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俗世奇人教学设计三稿
走进“俗世”看“奇人” ——《俗世奇人》读书交流教学设计
济南市罗而小学 杨春玲
学习目标:
1.品读书中人物外貌、动作描写的语句,感受每个人物与众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活的。
2.体会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及作者所传达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通过人物典型的外貌、动作描写把人物写活的方法。教学准备:ppt课件、学生阅读交流单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了解“俗世”——“奇人”当时生活的环境。
同学们,《俗世奇人》这本书,我们已经读了很长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读书的收获。
(一)用天津味的普通话介绍作者冯骥才
我们一起先来认识作者,他是嘛人长得嘛样?对,就是他——冯骥才。此人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生于解放前的水陆码头天津卫。您说他生于解放前,长于文革时,还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咋就长出了1米92的大个呢?真让人费猜。
此人以小说闻名于世,至今各种版本和各种文字的作品150多种,撂起来比他还要高。小说就小说吧,可他从小喜欢美术、音乐和球类活动,偏偏有着绘画的才能和灵性。笼罩在他身上的头衔可就多了去了:他是作家,也是画家,还是小说家,这不又成了社会活动家。在天津,没谁不认识他。他那1米92的大个子在街上一晃荡,便有人喊:“大冯,忙嘛呢?来套煎饼果子吧!”大冯到底有多忙?他是真的忙,除了卓有成效的作品,近年来,他把主要精力用于调查民间文化现象、抢救民间艺术、宣传民俗文化上了,所有有了社会活动家的头衔。放着清闲的日子不过,整得自己整天价马不停蹄?图嘛呢?更让人费猜。
借用冯老的一句话来回答:“再不忙着保护民间文化,我们的根就快没了。”这就是冯骥才,“不务正业”的作家,守护民间文化的担纲之人。说费猜其实也挺简单的,那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
(二)简介《俗世奇人》,理解“俗世”
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这位现世奇人,走进他以清末民初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写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全书由18个短篇文章连缀而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的笔意。每一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故事生动有趣,惟妙惟肖,使人物跃然纸上。
所谓俗世,是指民间社会,多指下层百姓生活的民间。就像本书的序中这样写道:“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这些人到底奇在哪里呢?我们慢慢来品味。
二、走进俗世奇人,感受故事中的人物之奇。
(一)奇人自有奇人相——外貌之奇
本书中的18个故事,19个人物,各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长相,我们先来认识其中一个人物。
出示文字: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苏七块)
1.图文结合,重点品读苏七块外貌的句子,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1)学生读句子,找出外貌描写有特点的句子变红。联系整个故事说说透过这个外貌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联系故事,知道他的职业是:正骨拿环)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联系动作: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体会他这“正骨拿环”的确是绝活儿,非一日之功,也是练出来的。)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苏七块)
(2)学生试着总结外貌描写的作用,教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抓住人物最有特点,最能反映人物与众不同的外貌,反映出人的喜好、身份,体现人物性格的特征等,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赛在眼前。)
2.出示其他人物的外貌,学生接读,他人长得赛条江鲫,骨细如鱼刺,柔嫩如鱼肚,不是赚钱发财的长相,倒是舞文弄墨的材料。(冯五爷)
此人脸窄身薄,皮黄肉干,胳膊大腿又细又长,远瞧赛几根竹竿子上晾着的一张豆皮。(青云楼主)
这人足有六尺高,肩膀赛门宽,老脸老皮,胡子拉碴;那灰布大褂,足够改成个大床单,上面还油了几块。(李金鳌)
一身春绸裤褂,白丝袜子,黑礼服呢鞋,头戴一顶细辫巴拿马草帽,手拿有字有画的斑竹折扇。(小杨月楼)
其貌不扬,短脖短腿,灰眼灰皮,软绵绵塞块烤山芋;站着赛个影子,走路赛一道烟儿。(小达子)
3.小组代表上台抽签,抽出人物外貌描写的小纸条,并试着画出。3.结束后展示。
(二)奇人各自有绝活儿——动作之奇
我们都知道高手在民间,“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的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待着。”这一套是地地道道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本书中,很多奇人那都是亮亮堂堂站在大街中央的。
屏幕出示人物动作描写的句子:
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苏七块)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刷子李)
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赛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赛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酒婆)
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赛举着一大把花儿!(张大力)只见人家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巴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泥人张)
可人家把红虫子全放在嘴里,在腮帮子那里存着。用的时候,手指捏着鱼钩,张开嘴把钩往里边一挂,保管把那小红虫漂漂亮亮穿在鱼钩上。(大回)
1.小组内学习动作描写部分,标画相应的动作,猜出人物。
