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目的、意义
实施小班化教育是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一大潮流,国外和国内的一些大城市,小班化教育已经较为普及,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外关于“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视野关注的范围一般不超过25个学生,而传统的大班由于班额人数过多,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小班化教育由于人数少,增加了师生之间交往的额度,每个学生能更多地得到教师的关注和指导,促进了教育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目标的实现。我校具有地广人稀,学校学生人数不多,班级人数较少等特点,结合石柱县教育专家谭小林主任的“读、思、练”主体导学模式,适时的提出了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的许多小学陆续开展了“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而国外的研究还要早。“小班化”要求每班人数控制在30人以下,随着生源的自然萎缩,结合我校师生比的现状,我校具备开展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条件。
新课程在我校已经实施了好几年时间,从目前学校新课程实施情况来看,我校与很多先进学校存在一定差距。为了将新课程
和“读、思、练”主体导学模式在我校得到进一步有效的推进,必须抓住机遇,乘着课改之东风,力争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短期内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们提出了“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争取经过一个阶段研究,使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评价观等方面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互动、合作,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以实践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实验法、对比法。
1、调查法: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状及其历史的材料,弄清事实,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
我们将对各个小班教学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状况,周边环境;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变化情况。
2.实验法:通过主动变革,控制研究对象,发现与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假设理论,有目的,有预见地操作实验。
我们将把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作好记录,以便日后分析总结。
3.对比法: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本
质,力求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我们将与原来大班进行质量的对比,总的目的是研究学生个体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研究途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题组成员将充分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和成功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认真学习有关小班化课堂教学研究的专著和理论,切实转变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优化小班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研究对象
三至六年级学生。
五、课题研究内容任务分工
小班化课堂教学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的学生数量,控制在30人以下,区别于一般在40甚至50人以上的传统教学班。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目标的素质教育观支配下的教学活动体系,强调和谐的情境,充分有效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所以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从以下三方面对课题进行探讨。
(一)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使师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开展学习活动,有效地提高师生的活动质量,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创建和谐的课堂教
学环境,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教师的工作,归根结底是“爱”的工作,小班化条件下,教师要奉行“机会均等”、“阳光普照”、“不让一个人掉队”、“少一倍学生,多一倍关爱”的观念。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关键,教师除了为学生创设温馨的学习环境以外,更要通过教师无私的“爱”和实际行动,消除横亘于师生之间的情感鸿沟,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的基础,而要真正达到理想的和谐,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认真落实,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应该致力于下面几个方面的研究:
(1)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一刀切,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而采取针对措施,给予每个学生最大的帮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对教学目标的审视,应做到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3)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选择的研究,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好教师角色的服务功能,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上寻求有效的途径。
(4)提高课堂教学中评价机制,通过教师充满人性的关怀、丰富多彩的课堂现场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
现在社会需要的是那种既会合作,又能竞争的人才。小班化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合作的习惯。做好合作小组成员组合的研究,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对各小组的成员构成进行认真思考,而不是随意的组合,要从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能力、个性差异等入手,把全班同学进行科学分组,寻求最佳的分组方案,以取得预期的最佳的合作效果。每个小组学生在学习基础、能力水平等方面实行优生与差生混编,男女混编,并根据学习需要,内容需要以及在活动中小组活动实际状况及时调整,以确保小组活动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状况,符合教学发展需要。坚持小组内合作为主,竞争为次;小组
之间开展竞争,既达到竞争的目的,同时又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研究小组内成员的科学合理分工,帮助学生在小组中明确各自的职责,合作学习小组内可以达到学生之间资源共享,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助人,学会寻求帮助。最终达到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我们平常所说学生的知识技能不是别人教会的,而是他自己学得的。“教是为了不教”,体现了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终身学习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重视学法指导,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应该着重在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合作与交流、学会搜集资料、学会独立思考,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以保证课堂交流中听课的质量,培养认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学的能力,培养认真作业的习惯,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
