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逍遥游练习
2013年级语文必修五学习生成单
班级
小组
姓名
逍遥游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常用文言字、词、句式,品味作者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鉴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鉴赏作品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3.在理解、领悟的基础上熟能成诵,体会“逍遥游”的深刻内涵,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学习重点】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2、学习借助形象阐述抽象事理的技巧。【学习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借用寓言阐述深刻道理的技巧。【知识链接】
1、解题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2、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3、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鹏(kūn)南冥(míng)抟(tuán)坳堂(ào)夭阏(è)蜩鸠(tiáo jiū)決起而飞(xuè)抢榆枋(qiāng)舂米(chōng)晦朔(shuò)蟪蛄(huì gū)椿树(chūn)斥鴳(yàn)翱翔(áo)
第四专题“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第一板块“心连广宇”
主备: 温怀清
审核:周凡 2013年级语文必修五学习生成单
班级
小组
姓名
蓬蒿(hāo)知效一官(zhì)数数然(shuò)泠然(líng)恶乎待哉(wū)
【学习过程】
一、音读——初感诗韵
1、自由诵读。
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读出情感。
2、听名家朗诵,模仿诵读。
二、意读——理解诗意 诵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2、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3、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4、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三、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的联系:
(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去以六月息者也”,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还举了山野中游动的雾,空中飞扬的尘埃等例子自然界大到鲲鹏,小至漂浮的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2、庄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四种人和宋荣子、列子的态度以及他的理想境界:
(前四种人,自鸣得意,就像生活在小池旁的雀一样所见甚小庄子假“宋荣子犹然笑之”,表明对这四种人的不屑对宋荣子和列子的态度是有褒有贬宋荣子能够认定自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荣辱的界限,他对世俗的声誉荣利并没有拼命去追求,但他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轻巧极了,一出游就是半个月,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但毕竟还是有所依待,这就是要依赖于风作者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褒贬论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逍遥”都是有所待的,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了自己的理想境界:如果顺应变化,随变自适,而不固执妄行,能够做到这样,自然是无处不自得,无时不逍遥)
3、小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借用寓言说理庄子的作品中,运用寓言数量之多是惊人的本篇中就运用鲲、鹏、蜩、学鸠、斥等寓言故事,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这些寓言或取材于神话故事,或取材于历史传说,或随手拈来幻想虚构,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
1、试比较庄子和孟子、韩非子作品中寓言
明确:①孟子、韩非子作品中也多用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守株待兔等。这类寓言多为扩大化的比喻,运用的目的,在于将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形象例证。庄子寓言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②诸子寓言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熟知的历史传闻。庄子寓言则善于发挥惊人的想像力,虚构出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2、学习本文在今天有什么意义,庄子思想对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人们有什么影响?(详见《高中教学设计》
第四专题“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第一板块“心连广宇”
主备: 温怀清
审核:周凡 2013年级语文必修五学习生成单
班级
小组
姓名
【课后检测】
一、选择题 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A 北冥(míng)
尘埃(āi)
坳堂(āo)
抟扶摇而上(chuán)B 鲲鹏(kūn)
夭阏(yān)蓬蒿(hāo)
学鸠(jiū)C 晦朔(shuò)泠然(líng)宿舂粮(chōng)决起(jué)D 蟪蛄(huì)
榆枋(fāng)蜩与学鸠(tiáo)数然(shuó)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 B 复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C 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D 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选出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A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 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C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D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与“则芥为之舟”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其名为鲲 B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 以五百岁为春 D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6.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
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众人匹之
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
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
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7.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之二虫又何知?
B.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闹者。D.夫晋,何罪之有。8.选出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也以息相吹也。
译:有如奔腾的野马一样流动的雾气,飞扬着的尘埃.都是被生物的气息吹拂在空中飘荡着。
B.之二虫又何知!
