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时间:2019-05-15 03:4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篇: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

学习内容:

1、认识负数:教材第1 — 6页 例1 — 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 第10 — 11页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学习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

学习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3课时

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学习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学习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准备:温度计挂图等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自主乐学,合作交流 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略)

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3、4的例

3、例4,完成第5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7~10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两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学习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学习准备:直尺等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负数,请你用自己的话书说怎样的数是负数? 正和负是一对反义词,生活中也有很多正好相反的变化,它们也可以分别用正负数。

二、自主乐学,合作交流

1、收入和支出:如果老师上个月的10日拿到1500元工资,为了强调“收入”,我可以这么记“+1500”,买衣服花了300元,可以怎么记?为什么?吃饭花了500元,怎么记?„„

2、转入与转出:这个新学期,我们班转出1人,转进3人,怎么表示?

3、上车与下车:(第10题),依次写出每一站的情况,让学生说说每一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0”;还可以结合某一站,让学生说说“—3,+8”其实人数有什么变化?„„

4、上楼与下楼:„„

补充楼层,第下室的表示方法等。补充:楼房有正的几楼,也有可能会有负的几楼,会不会有0楼?为什么?

5、向东走、向右走:常见的方向有4个,东和西是相反的方向,南和被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如果把想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10米,可以怎么记?你是怎么想的?+10米表示什么呢?为什么?

如果+10表示的是向南走10米,那么,—10米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比较这个话题与前面话题的不同:前面的正负数一般都有增加或是减少的意思,而这个正负数,只表示相反的意思。„„

小结: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的意思可以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二、学生自学课本,把书上有关的练习完成,并可与同桌交流。老师选巡视中发现问题较多的题全班交流。

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10~11 学习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做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学习重点、难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学习准备:学生课前剪好图上的三个不规则图形 学习过程:

一、复习面积:

你知道这节课学什么么?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二、自主乐学,合作交流 分一分、数一数:

1、取图1,问: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不规则图形。

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么? 方法一:数方格。一起数一数,数得74格

方法二:分割法。指名折一折,并指出所折出的形状。注意有两种折法。

折好之后,在每一块长方形上写出求面积的算式。最后再相加求得总面积。

比较两种方法求的结果。

用类似的方法求出图2的面积。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复杂的图形,可以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分别求出面积后再求出总面积。

2、移一移,数一数: 取图3,交流数的方法:说说在数格子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观察后说说你能把它变成长方形吗?

剪一剪、拼一拼。你能算出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3、数一数,算一算:(1)、出示池塘图。观察该池塘边的特点,说说你想怎么求它的面积?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好办法吗? 方法:先数整格,可以按顺序标出数字;再把不满整格的当作半格数,最后再相加。

学生数,数完后交流结果。发现会有一定的误差。

指出: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求其面积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是很正常的。(2)、观察树叶图,它有什么特点?你能利用它的特点来更方便地数面积吗?

学生数完后再校对答案。

4、估一估,算一算。

在第126页上的方格纸上,描画出自己的左手,然后再用刚才的方法估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

交流,得到:通常我们学生的手掌面积是80多到90多平方厘米。

三、全课小结:

现在你知道怎么求一些较复杂图形的面积了么?

第二单元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学习内容:

1、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第12 — 14页)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第15 — 18页)

3、梯形面积的计算(第19 — 21页)

4、实践活动:校园的绿化面积(第26 — 27页)学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剪拼、平移、旋转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列表、画图等策略,整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加深对各种图形特征及其面积计算公式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使学生在操作、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学习重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习难点:理解三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公式解决面积的计算问题。

课时安排:10课时

(1)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12~14 学习目标:

1、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探究意识与合作的意识。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习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习准备:剪刀、例题的图形 学习过程:

自主乐学,合作交流

一、教学例题:

1、拿出图1,问: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比较复杂(板书:复杂),但通过观察,你可以把它剪一剪、拼一拼,边成一个学生熟悉的简单图形么?(学生操作。)交流:转化成了一个正方形。完成板书:复杂 转化成 简单(正方形)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有变化吗?为什么?

(没变。因为格子数没变;或说成纸片没有增加或减少„„)如果要你算出面积,你会先算哪一个?是多少?(复习: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拿图2,请你用刚才的方法,也把它剪拼成一个简单的图形。(学生操作)问:这回你得到的是一个什么图形?(板书:长方形)算出它的面积。(复习长方形面积=长×宽)小结:通过剪、拼,我们可以把一个较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它们的面积是一样的。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3、拿图3: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边叫什么?(底)分别摸摸它的两组底。还有什么?(高)

问:在现在这个方格纸剪成的平行四边形上,你能找到这组底的几条高?

观察:你能剪一剪、拼一拼,拼成长方形么?你有几种剪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交流:只要沿着它的高剪,都可以拼成长方形。举不同剪法的例子,让大家观察。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要求学生对号入座,说出算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呢?为什么也是7×4=28平方厘米呢?

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也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也就是长方形的宽。所以可以用底乘高来计算。

字母表示:用S表示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学生把公式写在书上。

4、补充: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图略)

先画一条底,标8厘米,指名指出它对应的高。标数据“3厘米”。问:它的面积是多少?

标另一条底,4厘米。问:它对应的高在哪里?画出,并标“6厘米” 问:你还能用第2个算式求出它的面积吗? 比较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问:能不能8×6或3×4呢?为什么? 举生活中对应的例子,强调对应。

二、练习:

1、试一试:一块平行四边形玻璃,底是50厘米,高是7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练一练。

要求学生看图后说出各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再写出算式。交流。

3、练习二

(1)在方格纸上画两个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使它们的面积与图中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画前思考:是不是一定要先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你是怎么想的?(可以画一个底是5,高是3的平行四边形,也可以画一个底是3,高是5的平行四边形,只要积相同就可以了。)

(2)量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算出它们的面积。老师加强巡视,在量的方面,要注意找对应的底和高。在数据方面,尽量选整厘米数。

(3)提问:为什么是“大约”多少平方米?学生算一算。(4)学生独立解答,并交流。

(5)先让学生分别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再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有变化么?为什么?面积有变化么?为什么?

最后达成共识:周长是不变的,面积变小了。越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越小。

补充:用2根4厘米、2根2厘米的小棒,先搭一个长方形,再搭一个面积是它一半的平行四边形。把两个图形分别画下来。交流(图略):要求学生把一些数据都要标清楚,养成好习惯。看图来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三、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哪些问题?

(2)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练习二1 — 5题 学习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学习过程: 练习二:

第1题:使学生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图中长方形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乘积为15。所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为5和3、3和5或15和1。

第2题:学生在测量时一定要注意底和高必须是对应的一组。

第3题:要告诉学生用途中标出的数据计算出来的面积是近似值。这种近似的测量和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

第5题:可以让同桌两人分别准备一样大小的长方形框架。操作时,一个长方形不动,另一个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通过观察、比较后要明确两点:

1、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周长没变,面积变了。

2、拉成的平行四边形越是显得扁平,它的高就越短,面积就会越小

(3)三角形面积计算

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15、16的例

4、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第17页的第1~3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兴趣和探究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习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习准备:学生剪好例4的图形,和第127页上的三角形 学习过程:

一、复习:

老师先在黑板上分别画一组平行四边形,(图略,底和高分别为:3和2,2和3,1和6,6和1)

学生观察后,说说这一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形状不同、面积相同)

指出:作业中有这类题的要求,有的学生只能画一些比较雷同的平行四边形。(举例几种比较雷同的形状)小结:做这类题应该怎么思考?

二、自主乐学,合作交流

学习三角形的面积:

1、取其中一个三角形,示范“沿对角线”分。观察后说说得到了什么?(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为什么说是完全一样?

(方法一:分别用底和高是多少来考虑。同时可以得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是同底和同高的。

方法二:可以用剪好的平行四边形来分一分,比一比。„„)

2、说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指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要除以2就得到了三角形的面积。

3、利用黑板上的平行四边形,画好对角线,分别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说说三角形的面积;或是告诉三角形面积,让学生说说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

三、操作、练习:

1、取例4的三张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分别列式算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交流。注意要让学生用综合算式来列式。

2、取第127页上的六个三角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老师巡视、指导。

提问:找其中最小的平行四边形,其中一半是多少面积?最大的呢?剩下的呢?

补充:把这些三角形打乱,选两个不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呢?你有什么发现?

(1、只有完全相等的三角形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2、两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长方形。)

3、完成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底×高÷2 字母表示:ah÷2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学生把算式写在书上,指名交流。

2、完成练一练。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1~3题。指名交流。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面积,说说怎么算?要注意什么? 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4)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17、18练习三的第4~10题和思考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三角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学习重点:进一步掌握三角形面积的概念,能较熟练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作业:(挑选部分讲解)

1、在图中画出与涂色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各一个。(黑板上事先画好两行互相平行的点子线。)

指出这题和方格图的不同:方格图上的底和高是通过数格子得到的。而这张图的高度是固定的,只要考虑底。

画一个底是7的三角形。问:再画一个和它面积一样的三角形,你是怎么想的?

(方法一:可以利用原来三角形的底画,只要再另选一个顶点就可以了。

方法二:可以在空白的地方,先画底为7。)

选择方法一,画出若干种,让学生直观的体会“等底等高” 指出:这样一组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是一样的。

画一个面积相同的平行四边形:高不变,底应该是多少?为什么?画一画。

2、量出所需的数据,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指出:在量的时候,尽量选择整厘米数。不能取整厘米数的时候,用毫米作单位。

3、一块三角形菜地的底是60米,高是15米,如果每棵番茄占地30平方分米,这块地可以种多少棵番茄? 指出:要注意单位名称的统一。

4、用纸剪一个三角形,量出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计算它的面积。指出:在画的时候,可以取简单的数据,比如底是4厘米,高是2厘米等,这样可以方便计算。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口算。老师统一要求开始,学生写,再交流校对。

2、图中哪几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为什么? 为了交流的方便,先给4个三角形标上号。

问:读完题目要求,你觉得先要知道什么?(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找一找,哪几个三角形面积是它的一半?

(1号:等底等高,是一半。2号、3号:等高不等底,不是一半。4号:虽然不等高也不等底,但底和高的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乘高,所以也是它的一半。)

指出:这里我们找到了两个符合要求的三角形,最方便的情况是找等底等高,只有一个相等的肯定不是,两个都不符合的,可以通过计算来判断。

3、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都是9平方厘米且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吗?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底和高想乘得18)列举出:1×18=18,2×9=18,3×6=18 学生画出尽可能不相同的三角形,并在每个三角形下面写出求面积的算式。教师巡视检查。

4、量出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算出它们的面积。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

5、有一块三角形的花圃。底是25米,高是22米。平均每平方米产鲜花50枝,这块花圃一共可以产鲜花多少枝? 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

6、下图中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50平方厘米,涂色的三角形面积各是多少?为什么?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是等底等高,所以面积是它的一半,即:50÷2=25平方厘米

补充:剩下两个白色的三角形和也是25平方厘米

7、七巧板:老师事先在黑板上画该七巧板。依次从大到小算出各块的面积,并说明理由。

三、布置作业:

1、练习册上的有关作业,2、剪第129页上的梯形。

(5)梯形面积的计算

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19、20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习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习准备:第129页上的各梯形图纸片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按算式画出相应的图形,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算式:4×3 4×3÷2 提醒:我们在画图算面积的时候,边的长度可以取整厘米数,这样计算就很方便。

引导学生发现:第一个算式可以是看成长方形的长乘宽(画出该长方形),也可以看成是底4,高3的平行四边形(画出该平行四边形)。第二个算式有“÷2”,就联想到三角形,应该画一个底是4,高是3的三角形。(画出该三角形)

2、继续指导画完全一样的另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看图回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要“÷2”。

3、复习梯形的有关知识:举一梯形。让学生说说梯形的基本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二、自主乐学,合作交流 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1、选一个最小的梯形,:问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怎么知道的? 数:数得15个格子,即15平方厘米 算:(可能有的学生通过预习已经知道算的方法)板书算式:(3+7)×3÷2=15平方厘米

2、探讨公式:为什么可以用这个算式来计算呢?

学生操作: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说一说: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图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面积的一半。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梯形的面积?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 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上面的公式可以写成:S=(a+b)×h÷2

3、比较刚才梯形数的结果和算的结果是否一致,对照公式检查算式。

4、学生继续把另两组梯形并拼成平行四边形,再列式算出梯形的面积。

交流算式。

三、练习:

1、试一试:一块梯形的麦田,上底是36米,下底是54米,高是40米。求这块麦田的面积。学生独立列式,再交流。

2、右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它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涂色的梯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列式,并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3、计算下面梯形的面积。(图略)

提醒学生:上下底的位置变化,要正确选择。

4、一个零件的横截面是梯形,上底16厘米,下底24厘米,高8厘米。这个零件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解释:横截面

学生算一算,交流。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梯形面积,要注意些什么?

五、检查预习作业(略)

(6)梯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21练习四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2、培养灵活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学习重点:进一步掌握梯形面积的概念,能较熟练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习过程:

一、画图(图:一直角)

问:你看到什么?两条边上分别标上长度:4厘米、2厘米 你能联想到什么图形?面积是多少?

(1)长方形,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4×2=8平方厘米(2)三角形,底4厘米,高2厘米,面积:4×2÷2=4平方厘米(3)梯形,补充算式“(4+3)×2÷2”,指名画完该图形。关注细节:(1)在计算时,最后的单位名称不要漏写(2)画图时,要把关键长度的数据标出来。(3)题目中,最后问题带“?”的要写答句。

二、检查预习作业:

1、看图计算梯形的面积。要让学生明确互相平行的两条边分别为上底和下底,并不是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确定了上底和下底之后再确定高。

2、学生有困难的题:用58米长的篱笆,在靠墙的地方围一块菜地(图略),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指名说说梯形的面积,师板书。对照公式,找已知条件和所缺条件。

明确:还缺上底和下底的和,通常可以用上底加下底,但这题中要用三条边的长度减去高。算式:(58-10)×10÷2=240平方米

三、完成书上的练习四: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已知每个梯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拼成的三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指名读题,比画该题。学生列式交流。

2、下面图中哪几个梯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观察,问:这些梯形有什么共同点?(高相等)

利用这个特点,你觉得可以怎么找面积相等的梯形?为什么?(方法一:分别算出四个梯形的面积。方法二:只要看上底与下底的和是否相等。)学生数一数,算一算,交流最后结果。

3、量出下面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算出它们的面积。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4、“银苏号”滑翔机模型的尾翼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组成的,它的面积是多少?

观察图后说说自己准备怎么算?

交流方法:方法一,梯形面积乘2。方法二,移动后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第5题,学生读题后解决。讲评时要注意(1)计算方法的指导;(2)单位的转换。

6、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校对。

四、布置作业。

(7)整理和练习

(一)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22、23及相应的第1~3题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运用公式正确、熟练地计算它们的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初步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事物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重点、难点:

能运用公式正确、熟练地计算它们的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准备:尺 学习过程:

一、画一画、算一算:(教师示范并规定长度,学生画在作业本上)

1、画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的长方形。

提醒:为了计算的方便,数据要简单。图上要标出具体的长度和直角标记。

在图下写出字母公式并列式计算。

2、问:长方形可以转变成正方形,什么时候它就成了正方形? 画正方形(边长为2厘米),及公式、计算。

3、长方形还可以转变成平行四边形。

画底是3厘米,高是2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补充:该图的左边是一个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2厘米,另有一条更短的直角边,斜边是三条边中最长的一条边。沿高剪下平移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比较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及计算。

4、指导画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比较三角形的底、高与平行四边形底、高的联系,得出面积计算公式并计算。

5、指导画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比较底、高之间的联系,得出面积计算公式并计算。

小结:观察这5个图形,你能根据它们的计算公式,分成两类吗?怎么分?为什么?

