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

时间:2019-05-12 19:2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那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那树》》。

第一篇:《那树》

《那树》说课稿

尚田中学

邬爱恩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散文《那树》,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地位、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预期效果等几个方面说课。

一、说理念

首先我说说我的教学理念,由于学生在阅读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对本课我不是采用常用的阅读方式,而是采用互动性阅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借助这样一种开放型的阅读活动,激起学生身上的文化素养与文本这间的碰撞,促进学生实现文化的构建和再建。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章永恒的主题。第三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王鼎钧“那树”通过描写那树,含蓄地表达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因此,处理教材时我将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共同探讨人类文明和自然冲突的话题。

2、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与片段环境的冲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3、教学重点、难点:

我将重点难点分别设定为:重点,把握那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三、说教法

我采用的是品读法、讨论点拨法。

四、说学法

我采用的是合作探究法,注重多层对话,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五、说过程

我设定为这样几个环节:

1、教学本文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在这一过程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用自己的话概括那树的故事。

(2)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说说,那是一棵________的树。

2、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

(2)找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想像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倾诉些什么?

这一过程,教师既作为一个普通的阅读者参与,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并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拿到课堂交流,借助集体的智慧,进一步修正、完善和发展,并实现成果共赏。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怎么去处理那树? 这一环节,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对他人的观点的“审查----扬弃----再建”,即文化的构建过程。让学生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六、说预期效果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多重身份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而且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其目的是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更灵活地将互动性阅读法贯穿到学习中去。这节课取得的效果是很好的。

第二篇:《那树》读后感

《那树》读后感

九三班 苏悦婷

“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不知那棵老树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或沉痛或怅然或叹息?

那些纠缠在一块儿的根相互“依偎”着,不正是见证者那老树对“故土”生生世世的依恋么?他做错了什么,他向任何人索取过什么?他唯一做错的,便是日夜挺拔的站立着,付出自己的青春,他坚守着自己的那一片土地,想要极力保存从前的回忆„„

但是,世人的眼光有色,他们的心中只有眼前利益,被恶俗蒙蔽了双眼。他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跟上所谓的“时尚脚步”,却往往忽略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当今社会不也是如此?拆除了上海的百年文化遗址,抛弃了那些价值非凡的“艺术品”,而取而代之的则是高楼大厦,交通枢纽„„,利益熏心,或许是因为要附和这个时代快速发展,他们要求完美„„完美„„,但他们可知道去沉思那样做究竟对不对?对与错,是否已经淹没在人们的口水中?

即使那些天生就美丽的艺术已被泥石砖瓦所填平,那些远逝的快乐已不复存在,然而,当那些建筑师们站在高楼的顶端,放眼望去的是繁荣还是疮痍?他们心中或喜悦或沉痛或怅然或叹息?

就像那棵树一样,那些被深深埋藏了的“智慧”永远不会被时光的脚步所踏平,绝不会被“霓虹灯”的喧嚣所惊扰,他们永远存世,只是人们望尘莫及。

我的点评:《那树》描写了一棵古老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经历,给小作者深深震撼,读后感的字里行间充满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并能联系现实生活,对为现代都市文明发展的需要而拆除文化遗址的利弊的深层思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重感慨。台湾作家王鼎钧的散文《那树》,不仅仅是一篇普通的课文。它留给我们无尽的感慨和思考。有的学校因为要赶着中考复习,这篇文章就不教了。这是多大的损失啊!文章仅仅反映了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吗?

孙 樾

这是一个苍老的灵魂。他坚持着、努力着挺立着,试图不去倒下。他做到了,在强大的台风面前他屹立不动,甚至“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同时,他也没做到,在电锯面前他“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是因为人类的力量强大地胜过自然了吗?可是,人类的活动在大自然面前是那么渺小、可笑!