译:鸣蝉和学鸠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C.此小大之辩也。
译: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D.小知不及人知,小年不及大年。
译:小的智慧比不上大的智慧,短促的寿命赶不上长的寿命。
一、参考答案: D(A抟扶摇而上“tuán”;B夭阏“è”;C决起“xuè”。)2 C(A徒—徙;B复—覆;D辨—辩。)B(A古义:真正的颜色。今义:纯正的颜色。C古义:不求名声;今义:没有名声。D古义:四季。今第四专题“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第一板块“心连广宇”
主备: 温怀清
审核:周凡 2013年级语文必修五学习生成单
班级
小组
姓名
义:春天和秋天。)C C(A是,叫;B表反问语气;C作为,当作;D替。)
6、B 7.B(本句是一般陈述句,其他三句是宾语前置句)8.A
第四专题“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第一板块“心连广宇”
主备:温怀清
审核:周凡
第二篇:《逍遥游》课件 练习
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语文必修⑤清学稿
《逍遥游》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庄子其人及思想】
1.简介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却遭拒绝。他说“我宁可
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可见其性格特点。
2、《庄子》思想:
其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处在社会大变革,大动
乱的年代,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对现实不满,却无力改变,然
心又不甘,因此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世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
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
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3、《庄子》风格:
庄子散文构思巧妙,想像力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
彩;且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幽默讽刺的的意味。《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
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秋水》)、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
横生的寓言。
【清学训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题
1、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逍遥游》在写作上的特点是意境
3、逍遥的意思是:
二、翻译下列文句。
①置杯焉是胶,水浅而舟大也。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
④ 鹏之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整洁度等级简要评语批改日期
《逍遥游》第二课时清学稿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抢榆枋而止抢:触,碰。
B.我决起而飞决:快速的样子。
C.绝云气,负青天绝:阻挡。
D.《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众人匹之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
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
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3.对下列文化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
B.“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晦朔”是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和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C.“旬有五日而后反”,一旬是十天。
D.“御六气之辩”之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而后乃今将图南B.不过数仞而下
C.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D.顺流而东也
5.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众人匹之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虽然,犹有未树也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6.名句填空。
(1)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2)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3)故曰: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_______。
7、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整洁度等级简要评语批改日期
