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全册先学后教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2 19:3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数学全册先学后教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数学全册先学后教教案》。

第一篇:五年级数学全册先学后教教案

图形的变换 轴对称

教学内容:

教材P2---4的例

1、例2及练习题。学习目标:

1、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掌握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这节课一起来观察图形的对称美,《轴对称图形》。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2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P2-3页的例

1、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思考: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是什么?(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相类似的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师:我先让一个同学说说他画的重点是什么?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检测题:将例2补充完整 要求:看谁画得又好又快!

3、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台订正,订正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

2、讨论(议一议):

过渡语:大家肯动脑,帮助更正,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追问1:你认为这两个同学谁画的对?为什么? 追问2:若对让学生说说画的方法? 追问3: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小结画图的方法:(1)、找关键点(2)、数格(3)、描对称点(4)、连线

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轴对称的特征:沿对称轴对折,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都重合。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5、拓展练习:

《学习与巩固》提高与创新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一 1、2题 选做题:《学习与巩固》配套题

八、板书设计 关键点,选关键,点轴距离数格算。细心找准对称点,有序连点图形线。

旋转

教学内容:

教材P5--6的例

3、例4及练习题。学习目标:

1、了解旋转的方向,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三要素,掌握图形旋转的特征和特性。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玩过风车吗?风车的转动属于什么现象?(生:旋转),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旋转》。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5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帮助咱们自学吧。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第5页的例

3、例4的内容,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1、看例3,思考: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有什么变化?

2、看例4,思考:怎样画旋转后的图形? 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相类似的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 讲述: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第6页做一做: 要求:

1、认真审题,细心做题。

2、坐姿端正,仔细检查。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过渡语:大家肯动脑,帮助更正,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追问1:你认为这两个同学谁画的对?为什么? 追问2:若对让学生说说画的方法? 追问3: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小结:

(1)、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角度。

(2)、图形旋转的特征:图形旋转后,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3)、总结方法: 图形旋转位置变,形状大小如从前,对应点、线随图转,对应角度永不变。

追问4:谁能说说你的例3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这样填?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5、拓展练习: 选择

(1)、下面的游戏属于旋转的是()

A、踢毽子 B、玩碰碰车 C、荡秋千 D、捉迷藏

(2)、从3时15分到3时45分这段时间里,钟表的分针()

A、旋转了120度 B、旋转了180度 C、旋转了30度 D、旋转了360度(3)、下列现象中既有平移又有旋转的是()

A、正在工作中的电扇叶片 B、行驶中的汽车的车轮 C、扔出去的铅球 D、放飞的风筝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一 4、5、6题 选做题:《学习与巩固》配套习题

八、板书设计

点: 旋转中心 方向:顺时针、逆时针 角度 巧计:

图形旋转位置变,形状大小如从前,对应点线随图转,对应角度永不变。

欣赏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的欣赏设计 学习目标:

能用对称、平移或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欣赏图形变化所创造出的美。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设计一副美丽的图案,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设计》。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7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P7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问题? 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相类似的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第10页第7题

思考:你设计美丽图案的方法是什么?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过渡语:大家肯动脑,帮助更正,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小结: 设计的步骤:(1)、确定设计内容。

(2)、确定运用哪一种变换的方法。(3)、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5、拓展练习:

利用菱形的平移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学习与巩固》配套习题

八、板书设计(1)、确定设计内容。

(2)、确定运用哪一种变换的方法。(3)、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因数与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14页的内容。学习目标: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不同方法。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对新朋友《因数和倍数》。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这个目标能当堂达到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2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P12-14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及“注意”部分,完成下面问题:

1、什么叫因数和倍数?举例说明。

2、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各有什么特点? 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相类似的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13页做一做和14页做一做 要求:

1、认真审题 细心做题

2、坐姿端正 仔细检查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过渡语:你们积极思考真是好样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追问1:认为30的因数写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的因数是几?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追问3:认为5的倍数写对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4: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几?有最大倍数吗?

小结: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5、拓展练习:

过渡:下面咱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习题,比谁发言最积极。找出18的因数和倍数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1、2、3题 选做题:4题

八、板书设计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18页的内容。学习目标:

1、掌握2、5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2、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意义,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能很快的找出2、5的倍数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2、5的倍数特征》。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7到18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P17-18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1、识记奇数和偶数的意义。

2、思考:2和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相类似的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17页的“做一做”和18页的“做一做” 要求:

1、认真审题 细心做题

2、坐姿端正 仔细检查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过渡语:你们都是好样的,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发言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追问1:认为偶数找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最小的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偶数?

小结: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最小的偶数是0,没有最大偶数。

追问3:认为奇数找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4:最小的奇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奇数?

小结:在自然数中,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最小的奇数是1,没有最大的奇数。追问5:认为2的倍数找对的请举手?认为5的倍数找对的请举手?它的特征是什么? 小结:个位上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追问6:认为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找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小结: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5、拓展练习: 一个四位数是372()

(1)要使它是2的倍数,这个数可以是:()(2)要使它是5的倍数,这个数可以是:()(3)使它是既含有因数2.又含有因数5的数:()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三:

1、3题 选做题:《学习与巩固》相关练习

八、板书设计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的内容。学习目标:

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地判断出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了2、5倍数的特征,那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9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帮助咱们自学。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自学指导:认真看19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思考:

1、3的倍数的个位上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

2、识记3的倍数的特征。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第19页“做一做”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过渡语:你们检查的真认真!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看谁回答的最精彩。

追问1:认为3的倍数写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小结: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追问2:认为第2题写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小结: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120)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5、拓展练习:

在下面的()里填上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18()2()174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三:

4、5、题 选做题:练习三:6、7、8题

八、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质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的内容。学习目标:

1、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了解1的特殊性。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再来认识两位新朋友,它们是《质数和合数》。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7到18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第23----24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黄底色布部分的内容: 1.识记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及1的特殊性。2.圈出100以内的质数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23页“做一做”及例1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2、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找出100以内的质数,熟记20以内的质数。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过渡语:看某某同学更改的多认真呀!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追问1:认为质数找对的请举手?合数呢?为什么? 小结: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最小的质数是2,没有最大的质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没有最大的合数。

(3)强调: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追问2:100以内的质数有哪些?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5、巩固练习: 练习四:1题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四:2、3、4题 选做题:练习四:5题

八、板书设计

质数与合数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最小的质数是2,没有最大的质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没有最大的合数。

(3)强调: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9页的内容。学习目标: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会根据需要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体是什么图形吗?生:长方体,那咱们这节课就一起学习《长方体的认识》。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7到18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书27页—29页,看图看文字并填空,1.看例1,重点填写表格中的内容。

2.看例2,思考:(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种?(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3.识记: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29页做一做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某某同学的进步真大,敢写出自己的答案很好,继续努力呀!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2)追问1:认为这两个同学做对的请举手?(3)抽一名学生说说例1中表格里填写的内容。总结1:

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总结2: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5、拓展练习: 判断: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立体图形一定是长方体。()(2)、一个棱长和是60厘米的长方体,长、宽、高的和是15厘米。()(3)、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五:

1、4题 选做题:练习五:

6、7题

八、板书设计 总结1:

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总结2: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35页的例

1、例2及相关习题。学习目标:

1.掌握表面积的意义。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计算物体的表面积。教具:

长方体框架或模型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会计算出这些长方体的表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33到35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33—35页的例

1、例2,看图看文字并填空。

1、标明正方体、长方体展开图中的六个面。

2、例

1、例2填写在书上。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35页做一做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2 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你们的字体都有进步,继续加油!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追问1:认为算式列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追问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是什么?

小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六:

3、5题 选做题:练习五:1、2、4、6题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长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43页的内容及相关题 学习目标:

1、什么是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会用正确的体积单位填空 教具:

长方体框架或模型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你们能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38到40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38页至40页,边看边画出重点。思考:1.什么叫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师:我先让一个同学说说他画的重点是什么?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看某某同学写的过程多清楚呀!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总结: 体积和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七:1、2、3题 选做题:练习七:

4、5题

八、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统一运用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页的内容及相关题 学习目标:

掌握正方体、长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灵活运用体积公式解决设计问题。教具:

长方体框架或模型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咱们能不能用同一个公式来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统一运用》。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43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43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红底色部分的内容。

1、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怎样求呢?

2、识记正方体、长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43页做一做的2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大家肯动脑,帮助更正,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追问1:认为列式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认为计算结果对的请举手? 追问3: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总结: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表达式 v=sh(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3)、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4)、拓展练习

由一个长方体铁块,底面积是32平方厘米,高是4厘米。把它锻造成一个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截面成是4厘米(锻造的过程中没有损耗),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多少厘米?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七:8题 选做题:《学习与巩固》练习题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表达式 v=sh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47页的内容及相关题 学习目标:

1、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体积的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互化.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那么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46到47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46、47例3例4,边看边填写重点看黄底色和粉红底色的内容并填填空 重点完成表格。思考:

1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47页做一做 48页2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你们能把自己不同的想法写出来,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回答的最精彩。追问1:认为这两个同学填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总结1: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乘进率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 除以进率 总结2: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单位名称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 米、分米、厘米 10 面积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00 体积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000(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3)、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4)、拓展练习

3.8立方米=()立方厘米 70000000立方厘米=()立方米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八:

1、5题 选做题:练习八:4、6、7题

八、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乘进率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 除以进率

单位名称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 米、分米、厘米 10 面积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00 体积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000

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51页的内容及相关题 学习目标:

1.理解容积的含义,认识容积单位,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2.掌握容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物体的容积。3.掌握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会计算老师这个水杯能装多少水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50到51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50-P51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红底色和黄底色部分的内容,1.识记容积的意义和容积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2.思考: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52页做一做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你们真是好样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追问1:认为第1题写对的请举手?为什么?、追问2: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小结:

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追问3:认为算式列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4: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总结: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用排水法,利用有刻度的量杯记录下放入不规则的物体

前后水位的刻度,水面上升的那部分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3)、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4)、拓展练习

一个长50厘米,宽40厘米,高40厘米的鱼缸中水深25厘米,放入几条鱼后,水面上升了3厘米。这几条金鱼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九:

7、8题 选做题:练习九:1----5题

八、板书设计 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用排水法,利用有刻度的量杯记录下放入不规则的物体前后水位的刻度,水面上升的那部分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62页的内容及相关题 学习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

2.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关系,知道一个分数含有多少个分数单位。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咱们学过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60到62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60页-62页的内容,重点看61页的内容,(1)思考:什么叫分数?(2)理解单位“1”的含义。(3)识记分数单位的意义。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63页1题、4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看同学们分数线画的多直呀!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回答的最棒。追问1:认为第1题填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认为第4题填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总结: 分数的意义

单位“1”与自然数的分别

单位“1”不仅可以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的整体 自然1是一个数,只表示某一个具体事物(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3)、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4)、拓展练习:

3/5的分数单位是(),最小的合数里含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十一:2、3、8题 选做题:练习十一: 5、6、7题

八、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单位“1”与自然数的分别

单位“1”不仅可以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的整体 自然1是一个数,只表示某一个具体事物。

分数与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5-66页的内容及相关题 学习目标:

1.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2.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会把一个分数化成除法算式吗?这节课咱们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65到66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65页-66页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思考:(1)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用字母如何表示?(2)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66页做一做1、2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你们写得真认真!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追问1:认为填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认为列式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总结: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a÷b=a/b(b不等于0)(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3)、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4)、拓展练习

将10克盐放入90克水中,盐占盐水的几分之几?

某班有40名同学,女生有17人,女生占男生的几分之几?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十二:2、3、4题 选做题:练习十二: 5、6、7题

八、板书设计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a÷b=a/b(b不等于0)

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70页的内容及相关题 学习目标: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掌握其特征。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分数也有“真”“假”之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这个目标能当堂达到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69到70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69页-70页,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1、理解并识记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2、思考:真分数和假分数与1的关系?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70页做一做 1、2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大家肯动脑,帮助更正,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追问1:认为真分数找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认为假分数找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3:认为直线上的点找对的请举手?

追问4:表示真分数的点和假分数的点,分别在直线的哪一段上? 总结: 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3)、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4)、拓展练习

当a=()时。a/11是真分数 当a=()时。a/11是假分数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十三:

1、2题 选做题:练习十三:3、5题

八、板书设计 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带分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71页的内容及相关题 学习目标:

1、认识带分数,并会读写。

2、掌握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当把一个整数和一个分数合并起来的名称是什么?又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带分数》。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70到71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70页-71页,看图看文字并填空,理解并识记带分数意义,思考: 假分数是怎样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71页做一做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你们的认真态度真让老师佩服!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追问1:认为写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总结: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是:用分子除以分母,当分子的倍数时,能化成整数,商就是这个整数;分子不是分母倍数时,能化成带分数,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时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3)、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4)、拓展练习

当a=()时。a/11能化成整数。当a=()时。a/11能化成最小的带分数。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十三:

2、6题 选做题:练习十三:10题

八、板书设计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是:用分子除以分母,当分子的倍数时,能化成整数,商就是这个整数;分子不是分母倍数时,能化成带分数,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时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76页的例

1、例2及相关题 学习目标:

1、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数,把一个分数或不同的分数化成制定分母的分数。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小数有它的基本性质,而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75到76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75页-76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红底色部分的内容:

1、识记分数的基本性质?

2、怎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同的分数?

3、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关系?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76页做一做的1、2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大家肯动脑,帮助更正,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追问1:认为填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认为化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3: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总结: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应明确以下几点: A、分数的大小不变

B、分子、分母进行同一种运算,只能是乘或除。

C、分子、分母乘或除以的是相同的数,而且是必须同时运算 D、分子、分母乘或除以的数不能是0。(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3)、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4)、3/8的分子加上9,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几?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十四:1、2、4题

选做题:练习十四: 5、6、7题

八、板书设计 结: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应明确以下几点: a、分数的大小不变

B、分子、分母进行同一种运算,只能是乘或除。

C、分子、分母乘或除以的是相同的数,而且是必须同时运算 D、分子、分母乘或除以的数不能是0。学习目标:

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的例

1、例2及相关题 学习目标:

1.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明确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三者的联系和区别。2.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最大公因数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最大公因数》。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79到80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79页至81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黄、红底色部分的内容。思考:

1、识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思考: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80页和81页“做一做”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某某同学今天的表现真出色!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追问1:认为写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认为最大公因数写对的请举手?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 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共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因数叫最大公因数。(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3)、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4)、拓展练习

如果a×b=32那么a和32的最大公因数是()

a=2 ×3×7 b=2×5×3 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十五:1、2、3题 选做题:练习十五: 5、6、7题

八、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共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因数叫最大公因数。

约分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85页的例

3、例4及相关题。学习目标:

1、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

2、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够正确的约分。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能把这组数据化成最简分数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约分》。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84到85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84页至85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

1.识记什么叫最简分数和约分。2.思考:约分有几种方法?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84页、85页做一做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老师真佩服某某同学的字体!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追问1:认为最简分数找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认为连线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3:认为最简分数化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4:若错让学生说说错的原因。总结:约分的方法: 逐步约分法 一步约分法

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3)、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4)、拓展练习:

先约分,再比较每组中两个分数中的大小 20/32 和18/48 50/120 和42/72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十六:2、3、4题

选做题:练习十六: 5、6、7、8题

八、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 约分的方法: 逐步约分法 一步约分法

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90页的例

1、例2及相关题。学习目标:

1.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明确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3.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前边咱们学习了最大公因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最小公倍数》。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88到91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88页至91页,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红底色部分的内容,1.识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2.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89页、90页做一做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大家肯动脑,帮助更正,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追问1:认为第1题写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认为最小公倍数找对的请举手? 追问3:你发现了什么? 最小公倍数

共有的倍数叫做他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公倍数,叫做他们的最小公倍数。(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3)、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4)、拓展练习:

战前小学五年级同学在操场做操,每行16人或12人,正好是整行,已知五年级同学在140---160人之间,请问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十七:1、2、3题 选做题:练习十七: 5、6、7题

八、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共有的倍数叫做他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公倍数,叫做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通分

教学内容:

教材第93、94页的例

3、例4及相关题。学习目标:

1.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正确通分。2.掌握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前边咱们学习了约分,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通分》。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93到94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93页--94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思考: 1.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怎么比较大小?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呢? 2.如果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大小呢?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94页做一做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大家积极踊跃的写出自己的答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追问1:认为这3组分数通分写对的请举手? 追问2:认为这3组分数比较大小写对的请举手? 追问3: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总结:

公分母: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这个相同的分母叫做它的公分母,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分母。

通分的意义: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通分的方法:通分时用原分母的公倍数做公分母,为了计算简便,通常选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把各分数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5、拓展练习:

把下面每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9/25 7/25和9/23 14/15 15/16 和6/17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十八:1、2、3题 选做题:练习十八:4、5、6题

八、板书设计

公分母: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这个相同的分母叫做它的公分母,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分母。

通分的意义: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通分的方法:通分时用原分母的公倍数做公分母,为了计算简便,通常选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把各分数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教学内容:

教材第97、98页的例

1、例2及相关题。学习目标:

掌握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能熟练地把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能把小数化成分数或把分数化成小数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97到98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97页--98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1、看例1思考: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需要注意什么?

2、看例2思考: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97页和98页的做一做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你们写的很认真,继续努力!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追问1:认为这个同学将小数化成分数写对的请举手? 追问2:将小数化成分数时应注意什么?

追问3:认为这个同学将分数化成小数写对的请举手? 追问4:将分数化成小数时应注意什么? 总结:

A、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可以直接去掉分母,看分母1后面有几个零,就在分子中从最后一位起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B、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3、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4、拓展练习: 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14/30 11/8 12/15 81/100 1/6 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125 2.4 0.37 1.28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十九:1、2、3题 选做题:练习十九:4、5、6题

八、板书设计

1、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可以直接去掉分母,看分母1后面有几个零,就在分子中从最后一位起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第五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105页的例

1、例2及相关题。学习目标:

理解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会把分数进行相加减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04到105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104页--106页的例1和例2,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思考:

1、根据整数加法的含义,说说分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

2、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的含义有什么联系?

3、观察例1和例2,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点?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105页和106页的做一做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大家肯动脑,帮助更正,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追问1:认为第1题填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认为第2题计算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3: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A、分数加法的意义:

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B、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追问4:认为这个同学计算对的请举手?

