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童趣教案

时间:2019-05-12 19:0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八课童趣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八课童趣教案》。

第一篇:第八课童趣教案

第八课 四季童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学会唱歌曲《四季童趣》和《童心是小鸟》,并在欢快的学唱活动中展示自我,从中感受歌曲演唱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2、能从模仿和听赏中学会正确的发声方法,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并能对他人的演唱作出相应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学会唱歌曲《四季童趣》,并在欢快的学唱活动中展示自我,从中感受歌曲演唱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学好歌曲《四季童趣》与《童心是小鸟》

2、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歌唱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学会唱歌曲《四季童趣》,并在欢快的学唱活动中展示自我,从中感受歌曲演唱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2、能从模仿和听赏中学会正确的发声方法,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并能对他人的演唱作出相应的评价。教学重点:

1、学好歌曲《四季童趣》

教学难点: 学唱〈四季童趣〉,体验歌曲的情感。

教具准备: CAI课件 钢琴 奖品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学习新歌

a)导入师:同学们,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呢?说说为什么喜欢。春天可以做什么?(放风筝)夏天呢?秋天呢?还有冬天呢?

b)听赏歌曲《四季童趣》 师:这首歌里的小朋友四季都喜欢做什么呀?

c)第一段听音乐放风筝表演随琴演唱 分析处理 整体演唱 第二段随琴自学,老师解决难点 演唱一遍

三、表现

d)整体演唱一遍

e)分角色演唱

f)分组唱,评价哪组唱得好

g)完整表现

四、听赏《山童》歌中描绘了孩子们怎样的生活?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学会唱歌曲《童心是小鸟》,并在欢快的学唱活动中展示自我,从中感受歌曲演唱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2、能从模仿和听赏中学会正确的发声方法,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并能对他人的演唱作出相应的评价。教学重点:

1、学好歌曲《童心是小鸟》。

2、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歌曲。教学难点:

学唱〈童心是小鸟〉 教具准备:

CAI课件 钢琴 奖品

教学过程:

一、春之声——发声练习曲《小河流水哗啦啦》

1)情景导入(播放歌曲《春来了》,CAI课件出示春景图)师:同学们,在这欢快的歌声和美丽的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春天的景色真美呀。

2)听一听师:是呀,春天到了,一群孩子踏春,他们一路歌声一路笑声音模仿

3)、试一试学生自由地念一念,感受“a”的口型和位置 4)、唱一唱

二、夏之韵——音乐知识:附点四分音符

1、激趣导入师:同学们的歌声真好听,有一种小动物也吸引过来了,你们听,谁呀?

2、聆听歌曲《知了的歌声》原来是夏天到了,知了也来唱歌了

3、感知附点节奏念一念 唱一唱

三、童之趣——歌曲演唱《童心是小鸟》

1)、找童趣(体验歌词)师:童年是快乐的,四季是多彩的。每一个季节豆油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故事。同学们,在你的心中最喜欢哪个季节呢?在这个季节里又有哪些有趣的事呢?老师把四季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小诗送给你们,诗名叫“童心是小鸟”,请大家仔细听,认真看

2)、唱童趣(体验旋律)听一听:聆听《童心是小鸟》师:这是几拍子的歌曲?(三拍子)敲一敲:把你听到的节奏敲出来想一想: 31 51 3| 6 5 0|1 6 4 |65 5| 31 51 3| 6 505|16 4| 45 6-|

第二篇:童趣 教案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

源共享平台

《童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

源共享平台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作业

a、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b、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小结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

源共享平台

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对于文言文教学,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可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提高教学效率。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第三篇:童趣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

和安中学 钟光尤 2007 09 20 ○学习目标

①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②学习积累重点词语,能正确翻译并领会课文大意。③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疏通并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

音乐欣赏„同学们,刚才那首歌唱的是什么?„„好,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童年生活,就如这首歌所唱的,我们今后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将是美好而又甜蜜难忘的。我们再来欣赏几幅图画„„好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都有哪些有趣的事要跟我们来分享,我们同学从中能不能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作者简介(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再小结)

○新课导学: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其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二要自己用心领悟,能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检查预习(幻灯展示)○朗读课文(教师先进行点拨)第一遍,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好节奏;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学生齐读。○疏通文意(结合练习2,先点拨)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请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幻灯展示,以学生自愿为原则)○课堂练习(幻灯展示)○问题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布置作业

