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教学设计课题是:舒婷的《致橡树》。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者特征分析、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设一个融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教法学法于一体的情境性、社会性课堂环境,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二、【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机电专业高二的学生,学生基础较差,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极为薄弱,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十六七岁的中职生敏感、细腻、感受力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爱情、思考人生,将为学生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致橡树》编排在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是诗歌单元,重在培养学生鉴赏现当代诗歌的语文能力。这首诗歌对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学生实际情况、教学大纲及教材分析,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和品味,体会诗歌的深层内涵;掌握诗歌象征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手段:采用音乐、视频、校园学习的平台等信息化手段,为学生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实现助学助教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感受爱情升华为思考爱情,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和品味,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音乐美,理解诗歌主旨。
2.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法学法】
五、【教学过程】 教 法:根据中职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运用网络资源设置情境,采用诵读感悟法、讨论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宽松的富有情趣的环境中感受诗 歌的意象美、情感美,音乐美。
学 法:三分诗七分读,因此我采用了诵读法;品味鉴赏诗歌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
究法、讨论法,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理解力,团结协 作意识。
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一)美美地听——创设美
我是用舒缓优美的视频音乐《梁祝-化蝶》导入新课的,深情的语言,优美的情境,使学生入境。
引导语: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泪焚诗稿。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踏上今天的爱情之旅!
(二)美美地读——感受美
安排四次阅读:
1、配乐视频朗诵
2、教师示范
3、学生自行配乐,自由朗诵。
4、小组代表朗诵,选出最佳朗读之星。
设计意图:听读、自由读,个人赛读,使学生充分与文本接触,接受语感熏陶,引起情感共鸣,初步感知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音乐美。(三)美美地品悟——领悟美
任务一:走进作家作品(通过网络分享学生课前自行搜集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朦胧诗的相关知识,为赏析诗歌做铺垫。)
设计意图:诗是诗人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在文学中的交融和再现。因此,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相关经历,学生很有必要了解。任务二:品味鉴赏
任务驱动:
A、诗歌中都出现了哪些意象?
B、这些意象分别代表了作者怎样的爱情观? C、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D、作者理想中的爱情是怎样的? E、诗歌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泡”出意象“找”诗情。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讨论、交流、思维碰撞,教师适度点拨调控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领悟诗歌主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明确:
♦ 诗歌意象 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木棉、橡树
♦ 凌霄花: 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援”他人的高枝炫耀自己。--一味攀附的爱情
♦ 痴情鸟:只知为大树唱赞歌,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还有可以自由展翅高飞的自由天空。—单方痴恋的爱情
♦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泉源送去慰藉;险峰增加高度,衬托威仪;日光照亮前程温暖心灵;春雨播撒甘霖滋润心田。--无私奉献的爱情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 橡树: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 木棉: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深沉博大,具有柔韧之致。♦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分享雾霭、流岚、虹霓。
(同甘共苦,荣辱与共)♦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主旨:理解作者追求的独立的个性、平等的地位,是一种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写作手法:象征手法
结 构:先“破”后“立”
渗透朦胧诗相关知识、素黑、雪小禅、毕淑敏、张小娴爱情名言
设计意图:通过校园资源图片库和音乐库,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突破教学难点。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调控,突出教学重点,完成对诗歌的鉴赏。
(四)美美地说——发现美 1.我的爱情宣言
设计意图:在班级QQ讨论群中写下自己爱的憧憬,网络共享,锻炼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
2.花季雨季,当爱情提前到来的时候,对照《致橡树》中爱的条件,你会怎么办?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最具创新。紧贴学生心理,学生在热烈讨论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以两首精心准备的诗《妙?不妙》《十七岁的爱情》送给学生。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早恋现象,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将为学生的一生打上精神的底色。
3、播放《简爱》影片片段,让学生谈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影片,加深学生对“爱”的理解,实现“爱”的升华。
