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领会文章深刻的内涵,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从语言、心理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2.增补课文情节,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教学难点
对童话主旨和借助夸张、想像反映生活的写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感知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激发阅读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2.讨论法。就情节发展、传神写法和课文主旨的解读设疑,更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组织课堂讨论、合作探究,深入品评童话故事。
学习过程: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炫耀(xuàn):本课指夸耀。
(2)称职(chèn):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称:适合。
(3)妥当:稳妥适当。
(4)愚蠢:头脑迟钝、不灵活。
(5)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救药:用药救活。
(6)呈报(chéng):报告(上级)。
(7)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8)精致:精巧细致。
(9)陛下(bì):对君主的尊称。
(10)头衔:指官衔、学衔等称号。
(11)爵士(jué):欧洲君主国最低的封号,不世袭,不在贵族之内。
(12)骇人听闻(hài):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
(13)随声附和(hè):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14)滑稽(jī):言语、动作引人发笑。这里是荒唐的意思。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1.理清故事情节,准备复述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出生于丹麦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160余篇。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本文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而成,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2.关于童话
本文的体裁是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自然界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三、课文朗读与分析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分配角色
叙述旁白
皇帝
老大臣
骗子
诚实的官员
大家(骑士、典礼官、小孩子、爸爸、百姓)
(2)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评价
2.探究质疑:请按照“爱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从开头到“皇上在更衣室里”。
第二段:从“有一天”到“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第三段:从“第二天早上”到“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第四段:从“这样”到完。
四、自主学习
1,复述“爱新装”部分。
(1)准备工作,弄清几个问题。
①课文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 讨论并归纳:
从治装费用:不惜倾其所有
从心思兴趣:最爱炫耀新衣
爰新装
从换衣次数:每一天每一点钟
②写皇帝爱新装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皇帝爱穿着的癖好,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也写出皇帝上当受骗的缘由。
(2)准备工作,找出第一段中关键词语。
讨论并归纳:“为了”、“不惜”、“既不”、“也不”、“除非”、“炫耀”、“都”、“总”等词。
(3)请二三位同学复述第一段“爱新装”,要求详细复述。
(4)评价。
2.复述“看新装”部分。
(1)准备工作,弄清几个问题。
①两个骗子用什么手段取得了皇帝的信任?
讨论并归纳: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就投了皇帝爱穿着的癖好。骗子还说,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因为皇帝不仅喜欢穿得漂亮,不问国家大事,而且对他的臣下也极不信任的。所以,这新装一举两得的功能,很快骗取了皇帝的信任。
②皇帝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去看织布,老大臣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他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诚实的老大臣不敢说真话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课文语句:“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③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织布,这位诚实的官员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他什么东西也看不出来。这位诚实的官员不敢说真话也是为了保住他的乌纱帽。课文语句:“我并不愚蠢呀!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④皇帝在随员陪同下亲自来看织布,他看到了什么?皇帝为什么也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皇帝也“什么也没有看见”。皇帝不敢说真话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课文语句:“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⑤皇帝亲自来看织布,那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要抢先介绍?
讨论并归纳:怕皇帝责怪他们欺骗皇上,以先人为主的方法,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之美,使皇帝相信他们的汇报是真的,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⑥跟着皇帝来的全体随员怎样评价骗子织的衣料?他们提出了什么建议?
讨论并归纳:他们说:“哎呀!真是美极了!”“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他们建议皇帝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
(2)准备工作,找出第二段中关键的词语。
(3)请同学复述第二段“看新装”,要简单复述。
(4)评价。
五、合作探究
1.复述“穿新装”一段。
(1)准备工作,弄清几个问题。
①两个骗子为什么要装模做样赶夜工?
讨论并归纳:因为他们要赶制新衣,让皇帝穿着参加游行大典。
②课文怎样写两个骗子献上新衣的? 讨论并归纳:用动作描写“各举起一只手”;用语言描写,用比喻夸新衣的优点。
③皇帝穿新衣时,明明没有穿东西,为什么要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
讨论并归纳:写皇帝穿衣时的丑态,来表现皇帝自欺欺人。
④大家为什么都称赞新衣?
讨论并归纳:写出他们的阿谀奉承,自欺欺人。
(2)准备工作,抓住关键词语。
(3)请几个同学复述“穿新衣”。
(4)评价。
2.复述“展新衣”一段。
(1)准备工作,弄清几个问题。①皇帝穿着“新装”开始游行,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讨论并归纳:怕招来杀身之祸或怕别人知道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②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真话?
讨论并归纳:因为小孩子天真无邪,无私无畏。
③这场骗局是由一个小孩子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了神奇的作用。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④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为什么有点儿发抖?又为什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3.探究质疑: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分析。
讨论并归纳:
(1)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从开头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出爱穿着的癖好。
(2)愚蠢透顶。从被两个骗子投其所好,上当受骗可以看出。
(3)自欺欺人。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但怕别人说他不够资格当皇帝,便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4)虚伪昏庸。在参加游行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恐慌。但他仍然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
4.探究质疑:那些大臣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分析。
讨论并归纳:大臣们都是些虚伪狡诈、自欺欺人的人。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明明看不见衣料,却极力称赞布料的美,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合身,多么好看,多么贵重。
5.探究质疑: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请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这篇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无情鞭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要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6.探究质疑:想象一下这个皇帝游行完毕回到皇宫会采取什么行明?