追问5:认为这个同学算式和计算都写对的请举手? 追问6: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3)、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4)、拓展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不同的最简分数

()/15+()/15 +()/15=22/15()/24+()/24 +()/24=19/24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二十一:

1、2题 选做题:练习二十一:

3、4题

八、板书设计

1、分数加法的意义:

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分数的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7页的例3及相关题。学习目标:

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算理与计算方法,提高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能力。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前面咱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那你们会把几个分数进行加减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连加连减》。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07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自学指导:

认真自学107页的例3,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思考:

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连加和连减?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 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107页做一做和109页第5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大家肯动脑,帮助更正,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第一步:评议连加

追问1:认为连加算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小结:同分母分数连加,可以按照整数连加的方法从左向右计算,也可以直接把每个加数的分子连加起来,分母不变。第二步:评议连减

追问2:认为连减算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小结:同分母分数连减,可以按照整数连减的方法从左向右计算,也可以直接 被减数的分子连续减去减数的分子,分母不变。(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3)、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4)、拓展练习:

()/18+()/18 +()/18=22/18()/28+()/28+()/28=19/28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二十一:

6、8题 选做题:《学习与巩固》相关习题

八、板书设计

小结1:同分母分数连加,可以按照整数连加的方法从左向右计算,也可以直接把每个加

数的分子连加起来,分母不变。

小结2:同分母分数连减,可以按照整数连减的方法从左向右计算,也可以直接 被减数的分子连续减去减数的分子,分母不变。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0、111页的例1及相关题。学习目标:

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前面咱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10到111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自学指导:

认真自学110页--111页的例1,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思考: 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

第二篇:苏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

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要求:

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第二种:

X+50>100 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

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1、2、3。

板书: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

(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 20+10=20+10 X=50 X+20=50+20 50+a=50+a 50+a-a=50+a-a X+20=70 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 X+10-10=50-10

X=40

第三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3 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

最后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

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

第6页的第10、11题。

板书:

学生的板演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

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

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

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

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

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

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三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4~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

=0.06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

计算的)

8、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9、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题目的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口答后生集体填写在书上。如有不同的可以书上

补充。

⑶、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⑷、集体核对。

10、练一练

⑴、引导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

⑵、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并将这个关系写在书上。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生独立解决,师巡视,帮忙有困难的学生)

⑷、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

⑴、生独立读题,明确题意。⑵、引导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

⑶、集体核对。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

⑷、做完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5题

⑴、指名读题,明确题意。

⑵、小组讨论每题的数量关系,全班交流。生独立解答

⑶、集体核对

3、练习二第6题 ⑴、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⑵、小组内核对,同时交流讨论数量关系。

⑶、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7题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练习二8~12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等式有怎样的性质?指名口答。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二、练习二第8题

1、指名读题

2、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小组内交流)

4、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

式是否成立。

三、练习二第9题

1、指名读题

2、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

3、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4、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5、集体核对。

四、练习二第10、11题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道题目的数量。

2、生独立解决,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

过板演在全班讨论。

3、集体核对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12题

第7课时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进一

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

3、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反思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解方程:求方程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举例说一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等式有哪些性质?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内逐一交流这3个问题,有组长组织。

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选3题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帮有错的学生订正。

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这4题的方程和解题过程,没有意见的就通过。

全班交流:

(1)交流有困惑的地方。(2)交流有不同意见的题目。

4X=10 1.6X=5.6 X+7=17 X+110=250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1、4题。

板书:

第8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探索与实践”的题目。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出示第8题题目。

指导学生理解题目:“连续的3个自然数”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说说。

学生独立思考这3个问题,在本子上适当记录。

小组内交流,把困惑、疑点、不同意见的地方记录下来。

(1)a+b+c的和等于3b。

(2)3X=99 X=33(3)5n=55 n=11 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会感到比较困难,要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多举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补充:依此类推,9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你能用方程算出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吗?

解:设中间一个数n。

9n=99 n=99÷9 n=11 第9题

学生读懂题目意思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同座位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全班交流:(1)从第一个天平可看出,一个梨子的质量相当于3个苹果的质量。

(2)从第二个天平可看出,三个苹果的质量相当于6个桃的质量。

(3)因此,一个李子的重量相当于6个桃子的质量。

二、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

第二单元:确定位置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

1、练一练,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

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去过南刚体育馆观看过篮球比赛吗?(出示一张球票)这是老师去南刚体育馆看比赛的票,拿着票,老师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你知道老师是怎么找到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例1的情境图。

这是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有个小朋友叫小军,你知道他坐在哪里吗?

指名学生回答。

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位置,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不够清楚,比较麻烦)

3、揭示课题并板书。

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描述小军的位置,显得不够规范或比较麻烦。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

(1)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指图说,板书)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

数,确定第几行一半从前往后数。

这叫什么?这是第几列?(从图中指列、行问)这是第几行?

指第1列第1行的图问:这一位同学在第几列第几行?(第1列第1行)

小军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 同桌互相指一个位置说说。

(2)出示抽象图。

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座位用圆圈表示,每一行有几个圈呢?一共要画几列呢?

出示抽象图:

第7行 ○ ○ ○ ○ ○ ○ ○ ○ 第6行 ○ ○ ○ ○ ○ ○ ○ ○ 第5行 ○ ○ ○ ○ ○ ○ ○ ○ 第4行 ○ ○ ○ ○ ○ ○ ○ ○ 第3行 ○ ○ ○ ○ ○ ○ ○ ○ 第2行 ○ ○ ○ ○ ○ ○ ○ ○ 第1行 ○ ○ ○ ○ ○ ○ ○ ○

第 第 1 ……… 7 列 列

图中的第1列在哪里?第1行呢?(标出“第1行”和“第1列”)

谁能像这样标出其他的列和行? 指一指第4列第2行在哪里? 第3列第4行在哪里?

……

同学们在明白了列和行的含义后,现在能正确、简明的确定位置了吗?

(3)用数对表示位置。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你知道这个数对的含义吗?数学中的4表示什么意思?3呢?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

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师指抽象图中任意一个圈问:请你用数对表示。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1、2题。

你能找到第2列第4行的位置吗?有数对怎样表示?(2)(5,5)表示什么呢?是图上的哪个圈?

两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教室里的座位共有几列几行呢?第1列第1行是哪个同学的座位?用数对怎样表示你能说说自己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吗?用数对怎样表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并互相指其他座位说数对。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你能悦纳嘎数对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 追问:第3列的两块瓷砖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第4行的两块瓷砖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写出的两个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一列的两块瓷砖,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 同一行的瓷砖,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

3、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每一块花砖的位置。(2)在小组中交流花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结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你以后有什么指导作

用呢?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

2、练一练,练习三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用数

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图。第4行 ○ ○ ○ ○ ○ ○ ○

B

第3行 ○ ○ ○ ○ ● ○ ○

A

第2行 ○ ○ ● ○ ○ ○ ○

C

第1行 ○ ○ ○ ○ ○ ○ ● 第 第 1 ………… 7 列 列

请用数对表示图中A、B、C的位置。A(3,2)B(5,3)C(7,1)你是怎么确定位置的?说说你的想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没有标出行与列的公园平面图。你能试着标出平面图有几行几列吗?

尝试标行与列。

(2)出示完成的方格图。

图中行与列的标法与上节课所学例题及练习题的标法有什么不同?

指出:例2中0既表示列数的七点,也表示行数的起点。

说说:第3列是哪一条线?第5列是哪一条线?第3行是哪一条线?第5行是哪一条线?

想一想,怎样用数对表示书报亭的位置?(2,3)

(3)分组讨论:儿童乐园等其他景点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

盆景园的位置(5,7)大门的位置(3,1)饭店的位置(5,2)

谁能说说确定景点位置时可以怎样找?

(4)观察比较。

看一看,表示儿童乐园与书报亭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征?(数对中左边的数都是2)

这说明什么呢?(儿童乐园与书报亭在同一列上)还有哪些景点的位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呢?小组中说一说。

交流汇报。

2、练一练。(1)完成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你是怎样找到这些点的?说说你的想法。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D点和E点应该怎样表示呢?

“顺次连接A、D、E、C、A”是什么意思?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检验对边是否平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4题。

怎样用数对表示试验小学和图书馆的位置? 实验小学(5,5)中两个5表示的意思是否一样?

(3,2)(2,3)表示的位子哈相同吗?为什么?你能找出这两个位置在哪里吗?

小组中讨论第(3)(4)小题。

2、完成练习三第5题。汇报交流结果,展示路线。指导用数对进行描述。

四、自学“你知道吗”

学生介绍自己了解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说说在确定位置时我们可以怎样找?

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练习四第4题里的方格图、红旗和黄旗。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操作活动。

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

怎样用算式表示?

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2、想像延伸。

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4、揭示概念。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

以用省略号表示。

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为

什么?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自主探索。

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 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

② 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③ 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

2、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4、完成“练一练”

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1、练习四第1题。

提问: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前提呢?

2、练习四第2题。

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

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

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

3、练习四第3题。

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小

公倍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游戏活动

练习四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再想一想。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四的第5~8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4和6 3和7 5和9 10和6

二、完成第25页的5~8题。

1、第5题

⑴ ①让学生观察左边4题,说说这几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找出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③比较和交流: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⑵独立完成右边4题,再比较交流发现了什么?

2、第6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

3、第7题

先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并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列表的过程实

际上就是求7和8的最小公倍数。

4、第8题

先让学生说说求几月几日小林和小军再次相遇,可以先求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让学生

独立解答。

三、小结: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思考题

提示:先用列举法找3、4和6的最小公倍数。

第三课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的例

3、例4和“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

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因数

1、操作活动。

⑴先让学生用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再提问: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

⑵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⑶1、2、3、6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⑷4为什么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

揭示: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自主探索。

提问: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的公因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②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8的因数。

2、明确8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4,指出:就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出示相交的集合圈,让学生把8和12的因数分别填在集合图中的合适部分,再看图说说各

自的想法。

4、完成“练一练” 重点让学生操作与填空。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

1、练习五第1题。

填好后让学生看图说说15和20的因数分别有哪些,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2、练习五第2题。

3、练习五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具体说说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练习五第4题。

先出示第1组数,让学生判断,并说说是怎样判断的。然后完成先面几组。

5、练习五第5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说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大

公因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四单元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例

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的1至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

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在说明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谈话: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

一步认识分数。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谈话:先来看这几幅图,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

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引导比较: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提问:(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指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在小组内说说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各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反馈交流时,教师请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回答,一人说分数,另一人说分数单位。在学生回答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每个图中的一份,在学生回答分数中各有几个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

每个图中各有这样的几份。

3、完成“练一练”

提问: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学生汇报所填分数时,教师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再指名读一读,并要求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母与分数单位有什么联系?

2、做练习六的第2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3、做练习六的第3题

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说法,说说第一题中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三好学生有这样的几份,再让学生按照第1题的句式说说后两题中每个分数的意义。

指出: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4、做练习六的第4题

先让学生看图指一指直线上从几到几的这一段可以表示单位“1”。再让学生中直线上的点表示各分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5、做练习六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要求学生说说所填写的两个分数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两个分数都是把12枝铅笔看作单位“1”平均分后得到的;第一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12份,第二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第2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内容:例

2、例

3、练一练、练习七1-4题。

教学目的:1. 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能判别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什么叫做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2.你能说出一些分数,并说明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 3.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分数。

二、教学新课

1.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1)出示例2

学生涂色表示相应的分数。

问:把每个圆都看作单位“1”,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图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

几? 里有几个1/4? 生答师板书。

要表示5个1/4,该怎样涂颜色?明确: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要用

两个圆。5个1/4就是5/4。

问: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当涂色部分不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涂色部分正好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相等;涂色部分超过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2)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涂色。

引导学生看图,讨论:要表示每个分数,各要涂几个1/5?分别用了几个圆?你有什么发现?

(3)分数分类

比较例

2、例3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4)认识概念

结合学生的发言指出: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和分母相等或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问:和1相比,谁大,谁小? 学生举例说明真分数和假分数。

(5)小结:学生自己整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特点。

2. 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请学生说一说分别把什么看做单位“1”?

(2)做“练一练”第2题。

(3)判断。

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

假分数都大于1。

小于7/8的真分数只有6个。

集体订正。说明理由

三、课堂练习1.练习七第一题

要通过描点、观察、交流,使学生在直线上直观地看到:真分数集中分布在0和1之间的这一段上,而假分数则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进而体会到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

于1。

2、练习七第二题 独立完成,交流

3、练习七第三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4、练习七第四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学生说说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大小的?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五、作业 相应的练习册。

第3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例

4、例

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七5-8 教学目的:

1、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体会分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展对分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桌相互举出一些分数,说明意义,并说说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根据要求表示分数。

3/4 4/7

3、贴出: 红彩带 黄彩带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揭示,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二、新授。

1、教学例4。

明确问题,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思考:把谁看作单位“1”?黄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红彩带的1/4。黄彩带的长与其中的1份一样长。也就是说红彩带的1/4与黄彩带一样长。(贴出答案)

同桌相互交流。2。教学试一试。贴出 红彩带:

蓝彩带:

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学生小组讨论:把谁看作单位“1”?蓝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答案。

改题:红彩带的长是蓝彩带的(—)

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

明确:把蓝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红彩带的长与其中的4份一样长,也就

是4个1/3,即4/3。

3、教学例5。

(1)出示: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5/4,问: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绿彩带的长相当于其中的5份。

(2)出示 红彩带:

你能画出绿彩带吗?学生独立画,交流校对。

4、教学试一试。

出示 红彩带: 花彩带:

问:你可以怎样提问?你会解答吗?说说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并校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1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2、完成练一练2

3、完成练习七5、6 请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4、完成练习七7(1)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1/5” “鸭的只数是鸡的3/4”着两句话的?

(2)学生填空。

(3)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完成练习七8

(1)出示统计图,问:你知道了什么?

(2)补充问题,独立解答。____ 是 ____ 的(—)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册。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七9-14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板书:分数。问:关于分数,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

1、完成练习七11(1)读出分数,说出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分数单位是什么?

(2)找一找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完成练习七9、10 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完成练习七12 读一读,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每一句话的?

4、完成练习七13 独立完成,并交流。

5、完成练习七14

(1)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意的?

(2)学生画一画。

(3)交流,展示画出的各种图形。

6、指导完成思考题。(1)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2)集体交流。

三、总结。

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作业:练习册

第5课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例

6、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的1至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

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情境图:把4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6 把刚才呈现的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提出要求: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操作,了解学生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小结: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3块。完成板书。

把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块? 学生口述算式

提问:3除以5,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小组交流。

2、总结归纳

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

板书 a÷b=a/b

讨论:b可以是0吗?

小结: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不能是0。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学生尝试填空。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23分改写成用时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

指出: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4、做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填写后,引导比较:上下两行题目有什么不同?

5、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要求说说填写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1、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口答。

2、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交流。

3、第3题

学生看图填写后,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第4题

学生填写后,提问: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5、第5题

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并写出得数。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整理和复习(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上的内容以及51~53页第1题~9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整理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

构。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问:这一单元,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分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整理

二、练习与应用

1、第51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第51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讲,可指导在直线上表示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方法。

3、第3题,口答

4、第4题

让学生结合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

重点讲解第3小题:小明从家到学校,1/6小时正好走了全程的2/3。

1/6小时是把1小时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6份,小明的时间相当于其中的一份。

5、独立完成第5、6题

评讲总结方法

6、做第7题

让学生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进行填写。

指导1.7的填法:

一、可以把1.7看成1和0.7的和。0.7是7/10;

二、把1.7直接看成是17/10,从而得出结果。

7、做第8题

引导:前两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后两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

算改写成小数。

8、做第9题

(1)试做(2)分析小结:要将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3)讨论怎么样将带分数化成小数

三、课堂总结

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页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2、能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第52页第10题

先做第一题:五一班一共有学生40人,其中女生有21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1)先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口头分析: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0份,女生人数占了其中的21份,所以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1/40。(2)再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并写出得数。

(3)独立做下面两题(4)交流总结 2、做第11题(1)学生先独立练习

(2)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3)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3、做第12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1)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算式中选择的被除数为什么不同?除数为什么相同?

(3)商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4、做第13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

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平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5、思考题

方法一:可以根据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画图帮助思考

二、课堂总结

三、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练习。

第五单元:找规律

第一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张填有1一10这10个数的单行数表,一张填有1一15这15个数的单行数表;每人4个用硬纸做的长方形框,分别可以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

教学过程:

一、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谈话:(出示下表)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红框,可以使每次

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提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上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用这

样的方框试着框一框。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1)列表排一排1+2=3,2+3=5……9+10=19 一共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

相机引导:这样列表排一排,要注意什么?(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2)用方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

引导:你能把你用方框框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吗?

结合学生的演示,强调:从哪里开始框起?方框依次向哪个方向平移?一共平移多少

次?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第一种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第2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行了。)

二、再次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规律

如果每次框出三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你能用平移的的方法找到答案吗?拿出能框3个数的长方形框自己试一试。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框的?(强调按顺序平移)一共平移了几次?(7次)

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8个)

提问: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再试着框一框,看看分别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组织学生交流结果。

要求:刚才我们用方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你能联系每次平移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 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引导:观察表格,自己想一想,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可能得到: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相加正好是10;得到不同和的个数比平移的次数多1;每次框出的数越多,平移的次数与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越少;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增加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减少1••…

追问:利用大家发现的规律想一想,如果每次框6个数,平移的次数是几?能得到几

个不同的和?

三、尝试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1.教学“试一试”。

提问:(出示题目)如果把表中的数增加到15,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说说每次框出2个数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吗?每次框出3个数或4个数呢?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部分学生感到有困难,也

可以让他们边操作边思考)2.做“练一练”。

提问:(出示花边)这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

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提问:如果给紧连的3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每次盖

5个方格呢?

鼓励学生简捷地推算出答案。

四、课堂小结,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规律的?

2.做练习十的第1题。今天我们探索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应用。(出示练习十的第1题)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吗?

提示学生将每3张连号的票画一画,找到答案。3.做练习十的第2题。(出示练习十的第2题)提示:可以根据题意先画图,再思考。

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的过程。

第二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2)

教学内容:

P57---58 找规律例2 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会根据平移次数推算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

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出示例2,理解图意指名说说

(1)浴室的一面墙长有8格,宽有6格;

(2)理解问题

2、你准备怎样来贴瓷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方法:可以从左上角开始有次序地进行平移,可以向右平移,也可以向左平移。

3、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思考:你是沿着什么方向贴的?平移了几次?有几种贴法?

