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19.1 原子核的组成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
2.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初步学会探究的方法。2.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2.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
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原子核的组成。★教学难点
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原子核。本章主要介绍了核物理的一些初步知识,核物理研究的是原子核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是微观世界的现象。让我们走进微观世界,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
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什么微粒组成啊? 学生回答: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
点评:由原来的知识引入新课,对新的一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教师:那原子核内部又是什么结构呢?原子核是否可以再分呢?它是由什么微粒组成?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原子核呢?
学生思考讨论。
点评: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人类认识原子核的复杂结构和它的变化规律,是从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
居里和居里夫人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对铀和铀的各种矿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又发现了
发射性更强的新元素。其中一种,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而命名为钋(Po),另一种命名为镭(Ra)。
学生一边听,一边看挂图。
点评:配合挂图,展示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有关事实,树立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
(二)进行新课 1.天然放射现象
(1)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radioactivity)。元素这种自发的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2)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2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学生一边听,一边看书。2.射线到底是什么
教师:那这些射线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激发着人们去寻求答案:把放射源放入由铅做成的容器中,射线只能从容器的小孔射出,成为细细的一束。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发现射线如图所示:(投影)
思考与讨论:
①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②如果射线,射线都是带电粒子流的话,根据图判断,他们分别带什么电荷。
③如果不用磁场判断,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以及实验方案。
①射线分成三束,射线在磁场中发生偏转,是受到力的作用。这个力是洛伦兹力,说明其中的两束射线是带电粒子。
②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判断射线是正电荷,射线是负电荷。③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要受电场力作用,可以加一偏转电场,也能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如图
点评:给出实验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式学习的能力
用多种方案解决一个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散性思维。
教师:我们已经研究了这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那么这些射线还有哪些性质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填写表格。
学生看书,进行总结。
点评:培养学生自学,总结的能力。教师:(帮助小结)
①实验发现:元素具有放射性是由原子核本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物理或化学状态无关。不管该元素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和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或者对它施加压力,或者升高它的温度,它都具有放射性。
②三种射线都是高速运动的粒子,能量很高,都来自于原子核内部,这也使我们认识到原子核蕴藏有巨大的核能,原子核内也有其复杂的结构。
学生对照表格,理解书本知识。
点评:通过对照表格,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规律性质。3.原子核的组成 教师提问:
①质子:由谁发现的?怎样发现的? ②中子:发现的原因是什么?是由谁发现的? 学生看书,然后回答问题
①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核,发现质子。
②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发现原因:如果原子核中只有质子,那么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应等于质子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但实际却是,绝大多数情况是前者的比值大些,卢瑟福猜想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
教师:(帮助小结)
①质子(proton)带正电荷,电荷量与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相等,mp1.67262311027kg
中子(nucleon)不带电,mn1.67492861027kg
②数据显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十分接近,统称为核子,组成原子核。点评: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概括能力。教师:提问:
③原子核的电荷数是不是电荷量?
④原子荷的质量数是不是质量? 学生看书,然后回答问题:
③不是,原子核所带的电荷量总是质子电荷的整数倍,那这个倍数就叫做原子核的电荷数。
④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单个核子质量的整数倍,那这个倍数叫做原子核的质量数。点评: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概括能力。小结:
③原子核的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④原子核的质量数=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A⑤ 符号ZX表示原子核,X:元素符号;A:核的质量数;Z:核电荷数
教师:给出思考与讨论题。
一种铀原子核的质量数是235,问:它的核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是多少? 学生回答:核子数是235,质子数是92,中子数是143。点评:学生回答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4.同位素(isotope)(1)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因而互称同位素。
(2)性质:原子核的质子数决定了核外电子数目,也决定了电子在核外的分布情况,进而决定了这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因而同种元素的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学生一边听,一边看书。提问:列举一些元素的同位素? 学生回答:
氢有三种同位素:氕(通常所说的氢),氘(也叫重氢),氚(也叫超重氢),符号分别123是:1H,1H,1H。
14碳有两种同位素,符号分别是126C,6C。
点评:举例说明同位素的性质,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射线粒子和电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 B.红外线的波长比X射线的波长长 C.粒子不同于氦原子核 D.射线的贯穿本领比粒子强 学生回答:BD
点评:本题考查了粒子的性质及电磁波波长的比较等基本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发现X,,,射线,经研究知道,X,射线均为电磁波,只是波长不同。可见光,红外线也是电磁波,波长从短到长的电磁波波谱要牢记。另外,射线是电子流,粒子是氦核。从,,三者的穿透本领而言:射线最强,射线最弱,这些知识要牢记。
(三)课堂小结
1.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2.三种射线的性质。3.原子核的组成。学生总结,讨论。
(四)作业:
1.认真阅读课后的“科学足迹”。完成问题与练习。
2.探究活动:射线的来源:原子核内没有电子,射线如何而来? 点评:学生课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以后的学习作好准备。
★教学体会
这节课由天然放射现象开始,揭示了原子核是可分的。展示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有关事实,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放射性元素放出的三种射线只可能从原子核里放出来的,从而引起人们去探索原子核的奥妙,揭开了核物理学的第一页。核物理研究的是原子核的组成及其变换规律,是微观世界的现象,不想宏观世界那样看得见,摸得着,研究起来也就更困难。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对核物理的相关实验基础和研究问题的思路,方法有所体会,了解人类是怎样认识微观世界的。
第二篇: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
原子核的组成
新课导入:
【展示铜锅、水】
师:金属铜是由什么构成的? 生:铜原子
师:那么水分子呢?
