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嵬》创新教学设计
《马嵬》创新教学设计
摘要
有些人认为,褒姒、陈圆圆、杨玉环这些古来或年轻貌美,或才华横溢,或聪明睿智,或性情温良的女子常令英雄豪杰和一代天子沉迷以致亡国,所以有了“红颜祸水”一说。本文结合李商隐的《马嵬》诗的教授,就此说法提出新的认识。教学上大胆突破以往常规思路,探索创新,丰富了课堂。
关键词
红颜祸水 马嵬 创新
引用文献
《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史记》
论文内容
导语:
同学们对下面三句话一定不陌生,请简单解释一下这几个典故。1.烽火戏诸侯
2.冲冠一怒为红颜 3.一骑红尘妃子笑
明确:1.周幽王征伐有褒国,褒人献出美女褒姒乞降,幽王爱如掌上明珠,立为妃,宠冠周王宫,翌年,褒姒生子伯服(一作伯般),幽王对她更加宠爱,竟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叹气道:“周王室已面临大祸,这是不可避免的了。”果然不出伯阳所预料,原来褒姒平时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艳丽迷人,周幽王发出重赏,谁能诱发褒姒一笑,赏以千金,虢国石父献出“烽火戏诸侯”的奇计,周幽王同褒后并驾游骊山,燃起烽火,擂鼓报警,诸侯一队队兵马闻警来救,至时发现平安无事,又退兵回去,褒姒看见一队队兵马,像走马灯一样来来往往,不觉启唇而笑,幽王大喜,终因此失信于诸侯,公元前七七一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烽火,诸侯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杀,褒姒被掳,(一说被杀),司马迁说:“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知。”(《史记·周本纪》)意思是说,褒姒不喜笑,周幽王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来了。西周遂亡。
2.“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语出吴梅村《圆圆曲》。陈圆圆,苏州名妓,善歌舞,吴三桂妾。吴三桂出镇山海关,李自成攻破北京,手下刘宗敏掳走陈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遂降清。引清军入关后,清军攻陷北京,陈圆圆复归吴三桂。
3.杜牧《过华清宫》诗云:“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汉代,荔枝已是朝廷贡品。到了唐朝,唐明皇李隆基为了博得妃子杨玉环一笑,传旨地方,策马长安,速送荔枝。为此,杜甫抚胸长叹:“百马死川谷,到今耆旧悲。”
问题:大家思考一下,能够让一个男人、一代豪杰甚至是一朝天子为之倾倒的女人,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明确:年轻貌美,才华横溢,聪明睿智,性情温良,等等。
我们刚刚说到的杨贵妃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唐代著名大诗人,当时官为翰林的李白为她写的诗《清平调》三首——
清平调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问题:大家对划线的两个句子做何感想?
明确:划线的第一句写的是,杨贵妃丰满的玉容如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艳冶动人,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划线的第二句写的是,汉代的赵飞燕堪称绝代佳人,却靠新妆专宠,衬托贵妃的天然国色。诗人用抑扬法,抑赵飞燕,以扬杨贵妃的花容月貌。
这样的一个绝代佳人,难怪一代天子李隆基为她而痴狂。李杨的爱情在白居易的《长恨歌》当中亦有精彩的表现——
长 恨 歌
白居易 „„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如此恩爱,却如何最终落得个夫迫妻死?那一年的马嵬驿,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马嵬,跟随唐代诗人李商隐一起去探个究竟。
马 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问题:这首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你同意么?
明确:“讽意至深,用笔至细”是近人黄侃评论这首诗的话(见《李义山诗偶评》),可以说很准确地把握了这首诗在叙事、立意以及表现手段上的特点。
“用笔至细”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体会:
一、倒叙的方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二、写事物抓特征。长期做“太平天子”、沉湎于淫乐生活的唐玄宗及其宠妃,哪里听到过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呢!在皇宫中,连公鸡都不准养;安然高卧,自有专人干公鸡报晓的工作。诗人抓住最有特征性的事物,只用“虎旅鸣宵柝”五个字,就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而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
三、措辞的委婉,如“空闻”“如何”等。“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以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冠以“空闻”二字,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而尾联发出的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够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此处一“如何”,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措辞却极其委婉。
四、立意的含蓄。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够保住自己的妻子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诗最后在对比中点明题旨。
“讽意至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
一、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二、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颔联,“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诗人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境,跃然纸上。再如,颈联只说“六军同驻马”,而“驻马”的原因和结果都未涉及。然而和“七夕笑牵牛”相对照,那意义就丰富了,耐人寻味了。玄宗当年七夕和杨妃“密相誓心”的时候,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是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的。可是当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怎样呢?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这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行文至此,尾联的一问已如箭离弦,眼看要一发破的了。
三、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批判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通过课文的注解,我们了解到,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随行军队行至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自缢。这里提到的杨国忠是杨贵妃的族兄,杨玉环得宠于唐玄宗之后,他也飞黄腾达,升任宰相,身兼四十余职,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如果没有杨玉环,杨国忠又怎么会如此专权?又怎么会有这一场国难?杨国忠被除掉了,被认为是“红颜祸水”的杨贵妃也被除掉了,士兵们一定大快人心。联系历史,我们发现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如妲己致商亡,西施致吴亡等等。同学们怎么看待“红颜祸水”这个问题呢?