六、研究的主要思路
1、以校本培训为主线,加强教师理论学习
(1)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学习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2)观摩展示课,全面开展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3)经常开展教学反思,交流分享小班化教学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2、以(骨干)青年教师为主体,培养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生力军
3、以课题研究为导航,确保小班化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
七、课题的经费筹措及管理
1.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重要课题研究工作及科研成果的评价与运用;
2.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参加人员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
3.完成本课题的研究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
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在集体方面: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均是学科带头人和县级骨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课题组成员承担过市、县级课题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成员的多篇论文刊登在市、县级教育教学杂志上。如:刍议小学思想课活动化教学的策略,《新一代》2010第12期,聂广奎,;给学生个性的舞台,《今日教育》2009第3期;家庭文化及对小学生的影响,《师资建设》2011第12期;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是农民的教育《师资建设》2010第8期等。
完成本课题,学校有较强的研究基础,负责人和参加人员年富力强,而且精力充沛,组织能力强,积极主动性高,团队科研意识很强,承担过县级的课题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发表过多篇论文。学校统一安排研究人员的工作,保障他们的研究时间。
研究本课题,其主要采取调查分析、实践探究和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等。在研究上,学校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搜集资料和信息方便快捷。学校成立科研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团结协作,分工合作,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划拨专项资金保障课题研究开支。这些,为该课题的研究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经费保障。
八、进度安排
实施研究时间。2012年9月至2014年7月 研究的主要计划
准备阶段(2012年6月-7月)。这一阶段大约用四周时间,作好实施的组织工作和思想动员工作。介绍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内容及特点,加强贯彻该方针的意识,树立信心,作好资料准备。
指导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2月)。这一阶段大约用十五周的时间,具体从各环节指导学生学习,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熟悉各环节的学习步骤,加强知识反馈,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督促自学。在教师和学生对“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升华发展阶段2014年1月至7月
九、后期工作总结汇报
(一)主要成果。
1、《读是写的源泉》。2001年发表于《石柱县教研年会论文集》上。
2、《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1996年发表于《石柱县教研动态》上。
3、《把握教材是搞好读写结合的基础》。1998年发表于《石柱县教研年会论文集》上。
4、《办好学校的关键是校长》。2001年发表于《石柱报》上。
5、《提高校长素质办出特色学校》。2001年月日发表于《石柱报》上。
6、《作业批改要有激励性》。发表于《学校教研动态》上。
7、《“预、试、揭、练、改”课堂教学新框架》。1996年发表于四川省《教改探索》上。
(二)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的55个细节》作者:(美)罗恩〃克拉克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2、《爱心与教育》作者:李镇西
3、《走进心灵》作者:李镇西
5、《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主编:张万祥 万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爱的教育》作者:(意大利)德〃亚米契斯 中国社会出版社
7、《给教师的建议》作者:(苏)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8、《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式》作者:(美)内尔〃诺丁斯 教育科学出版社
9、魏书生教育的相关思想。网上下载
10、基础教育课程大纲。
第二篇: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
“三五三”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简单地用一种模式或几个步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近年来,我校吸收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精髓的同时,立足朝鲜族教育实际,予以取舍和创新,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三五三”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校倡导的“三五三”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主线、检查为手段、合作为平台”的教学模式,它较之传统的课堂主要有两种变革:一是改革备课模式,二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备课和课堂模式的变革,创设了各学科“平等、和谐、开放”的教学局面,实现了有意义,有系统,规范的科学建构。
一、“三五三”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科学界定 我校“三五三”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第一个“三”是指教学过程“三步骤”:即:课前延伸——准备导学案,课内探究—— 五个环节,课后提升——作业检查。“五”是指课堂教学“五个环节”:即,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提升——当堂检测。第二个“三”是指课堂上“三次检查和反馈”,即自主学习、展示提升、课堂检测后的学情检查和反馈矫正。
(一)课前延伸: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导学案”,并设计出指导课堂教学的方案。
(二)课内探究:“五环”是沿着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进行构建的。即情境激思——定向质疑,自学指导——自主建构,引导探究——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展示交流,达标测评——巩固提升。
1.创设情境:情境激思——定向质疑
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情景刺激使学生身临其景,激活想象思维。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合理的问题情境,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有明显的意义。情境可以以教材内容创设,可以以生活中的问题创设,也可以以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创设等等。
2.自主学习:自学指导——自主建构
自主学习是该教学模式操作的基础和前提。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自主操作和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尤其要加强“学困生”的个别指导。
3.合作学习:引导探究——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关键环节。学习小组可依托导学案上教师的预设讨论解决问题,然后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4.展示提升:精讲点拨——展示交流