生: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师: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那它自身是由什么构成的? 生: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师:我们都知道原子很小,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
假设我们把原子比喻成直径为200米的体育馆,那么原子核有多大呢? 生:蚂蚁
师:原子核相当于体育馆里面的一只小蚂蚁。
原子核虽小,但它并不简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原子核的组成。
新课推进: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原子核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生:质子和中子。
师:请大家根据表格上所给的数据,思考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的带电情况。生: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师:1.602×10-19为一个单位正电荷
生:中子不带电,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师:我们知道原子不带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带一个单位,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生: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师: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的电就是原子核内所有质子所带的电,那么我们同样可以得出质子数与核电荷数有什么关系? 生:质子数=核电荷数 师:在元素中期表中,1号元素是H,2号元素是He,3号元素是Ne,这些元素编排顺序的依据是什么? 生......师:质子数,化学上规定,原子序数=质子数
推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请大家根据这个推论思考13号元素、O元素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分别是多少? 13号元素学生一起回答,O元素叫一个同学起来回答。
师: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体积虽小,但整个原子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我们假定质子、中子相对质量为1,那么电子的相对质量相当于质子、中子相对质量的1/1836,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
师:氢同学们看课本31页问题解决的第1题,将F、Na、Al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填入表1 —8,并与相对原子质量作比较。生: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师:这是约等于,不是等于。为什么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呢? 生:电子质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师:因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
我们用Z来表示质子数,N来表示中子数,质子数+中子数我们用A来表示,这个A我们把它叫做质量数。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第2个推论: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那如何来用这2个推论呢?
让学生做作业本17页第7、10、14题,并进行讲解 师:我们已知道了构成原子的几种微量,那我们能不能通过这几种微量来表示一个原子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原子表示法。我们用X表示一个原子的元素符号,在左下角用Z表示它的质子数,在左下角用A来表示它的质量数。A
X Z
下面请同学们用原子表示法表示31页问题解决表1-8中的3个原子
A 请同学上来表示,并提问全部同学,每个原子表示的含义,从中推出 X Z 的含义:表示质子数为Z,质量数为A的X原子。
接着提问学生,X右上角的表示什么意思 生:电荷数
师:那X右下角的表示什么意思
±m 生:原子个数 A C±
X d 师:X上面±m表示什么意思?
Z 生:化合价 3 师:请大家观察1 1H、1H、1H这3个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生: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14 师:12 6C、6C、6C质子数、中子数有什么异同点 生: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师:请同学们再来思考下,我用红框框起来的这两个原子1 1H、6质子数、中子数有什么异同点
生:都不相同
师:那这6个原子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有一定的质子数与中子数 师:我们具有一定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原子叫做同位素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元素的概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元素 生: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 师:1 1H、1H、1H我们可以说它们属于同一种元素吗? 生:是
师:我们可以说它们是同一种核素吗? 生:不能
师:因为核素是需要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等的原子才能叫做核素。师:那质子数相等,中子数不等的核素我们叫做什么?
我们把它叫做同位素。3 1 2 比如说1 1H、1H、1H互为同位素,我们把1H叫做氕用H来表示;1H叫做氘,用D来表示;3 1H叫做氚,用T来表示 14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12 6C、6C、6C为同位素呢? 生....师:因为它们处在元素周期表同一个位置,我们把质子数相同的原子放在同一个位置 请大家在思考一下,C表示什么含义? 生:碳元素 14 师:12 6C、6C、6C表示什么含义 生:碳的3中核素
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它们之间互为同位素
做作业本17页第2题,并讲解
课堂小结 板书
原子核的组成
质子 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
不带电
化合价质量数—— A
原子Z质子数——
X+d— c+--——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个数 e——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1.核外电子 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2、推论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推论2: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3、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一类原子
4、同位素:质子数相等、中子数不等的核素
第三篇:甲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原子核的组成
甲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原子核的组成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了解它的方法和物理过程.
(2)了解质子和中子是如何被发现的.
(3)会写核反应方程式.
(4)了解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引入新课
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存在着复杂的内部结构,为了了解原子核的组成,人们开始寻找研究原子核组成的有效方法,那就是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一、质子的发现
1、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是指为了了解原子核的组成,人们有目的的用高速粒子去轰击某些元素的原子核,通过对核反应过程及其产生的新粒子的研究,了解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和粒子的本质及特点.
2、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
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有了很重要的发现.
实验装置:容器C中放有放射性物质A,从A射出的α粒子射到铝箔F上,适当选取铝箔的厚度,使α粒子恰好被它完全吸收而不能透过,在F后面放一荧光屏S,用显微镜M观察荧光屏.
实验现象:当在荧光屏上恰好观察不到闪光后,通过阀门T往容器C里通入氮气,此时卢瑟福从荧光屏S上又观察到了闪光.