(1)请同学们接读学习单人物动作描写的语句,标画出人物的动作,一旁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并在后面写出人物名字。
(2)小组内交流思考:为什么透过这段动作描写,我们就猜出了人物?(3)全班展示:每组选一到两个人物展示学习收获。2.体会典型的动作对于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的作用。
师总结:作者就是这样,抓住人物典型的动作,写出了他们的“绝活儿”之“绝”,也把这个人物写活了。想不记住他都难。
(三)奇人自有相通处——人物语言点真谛
本书中,很多人物形象都是通过一个波折的故事表现出来,人物的语言不多,但搜罗一下,我们竟然发现他们都有相通之处,很能给我们以启发。一起来看几句:
苏七块: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刷子李: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华大夫: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李金鳌:钱再多也经不住花,可咱们的交情使不完!简单交流,预设:
(1)人有了能耐,脾气准各色。(2)名人必然有真本事。
(3)专注做事才能练出一身绝活儿。(4)朋友的交情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三、总结
《俗世奇人》这本书真的值得我们一读再读。通过本节课的读书交流,我们深入地体会到抓住人物典型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就能把一个人物写活,这是对人物的正面描写,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比如:人物形象塑造的侧面描,津味十足的语言风格,还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等等。希望同学们反复去读,也能做到常读常新。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选择书中一个人物的一个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讲出来,我们下节课将进行故事擂台赛。
第二篇:《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刷子李》《泥人张》《快手刘》《苏七块》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感受刷子李、泥人张、快手刘、苏七块的非凡技艺,见识“人物之奇特”。
2.感受多种描写方法在表现人物特点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对《俗世奇人》的阅读兴趣,感受祖国民间文化的魅力。教学设计:
一、了解作者及《俗世奇人》创作背景。1.图片展示,了解天津卫。
(天津卫是天津的古称,当年,它既是水陆交通要道,也是世人瞩目的开放城市。所以,在天津生活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
2.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小说集,全书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书中所讲之事,收集于长期流传天津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绝妙叹为观止。)
二、独立学习:感受“人物之奇”。【独立学习指南——感受人物之奇
1.每人拿取一篇文章,采用默读的方式,圈画出你认为能体现人物之“奇”的词句,用“**奇”做好批注。
建议时间7分钟】
【2.组内同学交换,用同样的方式,默读第(二、三、四)篇文章,圈画词句,做好批注。(如果看到与自己意见相同的批注,画上一颗☆)】
三、合作学习:品评人物之奇 【交流与合作指南——品评人物之奇 1.组内交流对每个人物的感受。
2.组长安排分工,每人负责整理一篇文章,将大家共同认可的内容整理在笔记上。
建议时间6分钟】
四、全班汇报:共论人物之奇 【汇报指南——共论人物之奇
组内每人承担一篇文章,依次汇报本组同学的阅读感受。(与其他组相同的内容不必重复)
计划时间10分钟】
五、总结:一个人物演绎一个传奇故事,一种描写刻画一个神奇的形象。《俗世奇人》这本书里,还有十几位各具特色的人物,我们还可以继续去感受他们共同的魅力。
第三篇: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20俗世奇人
设计:闫军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2.了解作家。
3.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4.熟读课文,理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的表现力。【教学重点】
体会本色朴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
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知道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声调、语气,读出情趣,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并联系表情朗读。
2.讨论点拔法。本文文字浅显,故事生动,阅读障碍不大,教学中宜用学生自主活动、合作研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品读法。集中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揣摩语句的丰富意蕴,可口头评析,也可联系写简短的评析文章。【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奇人绝技图片。学生讲述课前搜集的奇人高手的故事,教师也可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任务,如:酒婆、张大力、青云楼主、牙医华大夫等。
二、预习检查
1、生字词
2、作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循声低和,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联系表情朗读,要求读出声调、预期,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貌,读出单口相声的味道来。
3.学生自荐,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其余同学评点。
示范朗读文章片断,如“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者。”顺势作朗读指导:朗读时对于“绝活”“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等词语则应该用降调,应读出没落、受窘的情状,还应该表现出“码头”对他们不屑一顾的神情;可辅以一定的手势动作以增强表达效果。
4.学生大声读课文。
四、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大家共同明确
1.如何理解“俗世”、“奇人”?
