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上课非常好用)

时间:2019-05-12 19:1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上课非常好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上课非常好用)》。

第一篇: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上课非常好用)

《过万重山漫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作者思路,领会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之一—寻找关键语句。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本文纵横古今的气韵之美。学习文中讴歌的知难而

进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漫想的思路。

2、结合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意思。教 法 点拨式教学 学 法

问题探究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并讲授新棵

一、导语:由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导入,“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船过三峡时速度之快。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漫想”反映的是时间,组材。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惊叹之余,总喜欢追根溯源,遥想当年。这是很自然的联想。看长城,会想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的。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到很多很多。想象力的丰富奇幻,思路的活泼开阔,是与一个人的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教育家、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名誉理事长)的想象是依据历史知识的推理,有根有据地想象的。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是思路开阔的重要条件。

二、展示《过万重山漫想》 课件介绍三峡概况。让学生回忆与三峡有关的诗词。

三、学生快速阅读,作记号,查字典

四、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

1.问: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

起点——夔门;终点——船过三峡。

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面对奇景感慨之极,头脑出现了空白,然后跳出了古怪的念头。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写景部分请同学朗读(第2节)

2.面对的是怎样的“奇景”?投影填空:

“万重山”之景的观感: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作者在这里用了多种修辞以突出过万重山的观感。而这观感更详尽的则来自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请看投影: 三峡各自特点总特点

瞿塘峡(夔峡)雄、奇风光神奇 雄伟壮美 巫峡秀、奇

西陵峡(巴峡)滩多特险充满险情

3.齐声朗读写景部分,体会想像一下这雄、奇、险的万重山。

四、分析课文

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比春秋战国时期“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毫不含糊地使用原始的独木船。他是否真是第一个?——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半路折回者,中途遇险者„„

他站立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起什么? ——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作者通过一连串的设问,在他的想象里为我们塑造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有血有肉的光辉形象。这个人敢为人先,不怕危险;不顾旁人的讥笑和阻拦,毫不含糊地登上独木船,面带微笑,勇往直前,而鼓舞他穿过三峡的力量就来源于那个“只是„„”的想法。这是一种朴素而又伟大的思想,是历史前进、社会发展的方向。作者在完成了对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刻画之后,又将他漫想的触角伸向茫茫的江水,并向凿开三峡、洋洋东去的江水发问:可曾想到后来竟会变成“人的胯下坐骑么”?从而反衬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伟力。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另外一些“第一个人”:

①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②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③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④第一个骑上马背的人。

⑤新长征中“无量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行文至此,作者笔下的“三峡”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类已经跨越和将要跨越的各个领域的高峰;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也成为一个象征——代表着人类创造历史的意志和力量。正是难以数计的这样的人,构成了历史的脊梁。作者的“漫想”就因为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而开阔、深邃。

3.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 不怕风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在建设现代化的事业中,我们需要的正是那种敢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精神。

五、思考:

1.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2.文章从“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

六、继续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第三部分)

作者收束了他的遐思漫想,运用记叙和抒情的笔触,描绘出万重山过后那种宽阔、平静、恬然的自然景象。江水一泻千里,天空开阔,地面平旷,沙鸥在自由飞翔。这景象,与文章开头所描写的江流狂暴、高山起伏、神奇莫测既是鲜明对照,又构成前后呼应。只有在这个时刻,在穿过三峡之后,才能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为什么作者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作者在事业上有首创者甘苦的体验,面对三峡,他能想像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开拓通道的胜利喜悦。至于今日畅游三峡的喜悦又是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而这种喜悦正是他给后人创造的幸福。因为,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业,毕竟是古人说无法想象的。毛泽东还想象着“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何况几千年的人们。这样写,既显示了今人与古人的相通,又显示了今人对古人的超越,既显示了继承,又显示了发展。

2.文章从“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 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

七、结束语

同学们,原本带有神秘与幻想之感的21世纪已充满竞争气息地站在我们面前,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你在“一课一得”中能对“三峡精神”写点新的注脚吗?让我们拿起新的武器——科学技术去穿越更多的“三峡”!