分析:闪光点的产生不是α粒子的效应,因为铝箔F的厚度能阻挡(或吸收)所有的α粒子,肯定是α粒子与氮气作用所产生的新粒子而引起的闪光,那么,它是什么性质的粒子?它是否带电?质量多大?
结论:这表明,有一种新的能量比α粒子大的粒子穿过铝箔,撞击在S屏上,这种粒子肯定是在α粒子击中某个氮核而使该核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这样,卢瑟福通过人工方法实现了原子核的转变,人类第一次打开了原子核的大门。
3、质子的发现.
①若想知道新粒子的性质,必须测出粒子的电性、电量、质量和速度等.
②新粒子的电性
将粒子引入电场或磁场中,观察粒子的偏转轨迹.
在匀强电场中粒子的轨道是抛物线,若粒子向下
偏转,说明粒子带正电;若向上偏转,说明带负电.
在匀强磁场中粒子的轨道是圆,若粒子向上做圆运动,说明粒子带正电,若粒子向下做圆运动,说明粒子带负电.
实验证明:这个新粒子带正电.
③粒子的速度
使粒子通过一个正交的电磁场,调节B或E的值,使粒子在正交场中,沿入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可知此时
实验说明:这个新粒子速度很大,有很强的穿透能力.
④粒子的荷质比
使粒子通过匀强电场,根据粒子的偏转量y求出.或使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根据半径R求.
如图5,在匀强电场中,粒子的偏转量为y:
U为两极板间电压,则可测出荷质比为:
如图6,在匀强磁场中,粒子做圆运动的半经为R.
结论:通过对新粒子的研究与测定,确定它就是氢原子核,又叫质子
4、对核反应过程的研究.
这个质子是α粒子从氮核中直接打出的,还是α粒子打进氮核后形成的复核发生衰变时放出的呢?
分析:若质子是α粒子从氮核中直接打出来的,如图7中甲图,碰撞过程中应有四条径迹;若α粒子打进氮核后形成一个复核,这个复核立即衰变后放出一个质子,碰撞过程中应如图7中乙图所示,有三条径迹.
为弄清这个问题,英国物理学家布拉凯特在充满氮的云室里做了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并拍摄了两万多张云室的照片,终于从40多万条α粒子径迹中发现有8条产生了分叉(见课本上图),分析可知有三条径迹,分叉后的细长径迹是质子的径迹,另一条短粗的径迹是新生核的径迹,α粒子的径迹在跟核碰撞后不再出现,因此这个核反应过程中α粒子打进氮核后形成复核,复核衰变后放出质子.从质量数守恒和电量数守恒可知,其反应方程式为
从布拉凯特的实验中,可知40多万条径迹中只有8条分叉,可见科学研究工作的艰巨性,并且可以看到科学实验的重要作用.
5.结论.
后来人们用同样的方法使氟、钠、铝等发生了类似的转变,都产生了质子. 由于各种原子核里都能打出质子来,可见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二、中子的发现:
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已被人接受,最初有人认为,原子核可能是由质子组成的。但不久就知道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如果原子核只是由质子组成,它的电荷数应该与质量数相等。实际上原子核的电荷数只是质量数的一半或者还少一些,卢瑟福根据这一事实,预言原子内可能还存在着质量跟质子相等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他把它称为中子。
1920年,卢瑟福根据实验的事实提出中子的存在。
1930年,德国科学家玻特和贝克用α粒子轰击轻元素铍核,发现并未发射出质子,而放出了一种新的射线.这种射线几乎不能使气体电离,在电场和磁场中也不发生偏转,是不带电的,射线的贯穿能力强,他们认为这是γ射线.经检测,射线的能量在10MeV左右,远大于天然放射物质衰变时发出的γ射线的能量.
1931年,约里奥夫妇重复了玻特和贝克的实验,并用这种未知射线去轰击石蜡。结果竟从中打出能量约5.7 MeV的质子.这是异常惊人的新发现,因为其行为完全不同于γ射线,γ射线只能打出电子而打不出质子,γ光子的质量近乎0,电子也很轻,光子撞击电子,使它动起来是合乎常理的,但质子质量是电子的1800倍,一颗子弹怎么能撞动一辆汽车呢?如果认为轰击石蜡的射线是γ射线,那么光子的能量应达55 MeV,这与实际测得的射线能量10 MeV相去甚远.这射线在向约里奥夫妇招手呼喊:我不是γ射线……!可惜的是,他们擦肩而过,无缘相识。面对55eV与10eV的矛盾,他们还是十分牵强地解释为其它的原因,并于1932年1月11日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实验情况和对未知射线判定为γ射线的结论。
1932年1月底,查得威克得到这一论文,约里奥夫妇的实验使他心跳,他认为约里奥夫妇的结论肯定有误,违反能量守恒啊!他敏感到这很可能是导师卢瑟福预言、自己苦苦寻找了12年的中子。他决定用云室的方法探测射线的速度和质量。
他先测出射线的速度不到光速的十分之一,排除了是γ射线的可能,又用弹性碰撞动量守恒的方法测出不带电粒子的质量与质子质量差不多。他还根据自旋确定不带电的粒子不可能是由质子和电子组合而成,只能是另一种新的独立粒子,他称之为中子。就这样,仅用了十天时间,成功地证实了这种中性射线就是中子流。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子之父”,并因此获1935年诺贝尔物理奖。
1932年英国物理学查德维克发现它是中性粒子流,并进行的测定。排除了它是γ
射线的可能性。这种粒子实际上就是卢瑟福设想的中子。中子的质量数是1,电荷数是0,大于用符号
10n表示。这样α粒子轰击铍的反应式就可以写为:
94Be42He126C10n
因为中子不带电,所以是理想的轰击原子核的武器。
中子的质量是1.674954×10-27千克
质子的质量是1.672648×10-27千克
发现中子的意义:“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中子的发现,有重大的意义,中子不带电,用它去轰击原子核,不受库仑力的影响,是研究原子核的强有力的“炮弹”。在此以前,可供研究用的“炮弹”只有天然放射元素发出的α、β、γ三种射线,中子流则是穿透本领更大,轰击原子核更有效的“炮弹”,人们用它轰击各种原子核,获得许许多多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用它轰开铀核,实现了原子能的利用。
三、原子核的组成1、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中质子数等于原子的原子序数,中子数等于原子核的质量数减去质子数。
X符号:zX表示元素符号,Z表示质子数,A表示质量数
2.原子核中的三个整数:
(1)核子数:质子和中子质量相差很小,统称为核子.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叫核子数.(2)电荷数(z):原子核所带的电核总是质子数的整数倍,用这个整数表示电荷量.(3)质量数(A):原子核的质量等于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和,所以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单个核子质量的整数倍,这个整数,叫质量数.3.原子核中的两个等式:
(1)核电荷数=质子数=元素的原子序数=荷外电子数
(2)质量数=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4.同位素:如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质量数当然不同),则互为同位素。原子核人工转变的三大发现:
11919年卢瑟夫发现质子的核反应: ○
1N+4He→178O+1H 21
2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 ○
9Be+4He→12
6C+01n 42
3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和正电子的核反应: ○
27Al+4He →30P+01n 13152A
30P→30Si+01e 1514
第四篇:物理:新人教版选修3-5 19.1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第十九章
原子核
新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放射性和原子核的衰变。会用半衰期描述衰变速度,知道半衰期的统计意义。
(2)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知道射线的危害和防护。
例1 了解放射性在医学和农业中的应用。