此环节旨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进行知识的运用迁移,提升学习的目标,拓展出更多的相关内容。这是一个生生、师生、组组互动合作的过程。各小组通过对自学成果的展示、其他小组的点评和教师的点拨实现提升。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力求做到我们一直倡导的“三讲三不讲”原则。
5.当堂检测:达标测评——巩固提升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测试题,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6.“三查”:了解学情,反馈矫正。
反馈矫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反馈矫正形式不仅仅是书面练习、检测,也可以是提问、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信息反馈,可以实现检测,矫正和调控教学的目的。
“一查”,自主学习后进行。主要是检查学生自学效果,了解学生本知识点的理解情况;“二查”,展示提升后进行。主要检测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应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进行巡视,观察学生练习速度,倾听学生答题思路,发现学生的难点、疑点。“三查”,当堂检测后进行,主要在检查当堂所学新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应用情况下注重反馈。
(三)课后提升:按层次性原则精选作业,或布置实践性、实验性、查找资料等作业进行拓展训练。
总之,我校“三五三”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概括地讲有以下内涵:“以人为本,共生一生”本模式的重要教育理念,“先学后教,教学合一”是本模式的教学思想;“自主、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自学、交流、训练”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展示、检查、反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达标”是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
“三五三”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模式图(略)
二、“三五三”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理念
在研究与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将打造优质高效课堂的研究作为重要突破口,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大胆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总结出了基于“以人为本,共生一生”教育理念和“先学后教,教学合一”教学思想的“三五三”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我校提倡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它包涵着三层涵义,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只有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呼唤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对已有教育原理和实践经验进行整合的教育资源,才能适应教育发展,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共生一生”的教育理念
我校提倡的“共生一生”的教育理念,是生命关怀的基本理想,它包涵着学生的培养目标,是立足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把学生培养成“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人。”
从我校“三五三”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可以推理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三个能力”,即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而这三个能力分别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这足以证明我校“三五三”模式的教育理念与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相吻合。
(三)“先学后教”的教学思想 教育家陶行知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课堂教学的起点是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和基础,要准确确定教学起点,就是要通过学生先学,指导学生通过“自读――自练――自评”的先学过程,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为学习新知所作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了解学生先学结果与新课目标间的差距,从而确定课堂教学从何处入手。“先学后教”,学习的重心是学生,教师只起到“设计——引导——点拨——提升”的作用,和学生一道完成学习任务,是学生中的首席。
(四)“教学合一”的教学思想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为批判传统单一的教授法,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陶先生提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从我校“三五三”模式的教学思想中可以推理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爱好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自主学习者。传统教学强调“授人以鱼”,即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现代教育则强调“授人以渔”,即把捕鱼方法传授给学生。这与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理念注重的“引导学生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要求相吻合。
第三篇: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
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
从广义上讲,教学模式是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教学过程必须遵守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具体规定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实施教学的程序,应遵循的原则及运用的注意事项,成为师生双方教与学活动的指导,它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样做,后怎样做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操作性策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运用。同时它具有来源于教学实践,又是某种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简化表达形式,使得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学理论具体化,又使得教学实践概括化和集约化,从而保证了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教学实践反过来又丰富和发展了教学理论。
一、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根据小班化教学的条件和需要,从一般意识上讲,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优效性。小班化教学模式所特有的效力。由于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是从众多的教学活动或教学改革实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优选后不断修正、补充、完善而成的,并将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策略,能对教学实践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因此,优效性是小班化教学模式的生命所在,如果一种教学模式不是优效,就会被淘汰,如注入式的教学模式,由于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时食而不化。就必须要在小班教学中丧失市场。