第 二 课 时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课后记:疏通字词障碍,采用齐读、小组朗读、个人朗读等多种形式,然学生反复朗读,只只能达到背诵的程度。

七上

5、童趣教案(蓝晓琳)

[ 2006-11-16 18:42:00 | By: 伶仃一鱼

]

童趣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2.读――反复朗读,熟读背诵,在读中体会“趣”。

4.译——自主、合作、探究,启发和疏导学生主动求解、不机械地文白对译,译中激发“趣”

5.析——读议结合进行评述,感悟作者的“趣”,获得审美愉悦,培养审美的情趣。

6.积——积累文言词语(通假字、一词多义、成语、省略句)。整理文言词语和句子,以及背诵达到积“趣”。

7.学生在学习和讨论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趣”,学会观察、体味人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诵读和背诵;翻译和整理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赏析作者的“情趣”并创造情趣。

教学方法:读议结合法、评述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进入初中刚一个星期,我们就觉得初中的学习生活,既丰富多彩,又苦于作业;有同学已经有了向往小学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我们把学习和作业当成一种苦命的负担,我们要把他幻想成一座座大山,一个个堡垒,一条条大海„„如果你攀越了一座座高山,攻克了一个个堡垒,跨过了一条条大海,那老师想你肯定会感到格外的喜悦。好下面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清代文学家沈复是如何来把小小的事物幻想成宏大的事物,从中得到莫大的乐趣的。

二.整体感知,感悟作者的乐趣

1、作者简介:沈复清代文学家,字三白,江苏苏州人。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2、听录音,并初步感悟文章及纠正字音

童稚(zhì)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 虾(há)蟆(ma)

3.齐声朗读,读得流畅

(1)在正音的基础上,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与语调(老人回忆往事的恬淡、悠然;饱含愉悦)

(2)全班齐读,力求读得流畅。

4.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童年的乐趣?

明确:

a.夏天拟蚊作鹤,鹤鸣云端,此为物外之趣

b.以丛草、虫蚁、土砾、凸者、凹者为树木、为兽、为丘、为壑,此则亦为物外之趣

c.见蛤蟆吞吃二虫,以大欺小,“我”鞭打蛤蟆,并驱赶之别院

三.分析课文,感悟作者的乐趣

教师布置:一篇文言文的翻译靠一个人是不够的,下面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采取“小合作+大合作”的办法。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1.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2.接龙翻译(组内接龙)。教师巧妙插话、点拨,进行组间交流。

3.引导之后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是:加字法、换词法、推断法、查注释法等。

4.读(放声读),读好停顿,体会情感。

5.引导学生进行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感悟情趣

2、做课堂练习1-2(后附练习一张)

3、同步作业跟上

第二课时

一、检查练习情况并讲解

二、精读课文,反复讨论感悟作者的情趣

1、朗读课文并注意以下句子的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9)盖 / 一癞虾蟆。

2、品味语言,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中,欣赏文中的妙句

① 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

②在这句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③沈复童稚时的“趣”在哪里?(可从内容、写法、修辞等方面赏析)

3.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作者有那些擅长?(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作者的“趣”在何处?(文中语句作答)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眼前出现想象中的画面之后的惊喜。)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看得出神,陶醉其中,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作者创设了美妙的意境,表现他的好奇心和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小小素帐中,竟出现“鹤唳云端”之奇观,能不为之“怡然称快”?)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用小孩的眼光,在前面想象的基础上,看癞虾蟆自然是庞然大物了,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这是大词小用;观二虫斗兴趣正浓,忽被蛤蟆破坏,岂有不怒之理,写出心情和神态;惩罚癞虾蟆,可能是为小虫复仇,也可能破坏自己的审美情趣,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4.五读(想象读),读懂心情。

在以上想象画面、体会感情的基础上,读出趣的心情。

5.小结(板书):

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土砾 联想和想像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拓展延伸,想象创趣

1.六读(读出感情)

文中的“我”之所以感觉到“趣”,全在一颗充满纯真的童心。让我门练习读出感情,可上台展示。

2.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第三次合作探究:

(1)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羡慕沈复吗?你认同他的“趣”吗?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板书:

物——平淡无奇

趣——其乐无穷

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

果——与众不同的发现、生活的乐趣、心灵的自由、人与自然的和谐

(2)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诗意,冰心称赞童年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如: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

童年是一块糖,甜在心里;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

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

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啊摇;

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

„„

3.教师小结:你们看,我们每个人说一句很美的话,组合起来还是一篇散文诗呢。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寻找、整理重点字词句