这是一个爱心漫溢的灵魂。他坚持着、努力着想继续给予在烈日下疾走的人们他的凉茶一般的浓荫。他做到了,在夏天人们“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荫”,他尽力伸展他的臂膀,用厚重的绿荫拥抱树下的人们;可是,他今后再也做不到了,因为蚂蚁们已经“来参加树的葬礼”了。

这是一个孤独的灵魂。他坚持着、努力着想让别人理解他,理解他的一颗孤独的心。他做到了,在他的躯干中有一群深爱着他和他深爱着的蚂蚁王国,孤独和孤独就因此撞出了火花;可是同时,他也失败了,对于无辜的他,人们的态度是什么呢—奇怪、憎恶再加上幸灾乐祸? 对于恶劣的环境,他含笑迎接;对于与他格格不入的人类文明与现代的象征,他沉默地接受;对于那致命的电锯,他咬着牙一声不吭地忍受。自始至终,他从来都没说什么。但是,在寂静的夜晚,你是否听到了那声幽幽的长叹,你又是否嗅到了空气中浓重的辛酸?

树,最大的悲哀就是树自己。殷 玥

树比人更懂得自然的法则。自然赋予树“通灵”的能力。在预知自己悲惨的命运后,树没有立刻显现出颓唐,而是通知自己的寄生虫。树是爱护其他生命的生物。人,绝对达不到树的高度。在机械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有谁去过多地关心冰冷的钢铁下、灰黑的水泥边绿色的生命呢?在为自己铺设便利的生活条件时,应当询问或征求与我们为邻的生物们的意见。自然给予我们比较智慧的头脑,绝不是让其只想着自己,更不是用这来疏远自然。自然会相应地报复人类,获取相应的平衡。在它实施报复手段时,总是悄悄地先把警报发给动物们。可以说,人类受到惩罚,生命受到威胁,是咎由自取。我们应该保持敬畏自然的态度。如同树一样,严谨地遵守大自然的规律,在泥土下,有分寸有节制地伸展自己的根。即使有人类威胁,仍然神采奕奕地绿着,生长着,坚定着自己的信念。

这篇文章生动地讽刺了人们只从实用角度改造自然的想法。自然有自己的规律,道理。人的确是可以改变道路的方向。但是,当它的车轮行进过,报应会落地,生根,发芽。我想到A国钻矿公司为保护某地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的一条生物链,重新测定勘测方向,损失了几亿元;我想到了B国房地产公司考察准备拆的居民楼,发现了与这栋建筑物共同生长的一棵树,放弃原先的计划;我想到C国政府拼命地捂着口袋,不让开发商占领一块价格昂贵的鸟类栖息地„„这些都值得文中的人们思考:同样的状况,为什么差别就这么大呢?人与人之间可以换位思考,为什么就不能从别的生物角度思考呢?

文末是最令人影响深刻的叙述:这棵树就这么从世间消失了,没有人会把它埋在心中。作为读者的我们,却在心中浮现出这棵树的形象,它绿着警醒我们:别忘了关注生活,别忘了关注那些不该失去的生命。

周文杰

人类的历史长河不断向前奔腾,激发出无限灿烂的文明波涛。我们不断赞赏人类神会的极速发展,却往往忽视了这所谓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为了自身发展而强行占取其他物种所做的残酷举动。诚然,我们更高级,却没有权利剥夺自然中其他成员的生存空间。如今,城市的扩张、人口的暴增、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滥用已经残杀了许许多多动植物。他们曾经可能为人类或多或少地献出功劳,却因为挡住了人类的地盘被铲除。我不禁想到一个悲痛的成语:兔死狗烹。难道对人类有一点点不利的东西就一定要去掉么?人们讲究人权,但为何不考虑一下其他生物“生命权”?没有必要因为小小的碍事就扼杀一条生命吧?!

城市的喧嚣和尘埃,使人们过多的注重实用性和利害关系,无论是对人对事,当今原则都是惟利是图。当一棵树失去用途时,人们会不假思索地抹去它,就好像擦去玻璃上的污点。可是当我们让心沉降下来,不再浮躁的时候,就会听见树的叹息。一种伤感,一份痛苦,一丝怀念,一页记忆,一涌回味,我们会为自然牺牲掉的绿色而自责。我们总喜欢无限度地索取,仿佛自己是一切的主宰。事实上,我们不可能离开自然以及万物而生存,只是我们浮躁地叫嚣自耀着肤浅的伟大,而他们默默地履行着重要的职责。人啊,冷静下来吧,我们只是自然的一员,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存才是真谛。

杨雅宁

那树的故事,悲惨又悲壮,辛苦却不幸福。这是一场悲剧,就像《热爱生命》中演绎的残酷的求生悲剧一样。

那树,是强大的胜利者,它战胜了无数自然残酷的挑战,却败给了同是生物的人。淘金人能够靠意志战胜自然危机,走出困境,却可能栽在同类手上。这真是讽刺!是揪心的悲剧!为什么那树会败给人?