六、作业: 作家对故事结局的描写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留给读者很大的想像和思考的空间。愚蠢的皇帝在游行大典完毕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办呢?是处死那说真话的小孩,还是从此悔过自新,把精力放到料理朝政上去呢?请展开想像的翅膀,学习安徒生夸张讽刺的笔法,为童话故事写一个别致的续篇。
教学后记: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享誉世界的童话佳作。安徒生以他天才的想像,把皇帝、大臣本质的“丑”在并不存在的新装的“美”的比照中,展示得淋漓尽致。读过之后的笑声,恰是对以皇帝为首的一伙丑类的讽刺。
教学反思:
皇帝对新装的痴迷(引子)→骗子投饵诱皇帝上钩(开端)→两大臣和皇帝去看新装(发展)→皇帝穿新装参加游行大典(高潮)→新衣真面目被揭穿,皇帝及其官员丑态毕露(结局),符合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因素建构。
第二篇:《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及反思
二十五
《皇帝的新装》
王荣
铜陵五中 教学目标: 通过分角色配音的互动,来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2 启发学生感悟这篇童话的人文性,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3 联系创作背景,加强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一个穷孩子饱受歧视,没有同伴愿意和他玩,她的父亲就说,孩子,爸爸陪你玩!爱他的父亲给说了很多很好听的故事,好听的故事温暖了他的童年,使他成为世界上最会讲故事的人——他就是丹麦作家安徒生。你听过安徒生的童话吗?
二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看到题目,我们最好奇的疑问则是两个:
皇帝是怎样的皇帝?
皇帝的新装是怎样的与众不同?有什么神奇? 预设学生回答:
“凡是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样的衣服真的存在吗?
这是一个骗局,那么皇帝为什么会被骗成功呢? 结合第一段、第三段的分析皇帝人物形象。注意在角色表演之后应该加上皇帝的虚伪。
A 骗子投其所好,掌握了皇帝喜欢穿漂亮衣服的嗜好,满足了皇帝骄奢淫逸、爱慕虚荣的心理。
B 抓住了皇帝的昏庸愚蠢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好,我们明白,这是一个昏庸的皇帝,皇帝的新装也是一个骗术,一场闹剧即将上演,且看还有哪些人又粉墨登场了呢?
请同学分角色为动画配音,表演之前疏通字词的注音,为表演做准备。
“三看新装”
“新装的游行大典”
要求: 配音内容是人物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以声音表演角色,需要声音中有更多丰富的情感,将不同的人物形象扮演得入目三分。注意语速跟上画面来配音,试一试体会当一回配音演员。
请学生点评一下各个配音演员的声音表演如何?
再请表演的学生自我评价,为什么这样用这样的语气、语调、假声等来塑造这个人物?背后要体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以此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皇帝----昏庸无能、爱慕虚荣、愚蠢虚伪。
大臣----虚伪愚昧、阿(ē)谀(yú)奉承。
(可删可留,展示不要重复)
骗子----狡猾、贪婪。
孩子----纯洁天真、勇敢无畏。
这里面对骗子的骗局,有两类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不敢说真话的皇帝、大臣、百姓,而一个孩子却简单的破解了骗局,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皇帝、大臣、百姓不敢说?他们各自在害怕什么? 皇帝、大臣为了权势;百姓为了虚名。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真话?
天真烂漫,没有太多私欲,无私就无畏,因勇敢而真实。
孩子无私欲只因为无知,并非真的无欲则刚。
启示:1 为人处世:以诚待人,正直真诚
光明磊落——从孩子角度
2为了很多私欲,大人丢失了宝贵的什么?——从大人角度
怎样保有一颗童心?
如果你在游行大典的现场,你会如何选择呢?
你能冒着被恼羞成怒的皇帝杀头的危险,你能忍受被他人嘲笑傻瓜的难堪,你会为真理、真相、真诚而坚持吗?
当一个王国中只有孩子敢说真话时,那个王国的大人又该如何的可悲啊!
向孩子学习,正是我们大人应该做的!现在我们是否愿意给这个孩子以掌声呢? 让我们大声的朗读孩子与爸爸的角色对话。
可删可留:(学到这里你是否有很多感想要说呢?不要紧,今天的作业会让你畅所欲言!)
