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结合律评课稿

时间:2019-05-12 19:1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法结合律评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法结合律评课稿》。

第一篇:加法结合律评课稿

关于陆世龙老师考核课的评价意见 2012年11月13日下午听了陆世龙老师所上的考评课,这节课是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这节课陆老师在比较加法算式中感悟运算的规律,自发提出关于规律的猜想,在例子中体验、验证猜想,坚定猜想的正确性,从结论形成的过程中获得了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与方法。

陆老师在教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课时,课堂的引入陆老师就以最贴近生活的实际为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在学生提出一些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之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比较和分析这两道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用等号连接吗?问:观察黑板上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问:是不是其他的数之间也存在这种规律呢?请你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验证验证。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你找到规律了吗?这个规律用语言叙述比较长,你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个规律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吗?(生口述,教师板书)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结合律的教学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推导,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

本节课使学生在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应用到灵活应用的练习过程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桥镇中心小学职称考核组

2012年11月13日篇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评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文字和字母表示。

这节课几位老师在比较加法算式中感悟运算的规律,自发提出关于规律的猜想,在例子中体验、验证猜想,坚定猜想的正确性,从结论形成的过程中获得了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与方法。

这几位老师在教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课时,充分考虑到了新旧教材目标定位的不同。从课堂的引入几位老师就以最贴近生活的实际为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在学生提出一些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之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比较和分析这两道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用等号连接吗?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三道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问:是不是其他的数之间也存在这种规律呢?请你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验证验证。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你找到规律了吗?这个规律用语言叙述比较长,你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个规律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吗?(生口述,教师板书)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结合律的教学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推导,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

最后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使学生在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应用到灵活应用的练习过程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篇三: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学科:小学数学

年级:四年级 学期:下学期

课题: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和学情

《加法结合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既教材的第29页。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第二个加法运算定律。

由于加法结合律是在连加法运算顺序发生变化结果不变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来的,同加法交换律相比比较抽象,因此我在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观察尝试探究得出加法结合律的具体内容。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不仅能够分散教学难点,而且能突出教学重点,解决了教学关键,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学生虽然在此前的学习中,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有感性的认识,但加法结合律毕竟是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并通过自己的举例发现规律,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根据以上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2、经历自主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较分析不同的运算规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说课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难点是:探索发现并自主概括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二、说教学和学法

下面,为了说清楚重点和难点,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来谈一谈。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探索式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去探索。我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学

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更重要的是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

具体的教法和学法,我将落实到下面的教学过程当中: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先复习上一节课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我会出示四个算式让学生填空。这样既能巩固旧知,也为探索新知打下基础。⑴56+()=34+()⑵()+134=67+()

⑶189+33=()+()⑷468+ a =()+()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主题图,学生说图上的信息,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问题意识。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进行解答,之后再一起来研究问题“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请学生自己尝试列式,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回答,我会把算式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想的。(88+104)+96=288(千米)88+104+96 104+96+88 之后再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让学生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

3、电脑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69+172)+28ο69+(172+28)155+(145+207)ο(155+145)+207 一组数不够,再出示一组新的数,请学生也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把可以凑整十整百的数放在一起。之后,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充分的空间在小组探索交流,让他们不断地打开自己的思维,反思自己的思维,改变自己的思维,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启发,积极互动,逐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自己归纳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同时教师电脑出示文字表述。

4、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让学生想想加法交换律,能用什么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发现,并自己尝试写一下。并提示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字母或符号来表示这一规律。

我会把这一式子板书到黑板上,并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

(三)巩固练习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前两题是基础巩固题,是针对加法结合律的定义设计的填空和判断题。三题是将加法交换律也放入了习题中,让学生能够区分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第四题则是开放题,在一个算式中,给学生两个数,一个空,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适合数来使计算简便一些。这样,我就把主动权再次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性。

(四)课堂小结

我会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让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192+96 =88+200 =288 =288(88+104)+96 = 88+(104+96)(a+b)+c=a+(b+c)我这样设计的意图:突出重点,便于观察,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篇四:加法运算律评课稿

加法运算律

今天盛老师的课让我收获颇丰。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色:

一、精心安排,自主学习

课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去计算,让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去比较,让学生去举例验证,让学生去逐步抽象,培养学生用符号表示举不完的例子,让学生体会不完全归纳的思想,体会数学符号感。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我们的课堂只有引导学生不断的去思考,静静的思考,然后交流,让学生在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这种学习才有意义,才有思维力。

