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 王晓奕 薛法根
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实录及评析 作 者:
王晓奕/薛法根 作者简介:
王晓奕,薛法根,江苏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原文出处:
《小学教学:语文版》(郑州)2012年第3期 第17-19页 期刊名称: 《小学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2年08期
师:课文是这样描写这两棵樟树的。(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生自由朗读)
师: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的樟树。生:这是两棵不高、枝干伸向四面八方的樟树。
师:不高,却很不一般。读好这些描写,就能读出这样两棵樟树的不一般。(出示: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生读得较平淡)师:体会一下这些词语的含义,想象一下樟树的样子,再来读。(生读得有明显进步)师:啊,这两棵才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掌声)这些词语勾勒出了这两棵樟树的特点,我们读书就要读出这些特点。来,一起读!
(生齐读第4自然段)
师:这段话围绕樟树写了它的枝繁叶茂,蓬蓬勃勃。(板书:枝繁叶茂)其实,课文每一自然段都是围绕樟树写的,用心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段话围绕樟树写了什么。
【以读代讲,以问促读,学生在不经意间体会到了这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也概括了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尤其是那些看似寻常的词语在这一问一读中,骤然凸显出独有的意味,不用图片、音像,依然可以让学生凭借语言获得樟树的形象感。这样的方式,简单而富有语文味。】
师:谁愿意读课文开头的几个自然段? 生:(读第1自然段)“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 师:两棵什么树?没写,往下读。生:(读第2自然段)“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师:这到底是两棵什么样的树呢?还是没写,往下读。生:(读第3自然段)“这是两棵樟树。” 师:啊,原来—— 生:(全体接读)“这是两棵樟树。”
师:其实这三个自然段就写了一个意思,什么意思? 生:在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师:这三个自然段写得非常有意思,有什么意思?
生:课文一开始不告诉我们这是两棵什么树,让我们有读下去的好奇心。师:越是不写,读者就越想看。这样的写法真有意思。
【阅读教学,就是要在学生容易“滑过去”的文字上作“停留”,方能欣赏到文字背后的“语言风景”。而这,来自于教师对文本语言的敏锐感知,来自于教师“适时打断”的教学机智。】
(生读第5自然段)
师:请重读一遍最后一句话。生:“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师:这句话太重要了,你知道为什么这句话很重要吗? 生:因为这段话就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师:对,这是这段话的中心句。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板书:可贵之处)在哪里?聪明的你一定知地用几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课文写了在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枝繁叶茂的樟树,樟树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师:很好!阅读要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师:(指板书)课文写了四部分内容,而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是哪一部分? 生: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是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自己读一读,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写樟树的可贵之处的。(生自由朗读)
生:拿樟树和别的树进行对比,突出了樟树香气的可贵。生:写石榴树其实是为了写樟树。生:很多树没有香气,而樟树有香气。师:懂了,这就叫欲扬先抑。
生:樟树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写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直接写。(板书:直接写)怎么永久保持?
生:“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枝枯叶落的时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香气依然不变,这就是“永久”。这句话是具体写。(板书:具体写)
生:“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这句话没写香气呀?
生:这句话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这句话从香气的作用、功能写香气永久保持,这是侧面写。(板书:侧面写)直接写、具体写、侧面写,同一个意思用了不同写法,强调了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一起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生齐读)
师:我们读到了樟树的可贵之处,还要读出作者对樟树的独特情感。这种独特情感就藏在这些不为人注意的关联词中,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第5自然段,强调突出关联词:而„„却„„而且„„即使„„仍然„„只要„„就„„)
师:这些关联词中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喜爱樟树的香气。生:赞美樟树的香气。生:对樟树有一种敬畏。
师:体会得很细腻。谁能通过这些词语,把作者蕴藏其中的情感表达出来?(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请记住,课文中的关联词常常关联着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态度,阅读时要特别留意。现在,谁有本事根据这些关联词背诵这段话?
(生流利地背诵第5自然段)
师:像这样文质兼美的语段我们不但要理解、体会,还要积累。来,一起背一背。【一篇文章可教的语段很多,善教者绝不面面俱到,而是聚焦在重点语段作比较透彻的解读。此处教学呈现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分辨中心句,理清语段层次;了解对比写法,知晓樟树香气独特;比较“同中有异”,领会三种写法;提示关联词语,练习美读背诵。最为可贵的是对语段中关联词的指导,点出了语言表达的一个秘密:实词表意,虚词表情。关注诸如关联词这样的虚词,可以更为真切地感悟到文本中不易觉察的作者情意,这是教给了学生一把解开文本情感世界的钥匙。诚然,直接写、具体写、侧面写,从如何写的角度来揭示了表达的不同,但学生对此未必能透彻地理解,因而可以暂时不教,或者可以用更为形象的方法。】
师:课文最后写了这样一段话,请你读一读。(出示)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生读)师:“瞻仰”怎么理解? 生:就是看的意思。
师:天花板能瞻仰吗?前面的讲台能瞻仰吗?(生摇头,大笑)
师:什么是需要瞻仰的? 生:李老师。师:李老师是谁? 生:我们的班主任。(众大笑不止)师:(严肃地)没什么可笑的,不知者不怪。我知道你是个好孩子,很敬爱李老师,真的难能可贵。不过你要记住,对于还健在的人,不能用“瞻仰”这个词,否则可要闹笑话的。
(生感激地点头)
师:瞻仰的对象有特殊的意义,是庄严的,神圣的,令人肃然起敬的,所以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看。你瞻仰过什么?