明确:对于“红颜祸水”的观点,学生大概分为两种看法:
1、赞成。认为女人误国,妲己、西施、杨玉环这些历史上有名的“红颜祸水”,或为名利,或贪图享乐,使君主失于进取心而终至亡国。
2、反对。认为亡国的责任在男人,大部分被冠以“红颜祸水”的女人是不懂政治的,如果君主英明,又岂会因为一个小女子而亡国。
古人又是如何看待杨玉环误国这个问题呢?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我们来看看其中的几首——
《马嵬驿》 于濆
常经马嵬驿,见说坡前客。一从屠贵妃,生女愁倾国。是日芙蓉花,不如秋草色。当时嫁匹夫,不妨得头白。
《马嵬驿》
温庭筠
穆满曾为物外游,六龙经此暂淹留。返魂无验青烟灭, 埋血空生碧草愁。香辇却归长乐殿,晓钟还下景阳楼。
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
《马嵬坡》 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题马嵬驿》 狄归昌
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小结:历代追咎国亡的诗文多持“女祸亡国”论,如幽王以褒姒而致犬戎之祸,明皇以妃子而致禄山之变。从上面几首诗中我们看到,唐人对这一问题已经有了新的认识,这几位诗人都没有鞭挞杨玉环。他们有的对杨玉环寄予同情,如诗人于濆便感慨于她的早亡,说:“当时嫁匹夫,不妨得头白”; 有的悲叹李杨爱情永无可寻,如温庭筠的“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有的认为唐明皇才是悲剧的根源,如郑畋说“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有的更是直白地为杨妃开脱,如狄归昌的“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其实早在五代十国时,有位花蕊夫人便曾在《述国亡诗》写道:“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史载当时破蜀宋军仅数万人,而后蜀则有“十四万人”之众。以数倍于敌的兵力,背城借一,即使面临强敌,当无亡国之理。可是一向耽于享乐的孟蜀君臣毫无斗志,闻风丧胆,终于演出众降于寡的丑剧。“十四万人”没有一个死国的志士,没有一星半点丈夫气概!
国亡了,女子如此沉痛,那真正的误国者是谁呢?答案已然自明。正如宋人罗大经所说:“今无妃子之孽矣,而銮舆乃再蒙尘,何哉?此其胎变稔祸,必有出于女宠之外者矣,是不可不哀痛而悔艾矣。”
问题:李商隐《马嵬》的最后一句是“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意思是,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够保住自己的妻子呢?你能回答这个问题么?
国亡时,君主能否保护得了自己的爱妃吗?大家举例谈谈。
明确:
1、项羽乌江自刎前,爱妃虞姬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自刎。
2、李煜的诗作《虞美人》我们再熟悉不过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可他政治上庸驽无能,被毒死后,爱妃小周后悲痛欲绝,随之而死。
3、汉成帝荒淫无道,竟死在“温柔乡”。王莽篡权后,皇后赵飞燕被逼自尽。
一代天子,竟然也保护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这样的君主帝王太多了,这已经不是唐玄宗李隆基一个人身上的悲剧了。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样的男人才能保护得了自己的女人?什么样的女人才不会因了她钟爱的男人而发生如此惨烈的悲剧?
