符合规律。问题设计。。。启发是否得当,是否简洁明了,是否有回答的空间。教学策略。。。是否多样,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否恰当。板书设计。。。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言简意赅;是否富有艺术性或条理性。作业布置。。。是否创新,是否合理有梯度,是否扎实有效

3、评课。评课是磨课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师艰苦的反复修正的一个过程。在评课时,大家坐到一起,坦诚相待,相互评议,相互学习,相互交换意见、心得、体会。大家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堂课,我们要求听课者把发言的中心定在“如果我来教,我会如何教”上。各种教法一一亮相,哪些意见更切合执教者自身的素质,哪些看法可能更适应将要施教的学生,这就有了比较的可能、选择的余地。从中,教师自然会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的各种因素。正是有了这样的对比,不仅让执教的老师看到了自己教法、学法、课堂生成方面的不足之处,也让听课的教师感触颇多,更加注意自己上课时的这些方面,对大家的课堂实践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关注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参与度,学生是否能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学习,关注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关注学生发言的精彩度。每一次磨课之后,大家都会滔滔不绝的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认为合适的教学方案。

第三阶段:教学反思。

我思、我感、我悟!这是我们每个成员的深切感受。光是单纯的上研讨课或单纯的与教学同伴进行分析,没有每位教师发自内心的体会和感想,再多的“磨课”也是达不到提高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执教教师不仅在课后进行体会,还把上课过程中的“优”与“缺”进行言语组织,认真写好每一节课后反思,其他教师也在内化的同时,把自己的反思发表在小学基础教育网站上,成为很好的文献资料,为大家的教学活动积累珍贵的资料。大家共同来反思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鞭策自己在教学时注意自己的各个方面,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四阶段:结合大家的意见,再次精心修改教案,完善教学思路,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反复磨课。

五、成功与收获

一次磨砺,一次进步。经过多次的磨课实践,在一次次激烈的讨论中,在一次次的课堂教学中,执教的老师以及组内的每一位老师都收获着,也一起进步着。

首先,磨课能指导我们的教师深刻理解教材。磨课的过程首先就是对教材理解的辩论,教师在与同组老师讨论教材时,大家不同的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判若云泥的教学效果,一定会使教师们深切感受到研习教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其次,磨课能指导教师精选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磨课是老师原生态教学,从教学中更能使教师感受到以生为本的重要性,更能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不用扬鞭自奋蹄。

第三,磨课能指导教师学会精益求精。使执教者对于磨课过程中其他教师所提出的中肯的教材分析、精彩的教法设计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使磨课更加完美一些。

第四、研讨活动中,整个教研组的老师们被捆到了一起,每一轮尝试下来,大家都要细致地分析问题,寻求对策,思想不断受到碰撞,学术气氛异常活跃。在此过程中,个体的行为变成了群体的行为,工作方式由封闭走向了开放,在强调发挥集体智慧的同时,又提升了教师个人的主体悟性。整个教研组都被带动起来了,为建设和谐教研组、提升教研组的研究功能搭建了平台。

磨课需要教师间协作互助,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组内教师要协作共同完成多轮的备课、说课、上课和评议活动。所以在活动过程中,体现出的务实、民主、自由与和谐的教研氛围在教研组成员之间会形成一种新的精神气象,它慢慢渗透在教师的潜意识深处,显露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之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教师的教研行为和价值取向,使教师获得心领神会的氛围感染和心理鼓舞。通过磨课我们最大的收获是使与同事合作成为我们学校每一位教师的职业习惯,同时随堂课的自发磨课活动也已成为我们学校的一道风景。

六、磨课要注意的地方 我们所需要的“磨课”,它的价值在于学校和教师的共同成长;我们所需要的“磨课”,它的成果应该是任教者个人创新和参与者碰撞成果的整合;我们所需要的“磨课”,应该尽量使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诊断技术和信息平台。要使“磨课”成为有源之水,必须着力于建设一个丰富的信息平台。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而精心备课,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思维个体,因她本身的独特性而具有自身性格、能力、好恶等情感的不同。因此,我们在磨课中应该注意因教师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是教育的悲哀。教育因个性而精彩。只有充分展现不同教师的个性,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精品课,才能形成绚丽多姿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流派。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到:磨课只是一种形式,如果不注重每个教师素质的提升,再磨也只能是磨人误教育。“磨课”需要的是一种“自我敞亮”,“道不同,争相为谋”是“磨课”倡导的基本原则,那种搞“一言堂”、“绝对权威”的假“磨课”都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在这种“百家争鸣”和“知无不言”的研讨氛围中,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以最放松的心理、最自然的心态来袒露自己最真实的思想。也只有人人都充分参与了,进行了最大限度的相互交流与对话,“磨课”活动才能让执教老师从根本上理解每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和理论依据,使教学的优化得到保证。