那么老师抛砖引玉,想说说自己的感想:安徒生说他的童话不仅写给孩子也写给大人。孩子只是看到童话的外壳,而大人才能领会童话的内核。所以老师“童话是纯洁童心的产物,清澈得像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还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那么《皇帝的新装》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怎样的现实呢? 多媒体显示:写作背景
当时的丹麦因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昏庸腐朽而是百姓民不聊生,因此安徒生创作了《皇帝的新装》,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昏庸腐朽、愚蠢虚伪的本质,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所以,安徒生就是那个说真话的孩子,为了国家与人民勇敢地写出真实,与丹麦人民一起历经苦难。
• 结束语:因此,让我们向安徒生这位历经磨难仍不改赤子之心的丹麦童话大师致敬!板书:
官员
↑助
受
| 揭 皇帝 ←——
骗
←——
小孩
↑
|行
骗子
教学后的一点反思:
我很感谢胡焰老师给我上一堂公开课的机会,让我可以借名师的“慧眼”觉察教学上的“盲点”,犹如一把精确的手术刀剖析不足,到达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
此次公开课其实准备得不是很充分。正如夏艳老师所言,多媒体的流程还不是很熟练,有时讲到激动之处可能就忘乎所以了,不知道冷静地调控课堂的节奏。有些讲课的步骤程序在一激动之下可能就没有圆满,例如,这次我对《皇帝的新装》中“皇帝”这一角色人物形象的分析,在开头几段分析了之后,没能在分角色配音表演之后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分析“皇帝”的其他性格特征。
课后其他老师点评时,又提醒我意识到了我的教学设计即使刻意的扬长避短,也还是不可避免的暴露出很多不足,完全是一种粗糙的原生态,看似热闹但缺乏精细的琢磨。
同时我对整篇的教学构思缺乏整体感的规划,缺乏比较清晰的思路,使得对全文的驾驭显得力有不逮。工作室的名师评课时,我发现他们对每一篇课文都有着整体的把握,思路非常清晰,这大概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达到今天的高度,有着“十年磨一剑”的厚积薄发,这一点恰恰是我最为缺少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沉下心来,日积月累的坚持,脚踏实地的钻研,从事语文教学来不得半点浮躁,多多向名师学习宠辱不惊的气度,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的教风。也许这才是我来到名师工作室最大的收获。
其实以前这些道理也未必不懂,只是心动不如行动,所有的好想法最后没有落实到实践中去,就成为了镜花水月。行动起来,珍惜机会,不要总是错过,不要总是懊悔,教学工作如此,人生亦如此。
感谢一路同行的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三人行,必有我师”,感谢你们的榜样力量,让我对未来的教学生涯不再充满迷惘!也许真的到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时刻了!
第三篇:皇帝的新装优秀教案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看影视作品时,所看到的各国皇帝举行游行大典时,哪一个不是龙袍加身,皇威显赫的?但大家听说过有赤身裸体,招摇过市的皇帝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就有这样的一位皇帝,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故事?这篇文章就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
二、作者简介
这是一篇著名的童话,它的作者很了不起,是安徒生。下面哪位忠实的读者想大家推荐一下他的主要作品?
安徒生(1805-1875)全名: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三、录音朗读
要求:
1、听录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这则故事在讲什么有意思的事情?请你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
3、找出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代表性的人物?
四、人物分析(想一想 议一议)
我们常说做人首先要是非分明、爱憎分明,别让谎言蒙蔽了我们的慧眼,别让虚伪侵蚀我们的心灵,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想一想 议一议”
下面的问题:
1、读完课文之后你觉得谁最是可笑的?谁是最可恨的?谁是最卑鄙?谁又是最可爱?(找出证据来)
2、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
最可笑者 皇帝:昏庸无能、爱慕虚荣、愚蠢、虚伪
最可恨者 骗子:狡猾伪善
最卑鄙者 大臣:虚伪愚昧、阿(ē)谀(yú)奉承、自私
最可爱者 孩子:纯洁天真、无私无畏、直言不讳
3、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
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更怕丢了乌纱帽。
皇帝: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也怕丢了王位。
老百姓: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也怕说真话有危险,但心里却明白。
虽然骗子是最可恨的,但是在这里骗子其实就是一面“镜子”、一把“解剖刀”的角色。通过他们照出了皇帝及大小官吏们的丑恶灵魂,解剖了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病态社会。
五、小结
通过这则童话故事告诉我们
诚实正直 光明磊落
诚信
诚以待人 信以立身
六、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情节发展,骗子在安徒生的笔下他们最终没有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运用你的想象力续写文章《游行大典之后》。
第四篇:皇帝的新装(推荐)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是什么?(指屏幕)生(齐):皇帝的新装 师:声音大一点!
生(齐):皇帝的新装(声音明显响亮)师:很好。我们知道这是一篇? 生(齐):童话。
师:大家熟悉吧,这个作者? 生(齐):熟悉。
师:早晨有没有预习这篇文章?预习了,是吧?请你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这个故事。生:骗
师:他用一个“骗”字概括这个故事,非常好!生:欺骗 生:愚昧
师:从人物的角度看。这个故事内容大家都还能读得懂? 生(齐)读得懂。
师:故事的内容、情节大家还能读明白。那么老师要问的是作者是怎么写的,他为什么这样写,这一课我们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 生:好。
师:打开课本。同学们,这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吗? 生(异口同声):不可能。
师:不可能发生。但是你读了这个故事觉得可信吗? 生(零星回答):不可信
师:有人认为不可信。其他同学怎么看? 生(大部分):可信的。师:哦,大部分人还是认为很可信。那么为什么可信呢?在故事的一开始作者就设置了一个机关,能不能把那句话找出来?
生:裁缝说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师:哦,他说裁缝说,其实是什么人? 生:骗子
师:哦,是骗子。大家再来把这句话一起来读一下。
【PPT显示】
骗子: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生齐读)
师:把这一句话画出来。这是一个机关。还有一个条件让这个故事我们读起来很可信。能说说吗?(生无人回答。)
师: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小节来读一读。许多年前„„
(生齐读)师:这写了什么啊? 生:这是故事的起因。
师:故事的起因,内容写的什么?
