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主席在花山导学案设计
28、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会读本课的词语:“碾子、簸箕、俺、吱吱扭扭、一筒、炊事员、沏茶、瓷碗、舀了、笤帚”,并会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了解毛主席在花山的三件事,感受毛主席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品质和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重点难点:从文章的句子中体会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学法指导: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自学,将课文读通、读顺,自学生字词。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展开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上问号,在小组内讨论。
课前积累: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
1、通过人物的肖像写人。
2、通过人物的语言写人。
3、通过人物的行动写人。
4、通过人物的心理写人。
5、通过人物的活动环境写人。
6、通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写人。
知识链接:
石碾 用圆柱形石头做成的粉碎粮食用的加工工具。这种工具自南北朝后使用比较普遍,现被碎米机等代替,有些农村地区还可以看到石碾。有的地方靠人力,或靠马、牛、驴等,先进的用水能,推动石碾转动。
花山──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以北的一个小村子。1948年春夏之交,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曾在这里住过几天。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前往西柏坡的目的是为了召开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胜利召开,讨论了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提出了党在胜利后的总任务。文章就讲了毛主席在花山村关心群众碾米、给碾米的群众送茶水和帮助群众推碾子三件事,表现了毛主席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崇高思想品质。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导入:同学们,在前两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一起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让我们今天一起走进花山再去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板书课题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要求大家用本单元学过的学习方法独立阅读课文,1.通过自学,会读本课的词语:“碾子、簸箕、俺、吱吱扭扭、一筒、炊事员、沏茶、瓷碗、舀了、笤帚”,并会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思。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了解毛主席在花山的三件事,感受毛主席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品质和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二、预习检测
1、我能读准下面的词语:(1)、指名读词语: 碾子 簸箕 俺们 吱吱扭扭 拘束 炊事员 沏茶 瓷碗 旮旯 舀水 笤帚 夜以继日
(2)、说说下列词语意思:簸箕 端详 诚恳 操劳 旮旯 夜以继日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泽东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相机板书
三、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
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结合课文具体语句加以体会。
毛主席不愿因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可以看出他时时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课文通过“碾米”“送茶”这些事,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同群众同甘共苦的思想品质。
警卫员为了不影响毛主席的工作,请乡亲们到别处去碾米。“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了呢?”“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说明毛主席十分注意体察民情,它不仅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而且惦记着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琐事)
“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引导学生抓住“皱了皱眉”、“又放下了” 体会,此时毛主席可能在想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毛主席非常关心群众)
2.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战争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最后一句话说明老人还没有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或解放军的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说明毛主席及其率领的革命干部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已经深得人心了。
4.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课文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同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作风。
5、总结全文: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
6、体会写法:
(1)本文在刻画人物特点的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
(2)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这样安排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详写,反之,简写。碾米、送茶和替母女俩推碾子是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突出了毛主席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品质。毛主席夜以继日的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是次要的内容,课文中一带而过。
(3)、课文中的三件事,不管哪一件先写都行,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主席对群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毛主席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程。)
四、学后反思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提示:可从内容、写法等方面来谈)
五、是啊,毛主席夜以继日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的同时,也时时不忘关心人民群众。他就像金色的太阳给人民光明和温暖。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听听这首动人的赞歌吧,如果你会唱,你就跟着一起唱吧!(播放歌曲《北京的金山上》)
板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
让碾台(详写)请喝茶(详写)帮碾米(略写)关心群众
热爱群众 为群众着想
第二篇:毛主席在花山导学案
28、《毛主席在花山》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所有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毛主席关心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通过关心群众碾米和给群众送茶水等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描写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要注意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并注意详写和略写,在写作时注意详略得当。【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1)教师提问:我们国家现任主席是谁?我们新中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第一任国家主席是谁?