2、参照性。小班化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而建立起来的一套教学程序及其教学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处方性的,可为教师作出指示,提供策略。但它不是某一门学科教学的经验汇编。各学科教学可以将教学模式作为学活动的指南,结合学科特点参照运用。
3、可操作性。任何教学模式都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具备便于操作的形式,而不是空洞的思辩形式,也就是说,便于人们理解、把握和运用是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4、开放性。小班化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人们对教学理论和实践认识的逐步加强,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更新而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修正,使之得到了较完整的发展。
二、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类型
(一)情景教学模式
1、优势体现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小班特有的时空优势,创设、形象、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思维是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紊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谐情境。思维就是在这两端之间进行着的。”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优化情境,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种能唤醒或启迪思考的情境,这一情境为学生的多方面思考与想象明晰起来,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考向纵发展,或提出以前没有想到的观点等等,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而得到了锻炼,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萌发。
2、操作策略
(1)以生活展现情境
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中,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儿童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儿童眼前。
生活的场景是非常广阔的,把学生带到生活去,就需要教师事先选取鲜明的富有典型意义的场面。首先要依据教学计划和学校所处的环境,结合时令季节特点,确定观察的主题,然后再依据主题选取具体场景安排观察顺序,考虑观察启发思考的导语。这一切准备就绪后,再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中。(2)以实物演示情境
即以实物为中心,以演示一特定情绪,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实物演示可以将观察与思维有效地结合起来。(3)以图画再现情境
画图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形象化,适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4)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等,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它不需要语言为中介,而且通过直感式的体验,使学生很容易从音乐的感知中产生情感体验,激起丰富的联想、想象,给人以美的愉悦感。使人心驰神往。这样音乐就可以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5)以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种是进入角色,一种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就是“假如我是课文中的**”。而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在情境教学中,由于让学生进入角色或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仅仅体现在书本上,而是自己或同学对课文角色的模仿。这就促使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渗入自己的情感去理解课文,这就是促使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产生真切感,加深了学生本人的内心体验。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 在小班教学中把教育活动看做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1、主要优势
(1)在教学互动中,增强了师生情感交融,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的非认识因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非常重视教学中师生情感交融所创造的和谐的心理气氛。他们认为这种心理气氛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达到学习目标。而这个和谐的心理气氛,只有在和谐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才能形成。师生间情感上的亲疏和教学感染力的大小虽然有着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但师生间的情感交融会促使儿童的认知要求上升为一种情感需求,减少学生发展认知能力,扩大知识领域时出现的摇摆和反复,从而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2)在教学互动中,调节了教学关系和相互作用,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班互动式教学就是要通过调整师生关系,调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展,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
(3)在教学互动中,加强儿童与情境的交互影响,推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提出的见解或办法比较新颖,不论是否有人提出过,对学生本人来说是第一次提出的,就可认为是创造性的表现,可称为是一种创见,因为他并不是抄袭别人的思想,观点或语言得来的,互动式教学,就是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来强化人与情境的交互激励作用,来推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2、操作策略
(1)积极参与策略,小班课堂中让学生借助于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以产生交互影响作用的方式,使他们从感性上形象地去体会其自身的主体地位及其意义,以达到主体地位的感性实现。“互动”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参与、互动”成了实现学生主体性的有效落脚点。参与互动越多,越积极,主体地位的感性体验越强烈,主体意识就越强,从而进一步提高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要使全体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A、全员参加。教师可以让学生熟悉合作性的学习方式。小组教学能保证所有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其他同学和差生的责任感。小组教学间交流、合作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教学不存在着权威和压力。学生可以自己组织有目的的学习,小组教学能促进学生的独立意识。因此,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视情况决定什么时候进行小组教学,为了能够富有成效地进行小组教学,教师除了必须认真计划之外,座位排列则是重要的前提之一。
B、全程参与。按照互动式教学的序列结构,教师应动员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全过程。
C、差异参与。以促进学生共同进步为目标的有约束力的班级教学与满足儿童个别需要的适应多种发展程序的“个别化”教学相结合,是让学生在教学中进行“差异参与”。“差异参与”一般可用两种形式进行。“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2)情感交融策略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学习的动力源之一。日本心理学家菊池章夫指出:教师态度温和这一变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是正相关。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做到与学生亲密、友好、合作,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那些学习原来就较好的学生而言,智力发展会更快一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学习成绩会有显著提高。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非常近,他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会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他的拍肩摸顶也会使学生因此受到鼓舞。