生:在很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他特别喜欢换衣服。师:特别喜欢换衣服,喜欢到什么程度 ? 生:喜欢到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光。师:用了什么写法? 生:用了夸张的写法。
师:用了夸张的写法,很好。我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把这种夸张的意味读出来? 生:没有。
师:读书注意语速,语调,轻重音。要注意哪些词语的重音?
生:不惜,所有,既不,也不,也不,除非,每一天,每一点钟,都,总是。师:好,一起来把这种夸张的意味读出来。
(生齐读第一节)
师: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一起来读一下。(师领着学生读,读出夸张的味道。)
【PPT显示】
皇帝:酷爱新衣,几近疯狂。
师:有了这两个条件,使故事的展开引人入胜。哪一部分,让一个个的人物纷纷登场,原形毕露的呢?好,我们同学自己来读一读8—22小节,把节次画出来,好,读起来。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提示个别同学放声读。)师:读完了吗?让我们来演习一下,同桌之间合作,第一个出场的是老大臣,一个读老大臣心里想的,一个读老大臣嘴里说的,老师读旁白。看PPT。
【PPT显示】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来。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得花纹!多么美得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师生合作朗读。)师:他们读出了人物的心情吗? 生:没有。
师:第一个男生读得稍微快了点。“愿上帝可怜我吧!”它用什么句子? 生:感叹句。
师:难道„„难道„„ 生:反问。
师:在问谁?问自己。如果改为陈述句,想一想有什么不一样。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还要注意一些需要重读的词语。生:决不能„„
师:好,在说的时候注意反复,这个时候老大臣心理是怎样的? 生:不安,恐惧,害怕。师:内心很忐忑,他看不见这布料。再来一组读一下。读心里想的时候把声音压低一点,读出自言自语的意味。读“不成”的时候要显得果断些。
(师生二次合作朗读。)
师:第二个男生读得比第一个男生好一点,第一个男生稍微快了一点。老大臣内心的那种不安,恐惧,他说话时用言不由衷的赞美来掩饰。在皇帝的眼里是个怎样的老大臣?
生(快速地):诚实。
师:回到文本,从文章中找找看,圈画出来。生:善良的,诚实的,理智的,称职的。师:怎样地称职? 生:谁都不及他称职。
师:在皇帝眼里谁都不及他称职。但这样的老大臣他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 生:不一样。
师:第二位官员,哪一组愿意读?女生读,女生没有男生积极哦。看PPT。
【PPT显示】
“我并不愚蠢呀!”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他就把他完全没看见的布称赞了一番,同时保证说,他对这些美丽的色彩和巧妙的花纹感到很满意。“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对皇帝说。
(女生和老师合作朗读。)
师:“同时对他们保证说,他对这些美丽的色彩和巧妙的花纹感到很满意。”能不能换成这个官员直接说?他直接说怎么说,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对皇帝说。我们想象一下,皇帝会怎么问?第一个问题,这位官员在现场直接说会怎么说?看文本。生:这个布料非常美妙,花纹很巧妙„„
生:花纹很巧妙,颜色很漂亮,我感到非常满意。
师:还可以怎么说?能不能把这种夸奖的意味整浓一点?好,这位男生。生:哦,这些美丽的色彩,这些巧妙的花纹真是太美丽,我无法再对它有一丝半点的挑剔。师:依靠文本,他又作了一些想象。如果模仿前面老大臣的话,多么„„多么,怎么说?
生:多么美丽的色彩,多么巧妙的花纹,我感到很满意
师:再说一遍(生齐说)。再想象一下,皇帝会怎么问?你来说说看,你也当一回皇帝。
(学生答不出。)
师:想象一下,作为皇帝大家说说应该怎么问? 生:爱卿„„
师:这位同学还是有王者风范的哦。称呼很准确。爱卿,这些布料是不是很美丽?一起来问一下。
生(笑着,齐问):爱卿,这些布料是不是很美丽?
师:“是的,那真是太美了!”同学们,这个大臣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是怎样的一个大臣? 生:诚实。
师:皇帝眼里仍然是一个诚实的大臣。皇帝亲自上场了。看PPT,哪组同学再来读读看?
【PPT显示】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师生合作朗读。)
师:第一,读心里想的时候,除了要注意“难道„„难道„„”这样的反问语气,还要注意哪个词语?对,这可“骇人听闻”了,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皇帝内心怎么样啊?对,非常惊讶,非常害怕,窘迫。看他说出来的话,“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分满意。”
师:皇帝的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仍然是不一样的。他挑选了一群大臣。看PPT,黑字部分老师读,红字同学读。
【PPT显示】 跟着他来的全体官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红色)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些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
“这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红色)每个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个人都说不出的快乐。
(师生合作朗读。)
师:这些大臣们一个个在皇帝面前极力地赞美他,他们向皇帝建议,这个建议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生:我觉得不能。因为这个建议的话就是体现出那些人都没有自己的主见。师:怎么没有自己的主见?不是都向皇帝提出自己的建议吗? 生:他们都是比较偏向皇帝,在拍皇帝的马屁,想要皇帝开心。师:哦,对皇帝阿谀逢迎。那位男生还有补充? 生: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
师:这两位同学讲了两个理由:对皇帝阿谀奉承,为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我们把下面一句再来读一下。三个感叹句(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一,二!
