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致橡树》

时间:2019-05-12 19:1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致橡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说课稿《致橡树》》。

第一篇:高中语文说课稿《致橡树》

《致橡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

《致橡树》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安排的是诗歌的诵读与欣赏,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这些诗歌的作者、时代、题材各不相同,风格差异也比较明显,但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致橡树》,这是一首当代爱情诗,朦胧诗。作者以全新的视角,否定传统的女性对男性依附的爱情观,提倡平等、独立,互相尊重的爱情观。

二、说学情

高中生正处在诗意盎然的年龄,也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因而,引导用诗的甘泉来浇灌荒芜的心田,用诗的色彩来丰富苍白的情感,用诗的旋律来鼓荡单调的思绪,有利于促进其健康情操的形成,也有利于在对诗情的赏鉴中启发、引导他们思考人生。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规定,诗歌教学要以读和把握作者的感情为主,根据教学大纲和本单元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体会作者的理想爱情观。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对诗歌中“橡树”“木棉”象征意义分析,联系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识别正确的爱情观,从而为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爱情观打下基础。

四、说教学重和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象征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理想爱情观。2.教学难点:意象象征意义的分析。

五、说教学设计

本课《中国当代诗三首》计划两个课时,《致橡树》计划使用一个课时,课后组织同学赏析课外拓展阅读材料,练习诗歌创作、出墙报,实现“创作、审稿”过程。

六、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学法: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话题的形式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爱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爱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爱情,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位不平凡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去哪里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介绍

对作者的了解更有助于对这首诗歌内容与情感表达的理解。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52年生。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中国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舒婷顾城抒情诗选》、《致橡树》、散文集《心烟》。

(三)互动鉴赏

1.教师稍作讲解,进行局部研讨。对比诗中表现的各种爱情观,以及本文的写作手法和技巧。重点分析“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2.点名请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3.全班齐声朗读这段诗句。4.学生分组讨论:

(1)凌霄花和鸟儿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2)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3)木棉和橡树——树的形象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4)作者怎样描写橡树与木棉的关系的?(5)作者怎样深化了主题?

(四)拓展练习

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恋爱是美好的,早恋也可能很美。但美的东西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或自己的学生早恋。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他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朋友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当学生认识到这些,并为之努力奋斗时,我想他们将最终成为一颗参天大树。

课后朗读此文,并写作两篇200字短文,《我最感激的人》《我的理想》。

八、板书设计

致橡树

“世俗的爱情”:

攀援的凌霄花—极力攀附 痴情的鸟儿—只知依附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一味奉献 木棉的爱情: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陈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息息相通、相互依存。“橡树”和“木棉”有何象征意义?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象征男性美—伟岸挺拔、坚强有力。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征女性美—美丽、热情、有丰富的内涵。

作者向往的真正伟大的爱情应该是什么?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即: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共享幸福生活。默契,真诚,心意相通,貌离神合。

2013年6月15日

第二篇:江苏教师招聘:高中语文说课稿《致橡树》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江苏教师招聘:高中语文说课稿《致橡树》

江苏教师考试群: 237021726

江苏省教师招聘考试(http://js.zgjsks.com/)笔试内容一般包括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其中公共知识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时政及 其它综合知识。幼儿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专业只考公共知识部分。专业知识,即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面试采取 说课、讲课的方式进行。有的地区只说课,不用讲课;有的地区以讲课为主。具体考试内容参照各地的人事考试网。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会及时发布中公教育最新研发成果,历年江苏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及真题,及相关复习备考资料,配套练习题等供考生巩固学习,助力广大考生在2014年江苏教师招聘考试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一、说教材和学情(一)教材分析

文革结束后,我国文坛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朦胧派”诗歌作品和诗人群体的出现以及围绕“朦胧诗”展开的论战,是当年极具轰动效应的文坛大事。舒婷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致橡树》,正是当年“朦胧诗”的代表作。《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作为“朦胧派”的诗作,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它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拷问与判断。

诗人以“不,这些都还不够”为转折点,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学会 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编者正是按照课标的要求把诗歌的阅读与鉴赏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的开始阶段,作为必修课。本节课应当紧紧抓住审美这个中心展开加教 学。不宜繁琐地条分缕析,而应当整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体地将朦胧诗的美感方式和美感作用通过审美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情感上和心灵上的陶冶,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 味。(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十四岁左右年龄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形象思维,对于文艺作品尤其是 诗歌的形象化表达方式和强烈的感情宣泄比年龄较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悟。因此,我打算调动一切可能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 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争取女性尊严和独立地位的抗争决心和新型的爱情观、自由平等、人的价值等深层理念。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描绘的各种形象,学习运用象征、对比、对偶、对仗、类比、比拟、拟人、递进等手法,培养自己丰富而瑰丽的艺术想象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放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开始,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的爱情的想象。如何鉴赏这一段?