明确:
1、1931年,英国王储爱德华结识了辛普森夫人。辛普森夫人聪明美丽,穿着入时,使当时还是单身汉的爱德华王储觉得她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两人很快坠入了爱河。爱德华决定与辛普森夫人成婚。正当他准备向父王正式提出这一要求时,父王却重病缠身,随即驾崩。按照英国王室的继承规则,他即位当上了爱德华八世国王。
国王要与一位离过婚的女人结婚,而且她原来的丈夫仍然在世,这是英国国教教规绝对不能允许的。在江山和美人两者只能择一的情况下,爱德华八世选择了后者。
2、有人说,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李世民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手下大批谋臣武将,也与贤淑温良的妻子辅佐分不开,这个女人就是长孙皇后。
总结:我们看到,懂得选择、勇于付出的男人才能够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而只有明智的女人才会免于悲剧结局。现代女诗人舒婷就在自己的诗中很好的将这一思想传达出来——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总结:“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爱情,并不仅仅是太平盛世下的你侬我侬,更是灾难来临时的强大支柱。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首先要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有资格谈情说爱,否则,别说保护别人,就连自己也保护不了!
作者:姜冰
通讯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三中学语文组 邮编:116031
电话:0411-86530179-8308
第二篇:马嵬教学设计
重谈李杨事 揣摩隐然意
——《马嵬》教学设计
吴桥中学 王明辉
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3第二单元是的内容是唐代诗歌。按照时间顺序分别选取了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致深入的学习。按照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确定以下单元教学目标.:
1.揣摩诗歌语言,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2.进入情境,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3.联系不同的创作背景,感受和理解不同的创作风格。
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他们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如何让他们深入了解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进一步走进古代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提高鉴赏能力,则需要教师的适当点拨。
《马嵬》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进一步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透过表层语言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1)以诵读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充分交流。
(2)学案导学法。(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农村学校班额大,学生差距也大,很多学生不善表达,也不愿意去表达。一方面遇到开放性问题,鼓励他们去讨论,另一方面每堂课制作学案,让学生自己提前按照设计流程学习,课堂被用来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过程我设计以下 六个教学环节。
(一)导语(幻灯片2)
马嵬在唐代是“西出都门百余里”的一个普通驿站,是秦川蜀道上一个平常乡野,可谓名不见经传。但由于后来在这里发生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兵变,致使“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葬身马嵬坡下,马嵬坡由此而驰名中外。马嵬贵妃墓大约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位于一高坡小院。墓门口书写对联两幅,一幅是:妃子魂消犹痛梨花春带雨,马嵬玉陨幸留古韵冢携香。另一幅为毕沅所题:谷风如诉旧愁来,蜀道秦川,过客重谈李杨事;墓粉还将秋色补,雨尘云梦,伤心何似汉唐陵。这哀婉绮丽的文字,给贵妃墓罩上了一层伤感凄艳的迷离色彩。我们今天来看一看李商隐是如何来看待这件历史事件的。
(二)作者简介(幻灯片3)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三)教师范读,学生诵读。(幻灯片4)按照以下诵读节奏缓慢深沉地朗读。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四)解决字词,疏通大意。
1.重点字词:
徒闻
未卜
宵柝
晓筹 2.学生讨论疏通文意,教师提供下面参考:(幻灯片5)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五)探究阅读,揣摩情感(幻灯片6)
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此诗对玄宗有所婉讽,亦有所体谅,可谓能“出己意”又“用意隐然”,在咏史诗中不失为佳作。
学生讨论问题:本诗是如何“隐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教师总结:(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和对比手法的运用)1.“徒”然有梦,未卜先休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婉讽意味渐露。
2.“空闻” “无复”,昔乐今苦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讽刺意味渐浓。
3.“此日” “当时”,当恩爱邂逅生死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恩爱邂逅生死之时,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行文至此,讽刺意味已至酽厚。
4、富贵莫如贫寒,贵妃不及莫愁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教师总结:理解咏史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要从关键字入手,结合表现手法,综合分析,揣摩情感。
(六)拓展练习。
学生自主分析下面两首诗,说明所表达的情感。
1. 马嵬坡 晚唐 郑畋(幻灯片7)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简要分析:
(1)一处对比。此诗首句的“玄宗回马”,指大乱平定、两京收复之后,成了太上皇的玄宗从蜀中回返长安。其时距“杨妃死”已很久了。两下并提,意谓玄宗能重返长安,正是牺牲杨妃换来的。一存一殁,意味深长。(2)二处对比。玄宗割舍贵妃固然使局势得到转机,但内心的矛盾痛苦一直贯穿于他的后半生,尽管山河重光(“日月新”),也不能使他忘怀死去的杨妃,这就是所谓“云雨难忘”。“云雨难忘”与“日月新”对举,可喜下长恨相兼,写出了玄宗复杂矛盾的心理。
(3)一处反问。“终是圣明天子事”,有人说这是表彰玄宗在危亡之际识大体,有决断,堪称“圣明”,但从末句“景阳宫井又何人”来看,并非如此。“景阳宫井”用的是陈后主的故事。当隋兵打进金陵,陈后主和他的宠妃张丽华藏在景阳宫井内,一同作了隋兵的俘虏。同是帝妃情事,又同当干戈逼迫之际,可比性极强,取拟精当。玄宗没有落到陈后主这步田地,是值得庆幸的,但要说“圣明”,也仅仅是比陈后主“圣明”一些而已。“圣明天子”扬得很高,却以昏味的陈后主来作陪衬,就颇有几分讽意。只不过话说得微婉,耐人玩味罢了。
但就此以为诗人对玄宗毫无同情,也不尽然。唐时人对杨妃之死,颇有深责玄宗无情无义者。郑诗又似为此而发。上联已暗示马嵬赐死,事 出不得已,虽时过境迁,玄宗仍未忘怀云雨旧情。所以下联“终是圣明于子事”,“终是”的口吻,似是要人们谅解玄宗当日的处境。