“我的灵魂和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和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朝气蓬勃,老师希望你们成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只有这样才能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地爱情。同时,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设计意图:教师结语富含哲理,满载真情,为学生形成正确爱情观奠定了基础。
(七)课后作业
1.搜集自己喜欢的朦胧小诗,制作朗诵视频或音频,上传QQ空间,网络共享。
2.尝试运用象征手法写首朦胧小诗,发到QQ群交流共享。3.赏析两首朦胧小诗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设计意图:让学生加深对朦胧诗的理解,提高审美情趣和写作水平。
六、【多元评价】
一堂课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我设计了两个表格,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尽量 做到合理有效,让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亮点和缺点,做到取长补短。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遵循新课标理念,以学生为本,以信息化为载体,让学生经历一次难忘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亮点就是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感受爱情思考爱情。不足之处就是讨论的时间有点长,课堂节奏有点慢。
第二篇:《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当代诗歌《致橡树》,说课内容由四部分组成,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过程,四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首先我们的《语文》课本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中职学校通用教材。《致橡树》出自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是当代女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爱情诗。作品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平等独立而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
中职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因而学习本诗有利于健康情操的形成。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诗歌的要求“品位语言,感受艺术魅力”,结合本课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意象、象征手法运用,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②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③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及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 同时确立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 ②情境教学法 ③讨论对比法
整体教学通过情感教学法展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有效的学习方法更能锦上添花。
对于中职生而言,他们对当代诗歌有一定了解,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易于体会,但是他们缺乏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无法准确把握诗歌意象,深刻领会诗人情感。鉴于学生现有情况,我确立一下学法: ① 诵读法 ② 联想鉴赏法 ③ 比较鉴赏法
整体学习过程则通过参与学习法展开。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并附时间安排:
1、精巧导入 创设美
2、激情诵读 感受美
3、探究阅读 领悟美
4、拓展阅读 发现美
(一)、(首先导入新课)
我将借用2011年热映的一部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导入,让学生一边聆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影片剧照,细细体会一份弥足珍贵的校园爱情。此环节定能将学生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调动起来,唤起学生的美感,在不知不觉中将其带入诗歌情境。
接着,我会给出舒婷的照片,让学生先谈谈对舒婷的认识,再补充说明,从而完成作者简介。
(二)激情诵读,感受美(由此进入下一个环节--------)
1、学生齐读(纠正字音)
2、个别朗读(进行点评)
3、名家范读(我会播放丁建华的配乐诗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诗歌情感)
4、配乐朗读
在此环节,齐读能引发群体感受,范读能激发美感,配乐朗读能制造情境、把握节奏。此时学生定会沉浸在优美的诗歌旋律中,我们的教学也将顺势而下,进入探究阅读。
(三)探究阅读,领悟美
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可选择典型景物用以表达特定情感,所以要想准确把握诗人情感,应从赏景入手。
我会以课件的形式创设情境,借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1、首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判断诗歌的转折句在哪里?从而将诗歌一分为二。
2、接着思考诗人否定的是怎样的爱情观呢?
我会让学生先欣赏这些图片,结合诗歌第一层的内容,找出六种事物(即意象),接着找出描写这些事物的句子,划出最能表现事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得出事物的突出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将事物的特点与爱情联系起来,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推导出诗人表达了怎样的爱情,从而得出这样一个表格。
通过表格可以直观展示出诗人对庸俗爱情观的否定,从而为下文理解诗人向往的爱情打下基础。
在否定了几种爱情后,作者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3、那么诗人向往的爱情是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树的具体形象是怎样的,两棵树的根、叶又是怎样,它们在一起是怎样相处的?因此我们仍然借助图片直观展示。
首先引导学生将这些树的形象和诗中具有代表性的词语结合。尤其是对橡树和木棉象征意义的理解,让男生、女生分角色朗读,唤醒其性别意识,展开丰富想象,得出橡树象征的是男性的阳刚之气,木棉象征的是女性的阴柔之美。无形中就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接着将诗歌内容与爱情联系起来,把描写树的形象的语言转化为表达爱情的语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适当点拨,派代表发言。这样,我们就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4、最后完成课堂小结
我会以提问的方式展开,巩固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情感。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掌握诗歌创作方法,为以后鉴赏其他抒情诗奠定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扩大情感范畴,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操。
(四)、对比阅读 发现美
为了拓展学生思维,我会给出两个课后思考题:
1、列举古代写爱情的诗句有哪些?