强调: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可以一步计算;而三角形、梯形都有“÷2”。

二、练习与应用:

1、下面4个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想的?(1)看长方形,分别数出长和宽,并算出面积。

(2)比较平行四边形,说出底和高。算出面积后,比较两个面积有什么关系。说说如果不计算,你能知道它们面积之间的关系吗?(3)数出三角形的底和高,算出面积。与前面的图形面积比一比,有什么关系? 在平行四边形中添一条线,观察是否能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如图3的三角形。感受“一半”。

(4)标出图中的关键数据,并列式计算。与前面的图形面积比一比,有怎样的关系?

把图1添上一条线,分成完全相等的如图四的图形。感受“一半”。

2、学生作业: p.23第2、3题。

(8)整理与练习

(二)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23~25,练习与应用的第4~11题 学习目标:

1、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加以巩固,使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准确熟练地加以运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学习过程:

一、复习各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要求学生分别用文字的和字母的规范表达各公式,写在作业本上。写完后可自己翻书检查。

提醒: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都有“÷2”

二、练习:

1、(第5题)要求学生做在作业本上。做完后简单检查(检查哪几题要“÷2”;单位名称)

2、(第6题)填表

指名分别说说每题的结果,如果有错,再指名说说应该怎么算。

3、(第4题)读题后,要求学生用自己话来说说题目要我们做什么?(明确要画的三个图形,不要漏画)

分别说说在画每一个图形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指名说)先数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5个3。

画平行四边形时想:底是5高是3或底是3高是5 画三角形时想:底不变是3的话,高应该是原来的2倍即10,或底不变是5的话,高应该是原来的2倍即6。一句话:一个量不变,另一个量是原来的2倍。

画梯形,最复杂:可以参照自己已画好的平行四边形,底不变,上底加下底的和应该是原来的2倍(举例略)学生分别画,并在画好的图上标出关键数据。

4、(第7题)读题后,强调:这道题要分两步,先算面积,再算题中的问题。

指名说说算面积的方法。方法一:20×9-1×9(提醒:减去的也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不是减“1”)方法二:(20-1)×9(转化:可以假设那条小路是在边上,那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19米了。)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算一算。

5、(第8题)读题后,估计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每个三角形的腰长8米”。可画其中的一个,让学生理解这个腰长,其实也就是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8米。算一算:8×8÷2×8

6、(第9题)读题后模仿第7题的解题步骤,指名板演。注意的问题:(1)算出的面积57平方米是不是就是57千克?应该用怎样的算式表达得才比较规范?

(2)算出需要油漆57千克后,后面怎么写才规范?

三、布置作业:

1、在第131页上剪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不能太小)

2、练习册。

(9)探索与实践

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25 学习目标:灵活、熟练地应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学习过程:

一、复习五个面积计算公式。

特别是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可以请几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一说,要求全班都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

二、练习,钢管的根数:

1、看题第10题的图。

(1)说说该题钢管的排列特点。说说你联想到了什么图形?(梯形)提醒:横截面

指名说说算梯形的几个关键数据:上底(9)、下底(14)和高(6)可以怎么算:

(9+14)×6÷2=69(根)

(2)根据排列特点,如果下面还有钢管,分别是多少? 如果最下面一排是16根,怎么算? 完成板书:9+10+11+12+13+14+15+16 观察该算式,你可以怎么算?

方法一:用(头+尾)乘个数除以2的方法 方法二:凑十法

比较两种方法,哪个更简单?为什么?

指出:凑十法是低年级时学得的方法,这题用方法一更简单,它适用于更多的情况。“头”相当于“上底”,“尾”相当于“下底”,“个数”相当于“高”。(3)联想:如果这堆钢管原来还有很多,最上面是1根,它是什么形状?怎么算?

为什么明明像三角形,却不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 得出:它其实是一个梯形。

(4)可能会有的学生会和等差数列的方法联系后回答问题。两种思路的对比和联系。

(5)补充:等差数列的有关知识。

2、解决练习册上的问题。

(图略)指名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说说你准备怎么解决问题? 主要的两种方法:(1)从三角形的面积入手,先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再算7个三角形的面积,即梯形的面积。

(2)从梯形的面积公式入手,分别算出上底、下底和高。再计算。比较两种方法。指出:利用图形的转化,还有别的方法,大家可以课后再试。

3、利用剪好的三角形和梯形纸片。剪一剪、拼一拼。

问:以前我们是怎样利用三角形得到平行四边形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说要求:这节课上我们只能用一个三角形来拼平行四边形。(1)用三角形,老师注意巡视指导。

直角三角形可以很方便地剪开高后拼一拼。等腰三角形可以沿中间剪开。

普通三角形比较麻烦。可示范(或板书画一画)得出:也有“÷2”的步骤。

(2)用梯形剪拼的方法基本同上。学生操作。再交流。

注意:这个操作要求对有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允许有的学生在课后完成。

三、全课总结。

(10)校园的绿化面积

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26、27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稍复杂的图形面积。

2、在校园中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和计量,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会灵活地运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稍复杂的图形面积。学习过程:

一、想想算算: 事先板书该图。

问:这样的图形,我们叫它什么图形?(不规则图形)哪些图形称为“规则图形”?

你会计算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吗?指名先指出分的方法,再依次规范地算一算。提醒学生:(1)画辅助线的时候,要用虚线。

(2)分成两个图形容易,但这样的两个图形要容易计算。

1、横里画一条线。说说分成:长方形和梯形。计算:12×4=48(平方米)

(12+15)×(10-4)÷21=81(平方米)48+81=129(平方米)

2、竖里画一条线。说分成:三角形和长方形 计算:(15-12)×(10-4)÷2=9(平方米)12×10=120(平方米)9+120=129(平方米)

3、斜着画一条线。说分成:梯形和三角形 计算:(4+10)×12÷2=84(平方米)15×(10-4)÷2=45(平方米)84+45=129(平方米)比较、小结:这三种方法都是在原来图形上加一条线,变成两个图形。分两个算式分别算出两个图形的面积,再加起来。

由于计算的步骤比较多,不要把计算的过程都写出来,只要像黑板上这样来写。

4、添两条线,把原图变成一个长方形。观察图说说分几步来算?怎样的三步?(长方形、梯形、长方形面积减梯形面积)计算:15×10=150(平方米)

(4+10)×(15-12)÷2=21(平方米)150-21=129(平方米)比较:这里一共介绍了四种方法,可分成两类。上面的三种称为“割”,下面的这种称为“补”。用割或补的办法可以把不规则图形分成两个规则图形,或加或减算出面积。

二、检查作业:

1、指名介绍三种方法:(1)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分别算出后加。

(2)补,用长方形面积减去梯形面积

(3)移,把多出来的两个三角形移到下面,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说说计算思路:两个正方形面积和减去左上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右下角的直角三角形。分别列式算出各个面积。

3、算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1)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6分米、8分米、10分米。问:你知道这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么? 明确:直角三角形中,斜边是最长的一条边,另两条边分别是底和高。学生算一算。

(2)梯形的下底长16米,上底的长是下底的2倍,高50分米 问:这题中有什么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注意单位的换算)

指名规范地算一算,写一写。

三、布置作业:

1、在第27页的方格纸上设计一个美观大方的花圃,并算出它的面积。

第三单元:认识小数

学习内容: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比较小数的大小、把非整万(亿)的大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小数。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记数单位,能正确读写小数。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够比较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能够利用小数将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作单位的数。

4、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按要求正确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学习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学习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课时安排:8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28~30的例

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五第1~5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使学生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学习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习准备:米尺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新的单元“认识小数”。说说你可以在哪些地方看见小数。

二、自主乐学,合作交流 学习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1、学生说,老师板书。(学生在说的时候一开始可能会说超过1元的小数,引导他们说几个表示不满1元的小数。分两列板书。)看板书交流:(1)不满1元的小数。如0.1元,就是1角,它是1元的十分之一;0.2元,是2角,它是1元的十分之二„„ 明确:几角就是1元的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2)超过1元的小数。分别看板书让学生说说它表示几元几角。重点明确:整数部分的数表示几元;一位小数,表示几角。

2、我们现在买东西的商品价钱最小单位通常是“角”,老师小时候很多东西的都是用分来作单位的。

比如:一支棒冰的单价是4分。你能用小数来表示吗?说说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发现:1分是1元的百分之一。就是0.01元。4分是1元的百分之四,是0.04元。

继续提问:一支雪糕8分钱,怎么用小数表示?„„

说说你的发现:几分就是1元的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3、提高练习:

分别说出几类情况,让学生用小数表示:(1)几分的;(2)几角的;(3)几角几分的;(4)几元几角的;(5)几元几角几分的„„

遇到有困难的再说说思考的方法。

4、读数对比:45.45元

这个数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突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不同的读法)

三、学习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1、举米尺,板书:1米

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1米等于10分米;比分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厘米,1米等于100厘米;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毫米,1米等于1000毫米

板书成: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读一读,记一记。

2、练习:1分米=()米,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2分米?3分米?„„

一句话:几分米就是零点几米

1厘米=()米,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2厘米?3厘米?„„

一句话:厘米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说一说:4厘米、9分米„„写成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 3、1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指出:1毫米是1米的千分之一,用三位小数“0.001米”表示 7毫米呢?15毫米呢?„„ 重点解释“15毫米”:用三位小数,不够的位数用“0”补,补在前面。举例:如果补在后面,那就变成了“0.150”米,它表示多少?一样么?

四、巩固练习:

1、下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把图中涂色的部分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每个图形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涂色部分是这样的几份?写出的小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可能有的学生不熟悉这样的“整数1”,强化认识:直条的是平均分成10份,格子的是平均分成100份,立体的是平均分成1000份。立体图在看的时候,只要数正面的。

2、练一练:(题略)

(1)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6角5分”要先想成“65分”。说说每个小数的含义。

(2)继续完成第2题。指名读一读。

3、完成练习五第1~5题

(1)下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涂色表示它下面的分数,并在括号里写出小数。

学生完成后,再指名联系图中的涂色部分说说每个小数的具体含义。(2)读出下面各数,并把它表示的几分之几写在边上。(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说各是几位小数(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可选择第2、3个重点交流。突出一个“补0”问题。)

(5)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元”(“米”)作单位的小数 指名说一说。有困难的再给予指导。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数,你懂得了哪些知识?

(2)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30~31的例

3、例4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的第6~10题 学习目标:

1、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数位顺序表。

2、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的十进制计数法和数位顺序表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说说小数和分数的联系:一位小数可以转化成十分之几,两位小数可以转化成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可以转化成千分之几。

2、口答:老师说小数(分数),学生说分数(小数)

3、带单位名称说一说:

以“元”为单位的;以“米”为单位的。

小结:以元为单位的整数部分表示元,小数部分第一位表示角,小数部分第二位表示分。分米用一位小数表示,厘米用两位小数表示,毫米用三位小数表示。

(结合小结,板书: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二、自主乐学,合作交流 认识小数的数位顺序:

1、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屋脊,前面书上介绍它的高度是8848米。但科学家最新测量的高度有了点变化。板书:八千八百四十四点四三米 你能把它写出来吗?指名板书。

指名看板书分别说一说它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是多少。

2、这个数里有3个“4”,它们表示的数都一样吗?把你知道的说一说。

(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个位,表示4个一;左边第二位是十位,表示4个十„„;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第一位是十分位,表示4个十分之一或0.1;第二位是百分位,表示几个百分之一或是0.01„„)板书(略)。连起来说说“8844.43”的组成:8个千、8个百、4个

十、4个

一、4个0.1、3个0.01组成。

3、学生填写书上第31页的数位顺序表。抽几名学生说一说,如: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位,表示几个();百分位在小数点()边的第()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4、试一试:

1.45是由()个

一、()个十分之一和()个百分之一组成的。

5、练一练:

(1)先看图写出小数,再读一读。指导学生看图,认识到一个完整的正方形用“1”表示。第一题是“2.18” 补充:指名说2.18的组成。指出在涂色的时候也要联系数的组成来涂。有的学生涂色表示“0.18”时,涂成了3个0.06或是2个0.09,(示范画一画)指出:这样的涂色对,但不好,应该按1个0.1,8个0.01来考虑。

第2题,可能会有2种答案:1.4和1.04 指名说说哪个答案是对的?你是怎么想的?(强调: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

(2)下面每个数中的“2”分别表示多少?用线连一连。独立完成后交流。说出每个表示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1、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重点比较前两题。第1题,是考虑4.2里面有()个1和()个0.1。是考虑两部分合起来的。第2题,3.6是()个0.1。不要把3.6分开来考虑,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1,去掉小数点后是“36”。第4题可对照数位顺序表来写。

2、第7题。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3、第8题。选5种教科书,把定价用“元“为单位填入表中,读一读,并说说各是几元几角几分。

4、第9题。在直线上标出下面各数的位置。

引导学生要先从某个小数在哪两个整数之间,再分别在直线上标出来。

特别是3.75和4.05,指名说说怎么想的。

5、第10题。有序地写出符合条件的数。注意有两种情况:(1)这几个数字都用到的。(2)缺数字的。指出:尽量把数字都用上去。读:“0”在整数部分的末尾不读,但在小数部分不管是前面、中间、还是末尾的,都要读“零”。

四、布置作业。

(3)小数的性质

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36的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六第6~11题 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归纳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2、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3、在探索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学习重点:

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学习难点:

不同位数小数的大小比较。学习准备:小黑板 学习过程:

一、复习“0的读法”: 问:“0”在不同的地方,有时读有时不读。说说什么时候不读?(整数的末尾)什么时候读?(小数的随便哪个位置)依次添“0”板书,并请学生读一读:10、100、1000、1000.01、1000.0100 重点体会“1000.0100”的读法。问:它是一个几位小数?

二、自主乐学,合作交流 学习新知:

1、出示小黑板上的图(说明: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涂色的是其中的40份,即4条)

问:请你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应该会出现两种情况:(1)百分之四

十、0.40(2)十分之

四、0.4 讨论:两个答案哪个更有理?为什么?

达成共识:对照这张图,是平均分成了100份。所以应该用答案1。如果是答案2的话,需要把图改一改,改成只有直条,平均分成10份。

对比联系:这两张图有什么联系?你有什么发现?(发现这几个数大小是一样的。)

强调:0.4是4个0.1,0.40是40个0.01也可以看做是4个0.1。是相等的。

比一比这两个小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末尾去掉0,或是添上0,大小是不变的。)

2、用“米”为单位,写一写,学生想一想,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0.1米、0.10米、0.100米

(1)分别就是1分米、10厘米、100毫米(2)1分米=10厘米=100毫米(3)0.1米=0.10米=0.100米 说说你的发现?(从左往右: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总结成一句话: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补充:这是小数的性质。

3、纠错:

(1)老师到商店买东西,看中了一件标价为“200.00元”的商品,利用小数的性质,我把末尾的0去掉,变成了“2元”,这样便宜了好多。行么?为什么?

指出:把小数的末尾的0去掉,叫“化简小数”

(2)我到一个小店里,看到这样的一件标价“10元”,一般商品的标价都是两位小数,于是我改成了“1000元”,行么?为什么? 指出:整数改写成小数,要先添上小数点,再按要求添“0”的个数。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学生写,指名交流。

2、练一练:

(1)照样子在下面的方框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学生写,并交流每组小数在写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比较上下两个小数。

(2)先涂色表示下面各小数,再比一比。说说每个“5”的含义。

3、练习六

(1)下面各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 独立完成,并指名说说“0”可去掉或不能去掉的理由。(2)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

注意:其中有一组是不相等,说说为什么?(3)化简下面的小数。

指名说说,检查学生是否熟练掌握。(4)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学生写完后,选几种代表性的板书。归类:去掉“0”;添上“0”;添上小数点后添“0”。

比较第3题和第4题的题目要求:一题要化简,尽可能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另一题是添上“0”,不够的要添到够为止。要注意审题。(5)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两位小数。指名说一说。告诉:人民币的数量一般要用两位小数。

四、布置作业。

(4)小数的大小比较

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36例7,“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六第6~11题 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归纳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2、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3、在探索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学习重点: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学习难点:不同位数小数的大小比较。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小数的性质”,教师随学生回答写出关键词: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大小不变。

举学生作业中的几种错误,要学生对照关键词来找出错误的原因:(1)5=500;(2)0.0160

2、出示“0~1”的数轴(图略)

其中平均分成的10大份用红粉笔,100小份用白粉笔。让学生观察后说说是怎样平均分了?

