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015、12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熟练掌握常见的表达技巧术语;
2、能够准确识别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并能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3、能够按照题干的要求规范答题,力争得满分。
一、课前自主学习
(一)课前预习---知识网络建构(常见的表达技巧术语)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2、表现手法:对比(古今、今昔、正反、前后)、衬托(又分正衬、反衬,反衬包括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象征、用典、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相生)、工笔、白描(简笔勾勒)、动静结合、比兴等。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共7种)
4、结构特点(谋篇布局)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铺垫、承上启下等。
【友情提示】目前对于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划分仍不太统一,题干若是未就某一具体的方式或手法设问,而是就以上这三个概念(1-3)之一(或艺术表现手法)设问,则可在我们所列举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三个类别中,选择能与诗歌相对应的某一或某几个具体的方式或手法作答。
(二)细剖高考
1、(2011年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解题思路】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回答时应包括四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描述了什么景象;(3)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4)此手法效果如何。
【参考答案】①触景生情; 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2、(2011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解题思路】命题人已经将解题角度明确告知考生,考生只需将虚实部分找到即可。【参考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景,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三)牛刀小试: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5分)
1(2)请联系全词从景情关系角度看,对“海棠红近绿阑干”一句作具体分析。(5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古意 王融
霜气下孟津,秋风度函谷。念君凄已寒,当轩卷罗縠。纤手废裁缝,曲鬓罢膏沫。千里不相闻,寸心郁纷蕴。况复飞萤夜,木叶乱纷纷。
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怎样处理景情关系的?请具体分析。(5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注】。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5分)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这首诗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重山 端午 元 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沅湘②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5分)答: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宋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1)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人说“只愁飞诏下青冥”一反常调,别出新意,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5分)
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
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找到你真正的位置。无需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加油!
第二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一、下面是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读后回答问题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1、1、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
诗中的环境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井边梧桐、秋深叶黄、夜深霜重。其作用有两点:a、点明题意,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首怨怒诗; b、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
这首宫怨诗,描写了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寂寞孤单,的少女的形象。少女的形象可以通过“无颜色”和“卧听清漏”两处来表现。“无颜色”既是说明了室内用具的灰暗和夜已深了,更向读者暗示了主人公心情的黯淡。“卧听清漏”“漏”前加“清”字,由于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觉漏声凄清,漏声漫长。
3、3、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构思立意的特点:前三句写景,多重铺垫,后一句写人,水到渠成。由远而近,由户外写到室内;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二、阅读下面王维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鹿 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1、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3、在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词或句子。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初冬夜饮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淮阳,指西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
1、1、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本诗刻画了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抒发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思、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壮志难酬的隐痛。诗题中的“饮”字,诗歌中的“淮阳多病”“客袖侵霜”“明年谁此”等词语,均可表现这一点。
2、2、请选择你认为在炼字炼句方面堪称典范的例子,予以点评。
“侵霜”一词,“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霜、风尘之意,也有彰显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辛酸。
3、3、请简析“明年谁此凭栏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作用。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四、下面是李商隐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风雨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1、1、本诗题为“风雨”,请解释一下诗题的含义。