生:我瞻仰过毛主席纪念堂。
师:是的,创造新中国的伟人,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瞻仰。生:我瞻仰过鲁迅故居。
师:瞻仰伟人故居,这是一种崇高精神的熏陶。那些值得我们瞻仰的人或物一定会增加你生命的厚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第6自然段)【“一花一菩提”,一词一境界。在学生理解错误的时候,教师巧用故谬法:“天花板能瞻仰吗?”学生在轻松的笑声中理解了“瞻仰”是针对特定对象的。在学生用错了对象,众人皆当笑话的时候,教师看到了孩子原本的用意,一句“不知者不怪”,化尴尬于无形,对众人也作了一个善意的提醒。“瞻仰”一词的精彩教学,折射出教师的美好情怀和教学境界——比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人的精神品质。】
师:如果这两棵樟树长在田野里,人们会特地前去留影纪念吗?(生摇头)
生:人们要纪念的是宋庆龄。师:因此,这两棵樟树就有了象征意义。人们看到这两棵樟树就想到了—— 生:宋庆龄。
师:所以文章不是以“两棵樟树”为题,而是题为—— 生:(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老师也发了一份资料给大家,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一下。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在哪里?请你把一些重要的内容画下来。
(生默读资料,圈画宋庆龄的可贵之处)
师: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在哪里?(生纷纷举手)你能不能写几句话,用上“无论„„总是„„”“只要„„就„„”“即使„„仍然„„”这些关联词,来赞美、颂扬宋庆龄?最后一句要这样写: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生动笔写)
师:写一句的合格,写两句的优秀,写三句的了不得,能写四句的不得了!(众笑)
生:宋庆龄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即使孙中山逝世,她仍然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哪怕蒋介石等人用钱收买她,她仍然坚持自己的革命立场。
师:概括了宋庆龄一生的品质,而且你连用了两个关联词——优秀!
生:哪怕国民党反动派武力威胁,用钱收买,宋庆龄总是坚持自己的革命立场。师:再读读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应该先说用钱收买,再说威胁。师:改一改。
生:哪怕国民党反动派用钱收买、武力威胁,宋庆龄总是坚持自己的革命立场。师:在“武力威胁”前加上“甚至”就更好了,再来试试。
生:哪怕国民党反动派用钱收买,甚至武力威胁,宋庆龄总是坚持自己的革命立场。师:看,现在就通顺了,准确了。
生:如果人民有需要,她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只要宋庆龄活着一天,反动势力“四人帮”就不敢撤掉宋庆龄亲手创办的儿童艺术剧院。樟树有香气,宋庆龄有正气,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师:你更了不起,不仅用了两个关联词,用得恰到好处,还点出了树与人的联系。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
生: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而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在于她——正气永存!这两棵见证着宋庆龄光辉一生的樟树,至今依然挺立在她故居的庭院里。老师希望有一天你们能把这两棵樟树移植到自己的心田里。
【补充阅读,是为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服务的,而不能喧宾夺主,淡化对文本的学习。阅读宋庆龄的相关资料,可以对宋庆龄与樟树的可贵之处有一个更为深切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从课文读到课外,提升阅读理解力。教师在学生补充阅读的基础上,创设了表达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关联词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这样的练习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而教师评点中的机智点拨,则让学生在及时的修改中渐渐增长了能力。这样的补充阅读,有法有度,事半功倍。】
【总评】
我们常常感叹现时的语文课堂媒体课件泛滥,表演作秀无度,更有甚者,用“声色光电”替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情感体验,淹没了语文的育人价值,削弱了教学的成长功能。各式各样非语文的方式败坏了学生对语文的“胃口”,致使阅读教学变得肤浅而庸俗。回归教学常识,回到教学常态,回复教学常规,摒弃那些教学的“花架子”“噱头”,用语文的方式教学生学语文,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纯净起来,是我们的渴求,更是学生的渴望。何谓语文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指导学生运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方式,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这句似绕口令一样的话语凸显出来的“听说读写”四个字,就是语文的基本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领域。在王晓奕老师的这堂语文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些最朴素、最简单,然而也最有效率、最有意味的语文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文本的常用方法,甚至已经渐渐化为学生的学习习惯。朗读、背诵、写话,理解、体会、运用,以读代讲、以问促读、读写结合,提问、归纳、点拨„„没有花哨的表演,也没有煽情的音乐,更没有诱人的动画,就在师生静静的阅读中,原本平平淡淡的语言,甚至毫不起眼的词句,也能生出那么多的韵味,读出那么丰富的情意。可以说,学生是用最语文的方式,沉浸到了文本的语言中,既从中领悟到了樟树与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又从中领悟到了语言文字的“可贵之处”。由此,学得简单而轻松,却又学得厚实而睿智。
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或许正是一条破解语文教学高耗低效顽症的科学路径吧!
第二篇:薛法根简约语文的经典课例
薛法根简约语文的经典课例《燕子》
【课题说明】《燕子》一课安排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组“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一主题里。同时编入本组的课文还有《古诗两首》(贺知章的《咏柳》、朱熹的《春日》)、叶圣陶的《荷花》和吴然的《珍珠泉》。4篇课文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目的在于引领学生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燕子》,描绘了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青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课文以燕子为线索,按燕子的外形特点、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赶来、燕子飞行和停歇的顺序进行记叙,表现出线索结构清晰、画面生动逼真、语言优美明快等显著特点。
课标教材编入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生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之情;二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丰富想象和生动描写的方法,实现“读写一体”,从而提高表达能力。薛 老师用他创立的简药语文的理念和艺术教学这一课,给我们产生了深深的“家常燕、家常课”的印象,是一节典型的“简约而不简单”的“简约语文”示范课,值得我们欣赏和借鉴。【课堂实录】
(一)师板书课题——《燕子》,生齐读课题。
师:课文中有一些生字词(出示第一组词),谁会读?
生:(读)微风掠过
稻子 翼翅
荡漾。师:很了不起!课文没有教,他已经会读生字新词了。现在,会读的请举手!(生纷纷举手,师面带微笑,以赞许的目光环视)真不错,只听了一遍就会读了。好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师范读,生跟读)
师:再看这一组词(出示第二组词),谁会
读?
生:(读)沾
小圆 晕 电线杆 几痕细线。
师:还不错,四个词里读对了三个。有一个字音要纠正一下,小圆晕(yùn),念第四声,再读一下。(生再读)现在会读的请举手。我们一起读!(生齐读)
师:这些生字中有两个字是多音字,我们看一下第一个(出示“晕”及相关词语),这个“晕”还有一个音念“yūn”,看一下后面组成的几个词语,你读读看,到底念“yùn”还是念“yūn”?