八、课后比较本文和《长江三峡》在写作方面的异同。①内容 ②表达方式 ③语言特点 词句赏析

1.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变得狂暴了。

忽然,写出感情变化之大;落进,写出水势落差之大。

后两句则从感觉上写出河面变得窄小,水流变得汹涌。

2.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第一个,是的,„„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设问——回答,字里行间演绎着的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的轨迹,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严肃的探索精神。小结

1.体会三峡的像征意义:三峡风光神奇、雄伟壮美,但却充满了风险,今天的“新长征”犹如穿越三峡,行程是艰险的,但我们应该有敢于冲越险阻,向着既定目标执着 前进的大无畏精神。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本文借游三峡漫想,讴歌了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新的征程中发扬首创精神,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2.本文由景生发联想,感悟哲理,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叙议结合是本文的鲜明特点。本文有许多语段由问句组成,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思索的认真程度。由现实引出“设想”,而“设想”又紧扣现实,文章神思飞越,却又显得实在,很具感染力。作业

1.朗读第八至末尾几段,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和主旨。2.当堂完成【思考和练习】三

3.作文:首创者的艰险与喜悦——读《过》有感

(写作启示:联想;文化底蕴——崔永元主持实话实说,阅读上千本书。板书设计

游三峡 生联想 雄、险、奇 现在

时间:早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工具:陋

压力:大 过去

许许多多的第一个

后代会崇敬我们

出三峡 感喜悦

教学反思

远古 未来 现在

第二篇:《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厘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体会联想与想象在扩展思路,勾连上下文中所起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想象开阔思路,活跃思维。

情感目标: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激励学生为征服“新三峡”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厘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文中的联想和想象;本文富有哲理性的语句。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艺术化地涉及“音、画”,强化朗读、情境模拟表演、即兴演说、系列组图欣赏等综合实践方法。

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尽量有机插入与课文主旨有关的新信息,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点拨分析理解一些关键语段,让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发散思维,主动探讨,各抒己见,给“表现”的机会,体验研读文本后的成功的喜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样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杂志、音像资料等去了解“三峡文化”的有关信息,在墙报上开辟《三峡园地》栏目,或作手抄报,介绍三峡风光、三峡工程以及有关三峡的诗文。

教学过程

一、美文诗话导入

开讲引入相关美文、诗话,营造出“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敲响学生向“新思维”进军的第一个情感音符。

(一)先用多媒体跳出一段字幕背景: 三峡,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三峡,华夏文明的一处摇篮!一幕幕精彩历史在这里驻足!一个个盖世英雄于此地流芳!

(二)再引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一段话──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最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三)快速展示《长江三峡》风景导游图,随图播出李白诗歌《早发白帝城》,配乐《长江之歌》,师生共同朗诵,由末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明确课题《过万重山漫想》,简要释题。

二、专题情境实践

(一)作者是怎样描述三峡风景的?

提示:提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欣赏一组三峡沿途风光图,使学生在听觉与视觉的感应下,对雄伟、神秘、惊险的三峡特色有所领悟,自然引入对“漫想”的理解。

(二)“漫想”是“不加拘束地想”,“三峡”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作者产生绵绵的“漫想”呢?请同学们结合第2自然段中的关键语句回答。

提示:文中的排比句、比喻句、夸张句、设问句及动作描写的句子可以让学生品味。

(三)“漫想”又不能不受拘束,它得紧紧立足于眼前的景物。课文是怎样将眼前的实境与心中的漫想恰到好处地交织在一起的?大家能找出文中有关漫想的语句吗?

提示:这些句子既点明游踪的线索,又交待漫想的思路,使全文融为一体,起到了过渡衔接的作用,使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漫想”随着行程展开,作者首先想到的是──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是谁?既然是第一个,总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挑战者会遇到哪些困难?

提示:涉及“物质条件、个人素质、精神压力”等方面的困难可以引导学生用四字短语来概括。

(五)如果回到那个时代,如果大家就是旁观的、嘲笑的、反对的人,而我就是那位挑战者,请同学们作个情境模拟,想象一下你们对我会有什么样的言语举止呢?

提示:教师尽力做好交谈环境的创设者,文本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灵动,有真情、真趣、真意,让学生的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

(六)挑战者前行的路上,他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地形条件呢?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写得很精彩?

提示:指名两个学生用改写人称的方法轮换朗读第9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提朗读,然后让学生交流品味语言。

(七)文中一再强调同一句话:“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你认为第一个挑战者到底有没有想过这些困难呢?请大家发表看法。

(八)为了更好地体会挑战者当时的心情,谁愿意扮演挑战者作一番《登独木船宣言》?

(九)“只是想走出去,扩大生活的世界。”这是支撑挑战者的理想。于是“他用竹篙一点,船开动了”。这里用了“一点”,而不用“一撑”、“一拨”、“一划”等词语,对刻画人物的精神有什么帮助呢?