(2)引出课题:毛主席在花山(3)读完题目,你想说些什么?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所有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品质和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学生读学习目标
三、预习检测
1、我能读准下面的词语:
(1)、指名读词语:
碾子
簸箕
俺们
吱吱扭扭
拘束
炊事员 沏茶
瓷碗
旮旯
舀水
笤帚
夜以继日
(2)、说说下列词语意思:簸箕
端详
拘束
旮旯
夜以继日
2、抽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四、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
(一)出示要求。
1、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默读课文,勾画每件事中毛泽东语言、行动的细节描写,思考批注,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体会写法:
(1)本文在刻画人物特点的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提示:可从内容、写法等方面来谈)
(二)学习方法指导:
步骤:个人自学→小组讨论→总结发言。
方式:阅读──勾画──思考──讨论
(三)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
五、班级交流展示
(1)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请群众来碾米 给群众泡茶水 帮群众推碾子(2)重点学习第11自然段和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含义,重点朗读。(3)概括一下毛主席的品质。(4)讨论写法。
六、质疑与拓展延伸
1、学生提出不懂得问题。
2、读完这篇课文,你最想对毛主席说些什么?
3、推荐阅读《毛主席小时侯的故事》。
七、完成当堂训练
1、比一比,组词。
舀()筒()诚()炊()沏()蹈()简()城()炊()彻()
2、用“夜以继日”造句。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按________顺序,记叙了毛主席在花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三件事,体现毛主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本文详写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安排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
让碾台(详写)
关心群众 毛主席在花山
{ 请喝茶(详写)
爱群众
帮碾米(略写
为群众着想
第三篇:毛主席在花山学案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毛泽东在花山的三件事,体会毛泽东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导入新课
二、搜集相关资料
三、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1、为下列生字加上拼音并组词。
碾()簸()箕()沏()舀()笤()
2、理解词语。
夜以继日:
旮旯:
第四篇:《毛主席在花山》学案
《毛主席在花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端详: 夜以继日:
4、我要有感情地三读课文,还能按照内容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从毛主席与警卫员和乡亲们的谈话中,体会毛主席热爱人民、关心人民、平等对待人民的思想 感情和高尚品质。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学习重点:体会毛主席与警卫员和乡亲们的谈话内容。
学习难点: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 知识链接:
1、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生于清朝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逝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中国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1948年4月11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率中央机关到阜平县城南庄,听取了各军区首长做军事情况汇报,并对军区工作做了重要指示。因敌机轰炸城南庄,5月18日,毛泽东移住花山,在花山,主席只住了9天。这9天主席夜以继日地工作,同时不忘关心花山人民。而周围的群众只知道有个平易近人的首长曾跟他们一起生活了9天。
2、花山(见教程9页)课前积累:
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
1、通过人物的肖像写人。
2、通过人物的语言写人。
3、通过人物的行动写人。
4、通过人物的心理写人。
5、通过人物的活动环境写人。
6、通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写人。
学习步骤:初读课文学字词再读课文知内容细读课文理脉络精读课文解答题 学习方法指导: 步骤:个人自学→小组讨论→总结发言。方式:阅读──勾画──思考──讨论 学习步骤:
第一步:自己预习,我能行!
1、我能读通课文,还能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2、我能判断下列词语的正确读音,并能在带点汉字正确读音下做上自己喜欢的记号。在行(háng xíng)盛玉米(chãng shâng)转手(zhuǎnzhuàn)灾难(nán nàn)喝彩(hēhâ)皱眉(zòng zhòu)
3、我能再细细地读一遍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并记忆下列词语: 旮旯: 局面: 在行:
第二步:和同学合作,我更行!
1、我要先把自己的预习收获先浏览一遍。
2、我把在预习中遇到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和小组同学小声讨论一下。
3、对学完毕后到组长处报到,组长组织大家把没有解决的问题归纳、解决,解决不了的写在小黑板上。第三步:全班探究,积极思考!
1、课文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你从这几件事情中体会到什么?
2、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碾米、送茶和替母女俩推碾子写得详细。因为这些内容突出了毛主席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这一中心。)
3、通过重点句子的探究了解人物,从下面的句子中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A、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
B、“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C、主席说:“你想过没有?我们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D、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他们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
4、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5、你还了解到毛泽东的哪些故事?结合资料汇报。第四步:各显其能,亮我风采!