4、交流汇报,引导思考:

(1)沿着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平移6次,可以有7种贴法)沿着这面墙的宽贴一列有多少种贴法?(平移4次,可以有5种贴法)

(2)一共有多少种贴法呢?(5×7=35种)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贴各有多少种贴法是什么关系?你是怎么想的?(就是求5个7

或7个5是多少)

5、小结:我们发现沿着长贴有7种贴法,沿着宽贴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7×5=35种

贴法。

二、运用规律

1、完成“试一试”(1)你能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完成这道题吗?出示“试一试”这个图形你会把它平移吗?小组讨论,明确可以把“凸”字形看作长方形。

(2)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

(3)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沿着长有6种贴法,沿着长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6×5=30种贴法)

2、完成练一练小军打算在阳台上的一面墙上贴花砖,请你算一算,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的过程。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质疑。

四、拓展延伸

1、完成P59第3题

(1)仔细审题后,动手框一框,并算一算5个数的和。(2)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小结: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就等于中间的数乘5。

(3)如果框出的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解答。

(4)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独立思考后同桌说说,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

过程。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1页例

1、例2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彩笔、各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故事引入:猴王分饼

观察图片示意图,用分数表示每只猴分得饼的大小,这几个分数相等吗?出示阴影部分是1/2的图片?比较相等的几个分数有什么发现?

(大小相等,分子分母在变化)

如果还有一只猴需要四块,猴王会怎样分呢,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的纸,指出:这些正方形纸都一样大。

提问:你能先对折,并涂出它的 吗?

学生折纸。涂色。交流后,追问:你能通过继续对折,找出和 相等的其他分数吗?学生

操作。组织交流。

1/2= 2/4 1/2 = 4/8 1/2=8 /16

2、发现规律

引导观察:请大家观察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观察、思考,完成课本上的填空,再在小组内交流。a、先从左往右看,1/2 是怎样变为与它相等的2/4 的?

由1/2 到4/8,分子、分母又是怎样变化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b、再从右往左看

2/4是怎样变化成与之相等的1/2 的?

4/8又是怎样变成1/2 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综合以上两种变化情况,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其中的规律?你觉得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不能同时乘或除以0)为什么?

3、沟通联系

谈话:你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引导辨析:所写的分数是否

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三、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练一练的第1题。

2、练一练的第2题

3、练习十一第二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

教学内容:

课本第62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

2、掌握约分的含义和约分的一般方法,学会约分的书写形式,认识最简分数。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已经约分的书写形式

教学难点:约分时通常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2、想一想: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3、写一写:请你写出和12/24 相等的分数 在学生交流反馈后,引导学生对相等的分数做比较: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大的,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小的。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你能写出和 12/18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吗?

学生尝试自主思考。汇报:你是怎样想的?先在小组里交流。

2、教学约分的含义。

师: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12/18 6/9 12/18 4/6 12/18 2/3 教师指出:约分要注意两点,一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要与原来的分数相等;二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要比原来的分数小。

3、教学约分的书写形式

分子分母都要同时除以几呢?(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3或者6。)

方法一:先分别除以12和18的公因数

2、再分别除以6和9的公因数3。

方法二:分别除以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6。

规范:画斜线的方向和商的书写位置提示:熟练以后,约分可以直接写成12/18= 2/3 约分到什么时候就不要继续除呢?(除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为止。)

4、教学最简分数。

像 2/3的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

分数。

同步练习1:说出一个最简分数

同步练习2:把 约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的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练一练62页第一题)

2、分组练习(指名板演)练一练第二题

练习十一 第5题

四、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约分(练习)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的第8-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促进学生初步形成约分的一般技能技巧,教学重难点:

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自主回顾

回顾一下对约分的理解情况突出三点: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同时去除;

约分的形式;约成最简分数。

什么是最简分数?说一说。

出示分数卡片 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

二、巩固练习

1、找朋友 :找出和18/54 相等的分数。9/27 1/3 1/2 6/18 3/4 2/9 2/6 3/9 你是怎样寻到的?说说自己的理由好么?

2、能用不同的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吗?

练习十一 第8题

我们在刚刚学习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时,只会用2/8 表示2÷8,现在我们还可以用 1/4来表示。看,我们的进步啊,这就是学习的魅力。

你能写出不同的除法算式吗? 1/2=()÷()=()÷()

你能说出几个除法的算式?

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3、比较大小(第十一题)

4、计算并化简(第十二题)

5、集中练习把0.5化成分数 问问自己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吗?你会把它化成最简分数

吗?分母是10的最简分数有几个?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通 分 教学内容:

第65页的例4和“试一试”,“练一连”和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通分及公分母的意义。

2、能正确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通过亲历探索通分的意义与方法这一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为公分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最小公倍数4和6、8和9、9和5 2。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1/5、3/4、7/10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例4:把3/4 和 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题目要求是什么?(改写 分母

相同 大小不变)

你计划使用什么数来做这个相同的分母?12、24、师根据学生发言出示

3/4=()/12 5/6=()/12 3/4=()/24 5/6=()/24 你是怎样改写的?先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汇报 板演

2、揭示通分的意义

小组学习,交流各小组汇报。

为了计算简便,一般取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你觉得通分的依据是什么?

4、通过自学、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概念和方法,根据这些我们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5、通分和约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先找出1/6 和 4/9的公分母,再把这两个分数通分

思路引导: 1/6和4/9 的公分母是()

要求学生自由说说中间的过程。

2、练一练(65页)

三生板演。集体讲评。

3、判断(练习十二 题3)

四、课堂小结

第五课时 分数的比较大小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的例5,“练一练”和练习十二的第5-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2、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能灵活的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2、我们可以在什么时候应用通分?

3、互动:相互出题 练习相互评价 交流(3分钟)

二、教学例5

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答。

师:谁看的页数多?这个问题实质是什么?

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注意方法的规范。

3/5=27/45 4/9=20/45 因为27/45>20/45

所以3/5>4/9 小芳看的书多。

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小结:通分的方法在比较分数大小中的运用

三、巩固练习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66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 第五题 先明确题目的要求有两个。

3、自由练习

分小组编拟 交换练习

四、课堂小结

第六课时 通分(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练习十二第8-11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掌握分数基本性质在通分中的运用,能熟练而灵活地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

数的大小比较。教学重难点: 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学生自由练习互相说一个分数,再通分。

学生汇报 纠错

二、集中练习

1、教师出示: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可以安排为擂台赛)

a、21/21和31/26 5/7和4/5 b、8/9和4/7 1/3和4/9

请同学评讲

2、课本练习68页第九题 把下面分数填入合适的圈内

比1/2大的分数有:

比1/2小的分数有:

师生讨论:怎样快速的分类?

自由说一个比 1/2的分数。并说出理由。

三、拓展练习

小明:我10步走了6米,小红:我7步走了4米。问:谁的平均步长长一些?小组讨

论,明确解题步骤。

四、课堂总结

第七单元 统 计

第一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P74-75复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

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题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提问:根据第一

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

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

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

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二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

教学内容:

P77--79统计练习十三2-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1999年哪种电话的用户多?2003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2004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题。

(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

载。

2、完成P78第5题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

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1、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2、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球的反弹高度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有关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

3、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愉悦,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篮球、足球、排球各4个,四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体育课上同学们都喜欢玩球,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知识来球,有兴趣吗?

二、引导探究

1、提问:这些球从高处落地后会怎样呢?在正常情况下,球的反弹高度会不会超过下落

高度?(板书:反弹高度 下落高度)

2、教师动作示范,学生观察球下落过程,提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不同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三、带着问题实验操作

1、学习书上示意图,指名说说实验步骤以及注意点。

集体交流并板书:定(下落高度):100厘米、150厘米、180厘米。

落:注意球的上沿与高度标记齐平。

观察,记号,量一量:注意,取整厘米数。

计算并小组讨论。

2、组员分工:落球人员,测量人员,观察人员,记录人员。

3、实验操作。

4、计算。

5、小组讨论。(提示:把表示两者关系的分数化成小数比比看)

小结:同一种球从不同的高度下落,它的反弹高度是不一样的,但表示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大致是一样的,也就是弹性是一样的。

四、第二次合作实验

1、学生再次合作作实验。

2、计算结果

3、讨论

4、集体讨论后小结:

不同的球从同一个高度下落,其反弹高度一般是不同的,同时表示相应反弹高度与下落高

度关系的分数自然也就不同。

五、你知道吗?

1、自主阅读。

2、指名说说引起球的反弹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3、算一算比赛用的篮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六、总结:

谈谈你这一节课的收获。

第八单元 分数加、减法

第一课时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0页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指名读题,并要求根据题意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启发学生解释自己列式的思考过程)指出:这是一道分数加法算式。因为相加两个数的分母不同,所以把它叫做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板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

2、提出问题: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那么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该怎样计算

呢?

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

多少。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

交流:您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和1/4的得数是多少吗?

追问:你是怎样看出1/2和1/4的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被看作了几分之几?想一想,计算1/2+1/4时,先要做什么?

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要求: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3、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地说,这个过程就是把这两个分数怎样?(通分)

二、教学“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2)计算5/6-1/3时,先要做什么?想一想,通分的目的是什么?5/6-1/3的得数是多少?作为得数3/6和1/2,哪个更简洁?应用什么方法可以使3/6化成1/2?

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你是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

听吗?

第二课时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的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灵活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异分母分

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分练习(口答)

5和3 10和7 9和3 8和5 20和15 35和7

2、计算练习(指名板演)

1/5+3/10 3/5-3/8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自己读题观察。

1/2+1/3 1/9+1/10 1/4+1/7 1/5+1/8 1/2-1/3 1/9-1/10 1/4-1/7 1/5-1/8

2、交流观察后发现。

3、每人选择两组题目计算出结果,并校对结果。

4、交流计算后发现。

5、教师小结:两个分数最大公因数是

1、分母分子都是1的分数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得数的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子的和或差。

6、根据规律,请学生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

三、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练习十四第6题

(1)出示题目: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接近0?哪些接近1/2或1?

4/7 1/10 8/9 2/25 9/20 11/13 7/15(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教师小结: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

1/2;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2、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题目:先估计哪几题的结果比较接近1/2,再计算。

4/5+2/3 1/10+3/7 2/9+1/3 5/8-1/5 3/5-1/2 1-1/9(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再每人选择三个题目计算验证。

(4)教师指出:先估算再计算,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四第8题

先说说图意,再填空,然后计算。

2、练习十四第9题

先说说图意,再估计,然后计算。

五、总结延伸

思考题:请把合适的分数填入下面括号里。第九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的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

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

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呈现问题。

(1)出示“原来的”两杯果汁,并出示条件“两杯果汁共400毫升”。

提问: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发现不仅甲杯减少了.乙杯增加

了,而且甲杯和乙杯正好同样多。

(3)回顾操作过程,出示例题中条件部分的完整示意图,提出问题:原来两杯果汁各有

多少毫升? 2.解决问题。

(1)提问: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后,两个杯子里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2)小组讨论:知道了现在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

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3)在学生提出“再倒回去看一看”时,追问: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

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学生画图后,组织展示、交流,并相机呈现教材提供的第二组示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到“再倒回去”后,甲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增加了40毫升;乙杯在200毫

升的基础上,减少了40毫升。

(5)小结: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

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3.填表回顾,加深对“倒过来推想”的体验。

(I)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将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要求边填边想表中的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2)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

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揭示课题并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后,再要求说说题目的大意。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2.在学生讨论后,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又收集了24张一—→送给小军30张一—→还剩52张

提问:你能根据上图再说说题目的大意吗?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准备用什么策

略来解决?

3.明确可以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提出:你能仿照上图的样子,表示出“倒

过来推想”的过程吗?

学生尝试画出倒推的示意图后,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一 去掉收集的24张←一一 跟小军要回30张←一一 还剩52张

要求根据上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再让学生综合“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列式解答。4.要求学生根据答案和“小明邮票张数”的变化情况顺推过去,看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5.引导反思: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三、应用巩固

出示“练一练”,学生各自读题。

提问:你打算运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说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 学生解题后,组织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推想的过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2页练习十六3-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

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进一步培养学生“逆推”的思维意识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倒过来想”解决问题的关健在哪里?

二、练习

1、练习十六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你从题中知道什么?

(2)整理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吗?{大门——(向北走2格)熊猫馆——(向西北走1格)百鸟园——(向东走4格)猴山)——(向南走2格)蛇馆}(3)寻找策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独立完成(5)展示交流

2、练习十六第4题:

(1)读题后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2)小组交流: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那么从学校回到呢?

3、练习十六第5题:

(1)确定方法:你认为应该从左往右考虑呢?还是从右往左考虑?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在填空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4、练习十六第6题:(1)观察图片理清题意。(2)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你用的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些什么?

5、练习十六第7题:(1)看图理解题意:

(2)你从第3幅图开始倒过来说一说题意吗?编一道应用题。

(3)学生独立完成。(4)交流订正。

6、练习十六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2)小组交流方法。

7、练习十六第9题。

(1)看表理解:说说收支情况。

(2)学生估计第一问,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独立完成第二问,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没有别的方法?

8、练习十六第10题。

(1)游戏:拿出牌来,根据题意玩一玩、想一想。(2)同桌玩,你还能根据第10题想出别的玩法吗?

9、思考题:

读一读,整理题意,再想一想。

三、总结:

“倒过来想”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决策略,其实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策略,遇到问题时,如果你也能倒过来想想或站在他人立场上想想,也许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第十单元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能力目标:在活动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目标: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过程:

我们曾一起探寻过美丽的图形王国里很多图形的奥秘,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黑板上贴出),你能找出其中与众不同的图形吗?

(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合理就行,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圆,从而引导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那老师要问一问了,你打算怎样研究圆,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生汇报,教师适当板书

那这一些呢?它们的圆又藏在哪里?(生答,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一指)仔细看!(据你对圆的一些了解,你能简单介绍一下圆吗?(生介绍)

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圆形的物体,瞧,这些物体上都有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指一指吗?除了刚才这一些,能说说你在哪里还看

到过圆形吗?

(生:钟面上有圆、轮胎上有圆、钮扣是圆的……)

同学们,你们还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圆的有关知识?(想!)好吧,就用我们手头的工具,先自己画一个圆。开始!(请一部分学生上黑板画,画好先不下去,介绍一下画法)

【二】画圆部分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聪明想到了很多画圆的方法,画圆的感觉怎么样?(歪歪扭扭的,不大好

画……)

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在交流中再次强调: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

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画圆的注意点: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定点、定长、旋转)]

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3~105页的例

7、例

8、例9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的第一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天表、验证和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

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关于圆这个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它的特征和画法,还掌握了它的周长,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那么你们还向学习关于圆的哪些知识呢?(学生回答后揭示

课题:圆的面积)

2、追问:你认为要学习圆的面积,我们需要研究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整理出:(1)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这样推倒出圆的面积公式?

二、教学例7。

1、初步猜想: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2、实验验证:圆的面积和半径或直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开做个实验。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

提问: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猜一猜,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的几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圆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4倍,有可能是3倍多一些,并让学生适当说明

自己的想法)

出示方格图后指出: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猜想。

交流数方格的方法。

计算:这个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指出:只用一个圆,还不足验证猜想,我们再找两个圆,并用上面的方法算一算。

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下面两幅图,计算并填写图下的表格。

3、交流归纳:从上面的过程中,你能发现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交流中相机总结:(1)圆的面积是它的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2)圆的面积可能是半

径平方的π倍。

三、教学例8。

1、谈话: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的面积大约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圆的面积究竟应该怎样来计算呢?我们继续学习。

2、2、操作体验:教师演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用预先已经平均分成16份的圆,仿照教师的拼法拼一拼。

提问:拼成的图形像个什么图形?

追问:为什么说它像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图形上下的边不够直。)

3、初步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想一想,品成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相比竟回有怎样的变化?用实物或投影演示,验证或修正学生的想象。

4、进一步想象:如果将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闭上眼睛想一想,随着份数的增加,拼成的图形回越来越接近一个什么图形?

5、交流后,教师出示推导图。

6、推导公式。

(1)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交流中借助图示小结:长方形的面积与员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

是圆周长的一半。

追问:如果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和宽个应怎样表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C2 =)

(3)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来计算圆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形如教科书第105页上的板书,并得出公式:S=πr.追问:(1)看着公式再回忆一下刚才的猜想,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多少倍?(2)有了这样一个公式,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面积了?

7、做练一练。

核对答案后,先引导学生比较两体的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总结已知直径求圆面积的方法。

四、教学例9。

1、出示例9。学生读题后,可以先问问献身个有没有在生活中见过自动旋转喷水器,西崽让学生想象自动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地方是什么图形,最后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喷灌的地方是一个近似的圆,圆的半径就是喷水的最远的距离。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组织交流。5

五、练习。

1、指名读题,并要求说说对题意的理解。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反馈交流,六、全课小结。

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五年级数学下册先学后教教案

应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五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

五年级数学教研组 2017年2月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

(三)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教学指导: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画图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并要求每位学生要备好直尺等画图工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为2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1)1课时 第2课时观察物体(2)1课时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

(三)第一课时 观察物体

(三)例1 例2 学习内容:

观察物体

(三)例1 例2(教材第2.3.4页以及相应练习)学习目标:

1、认识从不同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结果只有一种。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3、通过拼摆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辨认物体的形状。能通过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积木图片)同学们,大家喜欢搭积木吗?你们看,只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能用积木搭出各种各样的图形。今天我们也一起来搭一搭。(板书:观察物体

(三))

二、出示学习目标.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1、认识从不同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结果只有一种。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3、通过拼摆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自学,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三、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 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并将例题补充完整。出示例1:按要求摆一摆。

解决问题(1):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的图形。

(1)学生动手拼摆,并与同伴交流摆法。

(2)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三种摆法:

解决问题(2)如果再增加1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

(1)学生动手拼摆,在小组中交流摆法。

(2)指名汇报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多种摆法,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四、先学

(一)看一看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不宜辅导学生),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做一做(找学生板演,其余写在练习本上,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错例并请同学板书黑板)

1、学生独立完成第2页例1。请两名后进生上堂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页例2。请四名后进生上堂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要求:

1、认真观察,正确书写。

2、写完的同学认真检查。

2、教学例2。

出示例2:你能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图形吗?

(1)动手操作,让学生根据例题提供的从正面看、左面看、上面看的图形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与同桌交流摆法。

4(2)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呈现多种图形。(3)提问:通过刚才的拼摆你有发现了什么?