因为它没有人狠,它不会像人,为了多争取生存空间和更大的利益,而来杀戮。因为它没有人聪明,它不会像人,知道危险临近,就快速撤离深爱的土地。因为它没有人自爱,它不会像人,为了变得强大,创造出可以割裂一切的利器。似乎怎么说,树的灭亡,都是它的错。

似乎怎么责难那树,都可以,因为它不是主宰,它是不会动的生命。这难道就是物竞天择,永恒不变的定理吗?

我不敢说,自己能做好一个大自然的臣民,我只想尽力做好我能做的,只想尽力维护和平的景象。

我不能保证,自己不曾伤害过一草一木,但我希望杀戮退出人的视线,我们眼中的是和谐共存的图卷。

或许我等不到这一天,但人不能做些什么吗?不该做些什么吗?

柏油路一里一里地撤,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地拆,公寓楼房一排一排地搬,绿色会回来的。

第三篇:那树说课稿

《那树》说课稿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考虑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身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同学感知老树形象,掌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妙,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同学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王鼎钧和其散文创作成绩。

⑶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掌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⑵ 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同学的散文鉴赏能力。

⑶ 揣测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掌握树的价值、品格和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示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揣测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时布置】

1课时。〖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掌握树的生命历程;感知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1、【资料整合平台】

作者,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山东兰陵人,1925年生,抗战末期弃学从军,1949年到台湾。曾在报社任副刊主编,也当过教师。51岁时移居美国,一直在纽约居住。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著作近40种,以散文产量最丰,成绩最大。20世纪70年代他的“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三本励志小品文),在台湾总发行量60万册。他淡薄名利,穷一生之力于“写出全人类的问题”,风格多样,题材丰富。丰沛的内在能量,不渝的创作忠诚,对散文艺术的努力开拓,使之成为一代散文家。

2、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疏通无阻。

3、同学搜集自然遭到破坏的有关素材。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全体快速浏览,找出老树生命的几个阶段,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做好记录。学生交流明确:

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浯言标志。如第6段开头有一“但是”转折,标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标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沛借助这些浯言标志(路标)。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掌握文章。

二、自主学习,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王鼎钧笔下的那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请你以“那是一棵_______ 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

同学根据提出的问题自主学习,后讨论明确:

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善良和蔼、默默无闻、坚固顽强

教师:树是自然界中的强者,也是人类的朋友,给人类送来绿荫,但人是世界的主宰,所有的生命都要为人类让步,当高楼林立,文明高度发展时,大树成为最大的障碍时,人类宣判了它的死刑,品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并考虑。

三、合作交流,品味欣赏

1、请用直线划出表示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好?为什么好?朗读时注意什么?

明确:哪些事物代表人类文明:柏油路„„ 用的好的词:一里一里„„铺,架,挨。

运用叠词,表示人类文明发展迅速。分析:挨、排排(密、发展迅速)应该重读。

文明的发展如此迅猛,那树是难逃浩劫了,下面看一看那树的命运。

2、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三处。表达作者对树的同情、对人的做法憎恶

学法:(1)、引导学生结合“咬、嚼、屠杀、刽子手„„”这些词,体会人类的残暴,结合“大头颅、踝骨、动脉、静脉”等词语,体会作者对树的同情。

(2)、同学练习读──评价。

3、想象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互相倾诉些什么?

同桌分角色扮演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表达表达。

4、这么一棵有灵性的大树,难道就不能与我们人类和平共处吗?死亡、消失是它的唯一结局吗?请大家考虑。

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置那棵树?

