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一语文教案《阿房宫赋》(苏教版必修二)

时间:2019-05-12 19:1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高一语文教案《阿房宫赋》(苏教版必修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高一语文教案《阿房宫赋》(苏教版必修二)》。

第一篇:2012高一语文教案《阿房宫赋》(苏教版必修二)

阿房宫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历史状况的关系,以便与《过秦论》进行比较;

2、了解赋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一文体来表现主旨的;

3、学习积累有关的文言知识。

【教学安排】3—4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历史是一面镜子,所以唐太宗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和衰,总是有其规律的。杜牧在政治上是密切注视世事的作家,他曾表示自己十分注意历代“治乱兴亡之道”、“古人之长短得失”。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这是一篇讽时刺世之作。文中对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杜牧企冀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这篇《阿房宫赋》就是他匡世济国的思想的体现。

二 文体介绍: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和散文的一种文体,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裁,讲究铺叙夸张渲染,讲究词藻,还讲究音韵对仗等。

三 学生自学: 要求学生不看课文注解,通读全文,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尚有不懂的地方标出(1)、(2)„„序号。

(让学生通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并且有层次地运用已有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借助课本注解、字典进行自学。教师在巡视中发现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对性、集中性和实际性。)板书补充,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1)注音:

骊(li)山 不霁(ji)何虹 妃嫔(pin)媵(ying)嫱(qiang)

辇(nian)来于秦 尽态极妍(yan)鼎铛(cheng)玉石

管弦呕(ou)哑(ya)

(2)注解:

不霁何虹:雨(雾)过天晴

高低冥迷:幽深

杳不知其所之也:深远,不见尽头,不见踪影;到,去

齐楚之精英:精华

秦爱纷奢:多

可怜焦土:可叹

(“可怜身上衣正单”——值得同情;“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爱)

(3)词类活用:

辇来于秦:名——》状

朝歌夜弦:名——》状;名——》动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动——》名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名——》动

族秦者秦也:名——》动(使动)

廊腰缦回:名——》状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意动

(4)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在文中的运用

例如:明星影荧荧,开妆镜也

戌卒叫,函谷举

(5)完成“思考与练习”

四、五 翻译全文(口头练习)

四 深入理解: 文章开头几个字的用意是什么?

点明阿房宫出现的时代背景。因为下文中的妃嫔、珍宝均来自六国,秦始皇的的纷奢骄横,也是因为他灭了六国之后,自以为功高千古,随心所欲造成的,所以这点明时代背景的12个字,是这篇赋的总纲。这篇赋的写作思路:

宫殿的宏伟壮丽(宫中的歌舞之盛)——》宫人宫藏之多(秦人的骄奢)——》骄奢导致灭亡,阿房宫被烧毁——》分析原因,抒发感慨。文学创作中艺术形象的塑造讲求典型性,本文塑造的形象是阿房宫,这个形象的典型性体现在哪里?

(1)是秦始皇骄奢的见证

(2)是封建独裁的象征

(3)是秦王朝灭亡的标志

所以,选取这一形象,用来论秦很是贴切。由于宝历年间正大建宫室,以阿房宫来论今很恰当。而要把这一典型的生活形象变为散文中的艺术形象,就要充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形象加以描绘,作者在塑造形象时,充分发挥了“赋”的特点。试举例分别说明“赋”体的特点:

(1)泼墨如云,铺张蹈厉

(2)铺叙有序,环环相扣 举例(略)

(3)妙于用语,珠圆玉润

形式虽华美,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但却给人以强烈印象,并揭示了历史本质的真实,因而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也能够深入人心。本文的构思是借古讽今,是议论时政,铺叙描写是议论的铺垫,是必备条件;议论是描写的归宿,是必然之结果。本文因宫而起,缘宫而发。越是写得壮观繁华,后面的议论越是扎实可信。唯其描写笔墨之淋漓、酣畅,议论文字才显恣肆汪洋。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冷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以昔借以讽今,企冀唐统治者更弦易辙,作者到这一步,才揭示了他的写作本意。比较《过秦论》的写作手法及思想内容:

(1)均先铺叙,后议论;

(2)均借古鉴今:《过秦论》喻汉朝皇帝,《阿》喻唐朝统治者;

(3)《过秦论》作者认为秦忘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杜牧认为秦亡是“不爱其人”;

(4)《阿》用的是“赋”的形式,《过》也具有浓厚的“赋”的色彩。

五、板书设计:

写作思路:

宫殿——》宫人宫藏——》骄奢而亡——》不爱其人

“赋”体特点:

(1)泼墨如云 铺张扬厉

(2)铺叙有序 环环相扣

(3)妙于用语 珠圆玉润

第二篇:高一语文教案:阿房宫赋

教学目的1.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

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4.理解并归纳“

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明确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手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秦代时,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谓南营造新宫,面积庞大,隔离天日普宁新闻chaoshannews.com,到秦之都没有完工。直到项羽带兵攻入咸阳,一把火将它烧毁,据说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不灭。这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只剩下夯工和台基,它就是阿房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

二、解题

1.文体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铺的手法。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2.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三、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例文,划出疑难。

四、指导学生自读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层:“六五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写了阿房宫的背景。

重点词:

兀:形——动,被砍光。

一:名——动,统一。

学生背诵。

2.第二层:覆压三百余里。

写阿房宫的面积。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规模气势。

重点词;北构而西折:北、西名——状

直走咸阳:趋向。

学生背诵。

4.第四层;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写阿房宫的楼阁廊檐。

重点词:

钩心斗争:古今异义。

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学生背诵。

5.第五层:长桥卧波„„不知西东。

写长桥复道。

重点词:

未云何龙: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

不霁何虹:虹名——动,出现彩虹。

学生背诵。

6.第六层: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

写歌台和舞榭。

重点词:

气候:环境气氛。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阿房宫的兴建背景,面积,规模,楼阁廊檐,宫内的长桥复道,歌台舞榭等方面描写了阿房宫规模的壮丽。

(二)第2段

1.第1层:妃嫔媵嫱„„为秦宫人。

写宫人的来历。

重点词:

辇名——历乘车。

学生背诵。

2.第二层:明星荧荧„„焚椒兰也。

写宫女众多。

重点词:

绿云:绿即青,不用青,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梳晓鬟也:晓梳鬟也。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雷霆飞惊„„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写宫人的命运。

重点词:

缦之:长久地。

而望幸焉:宠幸。

学生背诵。

4.第四层:燕赵之收藏„„亦不其惜。

写宫内奢侈的生活。

重点词:

鼎铛玉石,金块缕砾:把宝鼎当作铁锅,把宝石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瓦砾。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宫人的情况和宫人的生活来写阿房宫内奢侈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自读三、四段

1.重点词:

(1)秦爱纷奢:豪华

(2)直栏横槛:栏杆

(3)可怜焦土:可怜,可惜;焦土:名——动。变成焦土。

(4)族:灭族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动——意动,以„„为鉴。

2.段落大意:

第3段:写秦始皇的荒淫导致秦国灭亡。

第4段:总结历史教训,希望当世统治者引以为戒。

3.总结:

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陈,转入对秦之历史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使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了秦王朝的奢侈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最后写民众的反抗,迅猛异常,摧枯拉朽。

第4段讽劝后人引以为戒,是前一段的扩展。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自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辙。

三、借古讽今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借回领历史来向当地统治者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提醒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最终落得亡秦的下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3、4段。

2.完成练习二、三、四。

附: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

杜牧

一、解题:

1.赋

2.背景

二、分析

第1、2段:铺陈

高考全程导航家长入口学生入口

日期查询

2014年2013年

艺术类招生专业课测试

港校内地招生计划公布

自主招生考试

开学进入二轮复习阶段

寒假二轮复习

三轮复习

高考体检

自主招生面试

一模冲刺

高水平运动员统一测试

《专业招生》目录 《招生章程》发放 加分政策性名单 一模考试 自主招生录取 外语口试 体育专业考试 小语种专业加试

保送生等高校优惠政策最终名单公示

二模考试

五一假期复习总结 填报高考志愿

澳门高校内地招生报名启动 高校招生咨询会

高考

军事、武警、公安类院校军检面试 高考成绩出台

部分香港高校考生面试

高职志愿填报 提前批次录取 高招录取

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公布

高考录取通知书寄出 一本录取 二本录取 三本录取

专科(高职)批次录取

艺术类测试 体育特长生测试 保送生测试 艺术特长生测试 自主招生测试 期末考试 寒假复习

学校开学 一轮复习开始 空军招飞启动

高三第一次月考 国庆节复习保送生 艺术特长生 体育特长生

期中考试

高考报名时间及入口 自主招生简章出台 艺术特长生招生通知 民航招飞政策发布

《北京卷考试说明》出台

保送生招生简章

体育特长生招生简章

艺术特长生招生简章

自主招生招生简章

高校招生简章发布

外语口试

热门关键词

大学自主招生网大学排名高考资源网北约自主招生大学专业介绍高分经验自主招生条件大学排行榜自主招生网自主招生自荐信高考名师原创文章高考报名时间华约自主招生高考知识点自主招生一本分数线二本分数线三本分数线专科分数线自主招生简章