(4)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一旦确定了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的图形,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也就确定了,也就是说本题只有一种摆法。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五、后教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学生依次更正黑板上的题)提示:更正时用红色粉笔,哪道题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议一议

1、提问:通过拼摆,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虽然摆法各不相同,但只能添加到前面或后面,不能添加到上、下、左、右面。

2、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组长监督,有错的更正。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好。

七、当堂训练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再组织交流摆法。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第(1)题中有多种不同的摆法,第(2)题是不能确定5个小正方体怎么样摆的。

八、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根据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有多种摆法。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只有一种摆法。当想象不出来时,用小正方体摆就变得简单了。

九、教后反思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

(三)第二课时 观察物体

(三)例1 例2练习课 学习内容:

观察物体

(三)练习课(教材第2.3.4页以及相应练习)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通过练习巩固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学习重点、难点:

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辨认物体的形状。能通过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复习铺垫: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的一些知识,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在从一个和多个方向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练习“观察物体

(三)”(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1、通过练习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通过练习巩固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自学,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三、基础练习

1、第3、4题学生自己独立练习,再交流。

对于第4题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请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的。

2、第5题:可以让学生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3、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4、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根据题意摆一摆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讨论。

要求:

1、认真观察,正确书写。

2、写完的同学认真检查。

四、提高练习:

1、同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是不是相同的呢?从不同方向看呢?

2、小华从什么方向看到的

3、用小正方体拼一个立体图形,使得从左面看和从上面看如下图,至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几个小正方体。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指名回答,一起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的重点: 通过三个面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只有一种可能。2.当想象不出来的时候,用小正方体摆就变得简单了。

3、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组长监督,有错的更正。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好。

七、当堂训练

巩固上面习题

八、教后反思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三)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

1.右边的三个图形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填一填。2.用一些棱长为1 cm的小正方体搭建成一个几何体,从两个角度观察所得的图形如下,那么这个几何体的体积最大是()cm3。

3.如图,再添一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小明就把图1小丽搭的积木变成了图2六种不同的形状。

(1)从左面看,小明搭的积木中()号和()号的形状和小丽搭的是相同的;

(2)从正面看,小明搭的积木中,形状相同的是()号和()号,或者是()号和()号。

4.一个用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下面是它的两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要符合这两个条件,最少需要摆()块,最多能摆()块,共有()种摆法。

5.小刚搭建了一个几何体,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都是如图的形状,请问:他一定是用()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二、选择

1.一堆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分别如图,那么至少有()块同样的正方体。

A.5 B.6 C.7 D.8 2.由10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面积大 B.从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面积大

C.从上面看到的平面图形面积大 D.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面积一样大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1、因数和倍数、2、2、5、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教学重点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难点 质数和奇数的区别 课时安排

因数和倍数„„„„„„„..2课时 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质数和合数„„„„„„„„2课时

第 一 课 时 因数和倍数

教学内容

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7页的内容。例1和例2.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不同方法。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对新朋友《因数和倍数》。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 请看: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不同方法。

(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这个目标能当堂达到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5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P5-6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及“注意”部分,完成下面问题:

1、什么叫因数和倍数?举例说明。

2、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各有什么特点? 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相类似的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5页做一做和6页习题。要求:

1、认真审题 细心做题

2、坐姿端正 仔细检查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过渡语:你们积极思考真是好样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追问1:认为30的因数写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的因数是几?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追问3:认为5的倍数写对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4: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几?有最大倍数吗?

小结: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5、拓展练习:

过渡:下面咱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习题,比谁发言最积极。找出18的因数和倍数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二1、2、3题 选做题:第4题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教学反思

第 二 课时 因数与倍数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因数与倍数的练习课,教材7——8页练习二的习题。.教学目标

1、巩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和特征。

2、能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在“因数和倍数”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导入: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练习来巩固一下这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练习巩固

1、填空

(1)如果A×B=C(A、B、C都是整数),那么A和B都是C的(),C是A和B的()。

(2)16的因数有(),16是()的倍数。提醒学生注意审题,第二问其实还是求16的因数。(3)30以内4的倍数有()。

(4)已知A=2X3X5,那么A的所有因数有()。

2、练习二第2题。

比赛找因数,看谁找得又完整又快。

观察这两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1、2、3、4、6、12既是36的因数,也是60的因数)

3、练习二第3题。

比赛看谁找得快,汇报结果。观察这两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72和14既是8的倍数,又是9的倍数)

4、判断。

(1)一个数越大,它的因数就越多。

(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相同。()(3)1是所有整数的因数。()

5、练习三第6题。

同桌合作,你说我猜,自由活动,教师巡视活动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9、1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掌握 2、5 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学重点、5 倍数的数的特征。教学难点

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能很快的找出2、5的倍数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2、5的倍数特征》。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

1、掌握 2、5 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7到18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P9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1、识记奇数和偶数的意义。

2、思考:2和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相类似的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9页的“做一做”和11页的习题。要求:

1、认真审题 细心做题

2、坐姿端正 仔细检查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过渡语:你们都是好样的,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发言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追问1:认为偶数找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最小的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偶数?

小结: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最小的偶数是0,没有最大偶数。

追问3:认为奇数找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4:最小的奇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奇数?

小结:在自然数中,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最小的奇数是1,没有最大的奇数。追问5:认为2的倍数找对的请举手?认为5的倍数找对的请举手?它的特征是什么?

小结:个位上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追问6:认为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找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小结: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5、拓展练习: 一个四位数是372()

(1)要使它是2的倍数,这个数可以是:()(2)要使它是5的倍数,这个数可以是:()(3)使它是既含有因数2.又含有因数5的数:()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三:

1、2题 选做题:《学习巩固》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教学反思

第 四 课 时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10页的内容,练习三相应习题。教学目标

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地判断出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教学重点

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了2、5倍数的特征,那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地判断出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0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帮助咱们自学。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自学指导:认真看10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思考: 1、3的倍数的个位上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

2、识记3的倍数的特征。(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第10页“做一做”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过渡语:你们检查的真认真!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看谁回答的最精彩。

追问1:认为3的倍数写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小结: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追问2:认为第2题写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小结: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120)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5、拓展练习:

在下面的()里填上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18()2()174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三:3、4、5、题 选做题:练习三:6、7、8题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第 五 课 时 2、5、3的倍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2、5、3的倍数的练习。教材第12、13页的练习3第7-12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3的倍数。

2、会运用2、5、3的倍数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会正确判断出2、5、3的倍数。教学难点

会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导语: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2、5、3的倍数和特征。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偶数?什么叫奇数?

2.下列各数中,哪些数有因数3?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3.在3的倍数中,哪些是9的倍数?

二、概念辨析

1.凡是偶数都是2的倍数。()2.没有因数2的自然数一定是奇数。()3.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4.个位是0的自然数一定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5.个位是3、6、9的数一定含有因数3。()

6.30.6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是3的倍数。(7.第9题。

让学生独立判断,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三、指导练习1.第5题。

2、第6题。3.第7题。

学生独立解答,再全班交流。4.第8题。5.第11题。

6.第10题。全班汇报,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教学反思

第 六 课 时 质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教材第14、15页的内容,以及练习四的内容。教学目标

1、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了解1的特殊性。)20

2、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找出100以内的质数,熟记20以内的质数。教学重点

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再来认识两位新朋友,它们是《质数和合数》。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

1、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了解1的特殊性。

2、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找出100以内的质数,熟记20以内的质数。(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4到15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第14----15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黄底色布部分的内容:

1.识记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及1的特殊性。2.圈出100以内的质数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23 页“做一做”及例1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过渡语:看某某同学更改的多认真呀!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追问1:认为质数找对的请举手?合数呢?为什么? 小结: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最小的质数是2,没有最大的质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没有最大的合数。

(3)强调: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追问2:100以内的质数有哪些?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5、巩固练习: 练习四:1题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四:

2、3题 选做题:练习四:5题 板书设计

质数与合数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最小的质数是2,没有最大的质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没有最大的合数。

(3)强调: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课题:质数和合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四(16、17页的习题。)学习目标:

1、巩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找出100以内的质数,熟记20以内的质数

重、难点: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1、怎样来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己的努力。

2、师: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

学生在书独立完成16、17页的4、6题,让学生订正。

四、练一练

1、要求:比谁做题最认真、最细心、字体写的最端正。

2、拿出练习册,完成练习四的习题。

3、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五、议一议

1、对改 教师出示答案,同桌交换习题,学生对改。

2、讨论。同桌互相交流,会的学生教不会的。

3、看每道题,请做错的同学举手。并让其说出自己错在哪里?该怎样做,为什么?

4、让学生更正错题。

六、作业 练习四7题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

1.在4、9、36这三个数中:()是()和()的倍数,()和()是()的因数;36的因数一共有()个,它的倍数有()个。2.圈出5的倍数: 24 35 40 53 78 92 100 54 45 88 60 在以上圈出的数中,奇数有(),偶数有()。3.从0、4、5、8、9中选取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

(1)在能被2整除的数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2)在能被3整除的数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3)在能被5整除的数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4.将2、10、13、22、39、64、57、61、1、73、111按要求填入下面的圈内。

5.用“偶数”和“奇数”填空: 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偶数

二、选择 1.如果(都是不等于0的自然数),那么()。

A.是的倍数 B.和都是的倍数 C.和都是的因数 D.是的因数

2.在四位数21□0的方框里填入一个数字,使它能同时被2、3、5整除,最多有()种填法。A.2 B.3 C.4 D.5 3.下列各数或表示数的式子(为整数):数的共有()。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4.按因数的个数分,非零自然数可以分为()。A.质数和合数 B.奇数和偶数 C.奇数、偶数和1 D.质数、合数和1 5.古希腊数学家认为:如果一个数恰好等于它的所有约数(本身除外)相加的和,那么这个数就是“完全数”。例如:6有四个约数1、2、3、6,除本身6以外,还有1、2、3三个约数,6=1+2+3,恰好是所有约数之和,所以6就是“完全数”。下面数中是“完全数”的是()。A.12 B.15 C.28 D.36

三、解答

1.有三张卡片,在它们上面各写有一个数字2、3、7,从中至少取出一张组成一个数,在组成的所有数中,有几个是质数?请将它们写出来。,4,,0。是偶2.菲菲家的电话号码是一个八位数,记为:ABCDEFGH。已知:A是最小的质数,B是最小的合数,C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D是比最小的质数小2的数,E是10以内最大的合数,F只有因数1和5,G是8的最大因数,H是6的最小倍数。

3.小丽写了这样的一个算式让小军判断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1+2+3+„„+993,小军根据所学知识很快就作出了正确的判断,那么,你认为结果应是奇数还是偶数呢?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4.如图是一张百数表,它能帮助我们学习很多关于“因数和倍数”的数学知识。请你用“”划出所有3的倍数,用“○”圈出所有9的倍数。从你圈出的数中,你能归纳出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吗?

5.体育课上,30名学生站成一行,按老师口令从左到右报数:1,2,3,4,„,30。

(1)老师先让所报的数是2的倍数的同学去跑步,参加跑步的有多少人?

26(2)余下学生中所报的数是3的倍数的同学进行跳绳训练,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3)两批同学离开后,再让余下同学中所报的数是5的倍数的同学去器材室拿篮球,有几个人去拿篮球?(4)现在队伍里还剩多少人?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 m3、1 dm3、1 cm3以及1 L、1 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教学重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1、表面积概念的建立,以及会根据信息求表面积。

2、体积概念的建立,以及会根据信息求体积,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及改写。

3、体积和容积的区别。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直观演示法等。课时安排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表面积„„„3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8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综合实践:探索图形„„„„..„„„„„„„.1课时

第一课时长方体认识

教学内容

长方体认识。第18——19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理解长方体各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并会根据需要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体是什么图形吗?生:长方体,那咱们这节课就一起学习《长方体的认识》。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找出长方体各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8到19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师读。

认真看书18页—19页,看图看文字并填空,1.看例1,重点填写表格中的内容。2.看例2,思考: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种?(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3.识记: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19页做一做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某某同学的进步真大,敢写出自己的答案很好,继续努力呀!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2)追问1:认为这两个同学做对的请举手?(3)抽一名学生说说例1中表格里填写的内容。

总结1: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总结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5、拓展练习: 判断: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立体图形一定是长方体。()(2)、一个棱长和是60厘米的长方体,长、宽、高的和是15厘米。()(3)、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五:1——3题 选做题:练习五:5——7题 板书设计

总结1: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总结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教材第20页,练习五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形成正方体的概念。

2、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并会根据需要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体是什么图形吗?生:正方体,那咱们这节课就一起学习《正方体的认识》。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学习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30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师读。

认真看书30页,看图看文字并填空,思考:正方体有什么特点?(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20页做一做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某某同学的进步真大,敢写出自己的答案很好,继续努力呀!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2)追问1:认为这两个同学做对的请举手?(3)抽一名学生说说所填写的内容。

总结: 正方体

面:6个正方形,每个面面积都相等。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顶:8个。

(4)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提示学生可以从面、棱、顶点等方面进行思考。

总结: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5)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正方体的棱长和

根据正方体棱长的特点,怎样求正方体的棱长和?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六:

3、5题 选做题:练习五:1、2、4、6题 板书设计 正方体的特征:

面:6个正方形,每个面面积都相等。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顶:8个。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表面积P23-24页的内容及例1 教学目标

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1、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

2、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会计算出这些长方体的表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23到24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师读。

认真看课本33—34页的例1,看图看文字并填空。

1、标明正方体、长方体展开图中的六个面。

2、例1填写在书上。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

请看检测题:P23做一做,24页第1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你们的字体都有进步,继续加油!

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追问1:认为算式列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追问3: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是什么?

小结: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P25第3——5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材第24页例2及练习六的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解决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会计算出这些正方体的表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35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24页的例2,看图看文字并填空。例2填写在书上。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25页第6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你们的字体都有进步,继续加油!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追问1:认为算式列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追问3: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是什么? 小结: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1、P26第8题

2、P26第9题 板书设计

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六(26页的习题。)学习目标:

1、巩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2、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难点: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1、怎样来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己的努力。

2、师: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

学生在书独立完成26页的7题,让学生订正。

四、练一练

1、要求:比谁做题最认真、最细心、字体写的最端正。

2、拿出练习册,完成练习六的习题。

3、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五、议一议

1、对改 教师出示答案,同桌交换习题,学生对改。

2、讨论。同桌互相交流,会的学生教不会的。

3、看每道题,请做错的同学举手。并让其说出自己错在哪里?该怎样做,为什么?

4、让学生更正错题。

六、作业 练习六10——12题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科书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2、能正确区别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教学重点

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你们能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学习体积的概念,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27到28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27页至28页,边看边画出重点。思考:1.什么叫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师:我先让一个同学说说他画的重点是什么?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28页做一做1、2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38(1)、过渡语:看某某同学写的过程多清楚呀!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总结:

体积和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1、练习七1——4题。

2、判断:一只长方体纸箱,表面积是52平方分米,体积是24立方分米,它的表面积大。()

2、摆一摆:用小正方体拼一个体积是8 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想一想你拼的物体体积是多少?)可以怎么摆?

小结:同一个体积数,可以摆出不同的形状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推导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教材29——30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们能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推导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29到30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师读。

认真看课本29页至30页(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例1。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某某同学的进步真大,敢写出自己的答案很好,继续努力呀!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2)追问1:认为这两个同学做对的请举手?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练习七:6——8题 选做:练习七: 10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教材第3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灵活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长、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教学难点

几何知识与一般应用题的综合题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咱们能不能用同一个公式来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统一运用》。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31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师读。

认真看课本31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红底色部分的内容。

1、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怎样求呢?

2、识记正方体、长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31页做一做的1、2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大家肯动脑,帮助更正,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

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追问1:认为列式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认为计算结果对的请举手? 追问3: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总结: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表达式 v=sh(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3)、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4)、拓展练习

由一个长方体铁块,底面积是32平方厘米,高是4厘米。把它锻造成一个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截面成是4厘米(锻造的过程中没有损耗),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多少厘米?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七:9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高

字母表达式 : v = sh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八(33页的习题。)学习目标:

1、巩固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2、灵活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1、怎样来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己的努力。

2、师: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

学生在书独立完成33页的11、12题,让学生订正。

四、练一练

1、要求:比谁做题最认真、最细心、字体写的最端正。

2、拿出练习册,完成练习七的习题。

3、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五、议一议

1、对改 教师出示答案,同桌交换习题,学生对改。

2、讨论。同桌互相交流,会的学生教不会的。

3、看每道题,请做错的同学举手。并让其说出自己错在哪里?该怎样做,为什么?

4、让学生更正错题。

六、作业 练习七10、13题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的进率.教材第34——35页例

2、例

3、例4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体积单位,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基础上,学习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能准确运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计算。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的进率。教学难点

体积单位的进率及化聚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那么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认识体积单位,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方法,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34到35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34、35例

2、例

3、例4,边看边填写重点看黄底色和粉红底色的内容并填填空

重点完成表格。思考:

1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35页做一做 36页1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你们能把自己不同的想法写出来,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回答的最精彩。

追问1:认为这两个同学填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总结1:高级单位----低级单位乘进率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总结2: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单位名称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米、分米、厘米 10 面积: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00 体积: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000

45(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3)、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4)、拓展练习

3.8立方米=()立方厘米 70000000立方厘米=()立方米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八:

2、3题 选做题:练习八: 6、9题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乘进率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单位名称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米、分米、厘米 10

面积: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00 体积: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000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

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八(36、37页的习题。)学习目标:

1、巩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方法。

2、能准确运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计算。

重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方法。

难点:能准确运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计算。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1、怎样来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己的努力。

2、师: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

学生在书独立完成36页的4、5题,让学生订正。

四、练一练

1、要求:比谁做题最认真、最细心、字体写的最端正。

2、拿出练习册,完成练习八的习题。

3、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五、议一议

1、对改 教师出示答案,同桌交换习题,学生对改。

2、讨论。同桌互相交流,会的学生教不会的。

3、看每道题,请做错的同学举手。并让其说出自己错在哪里?该怎样做,为什么?

