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两首》教案设计
诗二首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郭沫若、吴望尧的文学常识;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2、通过创设情境、反复朗读,开发学生思维,鼓励大胆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鼓励学生处处留心观察,展开想象,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句,把握诗歌所传的思想感情,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
培养自然地联想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法
五、教学课时: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喜欢星光灿烂的夜晚吗?能说说原因吗?(学生自由发言)
在星光灿烂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常常会产生许多遐思幽想,群星璀璨的天空令我们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天上的街市》,去感受诗人笔下美丽、新奇的夜空。
二、预习检测。
飘缈(miǎo)镀金(dù)卸下(xiè)闪烁(shuò)白昼(zhòu)焚起(fén)溅起(jiàn)
三、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9)我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一生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戏剧《屈原》、《棠棣之花》;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
四、自学与探究
1、请大家聆听优美的配乐朗诵,同时注意朗诵的节奏和重音。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诗人由远远的街灯依次想到什么?
由街灯联想到明星,由明星联想到街市,再想象物品和牛郎织女的生活。2)、天上的人们生活是怎样的呢? 幸福美好的 3)、最后一节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痛恨联想和想象的区别: 补充知识: 联想: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相似性 客观存在)
想象:甲事物—创造出—→乙事物(存在)(不存在)
五、教师总结:
诗人由远远的街灯产生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丽的街市及牛郎织女幸福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六、作业布置:
仿照例子,经过四至五步联想,使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联系起来。
例子:木头-树林-田野-足球场-足球
(1).雪花——茶(2).钢笔——月亮(3).夏夜——钢铁(4).沙滩——车轮
七、板书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联 街灯 — 明星 自由
想 明星 — 街灯 光明
街市 — 美丽 幸福
想 物品 — 珍奇
象 天河 — 浅浅的、不甚宽广 美好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有听过月亮船,大家有听过“太阳船”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乘坐吴望尧的太阳船去感受一下其带给我们的奇特想象之旅吧!作者简介
二、吴望尧,浙江金华人。40年代在越南经商,抗战胜利后到台湾,继续从事商业。后旅居洪都拉斯。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创设台湾现代诗奖。主要作品有诗集《灵魂之歌》、《玫瑰城》、《地平线》,散文集《自由的悲剧——写给年轻的一代》、《越南沦亡琐记》、《阮氏娥——写给年轻的一代》及《吴望尧自选集》。其作品曾获台湾文艺基金会特别创作奖。今天我们学习吴望尧先生的太阳船,要注意体会作者的风格,以及通过独特的意象表达的言外之意。
三、请大家聆听优美的配乐朗诵,同时注意朗诵的节奏和重音。白昼/有一条/神秘的/航线,划来只/镀金的/巨船,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沿途/它/穿越/紧密的/光波,或/停靠于/云的/海岸,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但/在它/驶近/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使它/沉没于/灰色的/浪涛,却/溅起了/银星/千颗!
四、自学与探究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2.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作者是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从早晨写到日落时分。太阳升高以后,光芒万丈。穿过云层之后,霞光一片。没入云层之后,银星千颗。)3.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金色(早晨)——白色(升高到日落前)——红色(日落时分)4.“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当太阳升高以后,太阳没有的任何阻挡,发出了万丈光芒。)5.“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比喻。作者用“白银”比喻阳光,用“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用“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的,给人以美感及想像的空间。)6.“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7.诗言志,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寄托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寄托自己对光明与幸福的渴望,对故乡与大陆的思念。)8.读《太阳船》,你觉得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诗人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热爱生活,富有童心的人。)
五、当堂检测:背诵诗两首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找出有关太阳的诗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悯农》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教学反思:
第二篇:诗两首教案设计
16《诗两首》教案设计
设计人:刘艳梅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书的价值。2.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3.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难点:体会书的价值。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意思。课时划分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读名言警句,谈话导入
1.师出示有关书的名言警句,学生读一读。古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 苏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华罗庚
2.师:你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书对人类有重要的价值)
3.教师导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诗: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4.简介作者。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知指名读,教师强调个别字的读音。3.全班读一读。4.教师:《神奇的书》是一首现代诗,通俗易懂。可《观书有感》是一首古诗,我们该怎样读懂它的意思呢?