(十)当勇士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除了崇敬和赞叹还能说什么呢?此时此刻,作者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时间和空间飞去”,让我们齐读11自然段、男女生轮读12自然段并思考他又想到了什么?

提示:学生明确作者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联想到了历史上无数个第一人。文中的“三峡”不单单实指长江三峡,还象征人类行程中难以数计的困难。

三、扩展阅读

来自改革第一村的一份生死契约

凤阳花鼓中有句唱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而当时的这个“好地方”却有一半多的人在外地讨饭。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各家的户主在村西的严立华家召开秘密会议。20户人家除了两户仍在江西要饭,有18户到场。会上社员们一致通过了分田到户的决定,如改革成功,择时向党如实汇报,如遇到其他变故,全部责任由干部们承担。干部们要是为此坐牢,各家要轮流送牢饭,若被杀头,各家也要负责将其子女抚养到18岁。最后28岁的刚刚当上小岗生产队队长的严宏昌在一张计工用的纸上写下了生死契约。18家户主分别签下了各自的名字,并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几天后土地便在悄无声息中分了下去。虽然还是冬季,但各家的老老少少都在自己的土地上忙碌着,这是小岗村20年从未有过的。大地脱胎换骨。小岗村缘于求生的本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以原始连保契约的方式实行的“大包干”,第一年就显出了成果,全村粮食总产量已达到前15年的总和,人均收入也是上一的20倍。自合作化以来,他们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了粮棉油,还清了20年来吃救济的贷款。

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了关于农村政策的重要讲话,肯定了安徽凤阳的大胆试验。1982年1月1日,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工作1号文件正式出台。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这2个“双包到户”飞向神州四方,农村改革大潮势不可当,农村中出现了生机盎然的局面。

提示:教师让学生联系所学课文,思考扩展材料所反映的主题,并阐明:20多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20多年后三峡工程的无数建设者们,他们不都是“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的后裔吗?他们不都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民族魂吗?今天中国神州大地上到处不都有“三个代表”的忠实探索者和实践者吗?

四、板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五、课堂小结,深化主旨

(一)课堂小结:学生欣赏图片“历史上的第一”,教师适当小结。“第一个”就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改革开放继续深入的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勇做“第一个”,敢为“天下先”的民族创新精神。“当年惊心今见惯,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中华民族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热情,塑造着一个又一个民族的“脊梁”,他们如星星点灯,感动着我们,鼓舞着我们,也喜悦着我们。

(二)师生合唱《真心英雄》

让我们拿出英雄气概,一起高唱《真心英雄》,为了美好的未来,扬帆起航吧!

六、拓展练习

(一)句子仿写,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1.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乐观者说,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你曙光在前头。”

(二)“只要你有眼光去发现,只要你有勇气去实践,只要你有恒心去实现!”这是印度裔美国宇航员卡二帕纳•查乌拉在2003年2月1日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遇难前两天发给她的校友──印度旁遮普工学院全体师生热情洋溢的话语。请你以此为话题,写一篇随想,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

第三篇:《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日”,李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作者简介

刘征即刘国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多年从事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工作。

三、题解

1、作者简介

2、关于“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关于“三峡”

①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全长193公里,最窄处仅百米左右。群山夹峙,水流湍急,风光绮丽,气象万千。

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记载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阴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

4、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

1、“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题解:

1、“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2、“漫想”――托物而言他

三、介绍创作背景

1、本文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重大决策――今后我党的工作重心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重整山河,百废待兴,对于一个搞惯了阶级斗争的国度来说,搞经济建设我们面临着一个前无经验可鉴,周围有强大压力的严重局面。是畏首畏尾,踱步不前,还是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是闭门造车,还是改革开放,党中央将要做出一个前无古人的大胆尝试――勇敢向前闯,甘做第一个。

3、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了《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团结一致向前看》,为后来“改革开放”,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的提出扫清了思想上、认识上的障碍。有人担心搞市场经济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否定,而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经济一旦动摇,将会危及其红色性质,因而不少人顾虑重重,思想包袱很沉重,因此,此项决定是前无古人的决策,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第一个”。4、1980年,党中央为实施改革开放的宏伟策略,大胆尝试,勇于开拓,率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处建立了独具风格的经济特区,模仿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组建模式,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发了又

一次众人关望、举世瞩目的“第一个”。

5、有人担心步子太大,有人害怕国旗变色,有人心有余悸,生怕再被戴上“修正主义”的大帽子。1981年6月,党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内若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从理论上澄清并彻底解除了许多人关于“姓资姓社”的问题,又一次在马列主义的理论发展中开了先河。