区分:当把1平均分成了10份时,每一份就是十分之一或是0.1,指着数轴上的点数:0.1、0.2、„„1。

当把它看成是100份的时候,每一份就是百分之一或是0.01,指着数轴上的点数:0.01、0.02„„0.10、0.11„„ 标出这些小数:0.4,0.40,说说这两个小数有什么联系?(大小一样,表示的意义不同)继续标出:0.8,0.80,0.75 小结:这样的数轴上的几大份用一位小数表示,几小份用两位小数表示。相当于方格图上的直条用一位小数表示,小方格用两位小数表示。

二、学习新知:

1、结合数轴比较0.4和0.04的大小,并说明理由:(可能有的答案)(1)在数轴上越是靠右的数越大,所以0.4大

(2)如果以“元”为单位的话,0.4元就是4角,0.04元是4分,4角大于4分

(3)如果以“米”为单位的话,0.4米就是4分米,0.04米是4厘米,4分米大于4厘米

(4)整数比大小的时候,是从左往右比,先看高位。这两个数的整数部分都是0,比十分位,4大于0。„„

2、比一比:小明有0.5元钱去小店里买东西。请你帮他推荐几样商品,价钱要接近他所带的钱,稍微超过一些也可以推荐。(只要学生报的商品及单价比较合理的,老师都可以板书出来。)问:这些商品中,哪些是小明买得起的?怎么想的?

(这部分数的整数部分都是“0”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小于5的小数比较小。)

辨析:0.50和0.05 十分位上是第一个数大,可百分位上的数是第二个大,“1比1”一样大,对吗?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从左往右比,十分位上比出大小后,百分位是不用比的。问:这些商品中,哪些商品小明暂时买不起?怎么看出来的?(有的数整数部分不是0,直接比出大小了。有的要比到小数部分。)

3、试一试: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指名说说)

4、练一练: 在○里填上<或>。(指名说,遇到困难的点拨一下。)

三、巩固练习:

1、(第6题)看图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强调:直条用一位小数,格子用两位小数。然后再比大小。第2题可以让学生说说:0.87再添上0.03就是0.9了。

2、(第7题)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数,并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选“0.08”等数让学生说说怎么在直线上找。说说你的发现:越右的数越大。

3、(第8题)学生填写后,再交流。

4、(第9题)看表中身高、体重、视力情况记录。说说关于身高、体重等的常规数据。

回答书上的问题,再补充:你还可以知道些什么?

5、(第10题)□中能填几?

说说范围,为什么?再填写其中的某一个数。

6、(第11题)用1、2、3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可以组成6个不同的两位小数。把这6个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填在右表中。指名审题,说说题中的关键词。有序地填写,说说你填写的顺序。

四、布置作业。

(5)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目

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39的例8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七第1~3题 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合作学习探索出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有天理、有依据地进行思考的习惯,以及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和有条理地描述学习过程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重点: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学习难点:当原数的数位不够,改写时要用0补足。学习过程:

一、学习新知:

1、解读“改写”,(板书:改写)举例我们学过的改写情况:(1)把5.2改写成三位小数?(5.200)(2)把4厘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0.04米)

说说上面的改写有什么特点?(写法有不同,但大小是不变的。)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改写”。通过预习你知道要改写什么吗?(较大的数)

复习整数的数位顺序:(依次板书)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亿级 万级 个级

3、学生看书上的例8,在书上画好分级线,指名读出两个大数目。师板书:384400 149600000(1)384400指名读、齐读后问:这个整数它没有小数点,其实是藏起来了,你知道藏在哪里了么?

结合数位顺序表指出:小数点就在个位的右下角,当没有小数部分的时候它就不用写出来。

明确要求:把它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多少?

学生回答后板书成:38.44万。说说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么想? 注意运用小数的性质,做好化简。(2)149600000,指名读、齐读。

这个数更大了,现在请你把它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试一试。板书:1.496亿

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为什么?(3)比较、小结: 观察黑板上的4个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两个数之间大小不变,后面的数更简洁。)

说说你在改写时有什么心得?((1)改写成万的时候,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改写成亿的时候,小数点向左移动8位。(2)改写成的小数如果末尾是0的,要化简。(3)最后不能漏写单位名称。)

二、巩固练习:

1、试一试。读出数,并改写。指名交流

2、练一练。把横线上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指名读,再改写。交流。

注意409千米在改写的时候,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

第2小题方法基本同上。

3、完成练习七第1~3题

(1)读出四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再改写。也可简单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

(2)三种作物的总产量。先读,再改写交流。

(3)简单介绍地球上的五大洲四大洋。中国属于亚洲,是人口最多的一个洲。也可请学生简单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国家属于哪个洲。读出各洲人数,依次改写。交流。总结说说改写成万和亿之间的联系。

三、布置作业。

(6)求小数的近似数

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40、41例9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七第4~8题

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合作学习探索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并理解为了保证近似数的精确值,近似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2、培养学生有条理、有依据地进行思考的习惯,以及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和有条理地描述学习过程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重点: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为了保证近似书的精确值,近似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昨天学了改写小数,板书:改写

说说改写的最本质的要求是什么?(大小不变)指出在改写中主要的2个问题:(1)漏写单位名称;(2)改写好后,小数末尾的0要化简。

2、改写举例2045700 分别改写成“万”和“亿”为单位的小数。

指名说说具体的方法。说“万”的时候注意末尾的0,说“亿”的时候注意位数不够的时候用0补。

二、学习新知:

1、理解“精确”:

通过预习,你知道今天要学什么?(板书:近似数)你想到什么?(≈、四舍五入)

2、读,并写书数据: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496亿千米。

问:这是一个几位小数?

现在学习精确到整数?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百分位?分别是多少。(1)精确到整数,你怎么理解的?结果是多少?为什么?(2)精确到十分位,你怎么理解的?结果是多少?为什么?(3)精确到百分位,你怎么理解的?结果是多少?为什么? 比较两个小数:1.5,1.50这后面的小数能不能也写成1.5?为什么? 指出:题中要求要精确到百分位,也就是保留两位小数,不能化简。

3、补充:0.9946 分别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注意进位问题。

4、比较两个概念:改写、精确 你能说说它们的区别在那里?

达成共识:改写时大小不改变,用“=”,精确时得到的是近似数,用“≈”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指名说出近似数。指出要看清楚保留的位数。

2、练一练。

(1)求下面各小数的近似数。(略)指名说说结果,遇到困难的加以指导。

(2)先改写成用“万人”作单位的数,再写出它们的近似数。注意解答的顺序、联系。指名交流。

3、完成p.43的练习。

(1)第4题。写出表中各小数的近似数。

(2)第5题。身高、体重的精确。要注意精确的位数。(3)第6题。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上下两个数对比,说说为什么一个填“=”?一个填“≈”?(4)第7题。注意审题:“改写”。按要求完成并交流。

(5)第8题。审题,明确题目要求,规范地书写解答。交流。

四、布置作业。

(7)整理与练习

(一)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44,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5题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

2、通过复习和整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习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有关重点知识点写在作业本上)

1、复习数位顺序表,回答并板书成:

„„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十分、百分、千分„„

亿级 万级 个级 小数部分 整数部分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并回答以下问题: 小数点左边的是()部分,右边的是()部分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位,表示几个();左边第二位是()位,表示几个();千分位是小数点()边的第()位。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位,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位。(补充:整数部分的最高位没有,小数部分的最低位没有。)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一样,相邻数位的进率是10。„„

2、复习小数性质:(要求一字不差的背诵并用来做相关的练习)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求近似数: 举例:9.8125 分别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方法指导(以整数为例):先看整数部分,是“9”,两种可能:不变“0”,多1“10”;再看后面一位,是“8”,那就多1是“10”。„„

4、复习“改写”:

指名说说“改写”的要求:大小不变。举例:5403000 添上分级线,读一读。

改写成万为单位的:540.3万(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改写成亿为单位的:0.05403亿(小数点向左移动8位,不够的的位数用“0”补足。)

5、说说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二、练习与应用

1、下面每个大正方形都表示整数“1”。先分别把图中的涂色部分用小数表示出来,再读一读。

说一说:条形表示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方格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

指名说说各个小数,特别是最后一个,有可能会出现“2.6”,要引导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2、你能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小数吗?

补充另一个相似的数轴,把0.1、0.2等换成1、2 学生观察两条数轴后说说每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再依次填写各个对应的方框。书上的第一个方框有可能会出现0.3,要引导学生辨析。

3、写一写、读一读: 学生独立填写后交流。

图1:价钱一般要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图2:一大格平均分成了10份,每份就是十分之几,用0.7表示 图3:温度计上的刻度由于太密,有的数简写了。37是人体的正常体温。

图4:可能会问题比较多,可一一板书后加以辨析。特别是“13.5”,强调单位名称的不同,前面的数也不同;以“米”为单位的,第一位小数表示的是分米,第二位表示的是厘米,第三位表示的是毫米。

4、读出下面各数,再说一说各是几位小数。

重点指名让学生说说各数中的“5”分别表示多少?

5、完成书上的填空。其中第2小题,要区别“计数单位”和“数位名称”的联系。

三、布置作业:(略)

(8)整理与练习

(二)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45、46,练习与应用第6~13题。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与应用”、“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反思”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

2、通过复习和整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通过对学习活动的反思与评价,培养学生自我自我反思意识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习准备:尺等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区别“数位”和“计数单位”。请学生举例说明两者的不同。老师再依次整齐的板书(部分):

数位:十位、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 计数单位:十 个 十分之一 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

2、说表象:用正方形表示几个就是完整的几个正方形,长条用一位小数表示,方格用两位小数表示,立体的方块用三位小数表示。

3、说“满十进一”:10个百分之一是()(看板书说)这样的话你还能说么?

提醒:个位和十分位也是相邻的两个数位,10个十分之一是1。

4、说组成,举例:56.108 判断:小数一定比整数小么?为什么?

分别说说这个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是多少?

指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比较小,不是0的时候就可能很大。改成0.108,说组成:

(1)总说:它是一个三位小数,计数单位是0.001,有108个0.001(2)分说:除去0,有两个数字,1表示1个十分之一,8表示8个千分之一。

提醒:说一个小数的组成时,要仔细审题,有时要分开来一个数字一个数字的依次说,有的是整体的说。

二、完成书上练习:

1、(第6题)读题后,问:类似的不同的题目要求是什么?(填≈或=)

指出:要看清楚具体要求。

学生填写,交流,选几个说说思考方法。如第一个只要比整数部分,第二个是利用了小数的性质„„

2、(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最好能请从大到小排的同学先读一读,发现问题,再强调顺序。

3、(第8题)强调书写的格式。指导规范的板书。

4、(第9题)量出某个同学的身高,分别用“厘米”、“米”来说一说。(时间关系,可以量最高的和最矮的同学,让大家知道正常的身高的范围。)

老师量课桌的长、宽、高,用厘米说一说,请同学用米为单位写下来。

5、(第10题)交流调查的自来水费和电费,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常常用到小数。

6、(第11题)查资料,了解地球赤道一周的长度是40700千米,大约是4.07万千米。

7、(第12题)交流人口普查情况,汉族:118295万人,少数民族12333万人。改写成用亿为单位的数,再用近似数数表示。感受:中国13亿人口中汉族占了12亿„„

8、游戏:数到3 1、2、2.1、2.2、„„2.91、、2.92„„ 问:这样数下去,能数到3吗?为什么? 完成书上的思考题。

小结:规定小数的位数,这样的小数个数是有限的。但不规定位数的话,个数是无限的。

三、布置作业。

第四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小数加减法:教材第47~51页(例

1、例2和练习八)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和用计算器计算:教材第52~55页(例

3、例4和练习九)

整理和复习与探索实践:教材第56~58页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和自觉验算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和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难点:自主地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 课时安排:7课时

(1)小数加法和减法

学习内容:p.47、48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学习准备:在黑板上的板书。学习过程:

一、学习新知:

1、课前在黑板上板书: 钢笔8元

笔记本3元4角 讲义夹4元7角5分 水笔2元6角5分

问:我们平时说价钱习惯说成几元几角几分。现在请你把它们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名说一说:8.00元,3.40元,4.75元,2.65元 这些小数哪些能化简?把它化简成最简小数。(8元,3.4元)

2、看黑板上的四样商品的价钱,请你选择两件商品并算出总价。交流:(可能有的几种情况)(1)钢笔和笔记本一共多少钱?

口答算式和结果,板书:8+3.4=11.4(元)

问:这个“11”哪里来?为什么8加的是3而不是4?

补充竖式说算理(略)强调:8是整数,3是整数部分的,要和它对齐。

补充一个整数加法的竖式,说说整数加法在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特点:右边对齐。仔细观察小数加法:右边不对齐。追问:那该对齐什么?(小数点)

补充:把8改写成8.0,体会小数点对齐。

那你做这样的题时,会不会把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的0补出来? 指出:没必要补,但要注意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

继续算一算:钢笔和讲义夹的总价,钢笔和水笔的总价。(2)讲义夹和水笔的总价:

指名列式,板书竖式。观察竖式,体会“小数点对齐,就等于相同数位对齐”。

算出结果:7.40 指出:竖式上算出的结果是两位小数,写在横式上的时候要化简成7.4(3)笔记本和讲义夹的总价:

列竖式计算,再次体会小数点对齐。

小结:今天我们学的小数加法和以前学的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满10进1。)要注意那些地方?

(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竖式上正常计算,横式上要化简。)

3、看黑板上的信息,问:笔记本比讲义夹便宜多少钱? 指名列式,板书竖式(略)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学生完成后交流得数。

注意最后题,竖式上的计算结果是3.00,如果有横式,只要写成3

2、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再订正。

第1题,小数点没对齐。第2题,得数的小数点没点上。第3题,只写了小数部分,整数部分要写0。

3、口算第50页的第1题。

指名读得数,注意能化简的要化简。

4、完成第50页的第3题。

看线段图,说说图意。看线段图分别提出加法、减法算的问题。再算一算。

三、检查预习作业。

四、学生作业:第2题

(2)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小数减法

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48、49的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4~6题。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小数减法。

2、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自觉验算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重点: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学习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当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时的处理方法。

学习准备:板书 学习过程:

一、复习:

口算8+1.4,读,说说正确的计算方法。补充竖式,指出:小数点对齐后相加。

二、学习新知:

1、提前板书书上的4件商品的单价。

问:昨天我们利用这些信息,学会了小数的加法和简单的小数减法。说说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后加减,化简)举例较简单的减法:(1)4.75-2.65;(2)4.75-3.4 分别用竖式算出上面的减法,并比较不同:第2小题小数部分缺一个数位,可以补0,算5-0=5,也可以想5不用减,直接移下来。

2、继续看4件商品的单价,提出较难计算的小数减法问题。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列式并板书:8-4.75 竖式(略)。指竖式问:这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困难?怎么解决?(引导:被减数小数部分没有,要补0,变成8.00后算。8.00-4.75时,可以先不考虑小数点,当成是整数减法来算„„)

3、验算:这题比较难,我们还可以用小数加法来验算。补充加法验算的竖式。规范其书写格式。

4、与“4.75-3.4”的竖式比较:为什么两题都出现了小数部分有缺位情况,一题可以直接算,另一题却要补0后再算?(指出:被减数有空位要补0,减数有空位可以不补0。)

5、学生练习另几题较难的减法计算(做在书上)指名板书。讲评。3.4-2.65 8-2.65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第3题,读出上的新,并依次回答两个问题。交流解法。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吗?

