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答谢中书书》说课稿及反思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及反思
薛玉霞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成诵。
2赏析语言,体会感情。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赏析语言,体会感情。难点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 导学案 ㈠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
第 1 页
陶 弘(hóng)景
晓雾将歇(xiē)
丹阳秣(mò)陵 夕日欲颓(tuí)
与(yù)其奇者 3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时:古义:
今义:)(2)晓雾将歇(歇:古义:
今义)(3)夕日欲颓(颓:古义:
今义)(4)古来共谈(谈:古义:
今义)
[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释义,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一导入
1、导语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美景曾经引起了古今文人墨客无限情思,李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道出了庐山的雄奇壮丽;苏轼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出了西湖的婀娜多姿。陶弘景则用灵动的笔为我们展现了衣服山水美景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去欣赏这首流动的山水诗。
[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示题
答 谢中书 书 ①答:回复。
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二、学习目标(课件1)
三、作者简介(课件2)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四、背景提示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说明]
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第 2 页
五初读课文。(课件3)
(一)你问我答 1给划线字注音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与()其奇者
2解释字义
谈()
川()
俱备()未复()
与()
奇()3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时:古义:
今义:)(2)晓雾将歇(歇:古义:
今义)(3)夕日欲颓(颓:古义:
今义)(4)古来共谈(谈:古义:
今义)
(二)读课文(找生读,齐读,教师适当指点。)
(三)自讲全文(你读我译)
过渡句
大家弄懂了全文的意思,让我们走进山川之美(生大声齐读)
六、读课文(分组讨论
你问我答)(课件4)
a《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哪一句?(原句)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B作者是如何描绘山川之美的?(原句)
C作者是如何写出一天变化之美的?(原句)
d面对如此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原句)
[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过渡句
大家弄懂了全文的意思,让我们走进山川之美(生大声齐读)
过渡句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处处让我们感受到美,感受到愉悦,感受到作者的那份自豪,下面大家就把你感受到的美互相交流一下。
七、读美(分组讨论
交流发言)(课件5)1方法指导:发现什么美,美的原因是什么? 2示例
我发现(一句)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写了高高的山峰送入云端,清澈的溪流可以见底,“入云”一词写出了山之高,“见底”写出了水之清,短短八个字,写出了白云高山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3美点归纳 山水相映
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写景)沉醉山水
自比谢公
怡然自得(抒情)过渡句 面对山水相映色彩缤纷晨昏变化的美景,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沉醉山水(生齐背)
山水相映成趣之美。
[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第 3 页
九、学以致用(小组推荐最佳作品)(课件6)
你能就文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一种写作方法写一段话吗?(抓住特征)[说明]感受美,表达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水相映
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写景)沉醉山水
自比谢公
怡然自得(抒情)
结束语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同学们确实也拥有长妈妈拥有的东西,鲁迅先生笔下的长妈妈拥有(伟大的神力)让我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感受陶弘景文章之美带给我们的伟大神力。(生齐备)课下作业
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
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教师不要贪多求全,要舍得舍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按照传统的教法,《答谢中书书》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景佳句,体会作者的心境;把握作者的情感„„但在4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如本课教学设计抓住一个关键点:赏美景,悟雅情。
总的一点感觉,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我记忆很深刻的一句话是:作为教师,你上的每节课都是公开课!没有哪节课是隐秘的!
