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学案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
一、简介表达技巧的种类
(一)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古讽今等)。
(三)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
(四)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五)材料取舍:主次、详略、繁简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二、能够判断诗句中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1、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解析】
2、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解析】
3、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解析】
4、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解析】
5、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解析】
6、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7、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解析】
8、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解析】
9、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解析】
10、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二)表达方式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解析】
2、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解析】
3、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解析】
4、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析】
5、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解析】
(三)表现手法
1.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析】
2、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解析】
3、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解析】
4、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解析】
5、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解析】
6、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解析】
7、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解析】
8、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解析】
三、通过例题总结方法
(一)赏析修辞方法: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问题】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总结】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总结】 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问题】诗的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答案】 【总结】 例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题】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答案】
(1)
【总结】
(二)赏析表达方式: 例1.滁洲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题】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案】 【总结】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撚(niān):持取,捻弄。
【问题】“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答案】 【总结】
(三)赏析表现手法: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题】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 【总结】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
宋腹地,现已成为宋、全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问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答案】 【总结】 例3.陇西行(唐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答案】 【总结】 例4.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题】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 【总结】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三 鉴赏技法
1.(2006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①“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②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2.(2006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丹阳郭里送行舟,绿暗红稀出凤城①,一别心知两地秋。暮云楼阁古今情。日晚江南望江北,行人莫听宫前水,寒鸦飞尽水悠悠。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①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②《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3.(2006江苏卷)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元·魏初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①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②“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③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4.(2005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登崖州城作
柳宗元 李德裕
海畔尖山似剑芒,独上高楼望帝京,秋来处处割愁肠。鸟飞犹是半年轻。若为化作身千亿,青山似欲留人住,散向峰头望故乡。百匝千遭绕郡城。
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①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之曰“尖山似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05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①—②题。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①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②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古长如白练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6.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①;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注:①寒螀: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①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②“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③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9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①-②题。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②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①—③题。
新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①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
D.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②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接近的一句是
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
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皮日休《橡媪叹》)
③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11.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①—③题。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
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舳舻:船只首尾相 接非常多的样子。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①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②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 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
③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 字左右)。附: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考点对应直练【参考答案】
