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出塞》王昌龄

时间:2019-05-12 19:5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3. 《出塞》王昌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3. 《出塞》王昌龄》。

第一篇:13. 《出塞》王昌龄

《出塞》唐朝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依然是一首边塞诗。中国古诗词,从诗经开始,就有不少关于镇守边疆的作品。春秋、战国和短暂的秦朝,天下还处于纷乱时期,内部战争大于边塞防卫。大汉王朝,乐府诗中,关于出塞、戍边的作品偶有出现。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内乱又压过了外患。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直到隋朝再次统一中原,并有唐朝取而代之。

从春秋时期开始算起,到大唐盛世,瞬息间,就过了千年。千年的历史积淀,文化演变,给了唐朝诗人不穷的创作给养。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岁学诗,五岁作文”方式,又赋予了文人阶层,极高的语言功底。上看历史,下读人生,付之笔墨,歌入声乐,唐诗,又如此之高的艺术成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出塞,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瞬间将时空推向数百年前。中国有延绵不断的历史传承,这是文人之幸。借古喻今,也是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秦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秦,是中国第一个帝国。汉,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秦,虽早,但是太短命。所以我们常将秦汉放在一起来说。中国人,被称为汉人、唐人,却不会被称为宋人、明人或是清人,足见汉唐在中国人心中,或是世界上其它国家的人心中的地位和代表意义。

万里长征,在秦朝开始,修葺、串联战国时期留下来的各国长城。现在我们称其为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草原少数民族的入侵。发兵一次,步行万里,虽有夸张,却体现者战事的艰苦。

中国近代史上,红军万里长征,便是借用了一句诗。

不管是古代戍边,还是红军万里长征,果真是大量的“人未还”。

龙城飞将,就是汉朝奇袭龙城的卫青,和被称为飞将军的李广。这是中国诗歌文化中非常典型的“引经据典”的写作方法,也是初学诗词赏析时的一大困难。我们常说的文史哲不分家,学习文学,没有历史和哲学基础,确实很难。

阴山,就是保护中原的屏障。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大将军,胡人,断不敢度过阴山,侵扰中原。

出塞这首边塞诗,和我们前几讲学习的凉州词,有一些不同。凉州词,更多是凄凉之情,而出塞,虽然也承认戍边战争,对人生命的威胁,但是收尾的两句,却显出大将之风。出塞这首诗,是王昌龄早年出使西域所作。这一时期,唐朝对西域的军事行动,屡屡获胜,但是当地百姓,却深受战争之苦。

王昌龄,早年贫苦,年近四十,才中进士,一生官运也不会非常亨通。因事被贬岭南,虽后被赦免返回长安,却在安史之乱中,被杀。

王昌龄,不仅创作边塞诗,他的闺阁宫怨诗和送别诗,也有佳作。

比如《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再比如我们下一讲要学到的《芙蓉楼送辛渐》,就是中国古代送别诗的典范,其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第二篇:《出塞》(唐)王昌龄

《出塞》【唐】王昌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3、学习“互文”的修辞手法和“引用典故”的写作方法。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法:讲解、指导、示范

学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教学目标:

一、解题,引入边塞诗。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古诗《出塞》,请大家读课题。请同学们根据读音选择“塞”的意思,应该取第几个?大家读一读词语:要塞、边塞、塞外、塞翁失马。在中国的历史上,自古以来,边塞战争连连不断,于是就有了大量的以边塞为描写内容的古诗,这样的诗成为边塞诗,也形成了边塞诗的流派,擅长写边塞诗的诗人也被称为边塞诗人。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期。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代。

大家联想一下,边塞诗可能写到那些内容? 概括一下,边塞诗通常会写到以下内容。,那个孩子来读一读。

边塞风光 战士生活 报国抱负 将士怀乡

二、交流边塞诗的一些代表作,横向拓展边塞诗,扩展课堂的容量。

师:大家可能了解很多边塞诗,接下来我们就分享一下。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几首堪称边塞诗代表作的作品。整体感知一下,这些诗句写到了哪方面的内容?

PPT: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提示,比如这首诗中,描写边塞风光的是?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那三四句呢?写什么?(报国抱负。)

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整体感知下面的几首诗,请根据提示朗读。

PPT:《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师:描写边塞风光的是——

师:战士生活的——

三、1.学习《出塞》自学要求,小组汇报。

2、写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5]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四、学习“互文”的修辞手法和“引用典故”的写作方法。

这首诗被称为“七绝压卷之作”不仅仅有着我们刚才体会到的丰厚的内涵,还有着两个典型的写作方法,其中一个是互文,我们来看一看

PPT:

秦时明月汉时关

译文:明月是秦汉时的明月,关是秦汉时的关。

互文:诗句中的两个部分互相呼应,实际在说一件事。诗句中的两个部分互相呼应,实际在说一件事。所以这句诗正确的翻译,孩子们仔细看,要把秦汉放在一起,秦和汉形成了互文。如果按照我们平常翻译古诗的方法,对应翻译,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这样理解就错了。而要理解为明月是秦汉时的明月,关是秦汉时的关。这种方法在其他古诗里也有运用,比如这首诗。

PPT:泊秦淮 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师:这首诗也非常经典,请朗读。

生:朗读

师:运用刚才了解的“互文”的修辞手法,请你选择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正确译文。

