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教案
2013高考备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及诗歌鉴赏中修辞技巧的命题特点 2.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修辞技巧的运用。
3.掌握和规范诗歌鉴赏修辞技巧题目的答题步骤。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歌曲《虞美人》(邓丽君)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们刚才听的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李煜的名作《虞美人》。其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比喻。(引出课题并板书)
【2012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一、回顾古典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词大家们在作品中多运用修辞来表情达意。那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所学过的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比喻、比拟、对比、对偶、借代、设问、反问、排比、双关、夸张……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拟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的《燕歌行》)(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对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对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设问、比喻)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比喻)
二、考点展示:
大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那么,这个考点在命题形式上如何呈现?我们来看近几年考查修辞技巧的的高考题: 1.(2008年广东)(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2.(2009年重庆)(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3.(2010年浙江)(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4.(2011福建)(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综观历年命题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要求都外化为以下几种形式: 1.本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抒情的?(辨认修辞技巧)3.赏析分析诗(句)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阐释表达效果)
高考命题形式是这样的,我们具体怎样分析作答呢?请看下面的高考真题。
三、真题体验(引导学生分析)1.(2008年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参考答案】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冒寒开花的自然属性,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目的:学会如何辨认修辞手法。可通过分析意象或描写对象的特征来辨认。)
教师小结:通过这道题,我们掌握了辨认修辞手法的方法:要分析意象的的特征。那么我们怎样去分析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呢?请看这道题——
2.(2006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注】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将“山溪渡”比作“交情”、将“水上**”比作“人生波折”,赋予 “山溪渡”、“**”象征意义,(2分)从而形象地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2分)
(目的:1.学会辨认修辞手法。可通过寻找标志来辨认。2.学会将理论知识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方法归纳:
1.判断修辞手法的方法(学生归纳):(1)找标志,如比喻的标志“似”。
(2)析意象,如“花心应似心酸”,“花”是物,“心酸”则是人的情态,由此可判断是用拟人手法。
2.如何分析修辞技巧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首先是掌握常见修辞技巧的内涵和作用;其次是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最后才是传达的作者的情感。
那么是不是做到这样,我们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就完成了呢?我们来看第二次阶段考试前的练习题中的诗歌鉴赏题目。
3.答题思路(学生练习答案比对:投影诗歌,投影学生答题情况,分析答案得失,规范答题意识。)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当堂训练
1.试分析这首诗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新晴
刘颁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参考答案】用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南风”人格化,在雨后初晴的天气里,自己的旧相识南风偷偷的推开门户,顽皮的翻着书,传达了作者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
2.比较鉴赏。假如你是高考命题人,请根据下面两首诗歌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设计题目,并设计好答案。(目的:熟悉命题形式、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答题。方法: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悯农(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陶者(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参考)问题: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分析。
答案:二者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前者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海无闲田”反映农民拼命劳动,全国已没有荒废不耕种的土地了,农民种得广,收得多,这种现象与“农夫犹饿死”的现实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
教师小结:同学们做得很不错。说明了大家都充分了解了高考的命题形式,掌握了答题技巧。最后,我们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师总结:
1.判断修辞手法的方法: 一是找标志
二是分析意象特点
2.如何分析修辞技巧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首先是掌握常见修辞技巧的内涵和作用;其次是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最后才是传达的作者的情感。
3.形成答案时要规范。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作业
六、板书(见“教师总结”)
第二篇: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复习目标
1、理解并明辨常见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理解并洞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课前导入走进教材:
在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此外还有双关、对比、互文、通感、顶针等。请各位同学讨论分析一下,下面的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且考虑有什么表达效果?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提示: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运用互文手法,言简意丰,将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颇为复杂的内容运用简洁的语表达出来。