6、在对待领土完整的问题上,邓小平在1982年初接见海外朋友时,第一次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从而为实现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平统一指明了方向。

7、正因为有了以上大无畏的“第一个”,才有了下列众多的第一个具体尝试和成果:

第一个土地承包制的请求 第一个私有企业的注册 第一个外商投资的申办 第一个下岗工人(失业)第一个股市开业 第一个上市公司的股票 第一个安乐死的申请 第一个核电站的建成投产 第一个人体基因研究室的成建 第一个载人航天飞机的成功发射 第一个割让领土的回归

四、分析本文的创作思路

1、久远的年代

2、简陋的工具

3、外界的干扰

4、认识的局限

就一篇文章来看,作者的总体思路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的。究竟该怎样把握呢?主要是抓住说明思路展开的重点句子。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

讨论、明确:

“船出了夔门,忽然落 进另一个天地”

“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从而引发了一场上下几千年的“漫想”。1-2节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也可叫作“引子”;话题就此打开,遐想展翅飞翔„„

再想下去——“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

“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许还会有人从此穿过。从千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

分析:触发联想的是船出夔门、进入三峡时看到的奇景。由万重山阻道,联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象当年他遇到的重重困难以及战胜困难的勇敢表现。由此又引起对江水凿开三峡的联想,在惊叹大自然的伟力的同时,更惊叹人类将长江变成胯下坐骑的大无畏精神和巨大能量。思绪再往前追溯,联想到远古时期人进化史上许多“第一个”人,并且高度评价他们开拓道路,推动历史前进的功绩。从这里又联想到历史前进的脚步谁也无法阻挡,它从远古而来,跨越现代,向着未来迈进。于是,思绪又飞向千百年后,那时的人们也将崇敬我们今天完成业绩的精神,最后,联想收束于作者穿过三峡并对历史和现实经过严肃思考之后的喜悦之中。

本文1-2段是第一部分。略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神往,描写了船出夔门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耸峙。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峡江涂上神奇的色彩。”和“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遐思。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第二部分包括第3-9段,“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

第3段,“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头脑里一无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

第4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漫想”的思路展翅飞翔。那第一个,“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当时,他“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 5、6两节连贯、自然。

第7段“再想下去”。由物质条件写到了当时的舆论的阻力。接下来8、9两段想象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第三部分,包括10-13段。“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想到无数“第一个人”,想到人类发展向前的历史。第四部分,14-15。“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呼应开头,收束全文,是“漫想”的终点。

五、布置作业

1、熟悉生字、词

2、结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想歌颂什么? ②文章中哪些文字是“漫想”类文字?

第二课时

一、正音:

夔门 kuí 耸峙 zhì 攲侧 qī 无恙 yàng 篙工 gāo 抟 tuán 坼 châ 燧 suì 翎 líng 端倪 nì

三、复习提问:文章的思路

(一)分析课文内容。

1.作者的思路沿着“历史——现实——未来”这样一条线索展开的。提出了“天问”式的疑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在这个总题目下,作者首先肯定了这个人的存在而不着眼于落实到具体的某个人,然后宕开一笔,延展开去,寻找一连串问题的答案:

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比春秋战国时期“自然还要早一些”。那个时候,穿过三峡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毫不含糊地使用原始的独木船。

他是否真是第一个?——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半路折回者,中途遇险者„„

他站立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起什么?——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作者通过一连串的设问,在他的想象里为我们塑造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有血有肉的光辉形象。这个人敢为人先,不怕危险,不顾旁人的讥笑和阻拦,毫不含糊地登上独木船,面带微笑,勇往直前,而鼓舞他穿过三峡的力量就

来源于那个“只是„„”的想法。这是一种朴素而又伟大的思想,是历史前进、社会发展的方向。作者在完成了对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刻画之后,又将他漫想的触角伸向茫茫的江水,并向凿开三峡、洋洋东去的江水发问: 可曾想到后来竟会变成“人的胯下坐骑么”?从而反衬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伟力。

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另外一些“第一个人”: ①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②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③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④第一个骑上马背的人。

⑤新长征中“无量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行文至此,作者笔下的“三峡”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类已经跨越和将要跨越的各个领域的高峰;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也成为一个象征——代表着人类创造历史的意志和力量。正是难以数计的这样的人,构成了历史的脊梁。作者的“漫想”就因为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而开阔、深邃。

2.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 不怕风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在建设现代化的事业中,我们需要的正是那种敢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精神。

(二)训练理清局部思路

1.作者想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所面临的困难之间有什么联系?可否将内容打乱?为什么?