4、让学生更正错题。

六、作业 完成练习八7、8题。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

容积,教材第38——39页例

5、例6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理解容积和体积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了解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教学重点

1、建立容积的概念,掌握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2、理解容积与体积的关系。教学难点

容积与体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会计算老师这个水杯能装多少水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会计算物体的容积,理解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50到51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师读。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38-P39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红底色和黄底色部分的内容,1.识记容积的意义和容积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2.思考: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40页练习九1——2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48(1)、过渡语:你们真是好样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追问1:认为第1题写对的请举手?为什么?、追问2: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小结: 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追问3:认为算式列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4: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总结: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用排水法,利用有刻度的量杯记录下放入不规则的物体前后水位的刻度,水面上升的那部分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3)、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4)、拓展练习

一个长50厘米,宽40厘米,高40厘米的鱼缸中水深25厘米,放入几条鱼后,水面上升了3厘米。这几条金鱼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九:3——5题 选做题:练习九:13题 板书设计 容积和容积单位 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用排水法,利用有刻度的量杯记录下放入不规则的物体前后水位的刻度,水面上升的那部分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

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九(41页的习题。)学习目标:

巩固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重点: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难点:容积与体积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1、怎样来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己的努力。

2、师: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

学生在书独立完成41页的6——9题,让学生订正。

四、练一练

1、要求:比谁做题最认真、最细心、字体写的最端正。

2、拿出练习册,完成练习九的习题。

3、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五、议一议

1、对改 教师出示答案,同桌交换习题,学生对改。

2、讨论。同桌互相交流,会的学生教不会的。

3、看每道题,请做错的同学举手。并让其说出自己错在哪里?该怎样做,为什么?

4、让学生更正错题。

六、作业 完成练习九10——12题 教学反思:

第四篇:冀教版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全册(模版)

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一、奇妙的动画

教学重点:1.会画简单的动画,了解动画原理; 2.能够识别传统动画与电脑动画;

3.通过对动画片的兴趣对动画的制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欣赏Flash动画,了解“层”与“帧”。

教学内容:观看动画片《神笔马良》,制作简单的传统动画,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画片,认识关键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师:你们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

2、生讲故事

3、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个故事的。

4、讨论马良有一支什么样的神笔

二、上网搜索动画片《神笔马良》,下载并保存,播放欣赏。

三、动画的历史及形成

A、我们唐山的皮影也是动画的一种古老形式

B、原始的动画是一张一张画出来的,经过快速的播放,形成连续的动作 C、人的眼睛有视觉暂留的现象,看到的物体的形象在1/24内不会消失,D、所以每秒播放24张以上的连续画面动作,看起来是连续的动作也就是动画片。

四、制作简单的传统动画

在书本的页脚上画一个花心,在下一张的书角上留下印痕,画好这个印痕再多画一个花瓣,如此每页多画一个花瓣,画满为止。

用手轻轻滑过,在眼前就会形成动画,这就是古老动画片的制作方法。

五、布置作业:

课上没有画完的或不能画的作为作业课下完成。

第二课时

一、欣赏导入:

把上节课大家制作的简单的传统动画模型拿出来,哪位同学到前面演示给大家看一下。

二、讲授新知识

1、认识几种动画片,中国动画,用中国画的形式画的动画片;剪纸形式的动画片。二维动画片,如宝莲灯、狮子王等 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三维动画片,如玩具总动员、侏罗纪公园等。

2、动画的帧与层

动画是由一幅一幅的连续呈现的画面组成的,每一幅画就是一帧,帧连续播放也就形成了动画片。

层是一个动作不能在一张画面上完全表现,需要在上下几张透明的胶片上画出来,这时的每一张胶片就叫一层。

3、关键帧

在传统动画片中一些对造型或运动效果等方面起决定作用的画面,是由高技术 的画师完成的,其余的中间画面可以由普通画工模仿、添补绘制完成。在电脑动画创作中也有一些帧被定为关键帧。

4、演示动画关键帧(变形动画)

三、作业:下面的动画你最喜欢哪个?请上网搜索并下载保存。传统动画片:《鼹鼠的故事》《巴巴爸爸》《猫和老鼠》 中国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空》《小猫钓鱼》 三维动画:《玩具总动员》《侏罗纪公园》(光盘)

四、互相播放欣赏。

五、课上小结。

第二课 动画制作工具flash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界面中各部分的作用,及常用菜单所在的位置,重点掌握工具的应用。

2、理解时间轴的概念及作用,运用工具箱中的圆形工具绘制一个小球,并在时间轴上进行相应的设置,使之运动。

二、教学内容

1、工作界面的介绍

2、绘图工具的使用

3、学习制作运动动画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播放上一节课自己下载的喜欢的动画。(选两个较好的全体观看)

师:你们想制作这样的动画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动画制作工具FLASH。二学生看书自学下面内容: 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一)Flash MX的工作界面如下图

Flash mx工作界面主要分为 标题栏、常用工具栏、时间轴、工具栏、主工作区、浮动面板、属性面板及动作面板等。

(二)部分绘图工具的使用

箭头工具:用于选定工作区中的点阵图或矢量图,并可对点阵图进行一定的编辑; 副选工具:可对所绘路径进行精确调节; 直线工具:用于绘制直线; 索套工具:创建任何形态的选区; 钢笔工具:可以精确绘制直线或曲线路径; 文本工具:用于创建文本或文本域; 椭圆工具:绘制椭圆或圆; 矩形工具:绘制矩形或正方形; 铅笔工具:可以绘制任意线条或图形;

刷子工具:用于着色的一种工具,可以创造任意特殊效果; 墨水瓶工具:用于填充线条或图形边框的颜色; 油漆桶工具:改变物体的填充色; 吸管工具:用于拾取颜色;

橡皮擦工具:用于移动窗口中显示的视图。„„

三、学习使用工具进入绘画。

四、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Flash的基本界面特征,强调工具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为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Flash动画制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六、课外作业

上机操作,使用工具箱中的工具绘出相应的图形。第二课时

一、找学生到前面绘画出立体球

二、学生自学下面知识点:

Flash中的时间轴主要由图层、帧组成。

A帧(frame):传统意义上的动画是由一张张单独的胶片组成,将这些静止画面连续播放,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就产生连续运动的动画效果,而Flash的帧就如同电影胶片,按时间轴窗格中每一帧画面的顺序播放就产生了动画效果。

B图层(layer):动画中的每一帧都是由多个图层中的图片重叠组成的,不同图层的画面元素,可以分别施加动画效果。图层可以用透明的玻璃纸来比喻,当上面图层和下面图层的内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容相重叠时,上面图层上的内容将遮挡住下面图层上的内容,所以有时需要调整图层的叠放顺序。

三、制作一个小球运动的动画步骤:(效果如下)通过大屏幕演示操作过程:

1、打开Flash新建一个Flash电影文档;

2、单击工具栏中的椭圆工具,即选定椭圆工具;

3、在工作区里所要绘制小球的地方,按住鼠标左键进行拖动,松掉鼠标即完成绘制(同时按住Shift键可绘出正圆);

4、添加渐进色,去掉边线,使其看起来很像小球,5、绘制完球后,用箭头工具将小球选定,在插入菜单中选“转换为元件”然后移动到适当的位置;

6、在时间轴上的第30帧按F6(或单击插入关键帧菜单)插入一关键帧;

7、在工作区内用箭头工具将小球移动到结束运动的位置;

8、单击回到第一帧,打开实例浮动面板,在帧数标签中选择图形;

9、时间轴上从第一帧到第30帧出现了一个蓝色背景的实线箭头,动画制作完成;

10、按Ctrl+Enter观看最终效果。

四、学生练习操作:

1、演示一个小球的动画加旋转,方法:选 中开始帧后打开属性对话框,在旋转中选择一项,再定义转几次。

2、学生制作练

3、制作一个纯色圆形,再作动画加旋转,让学生看看是不是在旋转,说说为什么?(小结:没有方向性的图形,没有办法看出在旋转)

4、加停止命令 现在学的停止命令是加在帧上的比如要在动画的最后一帧上停止那么 方法:选中最后一帧,打开动作面板,在影片控制中选stop一项,双击。五 本课小结

在这一课中,学习如何制作Flash的第一个动画,同时掌握了帧的应用,更深一步地了解了Flash制作动画的方式方法。

六、课外作业

上机完成该动画的制作。

三、小蝌蚪找妈妈

第一课时 导入图片绘制青蛙

教学重点:在网上搜索青蛙、荷花、池塘等词查找相关的图片。学习在flash 中插入图片。教学过程:

1、在地址栏里写入www.xiexiebang.com在中搜索青蛙、荷花、池塘等词查找相关的图片,保存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在自己的文件夹中。

2、如果找不到的在网上邻居中的teacher中复制,粘贴到自己的文件夹中。

3、打开flash在文件菜单中选导入一项,将找到的图片导入场景中

4、用导入到库一项将其它图片导入到库中,然后拖到场景中,看有什么区别。

5、学生练习

6、将荷花图片设为背景图片

方法:

1、将荷花图片放入场景中,选 中后,打开属性设置图片大小与场景大小相同。X、Y的值设为0。

7、学生练习。

8、学画青蛙

插入第二层,插入青蛙图片用自由变形工具改变大小、位置,9、将第一、第二层锁定,插入第三层,照着第二层的青蛙画出青蛙的形状

10、学习使用铅笔工具和直线工具进行绘画,学习使用颜料桶工具进行填色。

11、学生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画蝌蚪和元件库的使用

教学重点:学习元件库的使用,完成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

1、打开荷花flash绘制蝌蚪并创建动画效果

2、示范蝌蚪的画法,学生练习

3、将蝌蚪转换为元件,然后制作蝌蚪由场景外部向青蛙游动的动画,(创建补间动画)学生练习。

4、建立新的图层,在窗口菜单中打开库,或按F11快捷键直接打开库。在库中会有建立的所有元件和导入的图形文件,将蝌蚪直接拖到场景中的新图层。

5、需要几只蝌蚪就建立几个层,每层只能作一动画。

6、用自由变形工具改变蝌蚪的大小和方向,让蝌蚪从不同方向游向青蛙。学生练习。

7、测试影片观看效果。

四、牵牛花儿开 教学目标:

1、制作牵牛花开动画,学会使用制作Flash逐帧动画;

2、进一步熟悉Flash元件操作。教学重点:制作逐帧动画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一、激趣导入

用第一课介绍的书角花为例,引导学生说出逐帧动画的特点

二、新授内容

画牵牛花逐渐开放,每一帧都是关键帧,代表着牵牛花开放的某一时刻的状态,花开的顺序不能错

三、试一试

引导学生尝试体会“洋葱皮”效果及其用途,并借助“绘图纸”工具调整牵牛花各帧上图形的位置,使动画更加流畅

四、学生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五、作品展示

五 转动的风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制作风车,能了解运用Flash中动作补间的另外一种形式:旋转运动; 2.在第三课的基础上再次运用图层,认识图层在Flash中的作用。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对美的体验和欣赏。教学重点: 多图层的运用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

练习法:实践演练,在做中学。

小组合作法:小组交流互助,学习他人优点,促进自我改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激情引趣

师:转动是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转动也是动画制作经常用到的一种动画效果。使用FLASH动作补间能方便地制作物体旋转的动画效果。下面大家一起欣赏一下老师制作的“风车”。

二、制作动画:

师:今天我们来个小小的比赛,看谁的风车先转起来。活动1:比赛画风车

A学生看书自学,P25-26(上),绘制风车。

小提示:画好一个叶片,复制出其余叶片后可以通过“修改——变形”实现风车叶片的旋转,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教材中并没有详细说明如何操作,学生可任意选择变形的方式;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工具箱中的“任意变形工具”来实现。为风车配色的操作完成后,选择“查看——转到——场景1”或者直接单击“场景1”图标,回到场景中进行下一步操作。风车的绘制,可按照教材中提供的方法,也可以由学生自由发挥。B找学生到前面演示自学效果

C教师点拨“修改——变形”这部分内容。D欣赏学生绘制的风车。活动2:风车转起来

A自学“我来做”上面的一部分——将风车图形转换成元件并设置旋转动作。小提示:将风车转化为元件的时候,要将风车的所有叶片及中心一起选中。B大家一起播放,看谁的先转起来,同时播放歌曲《三月三》。C互相帮助,让大家有风车都转起来。D、学生演示,巩固自学的知识,教师点拨。

三、集体再一次欣赏,在音乐声中,风车转动,课堂气氛活跃。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把上一节课制作的风车找出来,并一起播放。

二、继续完成做一做第二部分。

A学生看书,自学P26下,学习动作补间的另一种形式——转动。

B问:观察两个风车的转动速度,让学生体会在属性面板中所设置的旋转次数与最终的风车转动速度之间的关系

小提示:“插入图层,制作一个新风车”:使新风车的第二个关键帧选取的位置和第一个风车保持一致,通过设置新风车的旋转次数(与第一个风车不同),可以认识旋转次数与旋转速度之间的关系:旋转次数越多,风车转速越快。

三、试一试:

可以让学生在操作前观察第1帧与第29、30帧的画面有何不同,理解删除最后一帧的原因。

四、小探究:

活动1为风车绘制手柄,体会层的作用;

“绘制风车手柄”:教师可安排学生去尝试将手柄绘制在“风车”图层,播放并查看效果,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运动对象应该绘制在不同的层。

活动2制作一个卷叶风车,这是对前面活动的一个拓展性练习,在教材中安排此步骤的意图是想让学生熟悉旋转效果并能制作不同的风车叶片。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五、自已解决:

1、2、如何使影片播放更加流畅 如何设置舞台背景色

让学生设计好自己需要的舞台背景色。

六、交流“用动作补间的旋转效果,还可以制作哪些动画”,可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调整风车转速的方法可以通过调整帧数或帧频来实现。六 孙悟空变变变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位图转矢量图,掌握图片格式转换操作要领;

2.学会制作Flash形状补间动画;

3.知道形状补间动画与动作补间动画的区别。

能力目标:掌握形状补间动画的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从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以及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课时安排:

1课时(可根据需要二课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制作形状补间动画

四、教学方法:

教师演示法:教师讲解、引导。任务驱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吗? 最喜欢里面的哪一个人物?

谁能给大家说一下孙悟空有什么本领? 那么大家想不想再看一次《西游记》?

好吧,今天老师就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自制的《西游记》片段(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播放Flash动画

出示课件:即本课孙悟空变成大公鸡、房子、猪八戒和桃子的变形动画,并伴有动画片《西游记》里的主题歌)

师:好了,大家欣赏完了,想不想自己做出这个小动画?(生:想)那好,今天就让老师和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大家一起再来做一次。

(二)制作动画

A布置学习任务,勇闯第一关

1、师:孙悟空大闹天空,玉帝派二朗神捉拿孙悟空,在众多的神仙捉拿下,他变成了一只公鸡。现在我们就帮他变一下吧,请大家自学P30的“我来做”这部分,要认真仔细的读要求,反复的推敲,然后按步骤完成?遇到困难时再仔细读读,答案就在里面。好了,开始闯关吧!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师提供图片资源库)

3、简单交流,恰当鼓励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主要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读要求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B布置任务,勇闯第二关:

1、同学们真棒。第一关居然没有难倒我们,可是二朗神君的第三只眼睛一下子就认出来了,他变成了一只鹰,孙悟空一见不好,迅速变成了房子,现在老师宣布:挑战第二关开始!

2、学生自主完成

(本关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进行演示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最终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3、学生演示,全班交流,恰当鼓励。

这一部分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在设计上仍旧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来完成,尽量避免教师的讲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魅力和导向作用,让学生充满自信完成任务。

此外概念部分并没有象往常一样在上课伊始就提出,而是通过学生在学习尝试中领悟,从而自然的明白其中的含义。C布置任务,勇闯第三关:

1、第二关居然没有难倒我们,可是二朗神君的第三只眼睛一下子又认出来了,他变成火要烧房子,孙悟空一见不好,迅速变成了猪八戒,当时猪八戒是天篷元帅,这下可好了,天兵们怎么也认不出。现在老师宣布:挑战第三关开始!

2、学生自主尝试完成“勇闯第三关”。(教师提示学生观看专题网站“勇闯第三关”中的“重点提示”;此外教师巡视指导,针对问题及时解答指导。)

3、教师讲解示范“勇闯第三关”。(因为本部分学习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学生自选的图片又为其制作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因此应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共性问题,安排教师进行示范性操作。)

4、学生完成“勇闯第三关”任务。(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在制作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因此安排了交流展示,既是对完成好的同学的鼓励,又能够充分调动没有及时完成动画制作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能力,互帮互助,最终完成任务。

(四)勇闯第四关:

1、第三关居然没有难倒我们,可是二朗神君的第三只眼睛一下子又认出来了,他一个劲喊:屁股红的是猴子,孙悟空一见不好,正好前面有一棵桃树,他迅速变成了桃子,当树上全是桃子,二朗神君看了半天,怎么也找不到他。现在老师宣布:挑战第四关开始,帮肋孙悟空渡过难关。

2、学生自主尝试完成“勇闯第四关”。(教师提示学生观看专题网站“勇闯第三关”中的“重点提示”;此外教师巡视指导,针对问题及时解答指导。)

3、教师讲解示范“勇闯第四关”。(因为本部分学习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学生自选的图片又为其制作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因此应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共性问题,安排教师进行示范性操作。)

4、学生完成“勇闯第四关”任务。(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三、展示交流,综合评价(针对学生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及教师巡视中看到的好的作品结合课程时间情况展示3-5人作品,并且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充分鼓励和奖励。)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培养竞争意识,为今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全课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都已经掌握了孙悟空变化的本领,你的孙悟空能变化多少次?(生:无数次)说的真好,我们手中的孙悟空能变化无数次,下节课让我们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你的孙悟空形象变化的千姿百态,多种多样!

反思:本课结束后,发现孩子们的想象是无可限量的,他们的答案也有独特之处,孩子们有自己看世界的眼光,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今后的课堂中,因更多的放手,给他们创造更广阔的自由空间。七 神奇的放大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使用Flash制作放大镜效果; 2.初步了解Flash中遮罩层的原理及作用。能力目标:掌握Flash中遮罩层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从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教学重点:Flash中遮罩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师:Flash中遮罩层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层,利用它可实际很多神奇的功能,现在我们一起欣赏动画片断《神奇的放大镜》

二、制作动画

1、在两个图层上,分别制作需要放大的图形元件和放大后的图形元件。

A学生看书P32“我来做”,自已试着来做。B找一个学生到前面检查自学效果。C教师精讲,指出不足。

这个动画中主要图层是“镜”、“大图”和“小图”。“小图”中的元件不被遮罩,在影片播放中都能显示(与遮罩层无关);“大图”中的元件是被遮罩的,需要透过“镜”元件才能看到。插入“放大镜”图层是为了使这个动画更加真实,增加趣味性和生活性。

2、制作放大效果

A学生看书P33上,自已试着来做。B找一个学生到前面检查自学效果。C教师精讲,指出不足。

3、制作放大镜边框与手柄

A学生看书P33下,自已试着来做。B找一个学生到前面检查自学效果。C教师精讲,指出不足。

提示:用箭头工具可同时选中位于不同图层的对象。

“制作放大镜效果”:教材提供了一个制作往返动作补间动画的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先创建第1帧与第50帧之间的动作补间,然后再创建第50帧到第100帧的动作补间。

三、“交流”:学生讨论遮罩层的作用?