风雨一词一语双关,既有事实上的摧残黄叶的风雨,也有羁泊异乡的身世之感;同时,它还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才智之士冷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氛围。
2、2、请解释“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联句的含义,并点评其在炼字炼句方面的独到之处?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上句实中有虚,以风雨中飘零遍地的黄叶象征着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际与下句实写青楼管弦形成鲜明的对比。诗句中的“仍”和“自”极富神韵。“仍”有“更、兼”意,不仅写出了风雨的无情,更有力地透出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自”字有转折意,又含有“自顾”的意思刻画出青楼豪贵自顾享乐的情态,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冷酷的社会和人间关系的愤激之情。
3、3、请指出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的最突出的特点。
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鲜明,即环境的冷酷和作者的内心的热情、抗争的巨大反差。
五、下面是一首高适的诗歌,阅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1、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最突出的特色是虚实结合,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写得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片,这样,虚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2、2、点评“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词语锤炼方面的妙处。
“风吹一夜满关山”的妙处a、化声为形,风吹的就不是音乐声,而是四处飘散的梅花一夜之中和香和色洒满关山,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映成趣b、用了通感的方法,战士由听曲而想到形状,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向读者透露了战士的思乡之情。
六、下面是一首刘长卿的诗歌,阅后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1、1、请回答这首诗的主旨,并具体分析。
本诗是一首思乡之作。写出了作者的思乡游子的孤独、寂寞、缠绵凄清的情怀。如,“摇落”一词和“清枫霜叶”就奠定了全诗的思乡基调,而“孤城紧闭”“独鸟背飞”进一步点染了作者的游子之思,“何处倒寒衣”这一传神的细节,把作者的悲苦忧愁,寄寓于那破空而来的为亲人赶制寒衣的砧声里。描写的含蓄蕴藉,言尽而意存。
2、2、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初上等意象。这些景象的作用有两点:交代时令景象烘托渲染了郁郁的离情;暗示了作者的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
3、3、请分析作者的抒情理路。
诗歌从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时间上有递承,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的思乡感情逐渐加重的心路历程。
七、下面是杜甫的诗作《倦夜》,读后回答问题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1、诗题曰“倦夜”,但全诗却有“夜”无“倦”,“倦”在本诗里指的是什么,和诗歌主旨有什么关系?
表面上看,诗歌没有写“倦”,但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孤栖”“卧内”辗转不眠;拥被支肘,听窗竹萧萧,露珠滴答;对着溶溶月光,沉思默想;步出庭院,仰望星空,心事浩茫,诗人彻夜不眠,该有多么疲倦啊。所谓“倦”是指作者由于心忧国事,而彻夜难眠的状态。
2、2、从诗歌的结构角度,鉴赏本诗的表达技巧?
诗歌布局精巧,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吸,用空间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推移。移步换景。后两句抒情,且直抒胸臆,使诗歌情景皆活。
3、3、本诗的突出特点是融情于景,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一下。
全诗的前六句,貌似写夜,但仔细看,在这幅“秋夜图”中,我们除了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了目击者诗人自己。诗中的自然景物,无一不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为国事而寒心,所以才“竹凉”,悲叹人民的遭遇,才对“重露成涓滴”的声音那么敏感,对政局和现实的担心,才会星是“稀星”,月是“野月”。物我为一。
八、下面是一首刘禹锡的诗歌,读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州新草绿,幕府旧烟清。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1、本诗从内容上讲是属于咏史诗,它的特点是借古讽今(借古伤今)
3、3、此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特点的是什么,请简析。
此诗的最突出的表现方法是对比。“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是古今盛衰的对比;“新草绿”“旧烟青”的风景的依旧和王朝的更迭相对;“人事”的变迁和“山川空地形”作比。(举一例即可)
3、《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作者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之中。杜牧的《泊秦淮》中的两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脱胎于此。
九、下面是白居易和元稹的一首诗,阅读后请回答问题
望驿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附:元稹的《望驿台》“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是元稹在三月里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
1、1、高适的《除夜作》言“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是从对方写起,而本诗却双方同时写。“两处春光同日尽”,请简评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所谓“两处”是指妻子韦丛处和诗人处。“尽”字如利刀断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一语双关,既指春天,同时也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个人欢聚的希望落空了。这样自然地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一种相思,两处离愁。再加上这一天是春尽日,那么,这种相思的情愫就更难解了。
2、2、全诗围绕一个什麽字展开,请分析作者的抒情理路。
诗歌是围绕一个“思”字展开的。前两句通过形象传情。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句借“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三句写出在三月三这个特定的时刻的刻骨相思。只是由“春光尽”含蓄点出。第四句如银瓶乍破,直点两个“思”字,关合有力。
十、下面是王安石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夜直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夜直”即所谓的“值夜班”,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一人在翰林院里值班住宿。
1、1、简评本诗的情景交融的特点。