1.考点透析:①题鉴赏诗歌思想内容。上片写离别之苦。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作者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欢聚活动加以叙写,一是饮菊花酒,二是吹奏《梅花落》,且点名了时间地点。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承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
②题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从整首词来看,使用的是情景交融的写法,把聚散离别之情寄寓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上,把相思之情寄寓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上,情真意切。从词句上来看,用了比喻修辞。上阕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下阕说别之后,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表达了刻骨铭心的相思和无限的柔情。
参考答案:①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
②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考点透析:①题是对诗歌形象的鉴赏。中国传统诗歌中“水”意象有四种意蕴:一是由于水性阴柔,常被看作人间友情、爱情的象征,如“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等;二是表达一种壮阔的豪情或悲情,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三是水总给人以漂泊的印象,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所谓“亲不亲家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就是这个意思;四是寄托年华易逝的感叹,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等。严诗中的“水”意象是第一种意蕴,“水悠悠”饱含无限思念的深情;韩诗中的“水”意象则是第四种意蕴,末句的“流尽年光是此声”就是注解。
②题是对诗歌意境和表达技巧的考查。序值春暮,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慨然勾起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复杂交织的心情,又都从魏阙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历代兴亡,茫茫百感,一时交集,萃于笔端,俱由这“古今情”三字含蕴了。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于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态,把错综复杂的感情,如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一古脑儿概括为“古今情”,并巧
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①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②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
3.考点透析:①题第一问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考生只要注意“天涯”二字,就不难想到诗人是漂泊他乡,再结合题目,这首词是诗人在自己妻子生日那天写的,就会准确答出是对妻子家人的思念之情。第二问是对语言炼字的鉴赏,考查“又”字的作用,着一“又”表明这不是第一次,而是又一次浪迹天涯,其中的滋味是悲慨万端的。
②题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夕阳西下,旧鸦归家,这些都是诱人思家的图景,自然会勾起词人更多的思家之情。倦鸟已归巢,旅居他乡的自己何时才能归家,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是反衬手法。
③题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作者表达了自己最朴实的愿望,那就是种几亩薄田,与儿女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这种感情与“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感情,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为愿望之低微,发自肺腑,自然打动人心。
参考答案:①表达了作者飘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②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③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真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4.考点透析: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它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综合考查诗歌鉴赏能力,另一方面还考查考生的仿句等语言运用能力。试题中对柳诗的鉴赏既是一种提示,也是一种考察。
①题考查了诗歌章法、诗歌中作者的思想倾向。通过对李诗的赏析,让读者自己去比较鉴赏柳诗,这对读者是一种提示,降低了鉴赏难度。
②题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李诗鉴赏提示“拟人和象征”,那么柳诗的手法是什么呢?如果能体会出作者把山比喻为剑,把身比喻为云,就可以答出“比喻”的修辞手法。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从最后一句最能体会清楚,化为云雾了,还“散向峰头望故乡”,当然是一片思念家乡的感情了。
参考答案:①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的急切等待。
②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涌而出的强烈感情。
5.考点透析:①本来瀑布是飞流直下的,有雷霆万钧之势,着一“挂”字,如同挂一白练,一切声响趋于消失。这是化动为静的写作手法。
②李白诗用夸张,突出瀑布飞流直下的声势浩大;徐凝诗用比喻,把瀑布比喻成白布,突出了瀑布的洁白晶莹。
③苏轼的评价是扬李白而贬徐凝的。你可以同意,只要说出李白诗比徐凝诗好在哪里就可以了;你也可以答不同意,但要说出徐凝诗比李白诗好在哪里;当然,你也可以说两者都好,各有所长。你最好不要答两诗都不好,虽然这也是开放鉴赏的一种答案,因为千古流传的两首诗,总有它独到之处的,答都不好让人觉得狂妄。
参考答案:①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②(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③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6.参考答案:(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解析:(1)考查对诗歌形象的理解,进而分析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枯黄的野草,迎霜的野兔,褪毛的黄犬,车马备好粮食行装,围场打猎,这是典型的塞外深秋之景。宫墙之内,廊腰缦回,黄昏秋夜,寒蝉隔着纱窗嘶鸣,秋夜的王宫,凄清阴冷。
(2)题是对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选用与意境的表达、情感的抒发紧密相关。对仗语言工整对称,既显示了语言美,又有了意境美。顶真语言回环曲折,好像总也说不完,道不尽,正表现了汉元帝离恨与相思的绵长不尽。7.参考答案
①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②清冷、幽静。③为拂绿琴埃。
解析:①题实际是对诗歌形象的考查。首联、颔联临窗思友,风吹门开,竹枝噪动,疑是故人来,牵动思念之情。颈联,直等到夜深露重,风吹露滴,沾湿阶苔,可见等待时间之长,思念之苦。尾联,更希望微风入室,拂去琴上尘埃,以便友人来时弹唱,可见思念之切。
②考查的是诗歌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夜深露重,风吹露滴,沾湿了阶苔,似乎隐隐可闻,作者正是在这样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中等待友人前来,何其寂寞无聊。
③一曲“高山流水”吹响了千古知音的佳话,人们往往用弹琴听奏来比喻知音,所以是最后一联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表现手法、语言技巧的考查。诗人登上浮远堂,遥望中原,愁苦之情顿生,只因无山遮眼,看到了沦陷的国土。此时作者多么希望眼前有重重大山阻隔,以免触景生情。登高的目的本是为了尽目远眺,可作者此时却一反常态,不愿远眺,矛盾的心理正反映了登临时所触发的因国土沦陷而致的极度悲愤。写法别出心裁,独辟蹊径。9.参考答案:①B、E。②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内容:A、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B、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写法:A、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B、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参考答案:①D。②C。③用夸张、讽刺、诙谐、幽默的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
解析:此题既考查了对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也考查了对诗歌主题的评价。①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解说能力。A项对“官家知后海鸥知”理解浮于表面。B项对诗的后两句解说不正确,后两句是虚拟的情景,假如蓬莱有路让人可到,那么官家想必要年年去收那里的紫芝税。C项对“蓬莱有路”理解不当。
②题是评价诗歌的主题。这道题在题型上,挑选了四句诗,让考生辨析哪句诗与此诗主题相近。A项写蜜蜂“辛苦”一生而一无所得,既可以用此表现奉献精神,也可以用来借此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B项表现的是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压榨。C项表现剥削者的贪婪,无孔不入,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这句与本诗主旨最为接近。D项揭露了贪官狡吏贪婪、残暴。以上四句都表现了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和压榨。
③题鉴赏诗句的表达作用,主要侧重于主题和内容上起到的作用。11.参考答案:①对仗(或:对偶)。②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③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荒凉的矾石上空,鸥鸟起落盘旋,整个赤壁一片荒芜,笼着厚厚的烟雾,显得萧条衰败。全诗前两联用典,写出了当年赤壁的辉煌;接着遍点英雄,却随着时光的流逝,早已不堪回首,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也寄托着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
解析:①题考查对联和律诗常识。②题考查对对联和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③题考查对诗歌鉴赏能力,要选择鉴赏角度,并结合全诗内容。