第 4 页
第二篇: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答谢中书书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1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
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课件1)。[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新课
1、导语(课件2)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课件3)答 谢中书书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3、作者简介(课件4)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课件5)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说明]
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㈢正课
1、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⑴请同学翻译课文。
⑵同学之间补充,纠正。
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3、齐读课文。
4、分析课文。边分析边板书(课件6)。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美
高峰 清流 石壁 青林翠竹 —— 静
具体描绘(高)(低)(远)(近)
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动(听)(视)
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齐读课文。
6、评析语言特点(课件7)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7、小结(课件8)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㈣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
㈤作业(课件10)“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说明]:借助课文的学习,引导同学们继续收集这方面的佳作,积累一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通过交流、简评,进一步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2尊敬的领导和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既写山川,又写四季,字词清丽。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五个部分向大家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这篇短文,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我将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确定为: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背诵课文和体会作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的感情。(重难点)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虽然短小,文字浅显,但是由于课文的时代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激发活跃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适时的引导,是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完善自己的情商。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能再在课堂上充当主导者,而是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的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采用如下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1、诵读感知内化。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学生个人朗读等形式。
2、小组讨论法。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应该让其具有小组互助学习的能力,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四、说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为主,其他方法兼收并蓄。
这篇课文文字浅显易懂,可采用自主学习来学。
五、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
教师应该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让学生处在积极的情绪下展开自主学习。“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2、文学常识、作者简介
(1)释题
学生第一次接触“书”这种文体,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对这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者简介
对于作者简介,我是让学生课前先去查找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信息,然后请一位同学在班上给同学们介绍陶弘景。教师在强调其中两点:第一,陶弘景被人们称为“山中宰相”;第二,陶弘景的诗文今传《陶隐居集》。
3、点说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方向很明确,学习就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4、诵读、小组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点名学生朗读→全班齐读→学生默读(小组交流)→集体朗读→点名学生朗读。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课文内涵的把握等内容的学习都围绕朗读进行。
(1)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达到流利的程度。
(2)点名学生朗读课文。可以起到检查自由朗读的效果,同时能够让你其他同学学习到这位同学朗读的优点,以及改正这位同学朗读的缺点。
(3)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整体节奏,和向朗读的感情发展。
(4)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在这一环节上,同时采用小组交流的方法。主要是学生先独立疏通文意,记下自己不能理解的,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小组内同学互助,最后是小组记下本组人员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其他小组帮助解答。这种方法就是完全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学习知识的印象,以及锻炼学生的能力。
(5)集体朗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在集体朗读课文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的巩固和对下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在这时集体朗读课文就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情,去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这一个问题就更简单。(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同时追问山川景色动景与静景的结合:静景:山之高、水之净、岸之美;动景:猿之鸣、鸟之叫、鱼之跃。)
(6)点名学生朗读课文。这个时候一个人朗读课文,要求要充满感情,融情于景,其他同学思考作者的感情。以及回到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这样的感情。(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也是去完成学习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之一“体会作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的感情”
5、背诵课文
背诵课文是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学习目标,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背诵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将会记忆很久。我主要采用学生自由竞背,然后小组内部互相检查的背诵,最后是教师检查背诵,以及小组竞赛背诵,最后全班集体背诵。这样一环衔接一环,对巩固记忆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这堂课也就在背诵这篇课文当中结束。
6、板书设计
仰视:高峰
俯察:清流
山川之美平看:石壁、林竹欲界之仙都,与其奇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
晓:猿鸣、鱼叫
夕:鱼跃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3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
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课件1)。
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丹阳秣(mò)陵
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
[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
1、导语(课件2)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课件3)
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
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3、作者简介(课件4)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课件5)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说明]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㈢正课
1、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⑴请同学翻译课文。
⑵同学之间补充,纠正。
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
[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3、齐读课文。
4、分析课文。边分析边板书(课件6)。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美
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静
具体描绘(高)(低)(远)(近)
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动
(听)(视)
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齐读课文。
6、评析语言特点(课件7)
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
讨论并归纳: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7、小结(课件8)
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㈣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词义(课件9)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
共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一共)
夕日欲颓(将要)
欲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界”作一个名词,指人间)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想要)
㈤作业(课件10)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说明]:借助课文的学习,引导同学们继续收集这方面的佳作,积累一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通过交流、简评,进一步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4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识记“歇、颓、鳞、与”等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说教学步骤
(一)、激趣定标
1、激情导入: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许多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说明]:此设计在帮助同学们回忆已学过的优美诗句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介绍作者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说明]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作者: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有《陶隐居集》。
3、激趣定标(展示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识记“歇、颓、鳞、与”等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明]明确目标,使学生有了学习的方向。
(二)、自学、探讨、点拨
自学互动一:识记、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红字的注音。
歇()颓()鳞()与()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准节奏及停顿。
3、学生练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4、再跟录音读。
5、比一比:读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好。
[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自学互动二: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一句话,理解,注意红字的意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谈:赞叹。
理解链接:这句话中的“ ”字点明全文的中心,这句话在全文中起__ 作用。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二至五句话。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色交辉(各种色彩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
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理解链接: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六至七句话。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复(再)与(参与,这里是欣赏)
理解链接:这两句话体现出作者 的思想感情?