2、难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两处,作为没有过真正的爱情体验、涉世未 深的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对此可以略作讲解,但不宜过分理性化,仍应把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整体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今后的实践和成长过程中思 考。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画面、音乐和教师的示范朗诵,采用“激发兴趣——感知形象——品咂鉴赏——朗诵比赛——创作审稿”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熟 读,课后让学生创作。贯彻师生平等互动的原则,教师作引导,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诠释。既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鉴赏,又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理 解,尽可能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自己建构关于现代白话自由诗的知识体系。

三、说学习方法

我打算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朗诵法、欣赏法、比赛法、写作审稿法等方法让学生用审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美的方式接受教学内容(这是一首议论性的诗歌)。

四、说教具的使用

尽量利用电子课件,录音机、幻灯片或者mp4等,制造音画效果。

五、说教学设计(课时)本课(中国当代诗三首)计划两个课时,《致橡树》计划使用一个课时,课后组织同学赏析课外拓展阅读材料,练习诗歌创作、出墙报,实现“创作、审稿”过程。

六、说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激发兴趣(共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为学生作配乐示范朗诵(有条件时,同时显示相应的画面)。

2、简介作者和“朦胧诗”,文革以及文革结束后的转型时期,思想解放,“双百方针”,以及当年对“朦胧诗”的批评。(二)感知形象(共15分钟)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教师配以适当的音乐,整体感知诗歌创造的艺术的形象。要求: 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如“凌霄花”的“凌”的齐齿呼后鼻音,“炫耀”的“炫”是否读成第二声,“峰”是否读成“fōng”,“雾霭”的读音等。(5分钟)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将思考题板书或者用课件展示):(1)诗中描写了那些形象?(2)诗中提到了几种爱情观?(3)诗歌分几个层次?(4)诗人赞成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5)你最喜欢哪一句或者哪几句? 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教师尽可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10分钟)(三)品咂—鉴赏(课堂练习)(共25分钟)

1、教师稍作讲解,进行局部研讨。对比诗中表现的各种爱情观,以及本文的写作手法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和技巧。重点分析“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0分钟)

2、点名请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分钟)

3、全班齐声朗读这段诗句。(1分钟)

4、趁热打铁,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倾听、点拨:(13分钟)(以下问题板书或者用大屏幕展示)(1)凌霄花和鸟儿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2)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3)木棉和橡树——树的形象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4)作者怎样描写橡树与木棉的关系的?(5)作者怎样深化了主题?(四)朗诵比赛(拓展练习)(课外)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五)诗歌专栏(拓展练习)(课外)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组织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审稿。

第三篇:《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当代诗歌《致橡树》,说课内容由四部分组成,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过程,四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首先我们的《语文》课本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中职学校通用教材。《致橡树》出自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是当代女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爱情诗。作品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平等独立而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

中职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因而学习本诗有利于健康情操的形成。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诗歌的要求“品位语言,感受艺术魅力”,结合本课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意象、象征手法运用,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②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③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及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 同时确立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 ②情境教学法 ③讨论对比法

整体教学通过情感教学法展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有效的学习方法更能锦上添花。

对于中职生而言,他们对当代诗歌有一定了解,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易于体会,但是他们缺乏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无法准确把握诗歌意象,深刻领会诗人情感。鉴于学生现有情况,我确立一下学法: ① 诵读法 ② 联想鉴赏法 ③ 比较鉴赏法

整体学习过程则通过参与学习法展开。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并附时间安排:

1、精巧导入 创设美

2、激情诵读 感受美

3、探究阅读 领悟美

4、拓展阅读 发现美

(一)、(首先导入新课)

我将借用2011年热映的一部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导入,让学生一边聆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影片剧照,细细体会一份弥足珍贵的校园爱情。此环节定能将学生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调动起来,唤起学生的美感,在不知不觉中将其带入诗歌情境。

接着,我会给出舒婷的照片,让学生先谈谈对舒婷的认识,再补充说明,从而完成作者简介。

(二)激情诵读,感受美(由此进入下一个环节--------)

1、学生齐读(纠正字音)

2、个别朗读(进行点评)

3、名家范读(我会播放丁建华的配乐诗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诗歌情感)

4、配乐朗读

在此环节,齐读能引发群体感受,范读能激发美感,配乐朗读能制造情境、把握节奏。此时学生定会沉浸在优美的诗歌旋律中,我们的教学也将顺势而下,进入探究阅读。

(三)探究阅读,领悟美

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可选择典型景物用以表达特定情感,所以要想准确把握诗人情感,应从赏景入手。

我会以课件的形式创设情境,借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1、首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判断诗歌的转折句在哪里?从而将诗歌一分为二。

2、接着思考诗人否定的是怎样的爱情观呢?

