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XX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知识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单元20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4个字要求会认读。
3、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的含义。
4、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学习课文,体会文中语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感受“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这一单元主题。
5、积累俗语,学习关于戏曲的词语,丰富语言。
6、学会在受到误会时进行解释;学习写毛笔字单耳刀、口字旁。
7、能细致观察,根据剪纸作品展开合理的想象,完成一篇习作。
情感目标
1、《12 姥姥的剪纸》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2、《
13、牛郎织女》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
14、安塞腰鼓》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狂、豪迈、开放的性格。
4、通过习作练习,欣赏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剪纸,初步感知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
课时安排
《姥姥的剪纸》 3课时
《牛郎织女》 3课时
《安塞腰鼓》 3课时
习作4 3课时
练习4 2课时
12、姥姥的剪纸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4.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
四、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精读感悟的学习习惯。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导入课题谈话导入
1.人人都有姥姥,她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白或黑,或普通或神奇……你的姥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她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和她的感情怎么样?课前请同学们准备了一张剪纸作品,请几位同学说一说你剪的是什么,是怎么剪的?
2.有个叫笑源的人,她和姥姥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的姥姥最拿手的是剪纸。为了表达他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之情,他特地写了一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姥姥的剪纸》。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会剪纸的姥姥,她剪的纸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2.指读课文,及时正音:“择、猪、爽”为翘舌音,“屯”为前鼻音,“爽”为后鼻音。并纠正字形:“岂”上下结构,下面为“己”,不出头。“刁”下面为提,不是撇。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姥姥的剪纸。
3.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出示词语:
小屯 广结善缘 有求必应 纳鞋底 择菜 薅草 喂猪 刁难 挑剔
耍赖 岂知 喜鹊登枝 熟能生巧 牛驮兔子 清清爽爽
1)注意读准字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4.分段朗读课文。
5.选择以上的词语说一段话。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深入人心。
4-6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在“我”的刁难下,尽展技艺。
7-12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了与“我”的浓浓深情。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对远方的“我”的挂念,姥姥的剪纸是“我”永远的回忆。
三、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第一节,“左邻右舍”“都”贴着姥姥的剪纸,说明了什么?大家为什么都喜欢姥姥的剪纸呢?
2.自由读课文2-3小节,思考上述问题。
3.交流
A.技艺高超 “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居然“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从正面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邻居的赞叹,“下蛋、打鸣”则从侧面反应了姥姥剪纸的逼真。
B.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可见姥姥人缘极广;“撩起、擦擦手”可见姥姥干脆利落,说剪就剪;“”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可见姥姥的爽朗,剪纸有针对性,会剪的东西多,各有用处。“接着干活”可见姥姥的勤劳。
4.指导朗读。
5.小结:
作者的姥姥就是这样普通的老人,因为她有着所有普通妇女的美德——勤劳善良。但是说她普通却不又普通,她身怀剪纸绝技,广结善缘。她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女性啊!
四、作业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划去错误读音。
择菜 刁难 三伏盛夏
薅草 机灵 数九寒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搜集资料:我国还有哪些民间艺术?
教学后记
通过文件出示剪纸的图画,学生对这门我国传统的艺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从而对“我”姥姥更是怀有更深的敬意。这样读的时候就更投入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4-6小节,感受姥姥的勤劳善良
1.课文中说,姥姥的剪纸技艺深入人心,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你们想见识一下精美的窗花吗?好,现在老师就满足大家的愿望,欣赏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看了这些剪纸作品,你有什么话要说?
2.是呀,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从课文第四小节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下。
3.自读交流
A.“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梅便完成了。”
“死死地捂住、摸着剪”说明剪窗花难度之大,“工夫不大”说明姥姥动作熟练,完成速度快。由此可见她技艺高超。
B.“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形象生动”说明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无可挑剔”是说我没有办法找到毛病,说明我打心眼里佩服姥姥的剪纸技术。
展示“喜鹊登梅”的剪纸,这就是姥姥剪的“喜鹊登梅”,我们来欣赏一下。梅枝、喜鹊形象怎么样?它们的大小和位置安排如何?看到这里,我们对姥姥不由产生了一种什么感情?指导朗读,读出姥姥的技术高超,以及我的敬佩之情。
4.我服了,可是还找借口,我怎么说的,姥姥又是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什么是刁难?
5.出示“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从这段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评价,读得真好,听了她们的朗读,慈爱的姥姥与顽皮的作者形象已经浮现在我们眼前了。
6.我的刁难难道姥姥了吗?为什么?姥姥说,“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巧的意思是?技巧,巧妙的办法。从第六节中的那句话可以看出姥姥姥姥掌握了剪纸的技巧,手很灵巧?
7.理解“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说姥姥的手就是眼睛是因为——姥姥的手有家数,有分寸,有把握,也就是姥姥说的“有准头”;说剪刀好使,就像姥姥延长的手指是因为——姥姥的手非常灵巧,把剪刀运用得灵活自如。
8.熟的意思是?熟悉;姥姥对什么最熟悉不过?为什么她会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她是怎么剪的呢?
“数九寒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这些词语看出姥姥剪得多,剪得时间长。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长年累月地剪,使得姥姥对“喜鹊登枝”非常熟悉,所以产生了一些灵巧的方法,剪得熟练。
9.对于熟能生巧的道理,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10.姥姥剪纸技艺高超,除了经常练习,熟能生巧,还有什么原因呢?
“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理解:身指——身体,心指——精神,入境是指——进入某种状态或境界。
姥姥剪纸是什么神态呢?请同学们看书中插图,姥姥剪纸时眼睛紧盯着手中的剪刀和彩纸,眼神——专注,对手中的活儿是——一丝不苟,整个的身体和精都沉浸到了非常快乐的剪纸活动中了。这就是“身心入境”的神态。
11.姥姥的专注令我着迷,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理解“悦耳之极”,悦耳意思是——动听到了极点。姥姥剪纸的刷刷声,为什么会如同音乐般美妙动听到了极点?手法娴熟,如同行云流水,富有节奏、韵律。
这句话通过我的感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谁来读一读这一句,表现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二、学习7-12小节,体味浓浓的祖孙之情
1.观察姥姥剪纸简直成了一种享受。密云多雨的夏天,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拴”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什么?姥姥的剪纸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可以牢牢的吸引住我,抵挡得住游泳的诱惑!可见姥姥的剪纸技艺多高啊!
2.屋檐下,姥姥剪了几幅图样给我,分别是什么内容呢?它们都表达了姥姥怎样的感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7-11小节,思考一下。
3.讨论交流牛驮着兔子;牛和兔子一起啃食青草——疼爱
出示描写剪纸的语句。
这三幅剪纸的图案有什么特点?兔子和老牛各代表什么?
4.作者的顽皮可爱愉悦着姥姥,姥姥慈祥疼爱感染着作者,屋檐下洋溢浓浓的亲情。老师请几位同学们来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现出这样其乐融融的场景。
5.指名分角色朗读,评价。
6.开始,姥姥是用剪纸来“拴”住我的心,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姥姥的剪纸技艺多么高超啊!这些兔子和老牛形象各异——引读——
姥姥剪的兔子和老牛,无论形象怎么改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引读——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 从此段话中你体会出作者饱含了什么感情呢?的兔子,的兔子,的兔子;的老牛,的老牛……兔子总是在,老牛总是在。我摆弄着的窗花,对的兔子和的老牛充满了好感。”同学们可以先参考着背,再不用依靠来背。
三、学习13小节
1.姥姥一直用她的剪纸表达着对我浓浓亲情,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的剪纸,其中一幅是这样的:
出示“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连接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
一片开阔的草地指什么?老牛是什么神态?我明白了姥姥对我有什么“期待”?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在书上写出你的感受,50个字左右。
2.是啊,无论我走多远,都走不出姥姥的目光,走不出姥姥的牵挂。
出示“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都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当我忆及姥姥的剪纸声时,我的梦境里会出现哪些声音,哪些景物?从本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谁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时映现、无论何时何地、立刻变得
4.小结:顽皮可爱的作者让姥姥牵肠挂肚,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姥姥让作者魂牵梦绕。我们再一次被她们之间浓浓的亲情感染了。齐读课文末节。
5.师简介原文的一个片段:
当时我也动过要学剪纸的心思,可惜我当时有其他的事,后来也远离了家乡,远离了姥姥,远离了她漂亮的剪纸。直到前年春节家里通知说姥姥病危,我才匆匆赶回家里,看到了一别三年的姥姥,此时她已被穿上了送老衣,很怪异地躺在当门的床上。我当时就傻了,我知道只有去世的人才会躺在那儿。我不顾一切地去看,我看到了一张有点浮肿有脸,再试试鼻息,姥姥还活着,我哇地一声哭了。我才姥姥还活着,我上学时起早贪黑给我做饭的姥姥还活着。
四、总结课文
同学们,剪纸不光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更体现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牵挂,寄托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它如同桥梁沟通了姥姥与作者之间的感情,宛如纽带,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份浓浓亲情的见证——姥姥的剪纸!我们的姥姥也同作者的姥姥一样,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她们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浓浓亲情。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个亲切而又温暖人心的名字——姥姥!