例2 调查房屋装修材料和首饰材料中具有的放射性,了解相关的国家标准。
(3)知道核力的性质。能简单解释轻核与重核内中子数、质子数具有不同比例的原因。会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守恒写出核反应方程。
(4)认识原子核的结合能。知道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关注受控聚变反应研究的进展。
(5)知道链式反应的发生条件。了解裂变反应堆的工作原理。了解常用裂变反应堆的类型。知道核电站的工作模式。
(6)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例3 思考核能开发带来的社会问题。
(7)初步了解恒星的演化。初步了解粒子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例4 了解加速器在核物理、粒子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2.活动建议: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用的射线检测方法。
(2)观看有关核能利用的录像片。
(3)举办有关核能利用的科普讲座。新课程学习
19.1 原子核的组成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
2.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初步学会探究的方法。2.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2.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世界观。★教学重点
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原子核的组成。★教学难点
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原子核。本章主要介绍了核物理的一些初步知识,核物理研究的是原子核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是微观世界的现象。让我们走进微观世界,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
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什么微粒组成啊? 学生回答: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
点评:由原来的知识引入新课,对新的一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教师:那原子核内部又是什么结构呢?原子核是否可以再分呢?它是由什么微粒组成?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原子核呢?
学生思考讨论。
点评: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人类认识原子核的复杂结构和它的变化规律,是从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
居里和居里夫人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对铀和铀的各种矿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又发现了发射性更强的新元素。其中一种,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而命名为钋(Po),另一种命名为镭(Ra)。
学生一边听,一边看挂图。
点评:配合挂图,展示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有关事实,树立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
(二)进行新课 1.天然放射现象
(1)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radioactivity)。元素这种自发的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2)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2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学生一边听,一边看书。2.射线到底是什么
教师:那这些射线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激发着人们去寻求答案:把放
射源放入由铅做成的容器中,射线只能从容器的小孔射出,成为细细的一束。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发现射线如图所示:(投影)
思考与讨论:
①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②如果射线,射线都是带电粒子流的话,根据图判断,他们分别带什么电荷。③如果不用磁场判断,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以及实验方案。
①射线分成三束,射线在磁场中发生偏转,是受到力的作用。这个力是洛伦兹力,说明其中的两束射线是带电粒子。
②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判断射线是正电荷,射线是负电荷。③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要受电场力作用,可以加一偏转电场,也能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如图
点评:给出实验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式学习的能力
用多种方案解决一个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散性思维。
教师:我们已经研究了这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那么这些射线还有哪些性质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填写表格。
学生看书,进行总结。
点评:培养学生自学,总结的能力。教师:(帮助小结)
①实验发现:元素具有放射性是由原子核本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物理或化学状态无关。不管该元素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和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或者对它施加压力,或者升高它的温度,它都具有放射性。
②三种射线都是高速运动的粒子,能量很高,都来自于原子核内部,这也使我们认识到原子核蕴藏有巨大的核能,原子核内也有其复杂的结构。
学生对照表格,理解书本知识。
点评:通过对照表格,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规律性质。3.原子核的组成
教师提问:
①质子:由谁发现的?怎样发现的? ②中子:发现的原因是什么?是由谁发现的? 学生看书,然后回答问题
①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核,发现质子。
②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发现原因:如果原子核中只有质子,那么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应等于质子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但实际却是,绝大多数情况是前者的比值大些,卢瑟福猜想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
教师:(帮助小结)
①质子(proton)带正电荷,电荷量与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相等,mp1.67262311027kg
中子(nucleon)不带电,mn1.67492861027kg