第二篇: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案
把错综复杂的感情,如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一古脑儿概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①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②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
3.考点透析:①题第一问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考生只要注意“天涯”二字,就不难想到诗人是漂泊他乡,再结合题目,这首词是诗人在自己妻子生日那天写的,就会准确答出是对妻子家人的思念之情。第二问是对语言炼字的鉴赏,考查“又”字的作用,着一“又”表明这不是第一次,而是又一次浪迹天涯,其中的滋味是悲慨万端的。
②题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夕阳西下,旧鸦归家,这些都是诱人思家的图景,自然会勾起词人更多的思家之情。倦鸟已归巢,旅居他乡的自己何时才能归家,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是反衬手法。
③题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作者表达了自己最朴实的愿望,那就是种几亩薄田,与儿女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这种感情与“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感情,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为愿望之低微,发自肺腑,自然打动人心。
参考答案:①表达了作者飘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②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③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真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4.考点透析: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它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综合考查诗歌鉴赏能力,另一方面还考查考生的仿句等语言运用能力。试题中对柳诗的鉴赏既是一种提示,也是一种考察。
①题考查了诗歌章法、诗歌中作者的思想倾向。通过对李诗的赏析,让读者自己去比较鉴赏柳诗,这对读者是一种提示,降低了鉴赏难度。
②题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李诗鉴赏提示“拟人和象征”,那么柳诗的手法是什么呢?如果能体会出作者把山比喻为剑,把身比喻为云,就可以答出“比喻”的修辞手法。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从最后一句最能体会清楚,化为云雾了,还“散向峰头望故乡”,当然是一片思念家乡的感情了。
参考答案:①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的急切等待。
②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
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涌而出的强烈感情。
5.考点透析:①本来瀑布是飞流直下的,有雷霆万钧之势,着一“挂”字,如同挂一白练,一切声响趋于消失。这是化动为静的写作手法。
②李白诗用夸张,突出瀑布飞流直下的声势浩大;徐凝诗用比喻,把瀑布比喻成白布,突出了瀑布的洁白晶莹。
③苏轼的评价是扬李白而贬徐凝的。你可以同意,只要说出李白诗比徐凝诗好在哪里就可以了;你也可以答不同意,但要说出徐凝诗比李白诗好在哪里;当然,你也可以说两者都好,各有所长。你最好不要答两诗都不好,虽然这也是开放鉴赏的一种答案,因为千古流传的两首诗,总有它独到之处的,答都不好让人觉得狂妄。
参考答案:①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②(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③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6.参考答案:(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解析:(1)考查对诗歌形象的理解,进而分析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枯黄的野草,迎霜的野兔,褪毛的黄犬,车马备好粮食行装,围场打猎,这是典型的塞外深秋之景。宫墙之内,廊腰缦回,黄昏秋夜,寒蝉隔着纱窗嘶鸣,秋夜的王宫,凄清阴冷。
(2)题是对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选用与意境的表达、情感的抒发紧密相关。对仗语言工整对称,既显示了语言美,又有了意境美。顶真语言回环曲折,好像总也说不完,道不尽,正表现了汉元帝离恨与相思的绵长不尽。7.参考答案
①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②清冷、幽静。
③为拂绿琴埃。
解析:①题实际是对诗歌形象的考查。首联、颔联临窗思友,风吹门开,竹枝噪动,疑是故人来,牵动思念之情。颈联,直等到夜深露重,风吹露滴,沾湿阶苔,可见等待时间之长,思念之苦。尾联,更希望微风入室,拂去琴上尘埃,以便友人来时弹唱,可见思念之切。
②考查的是诗歌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夜深露重,风吹露滴,沾湿了阶苔,似乎隐隐可闻,作者正是在这样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中等待友人前来,何其寂寞无聊。
③一曲“高山流水”吹响了千古知音的佳话,人们往往用弹琴听奏来比喻知音,所以是最后 ②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③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荒凉的矾石上空,鸥鸟起落盘旋,整个赤壁一片荒芜,笼着厚厚的烟雾,显得萧条衰败。全诗前两联用典,写出了当年赤壁的辉煌;接着遍点英雄,却随着时光的流逝,早已不堪回首,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也寄托着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
解析:①题考查对联和律诗常识。②题考查对对联和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③题考查对诗歌鉴赏一联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能力,要选择鉴赏角度,并结合全诗内容。8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 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
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表现手法、语言技巧的考查。诗人登上浮远堂,遥望中原,愁苦之情顿生,只因无山遮眼,看到了沦陷的国土。此时作者多么希望眼前有重重大山阻隔,以免触景生情。登高的目的本是为了尽目远眺,可作者此时却一反常态,不愿远眺,矛盾的心理正反映了登临时所触发的因国土沦陷而致的极度悲愤。写法别出心裁,独辟蹊径。9.参考答案:①B、E。
②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内容:A、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B、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写法:A、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B、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参考答案:①D。②C。③用夸张、讽刺、诙谐、幽默的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
解析:此题既考查了对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也考查了对诗歌主题的评价。①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解说能力。A项对“官家知后海鸥知”理解浮于表面。B项对诗的后两句解说不正确,后两句是虚拟的情景,假如蓬莱有路让人可到,那么官家想必要年年去收那里的紫芝税。C项对“蓬莱有路”理解不当。
②题是评价诗歌的主题。这道题在题型上,挑选了四句诗,让考生辨析哪句诗与此诗主题相近。A项写蜜蜂“辛苦”一生而一无所得,既可以用此表现奉献精神,也可以用来借此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B项表现的是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压榨。C项表现剥削者的贪婪,无孔不入,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这句与本诗主旨最为接近。D项揭露了贪官狡吏贪婪、残暴。以上四句都表现了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和压榨。
③题鉴赏诗句的表达作用,主要侧重于主题和内容上起到的作用。11.参考答案:①对仗(或:对偶)。
第三篇: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案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简介表达技巧的种类
(一)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古讽今等)。
(三)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
(四)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五)材料取舍:主次、详略、繁简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二、能够判断诗句中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1、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解析】比喻、拟人。将荷叶比作碧伞,并赋予它人的情态,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2、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解析】反复。“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3、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解析】夸张。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解析】互文。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5、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
6、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解析】双关。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
7、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解析】用典。借《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