(生齐读,声音洪亮,情感饱满。)
师:皇帝接受了大臣的建议,穿着并没有、并不存在的衣服举行大典。那么,老百姓们又是怎么说的呢?看PPT,先想象一下,这些老百姓看到皇帝的时候会怎么想?直接用第一人称把想法说出来。
【PPT显示】
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的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生:皇帝没穿衣服,天哪,太不可思议了,我是个愚蠢的人吗?我可不能让别人知道。
师:他这样想对不对,符不符合前面的情节?是的,和前文是呼应的,这位同学读进去了。看PPT。哪位同学们用常州话把这一段读一读?我们学好普通话很重要,但自己的家乡话也不能忘却哦。
(迟疑一段时间,有一生读。生笑,一生读。)师:还不错,这位同学能用家乡话说出来。你想,老百姓在街上七嘴八舌的。“乖乖„„”一起读!(生齐读。)
师:我们来想一想,上至皇帝,官员,群臣,下至老百姓,他们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啊?
生: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师:有一个成语叫? 生:口是心非。
师:他们首先欺骗的是谁? 生:自己。师:然后再欺骗? 生:皇帝,他人
师:这叫?对,自欺自人。同学们看看这些人,他们心里想的是一致的,嘴里说的话呢? 生:也是一致的。
师:人物的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除了遣词造句的个别差异,大多是一致的。这就是童话中人物的“统一性”特点。你看看那么多人如此的相似,不同的人又使人物丰富,这体现了童话中人物的统一性之外的第二个特点:丰富性。大家说说这些人物具有的共同点?口是心非,自欺欺人。
【PPT显示】
心口不一
自欺欺人
在谎言面前心照不宣
师:大家一个一个掉进了骗子所设的局里,要么承认自己是愚蠢的或不称职的,要么就只能干嘛?对,只能撒谎。是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啊? 生:不是
师:是什么出了问题? 生:集体。
师:哦,是集体,是这个社会。对,大家一起来读读看。
【PPT显示】 整个社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谎言自欺欺人。自欺欺人已经不单纯是一个人的心术不正,而是社会心理的恶性循环。
师:放开声音来再来读一遍。(生读)这些人说话在文字上有些差别外,内容上是惊人的一致。我们说是人物的统一性,那么多的人在统一中又强调丰富,是谁搭建了这样一个舞台,上演了这样一个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这样的一个闹剧的呢? 生:骗子
师:对骗子这样的角色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看PPT。
【PPT显示】
骗子、小丑、傻瓜„„他们有着自身的特点和权利,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作外人,不同这个世界任何一种相应的人生处境发生联系,任何人生处境都不能令他们满意,他们看出了每一处境的反面和虚伪。——董小英《叙述学》
师:这段话虽然理性了些,可是能让我们认识我们读到的童话中的这一类人物,他们看出了每一处境的反面和虚伪,从这个意义上讲,骗子就是一面透视人性虚伪的镜子。
【PPT显示】
骗子就是一面透视人性虚伪的镜子。
师:那么,同学再思考一下,是谁造就了这样狡猾、精明的职业骗子呢?对,是这个社会,这个异化病态的社会。有了这样的社会,所以骗子一下子就抓住了人们的心理,设计了这样一个圈套。故事到这里,应该可以结束了,但是安徒生没有,戳穿这个谎言的,使谎言真相大白的是谁啊? 是的,小孩!我们来一起读一下。
【PPT显示】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最后叫出来。
师:我请同学把这种“叫出来”的感觉读出来。(一生读)有点意思,你说说为什么是叫出来的呢?
生:因为小孩看大人他们都是心口不一的,他有一种惊奇感,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
师:小孩子想都没想就把看到的说出来了。和大人不一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一个小孩子说? 生:因为所有的大人都知道要阿谀奉承,只有小孩子是比较天真纯洁的,通过小孩子的口说出来,更容易让人相信。
师:哦,她讲了,成人一个个阿谀奉承,撒谎,虚伪,小孩子呢,天真;第二个,小孩子也与成人形成了? 生:对比。
师:从写作手法上看是对比。用小孩子来揭穿真相,有其深意。我们来看一个成人的自省,读一读著名的漫画家丰子恺《给孩子们的信》。他这样写到„„
【PPT显示】
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
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
师:这是一个父亲的反省,儿童在他的眼里是这样的“彻底的真实而纯洁”,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这样写到„„
【PPT显示】
丰子恺《儿女》
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
师:这样一个成人的反省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有的哲人这样说,儿童是成人之师,儿童是成人之父。
【PPT显示】 儿童是成人之师。儿童是成人之父。
师:同学们,我们正走在走向成人路上,所以我们要葆有我们内心的纯洁,作者在这里用小孩子来揭露事物的真相,是有他的深刻意义的。其实,真相并不难被揭穿,小孩子的一声叫喊它就完蛋了,真相一出来,故事到这里可以结束了,但是,安徒生并没有就此停下笔,把故事进一步推向了深刻,先看看老百姓的反应。看PPT。
【PPT显示】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师:这三句话,看上去是不是差不多啊?能体会到这三句话人物内心微妙的变化吗?