(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提示: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粗弦嘈嘈,好像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像是儿女私语。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诗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粗弦、细弦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将彼此交错杂弹,弦声清脆的特点表现了出来。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提示: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将李煜的亡国之愁比作“一江春水”,突出“愁绪”之多,“愁绪”的源源不断、绵绵不绝。
请根据上面的问题及答案提示,讨论分析一下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应该分几步进行? 讨论提示并归纳
第一:明辨修辞手法对修辞手法的正确鉴赏和评价,其前提是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要区分一些易混淆的修辞手法。如:对比与衬托,借代与借喻,设问与反问。
第二:洞悉表达效果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如通感可以使色彩有温度,使声音有形象,冷暖有重量,气味有锋芒,从而创造出更加鲜明的形象,开拓出新颖的意境,抒发出独特的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下面是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请同学们迅速识记并且理解: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增强语势,强化感情。)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顶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通感: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高考典例:
例1(2008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讨论分析 :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提示答案】描述了木芙蓉耐寒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例2(2008江苏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总为浮云能蔽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出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赏析】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例3(20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周德清○
2。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2淀:即蓝靛,蓝色染料。(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提示答案】(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 “学”扇。例4(2008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燕。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用草覆盖。
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答案】
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赏析】
吴西逸其人,生平不详。但从他留下的四十七首小令中,仍可寻绎勾勒出一个轮廓:他“走遍天涯”(《游玉隆宫》),曾在杭州、大都两地逗留过;也曾为求功名而到京师“趿履谒侯门”(《京城访友》);从他《自况》:“利名场上我情疏”,《殿前欢》:“归计寻张翰”,“往事南柯”等句看来,他可能作过小官,但很不得志,为此甚怀不平,曾“此情时拍阑干”(《闲题》)。终于,他看破世情,摒弃功名:“不羡青云选”,“身不入麒麟画。”(《殿前欢》)从此隐居林泉:“桑麻富田野生涯,市喧声不到衡扉。”(《山居》)而这首词则为其归隐前后所作。
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带过”。内容亦可分两层。前四句:“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燕。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写向往归隐的缘由。春残花谢,触景伤感,听杜鹃声声,叫道“不如归去”;秋寒月冷,霜降叶落,看燕子南归,亦令人长叹月圆人不圆。无知禽鸟尚能“倦飞而知还”,何况人为万物之灵,岂能不为思乡而愀然动容,归心似箭呢?况且世道险恶,时不我容,人情淡薄,炎凉难堪;而风光景物,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光阴似箭,岂可继续为名利而风尘奔波,离故乡而蹉跎岁月呢?由“春花”,“秋月”兴出光阴似箭、韶华易逝之叹;由“杜鹃”、“归燕”兴出人情淡薄,不可久留之情。前两句写景起兴而有声有色,后两句抒情取喻而兼用夸张。两两合璧对,四句连璧对,然三四句中分嵌“似”、“如”二虚词,句法又异,有整齐中见错落之妙。可见,看似平淡自然,实经匠心锤炼。
往下八句写田园隐居生活,又可细分两小层,第一层次中的四个五字句:“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茅苫三间夏,秧肥数顷田。”写归家务农的物质生活。“留下买花钱”指离开繁华闹市。古时城市富家皆有买花习俗,而不惜挥霍千金。自居易《买花》:“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一束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苏轼《牡丹记叙》亦述“州人大集,自舆台皂隶皆插花以从,观者数万人。”“趱入”即赶紧走入,状其归田之迫切。割茅苫房,种桑纺织,栽秧施肥,这便是山村田园之乐。四句用铺陈手法,以“留”、“趱”、“苫”、“肥”四个动词,连续写出归隐过程和田园劳动。其对偶形式和句法的整中寓变与首四句相近。结尾四个长短句:“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是第二小层,写归隐的精神生活:农事之余,则读书写诗,以诗酒自娱。特拈出陶潜、杜甫,是因前者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志爱清静淡泊(“冷淡”),正是作者意欲效仿的;后者虽未隐居,亦弃官避乱,且毕生坎坷潦倒,正与作者处境类似,易生共鸣,加上其清词丽句,历来为文人所同好,故抄之以赏玩。这四句句法两长两短,又用隔句扇面对,亦工稳自然。
此曲运用白描手法,平易浅近,流畅自然。无一典故,无一华艳文词,纯用白话口语,读之纯乎天籁,自有其天然淳真之美。试看其对偶之精工多样,句法之整而寓变,比兴之巧妙自然,铺排之饱满淋漓,则可知平淡实来自艰辛。《太和正音谱》评吴词“如空谷流泉”,颇中肯綮。课堂总结:上面咱们一起结合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了诗歌修辞手法鉴赏的一些方法步骤,诗歌鉴赏修辞手法的鉴赏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结合诗词内容,明确修辞手法;第二步,根据诗歌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下面进行达标训练。..........板书辞手法结合诗词内容,明确修达效果根据具体内容,分析表
当堂达标:
1、比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唐朝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 玉 案 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中下片作者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甚至为人称道,试简要分析词人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下片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比喻,即博喻,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这样写,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富有意境,有力地抒发了词人的无限愁思。