2、可以说文章是围绕一个“奇”字展开,那么文章的人物之奇、情节之奇、语言之奇分别体现在什么地方? 人物之奇:
说一说:“泥人张”和“好嘴杨巴”各自“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交流后明确)
泥 人 张“奇”在:沉稳、干练、捏泥人的水平高 好嘴杨巴“奇”在:心灵嘴巧、思维敏捷
情节之奇: 语言之奇:
3、作者在出自同书的《刷子李》中说:“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在《泥人张》中也说:“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但在《好嘴杨
巴》中却称赞了一个手上没有绝活,只是巧于辞令的杨巴,而忽略了真正有绝活的杨七。作者的观点是否前后矛盾?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地方底层民众为了谋生而在日常生活领域中进行的独特创造,旧时代的手艺人出来面对同行之间的技术竞争和商业竞争之外,时常还要面对来自旧时代官方的压力。他们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发展出各种有效的应对策略。杨巴的“奇”超越了单纯的手艺人的技巧,这种嘴上的功夫和应对的机敏,也是手艺人在旧时代复杂的权力关系和时局中能够存身立足的必需。
四、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想一想:“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是怎样的态度?(交流后明确)
手艺人必须有手艺有了本领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2.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请围绕这一问题与同桌讨论。(略)
五、课堂小结
《俗世奇人》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行事奇的泥人张、口才奇的杨巴,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虚实的高潮技艺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值得人深思的是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点什么?从冯骥才先生充满睿智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六、体验与反思
1.学生推选班里有绝活的小能人上台展示才艺。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一篇人物速写。
3.学生读自己的文章,然后集体评议。
七、布置作业
1.整理课上的“人物速写”片断,把它收藏在小作文中。
2.课外阅读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篇章。
第四篇:《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课题俗世奇人课型自读.点拨
课时两课时授课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蔫、怵、抠”三个词的读音、词义。
2.了解作家冯骥才及其创作情况。
3.了解刷子李和泥人张的高超技艺,见识他们的“奇”。
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力求读得活灵活现,再现人物之奇和语言之奇。
2.赏析生动活泼的人物语言、叙事语言,品味巧妙的情节安排,学习抓住一事,神韵毕现地写人的技巧。
3.探究思考。加强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情感与价值目标生动地介绍了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技艺和独特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民间高人的超群智慧。教读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激励他们开掘生活底蕴,为拯救民间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1.品味词句,体会的语言风格。
2.把握只写一事,曲折有致的叙事技巧。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的思想内容作出自己的评价。
2.练习写人物速写,体现人物的“奇”“绝”。
教学准备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查找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今天,我们再来见识两位高人,他们就是冯骥才笔下的刷子李、泥人张。
二、检查预习,简介作者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擅长绰号刷浆
难堪一瞅发怔褒贬
怵抠戳瓢
(二)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板书课题,作者。
采取提问方式完成。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三)作者简介
冯骥才,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循声低和,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出声调、语气,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读出单口相声的味道来。
3.学生自荐,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示范朗读片断,如“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顺势作朗读指导:朗读时对于“绝活”“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等词语应该重读,要读得响亮,有底气,读出得意风光的味道;对于“吃素,发蔫,靠边站着”等词语则应该用降调,应读出没落、受窘的情状,还应该表现出“码头”对他们不屑一顾的神情;可辅以一定的手势动作以增强表达效果。
4.学生大声读课文,力求表现最佳水平。
四、品读课文,鉴赏课文
(一)学生交流阅读课文的感受。
可能会有如下看法:
1.文中的刷子李和泥人张很神奇,那奇招绝活,让人称奇!