2、完成练习八的部分题目:(1)第4题,强调做这类题的要求:对的要打“√”,不能空着;错的打“×”,然后在旁边空的地方订正。再分别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

(2)第6题。读题后,学生把算式写在书上,再交流。

四、检查预习作业。

五、布置作业:

p.49第2题,p.50第5题

(3)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51练习八第7~10题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结合现实情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口算:2.6+8= 0.86-0.4= 指名说说口算方法。提醒:竖式时可以把小数点对齐后加减,口算时更侧重整数部分和整数相加,一位小数和一位小数相加。要看清楚数位。

2、笔算:3.6-1.28= 7.18-3.6= 学生列竖式计算,比较两个计算。发现前面一题要补0后再减,后面一题可不用补0。

3、小马虎在计算3.56加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了4.23。正确的结果应当是多少?

教会学生用还原思想解决这类问题:4.23-3.56=0.67,3.56+6.7=10.26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

0.83-0.5= 9.2-6= 2+2.8= 3.4-3.1= 0.73-0.23= 3.6+2.4= 学生完成后,指名交流得数。

2、第9题。观察折线统计图,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人的正常体温是37摄氏度左右,这是位体温偏高的病人。„„)分别计算:这一天,病人的最高体温和最低体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从中午12时到下午4时,病人的体温升高了多少摄氏度? 这一天开始时与结束时,病人的体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要引导学生会看折线统计图:折线越陡说明变化越快;折线平说明变化慢。

可按段数相差的格数,找到变化情况。相差不多的再通过算的方法来进一步确认。

3、第10题。独立解答书上的问题,再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注意提问的范围:提一些需要计算的问题,不要问如“哪个最贵?”之类的问题。

4、思考题:小力用竖式计算5.1加上一个两位小数时,把加号看成了减号,得2.76。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的结果吗? 要求学生用刚才教的还原方法来解答。交流讲评。

三、检查预习作业: 对比练习:

0.17+0.06= 0.79-0.04= 1.3+0.03= 0.17+0.6= 0.79-0.4= 0.56+0.4= 要求学生看清楚位数再加减。

四、布置作业:(略)

(4)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52的例3,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4题 学习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学习重点、难点:

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学习准备:例题的板书 学习过程:

一、复习:

题组练习:4.3+7 4.3+0.7 4.3+0.07 观察后说说:(1)这组题有什么联系?(2)通过这组题,你觉得做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二、学习新知:

1、课前板书:水彩笔8.9元,笔记本3.6元,钢笔6.4元,三角尺1.1元

问:现在我要每件商品买一份,需要准备多少钱? 指名列式:8.9+3.6+6.4+1.1(可能会有学生列式的时候就考虑了简便的问题,指出:列式的时候,我们一般要按照题中的顺序,这样可以不遗漏不重复。)观察这些加数有什么特点?你准备怎样算?

(由于有预习,所以不少学生都会考虑简便的问题。)板书简便的过程:=(8.9+1.1)+(3.6+6.4)=10+10 =20(元)

问:为什么这里要用“()”? 说说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 复习加法运算律:a+b=b+a,(a+b)+c=a+(b+c)

找找例题中哪里运用了加法交换律?那里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指出:运用加法运算律,也可以使我们的小数加法变得更简便。整数简便计算一般是要把加数凑成整百整千数,而小数加法一般只要凑成整数就可以了。

2、凑整练习:

板书3.3,问:你能说一个小数和它凑成整数吗?(2.7,0.7,8.7„„)

问: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说得完么?指出:我们只要看小数部分,和0.3凑成整数的是0.7。为了统一,我们就用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来继续凑整。

7.2,1.76,2.37,3.34,0.237,2.178(老师依次板书上面的数,学生依次说出另一个小数,老师继续板书)观察完整的板书问: 要凑整,你发现了什么?

(看位数,位数一样多的才能凑整;看末尾,末尾加起来是10,如果小数部分有多位的,最后一位加起来是10,前几位加起来是9。„„)

问:1.76和3.34,7.2和2.178能不能凑成整数?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78+0.8+0.2 0.37+1.79+0.63 指名口答简便过程,并说说要注意的问题。

2、五年级一班女子4×100米接力赛跑4位同学的成绩如下表。你能很快算出她们完成接力赛的总成绩是多少吗? 问:你知道接力赛的总成绩是怎么算的? 算一算,交流怎样算更简便?

(一般学生都会用凑整的方法来计算,但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估算的角度来观察,发现通过移多补少,每一个成绩都正好可以看成18秒,也就是18×4=72秒)

3、口算下面各题:(p.54第1题)学生完成后,校对得数。

4、算一算,比一比。(p.54第2题)观察题组,说说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选你认为计算简便的那题算出结果。

一起按顺序口算出另一题,比较两题结果是否相同,感受“简便”。补充板书:a-b-c=?

(1)=a-(b+c)=a-c-b 举例说说上面等式之间的联系。记住连减可以改写的形式。

5、在一次跳远比赛中,小强跳了3.06米,小星比小强少跳0.18米,小宇比小星多跳0.32米。小宇跳了多少米? 读题后,要求学生列出算式:3.06-0.18+0.32 指名说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师板书计算过程:=3.06-(0.18+0.32)=3.06-0.5 说说这样算行不行?为什么?

四、检查预习作业:

4.52-(3.52+0.72)4.9+0.1-4.9+0.1

五、布置作业: 第3题

(5)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53的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第5~9题 学习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体会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在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重点难点: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学习过程:

一、复习解决问题:

1、(第5题)四五年级同学采集树种,四年级采集了13.5千克,五年级比四年级少采集2.8千克。四五年级同学一共采集多少千克? 读题后让学生列式,交流各种解答方法的不同思路:(1)13.5+(13.5-2.8)

四年级是已知的,五年级的未知,先求出五年级再算出两个年级(2)13.5+1.35-2.8 先假设五年级和四年级一样多,再把五年级少采集的减去。观察两个算式,哪个更简便?算出结果。

2、(第6题)分别计算书上的4个问题。

交流各个问题,注意有的学生会出现选错商品价格的现象。

二、学习例4,用计算器计算并探索:

1、课前板书: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元 金额/元 铅笔 1支 0.80 电池 4节 24.00 铅笔盒 15.40 15.40 书包 1个 44.70 面包 3.00 6.00 问:这是一张不完整的发票,说说“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算出空的格子。填写完整后,算出总金额。

(可以用计算器算,也可以利用数据特点口算或笔算。)

2、如果老师付出100元买这些商品,应找出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

3、(第8题)小明家九月上旬的收支情况如下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并算出合计数。

指导学生看懂该份表格,区分“收入”和“支出”,依次算出每一个空格。

讨论:上月结余、合计收入、合计支出以及表中最后余额的关系。

4、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找到不变的数:小数部分前面都是8,最后一位是9(2)找到变的数字及变的规律:整数部分是变的,它比最后一个小数的位数少1;它同时还是后面小数部分的8的个数。(3)按照发现的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5、两个小数的和是8,相差0.4,这两个小数分别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1)画线段图(图略),发现如果把8减0.4,得到的是两个较小的数;或者把8加上0.4,得到的是两个较大的数。再除以2就可以了。(2)从平均数的角度考虑:平均数是4,要符合“相差0.4”,一个数要大0.2,另一个数小0.2(3)检验:两个条件都要符合“和是8”、“差是0.4”

6、思考题:小华在计算一道小数减数时,把被减数十分位上的8看成了3,把减数百分位上的1看成了7。你能算出错误的答案与正确的答案相差多少吗?

指名说说思考方法。明确:被减数少算了,结果也少算了;减数多减了,结果也偏小。

三、布置作业(略)

(6)整理与练习

(一)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56、57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激发学习的兴趣。

2、综合运用有关负数、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体会小数加减法的广泛应用价值,拓展知识面,提高正确选择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口算:2.5+3.2 0.83-0.5 0.25+0.75 9.8-4.8 1.7+0.4 1-0.6 1.2-0.8 0.92-0.2 0.52+0.4 要求学生注意小数部分的不同位数,选择这样的既题让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用竖式计算:(第2题)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做在本子上。做完后,可请平时多订正的学生说说得数,有问题的再讲具体的计算过程。

3、简便计算:

4.3+0.98+0.7 3.6+1.98+6.02 7.5+4.9-6.5 5.27-3.9-0.1 8.44-(5.44+2.8)1.29+3.7+2.71+6.3 学生独立做在本子上,后交流:

(1)只有加法的,改变加数的位置凑整数加比较简便。(如第1、2、6题)

(2)连减题,可以减去两个减数的和也可以先减后面的数再减前面的数,要根据具体的数来定。说说第4、5题的简便计算方法。(3)有加有减题。在改变运算顺序的时候要带符号“搬家”,举例:第3题。

指出:简便计算的目的是要“简便”,但如果不按规定随意改变会出现错误的结果,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用不简便算一算的方法检查结果是否一样。

二、解决问题练习:

1、第4题,要求学生看懂图的意思,明白竹竿分成了几部分,然后再列式解答。

2、第5题,读读表格中的数据,说说其含义。依次回答书上的问题。

3、第6题,简单介绍“警戒水位”及相关概念。说说表格中的各数据分别表示什么?

指出:+和-如果用在某个数前,表示的是增加或减少的意思。如果用在算式里,是表示加或减的意思。依次加或减,算出结果,并对照警戒水位,说说哪几天的水位超过了。

4、思考题:

指导学生读懂题目的意思。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1)分段算出每一秒的落地距离,再加起来。

(2)简单介绍等差数列求和方法,并用该方法算出和 比较两种方法,检查结果是否一致。

三、布置作业:(略)

⑺ 整理与练习

(二)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P58 7 学习目标: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学习重点难点: 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学习准备: 让学生提前收集:上月的电话缴费单,水电燃气三个月的缴费数据 学习过程:

1、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2、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

通过这次的记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3、统计一下自己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你的支出合理吗?必要吗? 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你结余的钱?

4、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5、围绕书上的三个方面的指标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举例说说自己在学习本单元中学得好的地方和学得不理想的地方,然后在小组内向组长汇报,自己给自己评几颗星。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连自己小家都管理不好的人,更谈不上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具备了治理小家庭的能力,才能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小家治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整理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已具备了初步料理家务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理财技巧,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第五单元:找规律

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

1、根据排列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根据排列规律,计算排列中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学习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难点: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确定用除法解决这一问题的优越性。课时安排:2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第59页-60页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过程:

一、课前引入:

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

夜幕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在彩灯的映衬下更加迷人。

这是一次展销活动,主办方经常会用飘扬的彩旗来营造热闹的氛围。商场常见的促销宣传,打折的宣传卡一串串挂满了整个商场。观察这三幅图,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彩灯、彩旗、宣传卡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说一说排列的规律。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自由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这些物体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摆放的。盆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在小组里说一说。

全班交流三种物体排列的规律时,让学生一边指图一边说。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提出问题: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自己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注意每一个小组交流的情况,发现学生采取的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2.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1)找规律

(一)第 课时

第二篇:苏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

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要求:

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第二种:

X+50>100 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

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1、2、3。

板书: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

(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 20+10=20+10 X=50 X+20=50+20 50+a=50+a 50+a-a=50+a-a X+20=70 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 X+10-10=50-10

X=40

第三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3 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

最后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

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

第6页的第10、11题。

板书:

学生的板演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

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

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

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

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

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

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三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4~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

=0.06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

计算的)

8、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9、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题目的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口答后生集体填写在书上。如有不同的可以书上

补充。

⑶、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⑷、集体核对。

10、练一练

⑴、引导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

⑵、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并将这个关系写在书上。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生独立解决,师巡视,帮忙有困难的学生)

⑷、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

⑴、生独立读题,明确题意。⑵、引导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

⑶、集体核对。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

⑷、做完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5题

⑴、指名读题,明确题意。

⑵、小组讨论每题的数量关系,全班交流。生独立解答

⑶、集体核对

3、练习二第6题 ⑴、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⑵、小组内核对,同时交流讨论数量关系。

⑶、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7题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练习二8~12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等式有怎样的性质?指名口答。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二、练习二第8题

1、指名读题

2、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小组内交流)

4、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

式是否成立。

三、练习二第9题

1、指名读题

2、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

3、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4、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5、集体核对。

四、练习二第10、11题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道题目的数量。

2、生独立解决,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

过板演在全班讨论。

3、集体核对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12题

第7课时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进一

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

3、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反思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解方程:求方程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举例说一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等式有哪些性质?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内逐一交流这3个问题,有组长组织。

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选3题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帮有错的学生订正。

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这4题的方程和解题过程,没有意见的就通过。

全班交流:

(1)交流有困惑的地方。(2)交流有不同意见的题目。

4X=10 1.6X=5.6 X+7=17 X+110=250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1、4题。

板书:

第8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探索与实践”的题目。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出示第8题题目。

指导学生理解题目:“连续的3个自然数”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说说。

学生独立思考这3个问题,在本子上适当记录。

小组内交流,把困惑、疑点、不同意见的地方记录下来。

(1)a+b+c的和等于3b。

(2)3X=99 X=33(3)5n=55 n=11 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会感到比较困难,要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多举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补充:依此类推,9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你能用方程算出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吗?

解:设中间一个数n。

9n=99 n=99÷9 n=11 第9题

学生读懂题目意思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同座位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全班交流:(1)从第一个天平可看出,一个梨子的质量相当于3个苹果的质量。

(2)从第二个天平可看出,三个苹果的质量相当于6个桃的质量。

(3)因此,一个李子的重量相当于6个桃子的质量。

二、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

第二单元:确定位置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

1、练一练,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

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去过南刚体育馆观看过篮球比赛吗?(出示一张球票)这是老师去南刚体育馆看比赛的票,拿着票,老师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你知道老师是怎么找到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例1的情境图。

这是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有个小朋友叫小军,你知道他坐在哪里吗?

指名学生回答。

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位置,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不够清楚,比较麻烦)

3、揭示课题并板书。

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描述小军的位置,显得不够规范或比较麻烦。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

(1)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指图说,板书)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

数,确定第几行一半从前往后数。

这叫什么?这是第几列?(从图中指列、行问)这是第几行?

指第1列第1行的图问:这一位同学在第几列第几行?(第1列第1行)

小军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 同桌互相指一个位置说说。

(2)出示抽象图。

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座位用圆圈表示,每一行有几个圈呢?一共要画几列呢?

出示抽象图:

第7行 ○ ○ ○ ○ ○ ○ ○ ○ 第6行 ○ ○ ○ ○ ○ ○ ○ ○ 第5行 ○ ○ ○ ○ ○ ○ ○ ○ 第4行 ○ ○ ○ ○ ○ ○ ○ ○ 第3行 ○ ○ ○ ○ ○ ○ ○ ○ 第2行 ○ ○ ○ ○ ○ ○ ○ ○ 第1行 ○ ○ ○ ○ ○ ○ ○ ○

第 第 1 ……… 7 列 列

图中的第1列在哪里?第1行呢?(标出“第1行”和“第1列”)

谁能像这样标出其他的列和行? 指一指第4列第2行在哪里? 第3列第4行在哪里?

……

同学们在明白了列和行的含义后,现在能正确、简明的确定位置了吗?

(3)用数对表示位置。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你知道这个数对的含义吗?数学中的4表示什么意思?3呢?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

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师指抽象图中任意一个圈问:请你用数对表示。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1、2题。

你能找到第2列第4行的位置吗?有数对怎样表示?(2)(5,5)表示什么呢?是图上的哪个圈?