明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困难。第一是物质方面,先推断第一次穿过三峡的时间,由此推断所用的交通工具,只能是原始的简陋的独木舟。第二是舆论方面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形形色色的舆论阻力。第三是知识方面,由于认识的局限,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因而带有极大的冒险性。这几个问题之间,是一种由浅入深的关系,顺序不可调换。这样安排更能体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不畏艰险,奋然前行的执着意念。2.学生讨论:文章第11段中的一组问句之间有什么联系?与文章的总体思路有什么联系? 明确:“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这两个句子说明了自然的神秘与伟大,而“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跨下坐骑么?”一句则说明了人类战胜自然的无穷力量。这样写是因为作者的思想将要“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漫想”到人类历史无数个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所以说本段的思路与全文的思路仍是一脉相通的。

(三)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

1.问: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

起点——夔门;终点——船过三峡。

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面对奇景感慨之极,头脑出现了空白,然后跳出了古怪的念头。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写景部分请同学朗读(第2节)2.面对的是怎样的“奇景”?投影填空:

“万重山”之景的观感: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作者在这里用了多种修辞以突出过万重山的观感。而这观感更详尽的则来自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请看投影: 三峡 各自特点 总特点 瞿塘峡(夔峡)雄、奇 风光神奇 巫 峡 秀、奇 雄伟壮美

西陵峡(巴峡)滩多特险 充满险情

3.齐声朗读写景部分,体会想像一下这雄、奇、险的万重山。

第三课时

一、结合文意体会几个关键句的妙处

1.解读下列文字:“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明确:首先这两句表达很形象,第一句借用《庄子》中的话来形容自己的思想活动,范围极为高远。第二句运用比喻,将抽象的“历史”比作具体的“飞鸟”,生动传神。其次,从思路上转入对人类更多“第一个”的“漫想”,顺畅自然。

2.解读文章第12段中的两个“三峡”。明确:本段中的“三峡”都加上引号,表示一种特殊的含义。表明此处的“三峡”不是实际中的长江三峡,不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历史发展中的那种“阻碍”,是人们已经跨越各个领域的高峰,“三峡”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的“漫想”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变得开阔、深邃。3.解读“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得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明确:这里的“喜悦”是作者阅尽艰险的喜悦,是领悟无数个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三峡”精神的喜悦。从全文思路看,这句话是思路的终点,自然带有总结性,是作者第一次穿越三峡的感受。这两种喜悦,一是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曾经”有的,一是他“未曾”有的。“曾经感受到的必定是他经历过的,那就是穿过三峡的胜利和喜悦,即与古人相通的征服自然、领略无限风光的自豪感。“未曾”感受到的自然是他不曾经历的,即古人未曾经历的今人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所带来的喜悦。

二、思考:

1.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2.文章从“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

三、继续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第三部分)

作者收束了他的遐思漫想,运用记叙和抒情的笔触,描绘出万重山过后那种宽阔、平静、恬然的自然景象。江水一泻千里,天空开阔,地面平旷,沙鸥在自由飞翔。这景象,与文章开头所描写的江流狂暴、高山起伏、神奇莫测既是鲜明对照,又构成前后呼应。只有在这个时刻,在穿过三峡之后,才能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为什么作者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作者在事业上有首创者甘苦的体验,面对三峡,他能想像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开拓通道的胜利喜悦。至于今日畅游三峡的喜悦又是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而这种喜悦正是他给后人创造的幸福。因为,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业,毕竟是古人说无法想象的。毛泽东还想象着“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何况几千年的人们。这样写,既显示了今人与古人的相通,又显示了今人对古人的超越,既显示了继承,又显示了发展。

2.文章从“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 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

四、总结

1.体会三峡的像征意义:

三峡风光神奇、雄伟壮美,但却充满了风险,今天的“新长征”犹如穿越三峡,行程是艰险的,但我们应该有敢于冲越险阻,向着既定目标执着 前进的大无畏精神。

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

本文借游三峡漫想,讴歌了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新的征程中发扬首创精神,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2.本文由景生发联想,感悟哲理,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叙议结合是本文的鲜明特点。

本文有许多语段由问句组成,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思索的认真程度。

由现实引出“设想”,而“设想”又紧扣现实,文章神思飞越,却又显得实在,很具感染力。

五、结束语

同学们,原本带有神秘与幻想之感的21世纪已充满竞争气息地站在我们面前,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你在“一课一得”中能对“三峡精神”写点新的注脚吗?让我们拿起新的武器——科学技术去穿越更多的“三峡”!