七、结束语

确实,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每周都要上七八节、十几节甚至更多的课,每节课都精雕细刻这是不现实的。但是,在一个学期中、在二三年内、或者更长的时间里,甚至在一生中,能切切实实地磨好一节课,对于教学乃至对于人生,都是十分必要的。

磨课是一件痛苦的事,反反复复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自己的思想却在大家的辩驳中慢慢流失,到最后面目全非,甚至体无完肤的时候,才会破茧而出,这时,当你回头望时,你会发现原来的一切都被抛在了身后,自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便是磨课的魅力

我们知道,随堂课养人,磨课炼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打磨与反思之中,它磨出了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了教师提升教材的高度。如此“磨”下去,必将“磨”出一堂又一堂好课。山高水远,几多岁月曾虚度;来日方长,应将信念自砥磨。好课就是这样磨出来的,人生也是这样磨出来的。

第三篇:磨课

七、研究问题解决的情况

针对“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如何更有效的运用”这个问题我们从两个维度去进行观察,一个是学生活动,一个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有效性的数量、无效性的数量,老师捕捉到的有效资源的运用情况、对无效资源的处理情况。通过观察,我们认为学生的七个活动都是有效的,小调查、为什么会是100%的结果?情景剧场、逃离现场是吃亏还是赚便宜、小寒应聘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遇到下列情况该怎么办、诚信宣言等,这几个学生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也贴近社会,真实有效。

老师对课堂上有效资源的利用占80%,还有个别的没有利用好。如:在比如一开始的小调查:选择承担责任的同学达到了100%,这明显是一个不合实情的比例,也就是说,有的同学说谎了,不诚信了,这时老师就可以反问,“这个数字真实吗?为什么说谎?这说明什么?”最后得出结论:在有些情况下,人们出于种种顾虑,很容易出现不诚信的言行,做到诚信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面对这个100%出乎老师意料的无效资源,老师则一语带过,没有通过追问,将无效变为有效,属于利用不当。从一开始就出现的紧张气氛,影响到了课堂教学。老师应该感觉到了,但没有采取措施加以改变,属于对无效资源的无力改变,因为老师也紧张,没有完全放开。究其原因,在老师。情景剧的表演《小寒逃离现场后》,学生表演时明显紧张,导致第一遍出错。这是无效资源,老师可以号召大家给他们热烈的掌声以缓和活跃气氛,但老师漠视了。情景剧后老师的评价,“这几位同学表演的惟妙惟肖”,此话有些不诚实,在场的人都看出来了,表演的还行但达不到惟妙惟肖。老师的评价过了,老师说了违心话,违背诚信,属于处理不当。诚实的积极评价可以是“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表演,紧张难免,如果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准备和更多的机会锻炼,相信他们一定更精彩!”

针对“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上,我们从小组的设计有效、分组合理、分工明确、指导有效、评价到位这几个维度评价小组合作的广度、深度、有效性。从观课的结果看,这几个方面实现的基本上不错。当然,也有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如个别组员并没有全身心地参与,每个人的意见并没有充分被吸纳,有的一言不发,有的则只顾自己讲;在小组汇报环节,通常都是少数思维活跃、善于表达的学生作为代表,汇报合作解决问题的结果。教师也往往更关注解决问题的结果,而合作学习展开的具体过程则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

八、学生学习效果的佐证材料

本课中授课老师从学生的“走近诚信”、“感悟诚信”、“践行诚信”、“诚信宣誓”四个环节进行课堂活动。我们分为两个观课小组观课,一个着重“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如何更有效利用”,以朱德生为组长,一个着重“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以刘庆溪为组长。1.课堂中生成资源如何有效利用

魏耀蕃、朱德生、周烨、郝俊峰、张学坤、刘持君、郭宝向、李民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焦老师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前以“小调查”的形式作为本课的教学起点,调查的内容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促进了有效资源的生成。她在“感悟诚信”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设计了由学生参与的小品表演活动,促进了有效资源的生成。在“合理想象”和“生活剧场”环节,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生成了许多有效资源。这是我们所有观课老师都需要学习的。精心的预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预设的重点,也是动态生成的起点。预设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成是现时的生发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诚信宣誓”环节设计比较好,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背景音乐声中集体宣誓,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凸显了思想品德课德育的学科特点。2.小组合作有效性