五、作业基础题
1.查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拓展题
1.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难精的民间技艺。有机会上网的话,可以登录中国剪纸网,进一步了解我们灿烂的剪纸艺术,也可以搜集其他品种的民间艺术的资料。
2.在收到姥姥寄来老牛望着远去的小兔子的剪纸后,作者心境肯定颇不宁静,眼前肯定会浮现出和姥姥在一起时候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假如你是作者,该怎么给姥姥回信呢?试着写写。
板书:
姥姥的剪纸
心灵手巧 技艺高超
教学反思
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还是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当我读着作者后来写的对姥姥临终前的回忆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有的学生感动得甚至要流泪了。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牛郎织女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会“原来”造句。
4.仔细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说说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牛郎和老牛很亲密。
二、教学重点
1.学会“原来”造句。
2.仔细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说说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牛郎和老牛很亲密。
三、教学难点
说说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牛郎和老牛很亲密。
四、养成教育训练点
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和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民间故事吗?听说过哪些民间故事?
2.我国的民间故事相当丰富,最著名的有《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有关《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的。板书课题:牛郎织女
3.同学们看到课题,会想到这篇课文写哪些内容呢?
二、初读指导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画出本课生字新词。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朗读字词,正音“哼”是后鼻音;“咧”读“liě”,不读“liē”。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指名试读课文,看看能否读得正确、通顺。
3.初步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4.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让同学提出自已不懂的问题。
三、精讲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课文告诉我们什么?
2.从第一段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牛郎是个孤苦伶仃的孩子?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课文,体味牛郎的孤苦伶仃。
四、精讲课文第二段
1.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2.讨论:第二段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牛郎照看老牛很周到?
牛郎在放牛时是怎样照顾老牛的?平时、夏天、冬天,牛郎又是怎样照顾老牛的?
完成板书:
挑最好的草地
喝最干净的溪水
牛郎:照看周到到树林里休息
在山坡上晒太阳
身子刷得干干净净
牛棚拾得清清爽爽
3.牛郎这么周到地照看老牛,老牛对牛郎怎么样?
理解“那头老牛跟他也很亲密,常常用温和的眼光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呢”这句话的意思。
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写出了老牛跟牛郎也很亲密。
完成板书:
用温和的眼光看
伸出舌头舔
老牛:善解人意好像听得很有味儿
好像明白了他的意思
4.指导咸情朗读,体味牛郎对老牛照看周到和老牛的善解人意。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的习题2。
书写指导:本课生字,除了“棚”是左中右结构外都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左右两部分要写得紧凑一些。
2.完成文后习题3,抄写词语。
朗读第2、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
2.说说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牛郎和老牛很亲密。
3.牛郎照看周到,老牛善解人意、知恩图报,让牛郎到湖边的树林去找美丽的姑娘织女,也就有了我们今天《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精讲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有感情地郎读老牛说的话。
3.感受“微弱的星光下面”老牛说话的情景。
4.小结:这一段写老牛叫牛郎到湖边的树林里去找一位美丽的姑娘,表现了老牛对牛郎的关心。
三、精讲第四段
1.轻声朗读课文第5-7自然段,思考:
牛郎在湖边的树林里认识了谁?
织女为什么愿意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听说织女要留在人间,其他仙女有什么想法?
2.默读第5自然段,画出描写织女的句子。
朗读下面的句子:
过了一会儿,其中的一个离开伙伴,向树林走来。这姑娘是谁呢?原来她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甥女,织得一手好彩锦,名字叫织女。
用“原来”练习造句。
朗读第5自然段,想象黄昏时湖边的树林景象。
3.指名读第6自然段,回答:织女为什么愿意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这一段的三句话分别讲了哪三层意思/
完成板书:
相识→相知→决心
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牛郎的“心眼儿好,又能吃苦”?
织女愿意留在人间做“心眼儿好,又能吃苦”的牛郎的妻子,反映了她的什么品格?
4.听说织女要留在人间,姐妹们为什么都佩服她的勇气?
朗读第5自然段有关内容,体会众仙女在人间的快乐。
齐读第7自然段。
四、讲读最后一段
1.老牛看到织女跟牛郎一起来到牛棚,心情怎样/
2.朗读最后一段,体会老牛高兴的心情。
五、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段:写牛郎是个孤苦伶仃的穷孩子。
第二段:写牛郎对那头老牛照顾得很周到,老牛跟牛郎也很亲密,老牛居然能听懂牛郎唱的歌,说的话。
第三段:写老牛叫牛郎到湖边的树林里去找一位美丽的姑娘。
第四段:写牛郎与织女相识,织女见牛郎心眼好,能吃苦,就留在人间做了他的妻子。
第五段:写织女跟牛郎来到牛棚,老牛很高兴。
3.根据主要内容和各段大意,复述课文。
六、课外阅读
阅读《牛郎织女》。
板书
牛郎织女
老牛 照看周到
善解人意 心眼好、能吃苦
牛郎织女 心地善良、留在人间
教学反思:
孩子们在恋恋不舍中学完这一课。其实我跟孩子们说了:准确地说是暂时的课堂学习结束了。其实文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反复回味的地方。我们一生中不同时期读这篇,读这则故事的感受是不同的。没有人能将一篇一次学完的。你现在学算是童年初读,当你长大成人了再读又会有更多的感悟,感受会更丰富些。当你步入老年时读收获更会不同的。纯洁的爱情是神圣的,是高尚的,但也是现实的。比如说你们的父母的爱情是高尚的,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恩爱,也有争吵;有关爱也有矛盾;有享受更有付出……可是这一切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并不明白,因为我们还很小,还不懂,因为我们在不断的成长中,这也不是我们现在能考虑得了的问题。教学中我大胆地对同学们说爱情,赞美爱情,不回避学生对爱情问题的提问。因为在我的心目中一直就认为爱情是神圣而又崇高的,是完全可以和孩子们谈论的话题。因为他们有对爱情的神秘感受,又有兴趣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日常中小孩子谈论爱情方面的名词都是被人笑话的,更谈不上直接问出心中的疑问了。你大胆而又虔诚地直接面对这方面的问题孩子反而被你的真诚所感染,所敬佩。事实上朦胧中的孩子们多么渴望成长中有人直接指点他们哪。“生活即语文”意味着语文不应该回避研究和表达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当然包括爱情等一直禁锢的问题。文中说牛郎和织女互相介绍情况这一细节我们就很难操作。当我想请同学扮演织女先来介绍时没有一女生举手,当我的目光触及她们的目光时她们便会脸红!因为并不是她们没有感悟,不会表达,而她们的心中有一种害羞的心理:我演了,别人会在课后笑话我的。结果还是一位心理十分单纯的男生表演了织女的自我介绍。有一同学开头了,僵局便算打破了。同学们演得很投入,因为牛郎织女的真挚的爱情让孩子们感动,他们演时忘了自我。“我叫织女,王母娘娘是我的外婆,也就是你们说的姥姥。我负责织每天的朝霞和晚霞。”“我从小就和哥哥嫂嫂生活在一起,因为父母早亡。哥哥嫂嫂让我吃剩饭,穿破衣,每天一大早就让我去干活。我有一个好朋友叫老牛。”……孩子们的介绍是认真的,投入的,更是纯洁的稚气的脸上显现的只有真诚。没有谁笑话谁。这也是我始料不及未及的。这足可以让我感动,让我坚信——教育无禁区!