两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教室里的座位共有几列几行呢?第1列第1行是哪个同学的座位?用数对怎样表示你能说说自己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吗?用数对怎样表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并互相指其他座位说数对。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你能悦纳嘎数对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 追问:第3列的两块瓷砖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第4行的两块瓷砖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写出的两个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一列的两块瓷砖,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 同一行的瓷砖,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

3、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每一块花砖的位置。(2)在小组中交流花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结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你以后有什么指导作

用呢?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

2、练一练,练习三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用数

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图。第4行 ○ ○ ○ ○ ○ ○ ○

B

第3行 ○ ○ ○ ○ ● ○ ○

A

第2行 ○ ○ ● ○ ○ ○ ○

C

第1行 ○ ○ ○ ○ ○ ○ ● 第 第 1 ………… 7 列 列

请用数对表示图中A、B、C的位置。A(3,2)B(5,3)C(7,1)你是怎么确定位置的?说说你的想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没有标出行与列的公园平面图。你能试着标出平面图有几行几列吗?

尝试标行与列。

(2)出示完成的方格图。

图中行与列的标法与上节课所学例题及练习题的标法有什么不同?

指出:例2中0既表示列数的七点,也表示行数的起点。

说说:第3列是哪一条线?第5列是哪一条线?第3行是哪一条线?第5行是哪一条线?

想一想,怎样用数对表示书报亭的位置?(2,3)

(3)分组讨论:儿童乐园等其他景点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

盆景园的位置(5,7)大门的位置(3,1)饭店的位置(5,2)

谁能说说确定景点位置时可以怎样找?

(4)观察比较。

看一看,表示儿童乐园与书报亭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征?(数对中左边的数都是2)

这说明什么呢?(儿童乐园与书报亭在同一列上)还有哪些景点的位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呢?小组中说一说。

交流汇报。

2、练一练。(1)完成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你是怎样找到这些点的?说说你的想法。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D点和E点应该怎样表示呢?

“顺次连接A、D、E、C、A”是什么意思?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检验对边是否平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4题。

怎样用数对表示试验小学和图书馆的位置? 实验小学(5,5)中两个5表示的意思是否一样?

(3,2)(2,3)表示的位子哈相同吗?为什么?你能找出这两个位置在哪里吗?

小组中讨论第(3)(4)小题。

2、完成练习三第5题。汇报交流结果,展示路线。指导用数对进行描述。

四、自学“你知道吗”

学生介绍自己了解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说说在确定位置时我们可以怎样找?

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练习四第4题里的方格图、红旗和黄旗。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操作活动。

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

怎样用算式表示?

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2、想像延伸。

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4、揭示概念。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

以用省略号表示。

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为

什么?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自主探索。

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 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

② 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③ 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

2、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4、完成“练一练”

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1、练习四第1题。

提问: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前提呢?

2、练习四第2题。

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

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

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

3、练习四第3题。

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小

公倍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游戏活动

练习四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再想一想。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四的第5~8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4和6 3和7 5和9 10和6

二、完成第25页的5~8题。

1、第5题

⑴ ①让学生观察左边4题,说说这几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找出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③比较和交流: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⑵独立完成右边4题,再比较交流发现了什么?

2、第6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

3、第7题

先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并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列表的过程实

际上就是求7和8的最小公倍数。

4、第8题

先让学生说说求几月几日小林和小军再次相遇,可以先求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让学生

独立解答。

三、小结: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思考题

提示:先用列举法找3、4和6的最小公倍数。

第三课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的例

3、例4和“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

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因数

1、操作活动。

⑴先让学生用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再提问: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

⑵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⑶1、2、3、6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⑷4为什么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

揭示: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自主探索。

提问: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的公因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②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8的因数。

2、明确8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4,指出:就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出示相交的集合圈,让学生把8和12的因数分别填在集合图中的合适部分,再看图说说各

自的想法。

4、完成“练一练” 重点让学生操作与填空。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

1、练习五第1题。

填好后让学生看图说说15和20的因数分别有哪些,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2、练习五第2题。

3、练习五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具体说说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练习五第4题。

先出示第1组数,让学生判断,并说说是怎样判断的。然后完成先面几组。

5、练习五第5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说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大

公因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四单元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例

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的1至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

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在说明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谈话: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

一步认识分数。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谈话:先来看这几幅图,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

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引导比较: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提问:(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指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在小组内说说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各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反馈交流时,教师请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回答,一人说分数,另一人说分数单位。在学生回答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每个图中的一份,在学生回答分数中各有几个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

每个图中各有这样的几份。

3、完成“练一练”

提问: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学生汇报所填分数时,教师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再指名读一读,并要求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母与分数单位有什么联系?

2、做练习六的第2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3、做练习六的第3题

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说法,说说第一题中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三好学生有这样的几份,再让学生按照第1题的句式说说后两题中每个分数的意义。

指出: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4、做练习六的第4题

先让学生看图指一指直线上从几到几的这一段可以表示单位“1”。再让学生中直线上的点表示各分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5、做练习六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要求学生说说所填写的两个分数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两个分数都是把12枝铅笔看作单位“1”平均分后得到的;第一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12份,第二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第2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内容:例

2、例

3、练一练、练习七1-4题。

教学目的:1. 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能判别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什么叫做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2.你能说出一些分数,并说明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 3.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分数。

二、教学新课

1.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1)出示例2

学生涂色表示相应的分数。

问:把每个圆都看作单位“1”,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图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

几? 里有几个1/4? 生答师板书。

要表示5个1/4,该怎样涂颜色?明确: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要用

两个圆。5个1/4就是5/4。

问: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当涂色部分不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涂色部分正好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相等;涂色部分超过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2)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涂色。

引导学生看图,讨论:要表示每个分数,各要涂几个1/5?分别用了几个圆?你有什么发现?

(3)分数分类

比较例

2、例3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4)认识概念

结合学生的发言指出: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和分母相等或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问:和1相比,谁大,谁小? 学生举例说明真分数和假分数。

(5)小结:学生自己整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特点。

2. 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请学生说一说分别把什么看做单位“1”?

(2)做“练一练”第2题。

(3)判断。

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

假分数都大于1。

小于7/8的真分数只有6个。

集体订正。说明理由

三、课堂练习1.练习七第一题

要通过描点、观察、交流,使学生在直线上直观地看到:真分数集中分布在0和1之间的这一段上,而假分数则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进而体会到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

于1。

2、练习七第二题 独立完成,交流

3、练习七第三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4、练习七第四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学生说说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大小的?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五、作业 相应的练习册。

第3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例

4、例

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七5-8 教学目的:

1、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体会分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展对分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桌相互举出一些分数,说明意义,并说说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根据要求表示分数。

3/4 4/7

3、贴出: 红彩带 黄彩带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揭示,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二、新授。

1、教学例4。

明确问题,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思考:把谁看作单位“1”?黄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红彩带的1/4。黄彩带的长与其中的1份一样长。也就是说红彩带的1/4与黄彩带一样长。(贴出答案)

同桌相互交流。2。教学试一试。贴出 红彩带:

蓝彩带:

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学生小组讨论:把谁看作单位“1”?蓝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答案。

改题:红彩带的长是蓝彩带的(—)

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

明确:把蓝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红彩带的长与其中的4份一样长,也就

是4个1/3,即4/3。

3、教学例5。

(1)出示: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5/4,问: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绿彩带的长相当于其中的5份。

(2)出示 红彩带:

你能画出绿彩带吗?学生独立画,交流校对。

4、教学试一试。

出示 红彩带: 花彩带:

问:你可以怎样提问?你会解答吗?说说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并校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1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2、完成练一练2

3、完成练习七5、6 请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4、完成练习七7(1)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1/5” “鸭的只数是鸡的3/4”着两句话的?

(2)学生填空。

(3)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完成练习七8

(1)出示统计图,问:你知道了什么?

(2)补充问题,独立解答。____ 是 ____ 的(—)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册。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七9-14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板书:分数。问:关于分数,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

1、完成练习七11(1)读出分数,说出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分数单位是什么?

(2)找一找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完成练习七9、10 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完成练习七12 读一读,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每一句话的?

4、完成练习七13 独立完成,并交流。

5、完成练习七14

(1)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意的?

(2)学生画一画。

(3)交流,展示画出的各种图形。

6、指导完成思考题。(1)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2)集体交流。

三、总结。

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作业:练习册

第5课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例

6、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的1至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

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情境图:把4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6 把刚才呈现的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提出要求: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操作,了解学生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小结: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3块。完成板书。

把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块? 学生口述算式

提问:3除以5,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小组交流。

2、总结归纳

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

板书 a÷b=a/b

讨论:b可以是0吗?

小结: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不能是0。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学生尝试填空。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23分改写成用时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

指出: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4、做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填写后,引导比较:上下两行题目有什么不同?

5、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要求说说填写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1、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口答。

2、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交流。

3、第3题

学生看图填写后,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第4题

学生填写后,提问: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5、第5题

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并写出得数。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整理和复习(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上的内容以及51~53页第1题~9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整理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

构。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问:这一单元,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分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整理

二、练习与应用

1、第51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第51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讲,可指导在直线上表示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方法。

3、第3题,口答

4、第4题

让学生结合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

重点讲解第3小题:小明从家到学校,1/6小时正好走了全程的2/3。

1/6小时是把1小时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6份,小明的时间相当于其中的一份。

5、独立完成第5、6题

评讲总结方法

6、做第7题

让学生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进行填写。

指导1.7的填法:

一、可以把1.7看成1和0.7的和。0.7是7/10;

二、把1.7直接看成是17/10,从而得出结果。

7、做第8题

引导:前两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后两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

算改写成小数。

8、做第9题

(1)试做(2)分析小结:要将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3)讨论怎么样将带分数化成小数

三、课堂总结

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页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2、能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第52页第10题

先做第一题:五一班一共有学生40人,其中女生有21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1)先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口头分析: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0份,女生人数占了其中的21份,所以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1/40。(2)再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并写出得数。

(3)独立做下面两题(4)交流总结 2、做第11题(1)学生先独立练习

(2)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3)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3、做第12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1)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算式中选择的被除数为什么不同?除数为什么相同?

(3)商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4、做第13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

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平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5、思考题

方法一:可以根据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画图帮助思考

二、课堂总结

三、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练习。

第五单元:找规律

第一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张填有1一10这10个数的单行数表,一张填有1一15这15个数的单行数表;每人4个用硬纸做的长方形框,分别可以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

教学过程:

一、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谈话:(出示下表)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红框,可以使每次

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提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上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用这

样的方框试着框一框。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1)列表排一排1+2=3,2+3=5……9+10=19 一共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

相机引导:这样列表排一排,要注意什么?(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2)用方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

引导:你能把你用方框框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吗?

结合学生的演示,强调:从哪里开始框起?方框依次向哪个方向平移?一共平移多少

次?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第一种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第2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行了。)

二、再次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规律

如果每次框出三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你能用平移的的方法找到答案吗?拿出能框3个数的长方形框自己试一试。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框的?(强调按顺序平移)一共平移了几次?(7次)

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8个)

提问: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再试着框一框,看看分别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组织学生交流结果。

要求:刚才我们用方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你能联系每次平移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 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引导:观察表格,自己想一想,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可能得到: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相加正好是10;得到不同和的个数比平移的次数多1;每次框出的数越多,平移的次数与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越少;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增加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减少1••…

追问:利用大家发现的规律想一想,如果每次框6个数,平移的次数是几?能得到几

个不同的和?

三、尝试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1.教学“试一试”。

提问:(出示题目)如果把表中的数增加到15,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说说每次框出2个数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吗?每次框出3个数或4个数呢?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部分学生感到有困难,也

可以让他们边操作边思考)2.做“练一练”。

提问:(出示花边)这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

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提问:如果给紧连的3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每次盖

5个方格呢?

鼓励学生简捷地推算出答案。

四、课堂小结,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规律的?

2.做练习十的第1题。今天我们探索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应用。(出示练习十的第1题)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吗?

提示学生将每3张连号的票画一画,找到答案。3.做练习十的第2题。(出示练习十的第2题)提示:可以根据题意先画图,再思考。

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的过程。

第二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2)

教学内容:

P57---58 找规律例2 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会根据平移次数推算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

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出示例2,理解图意指名说说

(1)浴室的一面墙长有8格,宽有6格;

(2)理解问题

2、你准备怎样来贴瓷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方法:可以从左上角开始有次序地进行平移,可以向右平移,也可以向左平移。

3、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思考:你是沿着什么方向贴的?平移了几次?有几种贴法?

4、交流汇报,引导思考:

(1)沿着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平移6次,可以有7种贴法)沿着这面墙的宽贴一列有多少种贴法?(平移4次,可以有5种贴法)

(2)一共有多少种贴法呢?(5×7=35种)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贴各有多少种贴法是什么关系?你是怎么想的?(就是求5个7

或7个5是多少)

5、小结:我们发现沿着长贴有7种贴法,沿着宽贴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7×5=35种

贴法。

二、运用规律

1、完成“试一试”(1)你能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完成这道题吗?出示“试一试”这个图形你会把它平移吗?小组讨论,明确可以把“凸”字形看作长方形。

(2)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

(3)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沿着长有6种贴法,沿着长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6×5=30种贴法)

2、完成练一练小军打算在阳台上的一面墙上贴花砖,请你算一算,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的过程。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质疑。

四、拓展延伸

1、完成P59第3题

(1)仔细审题后,动手框一框,并算一算5个数的和。(2)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小结: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就等于中间的数乘5。

(3)如果框出的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解答。

(4)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独立思考后同桌说说,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

过程。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1页例

1、例2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彩笔、各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故事引入:猴王分饼

观察图片示意图,用分数表示每只猴分得饼的大小,这几个分数相等吗?出示阴影部分是1/2的图片?比较相等的几个分数有什么发现?

(大小相等,分子分母在变化)

如果还有一只猴需要四块,猴王会怎样分呢,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的纸,指出:这些正方形纸都一样大。

提问:你能先对折,并涂出它的 吗?

学生折纸。涂色。交流后,追问:你能通过继续对折,找出和 相等的其他分数吗?学生

操作。组织交流。

1/2= 2/4 1/2 = 4/8 1/2=8 /16

2、发现规律

引导观察:请大家观察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观察、思考,完成课本上的填空,再在小组内交流。a、先从左往右看,1/2 是怎样变为与它相等的2/4 的?

由1/2 到4/8,分子、分母又是怎样变化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b、再从右往左看

2/4是怎样变化成与之相等的1/2 的?

4/8又是怎样变成1/2 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综合以上两种变化情况,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其中的规律?你觉得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不能同时乘或除以0)为什么?

3、沟通联系

谈话:你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引导辨析:所写的分数是否

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三、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练一练的第1题。

2、练一练的第2题

3、练习十一第二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

教学内容:

课本第62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

2、掌握约分的含义和约分的一般方法,学会约分的书写形式,认识最简分数。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已经约分的书写形式

教学难点:约分时通常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2、想一想: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3、写一写:请你写出和12/24 相等的分数 在学生交流反馈后,引导学生对相等的分数做比较: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大的,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小的。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你能写出和 12/18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吗?

学生尝试自主思考。汇报:你是怎样想的?先在小组里交流。

2、教学约分的含义。

师: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12/18 6/9 12/18 4/6 12/18 2/3 教师指出:约分要注意两点,一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要与原来的分数相等;二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要比原来的分数小。

3、教学约分的书写形式

分子分母都要同时除以几呢?(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3或者6。)

方法一:先分别除以12和18的公因数

2、再分别除以6和9的公因数3。

方法二:分别除以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6。

规范:画斜线的方向和商的书写位置提示:熟练以后,约分可以直接写成12/18= 2/3 约分到什么时候就不要继续除呢?(除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为止。)

4、教学最简分数。

像 2/3的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

分数。

同步练习1:说出一个最简分数

同步练习2:把 约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的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练一练62页第一题)

2、分组练习(指名板演)练一练第二题

练习十一 第5题

四、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约分(练习)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的第8-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促进学生初步形成约分的一般技能技巧,教学重难点:

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自主回顾

回顾一下对约分的理解情况突出三点: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同时去除;

约分的形式;约成最简分数。

什么是最简分数?说一说。

出示分数卡片 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

二、巩固练习

1、找朋友 :找出和18/54 相等的分数。9/27 1/3 1/2 6/18 3/4 2/9 2/6 3/9 你是怎样寻到的?说说自己的理由好么?