第三篇:逍遥游
庄子轶事
•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 “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 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 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神龟 •
• •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庄子》中的典故
• • 庄周梦蝶 庖丁解牛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
• 涸辙之鲋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题解
“逍遥”也写“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造成庄子思想的社会原因: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 庄子本身的主观原因: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但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
天下无道,庄子有两种选择:入世与出世,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逍遥游》
《逍遥游》 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涸辙之鲋)
运斤成风
惠子是庄子的朋友,也是辩论对手。两个人经常为了:“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绝”等观点相互争论。惠子死后,庄子去送葬,回头对门徒说:“楚国郢都有个人捣石灰时把一滴泥土溅到了鼻尖上,这滴泥土就象苍蝇翅膀一样薄。捣石灰的人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一把大板斧,挥得呼呼作响,若无其事地随手一斧劈了下去,把那一滴泥土完全削去,但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捣石灰的人站着神色不变。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匠石找来,说:'你能不能给我表演一下?'匠石说:'我过去可以这么削,但现在不行了。因为能站着让我用斧子劈去泥点的人已经死了。'自从惠子去世,我就没有对手了,没有可以推心置腹谈论的对象了。”
第四篇:逍遥游浅析
沉重之肉体与逍遥之精神的矛盾
--------浅析《逍遥游》
庄子是一位奇人,《庄子》是一部奇书。其人其书充满了传奇色彩,可谓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在先秦诸子作品中,《庄子》说理与文采兼美,鲁迅先生评价曰:“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钱穆先生又说:“庄子真是一位旷代的大哲人,同时也是一位绝世的大文豪。你只要找读过他的书,他自会说动你的心。他的名字,两千年来常存在人心中”。读庄子的文字,初读时你会觉得这真是一位大哲人,他把复杂的问题看得那么明白,那么透彻,那么了然于胸。但是细读之后,总觉得行云流水,跌宕起伏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深深的矛盾与伤感:沉重的肉体与逍遥的精神之间的矛盾。但是这种矛盾不是庄子想要的生存状态,于是乎庄子最终用自己的方式化解矛盾,消解抑郁,借文字浇心中不悦之块垒,以期达真正的逍遥之境界。这也许就是钱穆先生所说的“你只要找读过他的书,他自会说动你的心”的真实意蕴吧。
首先简单了解庄子与其生活的时代。庄子是战国时期宋国蒙地人,据杨义先生考证,其先人是楚国的贵族,后因政治斗争失败,举家北迁,定居蒙地。到了庄子的时候,其家族已经基本没落了,但是庄子毕竟有着贵族的血统与传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里称其“其学无所不窥”,显赫的家世也许是其能够博览群书的原因之一吧!庄子并不是一位开始就全无入世之心的人,也曾经从事过行政工作,司马迁说他做过“蒙漆园吏”。但是战国是一个“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时代,上层政治斗争的黑暗,诸侯各国的杀伐捋掠,以致尸横遍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面对黑暗的政治与动荡的社会现实,庄子坚守不参与的态度,不屑与权贵们伍。庄子喜诙谐,放荡不羁,不喜约束,行政能力所应具备的素质稍显不足,所以“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庄子最后决定抛弃世俗的无生命的有秩序,追求精神世界的有生命的无秩序,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摆脱肉体的束缚,以达逍遥之境界。《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文章,此文在全书中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奠定了庄子思想的基本基调。马叙伦先生说:“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说明理解《逍遥游》的内涵对理解庄子思想的重要性。《逍遥游》中,庄子发挥其登峰造极的不可思议的想象力,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常人难易想象的宏大时空背景。在庄子的时空中,鲲鹏翱翔九万里之高空,蜩、学鸠与斥鴳像人一样能够思维、说话和辩论,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等时空是何其诡谲,也正是在此等背景下庄子提出自己的观点: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不自由的,都是有所待的,都是有所限制的,要想通向真正的自由王国,必须去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所谓“乘天地之正,驭六气之辩,游无穷”和“无己,无功,无名”。但是细读文本以及参考其他文字,我发现庄子在沉重的肉体与逍遥的精神之间是矛盾的,挣扎的痛苦让庄子决心暂时走出这一困境,以求暂时解脱。