刘庆溪、王会芳、谢兰杰、陈威刚、祝玉芹、崔潇月、郭花

焦老师设计的合作探究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深度有梯度,效果好;分组是四个人小组,合作有效;每个成员分工明确,都有展示的机会;老师的指导也很及时,并且鼓励性评价到位,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参与的广、参与的深,有效的解决了问题。

九、本课例研究对校本研修的启发和建议

1.确定研究问题的过程。首先立足教学现实,围绕今年的研修主题,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研讨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锁定本次课例的研究问题。

2.一以贯之追踪研究问题。确定研究问题后,研修组老师在计划研讨、备课研讨、观课研讨等问题研讨区一以贯之追踪问题,全方位呈现问题解决的过程。

磨课——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新手段

——浅谈2013年山东省初中思品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关于磨课的认识

郓城县黄堆集乡初级中学 谢兰杰 题记: “我们所讲的磨课,其目的,绝不是让每个研修组去打造一节优质课,而是要发现从实然状态走向应然状态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进而用研修组的团队力量,用远程研修的协同智慧、专家智慧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这里,基于教师自身经验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寻找解决问题之道的研修才是真研修,在寻找问题解决之道中获得的体验和认知才是真收获,也才是真进步。”

-----------张志勇

2013年11月20日至28日,我有幸以山东省初中思品骨干教师的身份去聊城大学政治和公共管理学学院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研修第一次集中培训。此次研修的目标和任务是:围绕贯彻新课标这个中心,通过学习和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增强骨干教师面向学生学习设计,实施和研究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提高骨干教师指导2014年初中教师全员研修的能力,促进新课标的全面贯彻和基于网络的协同研修常态化。

短短的几天培训,让我感触良多,收获颇丰。进一步认识到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研究如何引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中,自主发现或协同发现自身出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如省项目办专家蒋敦杰教授所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一节课因问题而真实,因问题具有研究价值,因问题而具有上升空间。问题已然存在,课程研究不回避问题,而要将问题揭示出来。问题是一个要解决的困惑,一个要克服的障碍,是需要跨跃的,横亘在当前情景抵达期待结果之间的一个鸿沟。这个困惑、障碍和鸿沟是任务承担者自身的,不是他人的,是面临挑战性任务而没有现成办法完成时产生的。对于教师来说,是贯彻课标教学新要求没有现成办法实现时产生的。问题要指向任务,与任务共存;要指向承担任务的人,与人适配。”

因此,我认为此次研修的最大亮点就是为我们广大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解决自身出现的问题开启了一扇方法之门。

基于此次研修的目标和任务,依托省项目办提供的研修平台,我们以研修组为单位,每个研修组承担了一个真实教学场景的课例研究。运用混合式课例研究中的基本式进行了磨课。所谓磨课,就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课。磨课与青年教师的成长关系极大,一位教师,要想从普通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从卓越走向教育家,必须要经历无数次的磨课。

磨课的基本流程是:

1、选定磨课课题——开展备课分析;

2、编制教学方案——在备课组说课;

3、集体讨论修改——专家指导,同行对比研讨;

4、二次修改方案——组织同伴观课、议课;

5、三改教学方案——二次执教,课堂实录回放,同伴议课、评课、实践反思、必要研究;

6、四改教学方案——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形成终结教案——撰写磨课体会——磨课教案结集共享。

混合式课例研究基本式的课例打磨主要突出了“三次备课、两次飞跃”。也就是先由个人进行“基于个人经验的第一次备课”,然后进行“基于群体经验和必要研究的备课”,实现第一次飞跃,最后进行“基于实践反思和必要研究的备课”,实现第二次飞跃。

有效磨课必须遵守以下以下基本要求:

一、磨课活动要以十人左右同组为宜。这样,易于发现不同问题,提出不同观点。因为,教师只有在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中才能对各种观点作进一步的比较与鉴别,才能获得对问题更为本质、全面的认识,才能实现共同提高。

二、遵循磨课程序,实实在在地按顺序推进。平时磨课活动中,参与磨课的教师有的不进行备课分析,而是直接编制教案,对编制教案的基础是什么?课标、教材还是学生?教师们的回答是经验。缺乏课标和学情基础的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相情愿,这种固守经验、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了磨课的本意——教师在生成好课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实现专业成长。