这一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利用遮罩层可以实现的效果并不仅仅只是教材中介绍的放大镜一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在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安排学生讨论:我们这样操作得到的放大镜效果真实吗?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这种方法的缺点:在图像的边缘,特别是图像的放大比例比较大时,图像会发生比较大的偏移,有时显示出来的放大图像并不是放大镜下面区域的图像。

四、欣赏作品 课堂小结

八、革命圣地西柏坡图片展

教学目标: 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知识目标

1.学会使用文本工具和调色器面板; 2.加深对图片位置移动的补间动画;

3、加深对Flash中遮罩功能,制作霓虹灯效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观赏西柏坡图片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通过教学,增添学生的幽默和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会寻找生活中的神奇和乐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活动重、难点

突破学科本位,建立学科间彼此联系,实行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

四、活动准备: 一个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作品 激情引趣

出示革命圣地西柏坡图片展动画片断,师生一起欣赏。

师:这些图片是老师收集的,利用FLASH工具制作成动画,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也收集了大量的革命圣地西柏坡图片。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它制作成动画。

三、我来做 搜索整理图片:

搜索信息的关键词由学生自己确定。注意文字说明要和图片相关,语言要简洁精炼。图片大小可以在ACDSee中调整统一,也可以直接导入到Flash中,在图片属性中调整图片高度和宽度。

三、制作动画

1、打开书36页,找学生读“我来做”这部分,并为这段文字标序号。

2、教师找一名学生读第一步,师演示操作,师生合作完成。

3、生生合作,找两名学生一人读一人做,完成第二步。然后学生集体上机操作。

4、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完成第三步,然后找一到两名学生到前边演示,教师点拨:修改—组合。

5、保存文件,测试影片,观看效果。

四、欣赏作品。

1、集体放映欣赏;

2、优秀学生作品的欣赏。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五、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同学们的动画做得真好,下一节课我们为动画加上标题,制作文字的霓虹灯效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制作了革命圣地西柏坡图片部分的动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制作标题。

二、制作题目:

1、学生看书自学P36—37

2、教师找一名学生读第一步,师演示操作,师生合作完成。

3、生生合作,找两名学生一人读一人做,完成第二步。然后学生集体上机操作。

4、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完成第三步,然后找一到两名学生到前边演示,教师点拨: A“文本工具”是第一次使用,可先让学生尝试设置字号、颜色、字体等。然后将图片的文字说明输入到相应图片的下方,也可以直接复制文字。在Flash中调整好的一张图片可直接转化为图形元件,然后进入元件编辑状态添加文字说明。

B“我来做 设置题目的霓虹灯效果”:色条颜色并不要求统一,可随意设置。单击“渐变定义栏”可添加颜色指针,将颜色指针拖离“渐变定义栏”可去掉此指针,每个颜色指针的颜色可通过“当前颜色”选框调整。

C在设置“椭圆”的动作时,开始使“椭圆”元件的右端与字条右端对齐,在第60帧时,使“椭圆”元件的左端与字条的左端对齐,设置动作补间,这样题目文字就会一直呈现在屏幕上,并且变换着颜色。

D可让学生交流为什么色条要大于并覆盖文字图形,让学生对色条小于、等于或不覆盖文字图形这几种情况都尝试一下,然后通过作品效果的比较,体会遮罩层与被遮罩层之间的关系。

三、交流:

可以交流通过改变题目文字与色条的相对位置还可以实现哪些效果:

1.在第一帧时,将色条右端与标题文字的左端对齐,第60帧色条左端与文字左端对齐,设置补间动画,可以看到文字是逐个出现的。

2.如将“色条”图层设置为遮罩层可以实现文字逐个出现的效果,只是不能实现文字的霓虹灯效果。

四、欣赏动画,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九、海上日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1、学会设置Alpha值,制作不同的透明效果;

2、能够利用引导线制作动画。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画制作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会寻找生活中的神奇和乐趣,热爱美好的大自然。

三、活动重、难点

突破学科本位,建立学科间彼此联系,实行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

四、活动准备: 一个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与语文学科相整合,导入课题:

找学生朗读语文课本中的《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把动画的大概内容作了描述。

二、制作日出过程中天空和海面由暗变亮的动画

观看一段海上日出的视频,注意观察日出前后太阳、天空、海面的变化,以便根据观察到的变化效果,在制作动画时合理设置Alpha值和引导线。

1、学生看书自学P38“我来做”第一小节“绘制天空的海面”,并动手操作。

2、欣赏学生的制作作品

3、教师点拔:注意颜色的过渡。

4、学生看书自学P39“我来做”第二小节“天空和海面由暗变亮的动画”,并动手操作。Alpha为透明度:建议学生通过设置不同的Alpha值,实现波纹和天空的渐变效果,体会Alpha值与图形明暗的关系:Alpha值越大,图形越暗,Alpha值越小,图形越亮。

5、教师精讲:创建了三个图层:“天空”、“海面”和“波纹”,通过改变“天空”和“波纹”两个元件在不同关键帧处的Alpha值创建补间动画,体现日出过程中天空和海面颜色的变化。

三、制作太阳升起的动画

1、学生看书自学P39“我来做”第三小节“绘制初升的太阳,使用引导层绘制太阳逐渐升起的轨迹。”,并动手操作。

2、教师提示:

A制作太阳的弧线形运动轨迹就需要添加引导层,画一条引导线,太阳元件中心点与引导线端点要重合,目的是使太阳沿着引导线运动。

B画引导线并不仅限于“铅笔工具”,可让学生去尝试用“画笔工具”等画出引导线。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四、交流:说说制作太阳升起动画其他方法。

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来交流一下使用引导线的心得,总结制作海上日出动画的各种方法。

五、欣赏作品,课堂小结。十 下雪了

教学目标:

综合使用引导线和影片剪辑元件制作出有关下雪情境的简单动画片。教学重点:巩固引导线的使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

学生欣赏动画片《雪孩子》的片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兴趣。

二、动画制作:

1、制作背景:

A、学生自学课本P42“我来做”第一节“背景” B、学生动手操作

要求绘制或者导入一幅背景图,这是学生发挥发散思维的一部分,可调动学生的想像力绘制不同的下雪背景图,可以山峰为背景,也可以小房子、树木、河流等等,由学生去自由发挥。

C、教师巡视

2、制作一片飘落的雪花:

A、学生自学课本P43“我来做”第二节“制作一片飘落的雪花” B、学生动手操作

要求:雪花的形状形态各异,不统一,关于雪花的颜色也可由学生任意发挥,鼓励创作,鼓励创新,建议让学生陈述自己想法。一个引导层上最好只画一条引导线,雪花的运动路线可有很大曲折度,但引导线最好不要交叉,上一节课太阳的运动是单一的曲线运动,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雪花与太阳运动的不同。

C、教师巡视

三、制作漫天飞舞的雪花:

A、讨论:交流如何制作出更多雪花飘落的动画:

可以添加更多的层,分别制作;可以逐帧画出更多雪花飘飘洒洒降落的过程等等。教材中是双击“雪花”元件,进入元件编辑状态,绘制更多的雪花。为确定每个雪花所在的位置,需要多次试验,以达到更好的动画效果。

B、学生自学课本P43“我来做”第三节“制作漫天飞舞的雪花” C、学生动手操作 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D、教师巡视

四、制作眨动眼睛的雪人

A、学生自学课本P43“我来做”第四节“制作眨动眼睛的雪人” B、学生动手操作

涉及到了影片剪辑元件的制作(这里用逐帧动画做影片剪辑元件)以及使用。C、教师巡视

点拔:要注意雪人的眼睛与雪人脸部协调搭配。

五、播放影片。影片剪辑元件虽然只有四帧,但却可以贯穿整个影片的播放过程,并不受主影片时间轴的限制,这个时候可以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影片剪辑元件的特点。

六、全体同时播放,学生可下位欣赏。

七、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十一 春节贺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练使用动作补间、形状补间制作动画; 2.学会使用渐隐渐显效果制作动画; 3.学会给动画添加背景音乐; 能力目标:

利用FLASH制作完整的短片的过程; 情感目标“

懂得珍惜亲情、友情。教学难点:移动中心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作品,激情导入

师:新年好,新年好,新的一年又来到了,辞旧迎新的时候,动手制作一张FLASH动画,为亲朋好友送上自己最真诚的祝福,(边播放春节贺卡动画)

二、制作贺卡:

1、制作四个灯笼:

A.找一名学生读“我来做“第一段。B、学生动手操作,按书上内容试做。C、教师巡视,检查自学效果,进入点拔。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2、制作灯笼摆动的动画:

A.同桌两个人为一组,一人读,一人操作

小提示:这一部分应注意移动中心点(有的版本称为“注册点”)到灯笼顶端,此时才能保证灯笼摆动时是以顶端为基点的,和实际生活中的一样。设置好各帧“灯笼”元件的旋转角度后,如果想让灯笼摆动起来,需要设置动作补间。

B、教师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演示,检查自学效果 C.教师点拔。

3、制作灯笼变形为文字的动画

A.学生观看课件(教师可把这里的操作录制成片断,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小提示:灯笼变形为文字的效果时,设置字体为华文彩云是因为有些字体(如楷体)在分离后会变得模糊不清。“试一试”中制作空心文字图形可以让学生在新建的Flash文档中操作,或者在课后尝试。应使学生明确:要想实现文字的动态效果如变大、变小或变形,就需要先把普通的文字通过分离转化为图形,然后再处理。

B.学生动手操作。C.找学生到前面演示。

4、测试影片,观察效果

5、欣赏学生作品。

三、课堂小结。第二课时

一、观看对比影片,导入新课

1、复习,观看学生上节课的作业

2、欣赏教师作品(带音乐的)

3、师问:观看这两个影片后,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二、完成上一节的内容:

师:上一节课我们有的同学可能没有做完,现在给一点时间,把上一节课的内容完成一下。(上节课内容较多,可能有部分学生没有完成,时间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确定)

三、制作空心文字并设计其渐隐渐显效果

小提示:渐隐渐显效果是通过调整Alpha值来实现的,其原理为:Alpha是Flash动画场景中图形符号的一个主要属性,改变其值(0—100之间)便可改变对象符号的透明度。如果给各关键帧上的对象设定不同的Alpha值,则该对象就呈现出动态变化的透明效果。

A.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突出重点。B.学生动手操作。C.教师巡视检查。

四、添加背景图片和音乐,并书写对亲友的祝福词 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1、学生网上搜索音乐:

使用恰当的背景音乐和图片能烘托出Flash作品的整体效果,如歌曲《新年好》、鞭炮声或自己录下来的祝福语等。教师不必约束学生使用何种背景音乐,只要学生认为能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自己喜欢就行。

2、书写对亲友的祝福词

五、交流:

制作过程中还可以增加什么样的效果,使贺卡更加漂亮。

六、欣赏作品,提高创作激情。十二 水中倒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灵活使用遮罩实现水波动画的效果; 学会调整舞台大小的方法; 能力目标:

合理安排各元件在舞台中的位置,使动画优美流畅,培养学生创作美的能力。情感目标: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合理安排各元件在舞台中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导入课题:

师:远处青山层林尽染,近处绿水微波荡漾,远山近影,相映成趣。(边放音乐高山流水),下面我们一起动手制作动画《水中倒影》

二、制作动画,新授新知。1.网上搜索一张美丽的图片。

图片可以选择群山,也可以学生喜欢的小动物、花草,或者是自己的绘画作品。2.播放一段水中倒影视频或图片,观察其特点。水中的倒影有什么特点?

2、制作倒影画面: A.导入图片:

图片导入到舞台中,有很多需要进行大小调整才能与舞台相符。但是有些小图片在放大之后可能会变形或者不清晰,这时可引导学生去调节舞台大小:在舞台工作区右击选择“文档属性”,可通过调节“尺寸”所对应的“高”和“宽”的数值来改变舞台的大小;也可以将图片移到舞台的左上角,在“文档属性”对话框中“匹配”所对应的三个选项中选择“内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容”(也可由学生尝试比较三个选项对舞台大小的影响,自主选择调整方法),此时舞台大小就是图片的大小,可提出问题“舞台这么大够用吗?倒影图片放在哪呢?还需要怎么调节呢?”,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将“高”的设置值放大2倍。

舞台大小的调整也可在将 “群山1”和“群山2”及“倒影”层中的元件的位置调整好之后再进行。

B.制作倒影图片

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将“群山2”中元件缩小高度,Alpha值设为90%的原因(因为水波流动,水中倒影看起来就会比实物的实际高度低一些,改变Alpha值是增强水波的明亮感),使学生了解一些水中倒影形成的原理,倒影与实际事物的区别。

“倒影”层中的元件下移5个像素的操作方法,可以通过方向健,下移5次即可;也可以使用工具栏中的“选择工具”,将元件选中,下移5个像素(根据图形属性面板中的Y值可确定移动位置)。

3、设置水中倒影的水波效果: A.教师演示:

提示:第1帧处,“水波”元件的底端不能高于“倒影”图层中元件的底端,第40帧处,“水波”元件的顶端不能低于“倒影”图层中元件的顶端。因为“倒影”中元件是被遮罩物,要求“水波”元件由使至终的运动都必须达到将倒影完全遮住,但不一定要求两个元件对齐。

B、学生动手操作:

三、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四、交流:如何利用遮罩制作更加真实的水波效果

制作结束之后,可组织学生谈一谈水纹波动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栅格的宽度、帧频等),栅格的颜色是否影响波纹效果(不影响),第二个关键帧位置的改变将如何改变水波效果(第二个关键帧帧数越大,水波波动越缓慢)。

五、共同欣赏优秀作品。

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动画知识? 十三 美丽的海洋世界

此课没有新的知识目标,根据课本的量很大,可删去,对于新知识点:会创建影片剪辑元件,可在后面制作中增加上。

十四 小小船儿水上漂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综合使用动作补间动画创建情境动画; 能力目标:会一些解决动画间断问题的办法;

锻炼学生的整体规划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教学重点: 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乐,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吗?知道是谁唱的吗?

播放熟悉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优美的歌声赫然回荡在教室里,同时也明确了此次活动的任务。文字信息转换成图像信息,突出体现了信息的转换。体会用文字和图像表达信息的特点。

二、制作动画:

1.制作动画背景,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

学生按书上的画“背景”,但是“背景”图层 中的景色可以由学生自主发挥,不一定只画白塔、绿树和红墙,可以画上花花草草、小动物、大山等,或者是导入一张图片做为背景。如果学生想画另一种意境的岸边,应给以鼓励、支持。

2.制作流动的河水:让学生熟练使用调色器,练习动作补间动画的设置,学习解决画面停顿的办法。

A.教师演示,指出要点: ①绘制“水面”图形元件:

画好闭合图形后,提示借助“混色器”面板去调节水面的颜色,然后填充。颜色填充好之后,通常是左右颜色区别,并不是作品所需要的上下颜色的区别,这时,可选择“颜料桶”工具,由学生尝试在图形上拖动鼠标,观察图形颜色的变化。掌握方法,就可以按要求为图形填充颜色了。学生在连接图形时,会遇到颜色不一致或者水波重合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办法(例如使用“取色器”来调节颜色,用“箭头工具”调节水波等)。

②绘制“水面2”图层中的深色水面

思考:是不是可以复制“水面”元件,将此元件的颜色变深就可以了呢?

学生讨论结果:这样做是不行的,那就使得两个图层中都使用同一个元件,它们的状态,包括颜色在内,永远是一致的,即使是位于不同的图层。

③设置“水面”元件的动作

提示:按住“shift”键再拖动元件可以更好的控制元件的拖动方向,使元件在向左移动的过程中保持竖直方向的稳定。

④每设置完一个动作,就进行影片测试,及时纠正不合理的地方。如果测试影片时发现,水流没有完全遮住背景图的下方,可以加大“水面”元件的宽度,重新测试、调整,直至满意。

B.学生练习操作,教师巡视 3.制作小船上下浮动的动画效果 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A.同桌同学合作完成,一人读,一人做; B.教师点拔:

小船的位置,浮动的高低都需要依照整体的结构去设计。“小船”元件关键帧的位置不要求统一,只要最终实现的动画效果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即可。

三、交流:

讨论动画出现闪烁或间断的原因以及解习的方法:

可结合前面“转动的小风车”一课一起进行讨论。出现重复帧时,将重复帧删除。像在“转动的小风车”中,在最后一关键帧的前一帧插入关键帧,将最后一关键帧删除,这样可缓解动画闪烁的情况。同样,在本课中将“水面”的首尾相接也是为了缓解画面停顿现象。弄清其原理,为什么有重复帧会闪烁、停顿。

四、欣赏作品,提高创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十五 小蚂蚁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练习创建影片剪辑;(因略去十三课,这里可做为一个重点)综合使用影片剪辑和引导线,制作出流畅的动画。能力目标:

使用FLASH创作完整的动画 情感目标:

与科学学科相整合,培养学生爱惜小动物。教学重点:

综合使用影片剪辑和引导线,制作出流畅的动画。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合科学课,问题导入:

师:有土地的地方就有蚂蚁,它们是一种群居的社会性昆虫。你们知识昆虫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供各样的蚂蚁图片、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蚂蚁的结构特点:头、胸、腹的相对大小、位置以及形状,三对足的区别和运动特点。

二、新课:

1、绘制草地,作为动画的背景:

此部分与美术学科整合,属于美术方面的练习,可锻炼学生的美感和使用Flash软件画图的能力。(这部分操作时间较长)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小提示:在绘制草地时,颜色的选取和搭配会影响到作品的最终美感,建议选取明亮的颜色绘画。也可导入一张图片作为蚂蚁活动的场所。

2、制作爬行的小蚂蚁

学生看书,进入制作,可小组间讨论,合作完成。小提示:

1、可步按照书提供了蚂蚁的例子,但并不要求统一,在蚂蚁颜色、结构上都可做恰当的变换。

2、学生交流讨论: 如何体现蚂蚁的爬动?