8、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解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引人深思。
9、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对偶。“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二)表达方式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解析】直抒胸臆。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解析】借景抒情。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3、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解析】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委婉含蓄,饶有韵味。
4、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析】借古讽今。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5、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解析】多角度描写。从听觉上,数里外听到水声,以响衬静;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
(三)表现手法
1.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析】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
2、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解析】虚实结合。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解析】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解析】反衬,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5、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解析】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
6、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解析】渲染、烘托。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
7、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解析】先扬后抑。一二句写贾谊的才能无与伦比,汉文帝求贤若渴,将贾谊从放逐地召回至“宣室”访问。三四句写“夜半”孝文帝虚心垂询,像是在极力地表现孝文帝求贤若渴的美德,而最后却点明了垂询的内容,原来不是在问治国安邦之策,而是在问鬼神、怎样长生不老等荒诞不经的事情。讽刺文帝的昏庸与贾谊的不遇。
8、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解析】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用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三、通过例题总结方法
(一)赏析修辞方法: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问题】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总结】揭示手法+分析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分析表达作用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用了拟人表现手法来刻画形象。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又“低面”,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总结】揭示手法+分析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分析表达作用
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问题】诗的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赏析提示】竹枝词是巴渝(今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予以表达。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第三、四句接着写她听到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这个人啊,倒是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答案】最后一句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却有情”。作者明确而又含蓄地表达出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总结】揭示手法+分析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分析表达作用
例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问题】(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答案】
(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总结】揭示手法+分析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分析表达作用
(二)赏析表达方式: 例1.滁洲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题】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解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剌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答案】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明手法)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阐运用)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析效果)【总结】揭示手法+分析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分析表达作用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撚(niān):持取,捻弄。
【问题】“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答案】
A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B作者用“捻花”表达对春天的喜爱,用“放花”表达对春去的无奈。
C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总结】揭示手法+分析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分析表达作用
(三)赏析表现手法: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题】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总结】揭示手法+分析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分析表达作用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
宋腹地,现已成为宋、全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问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答案】(1)此诗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景。
(2)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国家不统一,人民不能自由往来的残酷现实。
(3)作者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渴望国家统一,人们能过上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总结】揭示手法+分析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分析表达作用
例3.陇西行(唐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问题】请简要分析诗中第三、四句采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答案】
三、四两句运用了对比和虚实结合的手法,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谁能想到眼前无定河边的白骨,却仍是家乡亲人日夜思念、日夜盼望归来的人呢?由实而虚,从侧面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对深闺少妇的遭遇给予了深深地同情。【总结】揭示手法+分析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分析表达作用
例4.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题】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本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
【总结】揭示手法+分析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分析表达作用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三 鉴赏技法
1.(2006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①“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②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2.(2006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丹阳郭里送行舟,绿暗红稀出凤城①,一别心知两地秋。暮云楼阁古今情。日晚江南望江北,行人莫听宫前水,寒鸦飞尽水悠悠。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①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②《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3.(2006江苏卷)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元·魏初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①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②“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③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4.(2005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登崖州城作
