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艺术活动《西瓜子拼画》教学设计
艺术活动《西瓜子拼画》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现在的孩子事事都是父母包办,动手能了较差,而且浪费的习惯很严重,从小就不知道节约,为此我设计了《西瓜子拼画》这一活动。我是以培养幼儿动手动脑为中心,通过不同的废旧物品,启发幼儿想象、组合、尝试、体验创新设计的乐趣。教材本身内容来源于生活,激发幼儿多留意、关注并观察自己身边的周围事物。本活动由一次性纸杯、鸡蛋壳、牙膏盒,铅笔削等废旧物品变成艺术品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大胆改良,使孩子感受到废旧物品的用途和组合创新。在此基础上注重了观察能力、组合创新能力相互渗透和培养。同时让孩子养成节约、不浪费资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孩子们在玩中做,在做中思,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发展了思维想象力。我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了孩子们常见的几种物品,比如:鸡蛋壳、铅笔削;在孩子制作的程序上我也选择了简单的剪、贴、画的方法,这样孩子容易掌握,易于完成作品。
二、教育理念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我们要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初步责任感,是社会公共道德的主要内容之一。3~6岁时幼儿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必须抓住这一关键期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求知,学会创造,为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打下基础。环境保护应以教育为本。鼓励幼儿进行废物利用,首先开展幼儿环境教育,从小引导启发幼儿的环保意识,灌输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获得环保技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保护环境活动,使他们今后能直觉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环境保护行为贵在习惯的养成。因此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环保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孩子再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是对孩子珍惜资源,循环利用习惯的培养,同时是提高幼儿创造力的途径。
三、活动准备:西瓜子、胶水、白纸、瓶盖、铅笔屑、光盘
四、活动目标:
1.认识可回收利用的废旧物品及垃圾箱上的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标志。
2.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学会自己改造废旧物品。
3.使幼儿大胆发挥想象,尝试创造新奇的艺术品。
4.引导幼儿理解废物利用的意义,懂得珍惜资源、爱护环境。
五、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教师创编故事进行情感教育)
春天来了,风婆婆把一粒西瓜子从远方吹到了小河边。大地哥哥说来我的怀抱吧,让我温暖你。然后一层土壤轻轻地盖在了小瓜子的身上,它感觉温暖极了。雨姑娘说:“你渴了吧,来,喝点水!”然后小雨沙沙地落了下来,让小瓜子喝得饱饱的。这时太阳公公出来了,笑眯眯地对小瓜子说“晒晒太阳,快快长大吧!”小瓜子在大家的照顾下长成了一株西瓜藤,藤上结了好几个大西瓜。一天,几个小朋友来到小河边捉泥鳅,热得满头大汗。这时一个小男孩发现了小河边的西瓜藤,然后他们就找到了那些大西瓜,他们围坐成一圈把一个大西瓜分开了分享了,并打算把剩下的西瓜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带回去,让他们也尝尝。然后他们看着地上他们吐的西瓜籽拼成了一个大大的圆圈,都很惊讶,接着他们用地上的西瓜子拼出了蝴蝶、七星瓢虫、蚂蚁等,他们玩得非常开心。
(二)进入新课
1、出示几张西瓜子拼画,引起幼儿好奇心。
师:a、这就是故事中小伙伴们的作品,请小朋友看看这些画跟我们平时画的画一样吗?(答:不一样)
b、那老师请小朋友来回答有什么不一样?(随机抽几个小朋友从画的材料上回答,如:我们平时是用铅笔,水彩,颜料,蜡笔等画画,而这些是用我们不要的瓜子皮拼出来的)c、那小朋友们想想我们还可以用瓜子皮拼什么?
