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山水水》教学设计1
《山山水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和《彩墨家园》是四、五年级中国水墨画系列的延续.但是在保持前两个年级主要注重水墨体验和感受传统的前提下,开始接触中国绘画典型的表现技法.但是,千万不能把这两课视为中国画的技法学习课.因为中国绘画的核心是创作者的有感而发.所以在导语中特别介绍了“山水画”的概念,并选择了从较为工整到大胆写意的三幅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欣赏.
接着是非常详尽的“石的画法”、“皴法”与“水纹”的画法,它们基本上涵盖了山水用笔的基本技法.“学生作品”则选择的是大块墨色渲染与勾染结合方法的两幅作品,它们
和艺术家的作品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水墨山水画的不同表现方法,可以供学生创作时参考.
二、教学思路
采用回忆描述—欣赏图片—分析讨论—直观演示—尝试体验—欣赏评述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和欣赏的美丽风景,抒发内心情感并加深感受.创设情境,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用分析讨论的方式介绍画中的美景,了解由远到近的笔墨变化.教师再直观演示,让学生了解远景和近景的表现形式及方法.
三、教学建议
(一)课堂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曾游览过的美丽景色.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饱览祖国的锦绣河山.
出示山水作品图片,让学生加深对壮丽山水的感受. 小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画叫什么画吗?在中国绘画中,描绘美丽大自然风光的画叫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山水画凝聚着人类丰富的智慧和情感,体现着东方艺术的审美情趣,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二)讲授新知 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山水画作品,让学生充当导游介绍作品.引导学生由近及远来感受美景. 2.小组研究讨论:教材中的画家是如何表现近处和远处的景色的. 小结:近景画得具体,远景简略;近景墨色浓、远景墨色淡.讨论:如何表现画中的浓、淡、湿、干?
3.教师示范 教师讲解示范一幅山水画的全过程.先用中锋勾、皴的方法画近处的景色,再用侧锋、淡墨画出远景.
4.学生尝试
用浓、淡、干、湿画近、中、远的山. 5.展示并赏析学生作品
(三)作业
尝试用中国画技法画出美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出远近关系.
(四)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针对学生差异进行辅导,及时表扬绘画技法好的同学的作品,以互相学习、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五)作品展评
引导学生对比其他同学的作品,寻找不足及改进方法.
四、评价建议 1. 能否感受到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能否学习并适当运用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进行山水画创作. 3. 能否按自己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和理解创作自己的山水画. 4.能否对风景画和山水画的异同有自己的见解. 5.能否通过自己的欣赏和创作体会到山水画的美.
第二篇:山山水水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八课
山山水水教案--甘肃武山榆盘镇马河小学 聂天应
教材分析
本课和《彩墨家园》是四、五年级中国水墨画系列的延续。但是在保持前两个年级主要注重水墨体验和感受传统的前提下,开始接触中国绘画典型的表现技法。但是,千万不能把这两课视为中国画的技法学习课。因为中国绘画的核心是创作者的有感而发。所以在导语中特别介绍了“山水画”的概念,并选择了从较为工整到大胆写意的三幅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欣赏。接着是非常详尽的“石的画法”、“皴法”与“水纹”的画法,它们基本上涵盖了山水用笔的基本技法。“学生作品”则选择的是大块墨色渲染与勾染结合方法的两幅作品,它们和艺术家的作品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水墨山水画的不同表现方法,可以供学生创作时参考。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感受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2:能用中国画的方法,大胆表现出有远近层次的中国山水画。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如何控制水墨的浓淡,表现出远近层次的景色。教学重点 学习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画出有远近层次的山水画。
教学用具准备 课件、毛笔、墨汁、颜料、学生用纸、调色盘、水桶等。
教学活动过程程:
一、欣赏导入:
自然风光与中国山水画的结合欣赏,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艺术魅力,导入课题并板书《山水画》。
二、新课讲授:
1、名家作品对比欣赏。
感受画家的不同表现技法带给人不同艺术视觉效果。
2、赏析画家作品找变化。
①感知发现近景、中景、远景不同表现方法。
学生欣赏,感受,谈谈自己的看法。可小组讨论分析。小结:近景画得具体,远景简略;近景墨色浓,远景墨色淡些。②了解墨色浓淡、深浅变化。
学生结合范画分析讨论,如何表现画中的浓淡干湿?