安塞腰鼓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六个生字,两条绿线里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狂、豪迈、开放的性格。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情美读全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3.领略安塞腰鼓的风采和魅力。
三、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
五、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安塞腰鼓的知识和作者作品资料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情美读全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看录像,谈感受:谈话导入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1.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学生讨论交流感受,教师适当相机引导: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安塞腰鼓的知识和作者作品资料,教师总结归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作者作品: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二、朗读感知课文
1.齐读、正音初读正音。通过朗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决音准问题。
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
2.听配乐朗诵,把握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三、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四、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
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教师示范朗读片断。
4.自由朗读,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五、读出力量美
1.讨论:通过以上的朗读,试用“ 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从中让学生感受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和蓬勃的生命力量。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的力量美。
3.学生诵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六、总结寻美 分组朗读,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
用“ 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寻美,感受了安塞腰鼓那雄浑、激越、壮阔、火烈的特点和洋溢的阳刚之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内容赏析,品位语言,体会修辞,拓展训练。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通过“寻美”和“评价”感受到安塞腰鼓的激越和壮美,课文中也反复出现一句话,表现对安塞腰鼓的赞叹,请找出来。
学生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2.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你喜欢这些画面吗?喜欢哪个方面?你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交流,谈感受。
二、结构说明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为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这一句话。
明确:这是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三、内容赏析
1.出示问题: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它体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
2.学生讨论主旨: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有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不必患得患失。
四、品味语言
1.学生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三次。请用“我喜欢 句子,因为 ”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举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2.学生间互相交流,教师作适当的归纳。
A.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B.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C.从修辞上说: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a.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b.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c.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D.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3.拓展延伸
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学生反复朗读,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内容。如:
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 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教后反思:
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设定话题。师生围绕一个“好”字,生发出三个子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鼓”,侧重于对安塞腰鼓艺术形象的感知;“好文”,侧重于对课文优美语言的品味;“好创意”,侧重于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达成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识别排比句,为其划分类型,品读排比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得以落实,阅读技能得以培养。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习作4
教学要求:
1.欣赏形象生动、风格迥异地剪纸,初步感知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
2.能细致观察,根据剪纸展开合理地想象,完成一篇习作。
教学重难点:
能仔细观察,合理想像。
养成教育训练点:编故事时要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编。
教具准备:剪好的剪纸作品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姥姥的剪纸》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第12课《姥姥的剪纸》吗?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2.你们看,老师今天带来了几幅剪纸作品。出示作品。看得懂吗?请你分别为这些作品取个好听的名字。
3.剪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把剪子一张纸,就能创造出色彩缤纷、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美不胜收的剪纸作品。这多么神奇,真令人叹为观止。
二、看图练说
1.仔细观察剪纸作品,看图练说,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经过。
2.叙述主要人物,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衣着打扮。
3.连起来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剪纸的内容,要求细致具体。
三、放飞想象
1.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事情的前因后果。
2.小组讨论,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说清楚。
3.各自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事情连起来完整的说一说。
四、展开联想
看着这么精美的剪纸作品,你会联想到什么?
五、构思布局,酝酿写作
1.把故事完整地写下来。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文情况。
第二课时
一、评价赏析
侧重选择两类:
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
2.语言优美,对景色、心情、语言等的描写较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3.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二、润色修改
刚才,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启发,这节课
我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我建议大家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这样可以让人视野清新,把笔墨多花在自然景观的特色上。联系自己的感受,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第二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2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说课稿
白沙小学 张彩红
一、教材简析: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本组教材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阐述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鹿和狼的故事》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文章故事浅显、道理深刻,是引导学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进行人文熏陶的好教材。《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记述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深深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类应该珍惜和热爱土地的强烈情感。《青山不老》讲述的是一个山野老农,他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四篇文章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
二、学情分析:
教学本组课文时,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口语交际活动,以及习作训练,引导学生认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为之付出行动。
三、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生词,并积累其中优美的词句。
2、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单元课时安排:
本组教材建议用11—14课时安排教学。其中,精读课,略读课文4—5课时,“口语交际习作”3—4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六、教学设计
13课: 《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它通过地球“美丽可爱而又渺小”、“资源的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述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
(一)教学重难点
1、明白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2、通过练习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二)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重难点,教学时我准备从第8自然段入手,让学生依次感悟地球的可爱、易碎,从而感悟到地球的唯一性,挖掘保护我们唯一赖以生存的地球的意识。
1、感悟地球的美丽可爱
(1)自主朗读,圈点勾画:哪些句子表现了地球的可爱。
(2)图片放映,多角度展示地球,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体会地球的美丽及可爱。
(3)齐读文段,从朗读中加深理解。
2、感悟地球的易碎
(1)自主阅读,设置问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地球?是谁造成了这些变化?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2)课件出示关于环境问题的相关图片及数据,让学生感受我国环境状况,体会地球的易碎。
3、感悟地球的唯一
(1)自由阅读,问题设置:我们能不能移居到其它星球上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2)再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重点语句及字词,感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及严谨性。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们可以认识到地球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增强其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4、拓展延伸,当堂训练 环节一:我的心声
地球妈妈,我想对您说:——; 地球上的孩子们,我想对你们说:—— 环节二:宣誓
保护地球,爱护环境,争做“环保小卫士”
通过这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快速组织语言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植根于学生心中。
14课: 《鹿和狼的故事》
(一)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深刻内涵,懂得不仅要关爱、救助动物,同时也要遵从自然之道,尊重大自然的生存规律,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1、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语言文字来把握思想内容,在故事部分做文章,通过对故事的细细体会、感受,让学生自然地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搭建一个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网络,让学生有多个层面的收获。从鹿群数量变化入手,通过设置脉络清晰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串联,从而感悟道理。
3、学以致用,融会贯通。①补白:如果狼会说话,在中弹倒地的那一刹那,它会说什么呢?培养学生感受文本的敏锐度和想象能力;②生活中还有这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事物吗?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拓展思维。
15课: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一)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文章优美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激发环保意识。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展示,激发兴趣,突出题眼:——的土地。
2、展示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印第安人及西雅图。
3、通过三组词语,带领学生感受这片神圣土地的可爱与美丽之处;通过范读、齐读课文,直观感受“神圣”所在。
4、角色假设:学生扮演印第安人,老师扮演白人,由学生代替西雅图向白人老师进行一番嘱托。先由学生举手发言,然后进行齐读,从朗读中感受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5、情感迁移:由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迁移到自己对家乡的情感中来,思考问题:我们应如何对待我们这片土地?从而发出共同的心声:为了子孙后代,我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6、解读关键语句:通过反复阅读进行体会并自主发言。
16课: 《青山不老》
(一)教学重难点
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出示资料,认识老人;
2、自主阅读,感知课文。根据要求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再由小组代表汇报,以读代讲,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3、交流反馈根据学生的汇报,重点将“盘踞、淤泥、风雨同舟、”等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加深印象。感受“奇迹”,领悟“青山不老” :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于子孙后代。
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知道应该投身环保,关爱家园。
2、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3、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以及今年重庆地区旱灾情况统计数字。
2、学生:准备自己收集到的关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破坏家园的不良行为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四篇课文,快速浏览,说说你的感受。
(可针对一课,也可针对整个单元谈感受。)
小结:课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懂得珍惜资源,关爱家园,不能随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四”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为什么要珍惜资源”和“怎样珍惜资源”。
三、组内交流讨论
“为什么要珍惜资源”:
1、学生按要求进行准备。可以结合本组教材的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2、进行组内交流。
3、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⑴ 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 将学生收集的资源有限资料用展示台展示交流。
⑶ 评议:
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⑷ 教师出示收集的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⑸ 开展看后感受交流。
“怎样珍惜资源”:
1、学生展开积极讨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2、注意发言规范,集思广益达成一致意见。
3、全班交流,评比“环保精点子”:
⑴ 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 将学生收集的“环保从我做起”精点子进行梳理。
① 节约每一张纸。
② 在需要传达问候和祝福时,尽量不使用纸制的贺卡。
③ 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 节约每一滴水,保护长江水资源不受污染,不往江中扔垃圾。
⑤ 不使用塑料袋,自觉抵制白色污染。
„„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对照讨论意见说说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以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四、课外延伸
请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状况,对于铺张浪费,随意破坏的行为该如何制止。
第二、三课时 指导习作
写建议书
课前准备:通过书本、杂志及走访了解现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并作好相关资料的搜集。
一、谈话导入,引起思考
1.回顾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2.谈话:是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它多么需要我们的保护呀!可生活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回忆一下,你听到过、看到过或亲身经历的这样的事。
全班交流。可以结合自己的资料进行展示。
3.小结并交代任务:这样的现象真是让人触目惊心,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妈妈,我们应该做的很多很多。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这些不良的现象,向有关部门呼吁环保吧!板书:建议书
二、明确要求,交流建议 1.学生自己读题,明确要求。
2.建议书有内容是什么?(针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不良现象,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建议。)
3.书中告诉我们写建议书有哪些步骤? 1)先写清楚存在的问题 2)再说明产生的原因 3)最后提出解决的问题的建议
4.针对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些现象,你有什么建议?有什么好的办法?提出来大家交流。
5.咱们来看一下几篇例文:学生快速读文章。
大家看了这几篇文章,觉得对写建议书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引导学生着重从格式上谈)
建议书格式:标题;称呼;正文;建议人姓名或建议团体名称;日期。
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第四课时 修改评议
一、指导学生自己修改
自己修改作文时的步骤:强调大声读,不读就不能发现问题
第一遍:找出错别字,并修改;
第二遍:修改不通顺的句子,试着把句子改具体、生动。
二、小组合作评改 同桌交换作文,小声读。
第一遍:勾出写得优美的词句;
第二遍:与同桌讨论文章的问题,并作修改。
三、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四、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五、鼓励优点,培养兴趣
1.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2.请学生展示自己在本次习作中的优点:表达准确的词语,语言优美的句段,成绩优秀的作文,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为下一步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拓展思路。
六、教师点评,好文欣赏
①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②提出学生的共同问题,在全班进行集体评议、修改。
③宣读优秀习作,学生进行欣赏。
回顾·拓展四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思考,从所读的内容中想开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通过回顾,让学生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只有一个地球》《鹿和狼的故事》《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这四篇课文从内容中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该如何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还从课文内容中获得对某些环境问题的新认识?