生:晕(yūn)倒,晕(yūn)头转向,月晕(yùn),晕(yūn)车。
师:“月晕”读对了。我们一般都说是“晕(yūn)车”,有的同学坐在车上感到头晕目眩,其实不念“晕(yūn)车”,念“晕(yùn)车”。
生:(齐读)晕(yùn)车。
师:看第二个多音字,(出示“杆”及相关词语)“几根电线杆”,它还有一个音念“ɡǎn”。看看后面的三个词,是念“ɡān”还是念“ɡǎn”呢?
生:杆(ɡān),旗杆(ɡān),一杆(ɡǎn)枪,枪杆(ɡǎn)。
师:都读对了!我们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课文中的生字词,要念正确。课文中还有这样一些词组(出示词组),会读吗?
生: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
师:读对了,但不够好。想一想怎样的羽毛?怎样的翅膀?(生再读)
师:读得多好呀!读的时候,这些词组重音落在哪一个字?落在哪一个词?要体会,再听一遍。(师范读,生聆听后跟读。)
师:(出示词组)会读吗?
生:剪刀似的尾巴,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师:节奏再快一些。(师范读,生跟读)„„
师:课文中,出现了很多像这样清新优美的词组。下面我们打开课文,大声地读一读,感受一下《燕子》这篇清新优美的文章。
【点评:多么平实的教学!薛 老师从学情出发,联系语言环境,把认读词语教得清晰、实在、透彻。“晕(yùn)车”的“晕”,学生念错了(连我们一些老师都念“yū
n”),可见 薛 老师的“点”是适切的,体现了课堂教学鲜明的生长性。薛 老师不仅教得实在,而且教得灵动、个性、精彩。课文中的词语为什么分组、以“词串”的形式呈现呢?细心研读不难发现,这样不仅可以识字,同时可以联系语境理解,还可以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受语文的清新优美,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可谓一石数鸟。】
(二)师:这篇课文围绕燕子写了它的哪些方面呢?请你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默读,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想,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燕子的哪一个方面?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一下,写在这个自然段的后面。(生默读概括段落大意。师巡视,先后让三个学生将自己的概括写到黑板上)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看一看同学们都用了哪些词语来概括?看黑板,这里有三个同学概括的词语。先看第一自然段,第一位同学用了一个什么词?
生:外形。
师:第二位同学用了什么词?
生:长象。
师:“长相”的“相”不是“大象”的“象”,是“相貌”的“相”。(板书“相”)
师:第三位同学用了什么词?
生:模样。
师:三位同学用了不同的词语,但是都概括出这段写的是燕子的样子。老师告诉你,“长相、模样、外形、样子”这些词语都不错,但我们形容鸟的样子,常常用的词,叫—— 生:外形。
师:对,这个词恰当。那么如果写一个人的样子,用什么词恰当?
生:长相。模样。相貌。
师:都对!和“外形”对应起来的一个词,叫“外貌”。第一自然段写的就是燕子的外形。写对的举手!(生纷纷举手)
师:看看第二自然你们用哪些词,对照板书读一下。
生:(齐读)赶来
春天的景色
回来。
师: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别的词了?
生:我写的是“燕子的习性”。
师:什么叫习性啊?
生:就是生活的习惯。
师:就是生活的规律,是吧?他用了“习性”这个词,不错!(板书:习性)
师:那么这个自然段到底写什么?请你一句话一句话地读,想一想每一句话写的是什么事物?(生齐读第一句)
师:写了哪些事物?
生:微风,细雨。
师:第二句呢?
生:柔柳,嫩叶。
师:第三句?
生:青草。
(师以此引导学生概括出:嫩芽,鲜花,烂漫无比的春天)
师;注意这一句里有一个词语(出示词语),读!
生:(齐读)赶集。
师:什么叫赶集?
生:上街。
生:急匆匆地上街。
师:急匆匆地?哪个字是这个意思?
生:赶。
师:对!哪一个人急匆匆地上街叫赶集吗? 生:很多人。
师:对了,很多人,大家在约定的时间急匆匆地往集市上去,这样的情景叫——
生:(齐)赶集!
师:你有补充的吗?
生:上学马上就要迟到了也叫赶集。(众笑)师:那不叫赶集。叫赶“学”。“集”的意思 是集市、市场,买卖货物的地方。想象一下:赶集时的情景是什么样的?
生:热热闹闹的,还有许多讨价还价的声音。师:人声鼎沸。
生:人山人海的。
师:(出示句子)读!讲谁去赶集啊?
生:青草、绿芽,鲜花。
师: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它和人们去赶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很多,都很急。
师:草长出来了,就像人赶集一样,到哪个地方去了呢?到了春天里。芽发出来了,鲜
花盛开了,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都到了春天里啦!
师:(出示句子)前面三句话写了哪些事物?
概括段意、概括文章部分内容、概括一篇文
章、概括一篇文章中心思想、概括一本书或 几篇题材相同的文章内容等。从这堂课看,生:(齐)微风
细雨
柔柳
嫩叶
青草
嫩芽
鲜花
春天。
师:这些事物都是春天的景色。这一小节还有一句话。(生齐读最后一句话)
生:这句话写的是小燕子赶来了。
生:(补充)南方赶来了。
师:对了,燕子是冬天去了南方,到了春天又从南方飞回来。冬去春来,这是燕子的生活规律,它属于候鸟,这就是候鸟的习性。所以要准确地概括这一小节的主要意思(对照板书: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赶来),应该抓住两个关键词:春天和赶来。像这样的段落,写了两层意思,我们要把两层意思归纳在一起,用一句话来概括。明白吗?(生点头)好的。下面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对照板书)用了哪些词?
生:(齐读)飞行
燕子飞行的样子习惯
师:这一小节写的是燕子在天空中飞行。这位同学用“飞行”概括得非常正确。这位同学说“飞行的样子”。刚才,我们说燕子的外形叫样子,这里能不能把“样子”换个词?用个什么恰当?