三、反复但不重复。反复是不断地推敲,是质量的螺旋上升,而非简单机械地重复。教学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磨课正是这种创造性呈现的过程。磨课可以使我们在推敲中产生新方法、新理念,促使教学更加完美,这才是反复的价值。

四、经常化和制度化。要坚持每课必磨,周有小结,月有精品课。习以为常,我们的教学工作才更具艺术气息,我们的专业水平才能迅速提高。

五、将学生前测情况的分析作为确定教学流程的重要依据。在课例打磨过程中,建议做学生前测,了解学生的基础。通过考查,我们发现,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及时弥补缺漏;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调整教学策略;了解学生的知识类型,调整学习任务;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调整学习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设立使能目标。

六、观课不用太专业,抓住一点分析透彻就行。换句话说,教学研究要向专题化、深入化转变。我们以前的听课大多都是每个人全盘听,听完之后泛泛而谈,很多时候评课一般都是:教学设计合理、教师语言精炼、基本功扎实等等,一个人评完课之后,后面的人就不用再评了,因为再评都差不多重复了。教学研究也大多是泛泛的研究,而不是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而观课则不是这样,观课时,每个观课教师都承担着某个维度(教师维度或学生维度)的某个观察点进行深入观察,并在观课量表上记录观课结果,然后整合所有观课教师的观课结果,形成有效的观课数据,依据数据作出对本节课的评价,进而研究授课教师这节课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只有这样,老师才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非常注意这个问题,更加注重锤炼自己。如果我们对每位老师都进行这方面的深入研究,那么对于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关于磨课,国家专家鲁子问曾说:“磨课的终极目的是:显著提高教学质量。磨一部分课,磨出一种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原则,磨出我们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磨去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找到解决低效、无效、负效的教学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我想,这也正是磨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吧。

基于以上认识,建议广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应当以一个教学研究者的身份来研究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自己,研究学生,研究问题本身,做一个研究型教师。正如蒋敦杰教授所说的那样:“真实教学场景的研究 是老师基于现实起点的常态课研究,是老师自己想做能做的研究,是促进老师自我发现、自我调整和自我超越的研究。唯有真实教学场景的研究,才能有真正的教师自己研究和研究自己。”

磨课计划表最后修改:2013-12-25 15:32 魏耀蕃(指导教师)2013-12-26 08:44 很好。有见地

朱德生(指导教师)2013-11-23 10:40 我们2013年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4组在专家指导和组员努力下,21号制定和通过了磨课计划。我们借助课例初二上册第六课《与诚信结伴同行》研究追踪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合理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有效资源;二是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合理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有效资源关系到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理念、教学智慧和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和教学时间局限性等。一个教师的不具有广博的知识涵养,就难以回答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就可能有意回避问题。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心中只有自己的预设资源,上课搞一言堂,就会漠视或藐视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置之不顾,按部就班授课。教师如果教学机智不够,教学艺术不高,对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不能及时捕捉,合理利用,课堂就会缺乏活力、缺少激情,缺少高潮。如果教师能对教学中生成的一些新的教学信息(例如学生突然提出的一些问题、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进行合理利用,使之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所用,就会使课堂更加灿烂,愈显生机。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正在被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广泛使用。但是,由于受传统学习方式的长期影响,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对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探索不够,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责任承担的意识,没有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合作只是一种形式,缺少深度,是一种假合作;教师置身于合作之外,只有小组合作,缺少组租合作、师生合作;合作的结果不能合理评价,有效利用,教师只是为活动而设计合作,忽视了对结果的有效利用;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方法掌握比较生疏,教师缺少合作技巧的指导等。我们将会通过磨课、观课、评价等方式研究这些问题,力求解决一些问题。我相信,在领导、专家的指导下,在大家的精诚团结下,我们一定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谢谢!

课例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项目《与诚信结伴同行》——山东人民出版社 所属类别

思想品德初二 研究目标

通过对研究问题的归因分析,我们确定了以下目标任务:1.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更有效的运用。一堂课的优劣,设计很重要,它体现着老师对学情、教情的理解和把握;生成同样重要,决定着课堂的宽度和厚度,往往更多的亮点就出在生成上。但是,在课堂上,老师往往忽视了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没有及时捕捉、合理利用。生成的资源自生自灭了,就象点了一个哑炮,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老师忽视生成资源的原因一是课堂经验不足,没有这种资源意识、追问意识和生成意识;另一方面就是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面略显狭窄,不能有效的应对课堂中出现的资源;或者是老师的理念问题。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引导老师加强自身素养,提高生成意识,能自觉追问,从而提高课堂的内涵。同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2.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是一大重点。现在全国各地小组合作风起云涌、如火如荼,但是小作合作的实效性却不尽人意,假合作、现象比比皆是,成了困扰老师们的一大问题。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就是引导老师能意识到并能有效的引导小组的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甚至是领导能力。研究问题

本组的研究问题确定为:

1、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如何更有效的运用?