2、能用不同的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吗?

练习十一 第8题

我们在刚刚学习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时,只会用2/8 表示2÷8,现在我们还可以用 1/4来表示。看,我们的进步啊,这就是学习的魅力。

你能写出不同的除法算式吗? 1/2=()÷()=()÷()

你能说出几个除法的算式?

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3、比较大小(第十一题)

4、计算并化简(第十二题)

5、集中练习把0.5化成分数 问问自己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吗?你会把它化成最简分数

吗?分母是10的最简分数有几个?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通 分 教学内容:

第65页的例4和“试一试”,“练一连”和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通分及公分母的意义。

2、能正确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通过亲历探索通分的意义与方法这一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为公分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最小公倍数4和6、8和9、9和5 2。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1/5、3/4、7/10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例4:把3/4 和 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题目要求是什么?(改写 分母

相同 大小不变)

你计划使用什么数来做这个相同的分母?12、24、师根据学生发言出示

3/4=()/12 5/6=()/12 3/4=()/24 5/6=()/24 你是怎样改写的?先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汇报 板演

2、揭示通分的意义

小组学习,交流各小组汇报。

为了计算简便,一般取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你觉得通分的依据是什么?

4、通过自学、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概念和方法,根据这些我们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5、通分和约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先找出1/6 和 4/9的公分母,再把这两个分数通分

思路引导: 1/6和4/9 的公分母是()

要求学生自由说说中间的过程。

2、练一练(65页)

三生板演。集体讲评。

3、判断(练习十二 题3)

四、课堂小结

第五课时 分数的比较大小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的例5,“练一练”和练习十二的第5-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2、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能灵活的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2、我们可以在什么时候应用通分?

3、互动:相互出题 练习相互评价 交流(3分钟)

二、教学例5

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答。

师:谁看的页数多?这个问题实质是什么?

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注意方法的规范。

3/5=27/45 4/9=20/45 因为27/45>20/45

所以3/5>4/9 小芳看的书多。

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小结:通分的方法在比较分数大小中的运用

三、巩固练习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66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 第五题 先明确题目的要求有两个。

3、自由练习

分小组编拟 交换练习

四、课堂小结

第六课时 通分(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练习十二第8-11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掌握分数基本性质在通分中的运用,能熟练而灵活地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

数的大小比较。教学重难点: 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学生自由练习互相说一个分数,再通分。

学生汇报 纠错

二、集中练习

1、教师出示: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可以安排为擂台赛)

a、21/21和31/26 5/7和4/5 b、8/9和4/7 1/3和4/9

请同学评讲

2、课本练习68页第九题 把下面分数填入合适的圈内

比1/2大的分数有:

比1/2小的分数有:

师生讨论:怎样快速的分类?

自由说一个比 1/2的分数。并说出理由。

三、拓展练习

小明:我10步走了6米,小红:我7步走了4米。问:谁的平均步长长一些?小组讨

论,明确解题步骤。

四、课堂总结

第七单元 统 计

第一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P74-75复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

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题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提问:根据第一

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

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

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

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二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

教学内容:

P77--79统计练习十三2-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1999年哪种电话的用户多?2003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2004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题。

(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

载。

2、完成P78第5题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

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1、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2、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球的反弹高度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有关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

3、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愉悦,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篮球、足球、排球各4个,四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体育课上同学们都喜欢玩球,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知识来球,有兴趣吗?

二、引导探究

1、提问:这些球从高处落地后会怎样呢?在正常情况下,球的反弹高度会不会超过下落

高度?(板书:反弹高度 下落高度)

2、教师动作示范,学生观察球下落过程,提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不同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三、带着问题实验操作

1、学习书上示意图,指名说说实验步骤以及注意点。

集体交流并板书:定(下落高度):100厘米、150厘米、180厘米。

落:注意球的上沿与高度标记齐平。

观察,记号,量一量:注意,取整厘米数。

计算并小组讨论。

2、组员分工:落球人员,测量人员,观察人员,记录人员。

3、实验操作。

4、计算。

5、小组讨论。(提示:把表示两者关系的分数化成小数比比看)

小结:同一种球从不同的高度下落,它的反弹高度是不一样的,但表示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大致是一样的,也就是弹性是一样的。

四、第二次合作实验

1、学生再次合作作实验。

2、计算结果

3、讨论

4、集体讨论后小结:

不同的球从同一个高度下落,其反弹高度一般是不同的,同时表示相应反弹高度与下落高

度关系的分数自然也就不同。

五、你知道吗?

1、自主阅读。

2、指名说说引起球的反弹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3、算一算比赛用的篮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六、总结:

谈谈你这一节课的收获。

第八单元 分数加、减法

第一课时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0页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指名读题,并要求根据题意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启发学生解释自己列式的思考过程)指出:这是一道分数加法算式。因为相加两个数的分母不同,所以把它叫做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板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

2、提出问题: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那么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该怎样计算

呢?

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

多少。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

交流:您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和1/4的得数是多少吗?

追问:你是怎样看出1/2和1/4的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被看作了几分之几?想一想,计算1/2+1/4时,先要做什么?

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要求: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3、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地说,这个过程就是把这两个分数怎样?(通分)

二、教学“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2)计算5/6-1/3时,先要做什么?想一想,通分的目的是什么?5/6-1/3的得数是多少?作为得数3/6和1/2,哪个更简洁?应用什么方法可以使3/6化成1/2?

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你是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

听吗?

第二课时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的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灵活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异分母分

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分练习(口答)

5和3 10和7 9和3 8和5 20和15 35和7

2、计算练习(指名板演)

1/5+3/10 3/5-3/8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自己读题观察。

1/2+1/3 1/9+1/10 1/4+1/7 1/5+1/8 1/2-1/3 1/9-1/10 1/4-1/7 1/5-1/8

2、交流观察后发现。

3、每人选择两组题目计算出结果,并校对结果。

4、交流计算后发现。

5、教师小结:两个分数最大公因数是

1、分母分子都是1的分数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得数的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子的和或差。

6、根据规律,请学生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

三、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练习十四第6题

(1)出示题目: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接近0?哪些接近1/2或1?

4/7 1/10 8/9 2/25 9/20 11/13 7/15(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教师小结: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

1/2;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2、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题目:先估计哪几题的结果比较接近1/2,再计算。

4/5+2/3 1/10+3/7 2/9+1/3 5/8-1/5 3/5-1/2 1-1/9(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再每人选择三个题目计算验证。

(4)教师指出:先估算再计算,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四第8题

先说说图意,再填空,然后计算。

2、练习十四第9题

先说说图意,再估计,然后计算。

五、总结延伸

思考题:请把合适的分数填入下面括号里。第九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的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

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

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呈现问题。

(1)出示“原来的”两杯果汁,并出示条件“两杯果汁共400毫升”。

提问: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发现不仅甲杯减少了.乙杯增加

了,而且甲杯和乙杯正好同样多。

(3)回顾操作过程,出示例题中条件部分的完整示意图,提出问题:原来两杯果汁各有

多少毫升? 2.解决问题。

(1)提问: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后,两个杯子里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2)小组讨论:知道了现在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

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3)在学生提出“再倒回去看一看”时,追问: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

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学生画图后,组织展示、交流,并相机呈现教材提供的第二组示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到“再倒回去”后,甲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增加了40毫升;乙杯在200毫

升的基础上,减少了40毫升。

(5)小结: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

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3.填表回顾,加深对“倒过来推想”的体验。

(I)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将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要求边填边想表中的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2)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

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揭示课题并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后,再要求说说题目的大意。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2.在学生讨论后,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又收集了24张一—→送给小军30张一—→还剩52张

提问:你能根据上图再说说题目的大意吗?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准备用什么策

略来解决?

3.明确可以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提出:你能仿照上图的样子,表示出“倒

过来推想”的过程吗?

学生尝试画出倒推的示意图后,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一 去掉收集的24张←一一 跟小军要回30张←一一 还剩52张

要求根据上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再让学生综合“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列式解答。4.要求学生根据答案和“小明邮票张数”的变化情况顺推过去,看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5.引导反思: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三、应用巩固

出示“练一练”,学生各自读题。

提问:你打算运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说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 学生解题后,组织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推想的过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2页练习十六3-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

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进一步培养学生“逆推”的思维意识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倒过来想”解决问题的关健在哪里?

二、练习

1、练习十六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你从题中知道什么?

(2)整理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吗?{大门——(向北走2格)熊猫馆——(向西北走1格)百鸟园——(向东走4格)猴山)——(向南走2格)蛇馆}(3)寻找策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独立完成(5)展示交流

2、练习十六第4题:

(1)读题后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2)小组交流: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那么从学校回到呢?

3、练习十六第5题:

(1)确定方法:你认为应该从左往右考虑呢?还是从右往左考虑?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在填空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4、练习十六第6题:(1)观察图片理清题意。(2)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你用的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些什么?

5、练习十六第7题:(1)看图理解题意:

(2)你从第3幅图开始倒过来说一说题意吗?编一道应用题。

(3)学生独立完成。(4)交流订正。

6、练习十六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2)小组交流方法。

7、练习十六第9题。

(1)看表理解:说说收支情况。

(2)学生估计第一问,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独立完成第二问,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没有别的方法?

8、练习十六第10题。

(1)游戏:拿出牌来,根据题意玩一玩、想一想。(2)同桌玩,你还能根据第10题想出别的玩法吗?

9、思考题:

读一读,整理题意,再想一想。

三、总结:

“倒过来想”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决策略,其实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策略,遇到问题时,如果你也能倒过来想想或站在他人立场上想想,也许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第十单元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能力目标:在活动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目标: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过程:

我们曾一起探寻过美丽的图形王国里很多图形的奥秘,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黑板上贴出),你能找出其中与众不同的图形吗?

(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合理就行,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圆,从而引导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那老师要问一问了,你打算怎样研究圆,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生汇报,教师适当板书

那这一些呢?它们的圆又藏在哪里?(生答,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一指)仔细看!(据你对圆的一些了解,你能简单介绍一下圆吗?(生介绍)

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圆形的物体,瞧,这些物体上都有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指一指吗?除了刚才这一些,能说说你在哪里还看

到过圆形吗?

(生:钟面上有圆、轮胎上有圆、钮扣是圆的……)

同学们,你们还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圆的有关知识?(想!)好吧,就用我们手头的工具,先自己画一个圆。开始!(请一部分学生上黑板画,画好先不下去,介绍一下画法)

【二】画圆部分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聪明想到了很多画圆的方法,画圆的感觉怎么样?(歪歪扭扭的,不大好

画……)

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在交流中再次强调: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

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画圆的注意点: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定点、定长、旋转)]

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3~105页的例

7、例

8、例9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的第一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天表、验证和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

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关于圆这个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它的特征和画法,还掌握了它的周长,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那么你们还向学习关于圆的哪些知识呢?(学生回答后揭示

课题:圆的面积)

2、追问:你认为要学习圆的面积,我们需要研究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整理出:(1)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这样推倒出圆的面积公式?

二、教学例7。

1、初步猜想: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2、实验验证:圆的面积和半径或直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开做个实验。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

提问: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猜一猜,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的几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圆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4倍,有可能是3倍多一些,并让学生适当说明

自己的想法)

出示方格图后指出: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猜想。

交流数方格的方法。

计算:这个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指出:只用一个圆,还不足验证猜想,我们再找两个圆,并用上面的方法算一算。

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下面两幅图,计算并填写图下的表格。

3、交流归纳:从上面的过程中,你能发现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交流中相机总结:(1)圆的面积是它的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2)圆的面积可能是半

径平方的π倍。

三、教学例8。

1、谈话: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的面积大约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圆的面积究竟应该怎样来计算呢?我们继续学习。

2、2、操作体验:教师演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用预先已经平均分成16份的圆,仿照教师的拼法拼一拼。

提问:拼成的图形像个什么图形?

追问:为什么说它像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图形上下的边不够直。)

3、初步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想一想,品成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相比竟回有怎样的变化?用实物或投影演示,验证或修正学生的想象。

4、进一步想象:如果将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闭上眼睛想一想,随着份数的增加,拼成的图形回越来越接近一个什么图形?

5、交流后,教师出示推导图。

6、推导公式。

(1)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交流中借助图示小结:长方形的面积与员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

是圆周长的一半。

追问:如果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和宽个应怎样表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C2 =)

(3)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来计算圆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形如教科书第105页上的板书,并得出公式:S=πr.追问:(1)看着公式再回忆一下刚才的猜想,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多少倍?(2)有了这样一个公式,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面积了?

7、做练一练。

核对答案后,先引导学生比较两体的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总结已知直径求圆面积的方法。

四、教学例9。

1、出示例9。学生读题后,可以先问问献身个有没有在生活中见过自动旋转喷水器,西崽让学生想象自动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地方是什么图形,最后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喷灌的地方是一个近似的圆,圆的半径就是喷水的最远的距离。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组织交流。5

五、练习。

1、指名读题,并要求说说对题意的理解。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反馈交流,六、全课小结。

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安全教案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安全教案

第一章 校内活动安全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校内活动安全知识,让同学们遵守校规校纪,学会正确使用学具,确保自身安全。教学内容:

1、学具使用安全

2、课间活动安全

3、体育活动安全

4、校园劳动安全 教学过程:

一、学具使用安全:

我们在学习中经常用到那些学具?(生自由发言)

我们应该怎样安全使用这些学具?组织小组讨论。交流:

1、工具不能随便带入学校。

2、经老师批准方可使用

3、使用时要谨慎小心不要刺伤同学

4、如被刀、剪等划伤,应及时上医院处理。

二、课间活动安全

1、课间,是同学们休息、作游戏的时间,是否有危险存在?有哪些危险因素?(自由发言)应怎样避免这些危险的发生?小组讨论表演。

2、一起总结课间活动安全须知:

不在狭窄的教室门口、楼道内疯打闹,以免跌倒摔伤或撞伤别人。

不起哄、尖叫,更不要滑楼梯扶手。

上下楼梯尽量靠右行,要走好走稳,以免失足受伤。

不在教室疯打闹、耍弄教鞭等教具。

进出教室、楼门时,轻推轻关,以免撞伤自己和他人。

三、体育活动安全

同学们喜欢上体育课吗?体育课上有没有不安全因素?都有哪些?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服装:要穿宽松、舒适的服装,不要穿紧身的、裙子和皮鞋,以免运动时扯破衣裤,或扭伤脚踝。

开展活动前,要将口袋中的小刀、钥匙、钢笔等坚硬的、锐利的东西掏出来,发卡等饰物也要取下,以免弄伤自己。

在垫上运动时要摘下眼镜。

在做体育运动之前,要先热身避免扭伤或拉伤。

投掷铅球、手榴弹等运动时,要在规定的场地进行,并听从体育老师的指挥,避免被砸伤。在做跳马、跳箱、单杠、爬杆等危险性动作时,必须在老师的监护下进行。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不要攀爬篮球架足球门,以免受伤。

四、校园劳动安全:

同学们经常参加校内劳动,如值日、大扫除等。这些劳动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在这些劳动中有没有危险因素? 在我们参加劳动时应该注意什么?