生:姿态。
师:这个词好!(板书“姿态”)
师:第四自然段——、生:(读)休息
休息的样子
落在电线杆上的休息的样子。
师:这个样子也是一钟姿态。它休息时的姿态,它停在电线杆上的姿态。
师:同学们,我们读一篇课文,要读懂它就得要学会概括。用准确的词语,用准确的句子来概括。
【点评:这个环节,薛 老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运用“抓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学会概括”这个策略。就这一课来说,概括要点就是在“叠加意象”,学生有层次地在头脑中建构画面。拿第二段来说,先逐句朗读,确定主要意思,理解“赶集”的情景语义;再归纳两个方面的意思:春天的景物、燕子归来;最后在头脑中出现清晰的画面。“学会概括”是阅读课的重要内容,包括概括句子、三年级学生概括句段的能力还不强,需要从课文特点出发,精心选择“例子”有针对性地指导、训练。薛 老师的做法值得称道。】
(三)师:谁能看着板书,用一句话连起来概括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生:先写了燕子的外形,然后写小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起来了,再写它在赶来的路上飞行的样子和它飞倦了休息的姿态。
师:如果老师就写了这样一句话作为一篇文章给你看,你喜欢看吗?
生:不喜欢,因为太简单了,不生动。
师:而这篇课文把燕子的外形、春天的景色、飞行及停歇时的姿态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很有情趣。下面自己轻声地读一读,感受一下。(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你们感觉到燕子的外形可以用课文中一个什么词语来概括?
生:乌黑光亮。
师:黑得发亮,外形很美!那春天的景色呢? 生:美!
师:飞行的姿态?
生:美!
师:停歇时的姿态!
生:美!
师:你心里的滋味?
生:美!
师:你看,多美啊!外形美的,春光美的,飞行姿态美的,休息时的姿态也是美的。如果就用一个“美”来概括,你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作者是怎样把燕子各种不同的美具体写出来的,让我们感受到那么具体生动形象的你?我们平时只注意写了什么,很少注意作者是怎么写的。现在你要用眼睛去发现他是怎么写的?先看第一自然段。
生:用了“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还有“活泼机灵”这些词语概括小燕子的外形特点。
师:他注意了这些描写小燕子外形特点的词
语特别优美。
生:他写燕子身上每一样东西都是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各不相同。
师:燕子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写了吗?
生:他是抓住特点来写的,所以不是每样都写。
师:这就是抓住特点。样子都写就显得很罗嗦,不美了。所以我们说,写一个事物,一只鸟,一个人,都要抓住它的特点来写。比如说 薛 老师,你看看我的外貌,可以抓住哪些特点来写啊?有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用了四个词,“瘦高个,骆驼背,小脑袋,大板牙”。
师:抓住了几个特点啊?
生:四个。
师:形象吗?
生:形象。
师:美吗?
生:不美。(众大笑)
师:不美但是很有趣。(生笑)这叫抓住特点。作者写燕子不但抓住了特点,而且写出了它的美。美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那些形容的词语。你看,它的羽毛用了“乌黑光亮的”来形容,如果写成“黑乎乎的羽毛”,还美吗?(生摇头)
师:所以不但要抓住特点,还要用优美的词语来形容、来描写,词语有多美,你描写的形象就有多美!(板书:用词优美)同样写 薛 老师,如果这样一改,你觉得美不美——“高高瘦瘦的个子,微微有点驼的后背,小小的脑袋,两颗兔牙总想出人头地。”形象吗?(生大笑)
师:形象吗?
生:形象。
师:你还要注意这些词语的结构,什么的什么,什么的什么,字数都差不多相等,结构都是相同的,所以读起来很有节奏,你看!(师范读)琅琅上口,便于记忆,也便于背诵,你能背吗?
生:能!
师:好,自己练习背背看。(生练习背诵,师巡视)
师:能背的同学举举手。(生举手,师面带微笑以赞许的目光环视)
师:老师也能背。听好,不多字,不漏字,不错字。看看老师能不能背下来,好吗?(师示范背诵,故意漏了“小”字。)
生:是“小燕子”!
师:漏了这个“小”,不要紧吧?
生:要紧!
师:谁说要紧的?
生:因为漏了那个“小”就不可爱了。
师:“小家伙”可爱吗?
生:可爱。
师:“家伙”可爱吗?
生:(笑)不可爱。
师:“小鬼”可爱吗?
生:可爱!
师:“鬼”可爱吗?
生:(大笑)不可爱!
生:这个小字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什么感情啊?
生:喜爱。
师:好。现在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来背一背可爱的《小燕子》。(生齐背)
师:你看,课文是抓住燕子的特点,用了优美的词语来写燕子的外形之美的。课文中还有这样优美的词语,请你轻轻地读一读第二、三、四自然段。你感觉到哪一个词,哪一个句子,它描写的美是很独特的,看看它是怎么写的。用笔把它画下来,体会一下。【点评:“我们平时只注意写了什么,很少注意作者是怎么写的,现在你要用眼睛去发现他是怎么写的”,这就体现阅读课的一个转型,即从写作规律入手建构整体品读课型。薛 老师教得非常清晰,“抓住特点,用词优美”贯串其中。和上个环节一样,这个知识是在现场的、流动的教学对话中开发出来的。学生感觉到燕子的外形非常美,薛 老师顺势生成矛盾:“如果作者就用一个美字来概括,你满意吗?”„„ 薛 老师还故意把“小燕子”的“小”字背丢,让学生联系生活的语境揣摩它的妙处。由此看来,“矛盾生成”是促进教学对话的催化剂。】
(四)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交流的时候,你先读一读觉得写得特别的句子,然后从怎么写的角度说说你的想法。(生稍显胆怯)
你说一个字也行,说一句话也行。它怎么写生:“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的?
尔沾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一圈一圈地荡漾开生:“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毛毛细去。”刚刚沾一下水面就飞走了,小圆晕才雨从天上洒下来。”这句话抓住了春雨的特会那么快荡漾开来。
点。
师:小圆晕见过吗?
师:春雨的什么特点?
生:见过。
生:细。
师:你把一粒小石子扔进湖面,水波就会一师:毛毛细雨。多准确呀!这叫用词优美。
圈一圈地荡漾开来。你看,小圆晕给人留下生:“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我觉得这个句子是一个比喻句,把燕子比喻成了音符。我觉得在这个音符里面,它好像会唱歌,在赞美春天。然后作者就流露出了对春天和燕子的爱和赞美之情。师:(惊喜地)你真会发现!用比喻句描写它停歇时的姿态。如果你眼前有一只燕子,你会把它比喻成音符吗?