相关推荐

全日制普高高一语文第二册 阿房宫赋高一语文教案:阿房宫赋高一语文教案:阿房宫赋 教学设计示例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22:阿房宫赋高一语文阿房宫赋复习09年高一语文阿房宫赋测试题1全日制普高高一语文第二册教师用书 阿高一语文课件:《阿房宫赋》09年高一语文阿房宫赋测试题2高一语文《阿房宫》赋复习

移动客户端下载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查询中

查询中

查询中

高校名称

专业分数线

查询中

查询中

年份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百科词条:高一 教案 语文

收藏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QQ好友微信

第三篇:语文必修二阿房宫赋导学稿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二《阿房宫赋》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了解历史事件,了解秦灭亡的原因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2、了解本文中借古讽今的写法和一些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重点)

3、理解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 术的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重点及难点)

二、知识链接:

1、文体简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2、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庄道学。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杜牧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三、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重点字词读音

阿房宫(e)廊腰缦回(man)囷囷焉(qun)蜂房水涡(wo)媵嫱(yingqiang)梳晓鬟(huan)剽掠(piao)鼎铛玉石(cheng)逦迤(liyi)锱铢(zizhu)架梁之椽(chuan)庾之粟粒(yu)横槛(jian)

2、重点词语解释

(1)六王毕,四海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2)北构而西折:(北、西名--状向北向西)(3)廊腰缦回(名--状,像人腰)(4)檐牙高啄(名--状,像鸟嘴)(5)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6)未云何龙:(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7)不霁何虹:(虹名--动,出现彩虹。)

3、翻译全文

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蜀地的山(树木被砍尽,)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面积广大,)覆压着三百多里地面,(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宫墙里边。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盘结交错,曲折回旋,(远观鸟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虹?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凉。一天里边,一座宫殿中间,气候却不一样。

六国的宫妃和王子王孙。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翠绿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有的宫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没能见到皇帝。

燕赵收藏的金玉,韩魏营谋的珍宝,齐楚的精华物资,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堆叠得像山一样。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王朝灭亡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4、知识梳理

(1)阿房宫的来历。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5)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唐朝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作者借古讽今,奉劝今天的统治者能够避免这样的结局。

(6)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7)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四、当堂练习

1.选择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A)

A.突兀(wù)水涡(wō)不霁(jì)何虹妃嫔媵(yìng)嫱 B.矗(zhù)立辇(niǎn)车雷霆乍(zhà)惊鼎铛(dāng)玉石 C.逦迤(yǐlǐ)锱铢(zī)架梁之椽(chuán)直栏横槛(kǎn)D.参差(cēncī)仓庾(yǔ)金块珠砾(lì)盘盘囷囷(jūn)

2.选出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C)A.复压缦立勾心斗角高低幂迷 B.不暇鉴借春光溶溶明星荧荧 C.纷奢锱铢杳无音信直栏横槛 D.帛褛骄固雷霆乍惊尽态极言

3.选出下列各句中各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都一致的一项(D)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隔离天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B.韩魏之经营燕赵之收藏齐楚之精英 C.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可怜焦土

D.秦人不暇自哀六王毕,四海一则足以拒秦

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D)A.族秦者秦也辇来于秦

B.朝歌夜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燕赵之收藏可怜焦土

D.鼎铛玉石骊山北构而西折

5.选出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相同的一项(B)A.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B.戍卒叫,函谷举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6.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当的一项(C)

A.①六王毕(完了)②蜀山兀(光秃秃)③杳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B.①直走咸阳(趋向)②廊腰缦回(萦绕)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C.①雷霆乍惊(突然)②而望幸焉(宠幸)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D.①缦立远视(长久)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做)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

7.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A)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辇来于秦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①盘盘焉,囷囷焉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8.选出与课文原文正确无误的一项(B)

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B.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C.明星莹莹,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D.使天下之人,敢怒而不敢言。

课后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5.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剽(piāo)掠不霁(jì)何虹妃嫔媵(téng)嫱 B.缦(màn)回辇(niǎn)来于秦朝歌夜弦(xuán)C.椒(jiāo)兰架梁之椽(yuán)尽态极妍(yán)D.囷囷(qūn)钩心斗角(jiǎo)直栏横槛(jiàn)

6.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 荧荧,明亮的样子.B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 远听.远远听见.C 而望幸焉 : 幸,封建帝王到某处.D 骊山北构而西折