幼儿讨论,自由回答。引导幼儿观察西瓜子拼画,看看组成的不同形状变化。讨论:西瓜子是如何组成各种好看的图案的?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指导。(教师将准备好的西瓜子皮给小朋友们发下去,鼓励幼儿思考尝试拼摆各种图案,不模仿他人。对能力弱的幼儿给予帮助,启发幼儿用西瓜子皮辅助材料表现画画。画拼好了,教师用透明胶带塑封。)
3、展示和相互交流。
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表达的是什么。老师予以点评。
(三)活动延伸: 将优秀的作品张贴出来供其他幼儿学习。将幼儿的作品放在展示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作品和别人的作品,享受成功的喜悦。让幼儿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学习交流、分享心得。
(四)教师小结: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培养幼儿在生活中注意节约的精神,让幼儿学会废物利用,让幼儿在生活中收集一些平凡的废旧物变成生活中有用的物品,成为一个勤学善思、心灵巧手的好孩子。
第二篇:大班艺术活动《树叶拼贴画》
大班艺术活动:树叶粘贴画-教学教案
活动目标:
1、幼儿能根据树叶的形状进行想象,并通过组合构成各种画面,能用拼贴方法制作叶子画。
2、幼儿能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尝试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活动准备:
1、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叶子。
2、制作材料:各种纸、双面胶、剪刀、记号笔、油画棒等。
3、数码照相机、录音机。
活动重点:对树叶的充分想象。
活动难点:树叶的粘贴、画面的丰富。
活动过程:
1、创设氛围,引发幼儿兴趣。
老师:小朋友,前几天我们去采集种子了,在路上我们还收集了许多树叶宝宝。看,今天老师把这些树叶都带到我们教师里来,它们想请小朋友说说:你发现秋天树上的叶子有什么变化吗。
我们一起来听着音乐来学一学树叶飘落的样子。(放音乐)。
2、引导幼儿观察树叶,进行合理的想象。
老师:小树叶很高兴,想和小朋友做游戏呢。请你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树叶和他做朋友,并说说它象什么?
老师:看看这片树叶象什么呢?边说边用手在身后作了个尾巴的动作。
你们看这片树叶象金鱼的尾巴,那么还缺了什么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来代替金鱼的身体(嘴、和眼睛)呢?
小朋友想了好多办法,还想到了用工具把树叶进行加工的好办法。
3、幼儿制作叶子画。
老师:今天我们就用树叶来拼一拼、贴一贴、画一画、剪一剪,把你喜欢的图案做出来好吗?(幼儿动手制作)
4、展示作品、体验成功。
老师:已经完成的小朋友可以和好朋友互相介绍一下,也可以把你的作品介绍给客人老师听,没有完成的小朋友抓紧一点。
我们和树叶娃娃玩得真高兴,我们来合个影吧!
第三篇:《画》教学设计
《画》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画》这节课选自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一年级上册第二个识字单元,延续了第一个识字单元的编排特色。这是一首古诗,是一则五言谜语诗,谜面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通过远、近、来、去等方位或动作的变化,凸显“画”的形象特征,这首谜语诗诗句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配合谜语诗,有一幅经过装裱的水墨画,山水相称,鸟语花香,意境典雅,给予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谜语诗中描绘的景物均可在画中一一找到,也是对谜底的暗示。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2.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近、色
”等10个生字和“辶、⺈”两个偏旁。
2.会写“水、去、来、不”4个生字。
3.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3.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开始学习识字不久,各方面能力都不足,比如说注意力,自控能力。写字姿势的训练也要加强。识字的方法也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识字的过程中,要加强写字指导,打好写字基础。教师要具体指导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要一边指导一边示范。在写字的过程中还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听,不能讲的过快。在识字时可以采用偏旁归类,换偏旁等方法让学生识记生字。
4.重点难点:
重点是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难点是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认识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
5.教学过程
5.1第一课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谜语导入,板书课题
教师活动:
1.出示谜语,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同学们是不是都是聪明的孩子,老师今天考大家的是猜谜语。1.一棵树,五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干活人人需要它,猜猜是什么?手2.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他弯腰,花儿见它点头。风)
2.板书课题
(这节课啊,我们学习的也是一个谜语,还是一首诗--《画》,看老师书写课题,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书空,边写边说笔画顺序。)
学生活动:
1.猜谜语,引发兴趣。
2.书空课题,说出笔画顺序,记住课题。
设计意图:
1.谜语激发学习兴趣。
2.集中注意力,记住题目。
多媒体资源的应用:
利用白板出示谜语。
活动2.初读课文
检查学习情况
教师活动: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这幅画,并且在诗中圈出描写的景物。
2.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3.教师范读。
4.检查朗读情况
学生活动:
1.观察图,说说画里面都有什么。
2.借助拼音读课文。
3.注意听教师读诗,划出停顿,纠正自己读的不好的地方。
4.结合老师的范读与图画,大声勇敢的朗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图文结合学习。检查朗读情况,学会自我纠正。
多媒体资源的应用:
出示课文插图及课文内容。
活动3.认读生字,指导朗读
教师活动: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2.指导学生用偏旁归类、加一加的方法识字。
出示“远、近、还”,请学生带读这三个字,寻找相同点,认识“辶”。再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这三个字。
表演“远、近”在实际中理解远近。
出示其余生字,提问,还有那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
3.指导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识字。
出示:无--天、爸--色、近--听,在反馈中认识斜刀头。
4.指导学生用反义词来识字。
(1)
出示几组反义词的题,加深对反义词的理解:如:男--()
上--()
开--()
多--()
(2)
读课文,找出诗中的反义词。