5.以小组为单位自读古诗《观书有感》,理解诗句的意思。6.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文本与实际结合,探讨输的价值
1.教师导读:两首诗表达方式不同,但它们强调了同样的一个主题,那就是书对人类的重要价值。这两首诗是怎样阐述书的价值呢?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3.集体反馈,教师引导。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书的价值。
四、总结全文,自由诵读
1.教师小结:从《观书有感》和《神奇的书》这两首诗中,我们认识到了书的价值,并在大家列举的生活实际中看到了书的价值。书对人类,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2.学生自由读一读这两首古诗,背诵《观书有感》。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老师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学都能够热爱书籍,好好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背诵《观书有感》。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 诗两首
书的价值不可估量
爱书
读书
第三篇:《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word文档资料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3.收集与作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品诗的方法。学习重点
1.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
2.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解说:在学习了一些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掌握品味和解读诗歌的方法。按照学生的实际和“单元提示”中“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等要求,确定“自读要求”
1、2。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培养读诗兴趣,确定自读要求3。)【自读程序】
一、交流经验,相互启发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读诗的经验,在读诗方法上相互启发,进而相互指导,为自读做好准备。
第 1 页
二、初步感知,把握节奏
1.学生初读诗歌,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蔚蓝雾霭桅杆乐疆 清澈祈求暮色 负债蒙恩束缚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节奏、语气等。
三、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1.各学习小组学生间采用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正音,把握朗读时的节奏,推举出各组朗诵代表。
2.各学习小组交流在图书馆、网络、资料室等收集到的有关莱蒙托夫、泰戈尔的资料,整理后推举出各组发言人。3.各学习小组任选一首诗进行讨论,就诗歌的内涵、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交流,达成一致后准备班内交流。
四、诵读诗歌,把握内涵
1.各学习小组采用“朗读资料提出见解”的方式展示本组朗读能力,提出本组理解意见。
2.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讨论,对两首诗内涵有大体一致的看法,但允许多元解读下的不同看法。
五、品读语言,领悟感情 参考问题:
1.“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一句应如何理解?
第 2 页 2.“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3.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情感经历谈谈对“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4.“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几句诗给你怎样的启示,这和上面所说的“欢乐”有怎样的关系? 注意事项:
1.尊重学生的解读和品味,不用所谓“标准答案”限制学生。
2.对个性化、创造性的意见要引起重视。
3.引导学生结合诵读时的感受和与诗人相关的背景资料的理解进行诗歌品读,防止出现架空分析和胡乱联系的情况。(解说:诗歌的内涵或者言外之意本就没有固定、惟
一、标准的答案,读诗品诗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融入主体体验和个性见解的过程。设计这样的“自读程序”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读诗品诗的过程;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交流合作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对诗歌内涵和诗人感情的把握是建立在学生充分诵读、充分品味、充分交流基础之上的。总体上看,读诗经验指导读诗感知,激活诵读时的情感投入
第 3 页 和品读时的个性理解,最后达到“与诗人心灵对话”的最终目标。)【自读点拨】
一、关于莱蒙托夫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不到3岁,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莱蒙托夫自幼性格忧郁、孤僻。1828年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经外祖母多方奔走,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长诗《恶魔》。莱
第 4 页 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二、关于泰戈尔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年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计数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
第 5 页 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
三、如何理解“帆”
莱蒙托夫的《帆》并非只是单纯地描写景致,诗人赋予“帆”的内涵无疑是丰富的。一种理解认为,此诗表达了诗人向往、追求自由的思想,“帆”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是诗人追求自由的自我写照。另一种理解认为,“孤帆”、“寻找”、“不安分”、“祈求风暴”,表现了诗人积极的战斗姿态,表达的是作者虽内心孤独却渴望斗争的激情。因此,对“帆”的理解是多元的,其含义是丰富的。
四、如何理解“萤火虫”
绝不能简单地赋予“萤火虫”一个崇高的精神,从诗中可以看到,萤火虫首先是“欢乐”,其次是“自己”的,它“冲
第 6 页 破了黑暗的束缚”,微小,但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使微小如萤火虫,也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欢乐和人生意义;即使微弱如萤火,也有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光芒,也有自身的价值。