明确:改道、移栽、修转盘、建设旅游景区。

四、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那树,那一棵茂盛的,一直绿着的树永远的消失了,消失了„„灰飞烟灭中请大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也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因为„„

同学考虑,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教师印证。

出示资料:

读者不只是作者创作动机的最初激发者,而且是创作最终的完成者。文学作品不是作者创作的一座永久性的纪念碑,而是一部乐曲,一首乐章;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由不同层次的读者来演奏,会发生不同的音乐。

──朱光潜《美学文集》

我常说,文章自身有它自已的命,它跟谁有缘,跟谁没缘,缘深缘浅,缘聚缘散,有我们不知道的定数„„那就更不用说文章的主题了„„

──王鼎钧《四千字·五十年》

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作者深重的考虑和感慨,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人教社《教师用书》那树

庇荫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外表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保守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保守文化亦难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台湾《国文教学手册》

我们要像敬畏自身的生命意志那样敬畏像那树一样所有的生命意志,满怀同情地对待生存于自身之外的所有生命意志。一个人,只有当他把所有的生命都视为神圣的,把植物和动物视为他的同胞,并尽其所能去协助所有需要协助的生命的时候,他才是道德的。

──姚寒逸

王鼎钧就像深秋原野一棵怒爪攫空的老树,离开大陆固然身不由己,活在孤岛更是生不逢时,七跌八撞,体无完肤,所以寡合,于是出走,终于旅美。“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万里外寂寞乡落日楼头孤鸿声里更加想念他的杨柳依依桃花灼灼的中国,禁不住寄那树长叹:啊,“故乡要你离它越远它才越真实,你闭目不看才最清楚!”

──舒 婷

五、小结

阅读《那树》的过程中,文中反复出现,以致结尾被活活闷死的根总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引我深思:这根,仅仅只是那树的根吗?仅仅只是普通的可以砍伐殆尽的根吗?那是人性之根呢,是人性真善美的根呢!

六、拓展阅读

(一)根 刘飞耀

从诗经论语里爬过

从唐诗宋词里爬过

你枯槁的形象如同母亲的手

紧紧抓住这历经沧桑的土地

岁月的长河边

你曾是那历史长堤的奠基石

滚烫的血液里

你是奔腾不息周而复始的梦

可是钢筋水泥砌就的丛林中

你却慢慢被物欲的利爪嚼碎

只能在深深的地底下

闷闷地喊一声──

把根留住

(二)那树的控诉

上帝啊,人类的福音书丢了。

他们是无常,他们太无情。

他们到了该忏悔的时候了。

我不奢求他们的顶礼膜拜

也不奢求他们对我的过度依恋。

我只渴望他们不要过多的侵占

──侵占我的家园,赶走我的蚂蚁。

我只渴望他们在砍我的时候

轻一点,就轻一点。

──更不要把我的根也一并闷死。

上帝啊,人类的福音书丢了。

我只担心:我死后,你该怎么办?

(三)巨木之死 佚 名 不久以前,在温哥华岛舍间附近.有个人用锯机向一株参天蔽日的花旗松树下手,把这株长了好几百年的大树伐倒了。我在树墩上细数它的年轮,数到七百零三时,这些圈圈——也就是最近时代的记录,已经细得肉眼辨别不出。那人说,他新盖了个车房。这株树挡道,只好把它锯掉。

他是个实际的人,不多思考,也不注意历史。可是任何史学家一见到这个锯断得利落的大树桩,以及地上那大堆断木,就会联想到许多事情。英国约翰王在伦尼米德签署大宪章时,在一片未知的大地上,林地内许多种子中,有粒种子发了芽,萌生一点儿大的绿枝。哥伦布发现新世界时,那幼苗已是一株两百五十年之久的树了。一柄英国斧斩在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一世的颈上时,这株接近中年的树没有遭受斧头的损伤;在滑铁卢时候,它开始衰老。

这株树有多少次捉住春风,把它化为柔美的竖琴乐;用它数不尽的手指弹出夏日干爽飒飒声;又在冬日发出风琴般让狂风怒号,却没有人在场聆听!在这株树的晚年,头一次见到它的,一定是漫游的印第安人,他的石斧大钝,砍不倒这么巨大的树做柴薪。随后来了钢斧和横切锯的伐木白人,领着一队牛车;他在树干上砍了锯几下,徒劳无功,只留下一些痕迹。后来又有个猎人把一根长钉钉进树干,或许是为了挂起一只鹿来剥皮,多少年来,长钉已经锈烂,我用手指一捏就碎了。