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融,可以从师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三个方面来进行。
(3)人际合作策略
要实现和谐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合作精神和能力,人际合作是教学互动的又一必要条件,课堂教学的环境,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的环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个体与群体的合作,是教学环境互决定的重要因素,没有人际合作,没有师生的密切配合,教学只能成为一种单向的行为,根本称不上“教学互动了”。
人际合作包括语言合作、环境合作、个群合作三个方面。(4)教学相辅策略
教有教法,学有学法,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教师讲解,没有学生听讲,就不会有效果。只有教法与学法取得一致,相互适应,才是最有效的学习,也只有这样,“教是为了学”才能真正实现。要使教和学在方法上取得一致,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相互适应,这个适应,也应该是在教学互动中完成的。
(三)尝试教学模式
所谓尝试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教给学生,而是在小班特有的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先去尝试练习,自己初步去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学生在尝试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是和谐、民主的,学生会把教师的激励和自身的大胆尝试融合在一起,不断地去追求尝试活动中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把尝试成功作为学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因而形成“处处有成功,人人能成功”的学习态度,这对于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1、主要优势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尝试教学摆脱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听”的束缚,从设置疑点让学生自己探索尝试开始的,以疑引思,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解决疑难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2)有效地掌握知识
尝试教学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直接把学习的责任权交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大胆尝试,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和启发,有利于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有效的掌握知识
2、操作策略
(1)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之下学习
学习的核心是发展思维能力。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在新授课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内容编成问题,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而不是直接把教材本身作为出发点,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迫切性(2)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层次
教师根据授课的需要经常重新组织教材,特别注意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中,以旧引新;在训练中则采用分步设置障碍的方法,一题多变,前后呼应。每堂课都要保证各个层次之间以及课与课之间均有细致的序列关系,循序渐进,促使教师、教材、学生协调一致。(3)及时提供教学效果的信息,随时调节教学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信息在不断交流,只有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分解出有用的信息和无关信息,才能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信息,实现预期目标。
(四)分层教学模式
所谓“分层教学模式”,即在班级集体教学中,依照教学大纲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不同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基础不同学生的学习,人人有兴趣,人人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为实现面向全体师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思想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1、主要优势
(1)分层教学符合人的发展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发展存在着差异,心理学称之为“个别差异”。这种差别表现在兴趣、性格、智力、能力等方面,不同的人在同一方面发展的水平与速度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方面的发展也存在差异,分层教学着眼于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区别对待,能取得的教学效果。(2)分层教学的精髓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公认的教学原则,以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为前提进行的教育教学,我们今天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3)分层教学符合教学的可接受原则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遗传与智力,而在于家庭于学校的环境条件,因此他说:“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向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期和相当的学习条件。”分层教学同样把学生是否接受理想教育作为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必备条件,主张照顾学生的个别特点,给予有针对性帮助,使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教学策略
(1)分层确定学生组别
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与教师教学的需要,教师要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还可以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以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例,有智力因素差的,有非智力因素差的,这样细分,便于对症下药,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座谈,也可采用面试、笔试对学生进行测试,从而全面了解学生,并掌握他们的智能差别以及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生活习惯、先天因素、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社会影响等的差异,根据这些,建立“分类”档案和“分户”档案,“分类”档案旨在研究各类学生,“分户”档案旨在研究每个学生。(2)分层制订教学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重视教学中的统一目标,突出教学要求的一致性,以保证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更要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做到“统一性”和“层次性”相统一。(3)分层设计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要求面向中等生,发展后进生,提高优等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大面积提高质量,并给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机会。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教师必须分层设计教学方法,而不是毫无区别地采用一种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对基础好的学生采用优生尝试新知,培养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基础差的学生采取差生配置补偿,主要是解决旧知识为新知识搭桥的问题。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通过事先了解,设计出配置性题目,进行诊断练习,对检查出的缺陷进行补偿,扫清新授课的障碍。(4)分层设计作业练习