2.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浓郁的“天津风味”,读着真让人陶醉,让人过瘾!
3.作者会讲故事,善讲故事,就一件事也能生出万丈波澜,让人佩服!
……
(二)教师总结归纳学生发言,为鉴赏定向。
教师总结并提示:美是眩目的,美是立体的。今天我们着重鉴赏本文的人物之奇、情节之奇、语言之奇。
1.见识人物之奇。
提问:“刷子李”“泥人张”各自“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刷子李”之奇就在行事奇,做派奇。他手艺出众,技艺高超,原本已在“奇人”之列,但是他为自己设立的近乎苛刻的“从业标准”更是奇崛之极。他以这样的标准使自己远远超越了同行,使自己成
学生念读查找的资料后,教师再作补充。
加强朗读训练。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组推选一人发言,全班交流。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为高山仰止的偶像。“刷子李”其实是用奇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渲染自己的本领。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豪气干云;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
“泥人张”之奇就在手艺奇、行事奇。他技艺高妙,无人能比,独行天下;他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胸有成算,后发制人,以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制敌。这是一位个性内敛,应付从容的奇人,与“刷子李”形成鲜明的对比。
2.领略情节之奇。
提问:本文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技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一件小事来写,情节异常简单;但这一件事又极富戏剧性,一波三折。情节之奇,奇在一人一事,奇在曲折有致,请结合课文仔细品味。
明确:写“刷子李”,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津码头“优胜劣汰”的环境,为人物预设一个极不寻常的背景,然后再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极力写他手艺之高——“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是在对自己挑战,还是以特立独行显示自己的超凡出众?接着,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以小徒弟的心理活动为主,从半信半疑到佩服得五体投地再到灰心失望,最后还是“刷子李”自己揭开了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烘托。
写“泥人张”,则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三言两语介绍泥人张后,便切入正题,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也是智力的大比拼。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样“回报”。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的“回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上小杂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奇招制敌。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
3.品味语言之奇。
教师提示:本文语言本色朴素,“津味”十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请选一二例揣摩评析。
活动成果展示:
浓郁的“天津”风味。如“要哪没哪”“屋子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架式挺牛”“穿上这身黑,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吸取了方言中的精华,津味十足。
单口相声的风味。全文语句短小精悍,活泼幽默,如“您别说不好,这一来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别不信!他还给立下一个规矩……”“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天津已是做买卖的地界,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等等。
用词凝练。如“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戳”字看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并交流。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如“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地地道道”一词强调的是强者存弱者亡的法则所具有的广泛性、彻底性——货真价实,毫不通融,毫无回旋的余地。如“海张五那边还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两个“找”字用得实在奇绝,特别是加粗的“找”字,更是绝妙。这一个“找”字源于海张五的“找乐子”,海张五拿“泥人张”取笑找乐,“泥人张”便“找到”他“找乐”时的丑态并捏进了“泥人”中。一个“找”字,看出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了“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如果换成“捏、揉、做”等词,就只有泥人张一方的行为,就不易看出他的“被迫还击”和“机智应对”了。
巧妙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如写刷子李刷墙的一段文字:“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晃来,悠然晃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赛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几句简单的白描,人物立刻活在纸上。
如“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句对称工整,有对比、比喻、夸张,将天津卫码头上的世风描写得淋漓尽致,也体现了作者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如“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五、自由阅读,质疑解疑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有:
1.“刷子李”的行事是否有作秀之嫌?徒弟曹小三最关心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是否本末倒置?