①通假字 强――僵

② 字同义不同的字——一词多义。如:观、为、之、其、以等(文中自己找句)

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主谓间,取独。)

驱之别院(代词,它。指癞蛤蟆。)

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把)

其: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所观察之物)

蹲其身(代词,指自己)

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③成语并解释大意(参考习题二)

④省略句并翻译。

蹲其身,使与台齐([我]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省略主语、谓语)

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抽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省略宾语)

见二虫斗草间([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省略主语)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为之怡然称快([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⑤其它重点词语

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于,在)

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⑥.课外阅读一篇表现童趣的文章,摘抄部分内容。

⑦.写一则自己的“童趣”,300字左右。

借鉴: 小时候,玩“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

有儿歌:“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第四篇:《童趣》教案

《童趣》教案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教学方法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

录音机、投影仪。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 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板书课题(三)出示教学目标(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仪或彩屏显示。

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12)徐喷以烟。(以,用。)(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15)以草为林。(以,把。)(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7)蹲其身,使/与台齐。(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2.背诵课文。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 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板书或彩屏显示(主要列举前两件事):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三、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参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2.处置有度。3.不忍心。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点评:

本教学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教学设计对学生详情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了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以学生自学为主,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同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教学目标设置合理,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对教材钻研得比较深入。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课时安排合理。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可以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值得重视的是,本教学案依据教材本身的因素,把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以至创造力放在比较突出位置,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教育。

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突出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案还注意到尊重学生于对所学内容的独特感受,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培养学生延伸思维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第五篇:《童趣》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理清作者对童年趣事的记叙。

3、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

4、学习具体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对“物外之趣”的理解。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

2、李白的那首《古朗月行》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的是一个天真的小孩子对月亮的想像,今天我们将结识另一个孩子,他也很天真,很愿意联想,但他不是再看月亮,而是对其他的事物发生了兴趣,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板书课题、作者)

一、相关知识介绍:(1)简介作品及作者

《闲情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2)解题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浮生六记》包括:《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题目《闲情记趣》中,“闲情”:清闲、无拘束时的情致;“记趣”: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3)文言文介绍: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这是我们学习语文以来第一次正式接触文言文,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入门”,所以先来讲讲学习古汉语的方法。

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1、熟读、背诵课文,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2、用心领悟,见“言”而知 “意”;

3、注意不断积累词汇。

二、了解文言文的特点: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变化。

三、文言文翻译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抓住关键字词。

2、不译的字词。

3、用现代汉语的句式代替古代汉语的句式。(意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

二、学习课文:

1、拼音与重点实词

[余]我。[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藐(miǎo)小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私]暗自,暗暗的。[拟作]比作。拟,比,比拟。[向]接近。[昂首]抬头。昂,抬。[项]颈,脖颈。[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慢慢地。[观]看,观赏。[果]果真。[唳(lì)]鸟鸣。[怡(yí)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定神]使精神安定。[砾(lì)]碎石、碎瓦。

[壑(hè)]坑谷、深沟。[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兴]兴趣。

[盖]有“原来”的意思。[为(wèi)]被。[方]正。[鞭]用鞭子打。[数十]几十。[驱]赶,驱逐。

心之所向 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所向:名词性短语,指想像的景观。昂首观之 之:指“群鹤舞空“的景象。项为之强 之:代“昂首观之”的动作。舞空:即舞于空,介词“于“省略

徐喷以烟:即以烟徐喷之。宾语“之”省略,介宾短语“以烟”置于“喷”后。作„„观:即“当„„看”

以„„为„„:把„„当做„„ „„为所„„:表被动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3、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预习资料初步理解课文。

4、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成语:

明察秋毫——明,视力。察,看清。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后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6、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三、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找一找文中的画龙点睛之语?即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明确:①围绕“物外之趣”来回忆了三件事。

2、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3、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明确: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第二件是把土墙凹凸、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 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第三件是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并惩罚癞蛤蟆。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或:一观蚊成鹤;二是神游山林;三是鞭驱虾蟆。)

4、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明确:需要“仔细的观察”和“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要强调两者如果只有一点是不够的,两方面都要进行强调。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结合书中有关句子来启发,比如作者幼年视力极好的描写。

四、小结全文。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第二课时

一、朗读引入。

二、研讨课文。

1、集体订正课文翻译。

2、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3、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4、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5、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先总后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常常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1)、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第一段总述物外之趣,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2)、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

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收获:时有物外之趣。

(3)、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答:“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4)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

答:有强烈的好奇心。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

(5)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基础:细致的观察关键:丰富的想像。

(6)本文作者在观察事物时,感受到什么样的不寻常的情趣? 物外之趣(7)本文以“童趣”为题,作者着重写了其中的哪一个字?文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趣”字;本文紧紧围绕“趣”字,写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写“我”观察土墙、花台和小虫争斗的乐趣;写出我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写出小孩那些特点? 反映小孩儿视力强健,视觉敏锐,又表现孩子的稚气、天真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了作者小时候有什么样的独特感受?