我会让学生先欣赏这些图片,结合诗歌第一层的内容,找出六种事物(即意象),接着找出描写这些事物的句子,划出最能表现事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得出事物的突出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将事物的特点与爱情联系起来,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推导出诗人表达了怎样的爱情,从而得出这样一个表格。

通过表格可以直观展示出诗人对庸俗爱情观的否定,从而为下文理解诗人向往的爱情打下基础。

在否定了几种爱情后,作者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3、那么诗人向往的爱情是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树的具体形象是怎样的,两棵树的根、叶又是怎样,它们在一起是怎样相处的?因此我们仍然借助图片直观展示。

首先引导学生将这些树的形象和诗中具有代表性的词语结合。尤其是对橡树和木棉象征意义的理解,让男生、女生分角色朗读,唤醒其性别意识,展开丰富想象,得出橡树象征的是男性的阳刚之气,木棉象征的是女性的阴柔之美。无形中就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接着将诗歌内容与爱情联系起来,把描写树的形象的语言转化为表达爱情的语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适当点拨,派代表发言。这样,我们就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4、最后完成课堂小结

我会以提问的方式展开,巩固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情感。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掌握诗歌创作方法,为以后鉴赏其他抒情诗奠定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扩大情感范畴,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操。

(四)、对比阅读 发现美

为了拓展学生思维,我会给出两个课后思考题:

1、列举古代写爱情的诗句有哪些?

2、将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诗人不同的爱情观。

同时为了巩固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将配乐诵诗歌,在和缓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最后附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终结,必要的教学反思能够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确立了朗读——鉴赏——比较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内容,体验诗人情感。在教材处理上,直接抓住诗歌意象进行鉴赏,体会诗歌的象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当然,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学生情感体验不丰富,在体会诗人情感时,须反复引导。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认识和构想,恳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第四篇:《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的赖敏桃。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我主要是从教材分析、教法择用、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致橡树》是由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用书,主编赵大鹏。这篇诗歌编排在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安排的是诗歌的阅读与欣赏,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这些诗歌的作者、时代、题材各不相同,风格差异也比较明显,但是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致橡树》是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一首爱情诗,诗中阐释了一种独立、平等的爱情观,抒发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结合课程标准、课文特点以及我对教材的认识,我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并打算用一课时完成这首诗的教学。

1、知识目标:能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橡树和木棉意象的丰富内涵。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和品味,初步掌握抓住意象特点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依据:本诗的创作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但诗人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只有了解了诗人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教学难点:如何鉴赏现代诗的能力培养。依据:诗歌语言精练、是浓缩的精华,对学生来说,鉴赏诗歌是一大难题。

二、教学策略

(一)教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运用传统的诵读法、小组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学习。诵读法——析示例,给方法。“三分诗七分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披文入情,析文明理。我通过交替运用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样化的诵读,让学生读出诗味,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并通过教师示例分析、找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体会诗歌的意蕴,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小组讨论法——互动学习,建构知识。我力求综观全局,抓住关键,创设问题点,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探索。在此基础上,据点作评,教师在关键处作灵活而简明的点拨,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维度的互动。这种通过学生相互讨论、教师点拨而产生顿悟的方法,不是教师塞给他们某种现成的结论,因而学生会为自己的不断发现和新解而欣慰不已,无形之中学习兴趣大增。

多媒体教学法——搜集信息,探究创新。助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通过多学生进行多重的感官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产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增大课堂容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法指导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实现知识的建构。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学习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法将贯彻课堂始终。我引导学生在自主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去探究、感受这首诗的音美、形美、意美,初步学会如何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合作互动学习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本,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了大量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活动的时间。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四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以实现学生的合作、互动学习。