远--近
有--无
去--来
(3)
游戏:说反话
他出去了;喜欢外面;教室真大啊;冬天真冷啊
5.在具体的语境中巩固识字。
我家不远,离学校很近。教室里无人,没有声音,操场上有很多人。
你走来走去的干嘛啊?你还能听见吗?这朵花是红色的。
6.出示没有拼音的课文,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导。
学生活动:
1.认读生字卡片。
2.用偏旁归类、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生字。表演理解远近。
3.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生字。
4.用反义词的方法识记生字,并且找出文中的反义词。
5.在具体的语境中巩固识字。
6.读课文。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识字方法去识记生字,从而熟读课文。
多媒体资源的应用:
生字卡片,白板课件。
活动4.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1.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2.布置作业:熟读诗并且背诵。
学生活动
1.说说学到了什么?
2.读诗并背诵。
设计意图
回顾所学内容,加深记忆,为第二学时的学习做准备。
第四篇:《画》教学设计
《画》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书写4个生字
2、认识两个偏旁“辶
3、借助拼音,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
4、掌握识字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生字,正确规范的按笔顺写生字
2、掌握识字方法
3、朗读诗文
三、教学准备
1、课件
2、识字卡片
3、预习生字,朗读诗文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指导看图
1、让同学闭上眼睛,教师呈现一幅有(山、水、花、鸟)的图片,并附带相关的音频
2、教师引导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些什么东西,又听到了什么声音呀?(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出示课件“山、水、花、鸟”,并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描述自己的所看所听)
3、让学生读一读这四个字,巩固汉字
4、引导猜谜语,板书课文标题,巩固“画”的笔顺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出示带有拼音的诗文,让学生借助拼音试读诗文,圈出不认识的字
2、同桌互读,全班朗读
3、出示课件“10个生字”,让学生在没有拼音的协助下指读生字,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注意听学生的生字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远”“近”“还”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有错及时纠正)
4、生字卡片巩固识字,让学生把卡片贴到相应的位置
(三)分类别识字
1、黑板上出示几组板书“远、近、还”、“远和近”“有和无”“去和来”“声与色”,引导学生观察相同与不同之处(让学生思考回答,尤其讲到新偏旁“辶”“ク”的时候,让学生写一写偏旁,掌握偏旁归类识字的识字方法,讲反义词的时候注意巩固之前所学反义词,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反义词组,后出示反义词课件)
(1)来——去 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2)远——近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通过教师自身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词语?先找一找,然后再说一说或演一演。
(三)指导写生字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让学生注意笔画的位置。学生自由练写,老师巡视,必要时做一定的指导纠正
五、板书设计
1、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辶”和“ク
六、作业布置
1、分别找五个带有“辶”和“ク”的汉字,会拼会读
2、写十遍生字“来”“去”“不”“水”
3、回家让爸爸妈妈猜一猜今天学的谜语
七、教学反思
本课识字写字是重点,一年级的学生认识的生字词并不多,这就需要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会拼会读会写,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识字方法。
第五篇:画教学设计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多媒体教学课件
《画》(第1课时)
使用范围: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课 作 者:吴江云
单 位: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小学 撰稿时间:2010年01月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生字。
2、了解“远”和“近”、“有”与“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学习课文、模仿课文改写原诗和编谜语诗歌。
4.了解古诗大致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教学准备] 山水画的课件 生字卡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学习生字,理解古诗的大意。
难点是初步学会学习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设计理念]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探究其趣味,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学习个性的尊重。教学中,应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才会有灵性。[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谁愿意说一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学习说,学习猜)。老师也说一个谜语,请你们大家猜一猜谜底是什么?看谁听得准,猜得对。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你们猜出是什么了吗?我们学完这篇课文,你就会知道的。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一)整体感知。(课件出示山水画)
1、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2、学生自由感知。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去读一读呢?请你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小老师带读。
小朋友生字都圈好了吧!谁来当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你圈出来的生字。没有圈正确的及时改过来。
2、自由看书读。
根据刚才小老师的带读,自己再去读一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到难的多读几遍。
3、看大屏幕读。
老师把生字宝宝请到大屏幕上来了,看看你还会读吗?请自己读一读。
4、同桌互读。
5、指名读。
大家好厉害呦!刚才,老师在听小朋友们读生字宝宝的时候,发现了这些生字的一些秘密。想不想听听是什么秘密?