只有用犀利工具的现代人,才能了结一个享年七百多岁的生命。他开始动手,只花二十九分钟就毁掉了它。这株大树只稍微摇摆一下,锯开的木头厉声哀叫,枝叶像翅膀那样扑打,仿佛想飞逃,老树跟着倒下,大地像擂鼓般发出轰隆巨响。那人对自己干的事很满意。而今他可以把自己的车,方方便便开进新车房了。教师提示:这是一篇带有很浓抒情味的记叙散文。半带纪实性的语言完全可以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这是作者和许许多多热爱环境和生命的人的带泪的沉闷的呐喊。而我们有了,“高度文明”的现代人,却大多在犯着同样的错误,于是,我们的地球只有剩下哭泣的份儿。

看看文章中那人的心满意足的样子吧,这是鼠目寸光者的光辉形象的写照。

第四篇:《那树》教案

《那树》公开课教案

赣县中学南区 朱招兰

[教学目标]

1、积累理解并学会运用“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3、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

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检查自主预习】

一、资料链接

1、作者介绍

王鼎钧,台湾当代作家。1927年生,山东临沂人。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评红豆诗人的诗》。王鼎钧创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本、影评、小说批评等等。

2、时代背景

六十年代,工业文明血腥地征服了农业文明,也昭示着时代潮流对一切传统事物的冲击是不可逆转的,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文明造成的环境灾害也日渐严重。作者深刻透彻的看到了人类文明的两重性,写了不少文章来表明他的观点: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因而创作了咏物寄意的散文名篇——《那树》。

二、字词集锦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自查工具书完成注音。

泥泞(nìng)

倒坍(tān)

屹立(yì)

世袭(xí)

周道如砥(dǐ)荫庇(yìn bì)

默契(qì)

刽子手(guì)佝偻(gōu lóu)

引颈受戮(lù)踝骨(huái)

嚼碎(jiáo)

豁然(huò)

紊乱(wěn)

虬须(qiú)

陷阱(xiàn jǐng)十字镐(gǎo)

旋涡(xuán wō)2.齐读课文,讨论完成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或根据意思写词意。佝偻:脊背向前弯曲。倒坍:倒塌。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世袭:指帝位.爵位等世代相传。

土著:世代居住本地的人。默契:秘密的条约或口头约定。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周道如砥:这里是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3、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在“那树”身上发生怎样的故事。

(方法链接)★概括的方法:

通过把握事件的关键语句,并联系文章的标题、主题来概括。

概括的表述:

形式:“谁在何种情况下如何做某事(或怎样),结果怎样”。

要求:简洁、到位、完整。

本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4、如何划分本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端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了早期的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全人类的'友善'。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写了近期的大树,现代文明对大树生存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难以调和的矛盾。

第三部分(余下部分)写了现时大树的最终命运。

【合作探究】

一、领悟形象

大树这样的经历让我们觉得心痛,这到底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呢?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棵树的?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细读课文,找出描写树的语句,读一读,感受一下那树的形象。

(温馨提示:可以“那是一棵

的树。”为句式完成。)

示例:

1、“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无畏

2、“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定稳固,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坚固稳定

3、“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奉献

4、“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善良

二、品读语言

就是这样一棵集众多特点于一身的老树,有一天,却被砍倒了,连根带枝,此时,作者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你觉得文中哪个地方最能渗透出作者的感情,最值得欣赏,请你找出来,有感情读一读,品一品。

(方法链接)★赏析句子的方法一般从:修辞的角度、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分析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等)、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入手。

例: 1.“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的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 一千码

一千码 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以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运用排比的修辞,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与老树的发展之慢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面前显得极为脆弱,暗示了老树的悲惨命运。(抓住“ 一厘米

一厘米 ”、“一里一里”、“ 一千码

一千码 ”、“一排一排”来分析)

2.“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咬”、“白森森的骨粉”、“呻吟”刻画出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表达对砍树人的愤恨。(提示:①哪些词语最值的品味?②这是从人的哪种感观写?③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受?)

