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以作者行踪为顺序,赞美白杨树不平凡为线索的结构特点。
2、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文章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学习本课运用的的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3、通过品读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4、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练习。教学重点
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
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歌曲中有这样一句话“小白杨和我一起守边防”,我们可以听出这首歌歌唱的并不仅仅是小白杨,而是守卫边疆的战士。那早在半个世纪以前,茅盾先生也写过一篇关于白杨树的文章,他想通过白杨树赞美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白杨礼赞》。
二、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三、介绍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10月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择富有象征意义的白杨树来托物抒情。明是写树,实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四、初读感知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zhān)开垦(kěn)主宰(zǎi)坦荡如砥(dǐ)潜(qián)滋(zī)暗(àn)长 无边无垠(yín)诸(zhū)如 倦(juàn)怠(dài)婆娑(suō)恹(yān)恹(yān)欲睡
丫(yā)枝 虬(qiú)枝 参(cān)天 初融(rónɡ)秀颀(qí)地壳(qiào)晕(yùn)圈
2、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 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8)秀颀:美而高。颀,高。
3、解题:何为“礼赞”? “礼赞”表示崇敬和赞美。
4、朗读课文,请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思考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明确:
⑴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⑵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⑶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⑷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⑸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研讨课文:
1、同学们,刚才我们说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下面听课文录音,思考:
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赞美它的“不平凡”?
析:①从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来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课文的2、3、4三节)这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板书)。
②从白杨树的外部的形象,来赞美白杨树“决不是平凡的树”。(课文的5、6两节)这是白杨树自身的“形美”(板书)。
③从白杨树内在的气质,来进一步赞美“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并点明赞美白杨树的原由。(课文的7、8两节)这是白杨树内在的“神美”(板书)。
2、读一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讨论、明确。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六、小结
全篇脉络清晰,一线串珠,层层推进,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本。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1、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 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2、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
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做反衬。
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作铺垫。
3、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特征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外形:干:“笔直”、“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枝:“笔直”、“一律向上”、“靠拢”、“绝不旁逸斜出” 叶:“片片向上”、“没有斜生”、“更不用说倒垂” 皮:“有银色的晕圈”、“淡青色” 的光泽 色彩:“银色”“淡青色”;
风格(气质):“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方面有顺序地刻画了白杨树的外形,表现了白杨树的外形美,突出了白杨树正直、倔强、不屈不挠的特点,内在的精神更美,从而来赞美白杨树“绝不是平凡的树”,为下文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做铺垫。
4、读一读第四部分7、8两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
(2)提问: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 由树联想到什么,为下文做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句从白杨树的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作者安排四个反问句组成排比句,内容上从树→农民→哨兵→精神和意志,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即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
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3)提问: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4)第8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进一步解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礼赞”白杨树的原因。
第8段用“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板书)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具体化。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借物咏人的写法就是象征手法。
5、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提问:“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提问: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讨论,明确。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6、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二、精读探究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 又有区别:(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桶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3、提问: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说。
讨论,明确。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三、课堂总结: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力非同小可。文章以“我赞美白杨树”开头,以“赞美白杨树”结束,中间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三方面突出了它“不平凡””的特点,并再三赞美它“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后紧扣这“不平凡”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树及人,道出了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2、说说“梅花、翠竹、荷花、落叶、蜡烛、孔鹰、太阳、暖水瓶”等的象征意义。
第二篇:《白杨礼赞》教案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明确:赞美之情。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幻灯19】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幻灯20】
9、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幻灯21】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幻灯22】
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幻灯23】
五、研读课文
1.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卫家乡的哨兵。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B.视野 贱视 挺拔 积雪初溶
C.靠拢 错综 质朴 诸如此类
D.宛若 鄙视 佩服 纵横决荡【幻灯40】
(三)、对修辞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的是(C)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3.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4.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真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幻灯41】
A.比喻 拟人 拟人 对比
B.夸张 拟人 排比 拟人
C.比喻 比喻 拟人 对比
D.夸张 比喻 拟人 对比【幻灯42】
(四)、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用原文回答)
答:因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而且“坚强不屈与挺拔”。
2.和“伟丈夫”形成对比的词语是“好女子”,这样对比的作用是:欲扬先抑,否定了“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不同。【幻灯43】
八、课堂小结:【幻灯44】
1.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2. 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九、布置作业。【幻灯45】
1、完成课堂目标检测。
2、完成课后练习。优课轩资源网http://www.enteach.net未经授权,本站资源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第三篇:白杨礼赞 教案
义丰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总
课时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
主备:王殿领
审核:八年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中心,通过线索表情达意的写法。
2、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3、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课前热身】 见学案 【课堂导学】
一、预习展示
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活动一:自由阅读文章,思考,你觉得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体现这一线索的语句是什么?