生:“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他是第一个说的,然后又有一个人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他是跟说的,还有就是她们最后老百姓她们本来是心口不一说穿衣服的,后来是听有那么多人说的然后就也说了,因为有人开始说了,他们就不怕了。
师:这位小朋友看好文本,你手一直在弄笔,所以你没有注意这个文本到底是怎么回事。嗯,老百姓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他说完这句话又加了一个“有个小孩子说”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为什么说完第一句话后要加上一个“小孩子说”呢?人物的内心有没有波澜,他说完第一句后,人物内心是怎样的?对,还有一点忐忑,加了一个“小孩子说”是要逃避,逃避自己的责任。最后是“实在”,这时候终于觉醒了,确信了啊。
师:你看,人物内心通过语言表现出了波澜,在读文本的时候,要关注文字的内部。你看,老百姓一觉醒,就形成了汪洋大海,皇帝老儿怎么样啊?一起来读最后一小节。
【PPT显示】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师:那他为什么还要坚持把这个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呢? 生:给自己留点面子。
师:维护自己作为皇帝的尊严。还有吗?但他在真相面前还是显得有点害怕。同学们,这个童话的主题,作者是一步一步把它推向了深刻。你说这些谎言这些欺骗这些社会的丑陋一面是不是在真相揭露以后就完全消失啦?(生:不是)他的消失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是这个童话深刻之所在。那么同学再来思考,标题起什么作用? 生:讽刺。
生:题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现在再读读,的确是有讽刺的意味。老师是这样理解的,看PPT。
【PPT显示】
皇帝的新装,象征着华丽的外表。外表再华丽也无法掩饰内心的虚伪与丑陋,更何况是一件并不存在的外衣呢?就是有,这新装,也只不过是肮脏灵魂、异化社会的遮羞布罢了。
师:继续思考,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国度交代了吗?(生齐说:没有)为什么不明确交代呢? 生:这是童话,不真实
师:是虚构的,是想象中的虚构,不真实的就没有时间和地点吗?
生:它是一个例子,发生的故事可以放到任何一个人的身上,不需要时间和国度。师:这位同学的理解很到位,就是这个故事不是一时一地的,可能在许许多多的地方,许许多多的时候都有这样的问题。再来思考一下,这些人物为什么没有名字呢?
生:因为他们各自代表了一类人
师:很好,人物代表一类人,有种象征的意味。我们认识一下童话,童话运用想象夸张来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童话具有模糊性、荒诞性、统一性、丰富性、深刻性。课文学完了,老师问一下:2005年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安徒生,丹麦人自动到安徒生家乡广场上一个雕塑前进行吊唁。大家想一想,去吊唁的人是孩子多,还是成人多。生(齐):儿童。
师:事实呢?是成人去的多,所以说“童话是写给儿童的,更是写给成年人”的(PPT显示)。
师:同学们,我们正在走向成人的路上,保持童年时的真实和纯洁吧,我们也用我们这双慧眼去认识、发现这个社会,让我们健康成长!最后布置一个作业。
【PPT显示】 发挥你的想象,用下面的三个成语写一段富有故事性的话: 不可救药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师:谢谢同学们,下课。
第五篇:《皇帝的新装》
“浅浅”地教语文,是肖培东老师一贯的教学理念和不变的课堂追求。钱梦龙老师说:“在语文教学被各种貌似‘深刻’的‘理论’折腾得面目全非的当下,培东的教学看起来似乎是显得‘浅’了,但正是这种‘浅’,却深入到了语文教学的精髓、真谛、本源。”[1]在《皇帝的新装》课例中,肖老师是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亦真亦幻的童话世界并深入到语文教学的“精髓、真谛、本源”的呢?笔者试从文本文体、学习主体和语言文字三个方面进行评析,赏鉴肖老师的“浅”教之妙。
一、重视文本文体,清浅地教
教师考虑文章的体式特点,因文体而教,是对文本的尊重。纵观《皇帝的新装》课例,肖老师从“童话”的文体出发,教学思路异常清晰,教学内容清清楚楚,带给人清新舒爽之感。没有精心准备的“导语”,肖老师一开课就直奔“童话”而去,问学生“你们知道《皇帝的新装》是一篇
”,学生答出是“童话”。他接着追问:“以你的读书经验,你怎么就判断《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的”,然后对学生的“判断”进行点评。而后用PPT展示“童话”的定义——“童话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通过丰富的想象甚至夸张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潜移默化地对儿童进行思想启蒙教育。”继而,肖老师提问:“再来说说,童话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丰富的想象和夸张。”“读完了《皇帝的新装》,你们想一想,这个童话当中你觉得最有夸张力的一个细节是什么?”水到渠成般,肖老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到了童话文本内容的学习上。咀嚼字词、品味语句、朗读体会,在此环节,一系列的师生互动紧紧围绕着童话的主要特征“夸张”展开。