师:本组课文,作者以环保为主题,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联系《只有一个地球》,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和体会,体会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
总结:本组课文内容引人深思,读书就应该走入文里,披文入理,再走出文外,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既读进去,又想开去,这就是文里文外的读书方法。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如何把握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去理解课文内容。
日积月累
(1)在许多名言警句中,有许多关于节约和珍惜方面的名言警句,给我们启发很大,从以前我们的学习积累中,你积累了哪些这方面的名言警句?
抽生背诵。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师:今天,我们还要积累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和标语。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a学生自由吟诵。B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体会或感受,明白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教师展示搜集的资料。
(3)背诵并积累这些标语版和口号。
(4)交流课外收集的环保宣传标语。
趣味语文
引入:你知道“竭泽而渔”这个成语故事吗?
(1)默读成语故事,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讲述的内容,思考:故事中哪些话解释了“竭泽而渔”这个成语?
(2)再读故事,讨论:“竭泽而渔”的策略对于当时的晋国有什么好处?从故事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种策略存在的问题?
(3)全班交流。
(4)文中“雍季所说的,关系到百年大计;狐偃的策略,只是为了一时之利,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你是怎么体会的?
(5)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6)回顾我们本组单元所学的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关系到长久之计,也需要长远规划?
第三篇: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安义县乔乐乡马溪小学 邹火印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探讨珍惜资源的重要性,能够提出的自己建议和意见。
2、观察漫画,体会作者的用意。
二、教学重难点
1、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对照讨论意见说说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以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2、会写建议书。
3、看懂漫画,体会作者意在讽刺那些不懂得爱护树木,不懂得环境保护的“脑袋有虫”的人。
三、教学准备
漫画,瓶装污水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师: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存在的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
2、学生通过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能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师相机补充。
3、明确建议书先说清楚周围生活中存在的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再分析产生这方面问题的原因,然后提出解决这方面问题的建设性意见,使有关部门或个人对存在问题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在写的时候,整改建议可以分条罗列。
4、让学生明确建议书的书写格式:一般是,先写标题,说明是关于什么问题的建议;再写称呼,写清楚是给谁或者哪个单位提的建议;然后写建议的具体内容,几个方面的内容能分自然段呈现;最后不忘在右下方写上建议人的姓名或者建议单位的名称,标明写建议书的日期。
5、引导学生看懂图意,体会作者的用意。
6、生说一说说这幅漫画中主要有哪些人和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自己从这幅中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其它补充。
7、师小结:这幅图画的是一个人挥舞着斧子砍大树,一只啄木鸟站在他肩上,愤怒地望着他那像木头一样的脑袋。作者意在讽刺那些不懂得爱护树木,不懂得环境保护的“脑袋有虫”的人。
二、明确要求、点拨写法
(1)围绕环境保护,写建议书
习作前安排学生走一走,看一看,与村里的群众谈一谈,了解周围存在哪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也可以顺着口语交际的交流结果,适当向生活进行延伸而展开。可以利用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或自己的观察所得,把整改建议分条罗列。按建议书格式写出来。
(2)看漫画写感受
对于选择自己喜欢的漫画进行习作的同学,引导学生思考:到底“虫”是在木头里还是在这个人的脑子里?使学生懂得只有少一些砍伐、破坏,多一些保护、扶植,才能确保人类家园的葱绿和长存,才能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并在习作中注意个别指导。例:把啄木鸟人格化,变成一个童话故事,给故事的人物拟定个身份,更可以让啄木鸟和砍树的人之间发生一点冲突——啄木鸟大战伐木者的故事。故事里啄木鸟和人斗智斗勇,最后伐木的人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三、开始习作。
第四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题库
第四
教材简析: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本组教材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阐述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鹿和狼的故事》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文章故事浅显、道理深刻,是引导学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进行人文熏陶的好教材。《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记述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深深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类应该珍惜和热爱土地的强烈情感。《青山不老》讲述的是一个山野老农,他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四篇文章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
学情分析:
教学本组课文时,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口语交际活动,以及习作训练,引导学生认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为之付出行动。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组生字词。其中会写19个生字,26个词语,重点指导“毅然、居庸关、朦胧”等词语的书写,重点指导“勉励、狂风怒号、刚劲、哈达、纤夫”等词语的读音;重点指导理解“要挟、怅望灰天、寝不安席、莽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4.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摘抄喜欢的语句,积累语言。
5.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防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情感;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6.结合单元主题,开展“祖国在我心中”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搜集、采访、参观、阅读等方式,进一步深化“祖国在我心中”的认识。
7.能大胆地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8.学生能在写作中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主题,以演讲稿或读后感的形式表达真情实感。9.积累爱国格言。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单元课时安排:
本组教材建议用11—14课时安排教学。其中,精读课,略读课文4—5课时,“口语交际习作”3—4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地球,学习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学生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3.学会本课生字、生词,会用“渺小”、“贡献”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完课文,谈体会,学写读后感。教学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写:即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增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2.指导学生认真写好读后感。教学时间 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你了解多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呢?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学生可简单回答。)
地球是渺小的。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是可以再生的。
……
三、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课文,认读10个生字,要读准字音。
2.查字典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遨游璀璨(这两个词要读准字音。)
裹着渺小矿物恩赐慷慨贡献滥用威胁目睹
以上9个词语要求不但会读,还要会写。
2.指出难写的字:
裹滥胁(注意让学生练习、当堂记忆。)
3.让学生说说自己查出生词的意思。
五、学生再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想想每一个自然段都写的什么内容。
3.根据自然段的内容给课文分成两段。
第一段:(1~4自然段)
第二段:(5~9自然段)
4.根据分段情况,说一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先记叙了地球的特点和人类对它的破坏,接着又讲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之后,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我们要保护地球。)
5.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3.找找有关地球的材料。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从整体入手
1.课文共分几段,为什么这么分?
2.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从整体认识课文后,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课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注意,讲到此问题时要给予解决。)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己读1~2自然段。
思考: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关于地球的什么知识。通过具体的词句谈自己的理解。
地球是渺小的: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大陆面积只占其中的1/5。
以上的数字表明了什么?(人类的活动范围是很小很小的。不要认为地球很大,地球并不大,供人类活动的范围也很有限。)
2.练习朗读,体会地球并不大的含义。
3.默读课文3~4自然段。
(1)思考:地球有什么特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请同学们在默读的过程中、圈画出重点句、关键词语,然后谈自己的理解。说话时要按课文的先后顺序。)
(2)指导学生从这几方面考虑:
地球的特点: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包括矿物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有的是不能再生的。
课文从以下几方面讲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a.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资源会越来越少。
b.重点理解这两句话,指导学生多读多体会。投影。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就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不能再生,还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破坏地球、破坏自然,会带来灾难。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人类将不能在地球上生存。)
(3)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4.概括第一段的段意。(地球是渺小的,它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对它的破坏,将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体会。)
2.组织学生讨论
3.汇报。
4.引导学生从这几处考虑:
a.科学家证明,没有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个星球。
b.去火星和月球的设想也是不可能的。
5.我们别无去处,为了生存,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应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6.指导朗读。
7.概括段意。
(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我们应精心保护地球。)
二、总结思考
请你谈一谈读完课文想到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
(说完后,教师指导,然后写成二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三、指导造句
渺小、贡献。
板书设计: 空间有限
粮食紧张
一、只有一个地球─────────人口膨胀──住房紧张─┐不
资源有限
水源紧缺
能
环境污染
移
爱护
地球日
4月22日
居 * 大瀑布的葬礼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望。
2、发展目标:
(1)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理解能力以及朗读感悟能力。
(2)使学生能自主的采用小组讨论、朗读、想象等阅读方式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探究能力和表现能力。
课后查阅资料,扩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有关知识,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原来、几年之后的景象,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通过让学生演讲的方式,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读出瀑布“原来”、“几年后”的不同感触。
四、教学准备:让学生查找大瀑布的资料、准备课件、在黑板上画花圈、让学生准备地图。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黑板上,画着的是什么呢?对,是一个花圈,今天,老师把这个花圈送给一条曾经是世界闻名的大瀑布,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板课题,读课题
3、看题质疑。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是不懂的?
2、学生读书,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读懂的地方。
设想读懂的地方:
⑴、5个生字,形近字:廷——延讯——汛——迅
⑵、理清课文思路
⑶、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的面貌(是怎样的呢?)
读——从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看出其流量大、从飞流直下,水形如“朵朵莲花”,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看出水流湍急——看学生的资料(图片)——看课件——看到这么雄伟壮观的大瀑布,你想说些什么呢?(三四个即可)——指导读——这么美的地方,去的人会怎样呢?