2、拟人:赋予没有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态动作,从中渗透出作者的情感。作用:(1)、描绘形象(2)、色彩鲜艳(3)、表意丰富。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问: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3、夸张: 故意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有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情感的作用。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 南 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不同意。因为诗题是《江南春》,即作者是写江南春天的景象。而诗中的“千里”也是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4、对比: 对比,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可以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分析对比的作用时,要具体说明诗词中以什么与什么对比,对比的结果使读者认识或感受到了什么。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再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区别:对比与反衬不同,反衬有明显的主次之别,而对比常常不分主次,重点一般在使读者产生新认识、新感情上。
5、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运用借代可使语言含蓄、简练。分析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②“终岁不闻丝竹声”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答案:①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②诗中以“丝竹”代音乐。③诗中的鞍马代“客人”。④诗中以“杜康”代酒。
6、双关:
利用汉语词汇意义上的多义性或语音上的谐音关系,言在此而意在彼。如于谦《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再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其他如以“丝”(思)、“枝”(知)、“藕”(偶)、“莲”(怜)谐音,都是此类。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问:“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问: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7、通感: 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参考答案:首句“隔彩霞”渲染了奏乐的环境,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比一般地说“此曲只应天上有”来得具体高妙;第四句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的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何等绚丽的景象,她意味着笙乐的明媚、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别具一格。
8、顶真:
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马致远《汉宫秋》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这首曲子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9、反复:
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在于强调,既使形象鲜明思想突出感情强烈,又使行文前后呼应起伏跌宕获得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巴山夜雨”重复使用,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也含蓄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的寂寞相思之苦。
10、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船”。[例] 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龙城,卢龙城,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记〃李将军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这首诗被明代诗人李攀龙推奖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其中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在“明”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最为奇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是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这样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使诗歌的主题同悠久的历史自然联系起来,深化了全诗反战的主题。
第三篇: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执教人:王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并掌握表达技巧中修辞手法方面的答题方法。
2、过程和方法:检查预习,构建知识体系;借鉴例题,探究答题的方法步骤;
课堂练习,体会答题的方法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在表达方面的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
借鉴例题,探究有关表达技巧的答题方法步骤。
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填诗词小练习
最害羞的人——
最多的愁——
最消瘦的人——
最深的情——
最高的楼——
最大的瀑布——
二、考纲在线
三、探究过程:
第一:检查预习,构建知识体系
修辞手法:1、比喻 2、借代 3、比拟 4、夸张
5、对偶 6、排比 7、设问 8、反问 诗词鉴赏中常用的就是比喻、借代、比拟、夸张。
(一)比喻
作用:
1.形象具体可感。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2.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
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分析: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二)借代
作用: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引人联想。例: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分析: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三)比拟
作用:1.促使读者产生联想,将事物人格化,富有情趣,生动形象。
2.突出作者的情感。例:
新 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分析: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四)夸张
作用:引起丰富联想,突出事物本质特征,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分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竞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第二:借鉴题例,探究答题的方法步骤。
常见设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XX这一修辞手法的? 提问变体:
请分析诗人是怎样、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明手法)
2、结合诗句内容解释怎么用这种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特征。(详解析)
3、这种修辞手法的描写效果以及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谈效果、表感情)例: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明手法)
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详解析)
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谈效果)
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表感情)
第三:课堂练习,体会答题的方法步骤。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9江苏卷)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膏锋锷”:兵士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