不仅如此,和学生们品评了诸多的“夸张”后,肖老师接着引申:“这个荒唐的闹剧成功上演的最主要的因素,你认为是谁”,进而带领学生分析童话中出现的各类人物,“探寻大人的内心世界”,“走进大人的‘心’”,使学生们明白成人世界的私心欲念导致了这出荒唐闹剧,于是才有了皇帝赤身裸体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游行。肖老师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们重新设计童话的“结尾”,这本不足为奇,可肖老师却出人意表地把自己改写的“结尾”(由一个小孩子的爸爸说出皇帝什么也没穿的“真相”。)和课文“结尾”进行比照,得出了“原来童话不仅仅是在教育孩子,也在教育大人”的道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童话的理解。从什么是“童话”,到抓住童话的主要特点“夸张”铺开教学,再到潜入文本探究人物内心世界,直至最后理解童话的教育功能,笔者的切实感受就是:肖老师是在教“童话”,清清楚楚地教“童话”。不错,要学生学“童话”,教师就要教“童话”,不能教成小说或散文!郑桂华老师给出了中肯的评价:“这就好比一个既专业又聪明的导游,到了一个景区,能从纷繁的游人、杂乱的景点还有满布的荒草中劈开一条简洁、清晰的小径,带着游客直达目的地,而几个主要景点又没有错过。”[2] 肖老师对文本文体的重视,让他的课堂有条不紊、生动高效。
二、尊重学习主体,浅慢地教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任何教学情境下都应该受到尊重,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在不同文体的教学语境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爱护方式又须不同。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它的主要阅读群体是未谙世事的少年儿童。“作为教师,应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尊重孩子对童话的理解,尊重孩子在阅读童话时经验的不足和策略的缺失。总之一句话,尊重童话的法定读者——儿童。”[3] 笔者认为,肖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在《皇帝的新装》课例中突出体现为一个字:慢。
肖老师在出示主问题时往往提示全体学生要慢慢来,别着急,想好了再说。比如:“同学们,以你的读书经验,你怎么就判断《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的?别忙着举手,想想看。”“你们想一想,这个童话当中你觉得最有夸张力的一个细节是什么?也先别忙着举手,回到文章再看一看,找一找。”“接下来,我要问一个问题。是谁导演这场戏的?别忙着举手,找出文中的根据。” 再比如: “每个句子里都出现了一个‘都’字,这些‘都’说明什么问题?别急着举手,想一想,话想好了再说。”在肖老师“慢慢”来的教学节奏里,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童话气息。不是吗?童话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也是讲给孩子们听的。很难想象:急速的话语能读出童话的瑰丽多姿,催促的声音能让孩子们快乐地获取故事背后的深刻道理!慢条斯理,娓娓道来,这不正是我们从父母长辈那里感知童话的节奏吗?肖老师“慢”的潜台词是:孩子们,不着急的,肖老师陪着你们呢,我们慢慢地,稳稳地,共同走进那个璀璨的童话世界吧。
肖老师不仅对全体学生以“慢”待之,对个别学生更是如此。教学片段一:
师:那除了衣服的特点外,还有没有其他地方特别夸张的?来,这位男同学,你来说。生9:就是第一自然段这里,“他每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师:怎么说呢?
生9:他竟然每一天,每一点钟啊。师:有了这句话,你想要表达什么? 生9:皇帝穿衣服很夸张。
师:皇帝爱新衣到了夸张的极点了!给大家读读看这句话。生9:“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较快)
师:要想把皇帝的这个爱衣服成嗜好的性格读出来,要读好那几个词儿? 生9:“每一天”,还有“每一点钟”。
师:哎,你们发现他说的都是些什么词,同学们? 生(齐):数量词。
师:哎,时间词,数词。来,我们来读读看,“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老师范读至此。)
生(齐读):“一套衣服。”(“一套”重读,稍长)
师:童话啊,就是这样说出来的,来,你自己加油,试试看!生9(读):“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重音有感觉了)师:好,同学们来一起帮帮他,预备,起!
生(齐读):“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夸张味浓)
师:嗯,再看看,“乘着马车去游公园——”,下一句你来读,“除非”,预备,起!生9(读):“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炫耀一下”“新衣服”读得很到位)
师:真棒!记住啊,好童话是读出来的。
此教学片段记录了肖老师集中指导一个学生(生9)“曲折”而“缓慢”的过程。该生找出一个夸张句:“他每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但他没有说出为什么是“夸张”以及对句子的理解。肖老师一点也不着急,问学生“怎么说呢?”学生回答:“他竟然每一天,每一点钟啊。”学生的言外之意很明显,这还要多夸张啊。但肖老师似乎明知故问,“你想要表达什么”,他要听到学生亲口说出来才罢休。该生说出“皇帝穿衣服很夸张”,肖老师马上认可:“皇帝爱新衣到了夸张的极点了!”本以为教学就此打住了,肖老师却让该生“给大家读读”。一读,问题又来了:“夸张”的句子好找,关键是理解的深浅。该生“较快”的语速,说明他对皇帝爱衣成癖的性情领会不深。于是,肖老师开始进行读法指导:抓住表时间和数量的词“每一天”、“每一点钟”、“ 一套”,加重语气放慢语速去读。该生读得虽“有感觉”了,但还是不如人意;肖老师让全班同学范读给他听,生9终于读出了很浓的夸张味。对该生的指导总可以完美收官了吧?可肖老师还是不紧不急,他要验证一下该生的学习效果。“‘乘着马车去游公园——’,下一句你来读,‘除非’,预备,起!”生9很到位地读出了下句:“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好一个“慢”字了得!只要有利于学生的进步成长,肖老师不惜力,更耐得住慢。肖老师“童话”世界里写满了对学生的爱与尊重!