五、关于诗歌的“言外之意”
诗歌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读诗时更应注重引领学生一起透过文字表面,探寻隐藏在跳跃、变化的诗句下面的“诗人的心”。从两首诗看,二者的共同点即:赋予平常事物丰富的涵义,通过“帆”、“萤火虫”等的意境,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这需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感受、领悟。
(解说:了解作者,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解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但是教学中不能因此就一定要将之作为知识去灌输、传授,点拨时可考虑在学生交流时适当补充。而对“帆”、“萤火虫”的理解在点拨时就更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既然我们认可了对诗歌的多种理解,那就不能用惟一固定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个性化的多元理解。尤其是学生融入自我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的见解,本身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必须给予尊重和重视,点拨时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说。)【自读思考】
阅读下列两首中国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第 7 页 天空 于坚
天空永远流着
从这个世纪到那个世纪 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 在鹰和闪电的上面 在神的上面 天空日夜流着 没有岸 没有帆 也没有波浪 星星和萤火虫 晓雪 远天的星星
有时只像萤火虫那样 但它毕竟仍然是星星近处的萤火虫 有时会像星星那样 引人注目
但它终归只是萤火虫
1.读过《天空》之后,你能试着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自己对“天空”的感受吗?
第 8 页 2.“诗者,思也”,你认为《天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考? 3.《星星和萤火虫》采用对比手法,通过“远—近”、“星星—萤火虫”的对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4.比较《萤火虫》和《星星和萤火虫》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试写一段赏析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解说:设计“自读思考”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课内掌握的读诗品诗的方法;进一步扩大阅读视野;学会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品读赏析。)参考答案
1.永恒、深邃、神秘、博大、宏大、肃穆、庄严、包容……均可。
2.诗人仰望天空,沉浸在对天空的敬畏之中,对时空永恒、天地肃穆庄严产生深深的景仰之情。(只要言之成理即可)3.表达了诗人宁愿做永恒的星辰,不愿当渺小萤火虫的人生态度。4.(略)
第 9 页
第四篇:诗两首
第一单元
诗两首
雨巷
戴望舒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准备:录音机及磁带,雨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朗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管我色彩的笔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1):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尽管它只会存在于这个雨季。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它们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近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朗读感受,深入鉴赏,把握基调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问: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
讲解: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
请一生朗读,读出感觉;请大家评价,能否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2、分析意象,深入赏析。⑴ 问:诗歌为什么会让人感到忧愁呢?通过什么表现出忧愁?
启发:我带着感伤忧愁的心情独自徘徊在哪里呢? ——雨巷
“我”的心情与活动的环境——雨巷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从色彩基调来看,雨巷属于暗色调,而且是在雨中,与我的心情一样都是灰暗的、阴沉的。
请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环境:细雨斜飞,暮色苍苍,雨声淅沥,烟雨朦胧中的雨巷悠长悠长,它远离喧嚣热闹,幽暗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湿漉漉的,透着寒气,静寂,萧条,而又冷清„„
⑵ 问:湿漉漉的天气,湿漉漉的巷道,我的心情同样也是湿漉漉的。然后我却希望逢着一个姑娘,一个什么样的姑娘?
引导集体朗读第二、三、四、五、六节(提醒注意感情基调)
问:为什么说丁香一样的姑娘呢? 丁香这个意象有什么特点?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⑶还有油纸伞,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⑷问:发挥你的想象力,姑娘为何如此感伤?
——也许她是为心爱的人儿离她远去而苦恼心伤,也许她为生活的不幸而失意徘徊,也许,她是为理想受挫而苦闷彷徨。
解说:是啊,姑娘悄然飘过我的身旁,留下一声沉重的叹息,那一声叹息里有太多的忧伤,她明亮澄澈的眼眸中满含着迷茫,然后,姑娘携着一阵淡淡的幽香,像梦境般翩然而逝,渐行渐远„„。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能否能否请你驻足,生命的漂泊请将我一起带上!,然而姑娘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3、再次朗读,深入意境,读出幽怨低沉的感情基调。
三、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解说: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经过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2、集体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四、结合背景,解读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问:诗人这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难道纯属是个人的哀叹吗?