这首词中 “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2年辽宁卷)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
四、布置作业
(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第四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教案定稿)
2017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之艺术技巧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时能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 2、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句,准确判断诗歌的描写手法
3、通过练习,能规范表述描写手法及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句,准确判断诗歌的描写手法
学习难点: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句,准确判断诗歌的描写手法并结合诗句简析及表达效果
一、课堂热身
说说下列诗句运用了哪种艺术技巧
1.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借代)2.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衬托)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4.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反衬)5.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借喻)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7.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典)8.澄江如练,碧峰孤拥。(化用)
9.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视听结合)10.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托物言志)
1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声衬静、动静结合)1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词)1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象组合)1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虚实结合)
古人说,作诗无外乎情景二端,那么,诗歌中的情是怎样抒发的,景又是怎样写的,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使诗歌鲜明生动,从而感染读者。为实现这种目标,而采取的这种方法和技巧,其实就是艺术技巧。
二、知识积累
表达方式:记叙 议论 说明 抒情 描写
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互文等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用典、化用、联想、想象、象征、叠词等
篇章结构: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铺垫、过渡、照应、抑扬、层层深入、重章叠唱等
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即事抒怀
描写:1.意象组合2.动静结合3.虚实结合4.正侧结合5.点面结合6.以乐景写哀情 7.白描(粗笔勾勒)和细描(工笔)
2017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之艺术技巧
三、当堂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学生朗读诗歌、分组讨论,每组请一位同学回答。
水龙吟 咏月 晁端礼①
倦游京洛风尘,夜来病酒无人问。九衢②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香散梅梢,冻消池面,一番春信。记南楼醉里,西城宴阕,都不管、人春困。
屈指流年未几,早人惊、潘郎双鬓。当时体态,如今情绪,多应瘦损。马上墙头,纵教瞥见,也难相认。凭栏干,但有盈盈泪眼,罗襟揾。
注:①晁端礼:北宋词人。因得罪上司,废徙达30年之久。②九衢:指御街。
简析上阙“九衢”以下六句的写景特色。
明确:①俯视、仰视相结合。词人向下看,九衢上残雪斑驳;向上看,朦胧淡月照进千门万户。
②嗅觉、视觉相结合。夜风送来梅花清香,池塘表面的冰已经融解。③白描手法。用简练的笔墨描摹出元宵佳节前的自然美景。
④融情于景。九衢上的残雪斑斑驳驳,天空中的朦胧淡月照进千门万户。词人这清净、洁白的世界里,胸襟自然为之一畅。接着夜风送来梅花的清香,池塘表面上的薄冰已经融解。这些景物上都被词人抹上了一层感情色彩,仿佛是他的心灵附着这些景物上,他那因酒而病的身躯与心灵自然景色的陶冶中,渐渐轻松了,开朗了。⑤远近结合。
赏析:起首二句先把词人可悲的身世揭示出来。“京洛风尘”,语本晋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之一:“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此处盖喻词人汴京官场上的落拓不遇。“病酒”,谓饮酒过量而身体不适。词人由于政治上不得意,常以酒浇愁。可是酒饮多了,反而沉醉如病。官场失意,酒病缠身,境况可谓惨矣,复着以“无人问”三字,其羁旅漂零之苦,尤为难堪。
此词开门见山,句句写实,与一般长调大异其趣。接下来,词人的视线从住处的窗口向外探视,无边夜色,尽入毫端,化实为虚。一下子,词境变得空灵了。词人写道:九衢上的残雪斑斑驳驳,天空中的朦胧淡月照进千门万户。词人在这清净、洁白的世界里,胸襟自然为之一畅。接着夜风送来梅花的清香,池塘表面上的薄冰已经融解。这些景物上都被词人抹上了一层感情色彩,仿佛是他的心灵附着这些景物上,他那因酒而病的身躯与心灵自然景色的陶冶中,渐渐轻松了,开朗了。此刻,他不仅想到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来临,不仅感受到春天的信息已经来到,而且他的思绪也回复到往年醉酒听歌的快乐生涯。“南楼”,指冶游之地:“西城”指汴京西郑门外金明池和琼林苑,都是北宋时游览胜地。这里以对仗的句式强调当年的豪情胜概。特别是“都不管、人春困”一句,以口语出之,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更见其豪情万丈。
过片又写目前衰颜,从上片歇拍的豪情收回来,与起首二句遥相映射。“潘郎双鬓”,谓两鬓已生白发,语本潘岳《秋兴赋》:“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屈指”二字是起点,点明词人是算计,以下都是写算计中的思维活动。词人不仅惊觉自己早生华发,而且联想到对方如今愁苦的情绪,于是深感她的形容应该已经消瘦。“多应”二字,表明这是想象和狡滑,而一往深情,皆寓其中。以下三句,是这种感情的延伸。“马上墙头”,语本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至此,方正面点出词人昔日曾与一位女子邂逅。但无情的岁月凋谢了彼此的容颜,即使相逢恐亦不敢相认,言之不胜伤感。款款深情娓娓道来,情韵悠然相生,笔锋收纵自如。
2017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之艺术技巧
结尾三句,设想对方凭阑凝望,罗襟揾泪。此处全用情语作结,却收到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运用移情手法,词人晁词把仕途的失意、人生的感慨化作盈盈泪水,风格纤弱。揾者,拭也。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学生朗读,教师疏通诗句含义,学生口头回答。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赏析。
陈诗结尾两句间接抒情。在严酷的背景下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但是却见不到吹笛人。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表达了对从军将士不畏严寒、为国出征精神的赞美。
杨诗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陈诗译文: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却看不见人,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
注释:
① 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 横笛:笛子。
③ 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赏析: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
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