三、凝视语言文字,浅近地教 每堂课伊始,在精心设计的“导语”中,我们总要说上一句“今天,让我们走近文本某某某”。但平心而论,一节课下来,我们真得敢确定,是走近了文本,而不是离文本越来越远吗?我们太怕自己的课被认为深度不足,肤浅有余了,所以我们不自觉地深挖主题,旁征博引,力图穷尽文字背后的“大义”。“教思想”、“教情怀”,固然不错,但脱离文本,刻意求之,无异于弱化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因此,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通过一个个文本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说,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那么,未经“凝视”的语言文字又会怎样呢?当我们用爱与耐心来“凝视”那些优秀的语言文字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童话的特定读者是儿童,所以童话的语言一般是生动形象和简明易懂的。如何立足于形象简明的童话语言来教童话?肖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和学生们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推敲一下字词,品味一下语句;通过引领学生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进而揭开文本思想情感的内核。由于对语言文字的“凝视”用心且用情,肖老师总能和文本靠得最近,也最亲近。教学片段二:
师:这些句子出现在文章不同的地方,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一个字是相同的,哪个字?一起喊!
生(齐):“都”。
师:每个句子里都出现了一个“都”字,这些“都”说明什么问题?别急着举手,想一想,话想好了再说。好,你先来说。
生23:全城的人都认为这衣服是多么的漂亮。师:全城的什么人? 生23:全城的大人。
师:全城的大人都在说这个谎话。请坐,你说。
生24:从这里可以看出是全城的大人,一起造就了这个荒唐的闹剧。师:荒唐源于所有的大人。你来说。
生25:我觉得这样就可以更加体现出全城的大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很笨,不称职。
师:所有的大人,无论是有权力的,还是没权力的,无论是高高在上的,还是贴着地气的善良百姓,都卷入了这场闹剧当中。所以同学们(有学生举手打断),好,还想讲,你来说。生26:我认为是全城的大人都有虚荣心,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看不见布料,所以这个闹剧才能顺利地进行。
师:那你知道老百姓为什么有这份虚荣心吗?
生:因为他们不愿意在皇帝面前显示出自己的愚蠢,皇帝如果听见他们说看不见,就会认为他的国家的百姓太愚蠢了。
师:在皇帝面前,也就是在权力面前,在生存面前。百姓迫于压力,说了假话,迫于生存生活的需要说了假话。同学们,这个时候是不是更能发现《皇帝的新装》其实讲的就是成人世界的故事?这样一想,对这件新装我们就该有更深的思考。
肖老师屏显了来自文章不同地方的七个句子(略)。学生齐读后,肖老师请他们找出七个句子中相同的一个字(“都”),为凸显此字的重要性,还要求他们大声喊出来。“都”,是表范围的副词,强调范围之广。肖老师把“都”字从句中提出,意欲何为?
第一个分析“都”字的学生说:“全城的人都认为这衣服是多么的漂亮。”肖老师马上追问并纠正:“全城的什么人?”学生答出,全城的大人。好了,是“全城的大人都在说这个谎话”!我们要探寻的就是“大人”的内心世界,因为所有的荒唐都源于“大人”——包括高高在上的权贵和善良的百姓!如果说昏庸的皇帝、愚蠢无能的大臣们主演了这场闹剧应在意料之中的话,那么,那些善良的老百姓竟也成了助演,该如何理解呢?所以当有学生“打断”肖老师的话,认为全城的大人都有虚荣心时,肖老师巧妙地问:“那你知道老百姓为什么有这份虚荣心吗?”事实是,老百姓也不愿意被皇帝认为是愚蠢的。所以在残酷的现实和生存的压力下,善良的百姓也会说假话!太不可思议了,“大人”的内心世界会是这样的功利与复杂!
肖老师在他的博文《语文,可以简单实在些》中说:“我们为什么要解读文本?解读文本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教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教师的文本解读是立足于言语形式的教学解读。”上面的童话教学片段中,肖老师由一个“都”字牵引出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对“立足于言语形式的教学解读”做了最好的诠释。“凝视”童话语言,方能走近童话文本,阅尽童话之美!
重视文本文体,清浅地教;尊重学习主体,浅慢地教;凝视语言文字,浅近地教。肖老师的“浅”教,让安徒生的童话名篇《皇帝的新装》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注释:
[1]、钱梦龙 为“浅浅地教语文”喝彩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肖培东语文课例品读 [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1:3 [2]、郑桂华 一堂舒服的童话课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肖培东语文课例品读 [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1:317 [3]、贾龙弟 诸雪峰 童话阅读要有童话感——从两个童话阅读题说开去 [J].语文教学通讯 2014(12B):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