活动二: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活动三:阅读第五、六两段,思考: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课堂小结:谈收获和疑惑。
四、反馈·训练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白杨树
不平凡
生长环境
外部形态
内在气质
【教学反思】
第1 页 义丰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总
课时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主备:王殿领
审核:八年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白杨树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课前热身】 见学案
【课堂导学】
一、预习展示 熟读课外并复习课文。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活动一:阅读第七节,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
活动二:第七段中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活动三:课文结尾写楠木是否离题?为什么?说出楠木的象征意义。
活动四: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三、课堂小结:谈收获和疑惑。
四、反馈·训练
(1)下面是对《白杨礼赞》一文的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B、本文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
C、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
D、作者先写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而后指出但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采用的是先扬后抑的写法。(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杨树在严冬里,她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材料二:白杨树生长在西北高原,耐严寒,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深根性。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寿命达90年以上。它可作庭荫树、行道树,丛植于草坪,还可作固沙,保土、护岩固堤及荒沙造林树种。①请运用白杨树的相关材料对出下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白杨树在西北是一种很普通的树,为什么有人要赞美它呢?请根据材料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白杨树不仅象征了
尤其象征了
【教学反思】
第2 页
第四篇: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
朱效永
一、教学目标
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 “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①“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②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 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怎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分析:直接抒情,贯串全文。开头直接抒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定 下全文歌颂、赞美的基调。紧接着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壮阔背景,在此基础上直接 抒情:“那就是白杨树,„„”接下来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又直接抒发感情“这就是白杨树,„„”然后又对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并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最后作者直接抒情把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推向高峰:“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是怎样以审美眼光来观察并表现“美”的?
分析:《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 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接下来文章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美”。它的干是笔直的,它的枝一 律向上,它的叶片片向上,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 的“内在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继而揭示它的象征美:它不仅 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而且象征了我们民族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礼赞”白杨树的?
分析:以“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文章开宗明义,点出“我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不平凡”。接着通过介绍白杨树 的生长环境引出那“傲然地耸立”的白杨树,继而描述了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突 出了它“不平凡””的特点,并再三赞美它“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后紧扣这“不平凡”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树及人,道出了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最后,巧借桶木比,反衬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更以激昂的语调发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的呼声。自此照应开头,情感聚焦,中心突出,使本体(北方农民)和象征体(白杨树)都形象鲜明,令人感奋。全篇脉络清晰,一线串珠,层层推进。
4.本文是怎样巧妙的运用对比烘托的?
分析:开篇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西北高原,为下文引出白杨树设置了廓大的背景,渲染了粗扩、豪迈的气氛,并且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了“雄壮”、“伟大”,对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色泽起了正面烘托的作用。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 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起了反衬作用;在描述白杨树的外形和精神时,又反复用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与“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和“决不是平凡的树”相对比,突出
白杨树的美;紧接着就其外形用“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反喻先行一抑,转而用“它 是树中的伟丈夫”设喻一扬,对比映衬,形神兼美。文章结尾把白杨与楠木作比,怒斥国民 党反动派,高声赞美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显示了文章鲜明的爱憎感情和战斗风格。
5.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反映了什么?