首句“金炉香烬漏声残”诗人因国事而一夜未眠,对时间的流失十分敏感。所以既看香炉里的“烬”又听漏声之残。次句“翦翦轻风阵阵寒”此句写诗人由室内来到户外的感受,“翦翦”形容风轻微而带有些微的寒意,恰好说明了诗人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三句中的“春色恼人”更是把作者亢奋不已的心情表现俱足,收束句“月移花影上栏杆”,更是借景抒情,“以景语结情语”,将作者的愉悦的心境表现的含蓄而又兴味长。
2、2、点评“春色恼人眠不得”一句在造语炼字方面的妙处。
“春色恼人眠不得”写作者在户外面对美好的春色,激动不已。这里“春色”既是实指美妙的景色,更是指历史上难得的君臣际遇,确实是难得的“春色”;这里的“恼人”是撩人,由于时值新春,再加上恰逢神宗即位他有了一展宏图的机会。故无数往事、感慨事、紧要事涌上心头,所以才会兴奋的“眠不得”。
十一、下面是黄庭坚的两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题阳关图二首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人事好乖当语离,龙眠貌出断肠诗。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悲。
注:《阳关图》是北宋画家、龙眠居士李公麟所作的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意图。
1、1、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两首诗都用了同样的典故,所谓“断肠”是指王维的《渭城曲》又叫《阳关三叠》,末句是用的是北朝民歌《敕勒歌》。
2、2、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结合第二首诗,具体赏析一下。
两首诗是为李龙眠根据王维的《渭城曲》的诗意所作《阳关图》的题诗。是抒写离别之意。具体说,第一首是写离别之悲,第二首写离别之物、关情之物的。
第二首的第三句第四句“渭城柳色关何事”人是离别,关柳何事,原来是离人将自己的离情加在物上使得那原没有灵性的柳也有了情感。正像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十二、阅读苏轼的《海棠》,回答问题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开头两句诗是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2、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一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十三、下面是陆游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夏夜不寐有赋
急雨初过天宇湿,大星磊落才数十。饥鹘掠檐飞磔磔,冷萤堕水光熠熠。
丈夫不成忽老大,箭羽凋零剑锋涩。徘徊欲睡还复行,三更犹凭阑干立。
1、1、简述诗中作者的形象和诗歌的主旨。
作者的形象:在诗歌里,作者是以一个因心忧国事而半以入眠的形象出现的。同时又是一个报国无门却老大迟暮而彷徨不安、激愤难平的爱国志士的形象。主旨:抒发了作者空怀壮志却又请缨无路而老大自伤的愤激之情感。
2、2、赏析“饥鹘掠檐飞磔磔,冷萤堕水光熠熠”两句诗,体会其妙处。
鹘是一种猛禽。本应搏击长空,现在只能掠檐低飞发出磔磔的叫声。“鹘”前加一“饥”字显现出其惶惶不安;萤虫也无力远飞而堕入水中,发出闪烁的光,“萤”前加一“冷”,既点出了意象的迷离和晦涩,同时也传达出作者的对于时局的痛切感受,显出天地间的凄迷幽暗的景象3、3、评析本诗在抒发感情方面的特点。
本诗前四句烘托渲染一种冷森和阴暗的气氛。同时也为全诗奠定了悲慨的基调。一种愤懑之气充盈全诗。后面才转入抒情,却又点到为止,最后一句是“以景语结情语”,以深夜难眠独自凭栏的诗人自我形象作结,使诗歌具有激荡回旋的力量。
十四、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碧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注:范成大,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反对和议,力主抗金,收复失地。
1、1、简评本诗所描绘的意境。
这首诗通篇写景,作者笔下的暮春之景,像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近景富丽堂皇的碧瓦楼,绣幕低垂,远处,赤栏桥外,一泓清溪横斜;空中,杨柳飞絮,地下梨花铺地,洁白如雪。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景的感觉。然而这只是表面上的情况,实际上这首诗是别有寄兴的。前两句中,作者以春秋笔法暗喻了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统治者却沉醉在笙歌之中,纵情声色,“碧瓦楼”是权贵们宴饮歌舞之地,“绣幕”后是一幅醉生梦死的寻欢作乐图。朝廷如此腐败,国事何须再问。讽刺的意味十分浓厚,后两句“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表面上看起来是写景,实际上是情语,阳春烟景,行将逝矣,一番风雨过后,匆匆春归去,以此暗喻南宋偏安局面的岌岌可危。对当权者是绵里藏针的冷刺。
2、2、请解释诗歌为什么要以“碧瓦”为题,并赏析“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两句诗。
“碧瓦”别开生面,有揭示题旨的作用。“碧瓦”青绿色的琉璃瓦,令人联想到是华美宅邸,再联系绣幕、赤栏桥等景物,诗人描绘的不是田野村家,而是贵族之家。南宋小朝廷偏安半壁,歌舞西湖,燕雀巢于幕上,不知祸之将至,这样,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南宋统治者。讽刺南宋君臣沉醉临安,忘却国耻。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表面上看起来是写景,空中,柳絮飘飞,地上,梨花满地,洁白如雪,同时也是感情至深的情语。富有寄托,寄兴亡之感于明丽的景物描写中。批评南宋朝廷沉醉歌舞,不管国事的做法。
第三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训练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1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训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南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2、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2008福建卷)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4、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2008浙江卷)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杨老师***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2
5、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画堂春 秦观(2008山东卷)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①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6、(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7、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骆宾王少年落魄,沉沦下僚,满怀抱负,无由施展。好不容易在不惑之年,由长安主薄入朝为侍御史,却因上梳论事,断送了大好前程。此时,已独揽大权的武则天也采取了更为露骨的措施,为公开称帝而紧锣密鼓。
8、在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杨老师***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3
9、用简洁的语言说出三、四句的妙处。
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杨万里(2008江西卷)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10、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1、(1)请概括首两句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赏析三、四句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2、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这种思想感情,试作简析。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3、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2008辽宁卷)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杨老师***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4