PPT: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

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

这句诗中烟和月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还有一个手法是什么呢?请孩子们再看这句诗。

PPT: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师:这句诗中引用了一个著名的人物——李广,这样的手法叫“引用典故”。

四、总结思想感情:

对戍边将士远离家乡的同情以及希望朝廷起认良将,平息边塞战争,让人民早日安康乐业的美好愿望。

五、作业

背诵《出塞》

《出塞》说课材料

说教材

之所以唐诗宋词被称为国粹,因为它博大精深,一首诗的内涵是极其丰厚的,看你怎么去读。《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5]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1]

面对这样的景象,诗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说教法

利用媒体课件,采用启发式教学,分别从交流边塞诗的一些代表作、学习《出塞》、学习“互文”的修辞手法和“引用典故”的写作方法进行教学。

说学法

采用小组互助学习,参与式学习,师生互动学习。

第三篇:王昌龄 从军行 出塞学案

唐诗八首学案:出塞、从军行

[导读]

一、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7),字少伯,长安(今属西安)人,出身寒门,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士,历任汜水尉、校书郎,天宝元年贬江宁,天宝七年又贬为龙标尉,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起,他避乱回乡,为刺史闾丘晓所忌 杀。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号称“七绝圣手”。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

二、关于边塞诗派: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唐代边塞诗人在独特的题材范围中表现了“征人”强烈的理想、抱负和痛苦,展现了“征人”的崇高行为和精神力量,使边塞诗歌体现出一种悲壮的情感基调和美学魅力,形成唐代边塞诗歌最突出的美学特征:悲壮美.三、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一)、驰骋疆场,杀敌报国。这类诗格调高昂、豪迈,振奋人心。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4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二)、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三)、战争的残酷,战斗的惨烈,为保卫边塞付出巨大的代价。

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3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

(四)、边塞壮丽的风光。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边塞环境恶劣、生活艰苦。以此反衬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1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天山雪后海风寒,军中遍吹行路难。

4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六)、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种情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非常强烈。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4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蹄处。

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导学]

一、填空:

1、王昌龄是时期著名诗人之一,(流派)诗人,世称或。擅长七言绝句,号称。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相交融的深沉风格。

2、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二、解读诗歌: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①“秦月”、“汉关”: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②龙城飞将: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右北平,汉郡名。辖今河北省蓟县以东、辽宁大凌河上游以南地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营州,营州旧治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县)。这里说“龙城飞将”,是化用典故,指北方边地的名将。

③阴山: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与兴安岭相接,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天然屏障。

阅读赏析材料,回答问题:

【赏析】《出塞》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而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诗人在三四句作出了回答。他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1、第一二句从时空角度写出了什么?使用了什么手法?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但使”一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军行 其五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阅读赏析材料,回答问题:

【赏析】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1. 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2. 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3.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4.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

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

【答案】1.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

4. 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

第四篇:王昌龄出塞拼音版

《chū sài》 《出塞》

zuò zhě:wánɡ chānɡ línɡ 作者:王昌龄

qín shí mínɡ yuè hàn shí ɡuān,wàn lǐ chánɡ zhēnɡ rén wèi huán。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dàn shǐ lónɡ chénɡ fēi jiàng zài,bù jiào hú mǎ dù yīn shān。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第五篇:王昌龄《出塞》赏析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境雄浑苍茫、感情丰厚深广,强烈的现实感和深远的历史感,被称为唐人七绝之压卷之作。

王昌龄的边塞诗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意境深远,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盛唐边塞诗通过写苦中作乐,表现出健康、开朗的情绪,洋溢着乐观主义的风采和浪漫主义的精神。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诗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他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下载13. 《出塞》王昌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13. 《出塞》王昌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说《出塞》王昌龄

    诗·说《出塞》王昌龄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①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王昌龄出塞文言文翻译

    《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得七言绝句。边塞诗得代表之一。内容主要是是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体现出啦诗人对战争胜利得渴望与期盼以及对士兵们得信心。全诗......

    《出塞》-王昌龄-拼音版(5篇)

    chūsài《出塞》 wánɡchānɡlínɡ王昌龄 qín 时shíwàn 里lǐdàn 使shǐbù 教jiào明mínɡ 月yuè zh长ánɡ zh征ēnɡ 龙lónɡ ch城énɡ 胡hú 马mǎ 汉hàn......

    王昌龄《出塞》赏析[共5篇]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赏析《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698— 757),盛唐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在当时声名极......

    出塞王昌龄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

    出塞王昌龄原文翻译及赏析出塞王昌龄作者:唐,王昌龄出塞王昌龄原文:出塞王昌龄〔唐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出塞:古代军歌的......

    《出塞》王昌龄(注释,翻译,点评,赏析)

    《出塞》王昌龄(注释,翻译,点评,赏析) 【作品简介】 《出塞》由王昌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王昌龄的《出塞》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

    王昌龄出塞的写作背景(共5篇)

    王昌龄出塞的写作背景读了王昌龄的出塞,从中体会到什么呢?有什么感受想分享的呢?下面是他的出塞的赏析。【王昌龄出塞的写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

    八年级语文王昌龄《出塞二首》诗歌鉴赏(定稿)

    王昌龄《出塞二首》诗歌鉴赏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①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②。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是唐人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