②数据显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十分接近,统称为核子,组成原子核。点评: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概括能力。教师:提问:
③原子核的电荷数是不是电荷量? ④原子荷的质量数是不是质量? 学生看书,然后回答问题:
③不是,原子核所带的电荷量总是质子电荷的整数倍,那这个倍数就叫做原子核的电荷数。
④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单个核子质量的整数倍,那这个倍数叫做原子核的质量数。点评: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概括能力。小结:
③原子核的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④原子核的质量数=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A⑤ 符号ZX表示原子核,X:元素符号;A:核的质量数;Z:核电荷数
教师:给出思考与讨论题。
一种铀原子核的质量数是235,问:它的核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是多少? 学生回答:核子数是235,质子数是92,中子数是143。点评:学生回答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4.同位素(isotope)
(1)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因而互称同位素。
(2)性质:原子核的质子数决定了核外电子数目,也决定了电子在核外的分布情况,进而决定了这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因而同种元素的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学生一边听,一边看书。提问:列举一些元素的同位素? 学生回答:
氢有三种同位素:氕(通常所说的氢),氘(也叫重氢),氚(也叫超重氢),符号分别123是:1H,1H,1H。
14碳有两种同位素,符号分别是12C,66C。
点评:举例说明同位素的性质,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射线粒子和电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 B.红外线的波长比X射线的波长长 C.粒子不同于氦原子核 D.射线的贯穿本领比粒子强 学生回答:BD
点评:本题考查了粒子的性质及电磁波波长的比较等基本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发现X,,,射线,经研究知道,X,射线均为电磁波,只是波长不同。可见光,红外线也是电磁波,波长从短到长的电磁波波谱要牢记。另外,射线是电子流,粒子是氦核。从,,三者的穿透本领而言:射线最强,射线最弱,这些知识要牢记。
(三)课堂小结
1.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2.三种射线的性质。3.原子核的组成。学生总结,讨论。
(四)作业:
1.认真阅读课后的“科学足迹”。完成问题与练习。
2.探究活动:射线的来源:原子核内没有电子,射线如何而来?
点评:学生课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以后的学习作好准备。
★教学体会
这节课由天然放射现象开始,揭示了原子核是可分的。展示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有关事实,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放射性元素放出的三种射线只可能从原子核里放出来的,从而引起人们去探索原子核的奥妙,揭开了核物理学的第一页。核物理研究的是原子核的组成及其变换规律,是微观世界的现象,不想宏观世界那样看得见,摸得着,研究起来也就更困难。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对核物理的相关实验基础和研究问题的思路,方法有所体会,了解人类是怎样认识微观世界的。
第五篇:计算机组成 教案
计算机组成 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根据《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的内容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讲解计算机的组成,通过实物展示的方法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各个部分,对计算机有个完整的认识。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生了解计算机组成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2、学生知道计算机的硬件有哪些。
3、学生知道什么是计算机软件,了解计算机软件的作用。
4、通过介绍国产软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学生了解计算机组成各部分设备的作用。
2、学生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
教学难点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
学生分析
初一刚入学的学生,其中大部分学生对电脑不怎么了解,这节有必要通过概念加实物展示方法来进行讲解。该年级的学生刚由小学升入中学,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相比抽象的学习他们更能接受形象、直观性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实物展示,加深他们的理解。该年龄段得学生比较活泼,课堂上注意监督他们学习。教学准备
该节课的课件,计算机相关软件,相关图片及实物。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话题
二、进入讲解
三、学生思考,自主探究。
授课过程
1、先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书上第一节内容,边看书边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待会儿老师抽同学们回答。
2、①计算机是由哪两部分组成?
②计算机硬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③计算机软件有哪几类?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板书以上问题,中间留空白,以便待会儿书写答案3、2.好,大部分同学应该看得差不多了吧,下面我来找几个同学回答一下老师让你们思考的问题,哪位同学踊跃的回答一下:
4、计算机是由哪两部分组成?······ 板书
一、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他们共同构成:计算机系统。硬件:
构成计算机的物理装置;
软件:
为计算机运行、维护和管理编制的各种程序和文挡的总称。
老师提问: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讲你所知道的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是什么? 老师讲解:
硬件就是计算机上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部件像鼠标、显示器、键盘、打印机等。
软件是用来指挥计算机工作的命令语言,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离开了软件,计算机就不能正常工作。计算机就好比人类,人的眼,耳,鼻,手,大脑„„就相当于硬件,人的思想,知识,灵魂就好比软件。若计算机只有硬件,就好比人只有身体,却没有知识和思想,还不能为人们做事,要让它“活”起来,还要让它掌握“知识”、形成“思想”——这就是软件。可见,硬件和软件是共同决定计算机的工作能力的。
3、我们已经了解到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那么什么是计算机的硬件呢?哪位同学能够给我们阐述一下②计算机硬件由哪几部分组成?
