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二年级语文古诗集合
一、二年级古诗集合
一年级上册:
静夜思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文解释〙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举头:抬头。
画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2)惊:吃惊,害怕。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妍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一年级下册:
春晓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日酣梦不知不觉到了早晨,到处都是鸟儿明快的啼叫声。想起夜里的那阵阵风雨声,感叹不知多少花儿零落在庭院。
村居
朝代:清代 作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⑴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⑶散学:放学。
⑷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⑸东风:春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
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所见
朝代:清代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⑸ 捕:捉。⑹ 鸣:叫。
〘参考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注释: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爱惜。
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④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⑤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今译: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二年级上册: 赠刘景文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注释
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②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③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你,指刘景文。
⑤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山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5.坐:因为;由于。译文: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山上白云飘浮的地方,隐约看见几户人家。我所以停车不走,是因为喜欢夕阳映照下的枫林,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回乡偶书
朝代:唐代 作者: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翻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赠汪伦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意思〙 赠汪伦 李白乘船就要离开桃花潭了,忽然听到岸上汪伦带着一群村民手挽着手边走边唱着热情爽朗的歌曲。桃花潭水即使有千尺之深,也比不上朋友汪伦送给我的友谊情深。
二年级下册: 赋得古原草送别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长长的原上草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掩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宿新市徐公店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注释: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稀稀落落的样子。一径深:一条小路很远很远。径:小路。树头:树的枝头。阴:树阴。
未成阴:是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未形成树阴。急走;快跑。
无处寻:找不到了,此处有“分不清”之意。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望庐山瀑布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注释]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译文: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绝句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绝句〘词语注释〙 黄鹂:黄莺。
窗含:就是从窗子可以看到的意思。含:包含。
东吴:指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阳。3.尽:消失。4.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6.千里目:眼界宽阔。7.更:再。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编辑本段]〘王之涣《登鹳雀楼》的鉴赏〙 〖诗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第二篇:二年级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落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淡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晚春》 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花影》 宋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山居夏日》 唐 高骈
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马诗》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劝学》 唐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登颧鹊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随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三篇:二年级古诗
二年级古诗
1.《池上》
(唐)白居易
9.《所见》
(清)袁枚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苔》
(清)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3.《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5.《自题墨竹》
(唐)刘延世 酷爱此君心,常将墨点真。
毫端虽在手,难写淡精神。
6.《观蜂蝶有感》(唐)郭度史
穿蝶花丛游,巡蜂戏杨柳。何时再共舞,来年九月九。
7.《出郊》(明)杨慎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8.《何满子》(唐)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0.《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1.《遗爱寺》
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12.《思归》
莫方
刀光映月霜,男儿驰沙场。
老母倚窗望,风萧叶又黄。
13.《归雁》(唐)杜甫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14.《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5.《剑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第四篇:二年级必备古诗
二年级必背古诗词
宿新市徐公店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早发白帝城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观书有感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凉州词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晚春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山居夏日唐 高骈(pián)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马诗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劝学唐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登鹳雀楼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春夜喜雨唐 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游子吟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江雪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蜂唐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元日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浪淘沙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七步诗
三国 魏 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梅花宋 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第五篇: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一
古诗的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眼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每个人都明白,如果古诗教学得好,那将会给孩子带来多大文化的体味与快感,但是处理起来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古诗教学“五步法”——:①课前查询知诗人。②介绍背景解诗题。③质疑讨论明诗意。④想像诵读悟诗情。⑤迁移应用背诗文。许多老师都了然于胸,但是操作起来,并不是很轻松,特别是第四步悟诗情入诗境,总觉得怎么做都不能很好地带领学生步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当中去。因此,最后落得个读古诗认生字,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诗歌的内容说一说,再背一背,默一默了事。这样的做法其实存在许多问题的: 一是没有关注到学情。现在的孩子,在小学之前,或多或少都有接触过唐诗,唐诗中的名篇总有部分是耳熟能详的,加上我们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学生背诵《小学生经典诵读》这一套书,所以入选我们课文的诗歌90%学生已经提前背诵过的。那么朗读、背诵这一关就可以省去许多时间。省出来的时间干什么呢?需要我们老师去思考。二是没有关注到诗的文化内蕴。
学古诗与学现代文相同的是,利用教材学习语言,提高语文素养;但是古诗为何历经千余年仍然令人传诵难忘呢?这与古诗的语言精练、画面丰富,用词准确、内涵博大、意境深远,读时朗朗上口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老师不能通过一首首古诗让学生逐渐步入古诗的大门,窥取个中的奥秘,不能不说是件憾事。怎么才能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呢? 一是要充分了解学情。
细到什么程度,学生有多少人多读会背这首诗,有多少人已经能认读诗中的每一个生字。这样,课前的检查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老师的任务是教学生不懂的不会的,或者是似懂非懂的,或者是学生根本就不会注意到的知识内容方法。像我这个星期教的《望庐山瀑布》与《绝句》这两首古诗,班级里除了新来的陈浩及个别去年经典诵读不过关的同学不会背之外,其余的学生都会背诵。因此,在教学生字时,我把重点放在“庐与炉”两个生字上,这两个生字如果不能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来历与不同,学生是很容易混淆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看“草庐”的图片,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庐”就是古代简易的房子,可能是贫困人或隐士居住的,也可能是供过路人休憩的。“广”就是为大家遮风挡雨。这样学生从图从来历从字形上对“庐”字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再教“炉”字就相对简单许多,诗歌中有“香炉”一词,问他“香炉”是怎样的?再问“炉”为什么是“火字旁”,尔后进行扩词,这样学生能从字形字义上较好地区分这两个音近字。二是带领学生评析诗歌。
iea阅读测试时把阅读能力分成四个层面: 第一层,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 第二层,直接推论;
第三层,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
第四层,检视并评价内容、语言和文本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