二、多途径思考,发现计算规律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思维活动开展的条件,多途径思考是规律发现的保证。盛老师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提出列式计算的几种方法。然后,引导观察比较、发现几个算式之间存在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举例验证,把特殊的数学现象推广到普遍的数学实事,从而归纳出加法的几个运算定律。加法运算定律的发现,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到繁、有特殊到一般,学生在列式、计算、观察、比较、验证中理解和掌握了定律并形成共识。

三、练习有度,加深理解

练习的每一道题设计的比较合理,每一道习题深入钻研,对于重点题目重点分析,丰富学生的认知,整合两种运算律,进行推广应用,体会学习运算律的作用,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整个练习有层次型,有深度,扎实有效。

整个过程,在问题情境中深入,在充分的举例验证中展开,通过多次的对比,逐步抽象出不同等式的共同数学特征,最后在运用中巩固深化了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认识与感悟。篇五: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

评课稿

——评漆晓宇老师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一节课

评课人:上泉九年制学校 郭长有

听了漆老师讲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节课,对我的总体影响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处于一个引导者的位置,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并验证,无论是新授还是应用环节,都给他们提供了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学会迁移,学会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听课之后认真总结她这一节课有以下几个靓点,值得同行学习和借鉴:

1、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流畅,整节课教师从“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比、抽象概括—实践应用”层次分明,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可以看出老师对教材钻研透彻,吃透了教材,备透了学生,例比如:教学乘法交换律时,25×4和4×25,让生先计算出结果,然后问结果一样吗?可以列成一个什么样的等式?然后再让学生自说一说,还能说出这样的算式吗? 更好的感受 乘法交换律。再如,教学乘法结合律时,25×4×2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以及25×(4×2)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教师始终抓住例题的数量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

2、加法运算律与乘法运算律在实质上没有多大的内在联系,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只不过是词不同,加法交换律是加数、加数、和,乘法交换律是乘数、乘数、积;加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乘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乘;但教师充分运用了知识迁移的方法,复习了什么叫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用旧知推理出新知,找出知识间的生长点,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因而在新知的学习当中学生显得轻而易举。

3、教学中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连接,比如:在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后,教师紧接着就问,在以前学习中,哪些地方用过它?学生说,乘法的验算,通过这样一个小环节设计,进一步使学生对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并让生体会到乘法交换律实际就在我们身边。

4、教学中教师还注重了举例、观察和讨论,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中能够自己概括出乘法运算律。在乘法交换律和结

合律的总结上,都是通过情景解决问题,找算式的特点,然后自己再说些这样的算式,进一步说出这些算式的共性,然后语言总结出各自的内容。整个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学生的整体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会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5、练习有坡度,层层递进。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法运算律的理解,让学生感受连乘时可以根据数据特点选用简便算法。深化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求精神。

对本节课不同的建议:在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算式的特点并且学生自己会说这样的算式的基础上,我感觉应再注重找找这些算式等号两边有什么异同?进而再用语言总结出各自的内容。其次让学生在明白什么是交换律和结合律之后,把结合律和交换律紧密的联系起来,用一道算式变换来渗透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联系,让两个内容融合在一起,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篇:加法结合律微课教案

微课教案:

加 法 结 合 律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二)能正确应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三)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正确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这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索,计算从而总结出加法结合律的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1.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

(1)我们可以根据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600=()+()

()+65=()+(35)(2).在三位数连加竖式计算中,已经学过一种简便算法,如79+402+311,从个位加起,先把每个数位上可以凑成“10”的两个数加起来,这里可以先把9加1凑成10再和另一个数2相加.

2.我们今天要来学习加法结合律.(出示课题:加法结合律)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我们可以用不同方法解答.