2、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这是老师在课堂上普遍遇到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研究能有效解决这两个问题。说明事项

1.研究问题的形成过程:本组在讨论教学问题归因采取了每位老师写两个本人认为是制约课堂效率的两大问题,汇总结果发现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问题上: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如何更有效的运用?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如果我们

2、研究问题的追踪过程:在备课研讨中,围绕探讨解决研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修改教学设计;在观课研讨中,围绕研究问题确定观察维度及相应的观察点;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并进行课堂观察,检视问题的解决情况;在课后研讨中,分析观课数据,得出观课结论,在课后评议和实践反思基础上,群组教师对学习支架的认识、设计和利用上获得共同提高。并完成第三次教学设计,形成更高效的解决研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流程分工 时间安排

群组成环节 上课老状态 磨课任务

制定计划

11/21-11/23 √师

焦爱玲 参与计划制定员分工 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

提供相关资源√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郭宝

在“计划:问题研讨” 区开展如何确定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协同讨论 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周烨√郭

归因花√

刘庆溪√李民√郝

备课1 11/22-11/23 √备课研讨

11/23-11/24 √焦爱玲 基于个人经验备课 发布教案

焦爱玲 参加备课研讨会议,发布备课研讨记录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焦爱玲√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

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

网上修改教案

对教案跟进评论

√张学坤√ 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

在“备课:问题研讨” 区开展问题解决策略和活动设计的协同研讨 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

李民

√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

备课2 11/23-11/24 √观课准备

11/23-11/25 √焦爱玲 基于同伴互助的备课 发布教案

焦爱玲 参加观课准备会,提交观课准备会记录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焦爱玲√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

参与制定观课量表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周烨√郭

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

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

在“观课:问题研讨”区开展对指向研究问题的观课维度、工

具和方法的协同讨论

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上课-观课

11/24-11/25 √上课 发布课堂实录

焦爱玲

分工观课 分析观课记录,发布观课报告杰√陈威刚√张学坤√焦爱玲√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

观看、阅读上课实录并进行评论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

课后评议 11/25-11/26 √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周焦爱玲 依据观课报告对研究问题解决情况进行评议,提交评议会记录

郭花√刘庆

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

在“课后:问题研讨” 区开展依据观课记录分析解决问题的效

果、总结反思和对教案修改的协同讨论

√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备课3 11/29-12/12 √基于实践反思的备课 发布教案

焦爱玲

对教案跟进评论

刚√张学坤√ 焦爱玲√ 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 总结自评

12/13-12/15 √焦爱玲 参与总结反思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郝俊峰√焦爱玲√

撰写并发布总结反思文章

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周烨√郭花√刘庆溪√李民

群组互评

12/13-12/15-

填写自评表焦爱玲 群组互评

√郝俊峰√焦爱玲√郭宝向√祝玉芹√崔潇月√刘持君√谢兰杰√陈威刚√张学坤√王会芳√王会芳

教材原文

学科:思品

学段:初中

教材原文:山东人民出版社八年级上册

第六课:合奏好生活的乐章——《与诚信结伴同行》周烨 郭花 刘庆溪 李民 郝俊峰 焦爱玲 郭宝向 祝玉芹 崔潇月 刘持君 谢兰杰 陈威刚 张学坤

第四篇:磨课

磨课总结

“磨课”,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综合体现,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升。

参加磨课的每位老师都能认真积极地思考教学设计的缺失,向执教老师提出自己的教学修改建议。执教老师根据反馈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第一次修改;然后进行第一次试教,所有参与听课的教师都认真地做好听课记录,并从教师、学生、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有意关注。执教教师上完课,大家坐到一起,坦诚相待,相互评议,相互学习,相互交换意见、心得、体会。在讨论交流中大家的见解相互摩擦,思想相互碰撞,一方面挖掘课堂的亮点,另一方面亮出听课教师的观点和招数,促使上课的老师开拓思路,提升教学水平。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我深刻地体会到团队的无穷力量魅力。我深刻地认识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也是我们教师追求的目标。我深刻体会到磨课的过程,是我们教师一次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与新课标对话的过程;是反复与同事交流的过程。就在这一次次的“磨”中,我们语文老师渐渐成长了。