2、将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诗人不同的爱情观。
同时为了巩固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将配乐诵诗歌,在和缓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最后附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终结,必要的教学反思能够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确立了朗读——鉴赏——比较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内容,体验诗人情感。在教材处理上,直接抓住诗歌意象进行鉴赏,体会诗歌的象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当然,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学生情感体验不丰富,在体会诗人情感时,须反复引导。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认识和构想,恳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第三篇:《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的赖敏桃。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我主要是从教材分析、教法择用、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致橡树》是由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用书,主编赵大鹏。这篇诗歌编排在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安排的是诗歌的阅读与欣赏,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这些诗歌的作者、时代、题材各不相同,风格差异也比较明显,但是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致橡树》是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一首爱情诗,诗中阐释了一种独立、平等的爱情观,抒发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结合课程标准、课文特点以及我对教材的认识,我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并打算用一课时完成这首诗的教学。
1、知识目标:能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橡树和木棉意象的丰富内涵。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和品味,初步掌握抓住意象特点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依据:本诗的创作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但诗人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只有了解了诗人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教学难点:如何鉴赏现代诗的能力培养。依据:诗歌语言精练、是浓缩的精华,对学生来说,鉴赏诗歌是一大难题。
二、教学策略
(一)教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运用传统的诵读法、小组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学习。诵读法——析示例,给方法。“三分诗七分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披文入情,析文明理。我通过交替运用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样化的诵读,让学生读出诗味,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并通过教师示例分析、找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体会诗歌的意蕴,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小组讨论法——互动学习,建构知识。我力求综观全局,抓住关键,创设问题点,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探索。在此基础上,据点作评,教师在关键处作灵活而简明的点拨,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维度的互动。这种通过学生相互讨论、教师点拨而产生顿悟的方法,不是教师塞给他们某种现成的结论,因而学生会为自己的不断发现和新解而欣慰不已,无形之中学习兴趣大增。
多媒体教学法——搜集信息,探究创新。助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通过多学生进行多重的感官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产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增大课堂容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法指导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实现知识的建构。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学习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法将贯彻课堂始终。我引导学生在自主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去探究、感受这首诗的音美、形美、意美,初步学会如何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合作互动学习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本,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了大量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活动的时间。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四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以实现学生的合作、互动学习。
三、教学程序
我以语文的学科特性、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的互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疑导入 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说过的一句话:“我们一生下来并不是完整的,于是我们终其一生的时间寻找我们那遗失的另一半。”这句话,导引出一个永恒且敏感的话题:爱情是什么?列举古今中外一些名人对爱情的论述(投影片),然后设问:同学们认为爱情应该是什么?不要求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当代女诗人舒婷的一首爱情诗《致橡树》。由此引出课题和作者。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如果从自己的切身经历或体验出发去学习,那么一切学科都会变得令人感兴趣。在导课时,我抓住中职一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内心对爱情常有一种期盼和憧憬的心理特点,伴着舒缓、优美的音乐导入新课。此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心理疑惑:真的,什么是爱情呀?学生有了这种心理疑惑,就会引发学习本诗的兴趣和激情,就会激发起探求的欲望,就会很快与阅读的文本产生共鸣。