浓淡干湿主要是通过笔中水和墨的多少来控制的,需要多尝试,多练习。看多媒体图片,看教师示范,尝试跟老师一起来做,体验一下。
3、实践、探究:
①学习中国画用笔方法。
看教师示范,什么是中锋,什么是侧锋,效果有何不同。跟教师一起做,尝试,体验。②体验墨色浓淡的变化。
4、教师示范并讲解:
(1)掌握中国画中表现山水景物的几种基本技法:勾、皴、点、染。
(2)学会概括表现山水画的近景、中景、远景。(3)教师示范山石的画法
画石头时要注意石分三面,大小相间。注意勾、皴、点、染几个步骤。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练习步骤:
1、先勾出山石的外轮廓,注意大小相间,前后关系明确。
2、根据山石的结构,皴山石,表现其结构和体积。
3、在前一步的基础上擦出山石的结构,使其三面分明,表现出质感和体积感。
4、根据需要点苔,在淡墨皴擦基础上渲染出石头的结构,然后罩染赭石色,根据需要用花青分染石头。
五、小结,布置作业
六、欣赏中国传统山水画皴法范例
第三篇:六年级美术山山水水教案
第八课 山山水水
课堂类型:欣赏*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绘画的发展史和中国绘画的表现技法。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们的知识和对美学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发掘艺术的真谛。教学重难点:
1、中国绘画工具都有哪些?各种不同的画法都能体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每幅美术作品都有一定的喻意,它的涵义是 什么?
3、画作表现的是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具学具: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一、介绍中国画
中国画: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二、教材分析
本课和《彩墨家园》是四、五年级中国水墨画系列的延续。但是在保持前两个年级主要注重水墨体验和感受传统的前提下,开始接触中国绘画典型的表现技法。但是,千万不能把这两课视为中国画的技法学习课。因为中国绘画的核心是创作者的有感而发。所以在导语中特别介绍了“山水画”的概念,并选择了从较为工整到大胆写意的三幅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欣赏。接着是非常详尽的“石的画法”、“皴法”与“水纹”的画法,它们基本上涵盖了山水用笔的基本技法。“学生作品”则选择的是大块墨色渲染与勾染结合方法的两幅作品,它们和艺术家的作品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水墨山水画的不同表现方法,可以供学生创作时参考。
三、教学思路
采用回忆描述—欣赏图片—分析讨论—直观演示—尝试体验—欣赏评述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和欣赏的美丽风景,抒发内心情感并加深感受。创设情境,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用分析讨论的方式介绍画中的美景,了解由远到近的笔墨变化。教师再直观演示,让学生了解远景和近景的表现形式及方法。
四、教学建议
(一)课堂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曾游览过的美丽景色。播放视频,引导学生饱览祖国的锦绣河山。出示山水作品图片,让学生加深对壮丽山水的感受。小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画叫什么画吗?在中国绘画中,描绘美丽大自然风光的画叫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山水画凝聚着人类丰富的智慧和情感,体现着东方艺术的审美情趣,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二)讲授新知
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山水画作品,让学生充当导游介绍作品。引导学生由近及远来感受美景。
2.小组研究讨论:教材中的画家是如何表现近处和远处的景色的。小结:近景画得具体,远景简略;近景墨色浓、远景墨色淡。讨论:如何表现画中的浓、淡、湿、干?