第五篇:磨课

在磨课中成长

好事多磨,指的是一件好事情,在进行中往往会遇到许多的挫折和失败,但到最后成功了,同理,一堂好课的诞生,也需要老师反复地去打磨,最后才能成为一节好课。

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个问题解决了,下一个问题又来了,对我们的老师来说,要尽快地成长,没有什么捷径可寻,只能一步一个脚印,经历磨课,经历挫折,继而在磨课中迅速成长起来。

【摘要】古人云:“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成才。”可见,“磨”并非消耗,恰是一种“历练”。磨课,在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中,在一次次的实践的体验中,以及一次次设计的修改中,教师都在慢慢地蜕变,理论知识为断充实,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磨课不仅是磨“课”,更多的是磨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需要磨“课”,更需要磨理念、磨学情、磨反思等全方位的磨砺。

【关键词】 磨课 理念 学情 反思 历练 成长

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六年,她既为教师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广大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角色的转换、新旧教学观念的碰撞、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跟进改革的大潮,使自己在专业上快速成长,就必须依靠校本教研。开展“以校为本”的行动研究,促使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是最好的途径。而校本教研常见的活动方式就是一直以来沿用的试教,以现在的时尚说法就是“磨课”。随着校本教研的积极开展,于是磨课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磨课,就是教师在教研成员的协作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教学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以期执教老师教学业务快速提高,教研组全体老师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形式。一个“磨”字道出了其中的反反复复的修改斟酌和耗费教师的大量汗水。可以说磨课是教师成长的练功场,磨课成就了许多教师的梦想。磨课不仅是磨“课”,更多的是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磨课为学生,让学生可以享受高效高质的课堂教学;磨课为教师,让教师可以享受驾驭课堂的乐趣。“磨”的过程是就是教师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应从哪些角度来磨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呢?

一 磨理念的渗透,成就有“高度”的教师

教师是新课标的实践者,又是新课标的推行者。磨课必须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出发,只有将新课程理念融入课堂设计中,这样的课才是有生命的,演绎生命课堂的教师是有“高度”的教师。教师的理念是课堂教学的支撑点,只有将对新课标的理解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才能使教师不断认识新课标,理解新课标,真正做到与新课标同行。因此,磨课首先是磨理念,把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成就有“高度”的教师。

1.科学的诠释教材理念,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磨课的前提是研读教材。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等等。我们发现在磨课中,教师为了求新求异,在研读教材、设计学习材料时,往往会抛开教材而进行大胆地改编学习材料、组织教学,认为这样的做法就体现了新的理念。

例如,磨课组某成员在执教二下《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选用吸管来作为学习材料,来进行教学,而舍弃教材用一个个小正方体在不同形式堆积的过程的素材。这不禁让我们思考:这样的替换合适吗?这是不是就是我们要的新的教材理念呢?我们的回答为不是的。我们在进一步研读教材时,把两种材料进行对比起来分析,我们发现在替换的同时,我们丢弃了教材的数学思想,教材在选用小正方体为学习素材的同时,她还蕴含了一种 “点→线→面→体”的形体思想:教材呈现的是从一个个小正方体散的连成10个一起的小长方体,再10个小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最后10个大长方体堆积成一个正方体。教材较为科学的把对数感的建立和培养与几何的形体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数形结合的一种思想。教师在改编材料的同时,却流失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是对教材理念的一种偏差。我们通过磨课,对教材的研读作更为全面的解读,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们应该看到,小学数学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凝聚了无数编写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的理念编写而成的,所以我们要深入的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但也不是一味的“唯教材”思想。

“磨课”其实指的就是我们平时反复推敲,琢磨出一堂精品课。细细数来,它的好处还真不少呢:

一、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提高。

磨课的过程是教师进行试教、反思,再试教、再反思、再上课的过程。它的优点在于教师经过反复的实践、思考、改进,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让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找到最佳的学习方法,可以深入地思考教学中出现的某个问题,找到相应的最佳解决办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品课”。这种磨课,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培养教师的成熟度,进而焕发了积极性。

二、有利于教材合理性的使用。

磨课能指导教师深刻理解教材。磨课的过程首先就是对教材理解的辩论,教师在与同组老师讨论教材时,大家就有不同的理解,由此可能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相互研讨,最终就能作出合理判断。

这几天听刘万元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赵国防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时时有惊叹和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两节课,就是反复磨课后,呈现给我们的非常成功的两节课。由此可见,磨课确实好处多多!“磨课”其实指的就是我们平时反复推敲,琢磨出一堂精品课。细细数来,它的好处还真不少呢

