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找规律》教案

时间:2019-05-12 19:2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找规律》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找规律》教案》。

第一篇:四年级《找规律》教案

找规律

执教人:淮安市新渡中心小学 刘文中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灵活运用这一规律。【教具、学具】:手帕和夹子,小棒和圆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规律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好吗?

2、在游戏中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今天,我们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探究研讨

1、出示课件。

兔子乐园里的兔子正在跳舞呢,仔细看这幅图上有什么?(兔子,磨菇,夹子,手帕,木桩,篱笆,大树,绳子)

2、根据回答板书。

3、仔细观察每一组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和同桌交流一下。1)兔子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每两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

2)像这样每两个同样的物体间排一个别种物体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3)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还有什么?

4)小结: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每组的两种物体,它们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4、数一数这些物体的个数,比一比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它们都相差1)兔子为什么比蘑菇多1?

5、讲述:排在最前面和最后面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两端物体”。板书:两端物体。还有哪些物体是两端物体?每一排的两端物体相同吗?

6、通过刚才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发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相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个。反过来怎么说?(排在中间的物体比排在两端的物体少1)

三、动手操作,感受规律

1、像兔子乐园里这样间隔排列的物体是不是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2、动手试一试,四人一组,每人任意拿几根小棒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一个圆,数一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3、学生动手试一试

4、出示投影,交流小结:小棒的根数比圆的个数多1,这与前面发现的规律一致吗?

5、问:仍然按上面的摆法,如果摆11根小棒,应该摆几个圆?怎么想的?如果摆6个圆,应该摆几根小棒?为什么?

四、联系实际,寻找规律

1、谈话: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生活中到处都有,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还能找到这样有规律的事物吗?

2、学生举例。

3、出示国旗,从上面找到我们学习的规律?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问:你看到了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怎么列式?为什么广告排的个数比电线杆的根数少不1?

2、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独立思考第一小题,指名回答,怎么想的?回答第二小题,问:锯的段数与次数有什么关系?口答:1)一根木料锯5段,需要锯几次?2)一根木料锯8次,锯成多少段?

3、游戏活动

1)请5位女生站成一排,在每两个女生中间站一个男生,应该请几位男生呢?谁来排? 2)再请5位女生,还是男女生一一间隔排列,要求男生比女生多1人。谁来排? 3)男女生都是6人,还要求一一间隔排列,怎么排? 4)比较两种排法,你发现了什么?

5)根据刚才得出的规律,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六、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两端: 夹子 9 兔子 8 木桩 13 中间: 手帕 8 蘑菇 7 篱笆 12 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成一行,两端相同,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个。

【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重点在于“找”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逐步积累感性认识,感悟其中的规律,再用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综合和归纳,发现规律进行交流。对于规律的表述,教材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自己归纳和表达。由此增强学生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自主找出这个规律,并应用这个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设计上我重点突出以下四个方面。

一、激趣导入,引入规律。

在新课之前,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猜球游戏,让学生从简单的游戏中,初步体验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好奇心,从而引入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规律。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在新知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入有趣的童话情境,让学生观察分析手帕和夹子、兔子和蘑菇、篱笆和木桩之间的个数关系,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动探索活动,在丰富的现实问题的场景中,让学生探索规律,而不是直接将规律灌输给学生。继而,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所找到的规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加深“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规律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规律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许多实际问题又可以借助数学知识或方法来解决。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设计练习题,引导学生自发的解决问题,鼓励其想法多样化,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做到学中有用,用中促学,符合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了突破最后的圆周问题,我让孩子们先排排队,引导学生来解决难题。最后,“我是小小设计师”的开放题的训练,更是将学生的思维进行开拓,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本环节是对本节课教学活动的总结,有助于学生不断地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二篇:四年级找规律教案

找规律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50页—51页。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感情。

一、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找规律,找到了什么规律,你能举例说一说吗?(指名回答)

这节课我们将运用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上节课找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

二、教学实例

1、课件出示例题及情景图。提问:从情景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景物? 阅读题目中的文字,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你怎样理解从一端到另一段共栽了7棵”,“相邻的两棵树相隔3米”。

2、课件出示第(1)个问题:林荫道长多少米?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利用题目中的哪些信息?

3、出示讨论题。

(1)计算林荫道的长度,应该把每段的长度与树的棵树相

乘,还是与林荫道被分成的段数相乘?

(2)在两头都栽树的情况下,林荫道被树分成的段数与树的棵树有什么关系?

(3)这道题应该分几步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课件出示第(2)个问题,兔子做操的队伍长多少米?