: 北.向北;西,向西.7.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燕赵之收藏②秦人视之不甚惜

③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④杳不知其所之也 ⑤宋何罪之有⑥人非生而知之者 ⑦牛何之⑧多于南亩之农夫 A ①⑦②⑥③⑧④⑤ B ①③⑧②⑥④⑦⑤ C ①⑤⑧②⑥④⑦③ D ①⑧②⑥③⑤④⑦

8.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 悦亲戚之情话

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9.选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A)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10.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B)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过骊山作杜

牧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说明)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第四篇:高一语文上学期 阿房宫赋二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

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六王毕:完了、结束

北构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

不霁何虹 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一 “一”数→动 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 “北”、“西” 名→状 向北、向西 “骊山” 名→状 从骊山

未云何龙 “云” 名→动 出现云彩 “龙” 名→动 出现龙

未霁何虹 “虹”名→动 出现虹

歌台暖响 “响”动→名 歌声

5.段意理解。

本断可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兀” “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覆压”言其广,“隔 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 “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7.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预习下几段。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二段

1.学生读。

2.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指点,明确重点、难点。

(1)补充注释。

a.绿云扰扰:“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里用“互文”修辞格:本应合在一块儿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2)重点掌握的词。

a.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深远;“之”,动词,去。

b.尽态极妍 “妍”,美丽。

c.缦立 “缦”通“曼”,久。

d.“逦迤” 连绵词,接连不断的样子。

(3)特殊用法。

a.辇采于秦 “辇”,名→状,乘辇。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动→名,收藏的金玉珍宝,经营的金玉珍宝。

c.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名→状 “铛”“石”“块”“砾”,名→动

(4)段意理解。

a.过渡:在第—段中,作者从背景、外貌、内景等方面极力铺陈,阿房宫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丽堂皇。在本段中,由宫殿的描绘,自然过渡到对宫人、宫藏的描绘。

b.写宫人:“妃嫔媵嫱……三十六年。”

分别从宫人的来源、宫人的生活、宫人的命运几方面进行描写。明星、绿云、渭流、腻烟、雾、雷霆等具体形象的描绘,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经过了艺术的夸张,极写宫女之多,妃嫔彩娥,济济各殿,也见出秦皇的骄奢淫逸,糜烂不堪。而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可是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望幸”与“不得见”,充满了对孤寂痛苦的宫女的同“望幸”,情,更有对暴君的揭露。

c.写宫藏:本段余下的部分。

“收藏”“经营”“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秦人掠夺之甚。“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有四组对比,六国的珠宝尽入秦宫,但在宫中却视若土石,任意抛洒,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批判锋芒渐露“亦不甚惜”,我们仿佛已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了。

二、研读第三段

学生读、背第三段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明确重点。

(1)补充注释

a.纷奢:繁华奢侈 b.直栏横槛 槛:栏杆

(2)重点实词

a.函谷举 举:被攻取

b.可怜焦土 可怜:可惜

2.段意理解

这一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

(1)第一层:“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问斥秦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2)第二层:“使负栋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摆出秦皇罪证,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紧扣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秦始皇“劳民伤财”的怵目惊心的图画。接下去顺势写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积深,“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

(3)第三层:这部分用14个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过程,民众的反抗从“怒”到“叫” “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三、研读第四段

1.学生齐读。

2.理解内容。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的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钻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企冀唐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更弦易辙。

3.学生反复读、背第3、4两段。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五题

第五篇:高一阿房宫赋语文赏析

《阿房宫赋》写于公元825年(唐敬宗宝历元年),杜牧二十三岁。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阿房宫赋语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赏析

《阿房宫赋》被选入《古文观止》卷七,编选者指出这篇作品“为隋广(隋炀帝)、叔宝(陈后主)等人炯戒,尤有关治体”,很有见地;但由于对杜牧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态度缺乏了解,还未能准确地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这篇作品的思想意义。此赋运用典型化的艺术手法,在不长的篇幅中,将宫殿建筑之恢弘壮观,后宫之充盈娇美,宝藏之珍贵丰奢,表现得层次分明而具体形象,由此得出秦始皇之所以统治不能久远,即在于暴民取材、不施仁爱的结论,为当时最高统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警示。全文除了具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外,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从内容结构上看,此赋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这12个字,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语言简练到不能删削分毫的程度,笔力千钧。接下来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骊山北构而西折”四句,写阿房宫是依着山势、就着水流而修建的,仍然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以下由写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自然地过渡到写阿房宫的建筑特点。其中实写了楼阁、廊檐,描绘得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想像得神奇瑰丽。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