柳宗元 李德裕
海畔尖山似剑芒,独上高楼望帝京,秋来处处割愁肠。鸟飞犹是半年轻。若为化作身千亿,青山似欲留人住,散向峰头望故乡。百匝千遭绕郡城。
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①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之曰“尖山似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05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①—②题。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①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②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古长如白练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6.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①;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注:①寒螀: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①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②“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③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9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①-②题。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②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①—③题。
新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①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D.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②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接近的一句是
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皮日休《橡媪叹》)
③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11.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①—③题。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①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②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
③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
字左右)。【参考答案】
1.考点透析:①题鉴赏诗歌思想内容。上片写离别之苦。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作者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欢聚活动加以叙写,一是饮菊花酒,二是吹奏《梅花落》,且点名了时间地点。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承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
②题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从整首词来看,使用的是情景交融的写法,把聚散离别之情寄寓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上,把相思之情寄寓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上,情真意切。从词句上来看,用了比喻修辞。上阕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下阕说别之后,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表达了刻骨铭心的相思和无限的柔情。
参考答案:①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
②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考点透析:①题是对诗歌形象的鉴赏。中国传统诗歌中“水”意象有四种意蕴:一是由于水性阴柔,常被看作人间友情、爱情的象征,如“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等;二是表达一种壮阔的豪情或悲情,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三是水总给人以漂泊的印象,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所谓“亲不亲家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就是这个意思;四是寄托年华易逝的感叹,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等。严诗中的“水”意象是第一种意蕴,“水悠悠”饱含无限思念的深情;韩诗中的“水”意象则是第四种意蕴,末句的“流尽年光是此声”就是注解。
②题是对诗歌意境和表达技巧的考查。序值春暮,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慨然勾起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复杂交织的心情,又都从魏阙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历代兴亡,茫茫百感,一时交集,萃于笔端,俱由这“古今情”三字含蕴了。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于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态,把错综复杂的感情,如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一古脑儿概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①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②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
3.考点透析:①题第一问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考生只要注意“天涯”二字,就不难想到诗人是漂泊他乡,再结合题目,这首词是诗人在自己妻子生日那天写的,就会准确答出是对妻子家人的思念之情。第二问是对语言炼字的鉴赏,考查“又”字的作用,着一“又”表明这不是第一次,而是又一次浪迹天涯,其中的滋味是悲慨万端的。
②题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夕阳西下,旧鸦归家,这些都是诱人思家的图景,自然会勾起词人更多的思家之情。倦鸟已归巢,旅居他乡的自己何时才能归家,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是反衬手法。
③题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作者表达了自己最朴实的愿望,那就是种几亩薄田,与儿女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这种感情与“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感情,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为愿望之低微,发自肺腑,自然打动人心。
参考答案:①表达了作者飘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②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③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真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4.考点透析: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它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综合考查诗歌鉴赏能力,另一方面还考查考生的仿句等语言运用能力。试题中对柳诗的鉴赏既是一种提示,也是一种考察。
①题考查了诗歌章法、诗歌中作者的思想倾向。通过对李诗的赏析,让读者自己去比较鉴赏柳诗,这对读者是一种提示,降低了鉴赏难度。
②题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李诗鉴赏提示“拟人和象征”,那么柳诗的手法是什么呢?如果能体会出作者把山比喻为剑,把身比喻为云,就可以答出“比喻”的修辞手法。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从最后一句最能体会清楚,化为云雾了,还“散向峰头望故乡”,当然是一片思念家乡的感情了。
参考答案:①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的急切等待。
②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
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涌而出的强烈感情。
5.考点透析:①本来瀑布是飞流直下的,有雷霆万钧之势,着一“挂”字,如同挂一白练,一切声响趋于消失。这是化动为静的写作手法。
②李白诗用夸张,突出瀑布飞流直下的声势浩大;徐凝诗用比喻,把瀑布比喻成白布,突出了瀑布的洁白晶莹。
③苏轼的评价是扬李白而贬徐凝的。你可以同意,只要说出李白诗比徐凝诗好在哪里就可以了;你也可以答不同意,但要说出徐凝诗比李白诗好在哪里;当然,你也可以说两者都好,各有所长。你最好不要答两诗都不好,虽然这也是开放鉴赏的一种答案,因为千古流传的两首诗,总有它独到之处的,答都不好让人觉得狂妄。
参考答案:①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②(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③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6.参考答案:(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解析:(1)考查对诗歌形象的理解,进而分析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枯黄的野草,迎霜的野兔,褪毛的黄犬,车马备好粮食行装,围场打猎,这是典型的塞外深秋之景。宫墙之内,廊腰缦回,黄昏秋夜,寒蝉隔着纱窗嘶鸣,秋夜的王宫,凄清阴冷。
(2)题是对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选用与意境的表达、情感的抒发紧密相关。对仗语言工整对称,既显示了语言美,又有了意境美。顶真语言回环曲折,好像总也说不完,道不尽,正表现了汉元帝离恨与相思的绵长不尽。7.参考答案
①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②清冷、幽静。
③为拂绿琴埃。
解析:①题实际是对诗歌形象的考查。首联、颔联临窗思友,风吹门开,竹枝噪动,疑是故人来,牵动思念之情。颈联,直等到夜深露重,风吹露滴,沾湿阶苔,可见等待时间之长,思念之苦。尾联,更希望微风入室,拂去琴上尘埃,以便友人来时弹唱,可见思念之切。