2. 四块玉·马嵬坡 元代 马致远(幻灯片8)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简要分析:此曲前半叙事,后半议论,借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终日游戏作乐,发出了兴亡之叹。全曲造词清新、畅达自然,后世流传甚广。有人认为作品对杨玉环的责备重于玄宗,表明作者由于历史观的局限,仍有“女人祸水”的消极思想。其实这是此类话题的传统论见,作者不可能不知道祸首是谁,“恨不得”一句已经透尽个中消息,只是囿于忠君之道,不便揭穿罢了。
教学反思:运用学案导学法。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制作适合本班学生的学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前将“学案”发给每个学生,指导学生预习使用,并收集反馈意见,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之一。学生要依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明了学习目标,熟悉上课内容,找出疑点难点,查找相关资料,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附:板书设计
马嵬
“徒”然有梦,未卜先休 ———— 婉讽意味渐露。“空闻” “无复”,昔乐今苦———— 讽刺意味渐浓 “此日” “当时”,当恩爱邂逅生死————讽刺意味酽厚 富贵莫如贫寒,贵妃不及莫愁————深刻地批判
第三篇:《马嵬》教学设计
《马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4.进一步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透过表层语言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的能力。
5.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6.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1.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方法】
以诵读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充分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马嵬在唐代是“西出都门百余里”的一个普通驿站,是秦川蜀道上一个平常乡野,可谓名不见经传。但由于后来在这里发生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兵变,致使“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葬身马嵬坡下,马嵬坡由此而驰名中外。马嵬贵妃墓大约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位于一高坡小院。墓门口书写对联两幅,一幅是:妃子魂消犹痛梨花春带雨,马嵬玉陨幸留古韵冢携香。另一幅为毕沅所题:谷风如诉旧愁来,蜀道秦川,过客重谈李杨事;墓粉还将秋色补,雨尘云梦,伤心何似汉唐陵。这哀婉绮丽的文字,给贵妃墓罩上了一层伤感凄艳的迷离色彩。我们今天来看一看李商隐是如何来看待这件历史事件的。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三、教师范读,学生诵读。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四、解决字词,疏通大意。
1.重点字词:
徒闻
未卜
宵柝
晓筹 2.学生讨论疏通文意,教师提供下面参考: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五、探究阅读,揣摩情感
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此诗对玄宗有所婉讽,亦有所体谅,可谓能“出己意”又“用意隐然”,在咏史诗中不失为佳作。
学生讨论问题:本诗是如何“隐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教师总结:(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和对比手法的运用)1.“徒”然有梦,未卜先休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婉讽意味渐露。
2.“空闻” “无复”,昔乐今苦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讽刺意味渐浓。
3.“此日” “当时”,当恩爱邂逅生死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恩爱邂逅生死之时,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行文至此,讽刺意味已至酽厚。4.富贵莫如贫寒,贵妃不及莫愁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教师总结:理解咏史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要从关键字入手,结合表现手法,综合分析,揣摩情感。
六、拓展练习
学生自主分析下面两首诗,说明所表达的情感。
四块玉·马嵬坡 元代 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简要分析:此曲前半叙事,后半议论,借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终日游戏作乐,发出了兴亡之叹。全曲造词清新、畅达自然,后世流传甚广。有人认为作品对杨玉环的责备重于玄宗,表明作者由于历史观的局限,仍有“女人祸水”的消极思想。其实这是此类话题的传统论见,作者不可能不知道祸首是谁,“恨不得”一句已经透尽个中消息,只是囿于忠君之道,不便揭穿罢了。
附:板书设计
马嵬
“徒”然有梦,未卜先休 ———— 婉讽意味渐露。“空闻” “无复”,昔乐今苦———— 讽刺意味渐浓 “此日” “当时”,当恩爱邂逅生死————讽刺意味酽厚 富贵莫如贫寒,贵妃不及莫愁————深刻地批判
第四篇:《马嵬》教学设计
《马嵬》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嵬》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要求学生记忆出李商隐的名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关于咏史诗
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安史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
三、题解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四、诵读诗歌
1、重点字词解释: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2、教师范读:(节拍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导入。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该诗。
五、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赏析《马嵬(其二)》内容意境
1、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赏析:首联夹叙夹议,写玄宗思杨妃之切,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
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他生来世为夫妇的事渺茫难求,而今生的缘分已分明结束。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赏析:颔联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和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相对比,当时和现在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本意说的是巡逻的警卫,可是”空闻“二字就将此否定,“虎旅鸣宵柝”显然不是为了保护皇帝,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于是便有了颈联的六军不发的兵谏。
3、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赏析:颈联继续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是倒转笔法,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没有“当时”的,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上。