六、课后比较本文和《长江三峡》在写作方面的异同。①内容 ②表达方式 ③语言特点 词句赏析

1.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变得狂暴了。

忽然,写出感情变化之大;落进,写出水势落差之大。后两句则从感觉上写出河面变得窄小,水流变得汹涌。

2.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第一个,是的,„„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设问——回答,字里行间演绎着的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的轨迹,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严肃的探索精神。

七、布置作业

1.比较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2.以“读《过万重山漫想》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

第四篇: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刘征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思路的特点,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2、找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漫想”的思路,提炼文章的主旨。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学习重点:理清作者“漫想”的思路,提炼文章的主旨。学习难点:体会联想和想象的作用,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训练。时间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整体感知:

1、古往今来,三峡迭出的奇景,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多少文人画家的情思与灵感1980年,作家刘征带着几十年的神往穿越三峡,今天我们也将追随刘征乘船穿越三峡。请同学注意观察和感受,三峡两岸的山有什么特点?水有什么特点?穿越三峡,你的感受是什么?

幻灯片:三峡图片

提示:山:高、险、奇

水:急、暴

感受:惊心动魄、摧山坼地

小结:同学都有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老师将同学的观察用三个字来概括:险雄奇 惊心动魄 摧山坼地

2、正是万重山的险雄奇,激发了作者飞扬的神思,连翩的遐想,触动了作者的思绪,于是,作者放开思想的缰绳,以“过万重山”为前提,以“漫想”为线索,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作者漫想到了哪些内容?

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时间、工具、压力)历史上无数第一个 未来崇敬第一个 幻灯片:思路结构图

小结:稍加梳理,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是以联想和想象来展开思路的漫想了众多的第一个,其目的就是要赞扬第一个,赞扬第一个的精神。全文以“漫想”为线索展开思路,思路连贯,环环相扣,结构缜密完美文章形散神聚,形(内容)跨越时空,但神即主旨(第一个)却凝聚不变

3、哪些句子表明作者漫想的思路?

幻灯片显示:

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再想下去。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提炼关键词(板书):跳出→牵引→延展→飞去

小结:抓住了文中表明作者漫想思路的关键语句,就理清了文章的整体思路

二、局部研读,品味语言,提炼主旨

1、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用的是简陋的独木船想象一下,他会遇到哪些困难?给你一条简陋的独木船,让你去穿越波涛汹涌,山峦耸峙的三峡,你敢尝试吗?需要具备哪些精神品质呢?

讨论后明确:物质:工具——简陋的独木船 舆论:压力——嘲笑 反对 阻拦 知识:认识有限,前途未卜

有勇气,有毅力,敢尝试,敢闯敢拼,向未知挑战,有首创精神。

2、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正是敢于冒险的人,他“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于是,他用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想象一下,他这一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的结果,他想过吗? 板书:

不知道,没有想

三峡

大无畏,乐观,进去,冒险

幻灯片:第10段句子

3、朗读10段,品味揣摩语言含义,体会思想感情

提示:用设问句和排比句,大胆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面临的重重困难,突出表现首创精神的可贵:大无畏,乐观,进去,冒险,创新 讨论理解:“他不知道,也没有想”的含义他“不知道”什么?——三峡的情况,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极有限的”,“不知道”决不是说他对面前的艰险一无所知,更不可片面理解为他没有目的,只凭意气去瞎闯、蛮干,“没有想”只是意在强调他明知有险阻,确义无反顾,将生死置之度外,决不为困难所吓倒,决不会畏首畏尾,顾虑重重。

理解:“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只是想”突出了他的唯一信念,他的执著追求,就是要“走出去”面向新的“生活世界”去求发展

“他把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一点”表明冒险前的轻松,但实际上,他的压了是巨大的,沉重的,顶着沉重的压力,却能以轻松的姿态前去冒险,这是何等的气度,何等的勇敢无畏,用哪些词可以赞扬他的壮举呢?