②考查的是诗歌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夜深露重,风吹露滴,沾湿了阶苔,似乎隐隐可闻,作者正是在这样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中等待友人前来,何其寂寞无聊。
③一曲“高山流水”吹响了千古知音的佳话,人们往往用弹琴听奏来比喻知音,所以是最后 ②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③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荒凉的矾石上空,鸥鸟起落盘旋,整个赤壁一片荒芜,笼着厚厚的烟雾,显得萧条衰败。全诗前两联用典,写出了当年赤壁的辉煌;接着遍点英雄,却随着时光的流逝,早已不堪回首,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也寄托着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
解析:①题考查对联和律诗常识。②题考查对对联和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③题考查对诗歌鉴赏一联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能力,要选择鉴赏角度,并结合全诗内容。8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 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
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表现手法、语言技巧的考查。诗人登上浮远堂,遥望中原,愁苦之情顿生,只因无山遮眼,看到了沦陷的国土。此时作者多么希望眼前有重重大山阻隔,以免触景生情。登高的目的本是为了尽目远眺,可作者此时却一反常态,不愿远眺,矛盾的心理正反映了登临时所触发的因国土沦陷而致的极度悲愤。写法别出心裁,独辟蹊径。9.参考答案:①B、E。
②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内容:A、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B、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写法:A、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B、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参考答案:①D。②C。③用夸张、讽刺、诙谐、幽默的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
解析:此题既考查了对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也考查了对诗歌主题的评价。①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解说能力。A项对“官家知后海鸥知”理解浮于表面。B项对诗的后两句解说不正确,后两句是虚拟的情景,假如蓬莱有路让人可到,那么官家想必要年年去收那里的紫芝税。C项对“蓬莱有路”理解不当。
②题是评价诗歌的主题。这道题在题型上,挑选了四句诗,让考生辨析哪句诗与此诗主题相近。A项写蜜蜂“辛苦”一生而一无所得,既可以用此表现奉献精神,也可以用来借此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B项表现的是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压榨。C项表现剥削者的贪婪,无孔不入,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这句与本诗主旨最为接近。D项揭露了贪官狡吏贪婪、残暴。以上四句都表现了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和压榨。
③题鉴赏诗句的表达作用,主要侧重于主题和内容上起到的作用。11.参考答案:①对仗(或:对偶)。
第四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一、下面是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读后回答问题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1、1、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
诗中的环境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井边梧桐、秋深叶黄、夜深霜重。其作用有两点:a、点明题意,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首怨怒诗; b、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
这首宫怨诗,描写了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寂寞孤单,的少女的形象。少女的形象可以通过“无颜色”和“卧听清漏”两处来表现。“无颜色”既是说明了室内用具的灰暗和夜已深了,更向读者暗示了主人公心情的黯淡。“卧听清漏”“漏”前加“清”字,由于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觉漏声凄清,漏声漫长。
3、3、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构思立意的特点:前三句写景,多重铺垫,后一句写人,水到渠成。由远而近,由户外写到室内;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二、阅读下面王维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鹿 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1、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3、在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词或句子。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初冬夜饮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淮阳,指西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
1、1、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本诗刻画了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抒发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思、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壮志难酬的隐痛。诗题中的“饮”字,诗歌中的“淮阳多病”“客袖侵霜”“明年谁此”等词语,均可表现这一点。
2、2、请选择你认为在炼字炼句方面堪称典范的例子,予以点评。
“侵霜”一词,“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霜、风尘之意,也有彰显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辛酸。
3、3、请简析“明年谁此凭栏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作用。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四、下面是李商隐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风雨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1、1、本诗题为“风雨”,请解释一下诗题的含义。
风雨一词一语双关,既有事实上的摧残黄叶的风雨,也有羁泊异乡的身世之感;同时,它还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才智之士冷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氛围。
2、2、请解释“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联句的含义,并点评其在炼字炼句方面的独到之处?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上句实中有虚,以风雨中飘零遍地的黄叶象征着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际与下句实写青楼管弦形成鲜明的对比。诗句中的“仍”和“自”极富神韵。“仍”有“更、兼”意,不仅写出了风雨的无情,更有力地透出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自”字有转折意,又含有“自顾”的意思刻画出青楼豪贵自顾享乐的情态,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冷酷的社会和人间关系的愤激之情。
3、3、请指出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的最突出的特点。
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鲜明,即环境的冷酷和作者的内心的热情、抗争的巨大反差。
五、下面是一首高适的诗歌,阅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1、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最突出的特色是虚实结合,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写得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片,这样,虚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2、2、点评“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词语锤炼方面的妙处。
“风吹一夜满关山”的妙处a、化声为形,风吹的就不是音乐声,而是四处飘散的梅花一夜之中和香和色洒满关山,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映成趣b、用了通感的方法,战士由听曲而想到形状,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向读者透露了战士的思乡之情。
六、下面是一首刘长卿的诗歌,阅后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1、1、请回答这首诗的主旨,并具体分析。
本诗是一首思乡之作。写出了作者的思乡游子的孤独、寂寞、缠绵凄清的情怀。如,“摇落”一词和“清枫霜叶”就奠定了全诗的思乡基调,而“孤城紧闭”“独鸟背飞”进一步点染了作者的游子之思,“何处倒寒衣”这一传神的细节,把作者的悲苦忧愁,寄寓于那破空而来的为亲人赶制寒衣的砧声里。描写的含蓄蕴藉,言尽而意存。
2、2、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初上等意象。这些景象的作用有两点:交代时令景象烘托渲染了郁郁的离情;暗示了作者的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
3、3、请分析作者的抒情理路。
诗歌从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时间上有递承,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的思乡感情逐渐加重的心路历程。
七、下面是杜甫的诗作《倦夜》,读后回答问题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1、诗题曰“倦夜”,但全诗却有“夜”无“倦”,“倦”在本诗里指的是什么,和诗歌主旨有什么关系?