4、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赏析:尾联以对比手法和反诘语气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作者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包含强烈的对比,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这里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六、主旨思想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玩物丧志”。
七、艺术技巧
1、倒叙: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2、对比:暗含讽刺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同步练习。
⑴ 对这首诗进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洲,不过是徒然留恋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朗织女不了解他俩朝夕相伴,永不分离。
D、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答:C(当时七夕笑牵牛: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恩爱有加,朝夕相伴,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自己爱情中途夭折。这是倒转笔法,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
⑵ 对这首诗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空闻”句,用“虎旅鸣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
C、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旅鸣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外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D、“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答:A(没有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这首诗批判的锋芒恰好是指向唐玄宗)
第五篇:《马嵬》教学设计(人教版)
《马嵬》教学设计
攀枝花市三中
杨增明
整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
1、倒叙的叙事特点。
2、诗歌蕴涵的寓意分析。
3、《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858年),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因此,他热衷政治,企望革新。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始终被排挤,于 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他的友人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李商隐于四十六岁抑郁而终。
李商隐现存诗歌600多首,内容涉及比较广泛。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比兴”取法《诗经》,“美人香草”效仿《离骚》,深厚沉郁得于杜甫诗歌的精髓,绚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受益于李贺。诗中善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李商隐的诗歌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
1、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诗意。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2、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提问】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提问】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反衬手法,“鸡人报晓筹”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提问】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贵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 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提问】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疑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提问】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明确】《马嵬(其一)》是一首绝句:“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叙马嵬之变,兼寓讽意。本课所选的第二首继承了前一首的基调,却更胜一筹,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提问】《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
【明确】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提问】《马嵬(其二)》的巧对
【明确】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是颇为后人称道的。中间两联,仅仅四句28字,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无穿凿之嫌。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借对的妙用。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如“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杜甫的诗中,这样的借对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对 “白”。这一点,李商隐也是学杜甫,但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因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对于这首诗的对句,古人有不同的看法。金元时期的方回认为“六军、七夕、驻马、牵牛,巧甚”(《瀛奎律髓》),清代的吴乔更是大加赞赏:“叙天下事而六、七、马、牛为对,恰似儿戏,扛鼎之笔也。”(《围炉诗话》)。但也有不同意见,明代的吴昌祺认为“虎鸡马牛同用,亦一病”(唐汝询《唐诗解》吴昌祺评语),清代的屈复认为“空闻、无复,熟套语,七八轻薄”(《唐诗成法》)。我们认为,后面的否定意见过于拘执传统,只要出语自然恰切,何不可以入诗呢?
五、本文写作特点
1、别开生面的立意。
2、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
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亦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李商隐《马嵬》诗在叙事立意都极具特色。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文。附1:李商隐《马嵬》译文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附2:板书设计
马嵬(其二)
玄宗之悲(荒诞)
马嵬之变(对比)
讥讽
义山之叹(对比、反问)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