三、教学程序

我以语文的学科特性、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的互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疑导入 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说过的一句话:“我们一生下来并不是完整的,于是我们终其一生的时间寻找我们那遗失的另一半。”这句话,导引出一个永恒且敏感的话题:爱情是什么?列举古今中外一些名人对爱情的论述(投影片),然后设问:同学们认为爱情应该是什么?不要求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当代女诗人舒婷的一首爱情诗《致橡树》。由此引出课题和作者。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如果从自己的切身经历或体验出发去学习,那么一切学科都会变得令人感兴趣。在导课时,我抓住中职一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内心对爱情常有一种期盼和憧憬的心理特点,伴着舒缓、优美的音乐导入新课。此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心理疑惑:真的,什么是爱情呀?学生有了这种心理疑惑,就会引发学习本诗的兴趣和激情,就会激发起探求的欲望,就会很快与阅读的文本产生共鸣。

二、初读感悟

(一)走进作者

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对作者情况的了解,然后通过投影片简介作者舒婷及朦胧诗派的一些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把握本诗的内容、主旨和写法。

(二)破题初读

先引导学生破解本诗歌的标题:《致橡树》中的“致”即给予;标题《致橡树》是一封信,即是一封写给“橡树”的信。学生在明白题意后,随即提出思考题:①是谁写给“橡树”的“信”呢?②她为什么要给写这封“信”呢? 这样有助于引发学生阅读这首诗歌的兴趣,(三)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让学生听课文的示范读音,然后伴着优美的音乐朗读这首诗,要求用笔画出诗中所写的具体物象,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歌层次的基础上,宏观把握诗歌,感悟诗情。

三、精读鉴赏

(一)精读品味第一层(1--13行):

1、我先安排女生朗读第一层,同时提出思考问题:“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讨论,然后抓住诗中首先出现的“凌霄花”这一意象重点示例分析,让学生懂得通过意象去把握诗句的方法。

2、然后引导学生依照上面的方法分组讨论,自主、合作学习,完成对第一层中其他意象的分析。

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第一层其他物象及其特征,依据上述方法是对具体意象进行分析。

3、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小结第一层,并引入第二层。

(二)精读品味第二层(14—21行):

1、由全班男同学齐读第二层后,学生运用学习第一层的方法,带着一组问题分组思考、讨论,自主、合作学习。这组问题是:①“我”要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②作者为什么要用木棉来表达情感,而不选择美丽的花朵?③请同学们从第二层的诗句中找出具体物象和特征。

2、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分片段朗读,并对第二层中的相关诗句分别点拨分析,让学生明确其内涵。

(三)总结全诗:

精读品味全诗后,对这首诗表现的主旨和写作艺术进行总结。

四、迁移拓展 1.让学生联系自己,谈谈感想: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有什么新认识? 2.师总结: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通过“爱情的新认识”为话题讨论这一环节,可以由此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使教学实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让学生感情得以升华,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五、板书设计

遵循板书科学、美观、简洁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这个板书设计,我随着上课进程逐步展示给学生。(板书见课件)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说课小结:以上设计,我力求通过多种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地巧妙结合,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互动合作,成为学习的主动建构者,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而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能动建构知识、主动发展能力的课程价值。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五篇:《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致橡树》是当代诗歌名篇,有很强的抒情性,美文就应该美的艺术去教。

一、说对教材的理解

1.教材说明。本套教材安排了四个文学作品单元,目的是在初中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文学作品阅读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欣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一册是诗歌欣赏,二册是散文欣赏,三册是小说欣赏,四册是剧本欣赏。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致橡树》是人教版职高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这个单元是诗歌阅读与欣赏。本单元所选三篇课文和选学的一篇课文作者、时代、题材、体裁不同,风格差异比较明显,但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毛泽东的《词二首》让人领略一代伟人的豪情;〈炉中煤〉奉献了作者一颗火热的爱国心,让人激情四射;《致橡树》则是一首当代朦胧诗,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同时为下一篇自读欣赏〈再别康桥〉做好铺垫。

3.教学目标。教学本文的关键是阅读、欣赏、领悟,即把握作品形象,感受作者倾注于其中的情。这是一个阅读者(审美主体)对阅读对象(审美客体)接触、靠拢,逐渐融合的过程,符合《大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目标,引导学生去理解、掌握,最终能运用。据此我确定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知识点1:积累本文的生字、生词(识记);知识点2:了解本文作家作品

(了解);知识点3:掌握本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理解、分析)知识点4:理解作者的爱情观(理解、拓展)。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及人生观 美育目标:感受作品浓厚的抒情氛围

“知识目标”是本节课中要求学生整体达标的,对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这是根据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教学重点与学生实际而确立。德育目标的实施则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作者通过浓郁的抒情氛围塑造了“橡树”和“木棉”两个生动、优美的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而确定以上美育目标。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依据:本文的创作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作者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只有理解了作者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