二、初读感悟
(一)走进作者
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对作者情况的了解,然后通过投影片简介作者舒婷及朦胧诗派的一些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把握本诗的内容、主旨和写法。
(二)破题初读
先引导学生破解本诗歌的标题:《致橡树》中的“致”即给予;标题《致橡树》是一封信,即是一封写给“橡树”的信。学生在明白题意后,随即提出思考题:①是谁写给“橡树”的“信”呢?②她为什么要给写这封“信”呢? 这样有助于引发学生阅读这首诗歌的兴趣,(三)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让学生听课文的示范读音,然后伴着优美的音乐朗读这首诗,要求用笔画出诗中所写的具体物象,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歌层次的基础上,宏观把握诗歌,感悟诗情。
三、精读鉴赏
(一)精读品味第一层(1--13行):
1、我先安排女生朗读第一层,同时提出思考问题:“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讨论,然后抓住诗中首先出现的“凌霄花”这一意象重点示例分析,让学生懂得通过意象去把握诗句的方法。
2、然后引导学生依照上面的方法分组讨论,自主、合作学习,完成对第一层中其他意象的分析。
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第一层其他物象及其特征,依据上述方法是对具体意象进行分析。
3、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小结第一层,并引入第二层。
(二)精读品味第二层(14—21行):
1、由全班男同学齐读第二层后,学生运用学习第一层的方法,带着一组问题分组思考、讨论,自主、合作学习。这组问题是:①“我”要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②作者为什么要用木棉来表达情感,而不选择美丽的花朵?③请同学们从第二层的诗句中找出具体物象和特征。
2、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分片段朗读,并对第二层中的相关诗句分别点拨分析,让学生明确其内涵。
(三)总结全诗:
精读品味全诗后,对这首诗表现的主旨和写作艺术进行总结。
四、迁移拓展 1.让学生联系自己,谈谈感想: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有什么新认识? 2.师总结: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通过“爱情的新认识”为话题讨论这一环节,可以由此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使教学实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让学生感情得以升华,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五、板书设计
遵循板书科学、美观、简洁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这个板书设计,我随着上课进程逐步展示给学生。(板书见课件)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说课小结:以上设计,我力求通过多种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地巧妙结合,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互动合作,成为学习的主动建构者,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而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能动建构知识、主动发展能力的课程价值。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四篇:《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致橡树》是当代诗歌名篇,有很强的抒情性,美文就应该美的艺术去教。
一、说对教材的理解
1.教材说明。本套教材安排了四个文学作品单元,目的是在初中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文学作品阅读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欣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一册是诗歌欣赏,二册是散文欣赏,三册是小说欣赏,四册是剧本欣赏。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致橡树》是人教版职高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这个单元是诗歌阅读与欣赏。本单元所选三篇课文和选学的一篇课文作者、时代、题材、体裁不同,风格差异比较明显,但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毛泽东的《词二首》让人领略一代伟人的豪情;〈炉中煤〉奉献了作者一颗火热的爱国心,让人激情四射;《致橡树》则是一首当代朦胧诗,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同时为下一篇自读欣赏〈再别康桥〉做好铺垫。
3.教学目标。教学本文的关键是阅读、欣赏、领悟,即把握作品形象,感受作者倾注于其中的情。这是一个阅读者(审美主体)对阅读对象(审美客体)接触、靠拢,逐渐融合的过程,符合《大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目标,引导学生去理解、掌握,最终能运用。据此我确定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知识点1:积累本文的生字、生词(识记);知识点2:了解本文作家作品
(了解);知识点3:掌握本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理解、分析)知识点4:理解作者的爱情观(理解、拓展)。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及人生观 美育目标:感受作品浓厚的抒情氛围
“知识目标”是本节课中要求学生整体达标的,对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这是根据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教学重点与学生实际而确立。德育目标的实施则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作者通过浓郁的抒情氛围塑造了“橡树”和“木棉”两个生动、优美的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而确定以上美育目标。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依据:本文的创作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作者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只有理解了作者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
依据:本诗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正是因为诗人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简单的自我观照,而是通过感情化的具体意象,使感情的积淀和理智的渗透相结合,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而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一个难点了。