A.教材中是用蚂蚁的足的变化来体现,为了使动画更加生动,可以使蚂蚁的眼睛、触角等都有些许变化。

B.可在设置蚂蚁动作之前,组织谈论将蚂蚁腿的中心点移动到与身体的连接处的原因,或者在学生做完这一步骤之后进行交流。(蚂蚁腿的转动是以中心点为中心的,将其中心点移动到腿与身体的结合处,使动画真实)

3、通过“控制——播放”,检测蚂蚁的爬行动作,针对不理想的地方做调整。

4、这部分内容要给学生大量的上机时间,会创建影片剪辑元件,这里对《美丽的海洋世界》这一课进行补充

三、小组内交流,互相欣赏作品

四、课堂小结。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先欣赏一下上节课同学的作品,请大家评议一下,哪里值得我们学习,哪里还存在问题?

学生讨论;

继续修改上节课作品。(可能上一节课没有完成,因为绘制作的内容较多,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二、制作蚂蚁爬行动画:

1、学生讨论:如何使画面更美丽?(各元件的伴置)

2、学生看书自学,动手操作

小提示,我们为了避免蚂蚁在沿引导线运动的时候,运动过于呆板,可在蚂蚁转弯的时候插入关键帧,调整蚂蚁的位置。更多蚂蚁沿不同引导线运动的动画设置,如同在“美丽的海洋世界”中设置多条小鱼的运动。

三、欣赏作品

四、交流:如何制作其它小动物爬行动画? 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五、课堂小结: 十六 月球围绕地球转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月球和地球之间的位置关系及转动情况; 使用遮罩实现地球自转; 体会引导线不闭合的原因。能力目标:

与自然学科相整合,培养学生信息加工与处理的能力。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光趣,具有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

知道月球和地球之间的位置关系及转动情况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与科学学科整合,激情引趣

师:地球在不停自转的同时,月亮还会绕地球转。下面我们就一起看一看这样转的影片。播放一段地球自转、月球围绕地球转的视频或动画。

师:大家观察一下:月球和地球体积大小的比例是怎么样的?月球围绕地球转的方向? 学生讨论,为何观察到的月球围绕地球转的方向不同,有自西向东的也有自东向西的,是不是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呢?激发学生了解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使用遮罩效果制作地球自转的动画:

1、师生一起探究,制作动画:

把书上“我来做1”按自然段分成九步,学生按步进入操作,完成作品,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遮罩层和被遮罩层之间的关系。

小提示:

A导入一张世界地形图,调整图片大小。(保持原图的高宽比例,可借助“Shift”键)B.对图片部分操作,需要将图片分离。在选中“套索工具”后,去掉图片的其他杂点,(可借助“选项”中的魔术棒、“橡皮擦工具”)

2、小组内合作,请自己的小老师,小助手,一起合作完成。

3、这一部分较多,可给大量的上机时间,教师巡视检查。

三、测试影片,欣赏作品

四、小结。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第二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完成了使用遮罩效果制作地球自转的动画制作,这节课我们继续制作。

二、完成“我来做2”,进行制作:

1、制作背景颜色P62页。

2、小提醒:调整好地球与月球的高度比例。

3、制作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动画: 师生一起探究,制作动画: 小提示:

A.如果引导线是闭合的,元件将会走自出发点到终点的最短路线,所以,需要擦除一段。

B.为了体现地球的立体感,添加一个图层,画一个和遮罩层上的椭圆相同的图形,填充颜色以浅色为宜,中间半透明。还可以为夜空点缀一些亮闪闪的星星。

三、欣赏作品,共同提高

四、交流:怎样制作太阳系九大行星运行的动画?

五、课堂小结:

十七 鸭子水中游 活动目标:

熟练使用影片剪辑元件和引导线完成动画。(这部分略,因为课程量大,没法完成,再说绘画的内容费时间太多,对于Fash知识属于重复)十八 电子相册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会为影片添加动作按钮,实现对影片播放的控制;

2、初步知道Flash脚本语言的使用。能力目标:

学习遮罩、插入音频等技术,完成一个可控制播放的相片展示动画; 情感目标:

热爱家庭,关爱家人的良好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初步知道Flash脚本语言的使用。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一、联系实际,进行导入

拿出家人的照片,介绍自己的家人。

师:家人是那么爱我们,关心我们,美好的家给我们带来温暖与快乐,今天我们一起制作电子相册。但是由于条件有限,不能把这些照片都扫描到电脑里,就从网上下载一些自己喜欢的图片,学习制作相册的方法。

二、制作相册

1、制作逐帧动画,实现照片依次呈现的效果: A.学生自学“我来做1”; B.教师巡视点拔; C.测试影片。小提示:

1、相册的名称由学生确定,可以是:家庭电子相册、我喜欢的照片、我的家或者照片展等等。

2、名称的霓虹灯效果是用遮罩实现的,对文字的状态不做要求,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着的。

三、试一试:

测试影片,会发现播放速度很快,看不清楚每张图片的内容。师:为了能看清楚每张图片,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讨论,教师要鼓励积极发言的同学,并建议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实施,看看动画效果。结论:帧频与动画播放速度之间的关系:帧频大,播放速度就大。

四、设置帧动作,控制影片的播放或停止: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2、学生操作。教师点拔

3、测试影片。

五、课堂小结。第二课时

一、欣赏作品,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作业,进一步修改作品。

二、制作相册:

1、插入按钮并设置影片继续播放动作 A、学生看书,教师演示

提示:播放按钮放到了一个新的图层中,它可以实现对整个影片的控制,可以释放任何一帧上的对象,使此对象进入播放状态。因为每一帧都需要暂停一会,方便观看图片,所以每一帧都需要设置“stop”命令。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B、学生上机操作:

2、修饰相册,配上喜欢的音乐。

三、交流:

能不能插入两个或更多按钮,实现不同的控制效果。十九 昼夜交替

(本册书的内容较多,根据需要可去掉这部分内容)二十 铅笔和橡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多个复杂连续动作的设置;

根据需要变化对象的状态,即熟练掌握元件与图形之间的转化; 能根据故事情节安排不同对象的动作; 合理安排声音与语言内容的呈现时间。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目标:调动学生制作的积极性,并使学生更进一步意识到爱护公物,遵守公共道德。培养学生不乱写乱画,爱护公物。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教师范例:

动画小故事:这是一个发生在桌子上的故事,调皮的铅笔在桌子上写了几个字“铅笔到此一游”橡皮过来把这几个字擦掉了。铅笔很不高兴地说:“你我为什么要擦掉我的字?”橡皮告诉铅笔:“不要乱写乱画,我们要爱护公物!”

二、制作动画:

1、分别录制铅笔与橡皮说的话,保存声音文件。

A.学生分角色将铅笔和橡皮的这段故事演一演,体会铅笔和橡皮的性格,渗透爱护公物的教育。

B.将铅笔和橡皮的语音保存为两个声音文件,可找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统一录制声音文件做为共享文件。

2、设置背景色

3、制作铅笔写字的动画 A.学生观看教师演示;

逐帧画出运动的铅笔、逐渐出现的字,也可实现铅笔写字的动画效果。B.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三、“提个醒”:

教师提示:为了使动画效果更好,建议将铅笔设计为上下跳动的影片剪辑元件,这一变化由学生去尝试、体会。

铅笔在写完字后,就不需要再上下跳动了,那如何使铅笔停止运动呢?提出这样的问题,由学生思考解决。“试一试”中提供了一个方法,可参考使用。

四、测试影片,总结。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播放上一节课学生作品,进入评议,并给适当的时间进行修改。

二、制作橡皮擦除字迹的动画 A.学生观看教师演示;

这部分动画和铅笔写字的动画设置是类似的,提倡学生在这两部分使用不同的制作方法,体会两种方法的特点。

B.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三、创建铅笔、橡皮说话的动画效果

1、对话内容的呈现形式,可以是简单的文字,也可以设置文字的霓虹灯效果或者逐字出现效果,在此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力。

2、声音和内容要同步。

四、交流:

如何实现声音与字幕同步的动画效果? 二十一 珍惜每一滴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按场景划分影片;

2、掌握场景的基本操作:复制、粘贴、删除、重命名等。能力目标: 多场景的编辑。情感目标:

懂得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宣传节约用水; 教学重点:多场景的编辑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师: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下面我们动手制作一个Flash宣传片,呼吁每个人都要珍惜一滴水.二、制作片头:

A、看书自学P76页第一自然段,制作片头: 要求:

1、宣传词自拟,如:珍惜每一滴水

2、题目效果自定,可设置成霓虹灯效果。B、学生按要求,动手制作(给一定的上机时间)C、播放片头,共同提高。

三、制作水滴落的效果 A、看书自学P76页第二自然段 要求:

1、如何插入场景?

2、制作自已喜欢的水滴落的文字效果 B、学生按要求,动手制作(给一定的上机时间)C、播放,共同提高。

四、欣赏作品

五、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我们今天继续制作《珍惜每一滴水》动画。

二、制作场景三

A、看书自学P76页第三自然段

要求:

1、根据“杜绝水的污染,还小鱼洁净的家园!”进行创编动画。

2、配上合适的文字说明。

B、学生按要求,动手制作(给一定的上机时间)C、播放,共同提高。

三、制作场景四。

A、看书自学P76页第三自然段

要求:

1、根据“珍惜每一滴水,给小草一线生机!”进行创编动画。

2、配上合适的文字说明。

B、学生按要求,动手制作(给一定的上机时间)C、播放,共同提高。

四、制作场景五 制作流动字幕。

五、加动作按钮。原创教案

信息技术 第三册

和安里小学——李丹

六:提个醒。(学生自己试一下,讨论)

七、交流:影片按场景划分为什么好处? 第三课时

集体欣赏作品,评出一、二、三等奖,进行表扬,Fash动画学习结束。

第五篇:五年级全册心理健康教案

愉快地接纳自我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接纳别人,养成合群的性格特征。

2、帮助学生理解悦纳别人,养成逐步学会发现、肯定和欣赏他人的各种优点。主题分析:

良好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平等,你要想别人接受你,那么你自己首先要能够愉快地接纳别人,如果只是悦纳自己,不能接受别人,就会形成孤芳自赏、自以为是的作风,陷入自我的怪圈,久而久之则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人际关系的交往有个一互酬性的特点,即你尊重、接纳别人,别人也会尊重、接纳你。所以,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别人,接纳别人,使他们形成合群的性格特征,这样有助于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同伴团结具有凝聚力。同时,教师应教会学生怀着包容的胸怀,善于发现、肯定和欣赏他人的各类优点,真诚地接纳他人,正确地看待别人不同于自己的各类特点,使人与人之间的亲合关系顺利发展。悦纳别人是人际交往的必要准则之一,是有意识地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步骤之一。

一、活动设计

(一)热身活动:大家一起边唱《拍手》歌,边律动。

(二)播放录象(或者角色扮演)

张雷是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而且纪律散漫,上课也不听讲,老师提问他也总是回答不出来。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叫他起来读课文,可他老是磕磕巴巴,还读错字。老师叫他重读了好几遍也没读准。这时,李玲急得站起来举手,还一边大声地朗读。王辉则冲着他拍手起哄,嘲笑他真笨„„

(三)想说就说

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接纳别人或不接纳别人会有什么结果?自己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2、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类似的事。

(四)情境体验

教师:在你的同学里,有各种各样性格的人,在他们身上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你都能接纳吗?下面的几个人,你喜欢谁?

1、情景表演:

A、小红文文静静,性格内向,就是有点娇气,动不动就哭„„ B、小军办事痛快,注意多,讲义气,极富同情心,只是学习成绩差一些„„

C、高江爱好体育,身体棒,组织能力也强,但是看不顺眼的同学他就开心取笑„„

D、李苗学习努力,成绩不错,但很自私,哪个同学想从她那里借点东西就太难了„..(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情景进行续演。)

2、学生分组讨论:你喜欢这些人吗?如果都不喜欢的话,那你喜欢什么样的人呢?

(五)总结:

同学们都知道世界上“人无完人”,也就是说,谁都有优点,谁都有不足,如果我们只接纳有优点的人,那我们还会有朋友吗?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应该是接纳还是排斥?

想想看,你选择朋友的标准是什么?对不对?为什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六)实践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在学习和纪律2方面建立互助伙伴的关系,并制定一份互助协议,要求双方互相帮助,共同努力改掉缺点。学生按照协议去做,一个月后见效。

让情绪之舟平稳远航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书写快乐、诉说快乐、分享快乐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接纳和把握自己的情绪,增强对快乐情绪的体验。

2.进一步学会更多的寻找快乐的方法,学会更好地调节自己。

3.培养乐观的情绪和生活态度,学会在生活中找“乐”,让自己变得更快乐。

二、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排除烦恼的方法, 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快乐,做个快乐的人。

三、活动难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寻找快乐的方法,更好地调节

自己的心态。

四、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写烦恼事的小纸片

3、故事录音

五、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理念:通过游戏让学生感觉快乐,以快乐的心态来对待本节课的课题——快乐伴我成长,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1、课件播放歌曲《幸福拍手歌》,学生全体起立,跟着歌词大意拍手、拍肩、跺脚。(时间3分钟)

今天老师将与我们同学一起上一堂心理健康课——《做快乐的自己》。(出示课件)

二、创设情境,形成共识

(一)快乐一瞬间

(设计理念:通过交流各自快乐的事,让学生体会到快乐无处不在。)

1、同学们,人生也有很多快乐的时候,我们大家一起来写写自己快乐的事情吧。让快乐伴我们同行!(放轻音乐)(时间3分钟)

(2)小组交流(3)汇报交流

2、师: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让一个人的快乐变成每个人的快乐?

生:预设假设:(1)我考试考了第一名,老师表扬了我

(2)周末爸妈带我出去旅游

3、师小结:原来我们同学有这么多的快乐,快乐无处不在。以愉悦的心情看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二)快乐不快乐。

(设计理念:通过讲解一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快乐不快乐的情绪,让学生了解快乐魔棒的神奇力量。)

可是,有一位老爷爷却整天为一件事烦恼,我们一起来

听听他的经历吧。(录音播放《卖伞和晒盐》故事)

老爷爷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卖伞的,小儿子是晒盐的,这天一开晴天,他就担心啊,大儿子的伞怎么卖得出去啊,这天一下雨,他又着急了,小儿子盐生意糟糕了。所以,他每天都愁眉苦脸,身体也越来越差,这时候他碰上一个智者,只对他说了一句话,从此,他就天天很开心!

同学们,你们猜猜智者给老爷爷出了什么主意消除烦恼吗?

生预设假设:天晴,小儿子晒盐方便,下雨,大儿子伞生意好,所以她应该天天开心。

师:同学们,原来对于老爷爷来说快乐的秘笈:换位思考,就会得到意外的快乐。

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就碰到一些像老爷爷一样的事情,瞧,这里有一位同学,遇到了一些事情,我们去看看怎么回事?

小组合作讨论,心理体验(课件出示)

媛媛买了一件新衣服,自己挺满意。可是,邻居杨杨说:“太难看了!”

媛媛这样想:()。她觉得特别伤心。媛媛这样想:()。她觉得还可以。媛媛这样想:()。她觉得很快乐了。是啊,世界上有不少事是好是坏,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的想法

师小结:因此快乐其实很简单,就是让我们变得乐观,让我们用快乐魔棒打开快乐之门。快乐与否就看我们自己怎样想,你往积极的方面想,你就快乐,你总是有许多消极的想法,你当然不快乐了。

(三)烦恼滚一边

(设计理念:让学生具有积极的快乐心理,体会不快乐的负面影响,将烦恼拒之门外)

1、同学们,生活不会总是阳光明媚,也会有不快乐的时候,会遇到坎坷,会经历风雨。请大家拿出小纸片,写出心里一些令你烦恼的事,互相讨论一下怎么对付“烦恼”这

个坏家伙。(时间3分钟)

2、小组交流讨论。

话题:不快乐给你的学习、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生预设假设:紧张、担心、愤怒、烦躁等等不愉快的心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学习。

3、不快乐会影响我们的学习生活。因此我们要寻找不快乐的药方,对症下药,尽量使自己在生活中保持健康快乐!比如下列这些小窍门都可以让我们将烦恼拒之门外!

(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展示)读有趣的书;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经常与家人、同学、朋友在一起,谈心、玩耍;照镜子,与镜中的人说说话;到没有人的地方大声喊叫;在劳动创造中体会快乐„„

4、现在让我们拿出自己近来遇到的不愉快的事情,或者还未解决的烦恼,在音乐的伴奏下,静静地打开自己心灵的大门,结合今天学到的方法,试着解决它,然后放在烦恼箱中,永久地封存,让我们在快乐中生活。

(四)快乐接着来

同学们,我这有一棵快乐树,每个快乐果都可以带给我们大家不同的快乐。同学们,摘下这些快乐果吧!(课件点击快乐果,一个果实一个快乐)

1、快乐是送给自己的最好礼物。

2、善于把快乐带给别人的人,自己更快乐。

3、一份快乐,两人分享,就是两份快乐。

4、如果快乐不能与人分享,这不算是真正的快乐了。

5、快乐是一种心境,跟财富、年龄与环境无关。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寻找快乐吧!面对复杂的生活,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办法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永远快乐的同时,也把快乐带给身边每一个人。烦恼是个纸老虎,乐观面对快乐多。

记住我们的快乐宣言:和烦恼说BYEBYE,快乐伴我们成长!