解说: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雨巷应该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
姑娘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
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的哀叹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听录音,再次感受这首美丽而忧伤的诗
结束语:“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附:
1、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3月5日出生于杭州。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戴望舒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2、现当代诗歌介绍
⑴中国现代诗歌
中国现代诗歌是指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一时期的诗歌。
特点:用白话语言写作,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表现科学民主的时代内容。
第一部白话新诗集,胡适的《尝试集》
各种流派:
初期浪漫主义诗派。以郭沫若为代表,有创造社诗人组成,著名的还有田汉。他们的是个具有磅礴的气势,创造的精神,心灵的激情。
“为人生”诗派。主要成员朱自清,俞平伯等。他们以“为人生”作为诗歌的核心价值,主要代表作:朱自清《踪迹》,冰心《繁星》《春水》。
“湖畔”诗派。代表诗人冯雪峰,潘漠华。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对爱情的憧憬和对自然的向往。代表作:冯雪峰《落花》,潘漠华《月夜》。
新格律诗派(因成立新月社,也被称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他们提倡新诗的格律化,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代表作有: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红烛》《死水》。现代诗派。是新月派与象征派的合流。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代表作有:戴望舒《雨巷》,何其芳《预言》,卞之琳《断章》。
中国诗歌会诗派。左翼作家联盟领导的革命诗歌团体。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诗歌宗旨是“捉住现实”。代表作蒲风《动荡的故乡》《六月流火》。
七月诗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得名。只要诗人还有贺敬之,艾青,田间。代表作有:胡风《为祖国而歌》,艾青《我爱这土地》,田间《给战斗者》。
⑵当代诗歌
第一时期: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激励战斗与建设的“战歌”与“颂歌”为主。郭沫若,艾青,臧克家,田间,公刘,闻捷,都有歌颂新时代的乐章。代表作:
第二时期: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叶。是当代诗歌的暗淡期。代表作有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流露着忧思与激愤。
第三时期: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也被称为“新时期诗歌”。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先后出现了“归来者诗群”“朦胧派诗群”“新边塞诗群”,“新生代诗群”。我熟悉的影响较大的是朦胧派诗群,北岛《》,顾群《》舒婷《致橡树》《双桅船》。
⑶外国诗歌
第一阶段:远古时期(前40世纪到5世纪)
第二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前8世纪到公元5世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修》
第三阶段:中世纪(5到15世纪),也称圣经诗歌时期第四阶段:文艺复兴时期(14到16世纪),伟大的诗人有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彼得拉克等。
第五阶段“古典主义时期(17到18世纪)。有弥尔顿、伏尔泰等诗歌名人。
第六阶段:浪漫主义时期(18到19世纪)。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等,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法国有雨果;俄国有普希金,莱蒙托夫;美国的惠特曼《草叶集》匈牙利的裴多菲。
第七阶段:19世纪以后,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先锋派等层出不穷。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重点:
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位艺术上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过程
一、朗读《再别康桥》
1、了解徐志摩(问答式)
从刚才的介绍中知道,他是新月派诗人。看过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标题出自林徽因的同名诗歌》吗?将它与三个女人的感情纠葛,张幼仪,林徽因,陆晓曼,他比较风流,中国有一不太好的传统,一成了名人,缺点也成了优点;不过因为感情丰富,所以才能写出好作品,两方面应该分开评价。他因飞机失事去世。他对新诗贡献很大,还做过大学教授,那个时代的人,很多20几岁就做了教授,比如胡适。朱光潜的文章里讲过,人不一定要写诗,但要有诗情。
2、同学齐读,老师指导
插问:标题为什么是“再别”?