二、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该班是文秘专业班,女生多,男生少,他们对形象的、感性的东西更感兴趣。总体上来说,课堂纪律较好,能积极思考问题,部分学生思维很活跃,敢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女生的学习成绩及学习习惯男生好。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法学法:
2.教法
采用“四步教学法”:精巧导入——创设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联系实际——发现美。阅读教学,除增加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操,寓德育于美育中。在这方面,语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课本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如何使审美主体(学生)感知审美客体(作品)的美,与作者发生感情共鸣,享受美的同时,能领悟美,进一步去生活中发现美。此教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旺盛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动地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几个环节的设计,是依据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审美训练。
与教法相应,设计如下学法:(1)诵读法;(2)问题讨论法;(3)理解领悟法。新的知识总是需要理解的,通过理解揭露事物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感受美。
3.教学方法所遵循的原则
(1)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2)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3)启发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心理学家研究,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直观性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产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与教师的启发引导相结合,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再加上拓展思维训练,让学生进行发挥创造,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展示课件1—图片和音乐,在此渲染下导入)同学们一定还记得这首熟悉的音乐吧,那对痴男怨女已随冰山消融,留下一段纯美旋律在滚滚红尘中飘荡。爱情是什么?有人说,爱情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是夜空里闪闪发亮的星星;有人说,爱情使人快乐,爱情使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令人迷惘。今天,我们将与一棵美丽的木棉树相逢,倾听她对爱情发出的宣言。(展示课件2—标题、作者;课件3—学习目标)这一设计,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美感。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观性和可感性。那种使人感到幸福、喜悦、苍凉、悲壮、震撼、和谐与协调的美,是不会到此为止的,它会迁移、延伸,会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端。”
2.诵读:通过学生小声品读、个别学生范读、评读、听朗诵带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美学大师朱光潜曾经指出:“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首先让根据自己的体会去品读,然后一位同学示范读,另一位同学评价,(展示课件4—生字、生词,完成学习目标1),最后放朗诵带(展示课件5—听读背景图片)。
3.分析点拨,让学生领悟美。(1)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课件5—讨论题):①作者否定的爱情是什么?②作者向往的爱情是什么?③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教师分析点拨A.请同学们把诗的标题补充完整:
致橡树?B.木棉对橡树说了些什么?有几层意思?找出体现诗意转折的诗句,并一起大声地读“不,这些都还不够。”C.左边大组齐读第一层,右边大组同学思考:木棉对橡树说不愿做什么?(投影六个意象)D.设疑: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这些都是什么样的爱情呢?(投影作者否定的爱情观)E.那么,木棉愿意做什么——右边大组齐读第二层,左边同学思考这一问题。F.学生回答后投影诗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组织学生讨论:怎么理解这句诗含义?它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学生能抓住“平等”“密切相依”的意思即可。)由此引出诗人的爱情观(投影,完成学习目标3)G.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诗眼”等表现爱情观的句子。H.两棵并肩站立的树形象上有不同吗?(或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学生动手找,七嘴八舌地说。点出象征意义(投影,完成学习目4),然后分读:
男生齐读片断:“你(不妨改成“我”)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男:“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男:“仿佛永远分离” 女:“却又终身相依”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E.小结:这就是伟大的爱情!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接下来同学们把发的阅读材拿出来,小声地朗读全诗。
5、拓展思维训练(达成德育目标、美育目标,让学生学会发现美)(1).对比阅读。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所表达的爱情是什么?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种并简述理由。(2).自由发言。结合实际谈谈你怎么看待中学生“早恋”现象,也可结合自身说说女性该怎么塑造自己的形象。
6、布置作业(1).将学习本文的心得体会写一段“学后记”。(2).背诵这首诗。
7、结束语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应该学会如何不断地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追求,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为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时板书为内容板书,也是这节课的重点:作者的爱情观和象征的意义。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加深学生对本课时重点内容的理解。
第五篇:《致橡树》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
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
《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教学目标
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难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