3.“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

运用拟人修辞,树长久在这里生长繁衍,至死也不愿离开这土地,也要为人类服务,表现作者的敬重之情。

4.“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割”“ 刽子手”“ 切断” 这些词语充分体现人类的无情,斩草除根,残忍至极。

三、探究主旨

1.就这样,一棵充满无限爱心为人类带来无尽福荫的老树被无情的砍倒了,老树倒下了,到死的那一刻也没有一丝抱怨,留给我们的是无限深思。我们假想一下:假如老树不被醉汉撞上,是否能幸免于难?为什么?

这一切都已经预示:老树的消失是一个必然,因为它已经阻碍了迅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成为城市发展的绊脚石,是人与自然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人类无情的毁掉了曾给人们带来绿荫的大树。这也应引起我们的警醒 2.读完全文,你会受到什么启示?

关爱自然、善待生命。

3.我们来看一组资料:

材料一:人们说青藏铁路是一座丰碑,是指它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工程特色,比如:每年春夏季节,藏羚羊都会大规模的由南向北长距离迁徙,设计者在野生动物经常通过的地方修建动物通道,把铁路抬高修过去,这样利用科技手段保护了藏羚羊的迁徙习惯。又如要在某个地方取土,就先把草皮连同它的腐质土一起铲到另外一个地方保护起来,等到取土完了,再把草皮放到原来的地方。很好的保护了这里的高寒植被。

材料二:几百年来,宫廷和民间文化在北京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北京文化,但从1977年起,北京开始了大规模的拆建,如大佛寺改建为内蒙古宾馆,隆福寺拆了盖了人民市场„„老北京有3000多条胡同,如今只剩下400多条了,而且还在继续少下去。

这两组资料一对比,你是否有所启发?自然与人类要和谐发展,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利用爱心、高科技更好的保护自然和生物,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完美的回答。这应引起我们的警醒

四、表达心声

课文我们已经赏析完了,相信学了课文我们同学心中都有了新的想法,现在让我们用一个简短的片段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1.想象蚂蚁与那树告别时,会互相倾诉些什么?

2.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处置那树?

3.如果你是那树,面对人类你想说什么?

结束语:自然永远是人类发展的航母,我们的社会要发展,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一方净土,一片森林,是人类迫切需要的,让我们敬畏身边的绿色,关爱生命,让我们永远生活在绿色的空间中,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 讨论解惑 】

一、文章有哪几处引用故事发生地的人的传说,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二、作者为什么在结尾写蚂蚁王国搬家的情景?

三、说说那树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对那树,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是怎么看的? 2012、4、18

第五篇:那树说课稿

《那树》说课稿

各位老师:

下午好!下面我就借此机会谈谈自己对《那树》这篇散文的浅薄认识,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意蕴含蓄而深刻的散文。也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记叙性散文。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突出了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生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深刻的思想性,也有很浓的现实意义。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

二、说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散文,语言精炼,简洁优美又富有哲理性。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表达的主题,引导学生多读课文中精彩的语段、句子,在品读赏析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速读法。旨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3.品读法。用这种方法来引导学生欣赏、分析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和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4.合作讨论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得以展示与提高。

5.延伸拓展法。要学好课文,不能只限于课文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初中语文教学应逐步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文本。”而《新课标》目标的设置则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在教学本文时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四、说设计意图

(一)导语设计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成功的导课能将学生快速带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为这节课设计的导语是:“再次漫步于大荔的街头,我发现有一点它与华阴有着惊人的相似,那就是:人多、车多、房子多。什么少呢?绿色!我想若干年前,一定不是这样的,它们或许有着和那树一样的命运!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先生的散文——那树。”这段导语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煞费心思。之前我否定了一段又一段的导语,因为它们要么太过生硬,太过模式化,要么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这则导语虽不高明,但我想借此引导学生去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去留意身边的生活现象。我想在我们小的时候,在我们生活的小城里一定见过一排哪怕是几棵粗壮的老树,可今天,它们似乎已成了一种奢侈品!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现。学生应该是系着线的风筝,而不应该是系着绳子的耕牛。在课堂上,也许教师要做的更多的是:如何为学生寻找一片利于放飞的天空。所以在《那树》的设计中,内容主要就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包括:学生读、学生找、学生说、学生写。设计之初希望:听说读写相结合,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感悟和发现变为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进入课文到投入感情、深入课文最后到探寻主题并自我发现。读的方式也是灵活多样,从带感情朗读全文到速读快速筛选信息,再到精读品味重点语句,让学生在读中领悟文中主旨。