2.“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
3.刷子李、泥人张、王叔远等民间高人,他们的高超技艺流传下来了吗?该如何看待这些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些什么?
学生集体讨论,教师酌情点拨。
明确:1.如果刷子李手艺平平,专在保证“身上没有白点”上下功夫,那就不但无用而且可笑。刷子李此举的目的其实是在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自己的高超技艺,其中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也不妨看做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较劲。这一切如果有了雄厚实力做后盾,就绝不能说是作秀。
曹小三的态度也属正常,既然刷子李有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别人自然会注重这一点的。
2.这两句话从两个方面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态度:
一、手艺人必须有本领;
二、有了本领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可以指名请同学回答,也可向全班同学请教,也可向老师提问。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但有一点应该明确,那就是:能够达到以上两点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能够保障这种人生的社会是合理的社会。
3.通过讨论,应该认识到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应当得到保护,它们有巨大的文化价值。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是对世界文化做贡献。
六、课堂小结
《俗世奇人》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做派奇的刷子李,行事奇的泥人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技艺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
值得人深思的是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点什么?从冯骥才先生充满睿智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为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七、体验与反思
1.学生推选班里有绝活的小能人上台展示才艺。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一篇人物速写。
3.学生读自己的,然后集体评议。
教师小结。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布置作业相应的资料练习。
板书设计俗世奇人
冯骥才
第五篇: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比较两位奇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社会调查,搜集民间类似“刷子李”和“泥人张”之类的奇人趣事。
2.自主学习质疑提问明确探究学习问题;分组合作探究学习比较两位奇人的异同;学习用津味朗读课文,体会语言风格。
3.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比较两位奇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2.比较作者描写两位奇人时采用的不同写作手法;品味本文语言上的何独到之处是本课的两个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质疑提问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明代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能把一枚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妙!奇绝!《口技》中口技艺人逼真的火景表演,能使在座的宾客“奋袖出臂,两股战张,几欲先走。”奇妙!奇绝!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高人,他们就是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刷子李”和“泥人张”。
2.质疑提问。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问题
一、“刷子李”和“泥人张”各自奇在何处?
问题
二、“刷子李”和“泥人张”的奇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问题
三、在写两位奇人时,作者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问题
四、品味本文语言上有何独到之处?
二、合作探究,学习文章
1.分组探究,比较奇人。
(1)“刷子李”奇在:着装奇——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对没有一个白点。规矩奇——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手艺奇——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赛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云云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总结:“刷子李”之奇就在行事奇、做派奇。他手艺出众,技艺高超,原本已在“奇人”之列,但是,他为自己设立的近乎苛刻的“从业标准”更是奇崛之极。他以这样的标准使自己远远超越了同吃这一碗饭的同行,使自己成为高山仰止的偶像。
“泥人张”奇在:手艺奇——台下看戏,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出来的泥人和台上的人一模一样。出招奇——鞋泥捏头像;贱卖海张五。
总结:而“泥人张”则是另一种风格。他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他胸有成算,后发制人。面对无端侮辱,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制敌。
(2)请同学们比较两位俗世奇人,他们的奇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艺高人胆大。刷子李为自己设立了近乎苛刻的“从业标准”在奇中显绝;泥人张在静默中用智慧、胆量和技艺挣得自己的尊严。他们最大的相同点都是有高超的技艺,身
怀绝技。不同点:刷子李以技服人,“刷子李”其实是用奇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渲染自己的本领。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豪气干云。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泥人张以智取胜。这是一位个性内敛、应对从容的奇人,恰与“刷子李”形成鲜明的对比。
2.比较写法:作者在塑造两位奇人形象时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作者在写刷子李时采用层层渲染,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正面描写泥人张的着装、规矩以先声夺人的方式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闯荡天津码头的奇人形象。后更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脚上有一白点:师傅如那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