生:不会。
生:电线杆上的那几痕电线就像五线谱一样,燕子停在上面,从远处看就像是音符似的。
师:放在远处,就像一个小黑点,就像音符了。但是如果你心里不高兴,然后抬头一看到这几个小黑点,你会觉得像音符吗?
生:就不一定像音符了。
师:为什么?
师:心情郁闷,不喜欢燕子,就不会想到音符了。
师:是啊,这与作者对燕子的感情是联系在一起的。你带着喜爱的感情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掠”说明它们速度很快。
师:这个发现真了不起!燕子就是“飞”,为何这里却用了个“掠”?
生:就是说它飞行非常快。
生:写了两种“掠”,一种是斜着身子,一种是横掠过湖面。写的飞行姿态各不相同,而且姿态非常优美。
师:斜着掠过,横着掠过,姿态优美。这句话好在它不直接说它飞得很快,却让你感觉到了快!
师:还有一个地方写它快,也不直接说出来,你发现了吗?
了韵味无穷的美感。同学们,这篇课文就是抓住了特点和优美的词语来描述燕子,也表达了作者一种喜爱的感情。这样优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朗读、背诵,留在自己的心里。课 后好好地读一读这篇课文,把它背下来,好吗?
生:好!
师:这篇课文选自郑振铎的一篇散文,叫《海燕》。你去读读,相信会有更多收获。
【点评:这一板块是对“抓住特点,用词优美”的深化,让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到好处的言语表达效果,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运用关键词记忆法背诵课文段落。】
【欣赏借鉴】
通过阅读课堂实录,我们产生了这样的感慨: 薛 老师上的《燕子》一课,就是“家常燕,家常课”,就是“简约语文”理念的生动再现。他如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儿,不仅真实、真切,让人感受到课堂的美好,而且学生个个都有收获,是实实在在的收获,是语文的收获。可细细品来,却发现他的这节课“简约而不简单”,处处不平常、不平淡,更不平凡。
一是这节课“简约而不平常”。薛教师的课能够做到“简约而不平常”,最主要的原因是站在学生怎么读、怎么写的角度,按照语用的规律来教,把课文理解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建构语言学习的生成机制。
就拿第二环节“概括段意”来说,概括是阅读的主要策略之一。三年级学生概括能力并不强,不能理清顺序,不能概括要点,也就不能在脑海中有层次地建构画面。而对于《燕子》这一课来说,不能在头脑中建构完整的图画,是无法体会文章的美的。因此,薛 老师在这里下足了功夫。第一段写燕子“外形”,第三、四段写飞行和休息的“姿
态”,学生都拿不准,薛 老师巧妙引导。第二段包括“春天”和“赶集”两个内容,学生更没有能力概括在一起,薛 老师引导得很精彩。尤其“赶集”一词,薛 老师为它花了较长时间,其间枝杈横生,但却让学生真切地领会了“赶集”在这里的丰富含义。
二是这节课“简约而不平谈”。薛 老师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我们来看他教学“第三板块”的策略。第三板块是研究作者对燕子“外形”的写法,这样的内容最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而 薛 老师在探究“抓住特点写”时,用自己的外貌“瘦高个,骆驼背,小脑袋,大板牙”做例子,引得学生大笑。再加上教师示范背诵时又故意漏掉“小”字,让课堂充满生趣。这些充分显示了 薛 老师语文功力的深厚和教学艺术的高超。
三是这节课“简约而不平凡”。那么“不平凡”体现在哪里呢?正体现在第三、四环节探究“怎么写”之中。面对文本,老师最应该“教什么?” 薛 老师这堂课作了最好的回答:教“怎么写”——教“以言达意”“以言表意”的方法。此乃语文之“道”,语文之“本”!薛 老师深明此“道”,抓住“根本”,竟用两个主要的板块着力于此。第三环节,燕子“外形”的写法,师生共同探究得出“抓住特点写”“用优美的词语写”等结论;第四板块揣摩“觉得写得特别的词、句子”的写法,共同品味了毛毛细雨的“细”、停在电线上的燕子成了音符的“音符”(运用比喻的心情)、从南方赶来的“赶”(写心情)、掠过湖面的“掠”(写“快”)、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的“沾”(还写“快”。)试想,这样教学,长此以往,学生表达的水平还怕不好吗?我们说 薛 老师的“不平凡”就在这里!