说明作者小时,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不能顾及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10)作者有什么特长?他在文中交代其特长的目的是什么?

特长:“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为下文写出其物外之趣作铺垫。

(11)作者之所以“时有物外之趣”,除了其有““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的特长外,还有什么原因? 答:还因为其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有极强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第二部分(2-4段)具体叙述童年观察事物的奇趣。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夏蚊成雷”景象,把蚊比作鹤,把它想像成“鹤唳云端”。表现出作者幼时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比喻、夸张 内容上:表现了作者童年天真烂漫的童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勒。在结构上起照应上文,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

(2)第二段写童趣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听觉:由蚊子飞舞时发出的声音联想到夏日的雷声;视觉:由蚊子飞舞时的形象联想到鹤飞舞时的形象。

(3)作者把“蚊”写成“鹤”是比喻的写法,但作者一大一小,一丑一美,一善一恶,这怎么能相比呢?对此,说说你的看法。(4)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

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

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第二层(3-4段)写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虾蟆的情景,充满童真童趣。(1)“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句中的“其”具体指代什么?怡然自得照应上文哪句话?

指代:“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照应:“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2)文中的“林”“兽”“丘”“壑”各指什么?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3)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是什么?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4)蛤蟆吃虫、鞭打蛤蟆的情景,表明作者幼小的心灵已有什么样的感情?“我”

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答:惩罚强暴,同情弱小 同样是生命,不必厚此薄彼,善恶有报即可。(5)事实上,癞蛤蟆不能算是“庞然大物”,也不可能“拔山倒树”,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事实永远没有想象美妙。在作者的小世界里,想象与现实水乳交融,在那里,癞蛤蟆的确是丑陋的庞然大物,确实踏翻土砾,踩倒丛草

(6)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7)作者描写癞蛤蟆吃虫时用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表现了什么? 真实地再现了癞蛤蟆吃虫时的形态,说明作者观察细致,有极其丰富的生活经验。

6、找出第三件趣事中描写动作的语句,并谈谈理解。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2)“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7、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三、总结课文。

1、朗读课文。

2、你认为童年的作者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有特长,视力极佳;同时又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和想象,天真。生活 快乐而丰富多彩。

3、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4、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体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5、《闲情记趣》文章紧扣“趣”字落笔,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文中处处有情、处处有趣,因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作者观物有情,嬉蚊有情,鞭癞虾蟆,简直就是用情在鞭;正因闲中有情,才写出让人体味不尽的“物外之趣”。

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这篇文章,体会文章表达的“物外之趣”;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联想、想像能力,学习作者的下笔细腻,笔端存真的风格,写好自己的“闲情记趣”。

下载第八课童趣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八课童趣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童趣教案

    5.童趣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中的生字词 ,并认识文言文的概念及学习方法。 (2)学会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凑。 (3)认识几种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 (4)学习积累文章中重点的文言词汇,并......

    童趣教案

    童趣》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词语,如: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 2、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异同,学习基本的翻译方法,理解文言词句,掌握文言文学......

    童趣 教案

    《童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 2、用心领会,能见言而知意 3、积累文言词汇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趣” 2、译——自主......

    《童趣》教案

    《童趣》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风声鹤唳”“......

    童趣教案

    童趣 导入: 播放《童年》,这一段欢快的乐曲将老师带入了那段无忧的童年时光,林间捕知了,树下荡秋千,你呢?你想起了什么?(交流)在遥远的古代,人们的童年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沈复......

    《童趣》教案

    《童趣》教案 《童趣》教案1 教学目的: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几个成语的意思......

    童趣教案

    《童趣》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培养珍惜生命,热......

    童趣教案

    《童趣》课堂教学案例 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大柳初级中学 七年级语文上第五课周德章一、教学设计 《童趣》是孩子们从小学进入初中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