14、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田家 聂夷中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15、本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却没有一句议论、抒情的句子,诗歌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请作简要赏析。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提叫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6、这首曲子是如何渲染浓重的乡思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17、这首词的上片主要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7、这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杨老师***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5 青 玉 案(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8、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9、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20、(1)开头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
三、四句是写景的句子,它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2008江苏高考)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1、“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2008辽宁卷)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杨老师***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6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22、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2008四川卷)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23、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卜算子 送孟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4、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简要分析其中两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之妙。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霜天晓角 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株雪。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驿:驿站,古时候供递送官府公文的公差和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25、(1)、同是写梅,两位作者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同,陆词用的是,范词运用的是 方法。
(2)、同是运用环境烘托的写法,两首词也是各有差异的,陆词突出环境的,塑造了梅花的 形象:范词突出环境的,塑造了梅花的 形象。
(3)、同是借物抒怀,但两首词寄托的深浅有别。陆词抒写梅花的 品格,范词抒写梅花的 品格。
杨老师***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7
答案
1、这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眼前所见之景间接抒情,孟诗除了间接抒情外,还有直接抒情。
2、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
一、二两句写景中蕴满了伤春之情,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
3、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的快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4、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5、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6、(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7、李益: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朝灭亡的感慨。
皮日休: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的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8、借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为赴秦刺秦王的荆轲在易水饯别的事,抒发了内心对武则天深为不满,欲为匡正朝纲而献身的悲壮激愤之情。
9、这两句是以虚衬实,虚实相应。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意境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这种写法使自己之情和妻儿只情融注为一体,更具有感人的力量,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10、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杨老师***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8
11、(1)、以精炼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2)、“可怜”句紧承前义,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3)、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家人的无限同情。
12、不写自己如何思乡,而是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象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运用了化实为虚、虚实并用的写法。
13、诗中有画,绘形绘色(或突出色彩的描写),动静结合(或以声衬静),情景交融。
14、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
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5、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管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16、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然而其多深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而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重的秋景图,衬托自己的思乡情。
17、主要运用了衬托(或烘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18、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19、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寂,表达了作者耐得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之操守的高洁品性。