第三篇:薛法根老师教语文的绝招
薛法根老师教语文的绝招
薛法根老师是特级教师,是全国小语界的名师,是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的校长。
因为他的名气,在全国各地巡回做课、作报告是常有的事。因为他的资深,每日络绎来学校采访考察学习他的领导、记者、老师大有人在。因为他的职务,每天等待着他处理的事务千头万绪。因为他对语文的热爱,每个时段他对语文的研究从未停止。用薛老师自己的话说,他最缺的就是时间。有时觉得睡觉都是一种奢侈。
而他所任班级却是同年级最差的一个班(原因在《聆听薛法根老师的讲座》一文中提及)。有一名学生考试从未及格过。
可这样一个班级,交给薛法根这样一个大忙人,他即便有洒不完的汗水,可他哪里有额外的时间给孩子加餐。还别说额外,就是能把每一节该上的语文课上下来,把每一次该改的作业批改好,估计薛老师也常感力不从心。薛老师说,他只能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他要把他的教学和对孩子的训练尽可能地圈定在课堂四十分钟以内。听薛老师这样一说,最大程度地激发了我的兴趣。他是如何创造语文教学的奇迹?他,能有些什么“高招”呢? ●内容精要
因为课堂只有40分钟。教学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无穷大”的,而40分钟却是一个常数。这就要求老师在走进课堂之前,必须深思熟虑,通盘考究,精耕文本。把好钢都用在刀刃上。讲在文本的出彩处,讲在目标的达成处,讲在学生的疑惑处。●关注最末5名孩子
薛老师说因为他的时间有限,他不可能每堂课每个知识点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但自己的教学必须要有一个反馈,对孩子要有一个比较客观而充分的了解。
他的做法是,每个知识点讲完以后,当即请全班最后5名孩子复述。一堂课上下来,要想检测大家搞懂没有,也请最后5名孩子起来汇报。●生字首次放大书写
在教学生字的时候,老师们的常规做法是让学生在生字本上练习反复书写生字以达巩固的目的。有的老师让学生反复抄5遍,有的老师让学生反复抄10遍。并且课堂上抄了回家还得抄。
薛老师说一是他的时间不允许他这样做,更主要的是他认为将一个东西在一定程度内放大,对我们的认识和记忆很有帮助。生字学习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对第一次接触的课文中的生字,薛老师板书后总让孩子们在笔记本上放大书写一遍。放好大?他说一般是四个格子的位置,即如小字本的四个格子组成的一个大格子。学生这样写一遍后,对生字的结构,对字体的内外特征,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在记忆上也很有帮助,一般不容易遗忘。●课前听写
薛老师说他几乎每堂课的开头几分钟都拿来听写。并且听写的内容还比较多。听写在学生的笔记本上。
他上课不喊“起立”。而是一走进教室就开始听写。即便教室里还闹哄哄的他也不管,只管自己开始念自己的。他说这样做的好处很多。几次下来,学生都知道了你的习惯。课前,他们就会作好充分的准备,不再拖沓。你无须课前还去做什么“收心”工作或组织教学。既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显得特别紧凑。孩子们也能一开始就静心投入到课堂。
●用好一个笔记本
薛老师的课堂里,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个笔记本。这个笔记本是一个大杂烩。听写在里面,生字抄写在里面,造句在里面,片段练习在里面,回答问题在里面,老师讲的笔记在里面,思考的痕迹也在里面。
薛老师要求学生思考必动笔。面对每一个问题,你只要一有思考,就得首先把你思考的要点记在笔记本上,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句简短的话。如果你要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你就得首先在笔记本上写出三个词语概括要点。薛老师说这叫“用核心词提炼思维”。
●重视小片段训练
在薛老师的课堂里,小片段的训练是一大特色。几乎每节课都有。训练的范围很广,有仿写,有用好关联词,有用词语造句,有对课后问题的阐述,有就某一个主题进行片段训练等。
他戏称:“比如我喊学生用某个词语造句,字数在150字以上。哈哈,其实就是一种小片段的练习。”再比如在教学的某个特殊环节,就文本细节进行仿写或引发开去写,字数也在150字左右。每一次片段练习都要限时。时间一到,就抽一两名写得好的孩子读一读。如果有实在写不出来的学生,就让他照着誊抄一遍。薛老师笑道:“就算再不会写的孩子,一学期下来,誊抄了五、六十个片段,也自然会写了。”
薛老师还调侃道,他几乎不上作文课,他就注重了孩子片段的训练。他说每学期都写了这么五、六十个片段,何愁学生写不好作文。他班的孩子都是写作的高手。
●作业要少
谈到这个问题,我更是兴趣倍增。
从上而下,一再呼吁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可当下的实际情况却是,孩子们的负担越减越重,书包越背越沉,戴眼镜的孩子越来越多。打“题海战术”的老师有增无减。
如果你硬是布置很多作业,要么孩子就拖沓,要么就鬼画。无论哪种情况,都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所以薛老师就将全班孩子分成了A、B、C三等。A等学生只要笔记本和练习册上的作业全对,就可以不做其他作业了。B等学生基础稍欠,就适当布置点基础题。C等学生最特殊,一般为班上最顽皮的几个孩子,他们是从不主动做作业的家伙。所以这等学生每天的家庭作业必须放学后留下来做,做完检查了才准回家。
这三等学生随时都在互相转换。对学生而言是个很大的激励。如果能不做家庭作业,对学生来说,是最大的快事。所以大家都争着当A等学生。这样一来,薛老师说他的语文作业就很少很少。因为作业一少,孩子们都喜欢他,进而喜欢他的课。日久便形成了良性循环。
●要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教书育人。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必须教给学生合作的能力,探索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竞争的能力。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健康的人格,都有强健的体魄。
教学中,薛老师坚持培养学生的毅力,采用带着学生经常读“我能行”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心中发出积极向上的声音。
●要让每个学生有成功感
薛老师经常让他的学生在课堂上高声朗读自己的作文。朗读完后,让全班给予一分钟的掌声。
他更有心的是,给教科所出题的教研员们打招呼,要他们把期末考试的卷子出成两张,即我们常说的A、B卷。A卷上只出特别基础的东西,让很多孩子都能轻松考个九十几分甚至一百分。B卷才出阅读题和作文题,让学有余力的孩子享用。
而最后只发A卷给孩子带回家拿给家长看。这样一来,再差的孩子也能考好几十分。会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薛老师稍显得意地告诉我们,这样一来,他班上那个从未及格的孩子,这学期也及格了。让这孩子找到了幸福的感觉。
●一分钟的掌声
薛老师的独特发明:给孩子一分钟的掌声。他说,你别小看这一分钟的掌声,足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他举了个例子。他班孩子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当读完后,老师让他别动,就站在讲台上。然后让大家给这个孩子一分钟的掌声。当这一分钟的掌声持续完后,台上这孩子早已成了泪人,被感动得声泪俱下。薛老师还说,不光得到这一分钟掌声的孩子心灵会受到大大的震动,就是下面鼓掌的孩子,当他在坚持鼓掌,持续这一分钟的时间里,也会受到极大的鼓舞。每一个孩子都多么盼望这一分钟的掌声是送给自己的呀!
所以薛老师经常在他班上用一分钟的掌声来鼓励那些优秀的孩子进步的孩子,让他们尽情扬起前进的风帆!