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试想,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呢?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现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
2017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之艺术技巧
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
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杨诗译文:
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注释:①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②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
③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④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④ :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⑤ 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四、方法总结
通过以上两首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关于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考查,通常以下面几种形式的题目出现。(投影)
1、熟知关于“艺术技巧”的各种不同提问形式。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2)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方法。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4)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5)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2017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之艺术技巧
6)请简要分析某句的艺术效果。
虽然提问形式不同,但其本质却是一样的,即都是问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景物或表达情感,因此,答题的内容、步骤也都一样。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两道题目的答案,来归纳一下这一类型的题目我们应该如何分步解答。(投影)
2.熟练掌握“艺术技巧”类问题解题“三步骤”。(学生讨论、归纳得出)1)明技巧。即说出用的是什么手法。
2)阐运用。即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这种手法的。
3)析效果。即说出这种手法有怎样的效果或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题提醒
(1)艺术手法的使用往往是综合性的,但要分清主次。有时候,阅读诗歌时,不确定是哪一种手法时,要从题干和诗句中找答题方向,若锁定为描写手法时,则再进一步去比较后选择。
(2)结合诗句分析要具体,不能脱离诗句本身架空分析。(3)总结概括要力求准确,反复筛选用词。
下面我们再来按照以上方法,解答下面的问题。(投影)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春 梅 晁冲之1
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东君2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3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注:1.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2.东君:司春之神。3.玉堂:指华贵的宫殿。
上阕写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出了梅怎样的品格?
明确:对比、衬托(明技巧)。用修竹来衬托梅的品质(阐运用),写出了梅花孤傲的品格(析效果)。
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明技巧)。“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正面写出梅的孤洁瘦淡;“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风欺。” 侧面写出梅花生长环境的恶劣(阐运用)。写出了梅花坚强的品格(析效果)。
化用。(明技巧)化用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诗:“江头千树春欲闇(àn),竹外一枝斜更好。”(阐运用)写出了江梅的孤洁瘦淡。(析效果)
词语注释
①汉宫春:张先此调咏梅,有“透新春消息”,“汉家宫额涂黄”句,调名来于此。
②向竹梢二句: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诗:“江头千树春欲闇,竹外一枝斜更好。”此处化用其意。
③东君:又名东皇、东帝,传说中的司春之神。春于方位属东,故名。④塞雁:边塞之雁。雁是候鸟,秋季南来,春季北去。⑤清浅: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
⑥玉堂:指豪家的宅第。古乐府《相逢行古辞》:“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何似:哪里比得上。
⑥ 付他谁:即向谁诉说。⑦ 流:高尚的品格和气节。
2017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之艺术技巧
白话译文
水边的梅花是多么潇洒,在竹梢稀疏的地方。横斜着挺出三两枝。春风也不知道爱惜,任凭雪压霜欺。燕子无情无意,只因怕冷,轻易地失去她开花的日期。惟有南归的鸿雁,年年南飞时能看见她的芳姿。
清浅的小溪,如一条白白的丝练,请问那些华丽的堂宇,又如何能赶得上这茅屋疏篱?最令人伤心的是,自从知己朋友离去之后,便很少有吟唱梅花的清绝的歌诗。只有微云轻轻飘浮,淡淡的月光隐约迷离。面对此景此情,我的孤高芳洁又都是为了谁?但那高洁的江梅,依旧倚风自笑,并未减淡她的清香,因为风流高逸是自身的品质,本来就不在乎别知与不知。作品赏析:
词虽长调,其寄意却单纯,只就梅之品性孤高与环境冷落两方面反复写来,其情自深。首句“潇洒”二字状梅品的清高,概尽全篇。“江梅”可见是野梅。又以修竹陪衬写出。盖竹之为物有虚心、有劲节,与梅一向被称为岁寒之友。“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极写梅孤洁瘦淡。芳洁固然堪赏,孤瘦则似须扶持,以下二句就势写梅之不得于春神,更为有力:“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梅花是凌寒而开,其蕊寒香冷,不仅与蜂蝶无缘,连候燕也似乎叫伯春寒、轻失花期”。因燕子在仲春社日归来,其时梅的花时已过,故云。一言“东君也不爱惜”、再言燕子“无情”,是双倍的遗憾。“惟是有”一转,说毕竟还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其词若自慰,其实无非憾意,从叫唯是有”的限制语中不难会出。同一意念,妙在说来富于变化。同时,这几句词笔挥洒而思路活泼,盖“燕雁与梅不相关,而挽入,故见笔力”(《独醒杂志》卷四)。
林逋咏梅名句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下片则化用以写在野的“江梅”的风流与冷落。唐人咏梅涛云:“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因何入得来。”(薛维翰《春女怨》)这是“玉堂”所本。过变三句言“清浅小溪如练”,梅枝疏影横斜,自成风景,虽在村野(“茅舍疏篱”),似胜于白玉堂前。以问句提唱,紧接又一叹:“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故人”即指林逋,此渭“梅妻鹤子”的诗人逝后,梅就失去了知音,“疏影横斜”之诗竟成绝响。即有“微云淡月”、暗香浮动,没有人赏。(“分付他谁?”)不过“孤芳”自赏而已。仍以问意提唱,启发末二句,言孤芳自赏就孤芳自赏罢:“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这里“空自倚”三字回应篇首,暗用杜甫“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句意,将梅拟人化,意味自深。
五、本节课有何收获? 回顾:艺术技巧分类
及解题步骤
六、课后作业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与前三句相比,末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前三句叙事写景,饱含感情,但极为含蓄。末句则卒章明志,直抒胸臆,将惜别之意上升到顶点,点明别情。
2、一轮资料: P80 2.3.5
第五篇:五鉴赏诗歌的表达技艺之修辞手法教案
2011届苏州一中高三语文教案系列一
诗歌鉴赏五
高三诗歌鉴赏教案五: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2、了解诗歌鉴赏中修辞手法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鉴赏诗歌修辞手法解题和拟题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