表面上看,诗歌没有写“倦”,但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孤栖”“卧内”辗转不眠;拥被支肘,听窗竹萧萧,露珠滴答;对着溶溶月光,沉思默想;步出庭院,仰望星空,心事浩茫,诗人彻夜不眠,该有多么疲倦啊。所谓“倦”是指作者由于心忧国事,而彻夜难眠的状态。
2、2、从诗歌的结构角度,鉴赏本诗的表达技巧?
诗歌布局精巧,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吸,用空间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推移。移步换景。后两句抒情,且直抒胸臆,使诗歌情景皆活。
3、3、本诗的突出特点是融情于景,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一下。
全诗的前六句,貌似写夜,但仔细看,在这幅“秋夜图”中,我们除了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了目击者诗人自己。诗中的自然景物,无一不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为国事而寒心,所以才“竹凉”,悲叹人民的遭遇,才对“重露成涓滴”的声音那么敏感,对政局和现实的担心,才会星是“稀星”,月是“野月”。物我为一。
八、下面是一首刘禹锡的诗歌,读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州新草绿,幕府旧烟清。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1、本诗从内容上讲是属于咏史诗,它的特点是借古讽今(借古伤今)
3、3、此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特点的是什么,请简析。
此诗的最突出的表现方法是对比。“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是古今盛衰的对比;“新草绿”“旧烟青”的风景的依旧和王朝的更迭相对;“人事”的变迁和“山川空地形”作比。(举一例即可)
3、《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作者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之中。杜牧的《泊秦淮》中的两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脱胎于此。
九、下面是白居易和元稹的一首诗,阅读后请回答问题
望驿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附:元稹的《望驿台》“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是元稹在三月里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
1、1、高适的《除夜作》言“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是从对方写起,而本诗却双方同时写。“两处春光同日尽”,请简评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所谓“两处”是指妻子韦丛处和诗人处。“尽”字如利刀断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一语双关,既指春天,同时也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个人欢聚的希望落空了。这样自然地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一种相思,两处离愁。再加上这一天是春尽日,那么,这种相思的情愫就更难解了。
2、2、全诗围绕一个什麽字展开,请分析作者的抒情理路。
诗歌是围绕一个“思”字展开的。前两句通过形象传情。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句借“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三句写出在三月三这个特定的时刻的刻骨相思。只是由“春光尽”含蓄点出。第四句如银瓶乍破,直点两个“思”字,关合有力。
十、下面是王安石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夜直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夜直”即所谓的“值夜班”,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一人在翰林院里值班住宿。
1、1、简评本诗的情景交融的特点。
首句“金炉香烬漏声残”诗人因国事而一夜未眠,对时间的流失十分敏感。所以既看香炉里的“烬”又听漏声之残。次句“翦翦轻风阵阵寒”此句写诗人由室内来到户外的感受,“翦翦”形容风轻微而带有些微的寒意,恰好说明了诗人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三句中的“春色恼人”更是把作者亢奋不已的心情表现俱足,收束句“月移花影上栏杆”,更是借景抒情,“以景语结情语”,将作者的愉悦的心境表现的含蓄而又兴味长。
2、2、点评“春色恼人眠不得”一句在造语炼字方面的妙处。
“春色恼人眠不得”写作者在户外面对美好的春色,激动不已。这里“春色”既是实指美妙的景色,更是指历史上难得的君臣际遇,确实是难得的“春色”;这里的“恼人”是撩人,由于时值新春,再加上恰逢神宗即位他有了一展宏图的机会。故无数往事、感慨事、紧要事涌上心头,所以才会兴奋的“眠不得”。
十一、下面是黄庭坚的两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题阳关图二首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人事好乖当语离,龙眠貌出断肠诗。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悲。
注:《阳关图》是北宋画家、龙眠居士李公麟所作的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意图。
1、1、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两首诗都用了同样的典故,所谓“断肠”是指王维的《渭城曲》又叫《阳关三叠》,末句是用的是北朝民歌《敕勒歌》。
2、2、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结合第二首诗,具体赏析一下。
两首诗是为李龙眠根据王维的《渭城曲》的诗意所作《阳关图》的题诗。是抒写离别之意。具体说,第一首是写离别之悲,第二首写离别之物、关情之物的。
第二首的第三句第四句“渭城柳色关何事”人是离别,关柳何事,原来是离人将自己的离情加在物上使得那原没有灵性的柳也有了情感。正像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十二、阅读苏轼的《海棠》,回答问题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开头两句诗是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2、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一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十三、下面是陆游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夏夜不寐有赋