20、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1、(1)既是即景起兴,同时也是比喻:屈原的怨恨是多么的深,好似流不尽的沅、湘之水。
(2)
三、四两句以景结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枫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和作者对屈原的同情,显得含蓄隽永,令人回味不尽。
2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23、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4、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
杨老师***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9 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25、运用了对偶、设问、比喻、排比。首句运用比喻,既写出了山水相连之处的美丽,又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饿依依不舍;尾联运用拟人表现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对朋友的美好祝愿。
26、(1)、拟人比喻
(2)、偏僻、凄苦,寂寞;清冷、萧疏,“脉脉”(3)、高洁刚强 孤寂幽独
杨老师***
第四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014届高考复习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导学案
复习目标:
1、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2、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教学难重点:
1、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2、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真题体验
1.(2013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志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呈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正反对比,层层推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2.(2013全国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二、解读考点
“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表达技巧”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修辞方法,二是描写手法,三是抒情手法,四是表现手法,五是行文结构的技巧。
“表达技巧”是个宽泛的概念,“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描写手法”等是具体的概念。如果提问“表达技巧”这个宽泛的概念,则要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考虑,然后把“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考虑。设题模式:
直接提问:
该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该句(诗)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 间接提问:
该句(联、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或如何表达感情的)?这类提问,答题时必须写出表达技巧。
答题模式: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
步骤一:用术语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明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
[阐运用]
步骤三: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析效果]
三、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词的上片写整夜为相思苦恼。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的情怀?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步骤一)菊花笼罩着一片轻烟薄雾,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像在默默哭泣。天凉了,双栖的燕子也飞去了。只有无情的月亮,没完没了地照到天亮。这种无端迁怒,更表现出主人公的烦闷。(步骤二)烘托了游子(思妇、作者都可)的苦怀。(步骤三)
第二课时
修辞手法的技巧
一、考点解读:
古人十分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采用比喻、拟人、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衬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的作用说说而已。
经常考查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对偶、双关等。
二、方法指引
(2013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考的是修辞手法。回答时,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洁点明效果。
【参考答案】 “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运用拟人,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小结:答题模式:
步骤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解释这种修辞格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
步骤三:此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思想情感。
三、考点针对练
1、(2010·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定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追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注】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龙钟:湿漉漉的样子。问题:“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人托入京使捎话时内心波澜起伏,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可见一斑。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中的春雨可亲可爱,这种艺术效果是怎样取得的,请做简要分析。答:本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好雨知时节”的“知”字、“随风潜入夜”的“潜”字,均产生拟人化的效果,诱发了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的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答:最后一句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作者含蓄而又明确地表达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的眷恋和忐忑,她的希望和等待,全都刻画出来了。
第三课时
描写手法的技巧
一、考点解读:
诗歌中主要考查侧面描写中的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细节描写、白描等。
二、方法指引
1、阅读下面一首汉诗,然后回答问题。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本诗是怎样描写主人公的美丽形象的?