⑷巴西总统亲自投身到这一行动中,那天,他特意穿上了葬礼的专用的黑色礼服,主持了这个大瀑布。(从这里,你看出了些什么?看出对大瀑布的重视)
⑸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
怎样特殊?(是为一条瀑布举行一次葬礼)
⑹塞特凯斯大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
你用的是“曾经”为什么呢?现在的瀑布怎样呢?(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奄奄一息。)
指导读——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拟人法)写出了大瀑布即将枯竭。板书:即将枯竭——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想呢?——所以游人都怎样做的。
⑺大瀑布是位于巴西与阿根廷两国的交界处。
我知道有些同学带了世界地图回来,你找到这个地方吗?
4、让学生说说不懂的地方,同学帮助解决
设想不懂的地方:
(1)、为什么总统要亲自主持呢?(他为大瀑布的逐渐消失而深感惋惜的遗憾。因为这个大瀑布一直是巴西人的骄傲)
(2)、为什么要为大瀑布举行葬礼?
进行大瀑布前后的对比。
看到如此的情景,假如你是大瀑布你会说些什么呢?现在请大家来说说我的故事,用上第一人称,把自己当作是大瀑布。(3、4个)
(3)为什么大瀑布会葬送?(小组讨论)
(4)汇报:
1、建水电站
2、水资源浪费。
3、破坏森林、乱砍滥伐。
过渡: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大瀑布逐渐枯竭,科学家预测,过不了多久,瀑布将完全消失。所以大家就为他举行了这么一个特殊的葬礼。大瀑布即将逝世了,它会留给世人什么呢?(谈想法)
板书: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三)、课外延伸
在我们现实当中,还有很多破坏环境的现象,你调查到哪些呢?
(四)、总结:
就让我们一起行动保护地球,让这些事情不再重演。努力争当一名优秀的小公民,好吗?
板书设计:.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教学目标:
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投影仪,收集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了解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引入新课
1.完成填空练习:()的土地(学生口头填空,教师板书词语)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来到这样一片土地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理解“神圣”的意思(原指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过渡:“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2、交流主要内容,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补充介绍文章背景。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本文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为了纪念他,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纪念碑。
3、围绕“神圣”,理清文章脉络。
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 1~3自然段: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圣的。
4~8自然段: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9~11自然段: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1—3自然段,初步理解“神圣” 1.正像同学们刚开始上课时所说的,我们常用广阔、肥沃(列举学生填空时用的词语)等词语来形容土地,而作者却选择了“神圣”这个词语。那么1.2.3自然段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边读边想边勾画,并批注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表现“神圣”的词句。
重点理解以下语句,并相机指导朗读:
(1)“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我们这个民族”──印第安人,演讲的原文中自称为红人。
(2)“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3)“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3.师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就在这每一部分都那么神圣的土地上,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阅读1—3自然段,想象,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小结: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东西,它们是那样圣洁。4.引读2.3自然段。
二、小结: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神圣的土地。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有这份神圣呢?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课文,找找答案。
板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善待河水
神圣的土地 善待空气 善待动物
…….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 阅读,勾画。
② 同桌交流。
③ 大声诵读。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知道应该投身环保,关爱家园。
2、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3、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以及今年重庆地区旱灾情况统计数字。
2、学生:准备自己收集到的关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破坏家园的不良行为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四篇课文,快速浏览,说说你的感受。
(可针对一课,也可针对整个单元谈感受。)
小结:课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懂得珍惜资源,关爱家园,不能随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四”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为什么要珍惜资源”和“怎样珍惜资源”。
三、组内交流讨论
“为什么要珍惜资源”:
1、学生按要求进行准备。可以结合本组教材的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2、进行组内交流。
3、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⑴ 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 将学生收集的资源有限资料用展示台展示交流。
⑶ 评议:
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⑷ 教师出示收集的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⑸ 开展看后感受交流。
“怎样珍惜资源”:
1、学生展开积极讨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2、注意发言规范,集思广益达成一致意见。
3、全班交流,评比“环保精点子”:
⑴ 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 将学生收集的“环保从我做起”精点子进行梳理。
① 节约每一张纸。
② 在需要传达问候和祝福时,尽量不使用纸制的贺卡。
③ 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 节约每一滴水,保护长江水资源不受污染,不往江中扔垃圾。
⑤ 不使用塑料袋,自觉抵制白色污染。
……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对照讨论意见说说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以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四、课外延伸
请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状况,对于铺张浪费,随意破坏的行为该如何制止。
第二、三课时 指导习作
写建议书 课前准备:通过书本、杂志及走访了解现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并作好相关资料的搜集。
一、谈话导入,引起思考
1.回顾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2.谈话:是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它多么需要我们的保护呀!可生活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回忆一下,你听到过、看到过或亲身经历的这样的事。
全班交流。可以结合自己的资料进行展示。
3.小结并交代任务:这样的现象真是让人触目惊心,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妈妈,我们应该做的很多很多。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这些不良的现象,向有关部门呼吁环保吧!板书:建议书
二、明确要求,交流建议 1.学生自己读题,明确要求。
2.建议书有内容是什么?(针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不良现象,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建议。)
3.书中告诉我们写建议书有哪些步骤? 1)先写清楚存在的问题 2)再说明产生的原因 3)最后提出解决的问题的建议
4.针对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些现象,你有什么建议?有什么好的办法?提出来大家交流。
5.咱们来看一下几篇例文:学生快速读文章。
大家看了这几篇文章,觉得对写建议书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引导学生着重从格式上谈)
建议书格式:标题;称呼;正文;建议人姓名或建议团体名称;日期。
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第四、五课时 修改评议
一、指导学生自己修改
自己修改作文时的步骤:强调大声读,不读就不能发现问题
第一遍:找出错别字,并修改;
第二遍:修改不通顺的句子,试着把句子改具体、生动。
二、小组合作评改 同桌交换作文,小声读。
第一遍:勾出写得优美的词句;
第二遍:与同桌讨论文章的问题,并作修改。
三、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四、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五、鼓励优点,培养兴趣
1.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2.请学生展示自己在本次习作中的优点:表达准确的词语,语言优美的句段,成绩优秀的作文,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为下一步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拓展思路。
六、教师点评,好文欣赏
①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②提出学生的共同问题,在全班进行集体评议、修改。③宣读优秀习作,学生进行欣赏。
回顾·拓展四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思考,从所读的内容中想开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通过回顾,让学生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这四篇课文从内容中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该如何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还从课文内容中获得对某些环境问题的新认识?
师:本组课文,作者以环保为主题,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联系《只有一个地球》,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和体会,体会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
总结:本组课文内容引人深思,读书就应该走入文里,披文入理,再走出文外,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既读进去,又想开去,这就是文里文外的读书方法。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如何把握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去理解课文内容。
[评:对本组课文进行了回顾,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课外查问资料情况,了解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日积月累
(1)在许多名言警句中,有许多关于节约和珍惜方面的名言警句,给我们启发很大,从以前我们的学习积累中,你积累了哪些这方面的名言警句?
抽生背诵。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师:今天,我们还要积累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和标语。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a学生自由吟诵。
B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体会或感受,明白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教师展示搜集的资料。(略)
(3)背诵并积累这些标语版和口号。
(4)交流课外收集的环保宣传标语。
趣味语文
引入:你知道“竭泽而渔”这个成语故事吗?
(1)默读成语故事,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讲述的内容,思考:故事中哪些话解释了“竭泽而渔”这个成语?
(2)再读故事,讨论:“竭泽而渔”的策略对于当时的晋国有什么好处?从故事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种策略存在的问题?
(3)全班交流。
(4)文中“雍季所说的,关系到百年大计;狐偃的策略,只是为了一时之利,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你是怎么体会的?