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都能给人以情感激发和思想熏陶。而作者正是怀着崇敬的感情,热情奔放地对这一幅幅图画的“不平凡”给予赞美,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图美、文美情更美)。
6.这篇散文主要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 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 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
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在初一的时候,我们读过茅盾的一篇什么文章?(学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
(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
(学生:茅盾已于1981年3月27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指导预习。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做好填空练习,初步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3.划出课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
(三)研习新课。
播完录音。挂出黑板(或打出幻灯)。学生课堂练习内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可运用工具书。)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 yān)虬枝(qú)
婆娑(suō)秀颀(qí)倔强(jiàng)
(把形声字“垠与银”,“砥与底”的形旁作比较。说说“倔强”的“强”的其他读音。)
2.填空: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8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口答:课文在1、4、6、8四个自然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教师点拨:填空练习反映了作者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抒情线索,本文可分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3.学习第一段。
问:开篇一句单独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1)点明题旨。
(2)赞美的原因是“不平凡”,用“实在”来强调到底怎样的“不平凡”?下文便以此为线索,从不同方面展开描述。
4.学习第二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2~4自然段。
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打出白杨、黄土高原的幻灯。)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
黄绿错综:黄土——“伟大的自然力”。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色彩)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空间)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地形)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什么?
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单调”的感觉。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 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奇迹般地出现了,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作者视野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
第4自然段点明那是白杨树,“那”和上文中“远远”呼应,是远指。
为什么说白杨树“极普通”而又“实在是不平凡”?
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
“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
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白杨树生长在辽阔广大的肥田沃土上,挺立在“雄壮”、“伟大”的背景中,扎根在温暖宽厚的土地母亲的怀抱里。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环境、背景与白杨协调一致,渲染了气氛、衬托了白杨。
5.学习第三段。
分析: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
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含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 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 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含义十分深刻。
板书: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待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板书:
总的性格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 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 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6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 “伟丈夫”
(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 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3)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①要求句式变换正确。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联想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②朗读体会语气。
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加强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
(4).用幻灯打出板书:
7.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 “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学生集体朗读第5~8自然段,要求读出反问的语气,注意重读和停顿。
8.指名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
(1)“贵族化的捕木”象征什么?
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捕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2)写楠木的目的何在?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9.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 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 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10.本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主要通过什么形象表现什么感情?
象征手法,首先是选择能引起读者联想的形象,抓住这个形象的典型特征加以描写。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11.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散文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作者可以围绕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如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似乎是游离中心的闲笔,其实不然,它的作用前面已经分析过。文章结尾又以楠木作对比,也是为了烘托、赞美白杨树,我们可以把这种特点叫作“形散神不散”,它还表现在语言形式的整齐有力富于韵律上。
12.总结全文,掌握全文的抒情线索。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自然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在我们心目中,它是一个富有无限生机充满战斗激情的典型形象。
第五篇:白杨礼赞教案范文
第十四课 《白杨礼赞》
茅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教学重点:
1、分析5、7段内容,归纳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
2、学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1)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2)《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晕圈 虬枝 楠木 秀颀
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写美白杨树的原因。
①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明确: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②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再读课文,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
激趣:本文题为“白杨礼赞”,但不是几句空洞的赞美之词,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是通过几幅优美的图画展现的。请再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共勾勒、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学生读后交流。明确:
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见以下板书)高原风景图 白杨远景图 白杨特写图 白杨联想图
四、合作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段。
2、讨论:作者对白杨树进行赞美,为什么要从写黄土高原写起?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1、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齐读课文第五段。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的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注意,在文章的第7段,完成了由“树”→“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这一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
4、学生朗读第9段,思考: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用意何在?文章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这已经是第五次直接赞美了,你觉得这样反复赞美是否累赘?
点拨: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结尾再一次直接赞美白杨树,既使首尾呼应,更加强了自己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5、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三、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四、指导写作。
你喜欢的树是哪一种,你有没有从这种树的身上想到我们人类中某一种人的某些品质?请以《________礼赞》为题,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板书:
1、白杨礼赞 白杨树 团结向上 相似点 倔强挺立 象征 北方农民、抗日军民 不屈不挠