1、比喻。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请你再举一例:诗句 题目 作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借代。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如:“住近湓江地低湿,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请你再举一例:诗句 题目 作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绝句》)
3、双关。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
请你再举一例:诗句 题目 作者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杨柳"表面上指的是杨花、柳絮,实际上指的是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
4、夸张。夸张就是把事物夸大或缩小,它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苏州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1届苏州一中高三语文教案系列一
诗歌鉴赏五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再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请你再举一例:诗句 题目 作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比拟。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例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上阕)将菊、兰、明月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
请你再举一例:诗句 题目 作者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张孝祥《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令人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请你再举一例:诗句 题目 作者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7、反复。指某些词句多次出现,达到强调事件,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效果。如“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再如“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钗头凤》•陆游)
请你再举一例:诗句 题目 作者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辛弃疾《西江月》)
8、互文。就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这里左右、东西都种上了松柏、梧桐,枝枝、叶叶都相互覆盖、交通。
苏州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1届苏州一中高三语文教案系列一
诗歌鉴赏五
请你再举一例:诗句 题目 作者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9、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如“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请你再举一例:诗句 题目 作者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0、设问。就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开篇设问,可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可以承上启下;结尾设问,可以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请你再举一例:诗句 题目 作者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1、通感。就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一种感觉写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手法。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首句“隔彩霞”渲染了奏乐的环境,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第四句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以上两句用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别具一格。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二)真题展示
1、(2009年重庆卷)
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答案:(1)借代、反问。2、2008(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苏州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1届苏州一中高三语文教案系列一
诗歌鉴赏五
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答案】(2)(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3、2007(重庆卷)1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海棠(宋)苏轼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早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4、2006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答:“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5、2006(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答案: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苏州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1届苏州一中高三语文教案系列一
诗歌鉴赏五 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三)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命题方式
1)本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试分析这首诗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结合炼字来考。
2、解答策略
1)确定修辞手法。2)结合诗句解说。3)分析修辞表情达意的作用。
四)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试分析这首诗主要艺术手法。
答:采用了拟人和主客移位的手法。不直言自己的感情,而是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感情,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答: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试分析最后两句诗中意象的作用。
答:最后两句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女是无法报答的。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苏州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1届苏州一中高三语文教案系列一
诗歌鉴赏五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设问。用三个设问,铺陈内容,抒发了对天下兴亡的感慨、对孙权的敬慕和对现实的讽喻。
五)我来拟题
新 晴 刘颁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问题:试分析这首诗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用拟人的手法,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六)教学小结,有一两句话来概括本课主要内容。可以让学生来讲。
三、教学反思
苏州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