(5)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6)回顾我们本组单元所学的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关系到长久之计,也需要长远规划?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s版)(定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s
版)
16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石灰吟》。
2.理解诗中词语和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3.学会“锤、凿、焚”3个生字。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如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3.搜集有关竹的诗句和项羽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一)同学们,诗歌就像是一粒粒耀眼的珍珠,在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学习第16课《古诗三首》。(展示第二屏)板书《石灰吟》,并齐读诗题。
(二)释题: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是一种文体,有赞扬、称颂的意思。《石灰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2.作者为什么赞扬石灰?我们一起读《石灰吟》。
(三)(展示第三屏)指读,了解作者生评。
二、读通诗句(展示第四屏)
(一)通过自读、互读、齐读等方式,读准每一个字的音,读顺句子。
(二)指名读,师生相机正音。提示“焚”是前鼻音,“锤”是翘舌音。
(三)齐读《石灰吟》。
三、感悟诗意
(一)学生细读诗,借助注释,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二)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三)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把还不明白的画出来。
(四)释疑。
1.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重点讲解“若等闲”的含义:“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意思。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2.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不确切的地方师生补充。
(全诗意思: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3.(展示第五屏)了解石灰的知识。
4.读了有关石灰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5.正是因为石灰经过了如此复杂而艰难的演变过程,所以诗人于谦才这么动情地写道„„(诵读全诗)
6.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不是。)那你觉得他还在写谁呢?(自己。)这种写法就是咏物明志。
7.《石灰吟》是于谦十六岁时写下的一首诗,正值热血青年的于谦慷慨激昂地吟诵道„„(诵读全诗)真是诗如其人啊!《石灰吟》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四、感情朗读背诵
1.自由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2.指名读。
3.练习背诵。
五、书写和默写,指导书写“锤、凿、焚”,抄写并默写《石灰吟》。
六、布置作业搜集陈毅的《青松》、王安石的《梅花》,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一)背诵《石灰吟》。
(二)了解《竹石》相关资料(展示第六屏)
1.观察竹子的样子和生长环境。
2.(展示第七屏)交流作者的资料。
二、初读古诗(展示第八屏)
(一)学生自学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二)指读正音,注意诗的节奏。
(三)自由熟读古诗。
欣赏《竹石图》,初步感受竹子坚韧顽强的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借助注释和图画,自学古诗,并记下不懂的问题,小组讨论。
三、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
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2.朗读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二)“立根原在破岩中”
1.理解“立根(把根扎在„„)”。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2.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3.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4.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
5.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
6.读着读者,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7.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
(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坚”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思,“劲”指竹子“挺拔有力、威武挺立”。
2.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磨——磨难、困难;击——打击)。
3.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四)总结升华。
1.读了这首诗,你怎样评价竹子?
2.我们看到的只是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吗?
3.(展示第九屏)读郑板桥的故事。
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读议议,展开想象,再现竹子牢牢扎根在山石间,不怕艰险、顽强生长的情景,深入体会竹子坚韧顽强的品质。
(五)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阅读郑燮另一首写竹子的诗:
竹清
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四、布置作业
1.片段训练:文人墨客们为何如此爱竹,竹又具有哪些特别的形象呢?请你也来赞一赞竹子吧!想好之后写下来。
2.搜集有关咏竹的诗句。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背诵《石灰吟》《竹石》,回顾这两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板书《夏日绝句》,齐读课题。
二、初读寻疑(展示第十屏)
(一)学生自由朗读,要读通顺流利。
(二)读熟后可读给同桌听。
(三)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四)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五)归纳并出示:
1.李清照是个怎样的人?
2.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3.诗人为什么会怀念项羽?这和她所要表达的感情有什么联系?
学生汇报交流,(展示第十一、十二屏)教师相机展示诗人和写作背景。
三、细读品味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品读第3、4句,思考: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使学生更快地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1.从哪两句诗看出诗人怀念项羽?学生回答并齐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从哪一个字可以看出诗人对项羽深深的怀念?理解“思”字。
3.诗人为什么如此怀念他?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项羽这个人物?
4.根据回答情况补充材料。(展示第十三屏)
5.默读第3、4句,想象诗中的情景。此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指导朗读: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怎么不叫人深深地怀念呢?孩子们,让我们把诗人这种深深的怀念之情读出来吧!齐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三)引导过渡:站在英雄曾经慷慨就义的地方,看着眼前滚滚流淌着的江水,李清照是怎样称赞项羽的?
1.生齐读出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提问:你是怎样理解“人杰”“鬼雄”的?
3.谈谈你这两句诗的理解。
4.指导朗读:一个内敛、含蓄的女诗人却有如此宽广的胸襟,人们怎么不为之动容呢?所有的女生站起来,把这种气魄读出来。男女生比赛读。
5.李清照此时此刻仅仅是赞美项羽吗?她想表达出一种什么情感?
6.这份宁死不屈的爱国热情真是荡气回肠呀!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份浓烈的感情!(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一)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二)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三)练习背诵《夏日绝句》。
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五、作业
1.在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文人如李清照一样抒发着自己的爱国热情。搜集有关古代爱国诗篇,读一读。
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教学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17詹天佑
教学目标:
1.会认“挟、庸、勘、纬、隧、渗、竣、藐”8个字,学会会写“程、挟、蔑、峭、陡、绘、讥、浆、岔、竣、藐”11个字,能正确读写“工程、要挟、轻蔑、悬崖峭壁、陡坡、测绘、讥笑、泥浆、岔道、竣工、藐视”等词语。能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并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教学重点:抓住描写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的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感悟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詹天佑是怎样设计和修筑京张铁路的,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詹天佑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资料、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一)(展示第三屏)图中的这段铁路位于八达岭,是京张铁路最引人注目的一段。你对京张铁路有哪些了解?(交流资料。)
(二)(展示第四屏)詹天佑是怎样设计建造京张铁路的呢?我们一起学习第十七课。
(三)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二)指读课文,检查读音。
(三)分自然段熟读课文。
(四)读了课文后,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交流之后,梳理出重点问题:
.当时,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出来阻挠?
2.什么叫竖井开凿法?什么叫两端凿进法?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爬坡难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读完之后你的心情怎样?想说点什么?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些地方?
(五)指导学生找出中心句,围绕中心句展开讨论: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分别在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中讲的?
(六)分组分题自学,讨论交流。
三、集体交流、释疑
(一)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出来阻挠?
1.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理解“阻挠、要挟”的含义。帝国主义者是怎样要挟的?说明了什么?
2.面对帝国主义的阻挠,詹天佑是怎样想的?
3.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愤恨。
(二)什么叫竖井开凿法?什么叫两端凿进法?
1.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
组织学生讨论文中两种开凿隧道的方法,并动手画出示意图。
詹天佑为什么要设计这两种方法开凿遂道?
2.(展示第六屏)比较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地形。
3.(展示第七、八、九屏)观察示意图,了解两种开凿隧道的方法。
(三)詹天佑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爬坡难的问题?
1.指名读第6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讨论交流。
2.(展示第十、十一、十二屏)观察示意图,了解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的原理。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读出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詹天佑的什么事。
二、深入学习,感悟内容
(一)默读课文。文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二)分组讨论交流。
(三)集体交流。依据学生自读、发现,灵活组织教学。(以下环节不分先后,学生说到哪儿,师生就互动到哪儿。)
1.理清第4自然段的写作思路,从詹天佑的说、想、做体会他身先士卒、为国争光的精神。
(1)(展示第十三、十四、十五屏)抓住描写詹天佑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句,体会人物的伟大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在头脑中再现詹天佑在狂风怒号、黄沙满天的环境中勘测线路的情景,读出对詹天佑的赞美之情。
2.在凿隧道和“人”字形线路的中,詹天佑身先士卒、为国争光、勇于创新。
(1)(展示第十六、十七屏)抓住描写詹天佑语言、动作的词句理解内容。
(2)比赛朗读第5、6自然段。
3.(展示第十八屏)齐读。
讨论:(1)当初外国人是怎样嘲笑的?詹天佑怎样用行动回击他们的?“藐视”可以换成另一个词语吗?“回击”改为“打击”行不行,为什么?
(2)想象一下当时当地的中国官员、普通百姓、帝国主义者,在听到京张铁路竣工的消息后,会有怎样的表现。
(3)分角色朗读第3、7自然段,体会帝国主义者藐视中国的态度和中国人民自主修筑第一条铁路后的自豪情感。
(四)学了这一课,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展示第十九屏)
三、拓展延伸(展示第二十屏)
四、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抄写生字词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五、作业布置
小练笔:仿照本文布局谋篇的方法练习写作。先补充题目,并抓住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写。
板书设计:
7詹天佑
勘测线路:说、想、做
开凿隧道:竖井开凿法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杰出、爱国)
设计“人”字形线路:推<>拉
教学反思:我在教《詹天佑》时,以“自读自悟”教学模式为主,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自由读:边读边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每一段中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并想想这些语句为什么使你感动?再围绕这一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18*文天祥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3.认识“脍、趋、俘、铿、锵、押、刑、囚”8个生字,理解“脍炙人口、铿锵、押送、刑具、囚室、炽热、日趋、效法、骁勇善战、大义凛然、花言巧语”等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文天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同学们,你知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的意思吗?
(二)你知道这光照千秋,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的诗句,是谁写的吗?(展示第三屏)交流学生搜集的有关文天祥的资料。
(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文天祥》。
(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二)指读课文,检查读音。相机理解“脍炙人口、炽热、骁勇善战、大义凛然”等词语。
(三)整体把握课文。通过读课文,你对文天祥有哪些了解?(分段)
1.文天祥是一个具有炽热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人。(第1自然段)
2.文天祥是在父亲的教育与影响下,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青年。(第2自然段)
3.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举兵抗元,最终失败。(第3、4自然段)。
4.文天祥拒绝劝降,大义凛然,慷慨殉国。(第5~8自然段)。
5.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千秋长在。(第9自然段)
三、抓住重点内容,感受人物品质。
默读课文,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说说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从文中找出对他的评价吗?