47岁的小学语文教师薛法根,日前被评为江苏最美教师。在众多媒体的聚焦下,他温和地讲述着他的学生、他的讲堂,以及他的教育梦想。
曾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苏派教学的杰出代表,全国模范教师,撰写200多篇论文、6部专著……薛法根如此多的荣誉、成果,并不是在条件优越的都市名校,而是在运河之畔的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龙桥村,在一所简陋的弄堂小学里取得的。
在简陋的三尺讲台上,薛法根默默扎根了27年,为每一个学生倾尽心力。
2008年,薛法根任教六年级2班,班上有一个全校闻名的“不及格专业户”小靓。“不抛弃,不放弃!”放学后,薛法根常常陪着小靓复习课文,一首简单的《我爱你啊,中国》整整读了一个星期。孩子的记性差,昨天背的今天忘了,他从来不责怪、不埋怨,从头开始教。最终,小靓成为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薛法根坚信:“教育应该是快乐的。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增强孩子的自信,让孩子学会自爱和永不放弃。”因材施教中,一个个学生取得了进步,薛法根喜不自禁。然而,乡村教育的种种艰辛与羁绊,常常让他心力交瘁。
学生众多、备课任务繁重、师资力量缺乏,薛法根经常要超负荷教学。1991年的一个冬夜,过度劳累的他突然昏厥,从楼梯上滚了下来,造成休克性失明。2001年,薛法根的父亲病重住院,他穿梭在医院和学校之间,直到父亲去世也没有耽误一节课。
责任心塑造了薛法根在三尺讲台上的脊梁,而教研和课题研究,则给他的课程质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地处偏僻小镇,薛法根的教学水平无人指导。从1991年开始,他托在外地的朋友找来全国小教名师的录像带,一遍遍地揣摩学习。白天教学任务繁重,薛法根就挑灯夜读,钻研教学课题。
经过反复的模仿、揣摩和课题研究,薛法根1997年旗帜鲜明地提倡“组块教学法”,将零散的语文训练项目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板块,实现了由“教课文”到“学语文”的华丽转身,回归教育本质。他应邀到全国各地上示范课、做讲座,听课教师超过30万人,掀起了“语文智慧教学”的研究热潮。
2007年,薛法根被中华语文网评为“中国十大小语人物”,成为全国小语教学的领军人物,全国各地的名校纷纷伸来了橄榄枝。面对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薛法根始终选择留守乡村。“谁不愿意做美丽的孔雀,可总需要有人做反哺的乌鸦。”淡定如水的薛法根认为,只要心够宽、根够深,教育的天地便是无限的。
2004年,薛法根开始担任盛泽小学校长,愈发忙碌。学校,从只有数百名学生的弄堂小学,变成今天拥有4个校区、4700多名学生的盛泽实验小学。“这么多年,我对学生们问心无愧。不敢说育了多少人,至少没有毁过一个学生!”回首27年艰辛的乡村教师路,薛法根无怨无悔。
第四篇:薛法根老师教语文的绝招
薛法根老师教语文的绝招
薛法根老师教语文的绝招
薛法根老师是特级教师,是全国小语界的名师,是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的校长。
因为他的名气,在全国各地巡回做课、作报告是常有的事。因为他的资深,每日络绎来学校采访考察学习他的领导、记者、老师大有人在。因为他的职务,每天等待着他处理的事务千头万绪。因为他对语文的热爱,每个时段他对语文的研究从未停止。用薛老师自己的话说,他最缺的就是时间。有时觉得睡觉都是一种奢侈。
而他所任班级却是同年级最差的一个班(原因在《聆听薛法根老师的讲座》一文中提及)。有一名学生考试从未及格过。
可这样一个班级,交给薛法根这样一个大忙人,他即便有洒不完的汗水,可他哪里有额外的时间给孩子加餐。还别说额外,就是能把每一节该上的语文课上下来,把每一次该改的作业批改好,估计薛老师也常感力不从心。薛老师说,他只能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他要把他的教学和对孩子的训练尽可能地圈定在课堂四十分钟以内。听薛老师这样一说,最大程度地激发了我的兴趣。他是如何创造语文教学的奇迹?他,能有些什么“高招”呢?
●内容精要
因为课堂只有40分钟。教学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无穷大”的,而40分钟却是一个常数。这就要求老师在走进课堂之前,必须深思熟虑,通盘考究,精耕文本。把好钢都用在刀刃上。讲在文本的出彩处,讲在目标的达成处,讲在学生的疑惑处。
●关注最末5名孩子
薛老师说因为他的时间有限,他不可能每堂课每个知识点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但自己的教学必须要有一个反馈,对孩子要有一个比较客观而充分的了解。
他的做法是,每个知识点讲完以后,当即请全班最后5名孩子复述。一堂课上下来,要想检测大家搞懂没有,也请最后5名孩子起来汇报。
●生字首次放大书写
在教学生字的时候,老师们的常规做法是让学生在生字本上练习反复书写生字以达巩固的目的。有的老师让学生反复抄5遍,有的老师让学生反复抄10遍。并且课堂上抄了回家还得抄。
薛老师说一是他的时间不允许他这样做,更主要的是他认为将一个东西在一定程度内放大,对我们的认识和记忆很有帮助。生字学习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对第一次接触的课文中的生字,薛老师板书后总让孩子们在笔记本上放大书写一遍。放好大?他说一般是四个格子的位置,即如小字本的四个格子组成的一个大格子。学生这样写一遍后,对生字的结构,对字体的内外特征,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在记忆上也很有帮助,一般不容易遗忘。
●课前听写
薛老师说他几乎每堂课的开头几分钟都拿来听写。并且听写的内容还比较多。听写在学生的笔记本上。
他上课不喊“起立”。而是一走进教室就开始听写。即便教室里还闹哄哄的他也不管,只管自己开始念自己的。他说这样做的好处很多。几次下来,学生都知道了你的习惯。课前,他们就会作好充分的准备,不再拖沓。你无须课前还去做什么“收心”工作或组织教学。既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显得特别紧凑。孩子们也能一开始就静心投入到课堂。
●用好一个笔记本
薛老师的课堂里,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个笔记本。这个笔记本是一个大杂烩。听写在里面,生字抄写在里面,造句在里面,片段练习在里面,回答问题在里面,老师讲的笔记在里面,思考的痕迹也在里面。
薛老师要求学生思考必动笔。面对每一个问题,你只要一有思考,就得首先把你思考的要点记在笔记本上,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句简短的话。如果你要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你就得首先在笔记本上写出三个词语概括要点。薛老师说这叫“用核心词提炼思维”。
●重视小片段训练
在薛老师的课堂里,小片段的训练是一大特色。几乎每节课都有。训练的范围很广,有仿写,有用好关联词,有用词语造句,有对课后问题的阐述,有就某一个主题进行片段训练等。
他戏称:“比如我喊学生用某个词语造句,字数在150字以上。哈哈,其实就是一种小片段的练习。”再比如在教学的某个特殊环节,就文本细节进行仿写或引发开去写,字数也在150字左右。每一次片段练习都要限时。时间一到,就抽一两名写得好的孩子读一读。如果有实在写不出来的学生,就让他照着誊抄一遍。薛老师笑道:“就算再不会写的孩子,一学期下来,誊抄了五、六十个片段,也自然会写了。”
薛老师还调侃道,他几乎不上作文课,他就注重了孩子片段的训练。他说每学期都写了这么五、六十个片段,何愁学生写不好作文。他班的孩子都是写作的高手。
●作业要少
谈到这个问题,我更是兴趣倍增。
从上而下,一再呼吁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可当下的实际情况却是,孩子们的负担越减越重,书包越背越沉,戴眼镜的孩子越来越多。打“题海战术”的老师有增无减。