急雨初过天宇湿,大星磊落才数十。饥鹘掠檐飞磔磔,冷萤堕水光熠熠。
丈夫不成忽老大,箭羽凋零剑锋涩。徘徊欲睡还复行,三更犹凭阑干立。
1、1、简述诗中作者的形象和诗歌的主旨。
作者的形象:在诗歌里,作者是以一个因心忧国事而半以入眠的形象出现的。同时又是一个报国无门却老大迟暮而彷徨不安、激愤难平的爱国志士的形象。主旨:抒发了作者空怀壮志却又请缨无路而老大自伤的愤激之情感。
2、2、赏析“饥鹘掠檐飞磔磔,冷萤堕水光熠熠”两句诗,体会其妙处。
鹘是一种猛禽。本应搏击长空,现在只能掠檐低飞发出磔磔的叫声。“鹘”前加一“饥”字显现出其惶惶不安;萤虫也无力远飞而堕入水中,发出闪烁的光,“萤”前加一“冷”,既点出了意象的迷离和晦涩,同时也传达出作者的对于时局的痛切感受,显出天地间的凄迷幽暗的景象3、3、评析本诗在抒发感情方面的特点。
本诗前四句烘托渲染一种冷森和阴暗的气氛。同时也为全诗奠定了悲慨的基调。一种愤懑之气充盈全诗。后面才转入抒情,却又点到为止,最后一句是“以景语结情语”,以深夜难眠独自凭栏的诗人自我形象作结,使诗歌具有激荡回旋的力量。
十四、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碧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注:范成大,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反对和议,力主抗金,收复失地。
1、1、简评本诗所描绘的意境。
这首诗通篇写景,作者笔下的暮春之景,像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近景富丽堂皇的碧瓦楼,绣幕低垂,远处,赤栏桥外,一泓清溪横斜;空中,杨柳飞絮,地下梨花铺地,洁白如雪。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景的感觉。然而这只是表面上的情况,实际上这首诗是别有寄兴的。前两句中,作者以春秋笔法暗喻了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统治者却沉醉在笙歌之中,纵情声色,“碧瓦楼”是权贵们宴饮歌舞之地,“绣幕”后是一幅醉生梦死的寻欢作乐图。朝廷如此腐败,国事何须再问。讽刺的意味十分浓厚,后两句“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表面上看起来是写景,实际上是情语,阳春烟景,行将逝矣,一番风雨过后,匆匆春归去,以此暗喻南宋偏安局面的岌岌可危。对当权者是绵里藏针的冷刺。
2、2、请解释诗歌为什么要以“碧瓦”为题,并赏析“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两句诗。
“碧瓦”别开生面,有揭示题旨的作用。“碧瓦”青绿色的琉璃瓦,令人联想到是华美宅邸,再联系绣幕、赤栏桥等景物,诗人描绘的不是田野村家,而是贵族之家。南宋小朝廷偏安半壁,歌舞西湖,燕雀巢于幕上,不知祸之将至,这样,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南宋统治者。讽刺南宋君臣沉醉临安,忘却国耻。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表面上看起来是写景,空中,柳絮飘飞,地上,梨花满地,洁白如雪,同时也是感情至深的情语。富有寄托,寄兴亡之感于明丽的景物描写中。批评南宋朝廷沉醉歌舞,不管国事的做法。
第五篇: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学案)
沂源二中语文组
李伟
复习目标:
1、掌握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2、掌握答题步骤,用术语规范答题 复习过程:
一、复习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石灰吟》、《卜算子·咏梅》,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3)对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4)白描,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即先言它 物引起所咏之物。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二、了解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题命题方式和答题步骤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表现手法)?(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课堂演练
1、关河令(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问: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3、陇西行(唐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问:请简要分析诗中第三、四句采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4、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问: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四、总结规律和方法
五、巩固拓展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问: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雨后池上(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赏析这首词的手法。
答案:
1、答:本词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上阕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阕承接上片,写酒阑人散,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2、答:本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
3、答:
三、四两句运用了对比和虚实结合的手法,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谁能想到眼前无定河边的白骨,却仍是家乡亲人日夜思念、日夜盼望归来的人呢?由实而虚,从侧面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对深闺少妇的遭遇给予了深深地同情。
4、答:欲抑先扬,一二句写贾谊的才能无与伦比,汉文帝求贤若渴,将贾谊从放逐地召回至“宣室”访问。三四句写“夜半”孝文帝虚心垂询,像是在极力地表现孝文帝求贤若渴的美德,而最后却点明了垂询的内容,原来不是在问治国安邦之策,而是在问鬼神、怎样长生不老等荒诞不经的事情。讽刺文帝的昏庸与贾谊的不遇。
5、借景抒情。梧桐叶落,秋风萧瑟,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和思乡之情。
6、动静结合。
一、二句为静景,写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句为动景,写风起垂杨舞,及雨滴低落到荷叶发出万点声响。全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