展示一:朗读课文。我能有感情地读让我感动的段落。
展示二:演一演。我们能把角色分一分,演出当时的情景,尤其是演出毛主席与百姓的关系。展示三:讲一讲。我还搜集了一些毛主席的其他故事,给大家分享吧!拓展延伸:敬老尊贤应该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故乡。六月的韶山,己是一片夏日风光。他特意邀请他读私塾时的老师毛禹珠先生一起用餐。当年师生,今非昔比。毛禹珠自感不胜荣幸。席间,毛泽东亲自为毛禹珠敬酒,毛禹珠十分感激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笑盈盈地回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阅读:补丁
毛主席生活非常俭朴,他的衣服、袜子很多都打了补丁。
刚进北京的时候,毛主席住在香山。有一天,他要接见一位客人。警卫员找了又找,也找不到一条不带补丁的裤子。毛主席说:“有补丁不要紧,整齐干净就行。”他穿着带补丁的裤子接见了那位客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的生活仍然很俭朴。每次接见外宾,警卫员总要提醒他,坐沙发的时候要把腿收回来。因为他的袜子大多是补过的,往外伸腿,袜子上的补丁就会露出来。
警卫员多次提出,要给毛主席添置一些衣物。毛主席说,国家还穷,不能带头浪费。没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共产党人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整篇文章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在文章中画出来。◆文章是通过两件事写出毛主席生活非常俭朴的。一件是:
一件是:
◆“没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想?
当堂反思:通过这一课学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毛泽东的其他文章。如:《平民小学》、《毛泽东看戏》、《难忘的小红马》
2、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过关检测。
(一)、根据意思写词语。
1.仔细地看。()2.带着敬意看。()3.抬头看。()4.低头看。()
(二)、照样子写句子。
例:这是伟大的奇观。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1.我们吃的穿的没有一样能离开老百姓。
2.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没有今天这个局面。
3.你不能把我放在特殊的位置上。
(三)、判断下面问句的类型,写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
1.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了呢?()2.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3.我在哪儿见过这位首长呢?对了,好像是画像上画的毛主席。()4.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四)、我能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1.毛主席让警卫员尽快请乡亲们重新到花椒树下碾米,是因为()⑴毛主席非常喜欢听碾米的声音。
⑵毛主席可以在花椒树下向乡亲们宣传革命道理。⑶毛主席不愿意因为自己而使群众的生活受到影响 2.毛主席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是为了()⑴让老百姓喝了有精神 ⑵让老百姓喝了开胃,能多吃饭 ⑶密切与老百姓的关系
(五)、选出带点字的准确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怕:①害怕;畏惧②担心。
1.这碾子一响,就得转到天黑,怕误了首长的事。()2.鲁迅先生说:“既然说了,就不怕发表。”()挺:①伸直 ②很③勉强支撑 3.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
4.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5.军需处长再也挺不住了,倒在了雪地里。()
1、这篇课文记叙了毛泽东1984年春夏之交住在_____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泽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革命情怀,深刻反映了毛主席既是______也是普通的_______。2、按事情的发展过程,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会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因为……所以……不但……而且……如果……就……只要……就…… 1、()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能战胜一切困难。
2、毛主席()为解放全国中国的事业操劳着,()还关心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琐事。3、()有全国人民的努力,()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起来。
4、()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的国家()没有今天这个好的政治局面。
第五篇:毛主席在花山[推荐]
28《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方法。
二、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毛泽东在花山的三件事,体会毛泽东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四、教学准备:
搜集毛主席在花山的背景资料;根据自己的情况收集关于毛主席的故事,或歌颂毛主席的歌,或有条件的搜集一段影像资料等。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出示自学重点
二、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课文主要记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根据自己不同的感受,进行填空练习,抒发情感。您真是一位----的主席,我们----您!
4、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在旁边简略地做上批注。
三、学生自学(15),小组讨论(8)。
四、全班交流(10)
1、认读词语。
2、小组汇报理解词语情况。
3、交流问题3.相机板书:
让碾米--体察民情 敬爱请喝茶—不高特殊化 崇敬帮推碾—融入群众 敬仰
4、交流问题4.(引导学生从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谈感受。)
五、质疑
六、课外延伸
有一首歌叫《东方红》,唱的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这首歌没有专业的词曲作家,是陕北的一位老农发自内心唱出来,唱出了陕北,唱遍了全中国。毛主席的丰功伟绩,说也说不完。
课后阅读有关毛主席的故事,互相讲讲,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七、机动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