让我们来细读文本吧。开头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文章的开头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磅礡,犹如海啸狂奔而来摄人魂魄。鲲鱼之大,鹏鸟之大,已经超出常人的想象。鲲鱼在北海畅游,鹏鸟在天空翱翔,那么我们就可以想象到北海的广阔和天空的广袤。横无际涯的北海与浩渺空旷的天空是鲲鹏活动的场所,这也也是庄子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精神世界的象征。请注意呀,鲲变成鹏,庄子用了一个“化”字;鹏风万里,庄子用了一个“怒而飞”的句子。一个“化”字,鲲变成了鹏,活动场所由低洼的地面变成了高高的天空,视野由于高度的升高而变得更加开阔。《庄子》常是“寓言十九”以及“以寓言为广”,用寓言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鲲鹏转化,鹏飞万里,这难道不可以理解为庄子摆脱世俗生活的痛苦以翱翔精神世界的象征么?但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道路是曲折的,必然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鹏飞南溟,展翅万里,在通往自由王国路上的它凭借的是海水运动和六月的风,此限制就是不自由,就是有所待,这也是人必须面临的沉重的物质的肉体束缚的象征。这也是庄子通往逍遥游境界中所面临的矛盾:本想摆脱不自由,但是不得不经历不自由。接着讲:“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想吹也。”前面讲了大的事物的不自由,但是小的呢?在一般人看来呀,雾气和尘埃这种小的事物应该是自由的吧,应该是无拘无束、无所羁绊的吧,它们在山野中游荡,在空气中漂浮,自由自在,真是帝力于我何有哉!但是庄子认为其实不然:即使它们是这样,但是它们的形成受到气息的制约。这难道不是一种矛盾么?优哉游哉的生活方式原来从根本上就是有限制的。行文至此,庄子告诉我们:不管事物多大与事物多小,其总是不自由的,即使能摆脱不自由,其过程也是不自由的。后面接着讲:“且夫水之积也不够,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而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一杯水倒在堂上的低洼之处,它只能浮起芥草。面对体积与重量比较大的杯子,它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同样的道理,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其凭借的是雄厚的旋风的积累。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其飞行才可能一帆风顺,顺风顺水。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厚积的重要性,正所谓:所为者大,所凭者也大;艰难险阻多,根柢也要深厚。难道人摆脱肉体的束缚以达精神上彻底的解放不需要深厚的积累么?天纵圣人,大智大贤,智力超群者世间是有的,但是他们真的是凤毛麟角呀。就普通人而言,要想摆脱一种束缚和一种不如意的状态,这是需要一定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的积淀,这很像禅宗中北宗的渐悟,渐悟过程本身就是痛苦的。这难道不是一种矛盾么?本想冲破牢笼的束缚,但是冲破的过程是痛苦的,是需要等待的。面对这种不自由,“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其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止,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笑,讥笑者也,这两个小动物瞧不起大鹏翱翔九万里然后图南的行为。他们认为他们自己的飞翔是自由自在的,是无拘无束,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其实不然呀!决者,奋起而飞之意也,小鸟不遗余力地飞翔,自以为没有什么限制,但是“抢榆枋而止”,其自由飞行受到飞行高度的限制。所以后面庄子讲:“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此二虫的视野是那么的狭隘,只见树木不见森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原来是大自由有限制,小自由有效限制,总之是有限制。第一段主要说明这样一个观点:万事万事都是不自由,都是有所待的,都是有所限制的。第二段主要证明这样一个观点: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小年。开头讲:“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夜。”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观点:这一边是寿命短暂的朝菌和不知春秋的蟪蛄,另一边是寿命长的冥灵和大春。二者对比,显而易见,很容易得出小年不及大年的结论呀。此还是物证,作者还举出来人证。接着讲“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夫?”我个人觉得这几句话写的挺有深意,仔细琢磨,别有一番滋味。人生七十古来稀,更何况是在医疗条件和卫生条件都不太好的古代呢?彭祖是人中之仙,一般人总想与他比寿命的长短,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剧与自寻烦恼么?二者根本就没有什么可别性。道理很简单,普通人谁会拿自己的财富和比尔盖茨一比高下呢?没有可比性的比较这本身就是无可奈何,是一种庸人自扰,但是纷纷攘攘的世间不知存在多少这样的悲剧呀。