答:诗歌分别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直接描写罗敷的衣着打份如何美,又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后的痴态,间接写她的美,这样正侧结合,写出了罗敷的美丽非凡。小结:
答题模式:
步骤一: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描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描写的。步骤三:说明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三、考点针对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注]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
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1)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
(2)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箫鸣,反衬出山的幽静。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激赏这首诗说:短短四句,凄美之极,令人怅惘不已。请从虚实相生这一角度,说说这首诗是怎样把读者带人凄美意境的。【诗歌分析】诗的一、二句是写“去年今日”“我”看到的景象,诗的三四句自然是写“今年今日”“我”看到的景象。两相比较,桃花依旧,人面难寻;物是人非,错过了时日,美好事物再也追不回来。据说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本诗的虚实关系属于前者。【参考答案】“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十全十美;实景空余“桃花依旧笑春风”,怅惘顿生。以虚衬实,把读者带人无限凄美的意境中去。
四、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借助于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临行又发封”是人的行动细节,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怀念。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
第四课时
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
一、考点解读
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爱憎情感。2.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描写来寄寓、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常情况下“景”和“情”产生的美感是一致的,美景抒乐情,恶景抒哀情,但诗歌鉴赏中还经常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目的是让“哀情”更悲。
3.情景交融:把作者的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景中有情,情中带景,情景融为一体。4.托物言志:
借助自然界中的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象带有人物化的色彩。
5.用典抒情: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6.借古喻今: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借古”是手段,“喻今”是目的。
二、方法指引
(20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小结:答题模式:
(1)指出运用了哪种抒情手法。(2)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中的妙用。
三、考点针对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 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
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
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阕中是如何描写内心的无尽愁苦的。答: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四、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
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了“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第五课时
行文结构的技巧
一、考点解读
古典诗歌在行文安排与结构处理上都是挺讲究的。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在行文结构上的艺术。对于诗歌行文结构(篇章结构)的考查,是近年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命题者的命题切入点,一是开头,二是过渡,三是结尾。答题时要看清是在全诗中的作用,还是上下文的作用。
诗歌的行文结(篇章结构)主要有: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重章叠句、铺垫、照应、抑扬、统领全诗、承上起下、卒章显志等。
1.卒章显志:在文章的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文章的主旨。
2.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二、方法指引
(2006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问: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歌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的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小结:
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步骤:①点出行文技巧和特点或逐句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功效。即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三、考点针对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案】步骤①:
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
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步骤②:
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步骤③: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天津桥春望
雍
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
雍陶生活在晚唐。诗的最后两句写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最后两句写上阳宫一片寂寥,宫殿重门紧闭,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前后映衬,对照鲜明,卒章显志。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
四、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句写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阕白天赛龙舟、踏青的热闹场面作结;下句写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显得分外清静,为下文写静谧优美的夜景作了铺垫。
第六课时
鉴赏诗歌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一、考点解读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些和抒情手法相融合,如用典、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等;另外抑扬结合、象征也是常用的表现手法。
近几年来高考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最常见的有:对比、衬托、动静、虚实、象征、借古讽今等。
1、抑扬结合:“抑”就是贬抑,对事物进行否定、贬低;“扬”就是褒扬,对事物进行肯定、赞赏。抑扬运用时,只强调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起衬托作用。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种是欲抑先扬。
2、象征: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 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做题中,当题目问及表现手法时,往往把抒情方式、描写方式及修辞手法也纳入其中。
二、方法指引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释】(1)驼褐:驼毛做的外衣。(2)阑干:横斜貌。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效果?
答:步骤①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②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③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第二,这首诗通过感觉(第一句)、视觉(第二句)和听觉(第四句)交替与综合的手法,描写了一幅独特的“早行”图。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小结: 答题模式:
(1)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诗(词、曲)中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托物言志要阐明“物”“志”所指的内容,象征要指明象征意义)(3)阐明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
三、考点针对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载,一般开。
词的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 答:运用了对比手法。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的不同环境进行对比,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问: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答案〗诗人客居他乡,油然而生孤寂的思乡之情,但诗人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像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这是从对方着笔,也即反客为主的表现手法。
四、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 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五十二岁,客居阆(làng)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答案:①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呼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②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尰(zhōng)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比羁南越而致之于阙下。”)③双关,“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有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④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⑤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
分析: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第五篇: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
复习指津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
一、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排比、对比、反问等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2、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反问)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借代)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偶)
5、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二、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表现手法)、借古喻今 描写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1.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①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的象征意义;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②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 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画菊
郑思肖(宋末诗人)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坚守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2.借用典故抒情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3.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台 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分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分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4.其他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烘托反衬、抑扬结合、细节描写 ①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诗句化情思为景物。欣赏时要抓住景物特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蛙声十里出山泉 踏花归去马蹄香 间关莺语花底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通过的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复杂难言的情感。
总之,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乃是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从前文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侧面描写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虚实结合的典范。“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
又如:“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就是以“花”之闲反衬人之忙
以景衬情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衬托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
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欲扬先抑(先扬后抑)细节描写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