(28+17)+23先求出共有多少人在跳绳

28+(17+23)先求出共有多少女生在活动 =45+23

=28+40 =68(人)

=68(人)答:参加活动的一共有68人. 提问:

(1)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点呢?它们的运算顺序不同(2)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它们计算结果相同 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关系,因此可以写成.(28+17)+23=28+(17+23)在这两个结果相等的算式里,大家都会有同感 28+(17+23)计算更简便。

(3观察下面两组算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里应填什么?(13+45)+25 ○ 13+(45+25)(36+18)+22 ○ 36+(18+22)相信大家更喜欢计算右边的式子。计算过程中先凑整会使计算更简便。

(4)继续观察这些等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号左边算式和等号右边算式各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

① 这几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两边都有三个加数.② 等号左边都是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③等号右边,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所以: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一规律就叫做加法结合律.(7)怎样用比较简单的形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呢?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就是(a+b)+c=a+(b+c)3.相信聪明的你一定能正确完成下面的算式填写。(45+36)+64=45+(36+□)(72+20)+□=72+(20+8)560+(140+70)=(560+□)+□

在一些算式的计算中,利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第三篇: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新昌县南岩小学 盛国阳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29页的例2《加法结合律》。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引入,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联系,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加法结合律,感受运算规律作用。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有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为此,本人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用好教材,并合理的对部分学习活动过程作创新处理,努力使教学活动更具自主性、探究性、趣味性。

三、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加法结合律难度不太大。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能推导出加法结合律。在应用运算定律时,学生容易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混淆,这里要加以区分两者的不同。

三、教学处理

依据对教材与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教学本课时应在学生对运算规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运用于所学运算定律。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准备:A、B两组题的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想:

本节课以“三八国际妇女节”为背景,从花店进花的情境引出新知,求李叔叔三次进货的总数。教学时让学生看PPT插图叙述图意。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通常,会有学生按顺序计算,也会有学生发现后两个加数能凑成整百数,所以先相加。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把两个数相加,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相同,都是这三进货的总数,所以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出像例题这样的例子,再观察、比较。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编排,一方面有利于符号的培养,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⑴提问: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⑵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恰当的数。

20+34=()+()

36+()=64+()a+100=()+()115+15=()+()⑶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①45+58=58+45()②60+80+40=60+40+80()

③230+370=300+300()

③48+b=b+48()

2.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并运用它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关于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

1.让学生质疑。

看谁算得对又快。(分组比赛,要求按运算顺序算)

A组

B组

⑴(27+35)+65

⑴27+(35+65)

⑵47+2+8

⑵47+(2+8)

⑶64+(36+27)

⑶(64+36)+27 ⑷125+237+75

⑷125+75+237 先强调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分两大组比赛,并订正结果。

提问:为什么B组同学算得又对又快?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

2、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 师:三八妇女节是属于我们每一个同学妈妈的节日,你会送什么礼物呢?

师:不管送什么,只要大家有一份感恩的心就可以了。刚才我们谈到了花,对呀!节日到花店的老板可乐坏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家花店,李叔叔为了迎接三八国际妇女节大到来,早早就采购了一些康乃馨,第一次采购了88朵,第二次采购了104朵,第三次采购了96朵,请问同学们李叔叔三次一共采购了多少朵康乃馨?

⑴PPT出示例题,提出问题。

⑵理解题意。

①教师读题。

②了解题中所给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⑶尝试解答。

①这道题是已知什么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②通过看图可以看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出第一次、第二次采购的康乃馨数量和,再加上第三次采购的康乃馨数量。)谁是这样算的,你是怎样列式的? 板书:(88+104)+96=288(朵)

③还有不同算法吗?(先算出第二次、第三次采购的康乃馨数量和,再加上第一次采购的康乃馨数量。)

板书:88+(104+96)=288(朵)、104+96+88=288(朵)

④为什么104+96要加小括号?(表明要先算第二次和第三次采购的康乃馨数量和)

⑸观察上面两个算式,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计算结果相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把两个加法算式连起来)

板书:(88+104)+96=88+(104+96)这个等式如果用文字叙述,可以这样说:88与104的和加上96,等于88加上104与96的和。

⑹想一想:(88+104)+96=88+(104+96)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因为无论是先把88和104相加,再加96,还是先把104与96相加,再加88,它们的得数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和不变。)

⑺比较发现。

教师板书:

(69+172)+1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比较上面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①算一算: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相等)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每组等式说明什么?