5、提问:比较(1)(2)两个问题,在物体排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板书:物体个数—1=段数

每段长度×段数=总长度

三、教学“试一试”

1、“试一试”第1题。

2、“试一试“第2题。

(1)谈话:这道题中的林荫道指的是哪一条林荫道,全长知道了吗?

(2)观看图中放花盆的情景,自己思考这道题怎样解答,并尝试计算。

(3)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说出每步算出的是什么?(4)提问:这道题与例题的第(1)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小结:这两道题的不同点是(1)已知栽树的棵树,求林荫道的长度,这道题是已知林荫道的长度求放花的盆树,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是相反的;相同点是都要先求林荫道被分成的段数,而被分成的段数都是比物体(树或花盆)的个数少1.所以都还用到了我们上节课找到的规律。

四、P50的想想做做第一题。(1)、学生读题。

(2)、谈话:先想想走廊两端放花和不放花一样吗?如果走廊两端都放花,是我们熟悉的问题。如果走廊两端不放花,比如在离走廊处一米处放第一盆花,或者在离走廊端点3米处放第一盆花,这两种方法放花的盆数与3米、3米的分走廊把走廊分成的段数有什么关系?你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3、学生独立计算。

4、展示不同情况的算法。

5、布置作业:51页想想做做第2题.五、全课总结

1、提问: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样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规律?你还有那些疑问?

2、谈话:我们今天解决的问题有的书上称为“植树问题”,类似这样的问题生活中很多,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发现这样的问题,并努力解决它。

板书:

找规律

物体个数—1=段数

每段长度×段数=总长度

第三篇:四年级 找规律 一一间隔 教案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以及符号化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游戏激趣,学生观察、猜测、动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相同,那么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比排在中间的另一种物体多1个。”这一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及规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0个小圆片、10个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引出规律。

同学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吗?这两个动画片明星认识吗?

1、游戏猜一猜,出示灰太狼和喜洋洋、灰太狼、喜洋洋………。

师:要求学生猜下一个是什么,观察是怎样排列的。

老师揭示:把一个隔一个的排列情况叫一一间隔排列。

2、练习:判断一一间隔

师:原来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就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其实,这种数学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想不想继续探索、找出它的规律?

师:先板书(找规律),然后说:“咱们就一起到兔子乐园瞧一瞧!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一)认识物体排列规律。

1.出示主题图。

2.引导学生初步观察。

师:瞧!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夹子、兔子、桩子、帕子、蘑菇、篱笆......我们把图放大,具体来看看他们排列的情况:

3.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找出排列规律。

(1)初步认识。

师:把手帕图单独抽取出来后说:”这里的手帕和夹子是怎样排列的?

(生:一个夹子、一块帕子、一个夹子、一块帕子......)

师:“夹子都排在哪儿呢?”(生:最前面和最后面......),我们通常把它叫做“两端物体”。

(板书)

师:“手帕都排在哪儿呢?”(生:夹子的中间......)我们通常把夹子叫做“中间物体”。(板书)

(2)消化认识。

师:分别抽取第二组图、第三组图后说:“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两组图,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生:一只兔子、一朵蘑菇、一只兔子、一朵蘑菇、一个桩子、一个篱笆、一个木......)

师:“能说一说这两组图中分别谁是两端物体?谁是中间物体?”(生:第一组两端事物是兔子,中间是蘑菇;第二组两端事物是桩子,中间是篱笆......)

(二)探究物体个数规律

1.观察填表。

师:“请认真观察填写的数据,再想一想,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两端事物多1,中间比两端少1

2.组织交流。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引导揭示。

师:“通过认识这三组图,你们发现了什么?谁能概括地说一说?”(生:两端多1中间少1......)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规律的三要素)(1)间隔排列;(2)两端相同;(3)两端比中间多1。“(板书:多1 少1)

(三)验证规律。

1.质疑。

师:”是不是两种物体只要间隔排列,都具备这样规律呢?(生:不是......)

师:“想不想证明一下”(生:想......)

2.操作。

师:(课件出示要求)“请同学们以4人学习小组为单位,任意拿出几根小棒,在桌子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一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填写作业表2,看看有什么关系,并把你们小组的结论写下来。”

3.交流。

师:指名3人汇报后,再组织在小组内交流。

师:(1)“如果两端都摆小棒,摆了20根,圆片应摆几个?”

生:19个

(2)“如果两端都摆小棒,摆了60各圆片,应摆多少根小棒?”

生:61根

5.揭示。

师:“刚才同学们动手摆的时候,虽然用的小棒根数和圆片个数各不相同,但每人用的小棒都是代表两端物体,圆片都是代表中间物体,得到的规律都是: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6.完善认知。

师:”小棒和圆片不仅要间隔排列,而且两端要完全相同,小棒的根数才能比圆片多1"。现在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排列符合这个规律吗?还有这么办才符合?