(三)落实过程

1.在初步感知环节,我先是要求学生带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并解决生字词。由于时间的限制,我做了必要的朗读提示,即:不宜热情奔放, 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读书效率。

我想,再复杂的课文都会有其内在的核心灵魂,我们的语文课任务再多,也得围绕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成为课堂的“眼睛”。如果把一节课比作一首交响乐的话,这个核心也是音乐的“主题”,是把所有“音符”串起来的线索,也是整首曲子的主体。于是我确定了两个教学原则:一是“以本为本”。即以文本为本。语文的魅力一定是来自文本本身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只能是手段,不能喧宾夺主。课堂上需要摒弃浮华的形式带来的一片假热闹,应该是师生共同沉浸在文本里,任思想在其间遨游、碰撞,产生闪亮的火花。二是“一文一条线,一课一个点。”每篇课文都得深入细致地阅读,寻找到作者看似不可捉摸的思维路径,找到“文眼”。然后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结构,用一个点去带动全文的分析理解。那个“点”就如冰山的一角,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产生抽丝剥茧、拔出萝卜带出泥、水到渠成的课堂艺术效果。

在以上两个原则的指导下,在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之后,我设计了两个课堂检测,一是重点词语的正确朗读,二是对全文的整体把握。设计三个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1)那是一棵怎样的树?(试从树的外形、生长环境、对人类的贡献等方面加以概括。)

(2)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3)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将全文的主要内容串联了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在美文赏析环节,我适时地介绍王鼎钧被誉为“散文界大师级的大师”,大师的语言,有足以打动人心的力量,也在不经意间渗透着自己的情

感。用“下面我们就比一比看谁能更准确地领悟大师的语言”来激励学生赏析以下三个句子:

(1)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向外”延伸它的根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2)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吟了一声(“咬”“骨粉”“呻吟”这几个词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试从文中再找一例加以品味。)

(3)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离巢时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此时此刻,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些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特异现象?)

毕业班的老师一定发现了这其实就是课后的第二大题,选来似乎缺乏创意,但我认为这三句话恰好可以让学生准确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及文章的主体。

3.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学生能很容易地把握住文章主旨,我又适时地问到,除了保护环境,我们还需要保护什么?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使主题得以拓展。

4.为了将读与写紧密结合,在拓展延伸环节,我的设计如下:请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试写一段话.⑴.假如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地倒下,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⑵.请以”绿色”为话题写一段话.为了让学生能有更加深刻的感悟,我准备了一段链接材料,也是不久前的一则热点新闻,相信学生会受到触动。这两道题都与本节课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信学生有话可说,也为以后写此话题的作文打好基础。

五、亮点与不足

我认为本节课较为成功的地方在于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能将生活中的新鲜素材为我所用,能将文章的主题加以拓展。不足在于个人能力有限,课件的设计不够精美,板书简单随意,基本功很不扎实,细节上还有许多地方不够完善。

下载《那树》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那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那树》教案

    《那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寄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珍爱自......

    那树教案

    《那树》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那树》(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 2、完成助学第190-191页预习积累部分第1题、第2题; 3、熟读课文,初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感......

    《那树》教案

    《那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品味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 2、情感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德育目标:正确......

    那树教案

    那 树 镇平县晁陂蒙中教案 潘伟 那树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生字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

    那树教案

    《那树》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那树》说课稿

    《那树》是台湾作家王鼎均的一篇散文。它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

    那树 教案

    那树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王鼎钧及其创作情况。2、理解、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二)、能力目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运用默读、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那些能......

    《那树》教案

    10 《那树》教案设计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二中 孙立群 教学设想 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很少人再去寻找身边悄然消失的东西。但是这些消失的东西往往是我们发展的时候忽略或破坏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