作业和练习一般分三个层次,即基础作业、提高作业和拔尖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至少选做一组。在每次作业的评分上,也可以作一些改革。(5)定期进行层次调整
每个学期,各科教师要集中对每个学生进行2至3次的综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对进步明显的,提高一个层次,对后退的,要提醒、鼓励。这样做,能激励后来居上者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可鞭策学习成绩下降者奋起直追。
第四篇:121、121课堂教学模式开题报告
《“121、211”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开题报告
辽阳市弓长岭区汤河学校
2011年11月
一、课题名称
《“121、211”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
纵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来加以改革和建设。因此,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课堂建设就成为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育要以学生探索性地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以教师创造性地教为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可以想像,没有课堂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最终的结果充其量只能局限于教科书的更替,从这种意义上说,课堂可以被视为决定新课改成败的关键所在,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实践意义:
我校是农村学校,学生成绩普遍不高,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农村原有的封闭思想。几方面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学校整体质量。我们深知,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保证学生们成绩的提高,课后家庭教育我们又束手无策,如果我们不在课堂40分钟上做文章,那将会使学生们的成绩、学校的整体成绩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课堂教学就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我校大胆地推出“121、211”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想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
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可以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指导上,走近学生,让自主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这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技能与水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本节课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符合新课程目标、适合农村中小学学生、具有教师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农村学生在新课程学习中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实质性、可操作性的发展。
2、使广大教师了解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作用,并学会用理论充实自己,探索适应时代特征、适合学生智能发展的教学模式,使之应用于实践。
3、通过研究和实践发挥课堂教学的最佳效益,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21、211”课堂教学模式分中小学部进行研究和实践。中学部研究“121”课堂教学模式;小学部研究“211”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解读如下:
1、中学“121”课堂教学模式:
“1”——即10分钟自学或预习检查,教者给出提纲,让学生对知识有概括性认识。在这一环节里教师可以通过复习提问、预习提问、导入新课、按学案自学新课、提出问题等方式进行教学。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进行20分钟探究学习。在这一环节中要求教者根据知识脉络,精讲、精炼,体现统领作用;要求学生体现出互助学习,体现出训练的多层次、多角度。
“1”——即10分钟反馈和布置。这一环节就是知识消化,重视一个“用”字,要活学活用,注重反馈,这绝不是时间的分配问题。另外,教者还要对下一课时布置详细的预习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利用预习案来预习。
2、小学“211”课堂教学模式:
“2”——常规复习、预习提问、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这一环节教师要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观察等方面能力,要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科知识体系逐渐完善。这一环节要用20分钟左右。
“1”—— 学生质疑、探究、教师释疑。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实现兵教兵。这一环节要用10分钟左右。
“1”—— 集中归纳学生组内出现的问题,进行精化处理。这直接应用于问题的解决以实现堂堂清,另外,在这一环节中教者还要对下一课时布置详细的预习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利用预习案来预习。这一环节要用10分钟左右。
对该内容的研究主要突出以下三点:
1、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方式
转变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2、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并作为教师科研行为的基本理性支柱,将其融会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3、挖掘、促进学科具有代表性教师的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在本校的推广与运用。
本课题重点关注:
师生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适应和提高问题。适应,是指师生对新课程的准确地理解、诚心地接受、积极地投入和有效地运行;提高,指师生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不断地检验、完善和发展新课程,同时加速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与学科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把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与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既教会教师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又会实际操作。根据课题需要,综合运用如下方法:
1、调查法:了解实验教师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实验操作情况,了解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形成因素与思维品质,做好研究前的准备。
2、文献学习法: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先进的教学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为本研究课题服务。
3、行动研究法:教师的科研过程具有动态性,即在科研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科研过程边研究、边修改科研方案,以使教育科研更具创造性,更具科学性。