“康桥”即剑桥,1920年——1922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之后他写了诗歌《康桥西野暮色》(1922);《康桥再会吧》《康河晚照即景》(1923),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6)。1928年秋,他重访康桥,在回国途中轮船上写这首诗。他对康桥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在他的心里,康桥是他的精神家园。
范读第一段:
作别——西天的云彩。问:为什么在这里停顿?表现依依不舍。
同学再读第一段。
大家自由读,体会感情。
请一女生,一男生分别朗读,谈谈处理理由。
老师朗读,大家评价,讨论设计理由。
3、分段朗读指导
同学一段段朗读,老师与一朗诵水平高的同学做朗读指导。
第一段:读第一节,借用诗中的那个词作基调?“轻轻的”——留恋,对喜爱的东西总是轻拿轻放。
第二节:大家读,学生评为评价。老师指导:“金柳”,“金”要重一些;“新娘”要有幸福感;“波光里的艳影,读时眼前要有一片波光,“荡漾”读得轻柔;
第三节:请学生评委讲讲如何读。
“油油的”停顿一下;“甘心”重一些,第三句稍微轻一些。
第四节:“天上的虹”要读得快一些,“彩虹似的梦”要读得重一些,声调要高昂一些。
第五节:应该明朗一些
第六节:“悄悄”慢一些,后面停顿一下:不带走一片云彩。
3、大家有感情的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2节,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像一位美艳的新娘。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耀下的柳树,充满了依恋的柔情。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第3节,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向诗人招手,使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成后康河轻波的爱抚。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拜伦潭)及由此引发的联想。清泉倒映彩虹,五彩斑斓。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青荇。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清泉是一种颜色,虹是五颜六色,怎么比?(余霞的倒影,以虹形容梦想,为下句作铺垫);为什么在国外的河里做水草?(表达喜爱,爱国和爱地球其他地方的美景不矛盾,理解不能狭隘)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夏虫。连虫子也在这宁静而充满深情的意境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仿佛知道诗人的心声,为他它停止了夏夜的例行歌唱。在有情人的笔下,虫声会报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纱窗”;花鸟会哭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与上面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什么不能放歌?
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衣顿足,总有“伤离别”的味道。这首诗却“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环境,增加了飘逸的成分。而且,选取的景物都是自然的,避开人间烟火,有一种脱俗的清新感。诗歌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为什么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本来就不能带走。(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作者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
二、在回忆往昔、挥别康桥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波动呢?
开头“轻轻的来”,奠定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金柳”“青荇”两节进一步表达对康桥的无限依恋;拜伦潭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的豪情壮志,而这些如今都已成幻梦,令人惆怅不已;“撑篙漫溯”“放歌星辉”是在想象将对康桥生活的再一次重温,也将诗人的感情提升到了最高点;但转眼间回到现象,“忽然间想起这是一个分手的夜”,无限惆怅重回心中。而对康桥的依恋之情贯穿始终。
三、本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
1、音乐美:对诗歌的音节而言,琅琅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押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轻轻的”有轻微跳跃的节奏,展现了一个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回环呼应: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
2、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这首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字数也大体相同。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第五篇:原创诗两首
古老的大陆
赖伟荣
一片古老的大陆,曾生存着美丽的精灵。然而,却因这片天地的主宰者的自我混乱
而崩塌
日月星河没有了,大山没有了,江河没有了,最美妙的生命也没有了。崩塌之后,会是什么?
是再次的循环,抑或是万古的荒凉
但不论如何,这片美丽的大陆,曾经存在过!
英雄的剑
(一)赖伟荣
这是一把英雄的剑,曾经,它削铁如泥,它的主人,一位旷世奇才,曾带着它闯荡江湖,它和它的主人曾创下无数的神话。
然而,如今
它的主人失去了往日的功力,而它的光芒,亦随着时间的消磨,日渐黯淡,它开始生锈,它的主人也似乎失去了生机,谁能想到,他们,也曾风华绝代!
英雄的剑
(二)赖伟荣
这是一把英雄的剑,它
已锈迹斑斑 似乎
随意的一击就能让它解体
但,谁能想到
它的主人,曾是风华绝代之人物 它在等待,等待它的下任主人,下一个传奇,一旦他出现,它又将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再成万古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