[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三)、目标检测
1、给生字注音:
颓()歇()鳞()与()
2、理解字词句:
四时:;歇:;颓:;复:;与:
沉鳞竞跃:;五色交辉:;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填空,回答题后的问题。
(1)、“ ”字点明全文的中心。统领全文的句子是__。
(2)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3)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4)、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从这两句话中可以体现出作者 的思想感情?[说明]借助多媒体,以练习的形式检测全文内容,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陶弘景写给好友谢徵的一封回信,本文也是吟咏自然风光的佳作。作者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出与自然融合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体现了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人生志趣,流露出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第三篇:《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
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课件1)。[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新课
1、导语(课件2)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课件3)答 谢中书书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3、作者简介(课件4)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课件5)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说明]
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㈢正课
1、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⑴请同学翻译课文。
⑵同学之间补充,纠正。
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3、齐读课文。
4、分析课文。边分析边板书(课件6)。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美
高峰 清流 石壁 青林翠竹 —— 静
具体描绘 (高) (低) (远) (近)
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动(听) (视)
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齐读课文。
6、评析语言特点(课件7)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7、小结(课件8)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㈣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
㈤作业(课件10)“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说明]:借助课文的学习,引导同学们继续收集这方面的佳作,积累一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通过交流、简评,进一步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识记“歇、颓、鳞、与”等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说教学步骤
(一)、激趣定标
1、激情导入: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许多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说明]:此设计在帮助同学们回忆已学过的优美诗句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介绍作者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说明]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作者: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有《陶隐居集》。
3 、激趣定标(展示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识记“歇、颓、鳞、与”等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明]明确目标,使学生有了学习的方向。
(二)、自学、探讨、点拨
自学互动一:识记、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红字的注音。
歇( ) 颓( ) 鳞( ) 与( )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准节奏及停顿。
3、学生练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4、再跟录音读。
5、比一比:读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好。
[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自学互动二: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一句话,理解,注意红字的意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谈:赞叹。
理解链接:这句话中的“ ”字点明全文的中心,这句话在全文中起__ 作用。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二至五句话。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色交辉(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理解链接: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六至七句话。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复(再) 与(参与,这里是欣赏)
理解链接:这两句话体现出作者 的思想感情?
[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三)、目标检测
1、给生字注音:
颓( ) 歇( ) 鳞( ) 与( )
2、理解字词句:
四时: ; 歇: ;颓: ;复: ;与:
沉鳞竞跃: ;五色交辉: ;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填空,回答题后的问题。
(1)、“ ”字点明全文的中心。统领全文的句子是__。
(2)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3)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4)、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从这两句话中可以体现出作者 的思想感情?[说明]借助多媒体,以练习的形式检测全文内容,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陶弘景写给好友谢徵的一封回信,本文也是吟咏自然风光的佳作。作者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出与自然融合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体现了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人生志趣,流露出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3
尊敬的领导和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既写山川,又写四季,字词清丽。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五个部分向大家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这篇短文,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我将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确定为: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背诵课文和体会作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的感情。(重难点)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虽然短小,文字浅显,但是由于课文的时代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激发活跃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适时的引导,是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完善自己的情商。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能再在课堂上充当主导者,而是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的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采用如下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1、诵读感知内化。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学生个人朗读等形式。
2、小组讨论法。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应该让其具有小组互助学习的能力,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四、说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为主,其他方法兼收并蓄。
这篇课文文字浅显易懂,可采用自主学习来学。
五、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
教师应该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让学生处在积极的情绪下展开自主学习。“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 篇章。”
2、文学常识、作者简介
(1)释题
学生第一次接触“书”这种文体,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对这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者简介
对于作者简介,我是让学生课前先去查找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信息,然后请一位同学在班上给同学们介绍陶弘景。教师在强调其中两点:第一,陶弘景被人们称为“山中宰相”;第二,陶弘景的诗文今传《陶隐居集》。
3、点说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方向很明确,学习就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4、诵读、小组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点名学生朗读→全班齐读→学生默读(小组交流)→集体朗读→点名学生朗读。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课文内涵的把握等内容的学习都围绕朗读进行。
(1)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达到流利的程度。
(2)点名学生朗读课文。可以起到检查自由朗读的效果,同时能够让你其他同学学习到这位同学朗读的优点,以及改正这位同学朗读的缺点。
(3)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整体节奏,和向朗读的感情发展。
(4)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在这一环节上,同时采用小组交流的方法。主要是学生先独立疏通文意,记下自己不能理解的,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小组内同学互助,最后是小组记下本组人员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其他小组帮助解答。这种方法就是完全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学习知识的印象,以及锻炼学生的能力。
(5)集体朗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在集体朗读课文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的巩固和对下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在这时集体朗读课文就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情,去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这一个问题就更简单。(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同时追问山川景色动景与静景的结合:静景:山之高、水之净、岸之美;动景:猿之鸣、鸟之叫、鱼之跃。)