可歌可泣

可敬可佩

4、看着他的小船随着湍急的江流急速而下,我们的思绪也跟着想到了哪些和他一样,把艰难险阻打进背囊,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向未知领域挑战的人,这样的人你知道哪些? 这样的人,远古有,历史上有,现在有,千百年之后,也会有,我们的事业正需要这种人这种人在未知领域,知难而进,敢为人先,不怕困难和失败,具有首创精神

5、认真品读第12自然段,提炼文章的主旨,理解“三峡”的意义。幻灯片:他们穿越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

“第一个”是哪些人?这个“三峡”与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说穿过的三峡有什么不同?已不再是一个地理名词,它是等待人们去征服、去开拓的未知的领域,是历史发展中的那种阻碍,是人们已经跨越的各个领域的高峰“第一个”就是在未知的领域敢为人先,不怕困难和失败,有首创精神的人赞美“第一个”向“三峡”进军的人,就是赞美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在未来的事业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板书:知难而上

敢为人先

这就是文章的主旨,这主旨是怎样提炼出来的呢?

6、如何提炼文章的主旨呢? 总结(板书):朗读,整体感知内容

找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思路

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概括和提炼

7、“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曾经感到的喜悦是:征服自然,领略无限风光的自豪感和喜悦 未曾感到的喜悦是作者畅游三峡的喜悦,经历了今人的伟大事业所带来的喜悦,是漫想之后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喜悦 拓展:你感到了什么样的喜悦呢?

四、总结:《过万重山漫想》从出了夔门写起,带着神往之情穿越三峡,面对奇境展开漫想凭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想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了远古许多的“第一个”,正是“第一个”排除万难,开拓道路,历史才昂然向前作者热情讴歌了知难而进,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本文以丰富奇幻的联想和想象来展开思路,使文章意境开阔,这与作者渊博的学识和丰厚的生活积累分不开的要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确实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识渊博,生活经验丰富,“神思”的翅膀才能飞的高,飞的远

五、练习:仿照本文,参考本文,围绕“第一个”,写一段富于想象的文字。

第五篇: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认知过度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从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2.结合思路,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通、语言连贯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意义含蓄的句子。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读指导]

一、导语(同时出示投影《三峡》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日”,李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

提问:从课题来看,本文时一篇散文,谁能解释一下“漫想”呢?

明确:“漫想”从字面上理解时“不受约束地想”“随便地想”之意,但是从课题来看,它不等于“乱想”“瞎想”。它受着“过万重山”的限制,是作者过万重山时,超越时空的遐想。

三、把握课题思路,整体理解内容 1.放录音。

2.学生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又是在什么时候中断“漫想”,拉回现实的?

明确: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看到了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以及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面对奇景,作者神经受到强烈的触动。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头脑里一片空白,也就恰在此时,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开始了对三峡的“漫想”。直到船过三峡,作者才收住“漫想”的野马,回到了现实。

3.学生通览全文,找出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

明确:(1)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2)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3)再想下去;(4)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4.学生通读全文,画出“漫想”内容,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全文思路紧扣课题,以船出夔门为起点,由万重山(三峡)的奇险,先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再“延展”到“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以及“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然后再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甚至他会“想些什么呢?”;接着“思想向着更遥远空间和时间飞去”,想到历史上的无数第一个;再接着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后以穿过三峡为思路起点,落在阅尽险峻之后的喜 悦上,结束了“漫想”。

5.学生思考:作者“漫想”了好多关于“三峡”以及与“三峡”有关的内容,主要想说明什么?

明确:通过“漫想”,作者想要讴歌知难而进心无旁念,敢于冒险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在未来事业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四、训练理清局部思路

1.作者想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所面临的困难之间有什么联系?可否将内容打乱?为什么?

明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困难。第一是物质方面,先推断第一次穿过三峡的时间,由此推断所用的交通工具,只能是原始的简陋的独木舟。第二是舆论方面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形形色色的舆论阻力。第三是知识方面,由于认识的局限,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因而带有极大的冒险性。这几个问题之间,是一种由浅入深的关系,顺序不可调换。这样安排更能体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不畏艰险,奋然前行的执着意念。

2.学生讨论:文章第11段中的一组问句之间有什么联系?与文章的总体思路有什么联系?