4、经验总结法:针对研究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不断改进操作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一)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3月):
在这一阶段里,我们主要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与总体计划,学习科研理论与科研方法,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组织建立课题实验教师队伍。
1、对教师加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的教育。使实验教师要认识到模式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到有模式与无模式的利弊。
2、大量搜集洋思中学等先进教学理论材料,印发给实验教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汲取有效理论营养。
3、全面调查学生教师现有课堂教学现状。
4、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模式。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
(二)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3年9月)
主要工作是根据方案的安排,培训骨干,完善设施,深入实施;加强监督、管理、检查与指导;开展科研活动,提高科研素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探索产生最佳教学实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1、培养骨干,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强化科研意识,提高其研究水平。
为了使这项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学校领导班子多次组织专题会议探讨;2009年4月我校派业务副校长到沈阳立人学校进行关于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学习;2010年6月辽阳市教师进修学院中学部刘主任亲自到我校进行理论上和课堂教学方面的指导;此外,学校还分别派实验教师赴沈阳、丹东等地学习。
2、构建“121、211”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做法:(1)要求具体,目标明确。
我们要求实验教师根据实验课题认真研究。不仅要干出成绩,而且要说出道理,还能写出经验论文。即能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又要在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
在此阶段要进行:制定教师个体研究计划;撰写教学随笔、经验论文等。
(2)研究个案,阶段总结。
我们要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运作方面研究。发现典型,树立典型。研究优秀的个案后进行阶段总结及经验推广,以点带面滚动推进。在此阶段要进行:跟踪课堂教学;搜集个案;阶段总结及设计推广方案。
(3)营造氛围,共同提高。
大力提倡人人有课题,遇事能研究,以培养一种自觉研究的态度和习惯,提高群体研究的水平;发挥课题组的作用,不仅定期地按计划开展活动,而且注重提高活动的质量,使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定期召开教学观摩和理论研讨会,给教师一个获得提高的机会。
在此阶段要进行:研究教师在学科教研组内推广;校内各教研组开展连动教研活动;验收实验教师研究成果;检查非实验教师学习成果。
3、引入竞争机制。
发挥精神和物质的激励作用,使教师各尽其责,尽展其才。倡导教师积极撰写教学经验论文和心得体会。获得国家、省、市级证书的教师分别给予不同档次的奖励和加分,指导学生各类竞赛获奖的教师按级别奖励和加分。
(三)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1月)。
统计分析相关资料,组织实验教师做好全面总结;撰写终期实验报告;编辑经验论文集、教案集;申请验收。
七、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预期成果:使全体教师树立教育科研观念,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达到科研兴校,通过新教学模式的研究来构建完整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全校普及运用。
表现形式:课题研究报告、课题总结报告、阶段性成果汇编、优秀教师或经验论文集、教案集。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组 长:于福东——全面组织协调、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副组长:郑 颖——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
组 员:李长胜——负责中学部课堂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
王凤鹏——负责小学部课堂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
王志戈——负责中学部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潘明明——负责中学部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王 欢——负责中学部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陆 淼——负责小学部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许 蕾——负责小学部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黄玲玲——负责课题组各项材料的搜集与整理。
九、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
1、学校积极主动改善教学所需的设施设备,为课改中教师提供教学方便。
2、划拨课题教研经费,用于课题教研活动及成果奖励。
十、参考文献
《魏书生对教育的看法》、《高效课堂反思》、《农村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
第五篇: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全国各地的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小班化教育”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伴随着我市高效课堂的再次推进,结合我校学生少、班额小的实际,如何让我校 “小班化”课堂教学达到高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抓手,找准一个着力点、一个突破口,经过多次研讨研究,决定着眼于“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争取经过一年半研究实践,使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评价观等方面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甚至高效地互动、合作、交流,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对当下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问题,研究对策,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提高每一节课的效率,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的目的。同时,利用该课题研究,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发展,努力提升学校教育科研特色的内涵。
二、课题研究项目的主要研究
1、建构和谐开放的课堂。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通过研究,创设出一种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师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开展学习活动,有效地提高师生的活动质量,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现在社会需要的是那种会合作,又能积极参与竞争的人才。小班化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的培 养,让学生养成合作的习惯。
3、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应该着重在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合作与交流、学会搜集资料,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以保证课堂交流中听课的质量,培养认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认真作业的习惯,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