学会关爱与赞美

一、活动思路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受人赞美,被人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的价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高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现已步入青春前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性逐渐发展,对人际交往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他们渴求同他人交往,渴求得到他人的理解、赏识和真诚的赞美。但由于他们为他人着想少,有些价值得不到澄清,难以发现别人的优点,不知如何真诚地赞美他人,造成人际交往不利。所以通过心理健康活动课,帮助学生体会到赞美他人的重要性,掌握赞美他人的方法,分享被他人赞美的快乐,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懂得赞美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善于表达、敢于表达,学会赞美他人。

2、能力目标:发现他人的长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学会用具体恰当的语言,真诚地赞美他人。

3、情感目标:体会到赞美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增强自信心,并积极主动地在生活中赞美他人。

三、活动重点

赞美时做到:态度真诚、内容具体、语言恰当。同学们

说的很好,我们在赞美他人时,应注意态度真诚内容具体语言恰当。(出示板书)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赞美他人?(人品、性格、特长、成绩、言谈举止等各方面入手)

(四)体验赞美那就让我们行动起来——赞美身边的同桌。

当你要表达对同桌的赞美时,你是怎样想的?有人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怎样才能发现美呢?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当你听到同桌对你的赞美时有什么感受?从这么多同学的嘴里,我今天又发现了班上许多同学的优点。真的,我今天特别真切地感受到:我们这个班的同学真的好棒!我知道,现在大家还有很多话要说,这样吧,接下来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赞美卡,在赞美卡上写下你对一个人的赞美。(播放音乐)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大家对他人的赞美,并请大家把赞美卡贴到赞美树上去。

(五)活动总结

孩子们让我们用我们的慧眼及时发现,用我们的心灵深深体会,学会赞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生命中的赞美树生长得更加枝繁叶茂、繁花似景、芬芳四溢,使快乐永远萦绕在我们左右!

怎样与人融洽相处

【教学理念】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后天的学习和锻炼发展起来的.善于与人交往,就能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增进与他人的友谊,这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而不善于与人交往,不仅难以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还会影响到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对本次活动课的宗旨,意义的阐述本次活动的宗旨是使学生在宽松,和谐,融洽的活动中认识到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了解不良人际关系产生的原因,全面正确地掌握与人融洽相处的技巧,帮助学生学会恰当的交往技巧,掌握与他人很好相处的原则,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活动目标】教师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良好人际交往的重要性.2,了解学生人际关系现状.3,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人际交往的技巧.学生目标: 1,认识到处理好与他人关系的重要性

2,认识到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的不足之处及产生的原因.3,体会并练习改善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交流讨论】一

1,播放视频,内容反映的是小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易出现的问题..出示视频资料:视频(1):小红错怪了小明,来向小明道歉,小明却不依不饶.视频(2):兰兰把齐齐珍爱的玩具弄

坏了,来向齐齐道歉,齐齐大哭不止.视频(3):皮皮正在学习,东东拉他去玩,他不同意,东东就动手拉他的书,结果把书扯坏了.2,教师引导:你与同学也有过类似的交往吧 请你谈谈看法,对剧中人物进行评价.3,选3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使学生说出心里话.4,总结:礼貌热情,主动真诚,平等尊重,宽容理解,友爱互动是与人融洽相处的法宝.下面,我们就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教师引导:通过大家表演,我发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好的游戏具有开启人的智慧,通达人的思维,启迪人的感悟,反省人的行为的力量.我们喜欢做游戏,是因为当我们做游戏时,更接近真实的自我.在这个游戏中,每个人都希望我们传递的信息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可结果却(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而定).这是为什么呢你从中能感悟到什么,能否将你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3,选3位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给予鼓励.4,教师总结:想要达到某种目的,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但沟通并不容易,因为百分百地理解他人不容易,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需要别人来理解,理解是沟通的前提,语言又是沟通的重要方式,刚才的游戏不允许用语言交流,是不是说,只要

用语言就能沟通得好呢下面我们来看两段视频,看看是否似曾相识

【交流讨论】 二

1,播放视频,内容反映的是小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易出现的问题..出示视频资料:视频(1):小红错怪了小明,来向小明道歉,小明却不依不饶.视频(2):兰兰把齐齐珍爱的玩具弄坏了,来向齐齐道歉,齐齐大哭不止.视频(3):皮皮正在学习,东东拉他去玩,他不同意,东东就动手拉他的书,结果把书扯坏了.2,教师引导:你与同学也有过类似的交往吧 请你谈谈看法,对剧中人物进行评价.3,选3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使学生说出心里话.4,总结:礼貌热情,主动真诚,平等尊重,宽容理解,友爱互动是与人融洽相处的法宝.下面,我们就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自查自身问题】真情感悟通

1,要求每个同学至少写一个自己的故事,内容就是在人际交往上,必须是真实的.2,要求自愿想说的同学读自己的故事,其他同学评价.3,也可以借此机会向你想道歉的同学说几句话,化解矛盾.(五分钟后展示风采)4,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如果与同学间有了矛盾,我们要

积极解决,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学着换位思考.通盘考虑整件事情,想一个既不伤害别人也不委屈自己的对策.你还有哪些好方法 5,学生自由发言.6,小结:好方法总结:启示一,控制情绪;启示二,换位思考;启示三,尊重同学;启示四,认真倾听;7,教师总结:其实生活中,冲突是难免的.我们与同学之间也不例外.面对冲突,态度不同,结果就不同.只要在我们和别人发生矛盾时,能手握这些武器,我想你的的沟通将毫无障碍,我们人际交往能力将会得以提高.兴趣——打游戏的利与弊

一、教学思想

在当今社会中,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交通工具,也成为了我们娱乐学习的一种方式。然而,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交友的出现也让我们出了一把冷汗,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网络是把双刃剑。如果合理利用,它将带给我们便捷,如果沉迷网络,它便成为了一种凶险的武器。在大多数家庭中都拥有电脑的今天,许多学生把电脑当成了游戏机,不能正确地去享受网络带给我们的益处。本节课主要通过展示即时通讯工具QQ的

优点与揭露典型的与缺点,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去了解网络,使用网络。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基于中山市教育局教研室编《信息技术》七年级第四章《网上信息的交流》第四节《电子游戏的利与弊——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即时交流》编写。

课本中以QQ软件为例,从介绍该软件的安装、基本功能使用,以及查找其他网络通讯工具为探究活动,突然转到要求学生开展关于“电子游戏的利与弊”小组讨论活动,我认为这样的教学安排并不合理。因此我设计了讨论与展示环节,拓展QQ软件的介绍,以它的聊天功能、游戏功能等为主,设为网络电子游戏的映射,透过“QQ”憨态可掬的样子看它真实的面目——吸引人们花更多的钱和时间去使用这些功能。通过让学生设计简单的“健康上网”宣传单张(以口号为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就QQ软件各种功能,开展“网络电子游戏的利与弊”讨论活动。

教学难点: 设计一个带有响亮口号的提倡“健康上网”的宣传单张。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熟练地利用论坛开展讨论,可以使用QQ软件的基本功能,并全面了解该软件的其他功能。②学生会用画图软件,设计简单的宣传单张。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论坛讨论对被选评的QQ空间进行解说、对自己在多大程度上使用QQ作介绍,培养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 ②通过对他人QQ空间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相互欣赏与鉴赏能力;

③通过设计简单的“健康上网”宣传单张,培养学生的创意和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是以同学们最熟悉、最常用的一个即时聊天工具——QQ出发,开展讨论、欣赏,共同探讨网络在我们生活中究竟应该占据什么位置,引起学生对网络游戏的关注。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设计一份简单的宣传中学生“绿色上网”的宣传单张,提出有力坚定的口号,坚定学生健康上网的信心。

四、教学对象分析及教学策略

本节课面向初一学生。从开学以来的观察结果来看,100%的学生都有QQ号,65%以上的学生(以女同学居多)开通了QQ空间,个别同学是“拍拍网”的卖家,90%以上的学

生正在养或养过QQ宠物,95%以上的学生玩过QQ游戏,部分同学是超级玩家。此外,初一学生还有如下特点:利用网络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但需要恰当的引导;学生有勇于辩论的精神,而且刚学会使用论坛,利用论坛发表言论观点的兴趣很浓;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画图”软件,用该软件制作以文字为主、兼有简单图形的宣传单张问题不大。综合分析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①我校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的开设了论坛功能,学生都有注册帐户,可以就本节课教师提出的讨论主题充分发表看法。

②大部分学生会使用QQ的各种功能,教师挑选个别具有代表性的QQ空间作展示,要求空间主人详细汇报装扮空间所花费的时间与空间,也邀请个别养Q宠的同学介绍自己的经历和花费,其他同学对此作出评论。

③想一个口号,设计一个简单的宣传单张,宣传“健康上网”。开展活动:

以4人为一个小组,就“QQ软件究竟是我们的忠实玩伴还是让我们掏钱花时间的玩意”和“以QQ软件为例,网络游戏对我们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进行讨论,得出讨论结果,并进行投票。

按要求完成各项任务,并积极发表看法

各抒己见,展开热烈的讨论 任务明确,让学生意识到自己

平时上网过程中是否花费过多的时间与金钱,而且有机会进一步了解身边的同学。小组讨论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充分发表意见,既锻炼了自己的发言能力,又与他人作充分交流。

学生自主创作 创作过程:

1、教师统计、公布投票结果。

2、学生利用“画图”软件自主创作一个“健康上网”的宣传单张,要求口号响亮、突出、有创意,并配以简单的图案。

3、小组评议推举最出色的宣传单张。

独立创作,为制作效果明显的宣传单张而努力 在创作中,强调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主要体现在口号上,这是对本节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

归纳总结

1、教师点评各小组的代表作品,并把它们发表在班级论坛中。

2、教师提议建立班级QQ群,加强同学们之间的课余交流。学生之间反应热烈,纷纷交流QQ号码

我是班集体的一员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能关心班集体,积极主动为班集体做好事。

2、激发热爱班集体、爱护集体情感。

3、能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不做损害班级荣誉的事。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生活的快乐和温暖,激发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情感。教学准备:照片、视频,课件 师生问好,老师课件出示“家”字。老师:小朋友,这个字认识吗? 学生:家。

老师:你家有几口人?有哪些人?

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你们爱不爱自己的家? 学生:爱。

老师:你有一个家,我有一个家,他也有一个家。其实,在去年九月份的时候,我们又拥有了一个新家,知道这个新家的名字吗? 学生:是我们的三(2)班!

老师:是啊,我们从不同的家来到我们板芙小学,组成了三(2)班这个新家,谁能向大家介绍这个新家?

学生:我们是47个同学和班主任,还有老师共同组成的集体。

老师:是啊,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生活在这个集体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家的一份子,都是这个集体的一员。让我们一起说:我是班集体的一员。

课件出示课题:我是班集体的一员,师生齐读。老师:小朋友,你们想听故事吗?学生:想!

老师:现在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大家认真听。多媒体展示《蚂蚁过河》的故事,老师讲述。讲完故事后,提问:孩子们,为什么一只蚂蚁过不了河,一群蚂蚁就成功地到达对岸呢?

学生讨论,老师指点,并解释什么叫“集体”、“班集体”、“班集体的一员”。(课件出现文字)

老师:请孩子们翻开书,P38,我们一起来读小文的话。学生齐读。

老师:表扬大家读得又整齐又响亮,但是还没有读出对班级的感情来,请大家再读一次,读出你对我们三(2)班这个这个集体的喜爱,好吗?学生再读。

老师:读得真好!老师可以从你们的表情和声音中可以感受到你们对三(2)班浓浓的爱!是的,正是由于我们大家有着好好学习]茁壮成长的共同目标,所以我们才组成了这个温馨和睦、团结向上的集体——三年级(2)班。集体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团结温暖的集体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反之,则不利于我们的班集体越来越好。在我们的班集体中,同学们已经共同生活了两年多了,大家对我们班集体的每个同学有了比较深的了解,你们是否留意过这几年班集体的点滴变化呢?是否感觉到了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课前,同学们已经比较全面地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现在,就让我们敞开心扉,一起说说!请大家在小组里按老师安排的内容进行交流。(多媒体展示讨论内容)开展“我是一名小记者”汇报交流活动。(组长作总汇报)A:第一小组汇报:(汇报班级的情况)B:第二小组汇报:(汇报班级所获的荣誉)C:第三小组汇报:(汇报班级中的同学的特长)

D:第四小组汇报:(汇报班级中的所做的好人好事)学生在小组里热烈讨论交流。并由小组长进行记录汇报讨论要点。

老师:同学们讨论得真好!我们三(2)班真是一个团结向上的班级!下面请同学们看下面三幅图。(课件出现课文的三幅图)

老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夸了我们的班集体,班集体取得那么多成绩,都是大家齐心协力得来的,大家想一想,如果班中有一两位同学不遵守纪律„„班级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会被扣分!

老师:是呀!在一个班集体里,每一员都很重要,你的一言一行关系到班集体的荣誉呀!那我们怎样为集体出力?学生们七嘴八舌,纷纷发言。

老师:别急,我们先来看个动画片《天鹅,鱼儿和螃蟹》。多媒体展示动画片,学生观看。当看到三个小动物第一次拉船失败时,老师按暂停,提问:他们为什么拉不动小船? 学生:因为他们不团结

老师:聪明的孩子,请你们赶快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帮他们想个办法,他们该怎么做才能拉得动? 学生:要团结

老师:想出办法来了吗?谁来汇报? 学生汇报:要朝同一方向。

老师:这个办法是小组讨论出来的,这个就叫——板书:有事商量着办。那是不是朝一个方向拉就可以了呢?

学生:不是,还要一起用力

老师:对呀,做事还要用力,相互配合呢!(老师板书:做事互相配合)好,现在就按你们刚才商量的办法,我们来看看管不管用?(播放视频)看来,你们的办法真不错!这是我们商量出来都同意的办法,就是(板书:集体的决定)按照这个决定终于拉动小船,看来,集体的决定要照着做!(板书)像我们这样有事商量着办,相互配合着做,照着集体的决定去做就是(板书:同心协力)

老师:为集体出力就要做事有条有理,相互配合,集体决定、同心协力。(指板书)下面请同学们为我们班集体提些好建议,相信大家如果照着去做,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班集体会更出色。现在,请大家来汇报(预先把写在绿叶上的好建议进行交流),并贴在光秃秃的树上。学生上讲台贴绿叶。老师小结:哇,原来光秃秃的树一下子长了那么多绿叶,多美呀!看来,我们的班集体也像一棵大树,有了绿叶、有了班集体的每个同学的建议、共同参议,我们的班集体,才能变得更团结、更有生命力。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活动,同学们认识了自己与班集体的关系,也进一步了解了班集体及其成员。你们比以前更清楚地懂得了应该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懂得了自己应该为集体做些什么,如何使集体进步得更快。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应以“集体荣,我荣;集体衰,我耻”的态度时时提醒自己,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你们是最棒的班集体!出示课件,祝福学生。下课。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2.提高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3.培养学生好习惯。4.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导语

根基不牢,地动不摇,做人和搞建筑道理相通。人生的基石是习惯,习惯的好坏决定一个人生活、学习、事业的成败。

二、读故事 受启发

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起决定作用的竟是一件小事。原来,在确定人选的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脱下鞋子,只穿着袜子进入座舱。这个细节,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于是决定让加加林执行人类首次 太空飞行的使命。

三、说一说

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加林能获得如此幸运

创新设计的机会吗?

四、对号入座

甲同学每天带的午饭都有妈妈给剥好的一个鸡蛋。

有一天,妈妈没来得及吧蛋壳剥掉,甲同学竟不知如何

剥鸡蛋,最后只好又把鸡蛋带回了家。

乙同学的妈妈工作较忙,很少有时间在家,因此他

很早就开始帮妈妈做家务。妈妈出差的时候,他也能自

己做饭吃。

五、说一说

你与那个同学的情况更相似。小结:这 节 课 你 有 哪 些 收 获? 作业:自己的衣服脏了,自己洗。

为何而学习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孩子们懂得学习的目的,知道自己的2.理解学习的目的,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即使本课的重点

又是本课的难点。

一、导入

学习的目标对于每个渴望成功的人来说,就像水和空气一样非常重要。

而确立目标越早,往往就越节约达到目标的时间。

二、各抒己见

1、学习对自己、对国家有什么好处?不学习有什么不好?

2、你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3、家长对你的要求是什么?

4、你按照他们的要求做了吗?

三、读一读 想一想

读课本P43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自我设想

长大以后最想成为()。长大以后最想做的大事()。

因为()。

五、心里导航

1、理想确立后还要经常回顾,形成习惯,让它时刻 提醒和指导你的行动。

2、按顺序列出你最喜欢做的几件事。可以是唱歌、打

球、绘画、看书、打游戏等,不要有顾虑。

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为自己确立一个学习目标。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使学生知道哪些习惯是好的学习习惯,哪些是不好的。

一、导入

同学们要想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不仅要热爱学习,还要善于学习,这是实现理想、走向成功的保障。

二、短剧表演

参照课本P45页内容,请同学们表演。

看了两位同学的表演,你认为剧中的小A和小D同学,他们谁的学习习惯好,谁的不好?

三、学习习惯知多少

学习习惯有很多,有的好,有的不好,请根据课本P46中的插图说一说,这些学习习惯是好还是不好?

四、反窥镜 创新设计

自己都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给自

己带来过什么好的结果?

五、共勉格言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养成好习惯比学习知识重要的多。

————叶圣陶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课外查找关于学习习惯的格言。

战胜挫折 勇往直前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能有一颗战胜挫折的信心和遇到困难有勇往直前的勇气。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信心和遇到困难有勇往直前的勇气。

一、导入

人的一生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对弱者来说,他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会丧失对生活和对自己的信心,对强者来说,他能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调动自己的一切力量去战胜困难,获得成功,从而变得坚强、成熟和更加自信。

二、读一读 想一想

1、读一读。课本P49小故事《轮椅上的勇士》

2、想一想(1)霍金被重病缠身,无法行动,为什么还能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

(2)你还知道哪些古今中外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典范?

3、读格言 创新设计

有志者,事竟成。面对学习和工作中的困难与挫

折,只要有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就一定能取得

最后的成功。

三、反窥镜

1、你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和挫折吗?当时

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2、你有过哪些战胜困难和挫折并为此感到快乐的事情呢?它们对你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3、如果你以后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你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

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搜集战胜挫折的格言。

下载五年级数学全册先学后教教案(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数学全册先学后教教案(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全册体育教案

    重庆市长寿区第一实验小学 20 年—20 年 体 育 课 教 学 常 规 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优良品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

    五年级体育全册教案汇总

    五年级 体育教案 一、教学内容:1、体育常识:奥运会 2、游戏:看谁投得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奥运会的起源与发展。 2、让学生知道2012伦敦奥运会,感受中国运动员......

    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教科书 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下册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人教新课程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

    一、位置 单元分析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第一课时:轴对称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016新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5篇

    目 录 一、观察物体(三)(2课时) 观察物体 二、因数与倍数(7课时) 1.因数和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13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计划与教案 目 录 一、 教学计划 二、 课时备课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 学情分析 五年级数学成绩整体不够理想,少......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杨 菡 2016.春季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计划与教案 执教者:杨菡 年级:五年级 时间:2016·2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杨 菡 2016.春季 目 录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