板书
二、计算机硬件
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1)中央处理器又简称为CPU(它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y的缩写)CPU:是由控制器和运算器组成,是计算机的核心.通常CPU的型号决定了整机的型号和基本性能。计算机的主频率:中央处理器时钟的频率。是衡量计算机运算速度的重要指标。主频通常以兆赫兹(MHZ)为单位, 常用的CPU的型号有Inter 公司的Pentium(奔腾)、Pentium II、Pentium III,酷睿2双核,酷睿i3,酷睿i5,酷睿i7,AMD等。
目前市场上主流Inter 公司的奔腾系列,与AMD系列。
(2)存储器
内存储器:简称内存,主要用于存储计算机当前工作中正在运行的程序、数据等,相当于计算机内部的存储中心。分类:按功能分,可分为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
存储的数据来源 对信息的操作权限 信息的有效时间
RAM 随时存储计算机中正在进行处理的数据 允许被读取,还允许被修改 重新启动计算机后,RAM中的信息将全部丢失 ROM 存储的信息由计算机厂家确定 计算机启动时的引导程序、系统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等重要信息
只能读取,不能修改
重新启动计算机后,ROM中的信息不会丢失。
随机存储器(RAM): 主要用来随时存储计算机中正在进行处理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允许被读取,还允许被修改。重新启动计算机后,RAM中的信息将全部丢失。
我们平常所说的内存容量,指的就是RAM的容量。只读存储器(ROM): 它存储的信息一般由计算机厂家确定,通常是计算机启动时的引导程序、系统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等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只能读取,不能修改。重新启动计算机后,ROM中的信息不 会丢失。
(3)存储器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称B)常用的单位:位(bit)、千字节(KB)、兆字节(MB)、千兆字节(GB)。换算关系:1KB=1024B ;1MB=1024KB;1GB=1024MB(相当于:1Kg=1000g 1t=1000Kg 它们之间的换算倍数为1000,而计算机中的换算倍数为:1024倍)
特殊点的:1Byte=8bit
(4)外存储器
功能:主要用来存放需要保存的信息。
常用的外存储器有:软磁盘、光盘、U盘、硬磁盘 如何去分以上设备呢?
可以从存储容量和外观上区别:
存储容量
外观形态 存储原理 软盘 常用的容量为1.44M
光盘 一般在600MB左右。
U盘 一般有:1G,2G,4G,8G。。形状较小,便于携带
硬盘
一般有: 80G,160G,250G,320G,500G,1T,2T
存储容量大,速度快。
光盘:分为只读光盘和可读写光盘,常见的是只读光盘
(5)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常用的输入设备: 键盘、扫描仪
鼠标、共同点:把信息传送到计算机中光笔、语音输入设备
常用的输出设备: 显示器
打印机 投影仪
共同点:显示计算机处理的结果
音响。
输入设备:将各种信息(如文字、数字、声音、图象等)传送到计算机中。
输出设备:显示向计算机输入的内容和计算机处理的结果。
了解了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后,同学们是不是开始在想:③计算机软件有哪几类?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板书:
三、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软件:管理计算机软硬件资源,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各种程序、数据以及相关文挡资料的集合。
分类: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系统软件是一种综合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为用户提供工作环 境和开发工具的软件。系统软件主要有操作系统和程序设计语言两类。操作系统:DOS、Windows、Unix、Linux。。
程序设计语言:C、JAVA、C#、C++、VB ……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大管家,它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各个部件协调一致地工作,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系统软件。一台计算机必须安装了操作系统才能正常工作。
DOS、Windows、Unix、Linux等都是计算机上使用的操作系统软件。现在我们最常用的是美国微软公司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我国也有了自己的操作的系统—红旗Linux,现在正在推广运用当中。
应用软件:应用软件是计算机用户为了解决某些具体问题而编制的软件。有了应用软件,才能在计算机上画图、写文章,制作多媒体报告、玩游戏等。应用软件包括:QQ、迅雷、暴风影音、PowerPoint、Word、千千静听、美图拍拍、美图秀秀等。
计算机软件是软件设计者脑力劳动的创造性产品,有版权,受法律的保护。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同学们现在我们最常用的软件大都是外国人开发的,像操作系统Windows、办公软件Office、图形处理软件PhotoShop等等,他们把这些软件的价格卖得很高,但由于中国人还没有开发出同等优秀的软件,还是只能高价买进。但是有志气的中国人已经不甘落后,也开发出了一些优秀的国产软件,如WPS、KV3000、超级解霸、快车、遨游
2、酷我音乐盒、PPTV(原PPLive)、完美解码、QQ2010、鲁大师、360安全卫士、搜狗拼音输入法、暴风影音、迅雷、千千静听、Windows优化大师等,但数量还很少,还有很多优秀的软件等待着在座的同学们学好知识去开发,所以同学们是不是应该认真地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呢?
补充知识:学习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过程
阅读课文内容,谁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人工处理信息与计算机处理信息过程的异同点; ②人的器官与计算机的部件作比较?