6、我发现啊,这些生字中有两个左右结构的字。一个是“听”,一个是“惊”。我想小朋友们一定也有自己的发现。下面请大家仔细看看这些生字,等会儿也谈谈“你的发现”!如:发现三个上下结构的字:色 声 春;发现“远近还”三个字长得一样。都有“辶”;又如:发现“惊”有个“忄”旁。发现“无 人 来”三个字是独体体字等等。
7、去掉拼音读。同学们真会学习,小眼睛真厉害。发现了这么多的知识。现在,这些生字小调皮都被我们认识了。最后,让我们给它们打声招呼说再见吧。
8、看卡片开火车读。
三、诵读古诗,想象体验
1、谈话:刚才我们从课件里欣赏了美丽的山水画,现在来一句一句地学懂课文中的古诗吧!
2、请离黑板最远的同学说说,远远地看画上的山是怎么样的?板书:远看山有色。理解实意:远看画上的山,清楚地看到有各种颜色。因为是画上的山。
3、请离黑板最近的同学走到课件的幕布前,侧耳倾听画上瀑布的流水声。问他听到了流水声了吗?为什么?板书:近听水无声。理解意思:走到近处,听不到流水的声音,因为是画上的水。再理解:“远——近”的意思。现在老师离哪排同学最近(第一排)?离哪排同学最远?(最后一排)?老师马上走到后面,又问:“现在老师离哪排同学最近?离哪排同学最远?“通过比较你们看懂了什么?告诉学生:“远和近是一对反义词,远和近是比较后而得出来的结论。”这两句诗中,还有一对反义词,谁能找出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有——无。指导用这对反义词说话。
4、指导朗读第一、二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5、请一位学生当老师,叫一位离黑板较远的同学上来摘画上的花,又叫一位离黑板较近的同学用手赶画上的鸟。然后提问:“为什么你们摘不下花,也赶不走鸟呢??让学生回答后依次板书: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6、读懂诗句,理解意思,尽量启发学生说出来。小结:春天过去了,可花儿还盛开着,不凋谢,也摘不下来。人走到鸟的旁边,去赶走鸟儿,却见鸟一点也不惊慌,也不飞走。因为这是画上的花、鸟。
7、指导朗读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8、连起来朗读一遍古诗。
10、小组合作讨论:
为什么人走近听,还是听不到水声?为什么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没谢? 为什么人走近了,鸟没飞走?
11、背诵古诗。
四、指导规范 书写生字
1、(范写“人”字后)人字很简单,但是很难写。关键是要把一撇一捺写正了。大家练习一下(巡视学生书写)。
2、小朋友们把人字写得真漂亮。注意,这个“人”现在长了两个大眼睛!(在“人”字上加上点和短撇)看看,现在是什么字了?(重点指导“火”的书写笔顺。)
3、让学生观察“文”和“六”的书写,请两个学生演示书写,其他同学作评价,老师并及时纠正。[课后反思]
1、在本堂课上我能突出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课标》指出:教学浅近的古诗应以诵读为基础,“展开相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2、强调阅读教学“读中感悟”的原则。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本文四句话的教学时都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去理解、去体会。
3、落实阅读教学“读中积累”的目标。这首诗中包含着丰富的反义词,教学时我能够引导孩子结合生活中已有的认识,积累和强化对这些反义词的学习。
引用资源:
1、《新教材教学资源库
2、《经典先锋教案》
3、老白晓网站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案集》汪潮 主编 腾春友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