依据:本诗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正是因为诗人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简单的自我观照,而是通过感情化的具体意象,使感情的积淀和理智的渗透相结合,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而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一个难点了。

二、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该班是文秘专业班,女生多,男生少,他们对形象的、感性的东西更感兴趣。总体上来说,课堂纪律较好,能积极思考问题,部分学生思维很活跃,敢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女生的学习成绩及学习习惯男生好。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法学法:

2.教法

采用“四步教学法”:精巧导入——创设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联系实际——发现美。阅读教学,除增加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操,寓德育于美育中。在这方面,语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课本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如何使审美主体(学生)感知审美客体(作品)的美,与作者发生感情共鸣,享受美的同时,能领悟美,进一步去生活中发现美。此教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旺盛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动地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几个环节的设计,是依据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审美训练。

与教法相应,设计如下学法:(1)诵读法;(2)问题讨论法;(3)理解领悟法。新的知识总是需要理解的,通过理解揭露事物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感受美。

3.教学方法所遵循的原则

(1)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2)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3)启发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心理学家研究,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直观性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产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与教师的启发引导相结合,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再加上拓展思维训练,让学生进行发挥创造,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展示课件1—图片和音乐,在此渲染下导入)同学们一定还记得这首熟悉的音乐吧,那对痴男怨女已随冰山消融,留下一段纯美旋律在滚滚红尘中飘荡。爱情是什么?有人说,爱情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是夜空里闪闪发亮的星星;有人说,爱情使人快乐,爱情使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令人迷惘。今天,我们将与一棵美丽的木棉树相逢,倾听她对爱情发出的宣言。(展示课件2—标题、作者;课件3—学习目标)这一设计,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美感。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观性和可感性。那种使人感到幸福、喜悦、苍凉、悲壮、震撼、和谐与协调的美,是不会到此为止的,它会迁移、延伸,会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端。”

2.诵读:通过学生小声品读、个别学生范读、评读、听朗诵带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美学大师朱光潜曾经指出:“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首先让根据自己的体会去品读,然后一位同学示范读,另一位同学评价,(展示课件4—生字、生词,完成学习目标1),最后放朗诵带(展示课件5—听读背景图片)。

3.分析点拨,让学生领悟美。(1)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课件5—讨论题):①作者否定的爱情是什么?②作者向往的爱情是什么?③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教师分析点拨A.请同学们把诗的标题补充完整:

致橡树?B.木棉对橡树说了些什么?有几层意思?找出体现诗意转折的诗句,并一起大声地读“不,这些都还不够。”C.左边大组齐读第一层,右边大组同学思考:木棉对橡树说不愿做什么?(投影六个意象)D.设疑: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这些都是什么样的爱情呢?(投影作者否定的爱情观)E.那么,木棉愿意做什么——右边大组齐读第二层,左边同学思考这一问题。F.学生回答后投影诗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组织学生讨论:怎么理解这句诗含义?它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学生能抓住“平等”“密切相依”的意思即可。)由此引出诗人的爱情观(投影,完成学习目标3)G.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诗眼”等表现爱情观的句子。H.两棵并肩站立的树形象上有不同吗?(或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学生动手找,七嘴八舌地说。点出象征意义(投影,完成学习目4),然后分读:

男生齐读片断:“你(不妨改成“我”)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男:“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男:“仿佛永远分离” 女:“却又终身相依”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E.小结:这就是伟大的爱情!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接下来同学们把发的阅读材拿出来,小声地朗读全诗。

5、拓展思维训练(达成德育目标、美育目标,让学生学会发现美)(1).对比阅读。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所表达的爱情是什么?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种并简述理由。(2).自由发言。结合实际谈谈你怎么看待中学生“早恋”现象,也可结合自身说说女性该怎么塑造自己的形象。

6、布置作业(1).将学习本文的心得体会写一段“学后记”。(2).背诵这首诗。

7、结束语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应该学会如何不断地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追求,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为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时板书为内容板书,也是这节课的重点:作者的爱情观和象征的意义。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加深学生对本课时重点内容的理解。

下载高中语文说课稿《致橡树》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说课稿《致橡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致橡树》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1、 知识内容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2、 地位和重要性《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户县职教中心 刘会娥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

    《致橡树》yc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致橡树》是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的代表作。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致橡树》说课稿(合集五篇)

    《致橡树》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教学设计课题是:舒婷的《致橡树》。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依据语文课......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大全5篇]

    贵港市港南中学韦首建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致橡树》。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致橡树》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本......

    高中语文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一:高中语文说课模板 通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几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

    高中语文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鸿门宴》是人教版新教材 高一年级《 语文》 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