第二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设伏。

先写“妃嫔”的由来,说明是“六王毕,四海一”的结果,照应篇首。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六组排比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凄惨生活。镜如明星,鬟如绿云,“弃脂”涨渭水,焚椒兰成烟雾。这些生动的描写,既表现了宫女命运的悲惨,也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燕赵之收藏”以下,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在这里,原来六国珍藏的玉石金鼎,像土块、铁锅一样堆弃着,“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第三段,由描写转为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先以“嗟乎”发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进而质问道:“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接着,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这是说“人同此心”,但继之而来的“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却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以下数句尤其精彩:“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是紧承“嗟乎”以下各句而来的。“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两句,“秦”“人”并提。接着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愤慨语总括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然后用“使”字领起,摆出一系列罪证。秦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罪证是不胜枚举的。文学创作的特点在于通过个别表现一般,因而在一篇作品中也用不着从各方面罗列罪证。作者写的是《阿房宫赋》,即从阿房宫着笔,就前半篇的叙写作出了逻辑的推演。一连串用准确的比喻构成的排句,形象地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一句句喷薄而出、层层推进,到了“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已将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全盘托出。再用“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从反面一逼,便逼出“戍卒叫,函谷举”的局面,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终于埋葬了统治者。而供统治者享乐的阿房宫也随之化为灰烬。

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为了丰富历史教训的内容,从“六王毕,四海一”以下,一直是既写秦又不忘六国。就章法说,以秦为主,以六国为宾;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写到这里,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接下去,还不肯正面说破,却以无限感慨揭示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既指出六国与秦的所以亡,又指出倘能“各爱其人”,就不会亡。这才将笔锋转向“后人”──主要是当时的统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行文至此,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成功地表现了他的创作意图。结句更有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结尾的一段议论也是有所借鉴的。《汉书》卷七十五载京房对汉元帝说:“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周幽王、周厉王)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悟乎?……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通鉴·唐纪·贞观十一年》所载马周的议论也与此相类似:“盖幽、厉尝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

不难看出,杜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议论,是和京房、马周的议论一脉相承的。后人只“笑”前人、“哀”前人,却不肯引以为鉴,硬是要蹈前人的覆辙,就只能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复“笑”后人,这的确是可悲的。

从艺术手法上,此赋运用了以下手法。

一、想像、比喻与夸张

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能够说清,《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见“有关资料”霍松林的《〈阿房宫赋〉鉴赏》引文)也不很详。这给写“阿房宫”造成了困难,但却给作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空间。可以说,杜牧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了阿房宫。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工笔细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泼墨挥洒,都是出自想像。这些奇特的想像不但不给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这种效果的取得,和本文运用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有直接关系。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出于想像,既是比喻,也是夸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描写、铺排与议论

从整体结构来看,此赋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杜牧没有像编类书一样堆砌相同词语,而是写得不繁缛冗杂,恰到好处。

三、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此赋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文章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全文运用了想像、比喻与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与议论等方式,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文章语言精练,工整而不堆砌,富丽而不浮华,气势雄健,风格豪放。

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为了丰富历史教训的内容,从“六王毕,四海一”以下,一直是既写秦又不忘六国。就章法说,以秦为主,以六国为宾;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写到这里,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接下去,还不肯正面说破,却以无限感慨揭示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既指出六国与秦的所以亡,又指出倘能“各爱其人”,就不会亡。这才将笔锋转向“后人”──主要是当时的统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行文至此,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成功地表现了他的创作意图。结句更有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结尾的一段议论也是有所借鉴的。《汉书》卷七十五载京房对汉元帝说:“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周幽王、周厉王)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悟乎?……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通鉴·唐纪·贞观十一年》所载马周的议论也与此相类似:“盖幽、厉尝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

不难看出,杜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议论,是和京房、马周的议论一脉相承的。后人只“笑”前人、“哀”前人,却不肯引以为鉴,硬是要蹈前人的覆辙,就只能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复“笑”后人,这的确是可悲的。

高一阿房宫赋语文赏析

下载2012高一语文教案《阿房宫赋》(苏教版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高一语文教案《阿房宫赋》(苏教版必修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阿房宫赋》教案范文大全

    设计指导思想《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美誉。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 ,......

    阿房宫赋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苏教版) 教学案——“历史的回声” 专题 阿 房 宫 赋 [唐]杜牧 一、学习目标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阿房宫赋(精品教案)

    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2、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篇1 设计指导思想《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美誉。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诠赋》中......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篇1 教学目的1.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了解......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