三、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赫斯特(Hisrst)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和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变化。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可以使得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的教学观,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的学说,赞克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探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了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各种形式的研究,摸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东庐教学”,“洋思”教学模式等,他们的教改经验通过有关媒体的介绍在全省及至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给我们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这 些教学模式及课题成果在适用对象、领域等方面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研究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的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有助于推动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升;而且有利于正确引导素质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拓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四、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文献研究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应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行动研究法:本课题旨在通过对传统课堂进行优化重组,构建起高效低耗的既朴实本色有实效又充满生机和智慧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积极、有效自主学习,宜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验证和分析以不断优化和改进预设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
经验总结法:在构建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对一些成功的经验及时总结,对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及时推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充分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和成功做法,课题组成员坚持认真学习有关小班化教学研究的专著和理论文章,切实转变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着重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施的研究。
五、该研究项目的特色实施小班化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潮流,国外和国内的一些大城市,小班化教育已经较为普及,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许多地区,小班化已实施了多年,通过实行小班化追求,让学生更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增加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小班化教学已成为个性化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被称为“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
“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针对现在许多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的现状并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对于一堂课而言,我们所要做的是,把复杂无效内容变得简明高效,让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简捷,使花哨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有效,追求一种简约而不失高效丰厚的课堂,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追求学生的和谐发展,努力完成一节课的三维目标,实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这一根本愿望。从而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环节、取舍教学内容、考虑教学进程、有效组织教学就有了目标,课堂教学的结构和层次就容易清晰起来,高效低耗的课堂教学模式便自然达成。
六、“研究项目计划”实施的步骤设计(含完成工作指标)
本课题从2013年11月起开始到2015年6月结束。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13年11月)方案准备与申报阶段。
成立课题组,组织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从本校实际出发,申报方案。
2、第二阶段:(2013年12月—2015年5月),方案研究与实施阶段。
按照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加强总结,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请上级教研室的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使其科学化,更具有可操 性。形成高效性的小班化教学的模式。
阶段成果:课题研究案例集、高效课堂教学实录。
3、第三阶段:(2015年6月)成果深化总结。
深化研究方案,全面进行方案研究总结,撰写方案研究总结报告,形成与方案相关的材料。
最终成果: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论文集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一)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核心成员均具备中、高级职称,均为本科学历,具有多年的小班教学经验。他们都参与过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
2、学校教学设备齐全,近几年来,学校在教学硬件和软件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3、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实验与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二)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亲自挂帅的课题组,由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组成,小班教师全员参与,教导处具体管理、专人负责课题研究的计划、实施、监测、指导等工作。
制度保障:建立建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课题研究的奖惩制度,工 作汇报制度,定期向上级汇报研究进展情况。
人员保障:我校大多数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有众多的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同时学校还将聘请主任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资料保障:学校为教师订阅了大量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报杂志,并为小班教室配备了多媒体,各教师办公室均能宽带上网,为教师上网查找资料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经费保障:学校准备了充分的科研专项经费,为课题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
另外,本课题研究是迫在眉睫的要事,是关系到学校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大事,也是当今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