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是我们今天认识的规律排列现象? 生说一说,课件展示一些例子。2.5个8相加

电线杆

广告牌

3.变式练习。

把一根木头锯几次

4.拓展练习--圆周问题。

羊村原来有一个长篱笆,请你数一数,有几根木桩,几个篱笆?

为了防止灰太狼来偷袭,喜洋洋决定用这7个篱笆在羊村四周围一圈,请你们想想,7个篱笆围成一个圆形,需要几根木桩?

四人小组讨论,动画显示,头尾相连,比原来减少一根木桩。为什么会减少一个柱子呢?

那么如果有20个篱笆呢?

灰太狼看到坚固的圆形篱笆,灰溜溜的走了。

5.对比练习--P49第3题和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利用规律我们可以干什么?

生活中许多事物之间是有联系、有规律的。规律的存在使物体的排列显得更加有秩序,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以发现生活中更多的规律,体现我们学习数学的价值,并反过来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拓展:56根民族团结柱。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上册 找规律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感知规律

1、伸出手张开,问:有几个手指?有几个空档?如果每两个手指间夹一枝笔,能夹几枝笔?(板书:每两个手指间夹一枝笔)

2、请4名男生和4名女生排队,要求:每两个男生之间站一个女生。全都排着符合要求吗?怎么办?(排成4男3女)他们是怎么排的,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交流表示的方法。师:这样的排列方法叫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二、探索规律

1、出示教学挂图。

(1)在图上找一找,有没有像刚才男生和女生这样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 交流。能不能用一句话描述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2)这些一一间隔排列有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规律?同桌合作讨论、探究。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出示名称:两端物体 中间物体(4)归纳出“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三、运用规律

1、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相邻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提问:“每相邻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相”可知什么? 各自解答。交流。

把上题改成:马路一边有25个广告牌,每相邻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根电线杆? 该怎样解决?

2、(1)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提示:一根木料锯1次,能锯成几段?画图理解。那锯3次能锯几段呢?为什么?(2)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四、拓展规律

1、把前面表演过的4男4女再次请上台。思考:有什么办法不多加一名男生或者不去掉一名女生,使每相邻两个男生之间站一名女生?(围成一圈)归纳:当围成一圈时,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同样多。

2、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相邻两棵柳树之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提问:为什么桃树也是75棵?

五、总结规律。

第五篇:找规律教案

找规律

授课人:吴国胜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四年级数学(上)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一想”,完成第49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认识两个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棒(10根)、纸片(10个)

教学过程 :

一、游戏导入

夹小棒

师:如果用两个手指夹1根小棒,那么一只手能夹几根小棒?

生动手夹一夹,说一说。

师:一只手可以夹4根小棒,那么两只手,三只手,五只手,甚至是更多的手夹小棒,能夹多少根呢?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

研究一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探索规律

1、教学课件,让学生观察

师:我们下面到小兔宝宝家去参观一下吧!你们看到了什么?

让生说一说。

2、出示问题。

师: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生回答,板书:9 10

7 8

12 13

3、提问:夹子和手帕是怎样排列的?

生:一个一个排列的。

师:一个一个排列就是手帕、手帕、手帕……夹子、夹子、夹子……来排列的,它们是这样排列的吗?

生:不是。是按照一个夹子、一个手帕……这样排列的。

师:对,它是按照夹子、手帕、夹子、手帕……顺序排列的。(板书:夹子、手帕、夹子、手帕……)

师:最后一个是什么?

生:夹子。

师把板书补充完整。(夹子、手帕、夹子、手帕……夹子)。

师:请同学们来观察小兔和蘑菇的排列顺序,说一说他们是怎样排列的?最后一个是谁?

生:是按照小兔、蘑菇、小兔、蘑菇……小兔的顺序排列呢?

师板书:小兔、蘑菇、小兔、蘑菇……小兔。

师:那么篱笆和木桩呢?

生:篱笆、木桩、篱笆、木桩……篱笆。

师板书:篱笆、木桩、篱笆、木桩……篱笆。

4、小结:像以上这样的排列,叫间隔排列。

板书:间隔排列。

5、师:如果我们把排在前面的物体叫作甲物体,排在后面的物体叫作乙物体。你能说说甲乙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生:是按照甲乙甲乙的顺序排列的。

生:最后一个物体是甲。

师:你们说的真棒。(板书:甲、乙、甲、乙……甲)

6、师:请同学们观察甲乙两个物体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甲比乙多。

生:甲比乙多1。

师:你真棒。

生:乙比甲少1。

7、师:同学们真厉害!下面就用你们发现的规律来试一试吧。

同位互相合作摆小棒和纸片。

摆三根小棒,每两根小棒中间摆一张纸片,摆了几张?