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
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有点像人的大脑、眼睛、耳朵及笔、纸等,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也类似于人脑处理信息的过程。
人:
眼睛(看)
大脑(信息处理)
手(输入文字)
计算机: 输入设备(键入文字)
主机(处理)
输入设备(在屏幕中显示)
比如我们要把书上的一段文字在Word中用拼音输入法输入到计算机中,我们首先应该用眼睛看这段文字,眼睛把看到的字传给大脑,大脑要对这个字进行处理,看看认识不认识这个字,如果认识,大脑就可以产生这个字的拼音编码(不认识可以利用字典查出这个字的读音),然后大脑指挥手利用键盘输入这个字。这样继续下去一段文字就会输入进去了。人在这一连串的动作中眼睛相当于输入设备;大脑相当于主机进行各种处理工作;手就相当于输出设备,把大脑的处理表现出来(利用键盘输入字)。
计算机的工作过程也像人一样,在输入字的这个过程中,首先通过输入设备键盘把这个字的编码信息输入主机,由主机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再把加工处理后的信息通过输出设备输 出(在屏幕出打印这个字)。
计算机硬件组成教案
【教学课题】
认识计算机的硬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并简单的了解其功能。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热爱和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硬件由哪些部件组成。
教学难点:计算机硬件中的CPU是什么以及各部件各有什么功能。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相关教学课件、可供拆装的计算机和内存条等。几张计算机硬件图片。
【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小学我们已经接触过计算机,我们认识键盘、鼠标、显示器和打印机等。大家想一下计算机主机箱里面又是什么呢?(在黑板放上几张计算机硬件图片)拿几个内存条让学生实际的观察。这一节课大家一起来学习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
计算机硬件的组成计算机硬件: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即计算机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和各种外围设备等。
①主机:内部主要包括主板、中央处理器、硬盘、鼠标、内存、显卡和光驱等。
主板:主机中最大的一块集成电路,其他主板联系在一起。主板的性能的好坏对计算机的影响很大主板与CPU本身必须匹配。
中央处理器:通常人们称为CPU,是插在主板CPU插座上的一块集成芯片。相当于人的大脑。主要任务是分析和处理各种数据的重任。现在流行的有Pentinum 4 CPU。
硬盘:计算机存储数据的部件,相当于人们存放粮食的仓库。计算机的大部分信息都存储在硬盘上。
内存:CPU和硬盘之间的一座桥梁。平常我们说的内存条。
显卡:能把CPU处理的数据显示在显示器的屏幕上声卡:能将计算机数字信号转换成音频信号,满足用户的听觉需要。
光驱:用于读出光盘的数据。看影碟、欣赏CD音乐等通过光驱才能实现。
网卡:能够实现数据通信。
②显示器:计算机向用户显示信号的外围设备,是计算机最重要的输出设备。现在流行的有:阴板射线管显示器(CRT)和液晶显示器(LCD)。
③键盘和鼠标:都是计算机的输入设备,使计算机可以向计算机输入信息,指挥计算机进行工作。◆其他外围设备
除了上述说介绍的硬件设备外,计算机还有一些外围设备,如打印机(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扫描仪和数码相机等。
【小结】
这节课主要介绍的是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简单的介绍各部件的功能。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的硬件设备。为以后他们学习计算机打下基础。
【课后作业】
1、计算机硬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各部件的作用的什么?
2、计算机常见的外围设备有哪些?它们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教案
教
材: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教材《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
教学目标:1.理解计算机五个组成部分的基本概念,2.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能够从计算机各部件联系示意图理解计算机的工 作原理.3.培养抽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教学难点: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仪器:多媒体教学平台及多媒体教学课件 坏硬盘一只 内存 CPU 光驱 软盘 软盘片等 教学过程: 时间步骤 活动形式
教学内容
提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那么,计算机所能识别的各种信息在计算机中是如何表示的? 答案:0、1代码
计算机是如何处理信息? 答案:输入→存储→处理→输出
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远比上面介绍的复杂得多,要对计算机处 理信息的过程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还需对计算机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有所了解,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的内容。
引入板书
以前我们曾经学过: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明和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工具。从使用自己的双手到使用树枝;从使用树枝到制作石制工具;从石制工具到铁制工具;从铁制工具到各种各样的机械;直至我们现在学习、使用的计算机。以前的种种工具都是人的“手”的扩大和延伸、是人的“体力”的放大;而计算机则是人的“脑”的扩大和延伸、是人的“脑力”的放大,所以人们又把计算机称为“电脑”。那么,电脑和人脑有没有相似之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道题目。
20*13-12*11= 我们在计算这道题时进行了哪些步骤?使用了我们身体上的哪些部位?
答案: 眼睛、大脑、手、嘴 眼睛——大脑—— 手、嘴
眼睛、大脑、手、嘴相当于计算机的哪些部分?
答案:眼睛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大脑相当于计算机的主机;嘴和手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出设备。输入设备——主机——输出设备
播放课件 布置看书
展示教学目标
下面请大家看课本P6-P7,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计算机硬件系统由几个部件组成?
2、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的区别是什么?
提
问
教师举例
设
问
提
问
教师强调
提
问
计算机系统由哪两个部分组成? 答案: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什么是硬件?