3.教师示范 教师讲解示范一幅山水画的全过程。先用中锋勾、皴的方法画近处的景色,再用侧锋、淡墨画出远景。
4.学生尝试 用浓、淡、干、湿画近、中、远的山。5.展示并赏析学生作品
(三)作业 尝试用中国画技法画出美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出远近关系。
(四)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针对学生差异进行辅导,及时表扬绘画技法好的同学的作品,以互相学习、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五)作品展评 引导学生对比其他同学的作品,寻找不足及改进方法。
五、评价建议
1. 能否感受到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能否学习并适当运用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进行山水画创作。3. 能否按自己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和理解创作自己的山水画。4.能否对风景画和山水画的异同有自己的见解。5.能否通过自己的欣赏和创作体会到山水画的美。
第四篇:我爱家乡的山山水水
柏合学校山鹰之队2009——2012学优秀作文指导老师:钟桂林1
我爱家乡的山山水水
柏合学校六年级五班刘雪莹指导老师钟桂林
“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画夕阳中”——这就是我的家乡。如此美丽的景色,可以延续多少年呢?10年、20年?还是更久?这引人深思的问题让我们不由得想到了水土保持。也唯有保持水土,才能使这一美景延续。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以土为本”。可见土壤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的资源。它让秀美山川永驻,让万顷良田长存。那充满生机的绿色原野,满载丰收的金黄稻田,硕果累累的飘香果园„„这不仅仅蕴含了家乡人民的辛勤劳作,更因为我们有着一片肥沃的土地。这让我想起了古代思想家对“土”的精辟诠释——它播上种子就能长出五谷杂粮;向下挖掘就能引出甘甜泉水;人类靠它立足,飞禽走兽在上面生活繁衍。我们所用一张张的白纸,一根根铅笔,一本本包装精美的课外书,一套套木制家具„都离不开让我们赖以生存的珍贵的土壤。
然而因为我们昨日的无知,让悲剧一次次的上演。据统计,四川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72%,是南方水土流失较大的省份之一。对于我们的家乡——景色秀丽,水土保持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我们可以让水土保持走进学生课堂,开展有关水土保持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水土保持,参与水土保持。作为一名学生,我能做的是少用一次性筷子,减少对树木的砍伐;不随意浪费纸张,减少对土地的污染;少践踏一块草坪,让家乡多一块绿色。同时我们还可以呼吁身边所有的人共同参与到水土保持活动中来。
水土保持需要是我们所有家乡人民的共同参与。让我们时刻铭记,一缕油烟,一节废电池,一双一次性筷子都在不知不觉得改变我们家乡的环境,伤害我们的绿色家园。让我们善待那些和我们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生灵,让我们支持为“绿色”做出贡献的人们;让我们珍惜每一滴水,每一棵树,每一块草坪,每一片土地,让这些成为我们人人所知的常识,成为我们最朴素的品质。也许这些我们并不可能马上做到,但是我相信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只要每个人迈出一小步,我们家乡就会迈出一大步。
不要让最后一朵花变成我们昨日的记忆,不要让最后一滴水变成我们今夜的眼泪,不要让最后一棵树变成我们手中的白纸。让我们每个人都为家乡水土保持工作献上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我相信绿色会遍布我们的家园。
第五篇:教学设计1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2、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教具准备:整理本组课文收集的相关资料,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生命
1、激情导入:生命是宝贵的,却又是短暂的。有一位哲人说过:我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从《触摸春天》中的安静和《永生的眼睛》中琳达一家人的身上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珍贵,我们还从《生命生命》和《花的勇气》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的延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围绕“生命”这一永恒的话题畅所欲言。
2、你怎样看待生命?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自主准备,感悟生命
1、引导学生默读书上的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学生交流本次口交际的内容:
(1)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模仿《生命生命》句式来说,说植物、动物的顽强生命现象。
(2)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模仿《永生的眼睛》《触摸春天》,说教师、医生、警察、养护工人、电力工人的感人故事。需要收集资料。
(3)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资料,搞清每一段资料所立足的角度。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想一想自己打算怎样说。(学生可以参考资料中的某一方面来谈,也可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另选角度来谈。)
5、自己轻声练习讲述。
三、创设情境,畅谈生命
1、创设语言情境
我们来锻炼一下口才。
(1)你们想说些什么?想怎么说?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指正。
(2)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
(3)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真、安静地倾听。没听明白的可以向他(她)提问,让他(她)把语言说清楚。
2、创设活动情境:
(1)听了这么多同学的发言,你们来评一评,谁说得最好?说说你们的理由。
(2)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3)你们从他们的发言中得到了那些感受启发呢?
(4)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畅谈。(允许学生或深或浅的谈出自己的见解,不强求一致。)
四、多方评价,深化生命
1、自我评价:自己在这节课中发言是否踊跃,表达是否清晰,态度是否大方,思维是否敏捷,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是否积极等。
2、学生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佳?为什么?
3、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4、屏幕出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5、学生齐读,深化对生命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