紧扣“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抓重点词句感受。
(一)重点留意第3自然段文天祥的语言:
1.在国家危难之际,南宋的许多文官武将怎么做的?文天祥又是怎样做的?你能抓住哪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展示第四屏)文天祥郑重地说:“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今天我组织勤王军,就是想为天下人做个抗击元军、不怕牺牲的榜样,希望各地官民效法,共同保卫国家。”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板书:组织勤王军)
3.带着你的理解再读一读这个句子。学生评读。
4.(展示第五屏)看这幅图,文天祥站在高处,对那些产生悲观情绪的人郑重地说:——(再次朗读文天祥的话)
(二)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抓第5自然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1.(展示第六屏)在张弘范让他给坚持斗争的南宋爱国将领写劝降信的情况下,他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千古流传的名篇,听老师讲讲诗的大意。你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文天祥怎样的精神了吗?(这句诗意是: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2.自由读,结合上下文体会文天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妥协,不投降,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板书:凛然正气)
3.(展示第七屏)朗读。
(三)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抓第6自然段文天祥的语言:
1.(展示第八屏)面对这些花言巧语,文天祥无比蔑视,他坚定地回答:“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相机理解“蔑视”,它的反义词是什么?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表明文天祥铮铮铁骨,忠心耿耿的崇高精神。
2.指导朗读(读出无比轻蔑的语气。)
(四)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抓第8自然段文天祥的话:1.(展示第九屏)“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感悟:文天祥面对牢狱的折磨、沉重的刑具、死亡的威胁,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读出自己的感受。
3.(展示第十屏)出示课文中的图,教师引读第8自然段。(板书:慷慨殉国)
(五)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自由读,理解“浩然正气”,说说读懂了什么。
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感受到文天祥怎样的人格品质?(板书:炽热的爱国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这篇又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文天祥的人格品质的?(通过具体事例。如组织勤王军、多次严词拒绝劝降,慷慨殉国)
五、拓展文天祥这种浩然正气使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展示第十一屏)现在你理解这句话了吗?你还知道谁是这种人?
板书设计
8*文天祥
组织勤王军多次严词拒绝劝降
炽热的爱国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
凛然正气慷慨殉国
教学反思:
在第二节课,我将课本中的案例只做简单的处理,透彻的讲解文天祥及有关”国穷节乃现、一一垂丹心”的这种精神,正是课本中”国家遇到困难,每一个都应挺身而出,为之报效“的具体表现。同时我将其扩展:中华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国,却是唯一的能够将其文明延绵不绝,今天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其原因就是“文天祥”的这种爱国精神、为国家而献身的精神。”所以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继承并发扬这种精神,才能实现我国富强和昌盛”。这样即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觉得这也可能是我改动教学程序的最大收获。
9怒吼吧,黄河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品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认识“吕、滔、涛、骇、禹、挚、窑”7个字,会写“阶、陕、壶、赴、吕、滔、涛、骇、啸、窑、浊”11个字,掌握“阶段、陕西、吕梁山、滔天巨浪、惊涛骇浪、虎啸龙吟、窑洞、浊浪、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等词语。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理解光未然和冼星海的创作激情,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查阅《黄河大合唱》的资料及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同学们,你们听,(展示第三屏,放《黄河大合唱》的录音)这部音乐作品,以大气磅礴的气势,激发起人们汹涌澎湃的抗日斗志。你们想知道这样一部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怒吼吧,黄河》,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经历,感受词、曲作者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画出生字词,感悟深的地方可在旁白处简要地写一写,不理解的地方用符号标出。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相机理解“惊涛骇浪、虎啸龙吟、铿锵有力”等词语。
2.词语扩展。你能说出几个像“虎啸龙吟”那样包含两个动物名称的词语吗?(如:狐假虎威、牛头马面、龙飞凤舞、兔死狗烹等。)
(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1.读课文,思考这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理清思路:课文围绕《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介绍了哪些内容?
(1)创作灵感和创作动机的产生。即光未然被黄河的气势和船夫与狂风巨浪搏斗的精神所震撼,产生写长诗歌颂祖国,并希冀与冼星海再度合作。(第1~3自然段)
(2)光未然朗诵自己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歌词,冼星海异常兴奋,只用六天就完成了谱曲。(第4~6自然段)
(3)作品正式公演,引起巨大反响。(第7~8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一)同学们,刚才我们初步读了这篇课文,现在再看题目,你怎么理解“怒吼”一词?(展示第四屏)看了录像,你有什么感受?板书:黄河的“怒吼”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课文第2自然段。
(二)看到黄河,光未然为什么突然有了创作的灵感?
1.(展示第五屏)所有的一切,让诗人心潮澎湃: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那壶口瀑布的百丈云烟,不正是与洪水搏斗、杀出生路的大禹精神吗?他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想法:他要写一首长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
2.(展示第六屏)“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这句话有什么特点?换成陈述句:那隆隆的巨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朗读体会两种表达方法在表达方面语气的不同。
3.(展示第七屏)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指名说。
(三)师生合作感悟光未然为什么要写《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1.提示:轩辕、大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们身上的斗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不屈精神。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东渡黄河时,是1939年春天。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无情地踩踏在中国大地上,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不屈不挠。光未然要写这样一首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强烈的责任感。板书:诗人的“怒吼”
2.师生合读第2自然段(生读三个冒号后面的句子,老师读其他内容)。
感悟黄河的“怒吼”。真切感悟诗人的“怒吼”,为突破教学重点做好准备。通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师生接读和交流等形式,进一步体会、感悟光未然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强烈的责任感。
(四)教师小结: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深深打动了光未然,使他想起轩辕、大禹这些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们身上的斗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不屈精神。这使他产生了“要写一首长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的创作愿望。让我们感受诗人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目睹了黄河的怒吼,诗人激情澎湃,使他产生了“写一首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的创作愿望。当他看到老朋友冼星海时,诗人迫不及待地向朋友倾诉这一切,两位挚友是怎样互诉心曲的呢?设想一下两位挚友当时的心情,边想象边读第3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两位艺术家是在什么时刻产生创作情感的激情碰撞的?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自由读第4~6自然段。
(一)光未然是怎样激情朗诵他的歌词的?
.(展示第八屏)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伟,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指名读。
2.诗人为什么时而激情、时而哀伤、时而欢快、时而悲壮?通过诗人的朗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快速浏览课后阅读链接的《黄河大合唱》的第八章《怒吼吧,黄河》,感受光未然的情感变化。想一想:光未然朗诵的时候,声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4.师生合作体会:光未然时而慷慨激昂,为中华民族而自豪;时而无比悲伤,表达着对祖国饱受日寇的侵略而无比痛苦;时而欢快,时而悲壮,表达着诗人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表现我们民族的五千年历史蕴涵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力量。
5.指导朗读。师生接读:在一间宽敞的窑洞里,挤满了人。光未然正在为大家朗诵他刚写完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他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面前摆了一张桌子,上面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歌词稿。他的声音时而;时而;时而;时而„„(可以多叫几位同学补充。)抗敌演剧队队员们的每一颗心,都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跳动着。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整个窑洞。
6.你从中感受到光未然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诗人的朗诵牵动了我们的心,牵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更是深深触动了他的挚友冼星海的心。听了光未然的朗诵,冼星海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展示第九屏)指名读。想象冼星海当时无比激动的心情。板书:作曲家的“怒吼”
2.师生接读掌声中,一直坐在门边的,斩钉截铁地说。(如学生读的态度不够坚定,再次强调“斩钉截铁”,体会词语意思,读出相应的语气。)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但是。
3.你能想象当时冼星海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的吗?
(1)情景导入。他趴在一盏昏黄的油灯下,时而凝思苦想,时而奋笔疾书,时而低吟,时而振臂高歌„„他顾不上吃饭,顾不上喝水,头发蓬乱,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夜深了,大家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他还在全神贯注地创作;当东方出现一抹红霞的时候,他还在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他就这样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谱写着震撼人心的华章,一干就是六天。
没有钢琴,谱写这么宏大的乐章,其难度简直不可想象。他就凭借自己心中那架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钢琴,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反复吟唱,直到和谐完美为止。„„
(2)想一想:为什么他能如此投入?你从这个奇迹中体会到冼星海是一个怎样的人?
(3)指名读第6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一)(展示第十屏)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到了陕北公学礼堂,亲眼目睹这一盛况,亲耳聆听这激动人心的乐章。
1.视频或音频播放《黄河大合唱》片段。板书:演剧队的“怒吼”
2.这民族的心声,这时代的强音,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灵。请大家默读课文第7、8两个自然段,想一想:《黄河大合唱》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感染力?