擦玻璃时,不要站在窗台上或将身子探出窗外,以免发生意外事故。严禁擦高层教室的玻璃。擦风扇、灯管,应先切断电源,并用干布擦;在擦拭过程中其他同学不要随意拨能开关。需要登高时,要有人负责扶稳梯子或叠搭起凳子,以保护登高时同学的安全。

第二章

交通安全 教学目标:

通过谈话、交流,观看交通短片辨证行人行路时是否遵循交通法制,强化学生的行路常识,提高认识。

结合学生经常乘车的实际,通过谈话、辨证、举例等方式,全方位的让学生了解、掌握乘汽车时应注意的事项,防止不良事故的发生。

相较于行路、乘汽车,铁路对于学生稍显陌生,通过网络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认识,了解乘车时的需要以及相关事项。

通过对交通安全应急常识知识的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方法,学会自救、互救,以及应对事故发生的应急措施。教学内容: 行路的安全 骑车的安全 乘汽车的安全 铁路交通安全

交通安全应急常识 教学过程: 行车的安全:

1、谈话导入:衣食住行,缺一不可。我们现在大部分的同学都是步行上下学,步行安全关系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那么你都知道哪些步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呢?

2、请结合实际交流一下自己的观点。

生:走路靠右行;要走人行道;两人以上自觉排队行走;穿越马路时,要走斑马线,如果没有斑马线,应该在没有车辆通行的情况下,穿越马路;在十字路口时,要按照信号的提示穿越,不抢行;不攀爬交通互栏;不在马路上追逐、嬉戏;自觉佩带小黄帽;不尾随机动车辆等等。

3、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那么请观看下面的短片,看看短片中的他们是否注意了行路安全,如果错了,请用自己的话给他们以友情提示。

4、生辨证,交流

5、自主学习横穿马路的交通规则

6、学生自主表演横穿马路的情景短剧。

7、教师小结

安全,首先在于自身的认识,只有自己重视了安全,自觉遵守交通法则,安全才会相伴。骑车和乘车

教学目标:

1、掌握安全骑车、乘车的道理

2、掌握一些必要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骑车的安全知识

2、掌握乘机动车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骑车和乘车过程中怎样自我保护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资料观看和学生游戏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和交通安全光碟资料 设计思路:

现今都市丛林中潜藏着许多难以预防的危险,时时威胁着我们,交通安全事故也在逐步增多,但这些意外事故的发生,通常都是可以事先防范和避免的,如何帮助同学们了解意外发生的原因,认识潜在的危险,是教师的责任。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掌握乘坐交通工具的安全事项,特此设计了这次教学活动。教学内容:

一、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在马路上手牵手并排骑车

2、双手不扶车把

3、前后都带人

4、骑车横穿马路

5、边骑车边听歌

二、观看影视资料:

1、上下公交车不排队拥挤的情形

2、上火车人流大拥挤以及有人摔倒的情形

三、学生活动 — 乘车中出现意外的情景表演:

一名学生学期末放假回家,汽车站人流很大,左找右找,好不容易找到回家的那趟车,挤上公共汽车,东西放好,终于搞定,哎呀觉得肚子有点饿,从包里拿出饼干、矿泉水。吃完后,垃圾放哪儿呢?探头看看窗外,还是把垃圾收好扔出窗外,刚好车旁边有个行人,垃圾全部砸到行人头上。吃饱喝足,看看时间,还要2个小时才能到家,睡一觉吧,在车子的波动下真舒服一会儿就进入甜蜜的梦乡,醒来时站起来活动一下,这一觉睡的真舒服,哎呀!我的口袋——我的钱包和手机不翼而飞……

四、学生通过欣赏图片,教学影片以及情景剧讨论并总结其中存在的骑车或乘车的安全问题

五、骑车或乘机动车辆的安全准则

1、骑车安全:

非机动车包括自行车、三轮车、人力车、残疾人专用车和助动车,使用非机动车要文明骑车,做到“十要”、“十不准”,养成良好的骑车习惯。(1)骑车“十要”

1)要了解车辆性能,做到车辆的车闸、车铃齐全有效。2)要熟悉和遵守道路交通法规。3)要挂好车辆牌照,随身携带执照。4)要依次行驶,不抢道、不占道。5)要在规定的非机动车道内骑车。

6)要集中精力,骑车不打手机、不带耳机听录音或广播 7)要在转弯前减速慢行,向后嘹望,伸手示意。8)要按规定停放车辆。

9)要听从交誓指挥,服从管理。

10)要掌握不同天气的骑车特点,做到:“顺风不骑快车,逆风不低头猛踏,雾天控制车速,冰雪天把稳龙头,雨天提防行人乱窜”。(2)骑车的基本要求

1)自行车和三轮车及残疾人专用车的车闸、车铃、反射器必须保持有效。

2)骑车时,除超车外,最好单排行车,不准扶身搭肩并行、互相追逐或曲折竞驶。

3)市区骑自行车不准载人。

4)不准在道路上学骑自行车。未满12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5)骑自行车不准攀扶其他车辆,也不准牵引车辆或被其他车辆牵引。

(3)非机动车行车路线

在划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非机动车、残疾人专用车在非机动车道行驶;在没有划分中心线和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自行车应靠道路右边1.5米内行驶,三轮车靠道路右侧2.2米内行驶。(4)超车

超车前应先看一看四周情况,确认安全后,再超越前车,同时要注意不能妨碍被超车辆的行驶。在超车的过程中,超车者要注意观察前面被超车的行驶方向及手势信号,防止被超车突然转向,导致两车相撞,发生危险。骑自行车在超越停泊的车辆时,要留意是否有行人从车辆的空隙间突然走出,并注意司机或乘客会不会从停泊的车辆中突然推门而出,以及车辆会不会突然启动等,因为这些情况都有可能造成伤害。(5)转弯

骑自行车或三轮车如要转弯,在转弯前须减速慢行,向后观望,并在适当的时候发出正确的转弯手势信号,表明行驶方向,不能突然猛拐。(6)横过道路

骑车人可以骑车横过道路,也可以下车推行,但横过四条以上车道必须下车推行,并且最好使用行人过街设施,如地道、天桥、斑马线等。使用这些过街设施横过道路要注意避让行人。若骑车横过道路,骑车人要遵守安全骑车上路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在左、右转弯、环形路口、交通灯路口等地点,选择好行驶路线,把握好通行时机,安全通过。若推车横过道路,骑车人要双手扶把,遵守行人横过道路有关规定,注意避让其他行人和车辆,安全横过马路。骑自行车如果通过陡坡或途中车闸失效,必须下车推行。

2、乘机动车安全

(1)早遵守秩序,在指定的地点集次候车,等车停稳车上的人下车后再上车,不要推人、拉人或挤着上车。

(2)上车后不能与驾驶员闲谈或妨碍驾驶员操作,不要在车内来回走动、打闹。看到位置就先坐下来,坐好了就不要任意走动或换位子。

(3)下车时把背包背好,检查一下东西有没有都带齐了。(4)在车上不要吃东西,以免不小心噎到了。

(5)头、手不能伸出车外。不能向窗外乱扔杂物。(6)不舒服的时候要告诉大人,不要忍着不说。

(7)不得在机动车道上拦乘机车。在机动车道上不得从机动车左侧上下车。开关车门不得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

(8)不能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和管制刀具等危险品上车。(9)在车上碰到老人、小孩、孕妇、残疾人要主动让位。(10)车上要谨防小偷,携带的钱物,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11)乘长途汽车,一定要忍住瞌睡。在睡眠时,若司机急刹车,巨大的惯性可能给你造成伤害。

注意:乘坐二轮、侧三轮摩托车必须年满12周岁,并带好头盔,将自己的头部保护起来,双脚应始终放在脚垫上,不得离开,不得脚着地,扶牢把手或腰带,不得侧身斜坐,始终保持骑坐姿势,停车时也应保持骑坐姿势,身体应尽量贴近驾驶员,转弯时要和驾驶员一个重心,避免谈话和不必要的动作。轻便摩托车不得载人。师生小结:

提问:今天你学到了那些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交通运输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由于一些人忽视交通法规,给很多家庭带来了不幸。我们应该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发挥交通运输积极的方面,克服不利的因素,让他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二、乘汽车的安全

师:同学们,汽车已经越来越快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它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便捷的条件,节省了很多时间。乘坐汽车也是一门学问,下面请经常乘车的同学为大家做介绍,当然,在这几个同学介绍的同时,大家也要细心倾听,及时给他们补充你所知道的。

生:上下车要有秩序;上车后要抓牢、扶稳;乘车时头、手等身体部位不能伸出车外;下车时要等车子完全停稳,不急于跳车;要到站时,提前到车门旁边等候;不能和司机说话,不随意在车内说话、打闹;不乘坐酒后驾驶司机的车辆。

生:下车后,如果想到马路对面去,不要在车前、车后突然横穿马路,车子开走以后,看清有无车辆行驶,再穿行;乘坐小型车时,要系好安全带;乘坐摩托车时,要戴好头盔等。师:同学们概括的比较全面,现在自己再结合课本,看看课本上还有什么补充。观看安全短片,通过不遵守交通规则,发生的不幸,提高认识。

三、铁路交通安全 师:咱们同学有乘坐过火车的吗?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乘坐火车的感觉?以及乘坐火车时须注意的安全问题? 生:介绍、交流

师:下面咱们通过短片,对火车进一步了解。

1、道轨上的安全知识

2、铁道路口的安全常识

3、电气化铁路的安全知识

4、乘火车的安全常识

生:交流观看短片时的收获与新的发现。师:分组表演情景短剧。

四、交通安全应急常识

师:如果你在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你会怎么做? 学生交流

师:结合刚才同学们的介绍,现在我们共同观看大屏幕,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实物展示课本13页的知识)

师: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自己不幸遭遇交通事故,我们应该如何自我保护与救护呢?请带着这个问题阅读14页的知识。生:交流收获

师:有首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及时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电脑演示,一些互救的场景,结合场景介绍互救尝试。小法官:案例分析

模拟演示:交通事故中的自救与互救。

第三章

校外活动安全 第一节校外游戏安全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校外游戏的地点要恰当,游戏内容要健康。

2、引导学生做游戏要有规则,并做好防范准备。

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在做校外游戏安全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喜欢做游戏,校外你们也做过不少的游戏,那你知道在校外做游戏要注意些什么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校外游戏安全。

(二)新授

1、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从文中知道了些什么?

2、学生读课文,进行交流。

3、a校外游戏要选择恰当的地点,防止可能出现的危险。b游戏内容在保证健康的同时,要考虑安全因素。C集体游戏要做好事故防范。

d游戏要按规则进行,不要轻易改动。

(三)小结:

游戏大家都爱做,但是如果不注意安全的话,那就失去了做游戏的乐趣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些安全。

第二节

校外娱乐活动安全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校外娱乐活动要选择正规的、安全的地点。

2、引导学生做游戏要有规则,并做好防范准备。

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在进行校外娱乐活动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喜欢休息日,你们也经常去校外的各种游乐园去玩,那你知道在校外玩得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校外娱乐活动安全。

(二)新授

1、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从文中知道了些什么?

2、学生读课文,进行交流。

3、a要去经国家检验的合格的正规、安全的游乐园玩。

b参加一些惊险项目,要系好安全带、玩的时候不要做危险动作。

C 要到正规的滑冰场滑冰,准备工作要做好。

D不要在马路上而要到正规的体育场所滑旱冰。要戴好保护品,以免身体受到伤害。

(三)小结:

游戏大家都爱做,但是如果不注意安全的话,那就失去了做游戏的乐趣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些安全。

第三节 旅游与营地活动安全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参加旅游与营地活动的注意事项。

2、让学生明白迷路了怎么办。

二、教学内容:旅游与营地活动安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旅游或营地活动吗?那你知道参加这些活动的时候要注意那些问题吗?今天我们就来有关旅游与营地活动的安全。

(二)新授

1、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找出自己知道的内容。

2、学生交流:

(1)参加旅游与营地活动的注意事项

衣着方面:要穿轻便衣服,穿棉质袜、合脚的球鞋或旅游鞋,戴色彩鲜艳的帽子。

饮食方面:带适量的白开水或淡盐水,带有包装的面包或熟食,还可带生津止渴的小食品,有条件的可带一些消毒的湿纸巾。

集体外出旅游,要编成小组,指定组长,互相帮助,不要单独活动。不去情况不明的地方。分散活动时要及时归队。

乘车船时要听从老师的安排,做好,不要相互打闹,不要随意走动,不要在车厢、甲板玩„„(2)迷路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小组内学习交流。

3、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学习成果。

4、从文中画出旅游与营地活动要注意的问题要点。

5、学生交流。

(三)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相信你在下次的旅游中一定会度过美好的时光。第四节

集会、参观等集体活动安全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举行大型集会和参观时要注意的纪律方面的安全。

2、引导学生学习集会、参观时遇到危险时的做法。

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在集会、参观等集体活动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集会,你知道集会时遇到突发情况怎么做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集会、参观等集体活动安全。

(二)新授

1、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从文中知道了些什么?

2、学生读课文,进行交流。

3、自救自护措施:

a远离混乱,静观事态变化。

B若在混乱中,要靠近墙壁或近处的固定物。

C 若站立不住,应蹲在墙壁,双手在颈后,双腿向腿部弯曲。

4、面对突发的火灾时,应怎么做呢? 同学们看书,找出问题的答案。

5、交流。

(三)小结:

同学们,集体集会人多,但一定要学会自护自救的方法。

第三章 家庭生活安全

教学目的:

1、增强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唤醒学生在玩耍时的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3、教给学生用电常识,正确使用家用电器,熟练掌握触电后的应急措施,遇事不急不躁,沉着老练,做到防患于未然。

4、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烧伤、烫伤、划伤、扎伤、摔伤的严重性,学会自我处理。教学重点:

增强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救和自我处理的方法和措施,增强自救和自护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放学后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家庭是同学们生活起居、活动玩耍的主要场所,但是在家中玩耍、活动的时候,大家往往容易放松安全这根弦,以致发生许多危险事故,所以同学们在家里玩耍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二、深入学习:

(一)、用电的安全

1、资料展示安全用电注意事项:不随便柴、卸、安装电源线路、插座、插头等;家里的一切电源插座,都不可以用导电的物体去试探;插插头时,手一定要注意不能碰到插头的金属片;拔插头时,也要小心的掐住插头的绝缘部分将插头拔起;手上有水或汗时,不要插插作或按开关,因为水能导电;安装灯泡时要先切断电源;室外有电线断落地上,一定要远远避开,20米内不能靠近。雷雨天不可在高大建筑物下躲避,不要靠近铁护栏、不要随意打手机,最好穿塑料雨衣持木柄雨伞,不可涉足高压危险区。

2、说一说,做一做,正确使用家用电器

一边说,一边演示自己熟悉的家用电器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电冰箱、电视机、电风扇、微波炉„„

3、深入人心,熟练操作触电后的应急措施:立即呼喊成年人救助立即断开电源开关或拔掉电源插头,使触电者脱离电源;不能断开的,如果是低压设备,可用干燥的布棒、木板、竹竿将触电者与电线或带电的电器分开如果是高压电则必须找成年人通知有关部门停电,自己千万不要贸然行事。

(二)、玩耍的安全

1、讨论并交流达成共识:徒手玩耍时加强自我保护:玩耍时不要从很高处往下跳,也不要从低处往高处跳,更不要往摞起来的凳子上爬;不要在屋内追跑打闹,以防撞伤和滑倒。进卫生间和厨房时要留意地上有没有水,以防打滑、摔倒;不要盲目模仿电影、电视剧中的危险动作;不要随意玩火和触碰摆弄带电设施以免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2、说一说,演一演: 用玩具、器械玩耍时的安全,总结成文:不制作、不购买仿真手枪、火药枪、弹弓等发射性或撞击性玩具;在屋里或人多的地方不用棍棒、飞镖相互打斗游戏,万一不小心触到人的身上或眼上是很危险的;不把异物含在嘴里,因为异物进口,既不卫生,又容易发生意外。

三、安全做家务

1、日常生活要注意的事项:用刀、剪、铁锤、钳子、改锥等工具时要精力集中,使用正确方法操作,做到寸铁不可量人。洗完时要用布擦洗,收拾大翠的物品时要小心防止扎伤,图钉、铁钉、等尖锐物要放在安全的地方,不要随意丢弃。擦窗登高要注意不要将生体坛出窗外,要检查梯子是否牢靠。

2、自我处理方法:伤势轻微,用消毒药水清洗伤口不要沾上生水;伤口较大、较深要迅速去医院就诊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摔伤头胸、腹腰等部位应去医院以免延误治疗。

三、结束语:同学们健康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有了健康生活才富有意义,愿我们都能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还我们家庭以平安、幸福。

第五章

饮食安全与卫生防病

一、教学目标:

1、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指导方针,营造安全、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

2、通过教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教给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安全常识,会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紧急情况,学会自我保护。

3、让学生从平时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等,会预防各种常见的传染病的发生。

二、教学内容: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预防食物中毒及肠道传染病

3、合理用药,远离不良嗜好

4、预防禽流感、非典型肺炎

三、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卫生方面的知识,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饮食卫生方面的知识。

(一)教学饮食卫生。

1、学生表演小品(音乐)

刚才他们表演精彩吗?大家想一想,刚才那位同学为什么肚子疼?