②观察:每组有几个算式?(2个)每组算式有几个数相加?(3个)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不同)这两个等式有什么共同点?(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有3个加数,每个等式中的加数都一样。)每组两个算式变了,什么没有变?(和没有变)

③请同学说一说每组两个算式的运算关系。

⑻归纳概括。

教师投影出示填空内容,学生思考后填完整。

三个数相加,先把()相加,再同()相加;或者先把()相加,再同()相加,它们的()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填完后,学生齐读,理解后记忆。

⑼抽象概括。

请大家用喜欢的符号来表示一下加法的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老师板书:(a+b)+c=a+(b+c)

等号左边(a+b)+c表示先把前两上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等号右边a+(b+c)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想一想:a、b、c表示的数是什么范围的数?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a、b、c可以表示整数、小数、分数,即任意数)

三、巩固拓展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面填上适当的数。

⑴278+129+118=287+(□+118)

⑵(32+47)+65=32+(□+□)

⑶183+(46+a)=(183+□)+□

⑷(75+36)+64=75+(□+□)

⑸230+(170+82)=(230+□)+□ 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画“√”。

⑴a+(30+5)=(a+30)+5()

⑵△+(□+○)=(△+□)+○()

⑶(10+20)+30+40=(10+40)+(20+30)()

⑷(a+b)+c=a+(b+e)()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⑴120+653+47 ⑵412+35+65 4.灵机一动。

同学们,你们听过被誉为“数学之王”的德国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吗?高斯小时候聪明过人。在上小学时,有一天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98+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埋头苦算,小高斯却很地把答案写在石板上,交给了老师。教师谯这个年仅10岁的学生一定是瞎写了一个答案,连看也没看一眼。过了很长时间,当同学们陆陆续续地把写有答案的石板交上来时,老师才不经意地把目光转身了高斯的答案板,使老师吃惊的是小高斯的答案是5050,完全正确。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对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他的钥匙奥秘是什么呢?你也来当当小高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吧 指导学生先整理思路,再集体交流。

方法一:1+2+3+„„+98+99+100=5050 共有50个101。

方法二:1+2+3+„„+50+„„+97+98+99+100=5050 共有50个100,再加中间的50。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运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它对于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运用好它。

六、教学反思:

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加法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节课知识的认知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本节课,我依据“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课题,设计并实施教学,纵观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复习引入中,巩固学生的思维基础。

由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伊始,通过提问“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表示”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2、自主探究中,遵循认知规律,训练学生思维发展。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自主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基于我班同学思维基础,教学时,我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通过观察算式88+104+96的两种算法,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的特点。接着通过对几组等式的观察,进一步验证这一定律。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观察——推理——验证——总结这一思维训练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与发展。在学生发现理解了加法结合律后,又通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感。

3、多层次的巩固练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习题设计则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节课的练习题,由基本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填空使学生在运用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对定律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辨析题“判断哪些等式用上了加法结合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明确了“加法结合律”的特点,最后通过思维训练题,探索小高斯解题奥秘,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思维。不足:

1、教学中对“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渗透不到位。再教学时,我会对“加法结合律”的简便作用在课中适当渗透。

2、对大多数学生语言表达的培养还需要加强。

3、下次教学时,最后一道判断题和探索小高斯解题奥秘题换一下位置,就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了。

第四篇: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

张 磊

教学内容: 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结合律。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提前下发导学卡)

(一)计算、观察、比较:

1、计算:(88+104)+9688+(104+96)

2、观察、比较: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二)、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试试看!

(三)、每组算式的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四)、从这些算式中你有什么发现?

课上教学过程

一、检查自学情况。1、2、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小组汇报自学情况。自学检测

(1)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390+280=280+390A+40+60=40+60+A

(10+30)+50=10+(30+50)20+50+30=20+50+30

30+(A+50)=(30+A)+50B+900=900+B

(2)雄城商场1—4季度分别售出冰箱269台、67台、331台和233台。雄城商场全年共售出冰箱多少台?