生:摆了两张。

师:谁是甲物体,谁是乙物体?它们的个数间有什么关系?

生:小棒是甲物体,纸片是乙物体,小棒的个数比纸片多1。

师:摆九根小棒,每两根小棒中间摆一张纸片,摆了几张?

生:摆了八张。

师:谁是甲物体,谁是乙物体?它们的个数间有什么关系?

生:小棒是甲物体,纸片是乙物体,甲比乙多1。

师:摆七张纸片,每两张纸片中间摆一根小棒?摆了几根?

生:摆了六根。

师:谁是甲物体,谁是乙物体?它们的个数间有什么关系?

生:纸片是甲物体,小棒是乙物体,甲比乙多1。

8、师:我们通过摆一摆再次验证了刚才找的规律。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这样有规律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生观察、思考后说一说。

生:桌子和它们的间隔是间隔排列的。

生:窗户上的钢筋棍和空档。

生:课程表,时间表与它们间的空隙。

生:走廊上的柱子和空档。

生:钟面上的数字和大格。

师:钟面上有几个大格,几个数字?

生:十二个大格十二个数字。

师:数字和大格是怎样排列的?

生:按数字、空格、数字、空格……的顺序排列的。

师:最后是谁?

生:是空格。

生:还可以看作是按空格、数字、空格、数字……顺序排列的。

师:最后是谁?

生:是空格。

生:还可以看作是按空格、数字、空格、数字的顺序来排列的,最后是数字。

9、师:这两位同学说的真棒。同学们看看这两位同学找的例子和刚才那几位同学说的例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是间隔排列的。

生:如果把数字看作甲物体,把大格看作乙物体,它们是这样排列的:按甲、乙、甲、乙的顺序,最后一个物体是乙。

师:我们大家来为他的发现鼓掌。

生鼓掌。

生:那么甲是十二个,乙是十二个,甲和乙相等。

师:板书:甲、乙、甲、乙……乙

甲和乙相等。

10、回顾游戏:

师:用两个手指只夹一根小棒,我们用一只手夹了几根小棒?

生:四根。

师:照这样计算,两只手能夹几根小棒呢?

生:八根。

师:请你动手夹夹。

生夹一夹,说一说。

生:老师,我这样夹(举手给大家看),夹了八根。我还有一种夹法,用两个小手指再夹一根,就夹了九根。再演示给大家看。

师:你真聪明,还有不同答案吗?

生:那么两个大手指间也可以夹一根,就是共夹十根。

师让生到前面演示,其余生跟着做。

师:在这儿谁是甲物体,谁是乙物体?它们又是怎样排列的?

生:手指是甲物体,木棒是乙物体,它们是按照甲、乙、甲、乙的顺序排列的,最后是乙物体。

师:甲和乙的个数分别是多少?有什么关系?

生:甲和乙都是十个,它们相等。

师指着刚才在钟面发现的规律,说:从游戏中我们再一次验证了这个规律的存在。利用刚才的发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想想做做。

1、第1题,让学生读题,说说谁是甲物体,谁是乙物体,再说结果。

2、第2题,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和答案。

如有困难,师可用粉笔演示。

3、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说出答案。

4、第4题,学生读题后,说一说是怎样排列的,再说出结果。

四、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学习了找规律,有两个物体间隔排列。

生:一个物体是甲,一个物体是乙,它可以按甲乙……甲的顺序排列,还可以按甲乙……乙的顺序排列。

生:有时甲比乙多1,有时甲和乙同样多。

……

五、作业 :

1、一座石桥的一边共有竖杆40根,每两棵竖杆中间有一块石板,这座桥的一边共有多少块石板?

2、(1)把一根木料锯30次,能锯多少段?

(2)如果锯成60段,需要锯多少次?

3、一条路两端都种树,每3米种一棵,一共种了120棵树,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下载四年级《找规律》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找规律》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找规律》教案

    《找规律》教案 授课教师:边金蒲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二册教科书88页、8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理解规律的含义;能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确定未知的事物是什么。......

    《找规律》教案

    《找规律》教学设计 扬州市江都区大桥中心小学 刘 霞 邮编: 2252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册P59—60例1,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

    找规律教案

    找规律许昌市古槐街小学:李玉萍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图形的排列找到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是什么。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

    找规律教案

    课题:探索周期现象中的规律 执教者:陈琳 教学内容:教科书p59、60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

    《找规律》教案

    找 规 律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七册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和第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

    找规律.教案doc

    《找规律》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和89页,《找规律》的例1~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找规律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

    找规律教案[★]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3)情感目标: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