接着讲:“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此段文字鲲鹏与斥鴳形成对比,说明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但是不管是小知还是大知,它们都要受到限制,只是限制的范围与程度不同罢了。第三段作者通过层层否定和步步推进提出自己的观点:无己、无功和无名。开头讲“若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就智慧、能力和品德而言,这些才华卓绝之人都是超一流的人,但是庄子说“亦若此矣”,也不过这样罢了。他们呀,汲汲于功名,自鸣得意,但其目光短浅犹如斥鴳。这难道不是一种人生矛盾么?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活的自由自在,惬意潇洒,但是在某些人看来,这种生活是“卑身而伏,中于机辟,死于网罟”。接着讲“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宋荣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其主张“见侮不辱,救民之斗”以及“情欲寡浅”、“禁攻寝兵”。这种人的思想境界可谓高矣,能够宠辱不惊,但是庄子对其还是持否定态度,这可能与庄子的观念有关。庄子主张得鱼忘筌和得意忘言,你宋荣子汲汲于替世人解除纷争,这种行为有价值么。所谓动辄得咎,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这样:只要你有所行动,不管目的何在,就有可能犯错误,就有可能事与愿违,就有可能好心办坏事。这难道不是一种人生的矛盾么?追求逍遥自由之境,却陷入逍遥之境的陷阱。接着讲:“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应该说列子达到的人生境界已经很接近庄子了。对于富贵功名,权势利禄,列子是“未数数然也”。自由自在,逍遥快活,与自然天地相往来,这可谓是神仙一流的人啦。但是庄子认为这还不够逍遥,因为列子是有所凭借的。最后庄子提出自己的观点:“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哦,原来这才是庄子的真正的世界:率性而为,顺应自然的变化,让精神在漫无边际的精神时空中遨游,破除物我的限制,破除功名的桎梏,一切一切的物质都灰飞烟灭,惟精神的空间永世长存。
此种人生境界何其令人向往,反过来说,庄子自己达到这种人生境界了吗?让我们看看庄子自己的行为吧: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 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物质的困顿让这位旷代的大哲人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庄周家贫,去借粮食,这件事本身就说明物质的真实性决定真实的人的存在。在面临饥肠辘辘以及嗷嗷待哺的情景时,庄子也顾不得其他了。这难道不是一种无奈与矛盾吗?更甚者,面对监河侯诚意略显不足的借钱,庄子更是忿然作色以及挖苦讽刺。这说明庄子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其“无己”的观念也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人呀,毕竟是物质性的动物。离开的物质需求,连生命的延续都无法保证,何谈精神的遨游呀。对于庄子,当时的人评价庄子的言论是“大而无当,往而不返”,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物质的需要是人生命的第一需要,没有这一需要的基本满足,思维和精神这些抽象的概念动力何来,人是不会饿着肚子写诗的。反过来,人又不能被物质的海洋淹没,物质欲望的沟壑用物质是填不满的,填不满就不满足,不满足就出现烦恼。面对这窘境,庄子的办法是“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故面对物质与精神的矛盾时,庄子告诉我们可以甩掉物质太重的负担,可以遨游精神的世界,暂时忘却有生命无秩序的烦恼。
总之,沉重的肉体与逍遥的精神之间的矛盾永远存在的,那不仅是庄子的矛盾,更是普罗大众的矛盾。要想达到逍遥之境界,必须物质与精神二者兼顾,比翼双飞,才是真的逍遥。
第五篇:逍遥游
《逍遥游》读后感
旅游***孙瑾
庄子的《逍遥游》作为不朽名篇,文采斐然,想象绮丽,构造诸多神仙事物以警醒世人,奠定了庄子哲学的基调,也使读者得以一窥庄子文采的精妙。《逍遥游》成为传世经典之作,历千年而不衰,也向我们昭示了庄子勃勃生机的哲学。而其中的超脱时间空间的大是大非。
《逍遥游》借鲲鹏的徒南来预示人之渺小,其对当代人的启示,在于其超脱精神,提升自我的心灵境界。在庄子的眼中,敬畏自然,天地,人世间的一切争斗,权谋,名利,都不过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陷于其中,不能自拔是可笑的。而如今的我们没有做到淡泊,潇洒,为这为那所困。人们终日忙碌却无为,人类如何可以远离所谓“野马,尘埃”,与藐视鲲鹏的蜩与学鸠相区分?!怀一颗谦卑之心,对一切都可以开阔胸襟。而不是蔑视自然,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世界之中心的时候,想想几千里的大鹏,腾跃直上几万里,有没有羞愧之心?自称文明人的我们,却对地球造成了极大地破坏,自毁家园,最终后悔的还是我们。我们应深思,人类历史,文化发展了,进步了,可是为何独对自然逐步失去了敬意,畏意。庄子的哲学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不是枯燥的会背书,会默写,其中妙处不可言,自有有心人体会,也许红尘的我们——庄子知音未尝不可说。
“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说明人的认识是有局限的,所以说自称有大智慧抑或参透什么天理的言论,甚是无语。不可否认,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盲点的,真正智慧的人也不是我们想的那么多。俗夫寻找智慧的过程即是智慧的行为,即使不够尽善尽美,不能看透期间,但有这种想法已是非常人了。
大用与小用,有用与无用,在乎于你。庄子不在乎,或者他在乎的和我们不一样,所以名利于他,生死于他,都是惘谈,一生潇洒,才是活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