答案:在计算机中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硬件。
其实我们人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人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构成。
我们该如何来区分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呢? 是不是摸上去硬棒棒的就是硬件系统,掐上去是软绵绵的就是软件系统呢? 不是
那我们应如何来理解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呢? 答案:人的硬件系统是指人的躯干,人的软件系统是指人的思想和灵魂.1+1=?有的学生说是2,也有学生认为是3;有的学生乒乓球打得很好,而有的学生却不行.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差异,关键取决于软件系统的功能.一句话,软件系统的特点是看不见摸不着.计算机硬件系统由哪几个部件组成? 答案:五个部件组成: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提
问
实物展示 教师简述
播放课件
设
问
肯定设问
提
问
提
问
展示实物
那什么是输入设备?常用的输入设备有哪些? 答案:能够把外部信息输入到计算机的设备称为输入设备.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器、语音手写笔、扫描仪、话筒等.展示键盘、鼠标器、语音手写笔、话筒
键盘可以输入文字;鼠标器在操作上可以代替键盘;语音手写笔不仅可以通过手写输入文字,还可以通过语音输入;话筒可以用来录制自己的声音.展示扫描仪, 我们可以把以前拍的照片通过扫描仪存放到计算机中长期保存.我们人也要从外部获取信息,那么我们人的输入设备是什么呢? 答案:眼睛和耳朵
那外部信息输入到计算机后该存放在何处呢? 答案:存储器 什么是存储器?
答案:在计算机中用来存放信息的部件。存储器又可以分为哪两种? 答案: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展示内存
15’ 教师讲解
播放课件 提
问
教师强调 肯定设问
播放课件 实物展示 教师讲解
展示光驱 设
问
提
问
教师强调 内存储器又称内存,它是由半导体元件组成,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经常对某些物体进行计量,如:水和汽油是用升计量、电视用台来计量,在计算机中内存的容量也有一个计量单位,它是以字节(byte)为计量单位
讲解1B、1K、1M、1G之间的关系
内存可分为两类: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储器,这两者之间有何区别?
答案:ROM中的信息只能读出不能写入,断电时信息不丢失 RAM中的信息可读可写可修改,计算机断电信息丢失 ROM中的信息被固化在芯片里(BIOS),由于RAM中信息在计算机断电时丢失,因此,我们应及时地将RAM中的信息转移,转移到什么地方呢?
答案:外存储器
外存储器主要是软盘、硬盘和光盘 软盘、软盘片、硬盘、光盘
软盘是通过软盘片上磁介质来存取数据的,其原理和磁带记录信息类似。容量小、读取速度相对较慢。
硬盘是计算机主要的存储设备。容量大、读写速度快。
光盘是一种新的存储器,容量大、速度相对硬盘较慢,在计算机中必须依赖光盘驱动器(光驱),它是通过激光头来读取信息。
光盘按读/写功能可分为几类呢? 答案:CD-ROM、WORM、E-R/W 在微计算机中,什么部件是其核心? 答案:中央处理器(CPU)
我们从名称可以看出其所起核心作用.我们常用CPU来衡量
1’ 教师讲解
计算机的档次,如80286、80386、80486、Pentium、PentiumⅡ、PentiumⅢ等
CPU又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
运算器是计算机实现算术和逻辑运算的主要部件.算术运算:加(+)、减(-)、乘(*)、除(/);逻辑运算:与(and)、或(or)、非(not)控制器是调度中心,能够使其它各部件按要求自动、协调地完成任务。
4’
提问引入
提
问
播放课件 计算机经过信息输入、存储、处理后,我们如何知道它的运算结果呢? 答案:通过输出设备显示出来。什么是输出设备? 答案:能把计算机处理过的信息以人们认识的形式表示出来的设备称为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等。通过课件展示实物,使学生对输出设备有初步的印象
6’
引入原理
展示课件 讲
解(共展示两次)
提问归纳
教师强调
上面简单介绍了计算机经过信息输入、存储、处理、输出信息的过程,而计算机处理理信息的过程远比上面的复杂,下面我们以2+4=6为例来说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
1、控制器向输入设备发出输入信息的命令,从输入设备输入原始数据(2和4);
2、控制器向存储器发出命令,把输入设备输入的信息存放到存储器中;
3、在控制器的控制下,从存储器中取出数据2(0010)和4(0100)送运算器,进行加法运算,得到和数0110;
4、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把运算器中的结果0110送到存储器。
5、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把存储器中的最后结果6送到输出设备,显示或打印;
到此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结束。
从上述过程的分析;请归纳一下计算机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相互之间是什么样关系?
答案:控制器指示输入设备将一系列指令和数据送到内部存储器;再由存储器将数据递入运算器;运算器承担具体计算任务;运算结果再存回存储器;输出设备则把结果通过一定方式传递出来。
实际上计算机系统是一个非常协调的有机整体,它不仅只限于算术运算,还可以用来处理各种文字、语言、声音、图像等信息。
4’ 提
问
教师总结
展示课件 学生质疑 布置作业
请一位学生概括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答案:略
这一课我们共学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输入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出设备
2、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原理
在控制器的作用下:
信息输入→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输出信息
展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个别答疑
请大家课后将计算机的各组件与人相对照,画出对比表;
进一步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