(3)第三小组六个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28厘米、136厘米、140厘米、132厘米、124厘米、127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二、新课探究

1、小组交流

(88+104+96)=88+(104+96)(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2、小组汇报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3、达标检测(下发检测题)

4、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板书设计:

加法的结合律

(88+104)+96=88+(104+96)

(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c=a+(b+c)

第五篇:加法结合律 教案

加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加法结合律》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即教材的第29页。

学生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之后学习这一课时的,在此之前对四则运算的一些性质和规律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悟。首先,教材通过出示李叔叔骑自行车的题目,问学生“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学生通过列式计算,可以得出几种不同的列式方案,计算顺序也会有所不同。接着,教材出示两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去比较探索两者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最后得出运算顺序不同,运算结果相同的结论。然后,教材出示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最后,为了方便理解记忆,用几个抽象符号来表示加法结合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将会很有帮助。同时,运算定律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学好这一知识,可以更好地用于生活,从而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已经有感性的认识,但相较而言,加法结合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在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归纳,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发现规律,并通过自己的举例来应用规律,并学会用抽象符号来概括表达运算定律。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2.经历自主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较分析不同的运算规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学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教学难点:探索发现并自主概括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活跃思维

1.PPT出示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56+()=34+()

()+134=67+()189+33=()+()468+a=()+()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课本上例2李叔叔骑车的图片,请学生读读图片上的信息,师生一起研究问题:“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你们能够自己列式帮助李叔叔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呢?学生试着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巡视,给予个别指导。

3.学生回答,全班交流。请回答问题的学生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板书:(88+104)+96=288(千米)88+(104+96)104+96+88 „„】

4.教师从中提出两个算式——(88+104)+96 和 88+(104+96),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学生回答:参与运算的数一样,运算结果一样;但是运算顺序不同)那么,想想看,能不能用一个我们学过的符号来连接它们呢? 【板书:(88+104)+96 = 88+(104+96)】

5.练一练: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

(54+237)+63Ο54+(237+63)162+(38+367)Ο(162+38)+367

6.全班交流发现,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字母或符号来表示这一规律。【板书:(a+b)+c=a+(b+c)】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拓展练习,巩固新知。1.填一填。

(47+52)+48=47+(_____ + _____)150+(50+66)=(150+ _____)+ 66(136+ _____)+98=_____+(64 +98)(a +b)+ c= a +(b +_____)2.判一判,在下面各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的括号里打√。a+(50+7)=(a+50)+7()123+(77+b)=(123+77)+b()

△+(○+b)=(△+□)+b()3.选一选。

⑴68+72+128=68+(72+128)

A 加法交换律 B 加法结合律 C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2)2078+25=25+2078 A 加法交换律 B 加法结合律 C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3)254+436+464=254+(436+464)

A 加法交换律 B 加法结合律 C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5.想一想。填上一个合适的数使计算变得简便一些。680+()+298 172+665+()

【设计意图: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几个层次的练习,充分考虑到了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和运用的不同水平,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课堂小结,作业天地。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什么新的收获呢?请学生自己总结一下收获。2.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你能不能很快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和呢?(任选一题)

 1.(1)1+3+5+7+9+11+13+15+17+19=

(2)2+4+6+8+10+12+14+16+18+20=

 2.86+87+88+89+90+91+92+93+94=

六、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 88+(104+96)=192+96 =88+200 =288 =288

(a+b)+c=a+(b+c)

下载加法结合律评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法结合律评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赤金学区 四年级数学(上) 编制:蔡静萍 审核:班级:姓名:教师评价: 《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预习案 【使用说明】 1、自学课本第47页内容 2、结合课本知识,独立思考预习案中的问题,完成......

    加法结合律教案

    课题: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授课教师:陈常秀 年级:四年级教学方法:主动探究法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 法运算律......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1 一、说教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5658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本课是在学生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

    评课稿

    评课稿 千阳县启文小学 李红荣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本周在学校的安排下,我听了四位年轻漂亮的老师的精彩课堂展示,使我受益匪浅,但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谈谈自己听了赵静老......

    评课稿

    浑然天成,熠熠生辉 ——浅谈一节好的语文课 前天,在市马市街小学认真的聆听了几位老师的语文优质课,听后,我感慨万分。对于一节好的语文课,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前总以为,只要学......

    如何评课(推荐)

    如何评课?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 每一次外出听课,听完课总会有评课这一环节,每到这时候,我就特别佩服那种能系统地有理有据进行评课的人,反观自己,一节课到底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评......

    评课(模版)

    评 课 珍珠老师 听了全国阅读课老师一堂声情并茂的语文课,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一、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合理整合,形象的思维和抽象的思维......

    评课稿

    数学研讨课评课稿 城 关雷 小 学 鹏 数学研讨课评课稿 本周我们通过早读时间,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使我受益匪浅。 秦老师这节课的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设置问题情境,打破原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