如果你硬是布置很多作业,要么孩子就拖沓,要么就鬼画。无论哪种情况,都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所以薛老师就将全班孩子分成了A、B、C三等。A等学生只要笔记本和练习册上的作业全对,就可以不做其他作业了。B等学生基础稍欠,就适当布置点基础题。C等学生最特殊,一般为班上最顽皮的几个孩子,他们是从不主动做作业的家伙。所以这等学生每天的家庭作业必须放学后留下来做,做完检查了才准回家。
这三等学生随时都在互相转换。对学生而言是个很大的激励。如果能不做家庭作业,对学生来说,是最大的快事。所以大家都争着当A等学生。这样一来,薛老师说他的语文作业就很少很少。因为作业一少,孩子们都喜欢他,进而喜欢他的课。日久便形成了良性循环。
●要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教书育人。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必须教给学生合作的能力,探索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竞争的能力。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健康的人格,都有强健的体魄。
教学中,薛老师坚持培养学生的毅力,采用带着学生经常读“我能行”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心中发出积极向上的声音。
●要让每个学生有成功感
薛老师经常让他的学生在课堂上高声朗读自己的作文。朗读完后,让全班给予一分钟的掌声。
他更有心的是,给教科所出题的教研员们打招呼,要他们把期末考试的卷子出成两张,即我们常说的A、B卷。A卷上只出特别基础的东西,让很多孩子都能轻松考个九十几分甚至一百分。B卷才出阅读题和作文题,让学有余力的孩子享用。
而最后只发A卷给孩子带回家拿给家长看。这样一来,再差的孩子也能考好几十分。会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薛老师稍显得意地告诉我们,这样一来,他班上那个从未及格的孩子,这学期也及格了。让这孩子找到了幸福的感觉。
●一分钟的掌声
薛老师的独特发明:给孩子一分钟的掌声。他说,你别小看这一分钟的掌声,足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他举了个例子。他班孩子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当读完后,老师让他别动,就站在讲台上。然后让大家给这个孩子一分钟的掌声。当这一分钟的掌声持续完后,台上这孩子早已成了泪人,被感动得声泪俱下。薛老师还说,不光得到这一分钟掌声的孩子心灵会受到大大的震动,就是下面鼓掌的孩子,当他在坚持鼓掌,持续这一分钟的时间里,也会受到极大的鼓舞。每一个孩子都多么盼望这一分钟的掌声是送给自己的呀!
第五篇:学习薛法根语文教学智慧之简约之美
学习薛法根语文教学智慧之“简约之美”
博爱学校 历史学科 何帅强
薛法根老师是我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最近学校组织观看了他的教学实录,我又阅读了他的一些文章,获益很多,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课堂教学艺术——“简约之美”。
薛老师提出,语文教学回归“简约”的原点,这看似普通的观点,反而正体现了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正如薛法根老师所说:“语文课承载着太多的‘使命’,„„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他还提出了“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媒介简单,教学用语简要。”的“六简”好课设计观。
返璞归真,将语文教学引回“简约”的原点,恰恰彰显了语文美之所在。我们可以结合他的一篇教学案例,来体会他语文教学“简约之美”的智慧。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薛法根老师在教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就大胆打破了常规教学中“熟识字词—逐段分析—领会全篇”的讲解秩序,而是另辟蹊径,根据学生独特的语言认知特点对全篇内容进行了整合重组,并结合生活整合实践活动设计出简约明快的三个教学环节,这对学生言语智慧的生成却起到了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听写四组词语(包括:①蝉、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这一教学过程不仅巩固了学生日常所能够积累的生字、词语,而且培养了学生短期记忆的能力。
2.联系四组词语,教师示范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要求学生边听边记,并在讲后用上这四组词语进行故事复述。这一环节的设计教给了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听记复述的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对所记词语的及时运用,将书本上的词语化为自己的词语,丰富了学生的言语表达,可谓一举多得。
3.指名复述故事,组织学生评议。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这样的重组教学,看似简单平实,学生却在简约流畅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听、读、悟、习”等多项综合能力的发展,真可谓受益匪浅。薛法根老师对简约明快的好课观有着自己独到的体识,他认为课程设计的“简约之美”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教学目标简明:教学目标要科学、可测。“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教学内容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发现那些为学生真正所需要的、终身有用的“核心知识”,以充分发挥教材的语文教学价值,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必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比如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本身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生却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勤老师培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教学媒介简单:语文课堂教学可以省略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学用语简要: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语文学科不可能成为面面俱到的万能学科,语文课堂教学在内容和环节的设计上都应力求做到删繁就简,明快睿智。而真实能够做到“简约”需要教师付出很多教学努力。“简约”是一种教学的大气度、大智慧,它来源于对教学本体的独特体验,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爱意,来源于教师丰富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教学艺术,来源于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细微发现和深刻体认。薛法根老师在课堂上做的很多有益的尝试,他上述具体的“六简”课堂设计观,正是我自己在今后的历史学科教学中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