3.这部作品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能在国际舞台上成为经典保留曲目的钢琴协奏曲。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候,在日寇烧杀抢掠最为猖獗、惨烈的时候,听着这《黄河大合唱》,听众们有什么感受?
(二)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说一说读懂了什么。板书:延安军民的“怒吼”中国人民的“怒吼”
(三)听着着激动人心的《黄河大合唱》,无数民众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激情拿起战斗的武器,勇敢地冲向抗日战场,用鲜血与生命,换来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同学们,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光未然、冼星海的人物品质的呢?板书: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
四、课外拓展(展示第十一屏)这就是光未然、冼星海。这两位优秀的战士、民族的骄子在看着我们,在期待着你们,你们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五、作业
1.这是一篇行文非常优美的,把这篇的好词佳句摘录在采集本上。
2.“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伟,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你能试着写一个吗?
板书设计:
9怒吼吧,黄河
黄河的“怒吼”
诗人的“怒吼”
教学反思:《怒吼吧,黄河》是一篇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为背景的,由于现在的孩子对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很陌生,所以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先把抗日战争的背景介绍清楚,在教学时,我出示关于黄河的画面,让学生谈谈自己看到画面后的感受,让学生感到震撼。从而引入光未然对黄河的灵感。这篇课文情绪激昂,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为此,整堂课我始终坚持“以读为本”,于读中悟情,读中入情,整体领会文意,培养语感,激发并强化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感。
20*一句话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缄、霹、雳”3个字,读读记记“缄默、霹雳、铁树开花”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一句话”的含义,感悟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一句话”的含义,感悟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闻一多的资料和这首诗歌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名言铺垫
(一)师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下列名言。(第三屏)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
◎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二)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同学们,名人名言能给我们思索,给我们启迪。今天,让我们走近闻一多,走近诗人要说的这句话,它能带来“祸”,能点着火,它缄默了五千年。这是怎样的一句话呢„„
(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走近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一)根据同学们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你印象中的闻一多。
(二)教师相机出示闻一多的图像和有关他的资料。(第四屏)闻一多(1899—1946)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其代表作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他一身正气,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夏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三)师生交流这首诗的写作背景。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他对现状强烈不满,他渴望改变旧中国。于是一种情绪,一种情感在这首诗中流淌着。
三、初读诗文,整体感知,与“爱国”相遇
(一)自读课文,读通读顺,并画出生字。
(二)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三)出示词语,指名读并正音。(第五屏)缄默霹雳铁树开花着了魔忍不住
(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梳理出自学提纲。相应出示自学要求。(第五屏)自学要求:
1.说一说:诗中讲到的“一句话”是一句什么话?并在文中用直线画出来。
2.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它为什么反复出现?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一句话”的含义。
四、品读文本
(一)品读第一小节。
1.交流:这是一句什么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2.在第一小节出现时有什么含义呢?联系上文思考。(第六屏)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第一节先用排比,通过“祸”与“火”的写实和比喻,揭露黑暗现实对民意的压制,也寓示着民众积蓄着的巨大力量。接着进一步用火山作比,它虽然沉默了千百年,一旦爆发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力量。这一喻象表明诗人对人民反抗的力量充满信心。)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对人民反抗的力量充满信心之情。
(二)品读第二小节。
1.默读这一小节,你有什么不懂的?(“你”不信的是什么?而“我”坚信的又是什么?带着这两个问题再去读诗文。)
2.思考:“铁树开花”比喻什么?人民反抗的力量是挡不住的,我们可以从哪里体会到?
3.在当时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诗人能对中国的未来如此充满信心,真是了不起。带着这种情感练习朗读第二小节。
(三)有感情地练习朗读全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拓展阅读(第七屏)祈祷闻一多
六、巩固练习
(一)读读本课生字,说说自已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二)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0*一句话
咱们的中国火山爆发晴天霹雳
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根据学情调整教学,这节课采用半开放式的课堂,整节课没有在诗句上花费太多时间,摆脱了以往阅读教学的模式,放弃逐句讲解的繁琐过程,而把时间分配在介绍诗人、感悟情感、拓展阅读上,使整节课流程清晰,重点突出。并在授课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无论是谈感想还是读诗歌,学生兴致很高。
语文百花园四
教学目标:
1.体会引用名句名言的好处:使用名句名言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2.学习积累中华古典优秀诗文。
3.学习读诗方法,感悟诗的魅力。
4.语文大课堂活动“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着力让学生每个个体主动参与,自由选择活动合作伙伴,学会调查分析,并能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5.把在调查中遇到的小插曲写下来,要求具体生动。
教学重点:
1.认识引用名句名言的好处,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2.提高学生调查、研究、分析和书写研究报告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会选择典型事例,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用名句名言
1.同学们小声自由读句子,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出示第三屏)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这正是他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的真实写照。
(2)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3)著名的京剧艺术表演家盖叫天,为了表演武松的英姿,曾在眼皮中间支撑两根火柴棒,来苦练眼睛睁圆的功夫;为了腿部挺直,他走路时在腿弯处绑上两根削尖的竹筷子。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千日功”啊!
2.指名读句子,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3.默读这些句子,想想引用这些名言有什么好处。
4.交流自己的想法。
5.齐读这些句子,体会引用名句名言的好处。
6.选择名句名言,填入句子里。(出示第四屏)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_______________,在那个难忘的中秋之夜,身居美国的钱学森是多么思念亲人、思念祖国啊!
◎不论清早、夜晚,不论往东往西,我在这条长长的胡
同里走着的时候,总听到寓所斜对面高楼的窗户里,传出一阵阵好听的琴声——叮咚!叮咚!叮叮咚咚!这弹琴的人真是_______________啊!◎爱国华侨陈嘉庚_______________。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祖国的振兴,他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为家乡兴办学校,自己却过着简朴的生活。
(1)自由小声读读所给的名言和句子,并试着填一填。
(2)交流自己所填的名言。
(3)齐读名言。
7.想一想自己还知道哪些名言。全班交流。
8.学以致用:运用自己喜欢的名言写几句话,并在全班交流。
二、拓展与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朗读所给的几段话。
2.各自说说自己的认识,或是产生共鸣的收获,或是与之不同的感受。3.教师酌情进行点评。
三、阅读平台
1.自由读全文,有不懂的提出来。
2.你从中学到了哪些读诗方法?
3.选择一首喜欢的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积少成多(出示第五屏)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自由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这首诗中你有什么不懂的?
3.同桌交流问题,结合当时的背景再去读这首诗。(出示第六屏)《青松》一题,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作者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作者写松是把它放在一个严酷的环境中,一个近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我们看到了雪的暴虐,感受到松的抗争。我们似乎像松一样承受压迫,又像松一样挺直起来。而这时,全国人民正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迎接困难,战胜困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正是对我们的党和人民,对雄气勃发的时代精神的盛赞。也许正是作者人格和时代精神相互融合,内外互动,共同投射在青松这个特定的象喻上,才使这首诗有一股凛然大气,读来令人感动。
4.指导朗读并背诵。
三、语文大课堂
(一)课余时间调查。
1.确定调查对象,如报刊、电视、广播、网络或自己及同学的作业本等,查找错别字或病句等。
2.自由结合成小组,把查到的错别字或病句记录下来。
(二)课前整理、分析。
1.将调查到的使用语言文字不正确、不规范的情况进行分类,如可以分为误读字、错别字、语病、使用不规范等类别。
2.对各类问题进行分析,可以试着总结出误读和错别字经常出现的场合或人群,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三)课上交流。
1.在班上交流各自的调查和分析。交流、讨论时,注意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作简要记录。
2.针对使用语言文字不正确、不规范的现象,提出你的意见或建议,如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做到正确、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还可以谈谈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
(四)现场写作、交流、修改。根据讨论和研究的内容,写一份关于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报告。报告的正文可以分为“问题的提出”“调查、分析与研究”“改进的措施”三个部分。
累。读准读通,了解诗的大意,练习背诵,增加语言积累。确定调查对象,并分小组进行实践。从实践中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更具有说服力。通过在讨论交流,学生会对语言文字不规范的现象有更多的了解,为下文写作调查报告做好铺垫。
第三、四课时(学习“习作”)
一、审题读提示,明确写作要求。
要求有三点:一是选择一件值得你思索或让你触动的事情。二是注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着重写你想描述的重点场面。三是写清楚这件事给你带来的思索或触动,可以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你的想法。
二、根据要求,先个体思考,再与同学交流
三、自由动笔,进行初步试写根据各人选定的内容、思路动笔练习,可先列提纲,也可直接写。老师巡视指导。
四、选例文,组织交流评改教师审阅全班学生的初作,从中选择内容不同、问题各异的例文若干篇,分类与点评,使学生从别人的习作中的优点或不足中受到启发。注意:要让学生也参与点评、发表意见。
五、自己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板书设计:
习作要求
.题目自拟。情实感
2.事例典型,场面具体。3.写出自己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