明确:“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这两个句子说明了自然的神秘与伟大,而“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跨下坐骑么?”一句则说明了人类战胜自然的无穷力量。这样写是因为作者的思想将要“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漫想”到人类历史无数个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所以说本段的思路与全文的思路仍是一脉相通的。

五、结合文意体会几个关键句的妙处

1.解读下列文字:“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明确:首先这两句表达很形象,第一句借用《庄子》中的话来形容自己的思想活动,范围极为高远。第二句运用比喻,将抽象的“历史”比作具体的“飞鸟”,生动传神。其次,从思路上转入对 人类更多“第一个”的“漫想”,顺畅自然。

2.解读文章第12段中的两个“三峡”。

明确:本段中的“三峡”都加上引号,表示一种特殊的含义。表明此处的“三峡”不是实际中的长江三峡,不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历史发展中的那种“阻碍”,是人们已经跨越各个领域的高峰,“三峡”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的“漫想”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变得开阔、深邃。

3.解读“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得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明确:这里的“喜悦”是作者阅尽艰险的喜悦,是领悟无数个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三峡”精神的喜悦。从全文思路看,这句话是思路的终点,自然带有总结性,是作者第一次穿越三峡的感受。这两种喜悦,一是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曾经”有的,一是他“未曾”有的。“曾经感受到的必定是他经历过的,那就是穿过三峡的胜利和喜悦,即与古人相通的征服自然、领略无限风光的自豪感。“未曾”感受到的自然是他不曾经历的,即古人未曾经历的今人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所带来的喜悦。

六、小结

当作者穿行三峡过万重山的时候,面对奇景,展开“漫想”。凭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他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思绪在广袤的时空中飞翔,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的“第一个”。正是“第一个”排除万难,开拓道路,历史才“昂然向前”。热情讴歌了知难而进、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高新科技也逼进我们的生活,如“信息”“网络”“生物技术”一无不像“三峡”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三峡精神”,用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去开拓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更大领域。

七、布置作业 1.比较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2.以“读《过万重山漫想》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板书设计] 过 夔门 船过三峡

重 两岸 第一个过三峡的人

山 无数个第一人 回到

漫 联想 千百年后人们崇敬 眼前

想 我们的精神

奇景(喜悦)

(艰险)

[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家教

儿子生日,她打算让儿子高兴一回,带他到公园去玩一天,再给他买一个玩具火箭,兑现自己的诺言。公园里添了很多设施,她现在才知道。碰碰车、飞车、电子船„„很多孩子都在上面玩。“妈妈,我要坐碰碰车。”明明扯着她。

“明明,等等!”她看见车子碰得很厉害,有点担心,要是狠劲一撞,人被摔出来呢!而且震动那么大,孩子能受得住么?于是想到报上一则消息:英国有个男孩听音乐得了脑震荡。

她就把这些跟儿子说。明明很乖,[甲]。

到了湖边,见许多电子艇在湖面极快地飞掠,她很惊叹,却又为船上的人担心。明明说:“我要坐飞船,妈妈。”

她吓了一跳,说:“不行!”接着便扳着指头数出几种发生事故的可能来,说的时候绘声绘色,声音越来越严厉。明明听得很认真,听到后来,[乙]。

她牵着孩子远远地指着笼中地动物,要孩子千万不可走近去看,并讲此蛇呀狼呀等恶毒地故事,又告诉儿子小心提防。

出公园的时候,她问:“明明今天玩得高兴吗?”

孩子没有回答,脸上有点痴相。看着街上的人流车流,[丙]。

她很生气,这孩子怎么这样一副傻样,早上来时可不是这样的。她说:“走!明明!妈妈带你买玩具火箭。你不是长大了要当宇航员吗?”

“妈妈!我„„我不要„„”明明说,“我不要上天,上天会摔下来的。”她看着孩子,呆呆地在门口站了很久。后来她走了,嘴里说着:“儿子„„唉!”(胡冬梅《家教》)

下面三个短语时分别从[甲]、[乙]、[丙]三处摘出来的,将它们回归原位置。

①就禁不住点头。②目光里透着疑惧和惊恐。③虽然目光留恋,但是还是跟着妈妈离开了。甲处填____________,乙处填_______________,丙处填_______________。答案:③①②

下载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上课非常好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上课非常好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认知过度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从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结合思路,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 1、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联系思路理解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二)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意思。 (三......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

    过万重山漫想 教学目标 (一)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即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怎样“达到这条路的终点”。以理清思路为训练的重点,指导学生体会......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5篇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漫想”的思路 2、理解想象与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3、领悟文章蕴含的哲理,学习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 1、理......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五篇材料)

    过万重山漫想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总体思路、局部思路); 2、体会文章的主旨; 3、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最后一段的含义。 教......

    21.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21.《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漫想”的思路。 2.理解想象与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3.领悟文章蕴含的哲理,学习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

    过万重山漫想免费教学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一、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即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怎样“达到这条路的终点”。 (二)在理清思路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