拿出塑料小熊演示什么叫暴饮暴食。如果这样肠胃负担过大,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2、说明“一日三餐”的重要性 找学生自由发言。

3、问答题

早晨时间紧,可以不吃早餐吗?

4、总结。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会有健康的身体。

(二)预防食物中毒及肠道传染病

1、预防食物中毒;

①选择经过安全处理的食品。; ②彻底烹调食品;

③立即食用做熟的食品; ④精心储存熟食; ⑤彻底再加热熟食; ⑥避免熟食与生食接触; ⑦反复洗手;

⑧精心保持厨房的清洁卫生;

⑨避免昆虫、鼠类和其他动物接触食品; ⑩使用净水

食物中毒是怎么发生的? 引起中毒的食品有哪些? 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

2、预防肠道感染 如何防止肠道感染?

(三)合理用药,远离不良嗜好

1、谨防药物中毒(1)合理用药

(2)防止农药化肥中毒

(3)农药化肥中毒的紧急]处理

2、不吸烟、不酗酒

(四)预防禽流感、非典型肺炎

1、预防禽流感

(1)禽流感是怎么回事?(2)如何预防禽流感

2、预防非典型肺炎

(1)非典型肺炎是怎么回事?(2)怎样预防非典型肺炎? a.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b.增加身体抵抗力。c.注意公共场所的预防

d.校园内要锻炼身体、注意通风,保持校园环境。e.乘坐公共汽车注意通风,手尽量不要乱碰。第六单元

预防艾滋病

1、什么是艾滋病?

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1)血液传播。(2)性传播

(3)母婴传播。

3、预防艾滋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1)不到一些非法的诊所进行打针、输液、拔牙等医疗活动。(2)不随便到美容院进行整容。(3)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第七章 消防安全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俗话说“水火无情”,由火灾引起的悲剧很多,也很惨烈。为了防患于未然,学生必须了解一些基本的防火知识和在火灾中自救的本领。教学内容:火灾的预防

火灾的扑救

火灾中的自救和逃生 教学过程:

1、投影显示

火灾现场的危险性 由此引入

火灾的预防

(1)安全使用火炉

(2)安全使用燃气灶具

(3)其他防火知识 :注意吸烟既危害健康,又容易引起火灾

许多地方燃放烟花爆竹、生日晚会上,点燃蜡烛、在家中随意地烧东西,或玩火柴、打火机都容易引起火灾。

2、火灾的扑救

发生火灾时,要注意进行火灾的扑救或者进行火势的控制,归纳起来,灭火主要有三种方式:a、隔离:

b、窒息

c、冷却

家庭火灾多起于厨房,厨房灭火的基本方法是:蔬菜灭火法

锅盖灭火法

干粉灭火法 若灭火无效或火势蔓延,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报火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说明失火地点

(2)说明是什么引起的火灾以及火势的大小

(3)说明报警人的姓名、电话号码(4)自己或让别人到路口迎候消防人员,尽量提供水源位置等情况。

3、发生火灾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呢?(1)、室内起火时,应迅速逃至室外,出门时应随手关门,这样可控制火势发展,赢得逃跑事件,应朝逆风方向离开,不可乱跑;立即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烟雾熏呛或中毒;不要为穿衣服或拿取贵重物品而浪费了逃离时间;

(2)如果楼内起火,出口或楼梯间浓烟滚滚,要弯下腰、低重心行走或匍匐前进,千万不可立起身奔跑;如楼层已着火,但楼梯未烧断且火势不太猛烈时,可披上用水浸湿的衣服被褥,从楼梯快速冲下去;(3)、在失火的楼房内,不可使用电梯,以免停电或电梯发生故障被困,同时电梯往往是浓烟的通道,是很危险的地方;若身上衣服着火后,切忌奔跑或用手拍打,或大喊大叫,如果身上火势较大,来补及脱衣服,应尽快撕去燃着的衣服或跳入就近的浅塘、小河里灭火。

第八章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

第一节 防止电子游戏和网络的危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电子游戏对身体的危害及对学习的影响。

2、引导学生上有意义的网站,使网上的内容有助于自己的学习。教学内容:

防止电子游戏和网络的危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对于玩电子游戏和乱上网有什么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再进一步了解电子游戏和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二)新授

1、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师:同学们,上网要以学习和获取知识的目的,不要长时间上网,不登陆不健康的网站,不要沉湎与“聊天”,不要随便交“网友”,一面损害身心健康或上当受骗。

4、如果你要上网,你该上一些哪样的网站?最多只上多少时间?

5、学生交流。

6、是啊!一定要有时间限制网站限制来选择一些对自己有好处的来上。

(三)小结:

远离电子游戏厅,不登陆不健康的网站。第二节

电脑染毒怎么办 教学目标:

3、让学生明白计算机会通过哪些途径感染病毒?

4、让学生明白怎样预防计算机感染病毒。教学内容:电脑染毒怎么办 教学过程:

(二)导入 同学们,你们家里有电脑吗?知道电脑的天敌是谁吗?想不想知道如何预防电脑病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电脑染毒怎么办?

(二)新授

1、读课文,思考电脑染毒的途径有哪些?

2、学生交流:

(1)引进的计算机系统和软件中的带有病毒。(2)各类出国人员带回的机器和软件染有病毒。(3)游戏软件染有病毒。(4)非法拷贝中毒

(5)计算机生产、经营单位销售的机器和软件染有病毒。(6)维修部分交叉感染。(7)有人研制,改造病毒

3、让我们来齐读。

4、那你是怎样知道电脑染上病毒了呢?(1)学生读课文(2)交流

5、再来读课文,思考如何防止电脑染毒?(1)学生读课文(2)交流

(三)小结

这节课知道该如何预防电脑染毒吗?

第九章

面对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在地震到来时,如何避震,如何自救,如何逃生。

2、风暴来临时,应该如何做。

3、理解洪水常识,现状。知道如何救生。

4、了解森林大火资料。遇到森林大火如何逃生。教学内容:

1、地震

2、风暴

3、洪水

4、森林(草原)大火 教学过程:

一、地震

1、图示地震图片和资料,让学生谈谈看后的感受。

2、了解地震知识,震来时有什么样的现象。

3、生谈:

(1)地震来的时候,我们都能怎么做?(2)室内避震的方法。(3)室外避震的方法。(4)野外避震的方法。

4、师总结。

二、风暴

1、视频,影片关于风暴的一段视频。让学生直接感受风暴的威力。

2、谈谈你的感受。生谈。

3、风暴来临之时,我们都应该如果处理,如何躲避。(1)风暴来临时,应该注意的问题?(2)发生龙卷风时,应怎样做?

(3)风暴来时,如果来不及躲入室内,应该怎样做?

4、演练地震到来时,不同场景应该怎样做?生小组讨论设计,分组表演。

5、师小结。

三、洪水

1、通读全文,了解洪水知识。

2、播放98年洪水的视频。

3、假如你就是这次洪水中受难的一个人,你会怎么做?

4、答记者问环节。

(1)生表演记者,采访受难人。(2)记者谈采访心得。

5、遭遇洪水如何逃生?生谈。

6、落入洪水如何自救?生谈。

7、师总结。

四、森林(草原)大火

1、播放视频,森林大火。了解我国现状。

2、谈谈引起森林大火的原因。各抒己见。

3、读课文,谈谈遇到森林大火应该如何做?

4、给出一段案例:唐山地震教训多。点评。

5、教师小结。

第十周心理安全 教学目的拥有健康的心理,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心理活动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与人相处,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是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

培养健康心理

一、导入

所谓健康的心理,简单地说,就是:正常的智力+良好的性格+良好的适应力。

二、新授

1、你们在生活中遇到压力了吗?你会采用什么方式缓解呢?

2、翻开课本,看看课本上有什么好方法。

3、你同意这些观点吗?

4、那让我们一起来找找你不喜欢的同学身上有哪些优点吧。把他们的优点写下来,看看有没有新发现?

三、小结

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非常重要,让我们做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

一、导入

心理活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与人相处,与父母相处、与老师相处、与同学相处、与朋友相处、与邻居相处。

二、新授

1、读课文,了解本课内容。

2、思考问题:

(1)、你有过与他们相似的念头吗?(2)、你认为他们的做法对吗?

(3)、离家出走有哪些危害? 师小结:

出走解决不了问题,只会使问题更加复杂。

3、应当怎样正确与他人相处呢?

4、小组讨论,交流意见。

三、练习

你对父母有许多话要说,确又总不好意思说。现在,让我们把想说的话写出来吧。

四、作业

把自己写好的话读给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安全教育教案

五六班 兔峨中心完小 2017年9月

第四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

第1课 哆来咪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提高艺术综合素质;

◆认识色彩、形体渐变的规律,感受色彩、形体的秩序美;

◆学会恰当调配颜色和较均匀地着色的方法;

◆掌握立体造型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形体、色彩渐变韵律有感性认识,并能够调出渐变的色彩

教学准备

玻璃杯7个,颜料等

教学程序 案序:

1一、欣赏导入

1.课件出示战国时的编钟欣赏并讲一讲它的历史。

2.学生闭上眼睛一起欣赏优美的编钟乐曲。教师出示渐变色的图片。

3.想一想它为什么能发出不同的音高,形成美妙的旋律?

4.教师小结:因为青铜钟的大小渐次变化,所以敲击不同的音阶产生了优美的旋律。

二、分组制作

1.出示七个透明玻璃瓶、水,并在瓶中随意加入不等量的水,请学生敲一敲瓶子听听声音。

2.思考如何利用水和瓶子做出能敲出渐次变化的音高。

讲解规则:七人为一组,小组讨论后,看哪组最快想出一个办法并做好。

3.敲一敲、听一听、调一调,听听音准吗?讲一讲为什么能敲出渐次变化的音高。

4.师生小结:瓶中的水量渐次变化就能产生音高的逐渐变化。相同的物体,空间越小音调越高,空间越大音调越低。

5.请学生在这七个水瓶中加入同等量的色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6.师生小结:因为每个瓶子里的水是渐次变化的,所以加入同等量的颜色后色彩就发生了渐次变化。

三、装饰美化

1.思考如何将这七个能敲出音高变化的水瓶,装饰成漂亮的打击乐器“水瓶琴”。

2.装饰要简单,装饰物过多会影响水瓶琴的发音。每个瓶子所贴的装饰物要一样多,以免影响水瓶琴音高的准确性。

四、即兴表演

小组同学用“水瓶琴”敲打一首简单的曲子,比一比哪组音最准、曲子最优美,哪组的“水瓶琴”最漂亮。

(活动二)案序:

2一、欣赏导入

1.欣赏有渐变效果的绘画作品。

2.教师提问:这些画在色彩变化上有什么共同的规律?

3.学生答,教师小结:它们的色彩发生了逐渐变化。

在优美的音乐旋律声中课件展示几张运用渐变色彩装饰的绘画作品。

二、认识现象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渐变现象吗?

2.教师出示图片,提问:图中哪些地方出现了色彩的渐变?

课件展示几张有渐变色摄影图片。

三、掌握规律

1.教师出示红一黄、黄一绿、绿一蓝、蓝一紫、紫一红五组色彩渐变系列的卡片,请四位同学整理色彩卡片按渐变的顺序摆出来贴在黑板上。


第五篇: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九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爱的礼赞

第一课时

1、听:妈妈的红头巾》

2、唱:《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3、动:露一手(1)

教学目标:

1、用自豪、敬佩的情绪演唱歌曲,表达对妈妈的无限爱意

2、能唱准跨小节的切分音;在听赏音乐时,能感觉到音乐要素的变化,并能就音乐要素变化而引起乐曲情绪、风格的变化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

3、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选择演唱方式,能选择适当的音乐为朗诵配乐。

教学重点、难点

音乐情绪的感受与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赏1~2首关于妈妈的歌,如《家家就是妈妈》、《雨天等妈妈》等。

谈话: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妈妈的生日,是否知道妈妈的工作,妈妈的每一天是怎样度过的等等。

二、学唱歌曲《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1、聆听歌曲范唱,感受妈妈的辛苦与不容易,感受妈妈对孩子的爱。

2、再听歌曲,听出歌曲中相同的段落。

3、学唱歌曲。

(1)歌曲中前后相同部分可以用视唱的方法,中间部分可以用听唱的方法学习。

(2)注意引导学生唱好跨小节切分节奏,唱准“x x x 0 x x x”这样含有休止符的节奏。

4、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5、音乐活动:采集与分享(1)

(1)妈妈为了我们这么辛苦,我们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

(2)课后或者妈妈过生日的时候,为妈妈献上深情的歌曲。、巩固歌曲演唱

(1)现在就请同学们为妈妈献上一首歌曲,相信妈妈的心一定能感受到我们爱的信息。(齐唱歌曲)

(2)请学生相互讨论还能用怎样的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

三、听赏歌曲《妈妈的红头巾》

1、仔细聆听歌曲,说说歌曲内容,说说歌曲表达的真正含义。

2、再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风格、并请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说歌曲中哪些音乐要素决定了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3、完整听赏歌曲,并随录音轻轻哼唱。

四、音乐活动:露一手(1)

1、我们的妈妈时刻关心、照料着我们,我们的祖国也像妈妈一样时刻注视着我们的成长。(教师引语)

2、朗诵抒情短文,体会文章的情感。

3、为短文配乐,教师说明音乐可以是本单元的,也可以是以前音乐课上聆听过的,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藏品。

4、除了让大家感觉音乐与文章是否在情绪上相吻合以外,还可以请学生适当阐述、交流选择乐曲的理由。

五、课堂小结

下载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1、倍数与因数 2、图形的面积(一)整理与复习(一) 3、分数数学与交通整理与复习(二) 4、分数加减法 5、图形的面积(二)尝试与猜测整理与复习(三) 6、可能性的......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五年级第九册数学教学反思 1、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小数乗整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乗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乗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汇编)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小数乘整数(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1、例2以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

    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

    五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五上音乐教案 第一课《朝夕》 第一课时:歌曲《清晨》聆听:《晨景》 ——执教人: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和谐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二声部合唱曲《清晨》 2、能够区别重唱和合唱这两种......

    五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人音版) 第一课 朝 夕 学习目标 : 以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学习重点 、难点 : 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唱好二......

    五年级体育上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体育上册全册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重庆市长寿区第一实验小学年—20 年 体育课教学常规 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地培......

    五年级体育上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体育上册全册教案 体 育 课 教 学 常 规 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优良品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