(6)点名学生朗读课文。这个时候一个人朗读课文,要求要充满感情,融情于景,其他同学思考作者的感情。以及回到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这样的感情。(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也是去完成学习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之一“体会作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的感情”
5、背诵课文
背诵课文是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学习目标,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背诵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将会记忆很久。我主要采用学生自由竞背,然后小组内部互相检查的背诵,最后是教师检查背诵,以及小组竞赛背诵,最后全班集体背诵。这样一环衔接一环,对巩固记忆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这堂课也就在背诵这篇课文当中结束。
6、板书设计
仰视:高峰
俯察:清流
山川之美平看:石壁、林竹欲界之仙都,与其奇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
晓:猿鸣、鱼叫
夕:鱼跃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
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课件1)。
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丹阳秣(mò)陵
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
[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
1、导语(课件2)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课件3)
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
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3、作者简介(课件4)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课件5)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说明]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㈢正课
1、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⑴请同学翻译课文。
⑵同学之间补充,纠正。
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
[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3、齐读课文。
4、分析课文。边分析边板书(课件6)。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美
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静
具体描绘(高)(低)(远)(近)
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动
(听)(视)
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齐读课文。
6、评析语言特点(课件7)
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
讨论并归纳: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7、小结(课件8)
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㈣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词义(课件9)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
共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一共)
夕日欲颓(将要)
欲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界”作一个名词,指人间)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想要)
㈤作业(课件10)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说明]:借助课文的学习,引导同学们继续收集这方面的佳作,积累一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通过交流、简评,进一步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第四篇: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答谢中书书》,秉承着活用资源、读中求悟的理念,我设计了以下说课流程: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本文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兴趣,通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要求:“诵读古代诗文,要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注重情感体验,重视积累、感悟和运用。”结合本单元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 :学生反复品读文章,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并背诵。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品析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小品文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式:启发引导、探究合作相结合。(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教学手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3、学生学习方式:诵读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法(圈点勾画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将会采用以下几个环节来教学: 1.导入课文
古人云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引起了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我将通过播放一组美丽的风景图片导入新课,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山水之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以后的教学。古人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书写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本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我在这联系过去所学的诗词,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了解。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2.诵美文
(1)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知文章节奏)(2)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节奏,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3)学生组内分读课文,找同学个别读。(学生认真听读,做适当点评)(4)学生齐读。
【说明】通过诵读法,对文章反复的朗读,学生不仅能掌握文章的字词及节奏,同时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疏文意
学生分小组合作翻译课文,小组之间互相找出别人翻译中的错误之处,增强学生记忆。最后由老师带领同学们翻译文章,强调文中重点字词句。4.寻美点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文章,这一环节我将会通过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文中的结构美与语言美。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我发现了文章 之美,请听我读: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备选词语示例: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写法之美等等)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通过播放多媒体朗诵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感悟美。学生小组派代表有感情的朗读,以比赛的方式选出最佳小组,增加学生参与积极性。5.悟情感,为了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美景要表达的情感。
6.背诵课文。现在,你就是作者陶弘景,站在美丽的江南,体验着大自然的美好,放情歌颂山川之美,让我们一起背诵课文。通过之前的学习,为学生创设背诵的情境,再次体会文中美景,及作者志趣,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6.课堂小结: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说明】小结时再一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特点,并对学生进行了情感培养。
七.说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景:
美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斑斓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情:得意,自豪,赞美,喜悦
志:热爱自然,归隐山林,淡泊名利
简单明了的板书设计让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文章,对文章有个完整的印象。这节课我会根据课文的美为主线,围绕四季变化之美、晨昏变化之美来拓展进行板书。回顾本篇课文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学习之中。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第五篇: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熟练背诵课文。
三、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本课用到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问题导读法,讨论式教学法。
四、说学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交流法
五、说教具 多媒体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检查预习,字词正音。
陶 弘(hóng)景
晓雾将歇(xiē)
丹阳秣(mò)陵 夕日欲颓(tuí)
与(yù)其奇者
[说明]:以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三)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理 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熟练背诵课文。
使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四)出示学习板块
静静地听,美美地读,细细地品,轻轻地说,1、静静地听:配合图片,使学生能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美美地读:有助于理解课文,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细细地品:出示自学提示,小组交流合作。
4、轻轻地说:设置分数奖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适当补充,并适时板书)
(五)、拓展延伸: 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景物的特征(不同季节、时间变化、气候不同、地理特征)
2、要选好观察的角度(远近仰俯)
3、安排好描写的顺序(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七、教师小结
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八、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词义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
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界”作一个名词,指人间)
九、作业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