好课多“磨”——浅析磨课对青年教师发展的作用

“磨”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多种解释:①摩擦;②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锋利或达到其他目的;③消耗时间等含义,当它和“课”结合在一起,就是某个教师在大家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运用科研方法,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并取得系列研究成果,提高教学、教研和科研能力,给听课者或学习者也有很好的收获。老教师常讲:“好课多磨。”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而“磨课”则是这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现。“磨课”对青年教师是有好处的。接下来我简单谈谈在磨课中怎么让青年教师“磨”出精彩。一“、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对于教师来说,整个磨课过程可以促使教师深刻理解教材。就我自己而言,第一次上公开课,选择了“分数的意义”为教学内容,课前我上网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并根据教参仔细把握课文的教学目标,深入本课教学内容,从而使自己弄清教材主次,给授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二“、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在磨课的过程中,同伴的互助,专家的指导是离不开的。磨课同时也是众人教学智慧,共同进步的良好平台,其他教师对同样教材的不同理解,使我取长补短

在磨课中收获,在磨课中成长

如果在你的教学中已经经历过“磨课”,那你就是幸运的一个,因为你已经拥有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你正在进行“磨课”,那就请你收起烦躁的心,静静地去做好它;如果你还没有进行“磨课”那就请你去珍惜并争取每一次机会吧!尝试过后,你一定会在“磨课”中更快、更稳地成长!

根据学校领导组织安排的磨课活动,我有幸成为磨课教师中的一员,至今磨课活动已经开展了近两个月。现在回忆起来,每一次我都有不同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让我真正体验到磨课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成长来源于领导所赋予的机会及磨课教师的帮助。每一次磨课,我们都会在一起共同讨论:讨论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一个问题如何提问更加有效,怎样板书简洁明了更合理、怎样才会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个过程使我更好地感悟学生、感悟课堂,在磨课活动中,我不断总结,不断改进。

感悟一:浓厚的教研氛围,给了我上课的勇气与自信。

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的收获,这其中有过困苦与彷徨,有过希望与欣赏。在“磨课”的这些日子里,经常有身边的人问我是不是很累?而我,总是用微笑来回答,因为这是发自内心的微笑。我想我是幸福的。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张主任、刘主任、路辅导员、组长周老师、师傅林老师及我们组的全体老师为了我执教的每一节课更是煞费苦心,大家齐心协力。每一次的试教,她们总会认真听,听完后总会为我献计献策,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帮助我不断完善教学设计、理清教学思路。每一次评课后我将大家给我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修改、完善自己的教案。经过透彻的分析与理解,再进行第二次教学设计并进行第二次试讲,各位教师再次听课、评课,将两次课堂进行比较,总结出我的进步与不足。当时大家坐在一起其给我耐心讲解的场面还历历在目。大家各抒己见,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许多真知灼见在相互的交流中产生,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团队精神的良好体现。我也一一记录下了大家的宝贵意见,消化吸收。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将大家的感谢给予我帮助的所有领导及老师们,让我真诚地说声“谢谢!”。

感悟二:在磨课中历练自己

特级教师黄爱华曾说:“磨课、磨人”,当时只是感觉磨课真不容易。这次经历了磨课的过程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磨课、磨人的味道。我在一次次的试教过程中磨教学环节、磨每个细节、磨我该说的每一句话„„在这样的“磨砺” 中,我得到了进步、得到了成长。

感悟三: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既要努力促进学生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生命力。只有课前教师的精心预设,才能出现课堂上精彩的生成。

现将贾慧杰老师在本次活动中送我的十二个字与大家分享:备熟教材,思路清晰,抓住重点。

我们可以形象地把磨课称之为“啄玉”——啄课堂设计自然之美,啄课堂教学细节之美,啄师生活动灵巧之美。磨课是教师集体反思的过程,是教师集体成长的过程,也是每一个教师化蝶的过程,它是痛苦的,但痛苦的历程会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使我能轻盈地飞翔在教学的天空。

总之,磨课让我收获很多,感触也很多,让我们相互指正不足、取长补短。我一定会不断努力,不断琢磨,不断改进,争取做得更好。

新课程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书匠,更是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需要磨“课”,更需要磨理念、磨学情、磨反思等全方位的磨砺。课前磨,磨教学目标、磨教学安排;课后磨,磨教学过程、磨教学效果;“好课多磨”,意味着课堂教学应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应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思维与行动中,更应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中。于是磨课开始走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野。