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作者写泥人张时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来刻画人物:三言两语介绍泥人张后,便切入正题,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也是智力的较量。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样“回报”。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的“回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市小杂货摊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妙招制胜。两个悬念,两场较量,突出了泥人张的技艺,更突出了泥人张的智慧。
3.总结分析,体会感情。
刷子李、泥人张均是一等一的高手,但又不是世外之人;他们有才能、有个性,喜怒哀乐样样俱全,但行事言语又高于常人,所以,用“俗世奇人”称之最为恰当不过。两篇短文都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对这两位奇人,在文中作者写道:“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
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
文中的这几句话从两个方面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态度:
一、手艺人必须有本领;
二、有了本领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三、朗读文章,品析语言
本文的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请你从以下几句话中任选一句话,仔细朗读品析,不妨试着用津味来品读一下,揣摩这些语言所表达出来的韵味。
教师展示以下语句: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样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选句子,朗读品析。然后请学生站起来,个别朗读自己挑选的句子,并回答问题。
讨论后明确: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朗读指导:朗读时对于“绝活”,“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等词语应该重读,应读得响亮,有底气,读出得意风光的味道。而对于“吃素,发蔫,靠边站着”等词语则应该用降调,应该读出没落、受窘的情状,还应该表现出“码头”对他们不屑一顾的神情。另外,还不妨辅以一定的手势动作以增强表达效果。
语言含义分析:这是一个对仗工整的对偶句。作者把截然相反的两种人做了一番鲜明的对比。有比较才有高下,一组对比就传神刻画出了“天津码头”上“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作者运用这样的对比句突出体现了他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指的是天津卫“码头”的生存规则,这是经过长期社会选择而形成的强者生存弱者淘汰、强者风光弱者受窘的规则。“地地道道”强调的是这条铁的法则所具有的广泛性、彻底性──货真价实,毫不通融,毫无回旋余地。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这种夸张其实是在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远远超出同行中人。但是如果只写“技艺高超,众人莫能望其项背”,文字就过于平板。而作者运用这样强烈的夸张后,就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这一个“找”字源于海张五的“找乐子”,“找”者,寻觅是也。海张五拿“泥人张”取笑找乐,“泥人张”便“找到”他“找乐”时的丑态并捏进了“泥人”中。一个“找”字,看出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了“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如果换成“捏、揉、做”等字眼,就只有“泥人张”一方的行为,就不易看出他的“被迫还击”和“机智应对”了。
在品析语言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思考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独到之处?
学生讨论后明确:①首先是浓郁的“天津”风味:“要哪没哪”“就赛升天一般美”“架式挺牛”“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都汲取了方言中的精华。②其次,语言极具造型能力:“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一句对称工 整,有对比,有比喻、夸张,将天津卫码头上的世风描写得淋漓尽致。
再看写刷子李刷墙的一段文字: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晃来,悠然晃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赛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这哪是刷墙,简直是在舞蹈,真有《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风采。几句简单的白描,人物就立刻活在纸上。
又如,泥人张捏好海张五头像后,‚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戳”字看出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真是无可更易的一个字眼。
③此外,全文语句短小精粹,活泼幽默,又大有单口相声的风味。
四、课外拓展,社会调查
近年来,作者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这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对冯骥才触动最大的是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他发现很多城市都破坏掉了自己以往的文化特色而都变成了一个样子。冯骥才认为,工业文明正在逐渐代替农耕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原有农耕文明建构下的非常庞大的民间文化就即将散失,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先进的发达国家都开始对自己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但目前,我们整个知识界的自觉还不够,加之我国民间文化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人关心,不抢救就真的会消失。
冯骥才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要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的民间文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做一个地毯式的考察,而且一次性地做10年。冯骥才一再强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对于世界文化来说,东方成果也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矿藏,所以也是未来需要我们重点去探寻的。靠着冯骥才执著地呼吁和奔走,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古老文化的价值。
请同学们在课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搜集本地区民间文化遗产,并做好记录工作。然后以“拯救民间文化遗产”为主题,写一份调查报告。
五、板书设计
俗世奇人
冯骥才
技奇: 艺高人胆大智高赢尊严
写奇: 侧面描写设置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