磨课,是精益求精的教学呈现和反思;磨课,是发人深省的教学设计和分析;磨课,是不失时机的提升教学智慧。

就拿这次在荆慧琴在赴省参赛的《草船借箭》磨课来说吧。

大家也许只知道,荆慧琴这次赴省城参加课堂教学比赛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特等奖,却不知道特等奖背后是一个强有力的磨课团队(市语文教研员李老师和孙老师,我以及我工作室的全体成员,西联联校领导和东南舁学校领导等),大家只知道课上的很精彩,却不知道我们磨课有时因为一个细小的环节还要争论到晚上11点半,不蛮大家说,光大型的磨课就有不下十次,小的就不用说了,就在第二天要参加比赛了,前一天晚上还在磨课。

这次磨课经历留给我和作课教师以及参与磨课的教师许多感触,反复的试教、推翻、再试教、再推翻,最后成功,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我们在磨课时磨什么?

一、磨理念,成就有“高度”的教师

教师是新课标的实践者,教师的理念是课堂教学的支撑点,课堂设计中,理念把握不准确,教学往往会出现偏差。教师只有打磨理念,才能高屋建瓴,理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惟有将对新课标的理解落实在平时的每一堂课中,才有希望使从事教学的人不断认识新课标,理解新课标,真正与新课标同行。磨课必须从提高自身的教育理念出发。目前不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有许多教师都把教学参考资料上的教学目标作为自己的课时的教学目标。这种确立教学目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要依据课标、教学和学情来磨砺这个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明确一节课到底教给学生什么。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教什么”。明晰这些围绕目标才能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本次目标我们在参加市赛讲时和省赛讲时是不太一样的,市里是五年级的学生,省里是四年级的学生,加之读了许多遍文字以及对《三国演义》整本书的阅读,我们的理解文本一步一步走向深入,教学设计一步一步贴近学生。

二、磨学情,成就有“温度”的教师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发现:有些我们精心准备的课,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显得无动于衷,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是脱离学情,无视学生的所思所感。教师在磨课中要从根本上树立起“学生观”,走出教材,更多地去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紧紧抓住学生心理,只有这样的课才能真正深入人心,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

整堂课不要新颖花哨的形式,用朴实无华,实实在在征服了学生。学生的这一转变得益于教师在磨课应从学生的实际,抓住学生的心理。从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和情感出发,不脱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学习热情。“磨”课,有付出就有收获,教师不仅在教材解读,还是课堂教育机智上都大大提高,更是教师自身教学素养的提升。学生是教师专业成长路上最好的老师,也是一掌明灯。打磨学情是教师专业成长路上必要途径。

下载磨课与摩课(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磨课与摩课(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磨课

    摘要:体育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对体育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结合3年教学经验,剖析了体育教师成长过程中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研究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要广博观摩众家之课,初步形成......

    磨课

    “磨”出“型”,“研”出“挚” 撰写时间:2011年8月6日 8:16 ——磨课总结 纵观《相遇问题》的课例打磨过程,不难发现“如何构建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这一专题有以下三大亮点:......

    磨课(模版)

    “磨课”变形记 中铺小学 赵 萍 通常,听有经验的老师说:“好课,是磨出来的。”每次听完后,我总是一头雾水,磨课?磨什么?平常的上课不算磨课吗?直到本学期初,校领导通知我上一节县级示......

    磨课,磨什么?

    磨课,磨什么? 磨课到底要磨什么? 本周是来张化万名师工作站培训的第二周,接连三天的听课安排,让人的精神始终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坐在教室的后边双手不停地敲打键盘,认真记录下......

    磨课总结与反思

    磨课总结与反思 通过这次磨课活动,我深深地体会到:一节好的课,是经过反复推敲、琢磨,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现根据我数学组三次磨课王娜老师执教的《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磨课总结与反思

    磨课总结与反思 研修磨课阶段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首这一段时间的紧张经历,我的收获颇多。研修磨课让我经历了与老师们合作学习、共同研讨的过程,让我明白了团队的力量是我们进步......

    磨课总结与反思

    磨课总结与反思 本次我们组磨课的内容是小学五年级上册《梅花魂》,在确定了教学内容后,先有执教的曾老师基于个人经验提交备课,然后全组语文教师在多媒体多次召开会议,对曾老师......

    磨课方案

    城关逸夫小学 教学能手磨课活动实施方案 (2014——2015学年)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基本功,为本学年县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